苏教版语文高一《五人墓碑记》教学设计人教

合集下载

五人墓碑记人教版高一上册语文教案

五人墓碑记人教版高一上册语文教案

五人墓碑记人教版高一上册语文教案《五人墓碑记》教案一、教学目标(一) 学习记叙、议论和抒情相结合的写法以及对比论述的方法。

(二) 了解本文跌宕多姿而又组织严密的特点。

(三) 认识五位义士“激昂大义,蹈死不顾”的斗争精神,理解作者关于生死价值的阐述。

二、难点、重点分析(一) 作者构思这篇墓碑记的出发点是什么?(二) 本文与其它墓碑记有什么不同?(三) 在课文中划出转换行文角度的过渡句并说明它们的作用。

(四) 本文思想内容的进步性和局限性都有哪些?(五) 本文采用了哪些写作手法?三、教学过程设计(一) 导入新课:在“鸿门宴”上,项羽因为害怕担当“不义”之名,终于让刘邦逃脱,放虎归山,铸成大错。

其实项羽真正注重的不过是一个名,他企图“名正言顺地爬上帝王的宝座。

其人不可一概抹杀,其“义”却不足为训。

在我国历史上,另外还有一大批志士仁人,他们舍生取义,为国为民,不务虚名,不图私利,他们跟项羽有着很大不同。

我们接着将要学习的《五人墓碑记》会加深我们对“义”的认识和理解。

(二) 给生字注音,并指名朗读课文。

阉yan旌jing湮yan皦jiao缇ti抶chi溷hun傫lei脰dou詈li逡qun冏jiong(三) 简要提供课文有关人物的材料1、时代背景明朝万历年间,用政治暴力兼并民田的情况愈演愈烈,江南是全国首富之区,情况更加恶劣。

明神宗朱翊钧连年发动对外战争,大事营建宫殿,为搜括财物,他大兴矿税,通都大邑,都设税监,税监又滥用群小,布满城乡,竭力榨取、掠夺。

一时间农商交困,民怨鼎沸,因而爆发多次大规模群众性的抗税、反税、惩治税监的斗争。

当时江南地主阶级中一部分知识分子为了政治清明,减少社会矛盾,挽救江河日下的局面,常常在一起议论朝政。

因为他们的领袖顾宪成等在江苏无锡东林书院讲学,所以这些知识分子就被称为东林党。

对于当时反矿税、反税监的斗争,他们不仅同情,而且积极支持并参加。

(关于东林党:明神宗万历二十二年(1594)顾宪成革职还乡,于无锡东林书院讲学,议论朝政,得一部分士大夫支持,形成改革派的政治集团,世称“东林党”。

高一语文《五人墓碑记》教案

高一语文《五人墓碑记》教案

高一语文《五人墓碑记》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文章的时代背景,把握文章主旨。

2.分析文章的结构特点和论证方法。

3.领悟文章的深刻内涵,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理解文章内容,把握人物形象。

难点:分析文章的论证方法,领悟文章的深刻内涵。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介绍《五人墓碑记》的作者张溥及其代表作。

(2)讲解明末社会背景,引导学生关注时代变迁对人物命运的影响。

2.文章内容解析(1)通读全文,理解文章大意。

(2)分析文章结构,概括各段内容。

(3)讲解重点词语,如“墓碑记”、“五人”等。

3.人物形象分析(1)分析五人的形象特点,如勇敢、忠诚、正直等。

(2)分析作者对五人的评价,如“义士”、“忠臣”等。

(3)引导学生从五人的形象中汲取精神力量,培养高尚品质。

4.论证方法分析(1)分析文章的论证结构,如总分总、层层递进等。

(2)讲解文章的论证方法,如举例论证、对比论证等。

(3)引导学生学会运用论证方法,提高写作能力。

5.文章内涵领悟(1)分析文章的主题,如忠诚、正直、勇敢等。

(3)讲解文章的时代意义,如关注社会现实,弘扬正义等。

6.课堂小结(2)引导学生关注时代变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四、作业布置1.熟读并背诵《五人墓碑记》。

2.结合文章内容,写一篇关于五人精神的感悟文章。

3.收集关于张溥的其他作品,阅读并分析其写作特点。

五、教学反思重难点补充:一、教学重难点重点:深入理解文章内容,通过对话引导学生体会人物情感。

难点:通过分析论证方法,引导学生学会在写作中运用类似的技巧。

三、教学过程补充1.导入新课(教师):“同学们,提到历史上的英雄人物,你们会想到谁呢?有没有想过,在明末那个动荡的年代,有五位普通市民做出了令人震撼的事情。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五人墓碑记》就是记载了这样五位英雄的故事。

”2.文章内容解析(教师):“我们先一起朗读一遍文章,注意语气和节奏。

大家觉得文章的开头怎么样?”(学生):“开头很直接,一下子就点出了五人的事迹。

《五人墓碑记》教案(苏教版高一必修三)

《五人墓碑记》教案(苏教版高一必修三)

刘吴建
教学目标:
1.学习记叙、议论和抒情相结合的写法以及对比论述的方法。

2.了解本文跌宕多姿而又组织严密的特点。

3.认识五位义士“激昂大义,蹈死不顾”的斗争精神,理解作者关于生死价值的阐述。

教学重点:
1.夹叙夹议,运用对比方式进行议论,同时兼用抒情的写法。

2.在熟读的基础上,掌握本文涉及到的实词及文言句式,进一步巩固词类活用,以增强
语感,提高文言文的阅读能力。

教学难点:
1.本文叙述和议论之间的转承结合。

2.运用注释,系统了解有关历史背景,并由此领会五人牺牲的价值和意义。

教学安排:
三教时
教学过程:
第一教时
一.导入:
鲁迅先生说过:“我们自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辉,这就是中国的脊梁”。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今天我们学习的文章中的五
位主人公就是这样为民请命的人,是舍身求法的人。

板书:五人墓碑记张溥(pǔ)
二.作者介绍:
张溥,字天如,号西铭,江苏太仓人。

明代著名文学家,社会活动家。

自幼刻苦自励,勤
奋好学,每次读书一定要先亲手抄一遍,抄后读过即焚去,然后再抄、再读、再焚,至七
次始罢。

崇祯四年进士,曾集郡中文士,结复社评议时政,为权贵所恶,后以党祸而死。

著有《七录斋集》等。

三.听课文录音,注意读音和节奏
注意下面的读音
蓼liăo洲阉yān(指太监,文中逆阉、大阉专指魏忠贤)旌jīng(表扬) 湮yān(埋没)。

苏教版语文高一《五人墓碑记》教学设计(2)

苏教版语文高一《五人墓碑记》教学设计(2)

《五人墓碑记》教学设计张溥学习目标1.知识与能力了解历史背景和事件概况;了解碑志类文体知识。

2.过程与方法积累一些文言词语及句式,能准确翻译部分重点句子,整体感知课文。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文中所阐述的生死价值观,了解文章的写作特点。

学习重点积累文言词语及句式,文体知识。

学法点拨充分自学,在老师的指引下,自己去摄取知识营养,通过解决疑难问题培养能力。

2.重点词激于义而死焉者也(被;于是,于之)请于当道(向)去今之墓而葬焉(距离)况草野之无闻者欤(声名、声誉)丙寅三月之望(农历每月十五日)行为士先者(表率)为之声义(诉冤,伸张正义)扶而仆之(击,打)按诛五人(定罪)蹈死不顾(回头)视五人之死(比较) 轻重固何如哉(本来)意气:神情。

例:然五人之当刑也,意气扬扬。

颜色:脸色。

例:断头置城上,颜色不少变。

行为:品行作为。

例:行为士先者。

疾病:轻的为疾,重的为病。

例:其疾病而死(在此用作动词)。

当道:执掌政权的人。

例:郡之贤士大夫请于当道。

私人:党羽。

例: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毛一鹭。

.首领:指头颅。

例:保其首领,以老于户牖之下。

非常:超出寻常。

例:非常之谋难于猝发。

视:比较。

例;视五人之死,轻重固何如哉?6.文言旬式五人者,盖当蓼洲周公之被逮,激于义而死焉者也。

(判断句、被动句)贤士大夫者,同卿因之吴公,太史文起文公、孟长姚公也。

(判断句) 0或脱身以逃,不能容于远近。

(被动句)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

(定语后置句)待圣人之出而投缳道路。

(省略句)断头置城上。

(省略句)谁为哀者?(宾语前置句)记常识文化常识伍:古时编制户籍以五家为一“伍”。

编人户籍之民,亦称编户。

谥:谥号,褒贬死去的帝王或高官的称号。

社稷:社,土神;稷,谷神。

“社稷”为国家的代称。

解文题碑记,又名碑志,记述死者生前的事迹,评价、歌颂其功德,刻在墓碑上。

明代后期,应天巡抚周起元因得罪魏阉而被免职。

已削职居乡的周顺昌,因同情周起元而当众辱骂魏阉,魏因此怀恨在心。

苏教版语文高一五人墓碑记教案

苏教版语文高一五人墓碑记教案

五人墓碑记•教案【教学目标】1.学习记叙、议论和抒情相结合的写法以及对比论述的方法。

2.了解本文跌宕多姿而又组织严密的特点。

3.认识五位义士“激昂大义,蹈死不顾”的斗争精神,理解作者关于生死价值的阐述。

【教学重点】1.夹叙夹议,运用对比方式进行议论,同时兼用抒情的写法。

2.在熟读的基础上,掌握本文涉及到的实词及文言句式,进一步巩固词类活用,以增强语感,提高文言文的阅读能力。

【教学难点】1.本文叙述和议论之间的转承结合。

2.运用注释,系统了解有关历史背景,并由此领会五人牺牲的价值和意义。

【教学安排】三教时【教学过程】第一教时一.导入:鲁迅先生说过:“我们自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辉,这就是中国的脊梁”。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今天我们学习的文章中的五位主人公就是这样为民请命的人,是舍身求法的人。

板书:五人墓碑记张溥(pú)二.作者介绍:张溥,字天如,号西铭,江苏太仓人。

明代著名文学家,社会活动家。

自幼刻苦自励,勤奋好学,每次读书一定要先亲手抄一遍,抄后读过即焚去,然后再抄、再读、再焚,至七次始罢。

崇祯四年进士,曾集郡中文士,结复社评议时政,为权贵所恶,后以党祸而死。

著有《七录斋集》等。

三.听课文录音,注意读音和节奏注意下面的读音四.学生再读一遍课文五.说说从课文中读到了什么。

提示:1、五人是那些人?他们都是怎样的人?哪里人?2、他们是因为什么而与阉党斗争的?3、作者仅仅在写他们的斗争经历么?4、作者写作的目的是什么?5、作者用什么方法来赞扬五人的精神的?六.在课文中找出能转换行文角度的过渡句第1自然段的最后一句:“呜乎,亦盛矣哉!”用抒情方式结住叙事以引起议论。

第2自然段的最后“独五人之激缴,何也?”一句设问引起叙事。

第3自然段的开头“予犹记……”,其作用领起叙事。

第5自然段的开头“嗟夫”,表示上文(3、4自然段)的叙事已终结,由此转入大段议论。

《五人墓碑记》教学设计

《五人墓碑记》教学设计

《五人墓碑记》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体会文章气势恢弘、情理并茂,叙议结合,巧用对比来突出人物形象与精神的写法。

2、掌握和积累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及文言句式,巩固词类活用知识,提高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3、引导学生从五人“激昂大义、蹈死不顾”的义举中,领会“亦以明死生之大,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的道理,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生死价值观。

课时安排:三课时第一课时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著名诗人臧克家在《有的人》一诗中写道:“有的人话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

”为什么有的人虽生犹死,而有的人却虽死犹生?毛泽东曾说:“为人民利益而死,就是死得其所。

”(用VCD放电影《谭嗣同》中谭嗣同就义的场面)谭嗣同用自己的鲜血洗亮了人们的眼睛,告诉人们继续走变法图强的道路,“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的豪言壮语,仿佛仍在我们心中回荡,他虽死犹生。

明代张溥先生的《五人墓碑记》也同样记述了五义士就义的壮举,义士的悲壮故事对生与死的问题做出了响亮的回答。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课文,感受英雄的壮举、豪杰的正气。

(板书课题)二、播放课文朗读录音,整体感知课文思考:课文记述了哪五个义士?他们为什么而死?作者为什么要记述他们的事迹?明确:五义士是颜佩韦、杨念如、马杰、沈扬、周文元。

他们“激于义而死”,即为正义而献身。

作者因为他们“激于义而死”,“而为之记,亦以明死生之大,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

”三、多媒体显示文章背景,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明末天启年间,宦官魏忠贤专权,许多正直人士被杀害。

天启七年(1627年),魏阉假借圣旨逮捕了周顺昌,并趁机勒索,激起人民极大愤慨。

于是趁毛一鹭等人逮捕周顺昌之机,群起反抗。

他们毁官府,杀缇骑,毛一鹭躲进厕所才免一死。

这次斗争被镇压后,朝廷在苏州大肆捕人,颜佩韦等五人挺身而出,对自己的所作所为毫不隐讳,慷慨就义。

不到一年,崇祯皇帝即位,阉党失势,魏忠贤畏罪自杀。

周顺昌冤案始得昭雪。

高一语文《五人墓碑记》教案

高一语文《五人墓碑记》教案

高一语文《五人墓碑记》教案教案:《五人墓碑记》教学目标:1. 通过学习《五人墓碑记》,了解并理解文学作品的艺术特点和文化内涵。

2.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思维能力。

3. 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文学创作能力。

教学重点:1. 掌握《五人墓碑记》的基本情节和主题。

2. 分析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和语言表达。

3. 运用文学知识和批判思维能力,对作品进行批评性分析。

教学难点:1. 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深入理解和批判性思考能力。

2. 培养学生的文学创作能力。

教学过程:导入:1. 引入故事背景,解释《五人墓碑记》的情节和主题。

2. 提问学生对该作品的初步了解和印象。

主体:1. 学习分析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和语言表达。

a. 分析作品中五位主人公的人物性格和命运选择。

b. 分析作品中的语言表达手法,如比喻、隐喻等。

c. 分析作品中的符号意义和象征意义。

2. 进行批评性分析,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作品的主题和意义。

a. 通过对作品的情节、人物和语言等方面的分析,提炼出主题概括。

b. 引导学生思考作品背后所反映的社会和人性问题。

c. 引导学生对作品进行批评性分析和评价。

3. 鼓励学生进行文学创作。

a. 在深入理解和分析作品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行个人感悟的文学创作。

b. 学生可以选择以小说、散文、诗歌等形式进行创作。

巩固:1. 学生展示自己的文学创作作品,互相进行评价和交流。

2. 引导学生对自己的创作进行反思和提升。

作业:1. 要求学生对《五人墓碑记》进行个人感悟与批评性分析的书面作业。

2. 鼓励学生继续进行文学创作,完成一篇以《五人墓碑记》为题材的作品。

教学资源:1. 《五人墓碑记》的文本材料。

2. 针对文学分析和批评性分析的学生手册。

3. 学生的文学创作作品。

注:以上教案仅供参考,具体教学内容和方式还需根据具体的教学环境和学生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高一语文五人墓碑记教案

高一语文五人墓碑记教案

高一语文五人墓碑记教案
【摘要】欢迎来到高二语文学习栏目,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

更是一门基础学科,对于学生学好其他学科,有着奠定基础的重要作用。

所以小编在此为您编辑了此文:“高一语文五人墓碑记教案”以为您在语文学习过程中的不解带来帮助。

本文题目:高一语文五人墓碑记教案
一、学习目标
1、掌握重要文言字词,了解一些文言句式。

结合语境揣摩语言,体会其中蕴含的作者的感情。

2、了解本文跌宕生姿而又组织严密的特点。

体会记叙、议论、抒情三者有机结合的特色。

3、了解碑志类文体知识,体会文中所阐述的生死价值观。

二、基础知识梳理
1、熟记字音
蓼( ) 阉( ) 皦( )湮( )没赀( )财。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解释:“非常之谋”,史书上有这样的记载:“上(熹宗)不豫(病危)时,魏忠贤张(嚣张)甚,中外危惧。上召皇弟信王(后即位,即明怀宗)入,谕以当为尧舜之君,再以善事中宫(皇后,熹宗之后)为托,及委用忠贤语。信王出,上崩。忠贤自出,迎王入。王危甚,袖食物以入,不敢食大官庖也。是时群臣无得见王者,王秉烛独坐。或曰,忠贤欲自篡,而崔呈秀以时未可,止之。”
三、诵读第4段。
评点:
然五人之当刑也,意气扬扬,呼中丞之名而詈之;谈笑而死(非“激于义”,何能如此!“然”,带出一层新意)。断头置城上,颜色不少变。有贤士大夫(二提“贤士大夫”)发五十金,买五人之脰而函之,卒与尸合,故今之墓中全乎为五人也(再次照应建墓事。可以少慰人心。)。
写法指要:将五人当刑时的表现作为一个独立层次来写,进一步突出了“激于义而死”一语。以上两段皆叙事,承首段而来。
五人墓碑记
教学目的
1.学习记叙、议论和抒情相结合的写法以及对比论述的方法。
2.通过评点了解本文跌宕生姿而又组织严密的特点。
3.认识五位义士“激昂大义,蹈死不顾”的斗争精神,理解作者关于生死价值的阐述。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检查作业(背诵第1、2段)。
二、诵读第3段。
评点:
予犹记周公之被逮(“犹记”统领本段叙事。“周公之被逮”承开篇首句),在丁卯三月之望。吾社之行为士先者,为之声义(周公义者,吴民亦义者,“义”是一段叙事主旨),敛赀财以送其行,哭声震动天地。缇骑按剑而前,问“谁为哀者?”众不能堪,抶而仆之。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周公之逮所由使也;吴之民方痛心焉,于是乘其厉声以呵,则噪而相逐(须对照下文“矫诏纷出”,义勇如见)。中丞匿于溷藩以免。既而以吴民之乱请于朝,按诛五人,曰颜佩韦、杨念如、马杰、沈扬、周文元(此处点出五人姓名,值得玩味),即今之傫然在墓者也(承首段建墓事,妙。)。
写法指要:本段只论述五人之死在当时政治斗争中的意义,仍是在“义”字上做文章,这是为下段更深一层的议论作铺垫。
五、留作业。
1.背诵第3、4、5段。
2.准备诵读第6、7段并整理词语。
解释:①“缇骑”之“骑”读jì。②“谁为哀者”,据上文“哭声震动天地”,缇骑之问应为“为谁而哀”或“为哀者谁”,此系倒文,不能译为“谁在哭”。③“以呵”“以免”的“以”,同“而”。④“傫然”,五人墓成“一”字形排列,次第相邻,今日所见如此。
写法指要:本段叙苏州市民反阉党斗争始末,而以“激于义”三字为统帅。至五人姓名戛然而止四、诵读第5段。
评点:
嗟夫(由此引出大段议论)!大阉之乱,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欤?而五人生于编伍之间,素不闻诗书之训,激昂大义,蹈死不顾,亦何故哉(二比──与缙绅易志者比。用疑问句式表出:上句用“欤”,下句用“哉”,褒贬之意昭然若揭。二问中重在第二问,下文即回答)?且矫诏纷出,钩党之捕遍于天下,卒以吾郡之发愤一击,不敢复有株治;大阉亦逡巡畏义,非常之谋难于猝发(五人之死关系到当时的大局),待圣人之出而投缳道路(正义已伸张),不可谓非五人之力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