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身工》导学案人教版新教材 优质课比赛一等奖

合集下载

《包身工》教案——公开课获奖教案

《包身工》教案——公开课获奖教案

《包身工》教案——公开课获奖教案第一章:课程简介1.1 课程背景《包身工》是一部反映旧社会包身工生活状况的小说,通过对包身工的悲惨遭遇的描绘,揭示了旧社会的黑暗和对劳动者的剥削。

1.2 教学目标使学生了解旧社会包身工的生活状况,认识旧社会的黑暗和对劳动者的剥削,培养学生对劳动者的尊重和同情。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教学文本《包身工》全文2.2 教学重点掌握课文内容,理解作者的写作目的和手法。

2.3 教学难点理解课文中的历史背景和社会现象,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

第三章:教学方法3.1 讲授法对课文中的历史背景、社会现象和作者的写作手法进行讲解。

3.2 讨论法组织学生对课文内容进行讨论,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

3.3 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课文中的案例,引导学生了解包身工的生活状况,认识旧社会的黑暗和对劳动者的剥削。

第四章:教学步骤4.1 导入新课介绍《包身工》的背景和作者,引发学生对课程的兴趣。

4.2 讲解课文对课文进行详细讲解,包括历史背景、社会现象和作者的写作手法。

4.3 讨论课文组织学生对课文内容进行讨论,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

4.4 案例分析通过分析课文中的案例,引导学生了解包身工的生活状况,认识旧社会的黑暗和对劳动者的剥削。

4.5 小结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调对劳动者的尊重和同情。

第五章:作业布置要求学生课后复习课文,写一篇读后感,表达对包身工的同情和对旧社会的批判。

第六章:教学拓展6.1 相关知识介绍介绍旧社会的其他劳动者,如长工、短工等,让学生了解他们的生活状况。

6.2 对比分析比较包身工与其他劳动者的生活状况,让学生更深刻地认识到旧社会的黑暗。

第七章:课堂互动7.1 小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讨论如何改善包身工的生活状况,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7.2 分享成果每个小组分享自己的讨论成果,互相学习和借鉴。

第八章:情感教育8.1 感受劳动者艰辛让学生通过观看相关视频或图片,感受劳动者的艰辛,培养学生的同情心。

《包身工》教案——公开课获奖教案

《包身工》教案——公开课获奖教案

包身工教案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报告文学的一般特征和结构方式,培养阅读报告文学作品的能力,培养筛选信息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掌握新闻事实、背景材料、作者的主观评价三方面的内容,通过解读文本,学习点面结合的写作方法,以及本文的语言特色。

3.情感态度的价值观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心时事、培养学生的对于人的尊严和生存权利以及劳动权利的尊重,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人权意识。

教学重点和难点1.结合具体句子,学习课文的修辞手法。

2.结合具体段落,体会并学习运用课文点面结合的写作手法。

教学课时(三课时)教学过程:一、回顾上节课的内容。

给包身工下定义:对课文的8-11段和35段的信息进行分析和筛选。

问题1:包身工的来历怎样,或者说包身工原来的身份是什么?来历:被诱骗的贫困农家女(贫穷困苦,无路可走)。

问题2:他们是怎么直接沦为包身工的?包身工制度产生的背景是什么?明确:直接原因:骗订包身契(供给住食,介绍工作),背景:日本帝国主义的经济侵略,农村破产,特别是灾荒后贫苦农民无法维持生活,只好让儿女到上海当包身工。

问题3:包身工的实质是什么?明确:实质:赚钱机器(失去自由,劳无所得)问题4.包身工的命运怎样?明确:命运:极其悲惨。

(板书)时间:20世纪30年代地点:上海东洋纱厂来历:贫困农家女直接原因:骗订包身契实质:赚钱机器命运:极其悲惨二、探究学习点面结合的写作手法:(作者怎样来展示包身工的生活的呢?)(精读1-6自然段16-20自然段的节选,完成教师所给的题目。

)1、全班同学朗读1~6段学生完成以下练习:(1)这一场面描写按什么顺序着笔,下边的分析哪一项不符合原文:A 先写打杂再写包身工。

B 先写地下再写楼上。

C 先写群体再写个人。

D 先写环境再写人的活动。

答案:D(2)试用一个词概括穿拷绸衫裤的男子的形象。

答案:凶恶。

(3)用扼要的词语概括一下这几段中所描写的包身工住宿的环境的特点。

答案:地方狭窄、空气污浊。

《包身工》教案——公开课获奖教案

《包身工》教案——公开课获奖教案

《包身工》教案——公开课获奖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包身工》的作者、时代背景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2)分析小说中的主要人物形象及其性格特点。

(3)掌握小说的情节结构,概括故事主题。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文本。

(2)运用批判性思维,对小说中的社会现象进行分析和评价。

(3)学会从不同角度和层面解读文学作品,提高审美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底层人民的关爱,培养人文关怀精神。

(2)认识旧社会的黑暗,珍惜当今美好生活。

(3)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增强社会责任感。

二、教学内容1. 教学文本:鲁迅《包身工》2. 教学重点:分析小说的人物形象、情节结构及主题思想。

3. 教学难点:理解作者对社会现象的批判和启示。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介鲁迅及《包身工》的背景。

(2)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进入文本。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了解故事情节。

(2)引导学生关注小说中的关键词语、句子。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文本解读:(1)分析小说的情节结构,概括故事主题。

(2)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和层面解读文本。

5. 批判性思维训练:(1)让学生针对小说中的社会现象进行分析和评价。

(2)组织辩论,提高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6. 情感教育:(1)引导学生感受作者对底层人民的关爱。

(2)启发学生思考旧社会的黑暗和当今美好生活的珍惜。

7.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

四、作业布置1. 复习课文,总结人物形象、情节结构及主题思想。

五、课后反思1. 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2. 学生在合作探讨、批判性思维训练中的表现。

3. 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针对不足之处进行改进。

六、教学评价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熟练掌握小说《包身工》的基本内容,了解作者鲁迅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优质课一等奖高中语文必修一《包身工》

优质课一等奖高中语文必修一《包身工》

《包身工》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了解报告文学的一般特征和结构方式,培养阅读报告文学作品的能力,培养筛选信息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掌握新闻事实、背景材料、作者的主观评价三方面的内容,并学会据此分析一篇新闻的主要内容和写作特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心时事、培养对于人的尊严和生存权利以及劳动权利的尊重,培养社会责任感和人权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1、抓住新闻事实和新闻背景,把握课文的线索。

2、通过对文本的解读,理解“包身工”的内涵。

3、学会运用多种表达方式,在复杂记叙中有条理地穿插描写、议论和抒情。

三、教学方法讲读法讨论法多媒体演示法四、教学课时(二课时)五、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导入(附图片导入)在本世纪初的中国,生活着这样的一个特殊的工人阶层,他们住的是十七八个人挤在一起的鸽笼,吃的是豆腐渣熬成的稀汤和烂菜叶,他们的年龄与我们相仿,甚至更小,但他们干的却是每天十二三小时繁重的纱厂劳动。

他们没有阳光,没有欢笑,甚至他们也不能拥有他们自己――这就是包身工,受着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双重压榨、失去人身自由的包身工。

从本世纪的三十年代起,一个伟大的剧作家一直向人们含泪诉说着包身工的苦难生活——2、疏通字词(文中的一些注释,请同学们自己课后认真看)(1)给加黑字注音:衍(yǎn)汀(tīng)游说(shuì)辊(gǔn)栅(shān)趾(zhǐ)骷髅(kū)弄堂(lòng)船舷(xián)执拗(niù)籼米(xiān)簿子(bù)(2)解释下列词语和短语中的加点词:吆喝:(大声喊叫)生杀予夺:(指统治者掌握了生死赏罚的大权,横行霸道,对人民生命财产随意处置。

生,让人活着;杀,叫人死亡;予,给予;夺,剥夺。

)呻吟:(病痛时口中发出的声音。

)3、浏览全文,了解文体特点以及写作背景。

这是一篇报告文学,是一种兼有新闻性和文学性的文体。

包身工教案优质课一等奖

包身工教案优质课一等奖

包身工教案优质课一等奖好的,以下是一篇《包身工教案优质课一等奖》的文档: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掌握课文内容,了解包身工的悲惨遭遇,分析课文主旨。

2. 过程与方法:通过问题引领,自主合作探究,把握文章结构层次,分析作者写作手法。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的团结意识、劳动最光荣的意识,引导学生思考“包身工制度”的弊端,激发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分析包身工的悲惨遭遇,把握文章结构层次。

2. 教学难点:理解作者写作手法及对“包身工制度”的抨击。

三、教学分析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旧社会童工劳动场景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包身工制度的根源和危害,进而导入课文。

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课文,勾画出不理解的字词、句子和问题。

3. 合作探究:以小组形式共同探讨课文内容,教师提出问题引领学生思考。

例如:(1)文章主要讲述了包身工的哪些方面?请简要概括。

(2)包身工的遭遇有哪些具体表现?请结合具体内容进行分析。

(3)作者使用了哪些写作手法来表现包身工的遭遇?这些手法对表达文章主旨有何作用?(4)请结合现实生活,谈谈你对包身工制度产生的根源和危害的认识。

(5)如果你是当时社会的一员,你会怎么做?请提出你的看法和建议。

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学生逐渐把握文章结构层次和作者写作手法。

同时,鼓励学生结合现实生活,思考在现代社会中如何对待弱势群体的权益问题。

在学生讨论过程中,教师适当加以引导和点评,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4.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课所学知识,强调包身工制度的根源和危害以及在现代社会中应该如何对待弱势群体,培养学生的团结意识和劳动最光荣的意识。

并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消除童工现象,如何保护弱势群体的权益等社会问题。

5. 作业布置:完成相关练习题;搜集有关童工权益保护的新闻或案例,与同学们分享并谈谈你对童工问题的认识。

四、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包身工文章主旨:揭示包身工制度的弊端,表达对弱势群体的同情和对社会现实的愤慨。

《包身工》教案——公开课获奖教案

《包身工》教案——公开课获奖教案

《包身工》教案——公开课获奖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包身工》的作者、作品背景及现实意义;(2)掌握作品中的重要概念、人物关系和故事情节;(3)分析作品的艺术特色和文学价值。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作品内容;(2)运用比较分析法,探讨作品与现实生活的联系;(3)学会批判性思维,对作品进行合理评价。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和敬意;(2)认识社会现实,增强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3)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养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作品的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2)作品的艺术特色和文学价值;(3)作品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2. 教学难点:(1)作品中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2)对作品进行深入分析和批判性思考。

三、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相关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作品的时代背景;2. 比较分析法:引导学生比较作品与现实生活的差异,激发学生思考;3. 讨论法: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批判性思维。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提前阅读《包身工》,了解作品内容,准备相关教学资源和素材;2. 学生准备:预习《包身工》,了解作品背景,查阅相关资料。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包身工》的作者、作品背景及现实意义;2. 自主学习:让学生阅读作品,了解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3. 合作探讨: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分析作品的艺术特色和文学价值;4. 课堂讲解:教师针对作品中的重点、难点内容进行讲解;5. 比较分析:引导学生比较作品与现实生活的联系;6. 批判性思维:鼓励学生对作品进行评价,提出自己的观点;7. 情感态度:培养学生对劳动人民的敬意,认识社会现实;8.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知识点;9.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作业,巩固所学知识;10. 教学反思:教师对课堂教学进行总结和反思,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包身工市公开课获奖教案省名师优质课赛课一等奖教案小学

包身工市公开课获奖教案省名师优质课赛课一等奖教案小学

包身工教案小学引言:包身工是一种体育运动项目,它通过绑绳在腰间,让学生学会与绳子之间有机的协作,提高身体灵敏度和平衡能力。

本教案旨在为小学生提供一个全面、系统的包身工教学计划,帮助他们发展协调性、灵活性和团队合作等能力。

本教案适用于小学一到四年级的学生。

教学目标:1. 引导学生掌握基本的包身工姿势,并正确使用包身工绳。

2. 培养学生身体协调性和平衡能力,促进他们的身体素质发展。

3. 提高学生对团队合作的认识和意识,培养团队合作精神。

4. 通过包身工的学习,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教学准备:1. 包身工绳:每个学生一根。

2. 宽敞的操场或体育馆。

3. 音乐播放器。

教学活动:活动一:包身工基本姿势(15分钟)1. 教师向学生介绍包身工的基本姿势:将绳子绑在腰间,绳子的一端悬在身体后方,另一端悬在身体前方。

2. 引导学生按照教师示范,正确绑好包身工绳,并保持正确姿势。

3. 学生们分成小组,互相检查对方的姿势是否正确,并进行调整。

活动二:包身工的基本动作(20分钟)1. 向学生展示包身工的基本动作,如转身、起跳、跳跃等。

2. 鼓励学生模仿教师的动作,并进行练习。

3. 学生们可以自己创造一些新的动作,并与同伴分享。

活动三:团队合作练习(20分钟)1. 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由三到四名学生组成。

2. 给每个小组指定一个领导,并让他们制定一个包身工组织的名称。

3. 每个小组按照领导的指导,进行包身工练习,要求整齐划一,配合默契。

4. 领导可以根据小组成员的特长分配任务,如谁负责带领大家转身等。

活动四:包身工比赛(15分钟)1. 组织包身工比赛,每个小组轮流进行。

2. 比赛分为两部分:速度比赛和技巧比赛。

3. 速度比赛评判以完成时间为标准,技巧比赛评判以动作的规范和美观程度为标准。

活动五:总结与展示(10分钟)1. 引导学生总结包身工学习的过程和经验。

2. 鼓励学生用自己的方式展示包身工的一些特殊技巧。

3. 教师给予学生合适的肯定和认可。

人教高中语文必修一《包身工》公开课获奖教学设计

人教高中语文必修一《包身工》公开课获奖教学设计

人教高中语文必修一《包身工》公开课获奖教学设计[教材剖析]夏衍的报告文学«包身工»选编在语文教科书第一册的第四单元,前三个单元区分是诗歌、白话文和散文单元,而第四单元属于〝沟通与运用〞板块,学习的是旧事和报告文学,这类文体从内容上强调真实性,要求及时、准确地反映了方方面面的社会信息,为此它往往具有深入、鲜明的时代意义。

其中,报告文学除了纪实性之外,也具有更宽广的艺术空间,经过火析这类文体的主要内容和写作特点,培育先生阅读旧事作品的才干和挑选信息的才干,同时引导先生关注社会,关心时势。

[先生剖析]«包身工»作于1935年,至今曾经70年了,文章所反映的也是上世纪的事,和我们如今的时代已有了很深的隔膜,现如今,优厚的生活条件使先生很难从文章中去了解包身工的苦难生活,更难于了解形成这种现象的基本缘由。

曾经有位教员在教学«包身工»一文时,要求先生范读课文,当读至〝打呵欠,叹息,叫喊,找衣服,穿错他人的鞋子,胡乱踏在他人的身上,在分开他人头部不到一尺的马桶上很响地小便〞时,先生的声响有些异常,似乎强忍着笑,很清楚,如今的先生与文章中所反映的时代的隔膜确实是存在的,另外,由于目前的先生获取知识的途径是多种多样的,为此,有些先生虽涉世不深,但懂得的东西并不少,因此,让先生注重特性化的阅读,充沛调动自己的生活阅历和知识积聚,在自动积极的思想和情感活动中,取得属于自己的共同的感受和体验,学习探求性阅读和发明性阅读,拓展思想,开展想象力、思辨力和判别力,也是此次教学的目的之一。

[教学目的]«包身工»是我国报告文学的开山之作,作者以铁的理想,准确的数据,精辟的剖析和评论,把休息强度最重,位置最低,待遇最差,痛苦最深的奴隶一样做工的女孩子们的遭遇公诸于世,愤怒控诉帝国主义和买办权利的严酷剥削和掠取中国工人的罪行,让人们深入看法到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的土壤上发生的包身工制度所带来的罪恶,文章篇幅较长,具有很强的思想性和艺术性,课文虽是老文章,所反映的是上世纪初的事,和现如今我们的时代有很深的隔膜,但是文章所表达的时代意义和人文外延却是相通的,为此,此次教学可以联络实践,让先生拓展思想,停止探求和交流,对文章有更深化的了解和感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包身工》导学案
【学习任务】
1、梳理归纳,体察劳动人民疾苦
2、研讨探究,了解作品写作特点
3、观照现实,思考中国革命意义
【知识链接】
一、报告文学
报告文学,是一种在真人真事基础上塑造艺术形象,以文学手段及时反映现实生活的文学体裁,是速写、特写、文艺通讯的总称。

其特点:新闻性、文学性、真实性。

报告文学往往像新闻通讯一样,善于以最快的速度,把生活中刚发生的激动人心的事件及时传达给读者。

报告文学之所以受读者欢迎,就在于它能把握时代的脉搏,把群众关心的现实情况迅速地反映出来,发挥“文学轻骑兵”的作用。

报告文学不能像小说那样虚构人物、情节,它必须以现实中的真人真事为描写对象,写真纪实是它的重要特征。

报告文学不能像新闻报道那样,只有事件梗概,它必须塑造丰满的人物形象,必须有生动的形象化的细节描写。

二、创作背景
本文是作者于1935年,经过几个月的调查研究,实际考察之后写出来的。

1936年,发表在《光明》(左联机关刊物,沈起予主编)的创刊号上。

它所反映的是“一·二八”以后到抗日战争以前这一时期国民党统治区的社会黑暗情况。

那时中国农村在帝国主义特别是日本帝国主义的经济侵略下日益破产,加上地主的剥削,农民生活极为痛苦。

靠近上海的苏北地区,每年有大批无法生活的农家妇女被诱骗到上海来做包身工。

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步步深入,我国人民的抗日情绪不断高涨,上海工人运动十分活跃。

日本资本家为避免罢工的威胁,就更大量地雇佣包身工来代替普通的自由劳动者。

这篇文章以铁一般的事实,生动地记载了这一特定历史条件下所产生的包身工制度的罪恶。

【课前预习】
1、绘制思维导图
思维导图是一种将思维形象化的方法,意在化繁为简,以简驭繁。

思维导图包含六大核心要素:中心图、线条、关键词、图像、颜色、结构。

假如你是纪录片《人间世》的导演,计划以《包身工》为脚本拍一集纪录片,来展现人间世态。

你将选取哪些镜头呢?请用思维导图来确定你的选材。

期待你的精彩作品!
2、品味艺术特色
《包身工》用文学笔法报道真实事件,以增强作品的感染力。

请深入阅读课文,结合具体内容,就你认为的最能表现“包身工”人世艰难的文学手法,写一段文学短评(至少100字),小组合作,展示交流。

【资料链接】
从《包身工》引起的回忆(节选)
夏衍
经过“沪东公社”(进步分子利用基督教青年会的机构,在杨树浦办的一个以工人夜校为中心的服务组织)同志们的介绍,我认识了一位在日本内外棉纱厂做工的青年团员杏弟。

和她谈了几次之后,觉得真要了解包身工的生活,单凭搜集材料是不行的,非得实地观察不可。

我找到了一位在日本纱厂当职员的中学时代的同学,到包身工工作车间去观察了几次,对她们的劳动条件有了一些了解,可是要懂得“带工头”对包身工的管理制度,她们的生活情况,那是非得亲自到包身工们住宿的工房去调查不可的。

对现在的年轻工人来说,那种情况恐怕是难于理解也很难于相信的了。

在当时,包身工住的工房,实际上是一所管理得十分严密的监狱。

包身工的工房,是由日本警察、巡捕、带工头手下的流氓紧紧地封锁着,他们为了防止这群“奴隶劳工”和外界接触,任何“外头人”是不能走进这个禁区的。

在《包身工》里我说过,这些包身工是“罐装了的劳动力”,资本家把她们密封起来,不让她们和外面的空气接触。

这些话一点也没有夸张。

为了突破这种封锁,我得到杏弟的帮助,混进去过两三次。

但是在这以后,就被带工头雇用的“下手”们盯住了。

对于这种观察特别困难的,是包身
工们清早就进厂做工,晚上才回工房,所以要看到她们上班下班的生活,非得清早和晚间不可。

当时我住在麦特赫斯德路(现泰兴路),离开杨树浦很远。

这样,为了要在早上五点钟以前赶到杨树浦,就得半夜三点多钟起身走十几里路,才能看到她们上班的情景。

这样我从三月初到五月,足足作了两个多月的“夜工”,才比较详细地观察到一些她们的日常生活。

由于她们受着三重四重的压迫,遭受着无数的磨难,所以这些小姑娘是不轻易给人讲话的。

不仅像我们这样的人,即使同厂做工的“外头工人”,要同她们说话也是很困难的。

杏弟是一个热心人,她为了帮助我了解情况,曾经几次赶上早班,混在她们队伍里面,打算向她们探听一些内部情况,可是,当包身工们看了一下她的服装,打量了一下她的身份之后,很快地就“警惕”了,有的人根本不吭声,有的人甚至将她看成了“包打听”,用憎恶的眼光看她。

由此可见,在那种情况下,要真正听到她们心里想说的话,要了解她们心底的痛苦,是很不容易的。

关于她们的生活情况,根据当时我能调查到的,都已经写在那篇报告里了。

这是一篇报告文学,不是小说,所以我写的时候力求真实,一点也没有虚构和夸张。

她们的劳动强度,她们的劳动和生活条件,当时的工资制度,我都尽可能地做了实事求是的调查,因此,在今天的工人同志们看来似乎是不能相信的一切,在当时都是铁一般的事实。

现在回想起来,当时使我印象特别深刻的,是帝国主义、封建势力和流氓特务这一切恶势力的紧密结合。

为了压迫和榨取这成千上万的孤苦无告的包身工,日本帝国主义者、工部局、带工头、老板、帮口头子、国民党特务,以至当地的地痞流氓,完全结成一条统一战线。

在这个地方既没有所谓国家主权、政府法律,更谈不上生活保障和人身自由。

解放之后,在镇反运动的一次诉苦大会上,我听到过一个老年的纱厂女工说:“你们说,我们给资本家作牛马,其实呀,连牛马也不如,我们是苍蝇、蚊子一样的虫豸。

东洋老板和带工头打死一个工人,好像在地上踏死一个蚂蚁一样,一点也不算稀奇。

”这是实话,一点也不假的。

二十四年了,这样计算一下,对现在的青年工人来说,大概这些已经是“历史上的陈迹”了。

在那个悲惨的时代,今天的青年们还没有出世。

人吃人的社会,已经一去不复返了,工人给资本家当牛马、当虫豸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可是我们得记住:要赶走帝国主义,要推翻这个人吃人的社会制度,我们的先人曾付出了无数的生命、血汗和眼泪。

幸福,不是无代价可以得来的。

为了今天的幸福,为了更幸福的将来,爱党、爱社会主义,为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新中国贡献出自己的力量,应该是我们青年一代的责任。

(选自《中国工人》1959年第6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