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婴宁》赏析

合集下载

《婴宁》解读

《婴宁》解读

《婴宁》解读
中国古代文学中有一部重要的文学作品叫做《婴宁》,它是一部描
写了古代社会风情和人生百态的优秀作品。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对《婴宁》进行深入解读,探讨其中蕴含的人生哲理和文学价值。

《婴宁》一词起源于古代诗歌中的一个角色,他是一个在尘世中执
着追求的人物,代表了一种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在整个作品中,婴宁所经历的种种困境和挣扎,反映了古代社会中人们追求幸福和成
功的艰辛和曲折。

在《婴宁》中,作者通过丰富多彩的细节描写和生动的人物形象,
展现了古代社会的风土人情和众生相。

读者在阅读中可以感受到那个
时代的气息和人们的心境,仿佛置身于古代社会中,与婴宁一同经历
人生的坎坷和沧桑。

除了对古代社会的描绘,《婴宁》还蕴含着丰富的人生哲理和情感
体验。

通过婴宁的命运起伏和内心挣扎,读者可以领悟到生活中的坎
坷和不易,体会到成功的真谛和幸福的真谛。

作品中的一言一行都充
满了启迪和感悟,让人深思和感怀。

总的来说,《婴宁》是一部具有深刻内涵和广泛意义的文学作品,
它不仅展现了古代社会的风情万种,还蕴含了珍贵的人生智慧和哲理。

通过对《婴宁》的解读,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古代文学的魅力和价值,感受到人类文明的深厚底蕴。

愿我们在阅读中领悟生活的真谛,感悟
人生的意义,不断积累智慧和体验,走向更加充实和幸福的人生之路。

浅析《婴宁》的叙事技巧

浅析《婴宁》的叙事技巧

浅析《婴宁》的叙事技巧婴宁是十一部南宋文艺领先作品之一,是宋景淳的早期代表作之一。

《婴宁》以叙事技巧构成了一部完美的故事,并且充满了宋景淳对家庭、婚姻以及感情的独特观点。

《婴宁》以一种独特的叙事技巧,设定了故事情节。

它一开始就以七个短句开头,并以平缓的步骤向前推进,使整个故事流畅而顺畅。

在叙述中,作者使用了许多技巧,以前后反应来让故事变得更加引人入胜。

作者利用上下文,让读者了解到故事的本质、主题和字里行间都在暗示着什么。

这也给了读者一种观察的机会,使他们能够从中感受到作者的思想。

叙事技巧在故事中广泛运用。

在故事中,宋景淳用多种叙事方式来描绘情节,比如叙述、描写、对白、讽刺等等。

宋景淳几乎每一个句子中都尽可能地把故事的情感细节描绘的特别细腻,而且很恰当的运用语言,使得叙事具有流畅的节奏。

例如,“阮府夫人额头上长出一道皱纹”,通过这句话作者把阮府夫人的苦恼与焦急给了读者一个直观的显示。

作者还利用暗示、比喻等修辞手法,让叙事更加准确迅速,鲜活生动。

比如,“她犹如一只百步蚁,被困在一只瓦罐里”,这句话里用比喻的方法把婴宁被困的感受表达的很清楚。

此外,宋景淳在写作《婴宁》的过程中,运用了许多他的独特的作品技巧,使叙事更加明快有趣。

比如,宋景淳经常使用闪枪乱点,也就是一段短短的话语之后紧接着又接一段,就像是一发闪枪一样。

这种技巧使得叙事更加流畅,节奏也使得故事变得更加轻快、生动有趣。

《婴宁》是一部完美的文学作品,其叙事技巧的精彩,在当时的南宋文艺中集百家之长。

从独特的情节、恰当的语言以及精彩的叙事技巧,来看,《婴宁》是可以为很多后世艺术家所模仿的一部非常优秀的作品!。

《聊斋志异》之《婴宁》赏析

《聊斋志异》之《婴宁》赏析
《聊斋志异》之
作者简介
蒲松龄
号柳泉居士,世称 聊斋先生,自称异 史氏,清代杰出文 学家,小说家。
作者生平
蒲松龄
三个第一 屡试不第
成为先生 成为贡生
满腔孤愤 终成聊斋
《聊斋志异》
花妖鬼狐 荒诞故事
写 鬼 写 妖 高 人 一 等 , 刺 贪 刺 虐 入 骨 三 分
社会现实 美好理想
积郁孤愤 抗争命运
环境对性格的影响
人迹罕至 世外桃源
自然人
纷纷扰扰 人间俗世
社会人
性格总结:天真与狡黠
“孜孜憨笑,似全无心肝” “墙下恶作剧,其黠孰甚焉” 连接双重性格的钥匙:悲啼
返回
艺术赏析
设置悬念,奇幻色彩 情节委曲,叙次井然 描写丰美,形象生动 语言精炼,词汇丰富
典型细节,反复渲染 富于哲理,发人深思
返回
谢谢大家!
性格特点二、爱花成癖
婴宁出场
再见王生 居所 婚后生活
梅—杏—桃
梅 的 皎 洁 杏 的 娇 媚 桃 的 娇 艳
性格特点三、呆痴如婴儿
“个儿郎目灼灼似贼!”
“园中花……斫一巨捆负送之”
“我不惯与生人睡” “大哥欲我共寝”
性格特点四、一片孝心
女哽咽曰: “……妾本狐产……以 妾托鬼母,相依十余年始有今 日…… ” 舁归,寻秦氏墓合葬焉。由是岁值 寒食,夫妇登秦墓,拜扫无缺。 “背他人,岂得背老母?”
构思设计
婴宁的出身
人性和狐性
鬼母的设置
从情节发展看 从主题看 鬼母与王母
婴宁的儿子
“大有母范”
返回
主题思想
爱情说 批判说 人性说 愤懑说
返回
总结
这篇小说没有刀光剑影,没有悲欢离合, 没有艰难困苦,没有感情波澜。 有的只是轻松的氛围,美好的意境,奇 迹般的邂逅和美满的结合。 鬼狐的灵异和现实的情节相结合,描绘 出人情美,人性美,情操美。

婴宁人物

婴宁人物

一、人物形象分析(婴宁)1、刻画人物,虚实相衬。

婴宁是一个美丽纯真、娇憨活泼的女子。

作者十分巧妙的应用虚实相衬的手法。

虽写的是王子服、老媪、婆婆、西邻之子和自然环境,但实际上却处处落笔在婴宁身上。

王子服是小说里的一个关键人物,他推动了情节的发展,在塑造婴宁形象中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2、抓住个性特征,反复渲染爱花、爱笑的特点,使婴宁人物形象跃然纸上。

笑声塑性格,鲜花配美人。

小说开头“笑容可掬,拈梅花一枝”、“ 遗花地上,笑语自去”点出了婴宁的“爱花、爱笑”的两个性格特征。

首先,婴宁的笑千姿百态、不拘礼节。

为了突出婴宁的独特个性,作品极少雷同的写出她千姿百态的笑:含笑、隐笑、嗤笑、复笑、狂笑、大笑、憨笑、浓笑、忍笑------ 这种种笑声,时时处处都有:郊游时、会客时、拜见婆婆时、捉弄西邻之子时、走路时站着时、坐着时、下树时------这种种笑声可解忧——“每值母忧怒,女至一笑即解”;可去苦——“奴婢小过,恐遭鞭楚,辄求诣母共话,罪婢投见恒得免”;可博人爱——“邻女少妇,争承迎之”;可增其媚——“然笑处嫣然,狂而不损其媚,人皆乐之”。

这笑声由远及进,极有层次地描写,使人觉得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将出来会见王子服时“良久,闻户外隐有笑声”、到门口时“嗤嗤笑不已”、进门后“犹掩其口,笑不可遏”、被老媪斥责后“忍笑而立”、当王子服问“妹子年几何矣?” 后,婴宁再也忍不住“复笑,不可仰视”。

其次,“爱花”是婴宁另外一个突出的特性。

她无论在哪里哪里就是花的世界:“遗花地上、拈梅花遥望谷底丛花乱树、门前皆丝柳、墙内桃杏尤繁;执杏花一朵、含笑拈花而入;窗外海棠枝朵,细草铺毡,杨花糁径、有草舍三楹,花木四合其所;爱花成癖,物色遍戚党;窃典金钗,购佳种,数月,阶砌藩溷无非花者”。

从这里可以看出,花是婴宁生活的一部分,她爱花着象征着她的心灵美。

3、亦憨亦黠,写狐写人,表达了对自由幸福的爱情生活的大胆追求。

婴宁是一个复杂的人物形象,性格上具有“亦憨亦黠”的特点,作者写狐目的是为了写人。

《聊斋志异》之《婴宁》赏析——美到极至是自然

《聊斋志异》之《婴宁》赏析——美到极至是自然

《聊斋志异》之《婴宁》赏析——美到极至是自然如果把《聊斋志异》比作我国古文小说之桂冠,《婴宁》则是这顶璀璨桂冠上的明珠。

《聊斋志异》所塑造的流光溢彩的绝妙女子当中,婴宁以其真、纯、自然之美卓然独立。

如清风拂过山野,如泉水叮咚跃过小溪,婴宁之美纯洁如玉,真实如璞,又如自然中被晶莹露珠滋润得青翠欲滴的“笑矣乎”。

她的生活环境是美丽的、自然的:“乱山合沓,空翠爽肌,寂无人行,止有鸟道遥望谷底,丛花乱树中,隐隐有小里落。

下入村,见舍宇无多,皆茅屋,而意甚修雅。

北向一家,门前皆细柳,墙内桃杏尤繁,间以修竹:野鸟格磔其中。

”这诗意的世外仙地,何等恬寂静谧。

在这个无拘无束的大自然中,她的天性得到了自由的发展。

她是大自然的女儿,也是大自然的化身。

真纯自然的婴宁是花的化身。

她在花中摇曳,秀美如花,纯洁如花。

她是自然的象征。

她拈花微笑,得天然神韵。

婴宁的美在笑中摇曳,在花中闪现,她的美与笑、花同在。

花、笑、婴宁三位一体,融铸成生机盎然、青春勃发的生命之境。

花儿灿烂,笑声爽朗,婴宁则是这至美之女神。

花的灵秀、笑的生机、少女的青春,相互生发,相互映照,在婴宁、花、笑的蒙太奇变幻中,我们所有的联想都被激发出来婴宁不仅清丽、自然、纯洁、真实,与她的生活环境溶为一体,她的行为更是自由不羁,率性而至她身上丝毫没有世俗的繁文缛节,她率性而为,与尘世无染。

她的行为一如赤子之心,天真之至。

婴宁的纯洁在她的憨笑痴语中表观得更是淋漓尽致。

她终日“嬉不知愁”孜孜憨笑。

她笑对人生,笑对社会。

她的笑如此恣意,好像要化作清风把整个社会都遮蔽住婴宁的笑源于赤子之心,发自内心深处。

篇末,作者比之为山中的“笑矣乎”草,相比之下多少人艳羡的“解语花”是多么的俗气与矫揉造作。

她的笑如天籁之音,自然无邪,一如她纯真的灵魂。

更能表现其纯真的是她的痴语。

初遇王子服,不谙世俗语的她竞说“个Jb~l1日灼灼似贼”。

在世俗看来,此等事是不能想的,更不能在人前乱讲。

而婴宁不知避讳,脱IZI而出,令人婉尔,少女的稚气与天真未凿表露无遗。

婴宁

婴宁

二,笑口常开
初见: 拈梅花一枝,容华绝代,笑容可掬" 初见:"拈梅花一枝,容华绝代,笑容可掬" 再见: 含笑拈花而入""隐有笑声" ""隐有笑声 再见:"含笑拈花而入""隐有笑声","嗤 嗤笑不已" 笑不可遏" 忍笑" 嗤笑不已","笑不可遏","忍笑","复 不可仰视" 大笑" 笑声始纵" 笑,不可仰视","大笑","笑声始纵", 且下且笑" 微笑而止" "且下且笑","微笑而止" 归家: 浓笑" 憨笑" 笑极" 归家:"浓笑","憨笑","笑极"
三,近乎痴憨
初见对王生"注目不移" 初见对王生"注目不移"的反 个儿郎目灼灼似贼! 应:"个儿郎目灼灼似贼!" 对王生出遗花示爱的反应: 对王生出遗花示爱的反应: 园中花……斫一巨捆负送之" 斫一巨捆负送之" "园中花 斫一巨捆负送之 对王生"夫妇之爱"的反应: 对王生"夫妇之爱"的反应: 我不惯与生人睡" "我不惯与生人睡"

《聊斋志异》之《婴宁》 赏析
作者是怎样塑造婴宁这一单纯 天真,美丽可爱的狐女形象的?
一,爱花成癖
婴宁出场: 拈梅花一枝" 婴宁出场:"拈梅花一枝" 居所:门前细柳,墙内桃杏, 居所:门前细柳,墙内桃杏, 门内红花夹道,满庭豆棚花 门内红花夹道, 窗外海棠掩映, 架,窗外海棠掩映,舍后花 木满园 动作: 执杏花一朵, 动作:"执杏花一朵,俯首 自簪" 自簪"

聊斋志异《婴宁》原文、翻译及赏析

聊斋志异《婴宁》原文、翻译及赏析

聊斋志异《婴宁》原文、翻译及赏析聊斋志异《婴宁》原文王子服,莒之罗店人1。

早孤,绝慧,十四入泮2。

母最爱之,寻常不令游郊野。

聘萧氏,未嫁而夭,故求凰未就也3。

会上元,有舅氏子吴生,邀同眺瞩4。

方至村外,舅家有仆来,招吴去。

生见游女如云,乘兴独遨。

有女郎携婢,拈梅花一枝5,容华绝代,笑容可掬。

生注目不移,竟忘顾忌。

女过去数武,顾婢曰:“个儿郎目灼灼似贼6!”遗花地上,笑语自去。

生拾花怅然,神魂丧失,怏怏遂返7。

至家,藏花枕底,垂头而睡,不语亦不食。

母忧之。

醮禳益剧,肌革锐减8。

医师诊视,投剂发表9,忽忽若迷。

母抚问所由,默然不答。

适吴生来,嘱密诘之。

吴至榻前,生见之泪下。

吴就榻慰解,渐致研诘10。

生具吐其实,且求谋画。

吴笑曰:“君意亦复痴,此愿有何难遂?当代访之。

徒步于野,必非世家。

如其未字,事固谐矣;不然,拚以重赂,计必允遂11。

但得痊瘳12,成事在我。

”生闻之,不觉解颐13。

吴出告母,物色女子居里。

而探访既穷,并无踪迹。

母大忧,无所为计。

然自吴去后,颜顿开,食亦略进。

数日,吴复来。

生问所谋。

吴绐之曰14:“已得之矣。

我以为谁何人,乃我姑氏女,即君姨妹行,今尚待聘。

虽内戚有婚姻之嫌15,实告之,无不谐者。

”生喜溢眉宇,问居何里。

吴诡曰16:“西南山中,去此可三十余里。

”生又付嘱再四,吴锐身自任而去17。

生由此饮食渐加,日就平复。

探视枕底,花虽枯,未便雕落。

凝思把玩,如见其人。

怪吴不至,折柬招之18。

吴支托不肯赴召19。

生恚怒20,悒悒不欢。

母虑其复病,急为议姻。

略与商榷,辄摇首不愿,惟日盼吴。

吴迄无耗21,益怨恨之。

转思三十里非遥,何必仰息他人22?怀梅袖中,负气自往23,而家人不知也。

伶仃独步24,无可问程,但望南山行去。

约三十余里,乱山合沓,空翠爽肌,寂无人行,止有鸟道25。

遥望谷底,丛花乱树中,隐隐有小里落。

下山入村,见舍宇无多,皆茅屋,而意甚修雅26。

北向一家,门前皆绿柳,墙内桃杏尤繁,间以修竹,野鸟格磔其中27。

赏析婴宁的人物形象

赏析婴宁的人物形象

赏析婴宁的人物形象
婴宁是中国古代小说《红楼梦》中的一个重要角色。

他是贾宝玉的儿子,出生后不久便被王熙凤抱养。

婴宁的形象在小说中是一个可爱而聪明的孩子,展现了他无辜而纯真的一面。

婴宁的形象首先体现在他的外貌上。

他有一张娇俏的脸庞,双眼明亮而清澈,给人一种天真无邪的感觉。

尽管他是贵族世家的后代,但他的外貌并没有给人一种高傲和自大的印象,反而更加平易近人。

婴宁的性格也是他形象的重要组成部分。

他天生聪明伶俐,很早就表现出了超越年龄的智慧。

他能够迅速学会各种技能,如识字、弹琴、写字等,这让他在家族中备受赞赏。

与此同时,婴宁也是一个善良和乐于助人的孩子。

他总是关心家人的感受,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帮助和照顾他人。

婴宁的人物形象还体现在他与其他角色的关系上。

他与王熙凤之间建立了一种亲密的母子关系,王熙凤对他疼爱有加。

婴宁也与贾宝玉有着特殊的联系,他是贾宝玉唯一的儿子,被贾宝玉寄予了厚望。

婴宁的存在给贾宝玉带来了欣喜和快乐,也增添了贾宝玉在红楼梦中的家庭情感。

总的来说,婴宁的形象展现了一个聪明、善良和可爱的孩子。

通过他的形象,作者不仅表达了对儿童天真纯洁的赞美,也展示了贾宝玉作为父亲的责任和喜悦。

婴宁的形象丰富了《红楼梦》这部作品,为整个故事增添了一抹亮色。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婴宁》赏析
摘要:从作者到作者的作品及思想引出重点——《婴宁》,剖析《婴宁》女主人公婴宁的笑是天真烂漫的,以及婴宁笑的背景因素是与世俗隔绝、不受世俗污染,还有写出几位名家对《婴宁》的剖析语。

关键词:蒲松龄、《聊斋志异》、《婴宁》、婴宁、笑
蒲松龄(1640-17150,字留先,一字剑臣,别号柳泉居士,淄川(今山东淄博)人。

出身于半农半商家庭,后家道陷于贫困。

他屡次失意于科场,只得以做幕宾、塾师为生。

他生活在明清正当易代的乱世,黑暗的社会现实与坎坷的个人遭遇,造成了他“孤愤”、“狂痴”的人生态度,表现在他的创作《聊斋志异》中。

其诗、文、俗曲等作品今汇编成《蒲松龄集》。

《聊斋志异》近500篇,继承了六朝志怪小说、唐传奇和《史记》传记文学的传统,把花妖狐媚人格化,幽冥世界现实化,曲折地批判社会,表达理想,是中国古代短篇文言小说的顶峰之作。

在中国漫长的封建社会中,妇女被压在社会的底层。

生活的重担,礼教的束缚,使千千万万的女子犹如巨石之下的小草,枯黄柔弱,失去了生命的色泽。

但在一个“乱山合沓,空翠爽肌”的小山村里,却生活着这样一位少女:她爱花又爱笑,天真无邪,像山花一样烂漫,山泉一样纯净,丝毫没有受到封建礼教、世俗人情的摧残和污染。

这位少女就是蒲松龄在《聊斋志异•婴宁》篇中塑造的理想形象——婴宁。

《婴宁》是《聊斋志异》中最为优秀的篇章之一,对这篇小说进行重点剖析,可以使我们更为深入地了解《聊斋志异》的思想和艺术。

如果把《聊斋志异》比作我国文言小说之桂冠,《婴宁》则是这顶璀璨桂冠上的明珠。

《婴宁》是《聊斋志异》中一篇精金美玉式的作品。

作者蒲松龄对他笔下这位性格鲜明的女性倾注了无比炙热的情感,“异史氏曰”以“我之婴宁”称之,即可见一斑。

(来自《名作欣赏》2011年第29期作者:郭慧)
《聊斋志异》所塑造的流光溢彩的绝妙女子当中,婴宁以其真、纯、自然之美显得很突出。

像清风拂过山野,像泉水叮咚跃过小溪,婴宁的美纯洁如玉,真实如璞,又像自然中被晶莹露珠滋润得青翠欲滴“笑”。

我们都知道婴宁最大的特点就是爱笑。

文中用“笑”来刻画其天真烂漫共26处。

出游时“笑容可掬”,见有人逗她时的“笑语自去”在园里的“含笑捻花”,见客人时的“笑不可揭”,从树上下来时的“且下且笑”,举行婚礼时的“笑极”。

再看与王子服见面一节:媪曰:“唤宁姑来。

”婢应去。

良久,闻户外隐有笑声。

媪又唤曰:“婴宁,汝姨兄在此。

”户外嗤嗤笑不已。

婢推之以入,犹掩其口,笑不可遏。

媪逋目曰:“有客在,咤咤叱叱,是何景象?”女忍笑而立,生揖之。

媪曰:“此王郎,汝姨子。

一家尚不相识,可笑人也。

”生问:“妹子年几何矣?”媪未能解;生又言之。

女复笑,不可仰视。

媪谓生曰:“我言少教诲,此可见矣。

年已十六,呆痴如婴儿。

”生曰:“小于甥一岁。

”曰:“阿甥已十七矣,得非庚午属马者耶?”生首应之。

又问:“甥妇阿谁?”答曰:“无之。

”曰:“如甥才貌,何十七岁犹未聘?婴宁亦无姑家,极相匹敌。

惜有内亲之嫌。

”生无语,目注婴宁,不遑他瞬。

婢向女小语云:“目灼灼贼腔未改!”女又大笑,顾婢曰:“视碧桃开未?”遽起,以袖掩口,细碎连步而出。

至门外,笑声始纵。

这样的举止言行,是超越我们常人正常的行为表达方式的。

也许,在许多人的眼中,婴宁的笑已被归入了傻大姐的行为表现当中。

那么,婴宁到底傻不傻呢?在我看来婴宁不傻。

我们来看几个例子:
婴宁一露面,捻梅花一枝,容华绝代,笑容可掬。

她看到王子服对自己一个劲地盯着看,笑吟吟地说了句“个儿郎,目灼灼似贼。

”大大方方地把花丢到地上,跟丫鬟有说有笑的走了。

婴宁说的“贼”不是“小偷”,是淄川方言,淄川人叫心爱的小男孩是“小狼贼”。

婴宁似乎无意的丢花,其实是丢的是爱情信物,可见婴宁并不傻。

在婴宁极其天真的外表下,实际掩藏的是一颗及其聪慧的心。

那么,婴宁为什么如此爱笑呢?这就要从婴宁生活的内外环境说起了。

这里所说的外环境,指的是婴宁生活所处的自然环境。

婴宁从小生活在一个与世隔绝的山谷之中。

那里山峦起伏却寂无人行。

繁花似锦,绿草如茵,如婴宁般美丽;洁净的空气,朴素的摆设如婴宁般无邪。

由于这是一个世外桃源,所以没有礼教的熏染,也没有世俗风气的浸浊。

在这种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少女,不懂人情事故,只有自然与清纯。

这时的婴宁是自由的,她那爱美爱笑的个性得到最大限度的伸长。

再看她的内环境。

也就是作为自身主体的内在条件。

在那个受封建礼教的枷锁牢牢束缚的时代,现实世界中的少女永远也无法像狐女那样去寻找自己的爱恋者。

张稔穰、李永昶解说婴宁:
婴宁这一形象的构成是比较复杂的,从整体上说,她是人和狐的相结合;如果单从她作为人的方面看,又是两种个性的结合。

我们看:她的鬼母几次说她“少教训”、“少教诲”,并叮嘱她到王家要“小学诗礼,亦好事翁姑”。

但她到王家后,并未学诗礼,即懂得“昧爽即来省视(姨母)”,“操女红精巧绝伦”;她在母亲面前直言不讳地说“大哥欲我共寝”,而与王子服成婚后,“生以其憨痴,恐漏泄房中隐事,而女殊密秘,不肯道一语。

”她对王生述说自己的身世、请求王生将其父母合葬的那段话,更是真挚感人。

婴宁的这些言行及其表现出来的思想感情,使爱花、爱笑、纯真得近乎痴憨的婴宁形象中又依稀迭印出另一个聪慧的婴宁。

蒲松龄在“异史氏曰” 中说:“观其孜孜憨笑,似全无心肝者;而墙下恶作剧,其黠孰甚焉。

至凄恋鬼母,反笑为哭,我婴宁殆隐于笑者矣。

”这就再清楚不过地告诉我们:“孜孜憨笑”“似无心肝”只是她的性格,而在笑的背后,隐藏着另一个婴宁。

她大约不愿使自己形同世俗之女,又有少女的羞涩之心,所以才以天真烂漫的面目出之,才在王子服向她告白时时假装不明白,以傻巧妙地透露出自己的性格,正是这个狡猾的婴宁之所为。

婴宁这两个性格相交错,使这一形象越发显得可爱了。

一个人物两副面目,又使她增强了狐女的形象的特殊真实性,具有了真真幻幻、扑朔迷离的艺术美感。

她知道母亲耳聋,故意在母亲面前说“大哥欲我共寝”,捉弄得王子服觉得自己很难堪。

我觉得这个婴宁真是很聪明很狡猾。

王书林《聊斋•婴宁》赏析——透过咤咤叱叱的笑声:
婴宁是蒲松龄理想中人物,但不是我们理想中的人物。

她“出于幻域,顿入人间”(鲁迅评《聊斋》语),是当时生活的反映。

生活中的活人,艺术反映中真实的艺术典型,即使在现代,也都没有十全十美的存在;正相反,《红楼梦》脂评说得好:“真正美人方有一陋处。

”婴宁的形象,蒲松龄自指有两特点,一是“孜孜憨笑,似全无心肝”,二是“墙下恶作剧,其黠孰甚焉”。

既天真又狡猾,是蒲松龄对婴宁的认识、对婴宁的设计。

狡黠是婴宁的陋处,也正是婴宁的真处和美处。

婴宁一方面出生于幽谷,受育于鬼狐,不审三从,不知四德,无视长幼之序,不用进退之仪,用笑声蔑视一切,用笑声动摇一切;一方面嫁入人间,依从文士,既畏狱之酷,又恪守男女大防的封建道德,轻施颦笑,严惩意淫。

她是无法跳出当时社会环境的,既有所突破又无法脱离的真正的美人。

人狐交配而生的婴宁如此,完狐所生的小翠(《小翠》)也如此。

小翠几乎与婴宁一样美貌绝伦、天真绝俗,然而不是也毫无怨言地听凭母亲之命送给了一个连人事也不知的痴儿么?这难道不是嫁鸡随鸡、嫁狗随狗的封建糟粕?蒲松龄只能根据生活,根据生活给予的理想来塑造人物。

他的杰出才能正表现在婴宁的复杂性上。

婴宁形象的复杂性正是作家忠实于生活的创作方法的胜利。

说婴宁的“缺陷”应去除,不但是求全之毁,更是脱离历史实际的要求。

参考文献:《名作欣赏》2011年第29期
《中国古代文学2》
《红楼梦》
《蒲松龄集》
《中国古典文学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