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试卷讲评课教学设计说明

合集下载

数学试卷讲评课教学教案(精选7篇)

数学试卷讲评课教学教案(精选7篇)

数学试卷讲评课教学教案(精选7篇)数学试卷讲评课教学教案(篇1)这节课讲的是自行车里的数学,齐老师的引入简洁明了,直接告诉同学们生活中处处是数学,今天我们就来研究自行车里的数学,然后紧接着出示了本节课的学习目标,非常简洁,这正好符合数学这门学科的特点。

可能有的课题需要激起学生兴趣的情景设置,可就这节课来说,学生的兴趣已经很高了,而且教师也准备了实物教具,所以我认为直接引入会给学生更多的时间来研究本节课的.重难点问题。

不过后来高老师说我们可以插入一个小情境,先让学生开放性的找找自行车里的数学知识,然后老师再给予适当的引导,一起来解决这个问题:自行车蹬一圈走多远?这样可能对于本届的重难点并没有多少帮助,甚至会占用一些宝贵的时间,但是这样的思考可以培养学生的质疑特质。

犹太人堪称世界上最聪明的人了,他们教育孩子每天都要质疑,父母每天必须问孩子的一个问题就是:今天你提问了吗?所以,孩子的智慧来自于提问,这远比让孩子掌握一些简单的知识要珍贵的多。

齐老师对于“自行车蹬一圈走多远”这个问题,解决问题的切入点放在了自行车的工作原理,这是很不错的。

学生回答也很好,教师直接板书了自行车的工作原理:脚蹬——链条——后齿轮(个人认为应该在最后加上一个“后车轮”,根据初中孩子的思维发展规律,抽象性还是有些欠缺的,可能由后齿轮转动直接联系到自行车的滚动还是有一定困难的,开始的模糊就会给学生后来的学习带来很大的压力。

下课后,听见后面几个孩子在议论说听了一节课也没听懂,大概原因就在这里),也就是说,可能自行车的工作原理学生还了解的不够。

可能是由于有个孩子思维稍微灵活一些,把问题直接引入到了前后齿轮之间的关系。

这时候学生可能还不明白自行车走多远跟齿轮比有什么关系,齐老师已经带领大家在研究前齿轮转动一圈后齿轮转动几圈了。

其实我觉得可以带领孩子们走这样一个思路:首先要用最通俗的语言告诉学生自行车的工作原理,脚蹬一圈,带动前齿轮转动一圈。

数学试卷讲评课优质教案(精选7篇)

数学试卷讲评课优质教案(精选7篇)

数学试卷讲评课优质教案(精选7篇)数学试卷讲评课优质教案篇15本学期党老师开了一堂《方程的根与函数的零点》组内教学研讨课,学案的精彩设计,课堂的娓娓道来,令在场教师收获良多。

下面是笔者对这节课的几点体会及对“学案教学”的启示。

1.课堂赏析1.1教学设计——细心作为*的第一节课,在学案中党老师很细心地设置了“*导引”,虽然篇幅不多,但是却体现了党老师对细节的处理非常用心。

另外,学案的阅读性很强,学生阅读学案不再像对着一张枯燥的练习卷,而是像对着一位亲切和蔼的老师。

比如学案中的一些过渡的语言:“现在你有办法完成问题2吗?”,“通过环节3的学习,是否给你新的启示,你能再来完成问题2吗?”,“由以上两步探索,你能试着完成下面的填空吗?”语言简练,却非常有魅力,拉近了与学生的关系。

1.2例题选择——细腻党老师的课,给听课老师印象最深的是例题的选择非常细腻。

比如说“判断是否有实数根”这个例题贯穿始末。

从一开始学生不会判断到完成环节一之后,学生会尝试画图解决(但还不严密),接着探究了零点存在定理之后,学生再会想到用代数方法严格证明。

学生的知识和技能在不断地更新完善,学习的欲望不断地被调动起来。

说明党老师很好地贯彻了新课程知识螺旋上升的理念。

在解决了是否有根的情况下,还很自然地追问了几个根,非常巧妙,问题的解决不仅教会了学生用单调性验证函数零点个数的方法,也验证了图像的猜想,让学生收获了成功的体验。

1.3概念形成——细致为了突破方程与函数的关系这个重难点,党老师对此设计了表格,一来在学案中可操作性更强,二来图表使得知识更加一目了然,有利于学生发现规律,总结结论,形成概念。

在精致概念方面,党老师分别就“零点的概念”和“零点存在定理”设计了概念辨析,帮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和高度认识和理解概念。

可谓用心良苦。

2.课后反思2.1定理探索——求另解还是求释疑在解决是否有根的问题时,学生想到要作出函数的图像。

这时候应该多问学生几个问题:这个函数是不是已经学过的基本初等函数?不是的话,怎么作出图像呢?如果不知道y随着x的变化规律,描点连图得出的图像是不是可靠?让学生对自己这个方法产生一定的质疑,知道有一定的理据,但不够完善,才会有欲望去学习另一种判断方程是否有根的方法。

初三数学试卷讲评课教学设计

初三数学试卷讲评课教学设计

初三数学试卷讲评课教学设计第1篇:初三数学试卷讲评课教学设计初三试卷讲评课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通过反馈测试评价的结果,让学生了解自己知识、能力水平,提高解题能力,提高数学综合素质。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学生分析考点、分析错题、找出错因,矫正、巩固、充实、完善和深化常见题型的答题技巧。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引导学生正确看待考试分数,以良好的心态面对考试,做到“胜不骄,败不馁”,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分析考点,查漏补缺,发现不足,及时弥补;进一步加强各类题型的解题方法的指导。

教学难点: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解题技能,提高学生的数学综合素质。

教学方法:讲练结合。

教学准备:师:设计试卷分析表;多媒体课件。

生:分析考点,查漏补缺,完成试卷分析表教学过程:一、课前准备检查学生完成《试卷分析表》的情况。

.二、明确学习目标:反思总结,了解数学中考题选择题考点及其相应的出题方式,握快速解题的方法。

三、考试情况分析:考试内容方面:此次考试内容是我们周末的综合评价测试题。

要考察了实数、整式、因式分解、分式和二次根式。

得分情况:一共统计了 40份试卷,同学们可以根据得分统计表了解一下自己的得分情况。

(多媒体展示学生得分统计表)根据自己得分的情况了解自己掌握不牢固的知识,并及时弥补。

书写方面:答卷书写情况两极分化较大,大部分同学的书写非常的公正,但极少数同学书写零乱,且字迹潦草。

为了中考网阅中减少失分的情况,希望同学们考试时注意:书写工整,排列整齐!用规定主掌的笔,在规定的地方、规定的范围内答题!解题技巧方面:此次考试成绩来看,大部分同学基础知识掌握较好,但少部分同学仍需要加强。

还有有部分同学属于考试马虎,做题不仔细等非智力因素导致的失分。

希望在以后的考试中不断减少失误,尽量争取得分。

四、学生互评学生分组活动:生:8名学生一组,进行试卷分析表交流,纠错。

师:巡视,收集学生在交流中遇到的问题。

小学数学试卷讲评课教案

小学数学试卷讲评课教案

小学数学试卷讲评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帮助学生理解并掌握试卷中的重点知识点。

2. 通过讲评,引导学生发现自己的错误,并学会正确解题方法。

3. 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提高解题技巧。

二、教学重点:1. 试卷中出现的易错题型和错误原因分析。

2. 正确解题思路的引导和方法的总结。

三、教学难点:1. 学生对错误原因的自我分析能力。

2. 学生对解题方法的灵活运用。

四、教学准备:1. 试卷一份,包含学生的错误答案和正确答案。

2. 教学PPT,展示易错题型和解题步骤。

五、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简单回顾上一次考试的总体情况。

2. 强调讲评课的重要性,鼓励学生积极参与。

(二)试卷分析1. 总体分析:统计各题的得分率,指出普遍存在的问题。

2. 个别分析:挑选几道典型题目,展示学生的错误答案和正确答案。

(三)错误原因分析1. 针对易错题型,分析学生的错误原因。

2.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避免类似错误。

(四)解题方法指导1. 对于每道易错题,给出正确的解题思路和方法。

2. 通过例题演示,帮助学生理解解题步骤。

(五)学生互动1. 邀请学生分享自己的解题过程,鼓励学生提出疑问。

2. 教师点评,及时纠正学生的错误理解。

(六)总结提升1. 总结本次讲评课的重点和难点。

2. 强调解题技巧的重要性,鼓励学生在今后的学习中不断练习。

(七)布置作业1. 针对试卷中的易错题,布置相应的练习题。

2. 要求学生在课后复习讲评内容,准备下一次的测试。

六、板书设计:1. 试卷总体分析2. 易错题型及错误原因3. 正确解题方法4. 学生互动要点5. 课后作业要求七、课后反思:1. 学生对讲评课的接受程度。

2. 学生在解题方法上的掌握情况。

3. 教学方法的适宜性和改进空间。

通过本次讲评课,学生应能更好地理解试卷中的知识点,掌握正确的解题方法,提高数学学习的兴趣和能力。

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反馈和表现,不断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六年级数学试卷讲评课教案

六年级数学试卷讲评课教案

六年级数学试卷讲评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帮助学生理解本次考试试卷中的重点知识点和难点,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讲评,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水平。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认真细致的学习态度,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二、教学内容1. 讲解试卷中的基础知识点,巩固学生的基本概念。

2. 分析试卷中的重点题型,引导学生掌握解题方法和技巧。

3. 针对试卷中的错误,找出学生存在的问题,并进行针对性的讲解和指导。

三、教学过程1. 课堂导入(5分钟)教师简要介绍本次考试的整体情况,引导学生回顾考试过程,为新课的讲评做好铺垫。

2. 试卷分析(15分钟)教师对试卷进行逐题分析,讲解题目要求、解题思路和答案。

重点关注学生掌握不牢固的知识点和易错题型。

3. 错题讲解(20分钟)针对学生在试卷中出现的错误,教师进行详细的讲解,帮助学生找出错误原因,并提供正确的解题方法。

4. 课堂练习(15分钟)教师设计一些与讲评内容相关的练习题,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四、课后作业1. 完成教师布置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五、教学评价1. 学生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练习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 学生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评估学生对讲评内容的掌握程度。

3. 学生考试成绩:关注下次考试中学生对本次讲评内容的掌握情况,分析讲评效果。

六、教学策略1. 案例分析:教师选取本次考试中的典型错题,通过案例分析的方式,让学生直观地了解错误原因和正确的解题方法。

2. 互动讨论: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分享自己的解题心得和经验,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3. 实践操作:教师设计一些具有实践性的题目,让学生动手操作,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七、教学资源1. 试卷:本次考试的试卷,用于讲评和分析。

2. PPT:教师提前准备的教学课件,内容包括试卷分析、错题讲解、教学策略等。

数学试卷讲评课设计教案

数学试卷讲评课设计教案

数学试卷讲评课设计教案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保证教学获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条件。

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教案是怎么写的吗?下面是由作者给大家带来的数学试卷讲评课设计教案7篇,让我们一起来看看!数学试卷讲评课设计教案篇1《认识时间》是在学生已经认识了钟表,会看几时、半时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主要是让学生进一步认识钟面,掌控看几时几分的方法,知道1时=60分。

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虽然生活中常常接触时间,有一定的感性认识,但毕竟时间是一个很抽象的概念,真正知道比较困难。

特别是看几分,很容易受时针看法的影响而将两者混淆。

程老师在教学中,很好地利用了课件,紧抓教学难点,让学生在实际视察中掌控概念和知识。

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一、利用多媒体课件直观出现知识,给学生以视觉刺激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来说,时间是很抽象的概念。

在课堂教学时,程老师师运用多媒体课件,直观展现钟面,使时间这一抽象的知识具体化,给学生以较强的视觉刺激,帮助他们建立丰富的感性体会。

特别是在认识几分时,课件演示将分针走过的痕迹用较粗的红线标出,让学生清楚知道分针看小格,时针看大格,印象比较深入。

二、奇妙设计,引导学生掌控重点,突破难点几时多是学生认识的一个难点。

如4时多,学生容易看成5时多。

课伊始,陈老师就从学生容易出错的地方入手,出示时针指向数字9和10之间,问是几时多。

并总结如果时针在两个数字之间,看小的。

认识每个数字各代表几分,是这节课的重难点,由于学生没有学习乘法口诀,只能通过一个格一个格的数或5个5个的加,因此对于一年级的学生来说难度比较大。

程老师也注意到这一点,在教学中,除让学生集体说说分针走到各个数字分别代表几分外,还引导学生用自己的方法记住几个关键的数字,以便更快地读出几分。

有的学生说记住6就是30分,有的说记住3就是15分,9就是45分等。

这一环节的教学,紧抓教学难点,帮助学生巧记,加深了学生对这一难点的知道和掌控,为后面正确读出几时几分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数学试卷讲评课教学设计

数学试卷讲评课教学设计

数学试卷讲评课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对试卷的讲评,使学生更深入地理解数学知识,掌握解题方法,提高解题能力。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讲解、讨论、分析等方式,使学生掌握解题思路,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严谨、认真的学习态度,增强自信心。

二、教学内容1. 试卷分析:对试卷的难易程度、知识点分布、题型设计等进行全面分析,帮助学生了解试卷的特点。

2. 错误分析:针对学生答题中出现的错误,进行分类分析,找出错误原因,为讲评提供依据。

3. 知识梳理:对试卷涉及的知识点进行梳理,帮助学生构建知识网络,加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

4. 解题思路与方法:针对试卷中的典型题目,讲解解题思路和方法,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解题方法。

5. 巩固练习:设计一些与试卷中题目类似的练习题,让学生进行巩固练习,提高解题能力。

三、教学方法1. 讲解法:对试卷中的重点、难点问题进行讲解,帮助学生理解数学知识。

2. 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互相交流解题思路和方法,促进彼此的学习。

3. 练习法:通过练习题的设计和练习,让学生掌握解题方法,提高解题能力。

四、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了解学生对解题方法的掌握情况。

3. 考试成绩:通过考试成绩的变化,了解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掌握情况。

五、教学反思1. 对教学内容进行反思:是否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是否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2. 对教学方法进行反思:是否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否能够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

3. 对教学评价进行反思:是否能够客观地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是否能够为教学提供有效的反馈。

数学试卷讲评课教案(精选7篇)

数学试卷讲评课教案(精选7篇)

数学试卷讲评课教案(精选7篇)数学试卷讲评课教案(精选篇1)的夏季,我选择了九中,九中选择了我,我由一名农村教师转变为一名城市教育工作者。

面对新的`工作环境,我踌躇满志,满怀希望,有信心打造出一片新的天地。

同时,我也感受到前所未有的生存压力。

令我欣慰的是,校领导给我创造了学习与进步的机会,同事给了我热情的关心和帮助,使我在九中这块沃土上,一步步的前行,不断超越着自我。

三年多的时光就这样不知不觉的过去,回顾这学期的工作历程,成绩中存在着问题,问题中孕育着希望。

这学期,我仍旧担任着十一班、十二班两个毕业班的数学教学工作,兼任着数学备课组的组长。

在我的努力下,两个班的教学成绩稳中有进,在与七中的三次联考中,两个班的教学成绩均名列前茅,均分的差距一步步的拉大,到第三次联考中,均分超出对手十分之多。

同时,我与三位同事团结合作,带动了初三数学的整体进步。

这些成绩的取得,与我平时的努力工作密不可分,概括起来,有这样的几个方面。

一、向管理要质量过硬的教学管理,是取得好成绩的重要保证。

在课堂上,我对班级的每一个成员,采取了“紧盯、勤问、及时跟踪”的管理策略,时刻关注着每个同学的一举一动,那怕是学生的一个一闪而过的眼神也不会放过。

课堂上绝不允许任何一个学生有一丝一毫的注意力的松懈与精神状态的萎靡不振,一经发现,及时给予提醒和警告。

在课下,对学生完成作业的情况与知识的掌握情况及时追踪,即便学生的作业都是对的也要进行抽问,看学生是否真正掌握了问题的解法还是似懂非懂,或者是否有抄作业的嫌疑。

二、向课堂要效益过硬的教学管理与高效的课堂效率是取得好成绩的双保险。

高效的课堂效率又建立在备课充分的基础上,每备一节课,我总要提前钻研教材与课标,明确本节课的重点、难点与易混点;分析这些知识点通常用什么样的题型考查,考查的类型属于基础性的还是能力性的,中考中考查这些知识的力度大概有多大;这些知识点的常见的错误是什么,如何把这些错误防患于未然;怎样设计具有层次性、针对性、艺术性的数学问题,问题中蕴涵着什么样的数学思想方法,如何设计数学问题适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如何设计练习题能更好的体现它的巩固功能、检测功能、评价功能、反馈功能、提升功能;采取什么样的教学策略等,力争从宏观上把握教材,从细节上吃透教材,从方法上灵活驾驭教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数学试卷讲评课教学设计商水县庄二中许春蕾 2015年5月25一、试卷讲评课目标设计依据(一)、教研室制定的九年级数学试卷讲评课要求:了解学情、掌握题情、深入切分对错点、严格把控训练关。

(二)、试卷分析:•2015省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数学说明与检测上册综合测试(一)是2014年中考原题,个人认为,没有比上年的中考更具有仿真性的模拟试题了。

所以,我以此题为重点模拟题,让我的学生做到全方位体会、感悟中考试题,明确自身距离中考差距,确定三轮复习方向;(三)、学情分析:本试题题型新颖,覆盖面全,对学生而言,运用平时做各类模拟试卷所形成的答题能力来解决一次中考真题,在二轮复习即将结束、三轮复习开始之际,其作用不亚于一次真的数学中考。

二、学习目标• 1、全方位体会、感悟中考试题,明确自身距离中考差距,确定三轮复习方向;2、规做题格式流程,打造精读、良思、慎写三步解题法。

3、对所学过的知识进行归纳总结,提炼升华,提高分析、综合和灵活运用的能力4、树立解数学题四个层次目标:会做、做对、得分、得满分。

三、教学方法1、学生自我分析、纠正问题;2、同学间相互讨论错误问题原因;3、教师引导、分析问题,纠正错因;4、拓展练习,开拓思维,巩固知识点。

四、评价任务环节要点结构环节一:选择题、填空题解题策略:1、自我纠错:要求(who?way?what?)应用:粗心大意、计算失误、速度慢时间不够而出现的失分题。

方式:自己独立完成。

容:改正错误、重点标识、课后执行惩罚、以儆效尤。

2、小组合作纠错:应用:自我纠错不能解决问题;知识遗忘、审题失误、解题不规方式:小组合作交流容:改正错误、明确考点、分析丢分原因、整理解题思路3、出错率高的共性问题分析:应用:自我诊断中难题放弃类失分题型方式:共性问题统计、老师引导式分析、学生试做、强化训练、总结整理形成解题策略。

问题诊断:双基不牢;运算能力极差;读题不精;缺乏良性思维;思路不清、格式不明、答题不全、描述不准。

容:第8题、第15题作为预设共性问题15、如图,矩形ABCD中,AD=5,AB=7.点E为DC上一个动点,把△ADE沿AE折叠,当点D的对应点D/落在∠ABC的角平分线上时,DE的长为 .引导路径:1、归类:本题属于折叠问题。

2、回顾:折叠问题考察知识点为轴对称变换。

轴对称性质将成为本题的切入点。

3、归纳:折叠分为三角形折叠和矩形折叠两种出题形式。

其中,矩形折叠切记:小题不可大做选择题、填空题解题策略:1、小题不可大做;2、归类3、定做题方向4、选路径:5、分类讨论思想的又分为折痕过顶点、折痕交对边、折痕交邻边三种基本图形存在形式。

4、问题解决:定方向:折叠问题中的矩形折叠中的折痕过顶点问题模式。

定路程:画出矩形折叠草图分析问题。

分类讨论:不可丢掉任何一种情况。

解:过D ’作平行于AD 的直线交矩形两边于点K 、F依题意列方程: FD ’2+(AB-FB)2=AD 2解之得:FD ’=3或4 即DK =4或3利用勾股定理可求出DE =53或525、强化训练:如图,折叠矩形纸片ABCD ,使点B 落在 边AD 上,折痕EF 的两端分别在AB 、BC 上(含端点),且AB =6cm,BC=10cm. 则 折痕EF 的最大值是 cm如图,矩形ABCD 中,AB =3,BC =4,点E 是BC 边上一点,连接AE ,把∠B 沿AE 折叠,应用; 6、完成 答案。

D'MCDABE D''D'MCHDBE D'M CDABE FKE CDBAB ′使点B 落在点B ′处,当△CEB ′为直角三角形时,BE 的长为_________.环节二: 图形 变换题解 题策略解答题第22题:22、(10分)(1)问题发现如图1,△ACB 和△DCE 均为等边三角形,点A 、D 、E 在同一直线上,连接BE填空:(1)∠AEB 的度数为 ;(2)线段BE 与AD 之间的数量关系是 。

(2)拓展探究如图2,△ACB 和△DCE 均为等腰三角形,∠ACB=∠DCE=900, 点A 、D 、E 在同一直线上,CM 为△DCE 中DE 边上的高,连接BE 。

请判断∠AEB 的度数及线段CM 、AE 、BE 之间的数量关系,并说明理由。

(3)解决问题如图3,在正方形ABCD 中,CD=2。

若点P 满足PD=1,且∠BPD=900,请直接写出点A 到BP 的距离。

1、自我纠错:容:第一问中的两个填空题。

2、小组合作纠错:应用:第二问的有限拓展探究题。

方式:小组合作交流1、学 会快 速绘草图、 找出 点线 间的关系。

2、从 特殊 到一般, 找到 图形变 换问题解题策 略:1、分类别:知 道自己 在做什 么题、知己知 彼、方定方向:全等三角形旋转向等腰直角三角形旋转发展。

定路程:画出两种旋转草图分析问题。

(1)、填空:(1)∠AEB的度数为;(2)线段BE与AD之间的数量关系是。

分析:三角形ACD与三角形BCE关系?(2)拓展探究如图2,△ACB和△DCE均为等腰三角形,∠ACB=∠DCE=900, 点A、D、E在同一直线上,CM为△DCE中DE边上的高,连接BE。

请判断∠AEB的度数及线段CM、AE、BE之间的数量关系,并说明理由。

分析:三角形ACD与三角形BCE关系?对顶三角形结论的应用。

结论:∠AEB=900;AE=2CM+BE理由:∵△ACB和△DCE均为等腰直角三角形,∠ACB =∠DCE= 900, ∴AC=BC, CD=CE, ∠ACB=∠DCB=∠DCE-∠DCB,即∠ACD= ∠BCE∴△ACD≌△BCE.∴AD = BE, ∠BEC=∠ADC=1350.∴∠AEB=∠BEC-∠CED=1350-450=900.在等腰直角三角形DCE中,CM为斜边DE上的高,∴CM= DM= ME,∴DE=2CM.∴AE=DE+AD=2CM+BE(3)解决问题如图3,在正方形ABCD中,CD=2。

若点P满足PD=1,且∠BPD=900,请直4、拓展问题回头做。

造而成的。

3、第一步认真做,不但要结果、还要要过程。

只为下一步确立方向。

4、拓展问题不ECA BD∵点P在x轴上方,要使PE=5EF,点P应在y轴右侧,∴ 0<m<5.PE=-m2+4m+5-(-34m+3)= -m2+194m+2分两种情况讨论:①当点E在点F上方时,EF=-34m+3.∵PE=5EF,∴-m2+194m+2=5(-34m+3)即2m2-17m+26=0,解得m1=2,m2=132(舍去)②当点E在点F下方时,EF=34m-3.∵PE=5EF,∴-m2+194m+2=5(34m-3),即m2-m-17=0,解得m3=1692+,m4=1692-(舍去),∴m的值为2或1692 +(3),点P的坐标为P1(-12,114),P2(4,5), P3(3-11,211-3).【提示】∵E和E/关于直线PC对称,∴∠E/CP=∠ECP; 又∵PE∥y轴,∴∠EPC=∠E/CP=∠PCE, ∴PE=EC,又∵CE=CE/,∴.四边形PECE/为菱形.过点E作EM⊥y轴于点M,∴△CME∽△COD,∴CE=5m4.∵PE=CE,∴-m2+194m+2=54m或-m2+194m+2=-54m,解得m1=-12,m2=4, m3=3-11,m4=3+11(舍去)可求得点P的坐标为P1(-12,114),P2(4,5), P3(3-11,211-3)。

强化训练: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顶点为性。

3、分步解决、各个击破。

把综合问题细化、把复杂图形简单化、把做题过程格式化。

中几个基本结论的应用:如水平距离用横坐标之差、竖直距离用纵坐标之差等。

6、补救训练:2015年中考数学说明与检测上册综合试二:第14、15、18、22、23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