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人的社会化
社会学概论新修精编本(第三版)课件第六章 人的社会化与个体化

性也随之成为当代经济领域的常态现象。
第一节 社会化和个体化概要
二、个体化社会与人的个体化
(一)“个体化社会”的到来 • 第三,社会生产体系的轻型化、小型化和微型化。 ✓ 随着社会产业结构由重型 化的工业制造业向轻型化的信息服务业的转型,以及社会生产的信息化、符码化 和数字化,
授 给晚辈。现在,社会学家普遍认为社会化是一个双向过程,即长辈与晚辈之间相互传授知识和规范。现代社会的变 迁速度快,知识更新速度也快,一些成年人往 往要接受逆向社会化。
• 再社会化 ✓ 是指全面放弃原已习得的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 重新确立新的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再社会化与发展社会化有本质的
不同:第一,发展社会化着眼于人的完善,而再社会化着眼于人的改造;第二,再社会化的形式一般要比发展社会化 要剧烈。
第二节 人的社会化
一、社会化概述
1、“镜中我”理论 • 美国社会学家库利是最早将 “自我”概念引入社会化研究的社会学家之一。他认为,自我或人格是社会的产物,是通
过社会互动而产生的。 他将自我意识的形成分为三个阶段:首先,我们设想自己在他人面前的行为方 式;其次,实施 行为之后,我们设想或理解他人对自己行为的评价;最后,我们 根据自己对他人的评价的想象来评价自己的行为,并 据此做出下一步反应。在这样一个循环往复的过程中,就逐渐形成了每个人的自我意识和个性。库利非常形 象地将这 一过程形成的自我概念称为 “镜中我”,即每个人的 “自我”观念其实 是他人这面 “镜子”的反射。
第二节 人的社会化
一、社会化概述
4、人格发展“八阶段”论 • (5)认同与角色混淆 (青少年期)。 ✓ 这一时期青少年特别注意观察和认识各种社会角色的意义,学会扮演不同角色,实现角色的自我认同。 • (6)亲密与孤独感 (青年期或成年早期)。 ✓ 个人将经历求爱和建立家庭等事件。 • (7)关注后代与关注自我 (中年期或成年期)。 ✓ 个人的社会成就已相对达到顶峰,自己的子女已逐渐长大,增加了对他人特别是对下一代人的关心。 • (8)完 善与绝望 (成熟期或老年期)。 ✓ 在这人生的最后阶段中,个人会经常回忆和总结自己一生的活动,力图给自己的一生做出一个使自己满意的解释。
(2013年考试笔记)社会学概论新修

2013年考试笔记《社会学概论新修》一、“社会学”一词最早是由法国哲学家、社会学家孔德在1838年10月出版的《实证哲学教程》第4卷中正式提出的。
·社会学是关于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条件和机制的综合性具体社会科学。
二、社会学的想象力是整体观和历史感的思维方式。
(社会学的思考)·视角·社会学的想象力·社会调查(①实地调查(田野调查);②抽样调查)。
·米尔斯认为:它是一种心智品质,这种品质可帮助我们利用信息增进理性,从而使他们能看清世事,以及或许就发生在我们之间的事情的清晰全貌。
心智是一种视角的转换能力——把个人生活与更广阔的社会整体相联系的能力;把个人命运和社会历史进程相联系的能力。
三、社会学与哲学的关系:·综合性的社会科学与哲学科学的关系,是特殊与一般的关系。
四、社会学的功能(简答)1)认识和改造社会。
2)促进社会发展。
社会学不仅有认识社会、改造社会的理性-科学的功能,而且还有促进社会发展的人文-价值的功能。
3)构建和谐社会。
有助于理解、分析社会问题,化解社会矛盾,构建和谐社会。
五、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是社会学的基本问题。
一、社会的定义·社会是人类生活的共同体,社会在本质上是生产关系的总和,它是以共同的物质生产活动为基础而相互联系的人们的有机总体。
二、西方社会学者对社会的解释的两大派别:·社会唯实派或实体派认为社会是客观存在的,在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上,社会对个人的行为发挥主导作用,因为社会学的主要任务是研究社会的结构、社会制度和社会规范,研究这种既定的结构如何去指导、塑其成员。
·社会唯名派则站在个人优先的立场上,认为人们的行动建构着社会,只有了解每一个行动者才是真正了解社会。
这两种社会观各执一端,既有长处也有不足,在社会学研究中将两种观点进行综合利用会更有利于对社会的认识。
三、社会的要素:人口、资源、环境、文化。
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6-10章)【圣才出品】

第六章人的社会化6.1 复习笔记一、什么是社会化1.社会化的定义(1)“社会化”内涵的发展过程①20世纪50年代以前的社会化研究主要以少年儿童为对象,研究的重点是个体如何从一个“生物人”转变为一个“社会人”。
②20世纪50年代开始,社会化研究的范围逐渐扩大,出现并形成了广义的社会化研究。
在广义社会化的观点看来,社会化不仅是一个“生物人”向“社会人”转变的过程,而且是一个内化社会价值标准、学习角色技能、适应社会生活的过程。
社会化是一个贯穿人生始终的过程。
③近年来,随着研究的深入,广义的社会化研究又有了新的发展:a.强调研究个体的社会化对于整个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意义,以及个体社会化过程中社会环境因素所起的作用,个体的成长与社会运行和发展之间的互动关系。
b.扩大“个体”概念的内涵。
“个体”既可以指一个个具体的人,也可以指社会意义上的一个群体或单元。
(2)社会化概念的内涵存在三种不同的理解角度:①从文化的角度来看,社会化是一个文化传递和延续的过程,社会化的实质是社会文化(核心是价值标准)的内化。
②从个性发展的角度,社会化被视为一个人的个性形成和发展的过程,社会人就是经由社会化过程而形成有个性的人。
③社会结构角度认为,社会化就是要使人变得具有社会性。
社会化功能在于维持和发展社会结构。
(3)社会化的概念社会化是指个体在与社会的互动过程中,逐渐养成独特的个性和人格,从生物人转变成社会人,并通过社会文化的内化和角色知识的学习,逐渐适应社会生活的过程。
在此过程中,社会文化得以积累和延续,社会结构得以维持和发展,人的个性得以健全和完善。
社会化是一个贯穿人生始终的长期过程。
2.社会化的类型(1)初级社会化①初级社会化是发生在生命早期的社会化。
其主要任务是向儿童传授语言和其他认知本领,使其内化社会文化规范和价值标准,能够正确理解社会关于各种角色的期望和要求。
②初级社会化主要发生在儿童时期,是整个社会化过程的基础。
人的社会化基本内容

人的社会化基本内容
人的社会化是指个体在社会中逐渐适应和融入社会的过程。
这一过程涉及到多个方面的内容,包括社会角色的学习、价值观念的形成、文化的传承以及社会交往能力的培养等。
首先,社会化涉及到社会角色的学习。
个体在社会化的过程中学习和适应各种社会角色,比如家庭成员、学生、员工、领导、朋友等。
通过这些角色的学习,个体逐渐理解并接受自己在社会中的定位,学会履行相应的社会责任和义务。
其次,社会化也涉及到价值观念的形成。
个体在社会化的过程中接受和内化社会的价值观念,包括道德观念、人生观、社会公德等。
这些价值观念的形成对个体的行为和决策产生重要影响,也是社会秩序和稳定的重要基础。
此外,文化的传承也是社会化的基本内容之一。
个体在社会化的过程中接受并传承社会的文化,包括语言、习俗、传统、宗教信仰等。
这些文化的传承不仅是社会的延续,也是个体认同感和归属感的重要来源。
最后,社会化还涉及到个体社会交往能力的培养。
在社会化的过程中,个体学会与他人合作、沟通、解决冲突以及建立人际关系的能力。
这些能力对于个体在社会中的适应和发展至关重要。
总的来说,人的社会化涉及到社会角色的学习、价值观念的形成、文化的传承以及社会交往能力的培养等多个方面,是个体逐渐适应和融入社会的综合过程。
第六章 社会工作的理论与知识基础

韦伯对国家福利扩张的担心,在于正规组织的统 治会损害个人自由,并影响到人类精神本身。例如: 科层化的政府腐败。
帕森斯的结构功能主义
• 结构功能主义是现代西方社会学中的一 个理论流派。它认为社会是具有一定结 构或组织化手段的系统,社会的各组成 部分以有序的方式相互关联,并对社会 整体发挥着必要的功能。 • 发挥不同功能的社会系统地各部分应该 为实现统一社会目标相互支持,共同担 当社会福利服务的责任。
一、社会工作理论的意义
• (1)什么是社会工作理论?
• 理论:是由一系列逻辑上相互联系的概 念和判断组成的知识体系,它从较高的 层次上来描述和解释某类现象,是对经 验知识的抽象概括。
• 理论类型:描述性理论、解释性理论、 预测性理论、提供解决方案的理论。
(1)什么是社会工作理论?
• 社会工作理论:是社会工作者在社会工 作实践过程中所运用的各种理论知识的 总称。 • 社会工作理论包括:一些抽象的理论体 系,也包括一些具体的实践模型。社会 工作者以理论为指导开展实践,并不断 在实践中验证和发展已有的理论,推动 社会工作的发展。
涂尔干与道德福利
• 他认为经济繁荣刺激了人们的欲望从而引起失 范危险,人们容易自行其是,相反贫困对穷人 有一定约束作用,某种程度减低的人的欲望, 因此,贫困可以防止穷人自杀。 • 2、社会团结:工业化过程使个人和社会之间 的相互联系、相互依赖、合作及利他主义被创 造出来。
• 他认为应该靠道德教育而不是改变社会服务的 方式来解决诸如犯罪、自杀、精神病等一般性 社会问题,应建立职业协会来解决社会问题。 • 特别是个人应对自己的贫穷处境负责。
第六章 社会工作的理论基础 与知识体系的建构
社会工作有理论吗? 社会工作需要理论吗?Fra bibliotek本章重点
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章节题库(人的社会化)【圣才出品】

第六章人的社会化一、概念题1.社会化(华中农大2011、2010年研;中国青年政治学院2009年研;中山大学2007年研)答:社会化是指个体在与社会的互动过程中,逐渐养成独特的个性和人格,从生物人转变成社会人,并通过社会文化的内化和角色知识的学习,逐渐适应社会生活的过程。
在此过程中,社会文化得以积累和延续,社会结构得以维持和发展,人的个性得以健全和完善。
社会化是一个贯穿人生始终的长期过程,包括五种类型:①初始社会化;②预期社会化;③发展社会化;④逆向社会化;⑤再社会化。
2.反向社会化(南京理工大学2011年研)答:反向社会化又称逆向社会化(reversal socialization),是指晚辈传授文化规范和知识给长辈的现象。
社会化长期被认为是一个单向过程,即长辈将社会规范和文化知识传授给晚辈。
现在,社会学家普遍认为社会化是一个双向过程,即不但有长辈传授知识和规范给晚辈,也有晚辈传授知识和规范给长辈。
3.再社会化(西南大学2010年研;人大2008年研)答:再社会化(resocialization)是指全面放弃原已习得的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重新确立新的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
再社会化与发展社会化有本质的不同:①发展社会化着眼于人的完善,而再社会化着眼于人的改造;②再社会化的形式一般要比发展社会化剧烈。
再社会化虽然着眼于人的改造,但它并不一定是负面的和强制性的。
改造罪犯,让罪犯洗心革面,重新做人,这是再社会化,是负面的,强制性的。
而其他某些形式的再社会化,比如新兵入伍后要全盘放弃原来的生活方式,接受新的生活方式,这虽然是强制性的,但却不是负面的。
一个人移民到了新的国家和文化环境以后,可能也要全盘放弃原来的文化,接受新的文化。
这种再社会化既不是强制性的,也不是负面的,反而可能是主动的、正面的。
二、简答题1.影响个体社会化的主要因素有哪些?(南京理工大学2010年研)答:影响个体社会化的主要因素包括:(1)社会化的生物基础①语言能力。
社会化和个体化

大旳“当代之谜”,集中了当代社会诸多现象中旳问题、矛盾和冲突。 (二)社会化与个体化有其各自特定旳含义 社会化是每个人必然经历旳基础性发展过程;个体化意味着人旳社会化过程具有了早期当代社会所未有旳特征,
从而提升了个人旳发展指向,同步也更新了个人旳当代性内涵。两者含义不同,不能彼此取代。 (三)个体化在某些方面是老式社会化旳超越 个体化不但内含了自然旳生物个体向社会人旳转变,而且意味着一种社会人向更新旳当代人旳连续迈进。
文档仅供参考,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三、社会化旳过程和内容
(一)早期社会化 早期社会化涉及小朋友期和青年期旳社会化。 小朋友期是社会化过程旳开端,进行旳主要是初级社会化。 青年期大量进行旳是预期社会化。 青年人“自我认同危机” (二)成人继续社会化 成年人旳社会化主要是初级社会化基础上旳发展社会化或继续社会化。 在当代社会,社会变迁速度快,而且程度剧烈,个人要适应时代旳迅速变化,就必须不断接受新
色,而是将来要扮演旳角色。 3、发展社会化(developmental socialization)是相对于基本社会化而言旳,而且是在基本社会化旳基础上进行旳。 4、逆向社会化(reversal socialization)是指晚辈向长辈传授文化规范和知识旳社会化。 5、再社会化(resocialization)是指全方面放弃原已习得旳价值原则和行为规范,重新确立新旳价值原则和行为规
文档仅供参考,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一、社会化概述
(二)社会化旳类型 社会化涉及五种类型: 1、基本社会化(primary socialization)是发生在生命早期旳社会化。 2、预期社会化(anticipatory socialization)是这么一种社会化形式:人们在此过程中学习旳不是目前要扮演旳角
社会学概论复习笔记

第一章:社会学的研究对象社会学:社会学是关于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条件和机制的综合性具体社会科学。
(‘社会’主要是指现代社会,即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以及将要来的共产主义社会。
‘具体学科’表明社会学不是哲学科学,而是对社会系统进行有社会学理论视野的、理论与经验相结合的研究的具体科学。
‘综合性’表明社会学是以别的具体社会科学都涉及但不做专门研究的对象。
‘条件’指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所需要的主要的内外部条件。
”机制’指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带规律性的模式。
社会运行的条件和机制作为社会学研究对象的中国特色(严复1903《群学肆言》把社会学看作一门研究社会治和乱,兴和衰的原因,揭示社会达到治的方法或规律的学问。
表现在与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现实社会运行密切相关;与能够有效的为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改革开放服务,为构建和谐社会服务。
)社会学的最早提出:1838.10出版《实证哲学教程》,法国,孔德。
社会学的产生:社会学在19世纪三四十年代产生,决定性因素是时代的实践的要求。
西欧资本主义出现,英国产业革命和法国政治大革命所带来的后果。
社会学思想来源:第一,历代思想家在其哲学、政治和伦理观点中包含的社会思想。
第二,德国古典哲学(康德,黑格尔)、英国古典经济学(亚当.斯密,大卫.李嘉图)、法国空想社会主义(傅立叶,圣西门)三大思想来源。
第三,自然科学成就及其方法的影响。
第四,17-19世纪的早期社会统计调查和定量分析。
(涂尔干《自杀论》)社会学的基本问题:个人与社会的关系问题。
社会学的独特研究对象: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条件和机制。
社会学的功能:认识和改造社会,增促社会进步,减缩社会代价,服务和谐社会建设社会学的特点:研究别的具体社会学科都涉及但不做专门研究的东西。
社会运行和发展的类型: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中性运行和模糊发展、恶性运行和畸形发展。
研究三大发展类型的主要途径:社会学调查研究方法和社会指标及其体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社会化的问题
4
• 每一个人、每一个个体的成长 都是同社会化紧密联系在一起 的。一般来说,生命个体都会 成长为正常的人,但也存在例 外。古今中外都有不少这方面 的个案:
5
人 猿 泰 山
6
一、什么是社会化 (一)社会化的定义
• 怎样理解“后勤社会化” 或“养老社会化”中的 “社会化”?
7
一、社会化的定义 (一)社会化的基本涵义
• 公开发表《论无限性、宇 宙和诸世界》一文,否定 了“上帝”的存在,1600 年2月,他被天主教会活 活烧死。
20
(二)社会化的特点
社会化是社会强制性和个体能动性的
1
有机统一 。
个体社会化是一个终身不间断地进
2
行的过程
不同时代、不同阶级、不同民族、
3
不同国家和不同地区个体的社会化
往往具有不同的特点
9
• 北京大学社会学系编写的《社会学 教程》:
“社会学所谓的社会化,就是 指一个个体,通过学习群体文化, 学习承担社会角色,把自己一体化 到群体中去的基本过程。”
10
• 王步征主编的《人与社会》: 社会化是指 “不知不识的生物
人,通过接受社会文化,学习承担 社会角色,逐渐转化成为一个社会 人的过程。……社会化的对象,是 社会中未成年的个人。”
11
• 杨心恒主编的《社会学概论》: “社会化就是社会将一个自然人转化
成为一个能够适应一定的社会文化,参与 社会生活,履行一定角色行为的社会人的 过程;也是一个自然人在一定的社会环境 中通过与他人的接触与互动,逐渐地认识 自我,并成为一个合格的社会成员的过 程。”
12
• 全国13所高校联合编写的《社 会心理学》:
个体社会化是一个终身不间断地进
2
行的过程
不同时代、不同阶级、不同民族、
3
不同国家和不同地区个体的社会化
往往具有不同的特点
29
30
(三)社会化的作用
社会化的作用
个体需要 社会化
社会需要 社会化
31
二、社会化的必要条件
社会化的 必要条件
个体的生物遗传条件 外界的社会环境条件
32
二、社会化的必要条件
思维能力
1
较长的生活 依赖期
4 个体的生物 2
遗传条件
语言能力
3
学习能力
33
1、思维能力
• 据科学家研究,在 300万年以前,成年南 方古猿的脑容量为 400~500 毫升,与黑猩 猩和大猩猩的脑容量差不多;100 万年前, 南方古猿的后代——直立人的脑容量增至 1000毫升左右;1万年前,尼安德特人的 脑容量达到了1200毫升左右;现代人平均 脑容量为1400毫升。
• 这些用法中的“社会化”多是指将原来 由于单位或国家承担的事务推向社会, 准许、提倡或要求全社会共同参与,与 社会学中的“社会化”相去甚远。
8
一、什么是社会化 (一)社会化的定义 1、现有社会化定义举例
• 费孝通主编的《社会学概论》: • “ 社会化就是指个人学习知识、技能和规
范,取得社会生活的资格,发展自己的社 会性的过程。”“社会化的对象,是社会 中未成年的个人。”
(二)社会化的特点
社会化是社会强制性和个体能动性的
1
有机统一 。
个体社会化是一个终身不间断地进
2
行的过程
不同时代、不同阶级、不同民族、
3
不同国家和不同地区个体的社会化
往往具有不同的特点
17
(二)社会化的特点
个体并不一定只学习、接受和适应为社会
1 所认可的文化,相反,他也有学习、接受
和适应不被社会所认可的文化的可能。
C、再社会化(resocialization ) (婴幼儿、青少年特别是成年以后 的阶段)
24
主动再社会化
出国留学成热点
25
强制再社会化
26
给予未能适应社会体系运转的人,进行再社会化。
27
社会化的特例
反向社会化 已过分社会化
28
(二)社会化的特点
社会化是社会强制性和个体能动性的
1
有机统一 。
34
2、语言能力
语言是人的思维的外 壳,是思维的表达物。
35
3、学习能力
人所特有的语言能力和思维能力,使个 体在社会化过程中表现出具有其他动物 所不可比拟的学习能力。
第六章 人的社会化
1
本
章
社会化概述
讲
社会化的条件和主体
授
社会化过程和机制
社会化的内容
2
学习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理解什么是 社会化,了解社会化的内容和 必要条件,从而思考社会化在 人与社会关系中的相互作用, 以及我国当前社会化过程中应 完善哪些特殊条件。
3
教学重点和难点
1.重点 社会化的定义 社会化的内容
21
• 孔子名句: • “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
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 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 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 矩。”
22
• 美国的心理学家E·埃里克森: 1950 年出版《童年和社会》 社会化过程划分为8个阶段
• 美国的心理学家R·哈维格斯特: 1953 年出版《人类发展》 社会化过程划分为6个阶段:幼儿期、儿童
14
2、现有社会化定义的不妥之处
关于“自然人(生物人)” 和“社会人” 的提法是经不起推敲的,这种区分实际上只 是一种假想。
15
3、社会化新定义
社会化是未成年及成年个体能动地 学习、接受、适应社会既有文化, 不断减少自己的自然性、增加社会 性,从而形成为一个合格或者不合 格的社会成员的过程。
16
“社会化是个体通过与社会 的交互作用,适应并吸收社会 的文化,成为一个合格的社会 成员的过程。”
13
• 郑杭生主编的《社会学概论新修》(第三 版): “所谓社会化,是指个体在与社会互 动的过程中,逐渐养成独特的个性和人格, 从生物人转变成社会人,并通过社会文化 的内化和角色知识的学习,逐渐适应社会 生活的过程。”
期、青年期、壮年期、中年期、老年期
23
个
终体
身 持
社 会
续化
性的
A、基本社会化(初始社会化 primary socialization ) 婴 幼 儿 和青少年阶段(大约为20岁以前)
B、继续社会化(发展社会化 developmental socialization )成 年和老年阶段(大约为20岁以后)
2
个体并非单纯地学习、接受和适应社会中 既有的文化,他还有可能对既有文化进行
改造、修正,甚至有可能创造出新文化。
18
• 哥白尼:
《天体运行》 “太阳中心说” (又称鲁诺(1548- 1600)
• 布鲁诺:
• 主张:
茫茫宇宙,辽阔得令不具 备“形而上”能力的人无 法想象,它无边无际,因 而根本不可能存在什么中 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