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下语文笔记资料
八年级下册课堂笔记

八年级下册课堂笔记1. 作者及背景。
- 鲁迅,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
这篇文章写于1926年,当时鲁迅正遭受反动势力的迫害,他以回忆自己早年在日本留学时期的生活经历为内容,表达了对藤野先生的深切怀念以及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
2. 人物形象 - 藤野先生。
- 外貌描写:“其时进来的是一个黑瘦的先生,八字须,戴着眼镜,挟着一叠大大小小的书。
”通过外貌描写,初步勾勒出一个严谨、学者风范的形象。
- 品质:- 治学严谨:他检查并订正“我”抄的讲义,“从头到末,都用红笔添改过了,不但增加了许多脱漏的地方,连文法的错误,也都一一订正”。
- 没有民族偏见:在当时日本歧视中国人的大环境下,藤野先生对来自弱国的“我”关爱有加,关心“我”的学习,关心“我”的解剖实习等。
3. 文章结构。
- 东京见闻(清国留学生的丑态):“头顶上盘着大辫子,顶得学生制帽的顶上高高耸起,形成一座富士山。
也有解散辫子,盘得平的,除下帽来,油光可鉴,宛如小姑娘的发髻一般,还要将脖子扭几扭。
实在标致极了。
”这部分描写表达了作者对清国留学生的厌恶,为下文离开东京去仙台做铺垫。
- 仙台学医(与藤野先生的交往):包括相识、相处、离别等情节。
- 弃医从文(看电影事件等促使作者思想转变):“从那一回以后,我便觉得医学并非一件紧要事,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病死多少是不必以为不幸的。
所以我们的第一要著,是在改变他们的精神,而善于改变精神的是,我那时以为当然要推文艺,于是想提倡文艺运动了。
”- 怀念藤野先生:表达对藤野先生的感激和怀念之情。
4. 写作手法。
- 对比:如清国留学生的不学无术与藤野先生的治学严谨对比;日本“爱国青年”对中国人的歧视与藤野先生没有民族偏见对比。
- 白描:简洁而生动地描写人物,如对藤野先生外貌的描写。
1. 作者及母亲简介。
- 胡适,字适之,安徽绩溪人。
他的母亲冯顺弟,是一位普通的农村妇女,但她对胡适的成长有着深远的影响。
8年级下册语文笔记

8年级下册语文笔记
以下是八年级下册语文课本中的一些重要知识点和笔记:
1. 文言文:本学期学到的文言文包括《桃花源记》、《小石潭记》、《核舟记》和《北冥有鱼》等。
在学习这些文章时,要重点关注实词、虚词的用法,以及句式和语气的理解。
2. 现代文:现代文部分涵盖了小说、散文等多种文体。
在学习这些文章时,要注意理解作者的情感,分析人物性格,理解主题,以及学习文章的结构和表达方式。
3. 诗歌:本学期学到了很多优秀的诗歌,包括《诗经》中的《关雎》和《蒹葭》,以及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等。
在学习诗歌时,要重点理解诗歌的意象、意境和情感,以及诗歌的语言和节奏。
4. 写作:本学期的写作练习主要包括记叙文和说明文。
在记叙文写作中,要注意情节的安排、人物的性格和情感的表现,以及语言的生动和形象。
在说明文写作中,要注意内容的条理性和语言的准确性。
5. 文学常识:本学期学到了很多重要的文学常识,包括各个时代的重要作家、作品及其背景等。
这些知识对于提高文学素养和阅读理解能力非常有帮助。
6. 阅读理解:在阅读理解方面,要注重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把握文章的主题、结构和语言特点。
同时,还要学习如何分析文章的思想性、艺术性和语言表达等方面的问题。
7. 综合性学习:本学期的综合性学习主要涉及传统文化、自然探索等方面。
通过这些活动,可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
以上是八年级下册语文课本中的一些重要知识点和笔记,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我的母亲》课堂笔记

《我的母亲》课堂笔记中文版一、课文内容概要本文深情地回忆了母亲对自己的教育,描绘了母亲的性格特点与为人处世的态度,展现了母爱的伟大与深沉。
二、重点词汇与短语1.仁慈:指人的性情温和慈善。
2.质问:依据事实问明是非或责问。
3.广漠:广大空旷。
4.辗转反侧:形容心中有事,翻来覆去睡不着觉。
三、课文解读1.母亲的性格特点:宽容、仁慈、温和,善于忍让,从不骂人,脸上从不露出一点怒色。
2.母亲对我的教育:从早到晚忙碌,但仍不忘管教我的学习。
当我说错话时,她会责备我;当我挨打时,她会饮泣吞声,但从不骂我一句或说一句重话。
3.母爱的体现:在元宵夜的巡阅中,母亲不顾自己的劳累,始终抱着我,让我感受到了母爱的温暖与伟大。
四、感悟与思考母爱是世间最无私、最伟大的情感。
我们应该珍惜母爱,感恩母亲,用实际行动回报母亲的养育之恩。
《我的母亲》课堂笔记英文版Notes on "My Mother"I. Summary of the Text ContentThis article fondly recalls the mother's education of the narrator, depicting her personality traits and attitude towards life, showing the greatness and depth of motherly love.II. Key Vocabulary and Phrases1.Benevolence: Referring to a person's gentle and charitable nature.2.Question sternly: To inquire about right and wrong based on facts or toreproach.3.Vast and open: Vast and spacious.4.Tossing and turning: Describes someone who cannot sleep due to worries,turning over and over in bed.III. Interpretation of the Text1.Mother's personality traits: Forgiving, benevolent, gentle, good at tolerance,never scolding, never showing a hint of anger on her face.2.Mother's education towards me: Busy from morning to night, but still findingtime to oversee my studies. When I speak wrongly, she scolds me; when I am beaten, she weeps silently, but never curses me or speaks harshly.3.Manifestation of motherly love: During the Lantern Festival night's parade,despite her exhaustion, my mother held me the whole time, allowing me to feel the warmth and greatness of motherly love.IV. Reflection and ConsiderationMotherly love is the most selfless and greatest emotion in the world. We should cherish it, be grateful to our mothers, and repay their nurturing kindness with practical actions.。
八年级下册语文课堂笔记

八年级下册语文课堂笔记一、第一单元。
1. 作者简介。
2. 字词积累。
- 归省(xǐng):指出嫁的女儿回娘家看望父母。
- 行辈(háng):排行和辈分。
- 惮(dàn):怕,畏惧。
- 撺掇(cuān duo):从旁鼓动人做某事。
- 凫水(fú):游泳。
3. 文章结构。
- 开端(1 - 3):平桥村是“我”的乐土,为看社戏作铺垫。
- 发展(4 - 30):看社戏前的波折、去看社戏途中、看社戏的过程和归航偷豆。
- 高潮(31 - 40):看社戏的部分,如月下看戏的描写很精彩。
- 结局(41 - 49):六一公公送豆。
4. 主题思想。
- 文章通过描写“我”和小伙伴们夏夜乘船去看戏的经过,刻画了一群农家少年朋友的形象,表现了劳动人民淳朴、善良、友爱、无私的美好品德,表达了作者对童年美好生活的回忆和留恋之情,同时也表达了对封建教育制度的不满。
5. 写作特色。
- 景物描写生动:如“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发散出来的清香,夹杂在水气中扑面的吹来;月色便朦胧在这水气里。
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但我却还以为船慢。
”既写出了江南水乡夜景的清新优美,又烘托出“我”急于看到社戏的迫切心情。
1. 作者简介。
贺敬之,现代著名诗人和剧作家。
2. 字词积累。
- 盏(zhǎn):量词,用于灯。
- 登时(dēng shí):立刻。
- 糜子(méi zi):一种形状像小米的谷物。
3. 诗歌结构。
- 回延安:写诗人阔别十年重回延安母亲的怀抱,与亲人相见的兴奋和喜悦。
- 忆延安:回忆当年在延安的战斗生活。
- 话延安:写亲人欢聚一堂,亲切叙旧的热烈场面。
- 赞延安:描绘延安新貌,赞美延安在革命和建设中的巨大变化。
- 祝延安:表达诗人对延安的美好祝愿。
4. 主题思想。
- 这首诗通过诗人回到延安的所见、所闻、所感,抒发了对延安的热爱和歌颂,对延安人民的感激和怀念之情。
八年级语文下《再塑生命的人》笔记

《再塑生命的人》笔记一、生字生词1.注音:搓捻(cuō niǎn)繁衍(fán yǎn)迁徙(xǐ)觅食(mì)惭愧(cán kuì)2.解释:繁衍:逐渐增多或增广。
迁徙:迁移。
花团锦簇:形容五彩缤纷、十分华丽的形象。
美不胜收:美好的东西很多,一时看不过来。
不可名状:不能够用语言形容。
名,说出。
期期艾艾:形容口吃。
小心翼翼:形容举动十分谨慎。
一点不敢疏忽。
二、重点句子3.她就是那个来对我启示世间的真理、给我深切的爱的人——安妮·莎莉文老师。
4.第二天早晨,莎莉文老师带我到她的房间,给了我一个洋娃娃。
后来我才知道,那是柏金斯盲人学校的学生赠送的。
衣服是由年老的萝拉亲手缝制的。
5.我生命中第二个转折点是莎莉文老师给予的,这个切都发生在我6岁的时候。
6.在我学会复述和拼写单词之后,莎莉文老师并不满足。
我开始用手指去接触我生活的每一件物品,并学习并区别它们的用途。
7.我的老师把学习阅读叫作“爆发”,因为那是我几个月来集中精力所做的事。
8.突然间奇迹出现了,我分得清哪些是常用的字,哪些是装饰用的字,我把它们按照正确的顺序组合起来。
我完全理解了它们的意思。
我知道我成功了。
9.有时,莎莉文小姐拉着我进入美妙的自然界,让我感受大自然的神奇和美妙。
我似乎能触摸到水波的跳跃、风吹过树叶的沙沙声以及蜜蜂振动翅膀的嗡嗡声。
10.我常常问自己:“是谁这样有福气,有这样好的命运?”原来正是莎莉文老师来到了我的身边,她用温柔的手指教我认识美、认识大自然、认识世界,让我理解抽象的概念,领略世间的爱与光明。
她赐予我一切新奇的美妙感受,使我每一天都有新的收获。
11.从此以后,以我活生生的体验中,我逐渐明白了爱与友谊的深意、宽广、温暖和力量是如何超越感知界限的。
12.有人问我:“对于一个生活在黑暗中的人来说,怎么才能充分利用这短暂的宝贵生命?”我的答案很简单:充分利用生命去感受爱与光明。
八下语文学霸笔记

八下语文学霸笔记《藤野先生》一、作者简介鲁迅,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
我国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代表作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坟》《热风》《且介亭杂文》等。
二、字词积累1. 字音绯(fēi)红标致(zhì)落第(luò)不逊(xùn)诘(jié)责托辞(cí)油光可鉴(jiàn)抑扬顿挫(cuò)深恶(wù)痛疾2. 字形驿站教诲瞥见畸形匿名三、文章结构1. 东京见闻(1 - 3段)- 在东京的清国留学生赏樱花、学跳舞的种种丑态,表达对他们的厌恶之情。
2. 仙台学医(4 - 35段)- 与藤野先生的相识(4 - 5段):初见藤野先生,他的外貌描写“黑瘦的先生,八字须,戴着眼镜,挟着一叠大大小小的书”。
- 藤野先生对“我”的关心(6 - 23段):- 添改讲义(6 - 15段):体现藤野先生工作认真负责,对“我”这个中国留学生一视同仁。
- 纠正解剖图(16 - 19段):他对科学的严谨态度,不因为“我”是外国人而降低要求。
- 关心实习(20 - 23段):他对“我”生活和学习的关心。
- 弃医从文的原因(24 - 31段):- 匿名信事件(24 - 28段):日本“爱国青年”的歧视,让“我”深感弱国国民的悲哀。
- 看电影事件(29 - 31段):中国人的麻木不仁使“我”认识到医学并非紧要事,重要的是改变国民的精神。
3. 离别怀念(32 - 35段):- 藤野先生对“我”的惜别之情,“我”对藤野先生的感激和怀念。
4. 北京怀念(36 - 38段):- 表达对藤野先生的深切怀念,把他的照片挂在寓所墙壁上,从他的精神中汲取力量。
四、人物形象1. 藤野先生- 工作认真负责:如添改讲义、纠正解剖图等情节体现。
- 治学严谨:对“我”的解剖图要求严格。
- 没有民族偏见:他平等对待中国留学生“我”,关心“我”的学习和生活。
(完整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笔记

(完整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笔记知识点总结作文- 深入分析题目:仔细理解题目,把握主题和要求。
- 确定文体:选择合适的文体,如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等。
- 构思大纲:明确文段结构,确定要点和主题句。
- 基本要素:引言、承题、论题、例子、结论等。
- 语言表达:注意语法、词汇、句式多样性和修辞手法的运用。
阅读理解- 猜词义:根据文章上下文推断生字词的意思。
- 主旨大意:概括文章的主题和要点。
- 细节理解:理解文章中的具体细节信息。
- 推理判断:根据文章的暗示和提示进行推理判断。
- 语言技巧:注意修辞手法、修辞语言的运用。
古诗文阅读- 文学常识:了解诗文的背景、作者等情况。
- 鉴赏技巧:掌握古诗文的表达特点和修辞手法。
- 诗意把握:理解古诗的意境、情感和主题。
- 默写重点:通过多次默写来记忆诗句。
语法知识- 词性概念:掌握名词、动词、形容词、副词等基本概念。
- 句子成分:了解主、谓、宾等句子成分的划分。
- 句法结构:掌握简单句、并列句、复合句等句法结构。
- 语法错误:熟悉常见的语法错误,如主谓一致、时态错误等。
古代诗词背诵- 书写规范:认真书写诗词,注意字形和结构。
- 读音准确:仔细研究和模仿老师的发音。
- 逐句解读:理解每句诗词的含义和修辞手法。
- 情感表达:通过朗诵表达诗词的情感和意境。
研究方法阅读方法- 主动阅读法:有意识地提问自己,注重理解和思考。
- 主动阅读法:有意识地提问自己,注重理解和思考。
- 主动阅读法:有意识地提问自己,注重理解和思考。
- 刻意阅读法:围绕某一主题进行专门的阅读训练。
- 刻意阅读法:围绕某一主题进行专门的阅读训练。
- 刻意阅读法:围绕某一主题进行专门的阅读训练。
- 归纳总结法:根据阅读内容进行整理和总结。
- 归纳总结法:根据阅读内容进行整理和总结。
- 归纳总结法:根据阅读内容进行整理和总结。
写作方法- 积累素材:积累生活、阅读和观察中的素材。
- 积累素材:积累生活、阅读和观察中的素材。
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一课笔记

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一课笔记第一课《阅读与思考》笔记一、课文概述本课主要介绍了“阅读与思考”的重要性,并通过引述许多知名人士的看法和故事来说明阅读与思考的关系。
同时,本课还解释了人们思考的目的是为了获得更深入的理解和观点。
二、详细内容1. 阅读是思考的基础文中引用了名著《少年维特的烦恼》中的一句话:“我不怕别人在看我读书,只怕别人看我读书不思索。
”这句话告诉我们,阅读并不只是简单地看书,更重要的是要通过思考来加深对书中内容的理解。
2. 阅读是思考的源泉在文中列举了一些著名人士的看法,如孔子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卡耐基称赞托马斯·爱迪生是“全世界最好的思考者”。
这些名言和例子都表达了阅读对于思考的重要性,只有通过广泛的阅读,我们才能得到更多的信息和观点用来思考。
3. 阅读和思考互为因果本课通过英国哲学家培根和中国思想家陶渊明的例子来解释阅读和思考的关系。
培根认为“阅读使人充实,思考使人深邃,交流使人清醒”,而陶渊明则从心理学的角度指出,阅读可以让人的思维得到锻炼和提高。
4. 思考的目的是获得更深入的理解和观点在文中,通过引用“欧几里得”这个例子来说明思考的目的。
欧几里得是古希腊的一位数学家,他的《几何原本》被传颂至今,这是因为他反复推敲和思考,获得了更深入的理解和新的观点。
5. 阅读和思考是培养创新能力的关键本课还以苹果公司创始人乔布斯的思考方式为例,说明了阅读和思考在培养创新能力方面的重要性。
乔布斯在大学辍学后,在为自己的爱好而借阅图书馆时,获得了许多灵感,并将这些灵感应用到了自己的创业道路上。
三、思考与拓展1. 阅读与思考是一体两面通过本课的学习,我认识到阅读与思考是密不可分的。
只有通过阅读,我们才能获得更多的知识和观点,而思考则是对所阅读内容的深入思索和理解。
阅读和思考相互促进、相辅相成,只有将两者结合起来,我们才能进一步提高自己的思维能力和学习成果。
2. 阅读和思考是培养创新能力的关键本课通过乔布斯的例子,强调了阅读和思考在培养创新能力方面的重要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课标八年级下笔记资料第一单元第五课再塑生命海伦·凯勒1选自《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海伦·凯勒(1880-1968),美国女作家, 1964年获总统自由勋章。
十九世纪出现了两个了不起的人物:一个是拿破仑,一个就是海伦·凯勒。
(美国:马克·吐温)2莎士比亚(1564-1616)英国文艺复兴时期杰出的戏剧家和诗人,代表作有《罗密欧与朱丽叶》,四大悲剧《哈姆雷特》《奥赛罗》《李尔王》《麦克白》,喜剧《威尼斯商人》等一百多首十四行诗。
第二单元第六课雪鲁迅散文诗1选自《野草》鲁迅诗:天地余一卒,荷戟独彷徨第七课雷电颂郭沫若作品《女神》白话诗《屈原》《高渐离》《棠棣之花》历史剧第八课短文两篇巴金巴金,现、当著名文学家,原名李尧棠,字芾甘。
巴金作品:长篇《家》《春》《秋》(激流三部曲)《雾》《雨》《电》(爱情三部曲)中短篇《将军》《神·鬼·人》《复仇》散文《龙·虎·狗》《还魂草》1选自《巴金选集》,原载散文随笔集《龙·虎·狗》中,1《海燕》是高尔基在1901年三月写的“幻想曲”《春天的旋律》的结尾部分,原题为“海燕之歌”。
俄国大革命爆发于1905年第二十一课与朱元思书吴均骈体文,以偶句为主,讲究对仗和声律的文章,本文是骈体文语言:1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对偶,比喻,夸张,拟人)使得描写生动形象,富有生机2详写山,略写水,疏密有致,轻重有度3抓住了景物的特征,突出了奇山异水4随地点的转移由近及远的顺序,先俯看碧水,在仰观高山注解:1选自《艺文类聚》,吴均(469-520),字叔庠(xiang),吴兴故鄣(现在浙江安吉人)。
南朝梁文学家。
见其他注释第二十二课五柳先生传陶渊明本文塑造了一个独立于世俗之外的过于清贫,不慕名利,安贫乐道的隐士形象五柳先生与世俗社会格格不入1选自《陶渊明集》见其他注释第二十三课马说韩愈(昌黎先生)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基本观点)。
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中心句)。
作者抒发了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愤懑不平。
对统治者埋没摧残人才的行径的嘲讽和抨击。
注解1选自《韩愈文选》韩愈,字退之,唐代文学家。
见其他注释。
第二十四课送东阳马生序(节选)宋濂1节选自《宋学士文集》,宋濂,字景濂,好潜溪,浦江人,明初文学家。
第二十五课诗词曲五首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七律表现了作者遭贬谪,被弃置的无限辛酸的愤懑不平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贬谪地之僻,被贬时间之长)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用典故,人事全非,今非昔比,恍如隔世)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以新陈代谢的自然规律暗示政治上的新旧交替)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赤壁七绝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设想与历史事实相反的结果,借史倾吐心中的抑郁之气)过零丁洋注释:选自《文山先生全集》。
文天祥,字履善,又字宋瑞,自号文山、浮休道人。
表现诗人以死明志的决心,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民族气节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前两句写作者读书,如仕途,起兵抗元,经历四年战争)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比喻国家风雨飘摇,危在旦夕,比喻身世一生坎坷,孤苦伶仃)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前者指地方,后者指作者的心绪)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以死明志的决心)水调歌头注释:选自《东坡乐府笺》苏轼,字子瞻,自号东坡居士表达词人由抑郁忧伤到心胸开阔的乐观旷达的情怀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偏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山坡羊·潼关怀古选自《全元散曲》张养浩,字希孟,号云庄。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
望西都,意踌蹰。
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
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第二十六课小石潭记柳宗元游踪:发现小石潭:移步换景近观潭中景物:潭水游鱼特写镜头抒发了在贬谪独居的境况远望小潭溪源:溪身岸势贴切比喻下孤寂凄凉的感情感受潭中气氛:幽深冷寂寓情于景记录同游者本文抒发的是在寂寞处境中孤独凄苦的感情注解1选自《柳河东集》柳宗元,字子厚,河东人,唐代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写下了“永州八记”见课后注释第二十七课 岳阳楼记 范仲淹一、事情缘起二、岳阳楼大观及迁客骚人登楼览物的心情 三、览物而悲者 四、览物而喜者 五、点明主旨不描述岳阳楼的原因:1前人之述备矣2目的在于借景抒情,引发作者的观点注解1选自《范文正公集》 第二十八课 醉翁亭记欧阳修第一段:山水乐 亭的环境 亭的由来 第二段:四时乐 朝暮之景四时之景 乐亦无穷 第三段:游宴乐 滁人游 太守宴 众宾欢 太守醉 第四段:太守乐 禽鸟乐 游人乐太守乐(山水之乐,宴酣之乐,乐民之乐) 转折)注解:1选自《欧阳修散文选集》欧阳修,字永叔,自号醉翁,晚年又号六一居士,谥号“文忠”,唐宋八大家之一。
第二十九课 满井游记 袁宏道段落大意:1作者想出门而不能的苦恼 2作者郊游的所见所感 3作者寄情山水的兴趣作者心情变化:无奈,郁闷,烦躁——轻松喜悦——赞美感叹——寓情山水的兴致注解:1选自《袁中朗集笺校》袁宏道,字中郎,好石公,湖广公安人,明代文学家,与其兄袁宗道,弟袁中道并称为“公安三袁”。
主张“独抒性灵,不拘格套”人教版八下古文系统复习《与朱元思书》1、作者:吴均,南朝梁文学家。
解题:“与”:给予。
“书”:信。
题目的意思是写给朱元思的一封信。
信中述说旅行所见,寥寥一百四十余字,把富春江富阳到桐庐一段的山光水色描绘得生动逼真,使人读后悠然神往,就像置身于奇山异水之间,是六朝骈体文中描写山水景物的妙品。
2、解释重点字。
①风烟:指烟雾。
②共色:同样的颜色。
③俱:都。
④许:附于数词之后,表约数,相当于“光景”“左右”。
⑤独绝:独一无二;绝,到了极点。
⑥从流飘荡:乘着船随着江流飘浮荡漾。
这句是作者叙述自己的行动的,省略了主语。
(7)急湍:急流的水 (8)寒树:使人看了感到有寒凉之意的树。
(9)负势竞上:凭依(高峻的)形势,争着向上。
这一句说的是“高山”,不是“寒树”。
(10)轩邈:轩,高;邈,远。
这两个字在这里作动词用,意思是这些高山仿佛都在争着往高处和远处伸展。
(11)泠泠:形容水声的清越。
(12)相鸣:互相和鸣 (13)⑥戾天:到天上;戾,至(14)息心:平息热衷于功名利禄的心。
(15)经伦:筹划、治理。
(16)忘反:流连忘返;“反”同“返” (17)⑩横柯上蔽:横斜的树枝在上边遮蔽着。
上,在上,(18)犹:好像,如同。
(19)交映:互相掩映。
(20)见:同“现”,显现,显露。
(21)缥碧:青白色。
3、中心:.《与朱元思书》一文描述作者乘船自富阳至桐庐沿途所见,历历如画,令人有同行亲见之感。
同时,也表现出他沉湎于山水的生活情趣。
5.结合文中语句说说作者有怎样的志趣和情怀。
(4分) (1)从“从流飘荡,任意东西”句中表现作者对自由的渴望;(2)从“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
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句中表现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对生命的歌颂;(3)从“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句中表现对山水风光的热爱,对功名利禄的鄙视,对官场的厌恶。
(重点) 6、 理解背诵。
按要求写出句子。
写登舟纵目总体感受的:(风烟俱净,天山共色) 写江上放舟自由情态的:(从流漂荡,任意东西)总的概括赞叹富春江景的:(总领全文的句子)(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写富春江水清澈的:(水皆缥碧,千丈见底。
游鱼细石,直视无碍) 写江流气势磅礴的:(急湍甚箭,猛浪苦奔) 写听觉感受的:(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
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不绝(对偶句)写山“奇”的句子:夹岸高山,皆生寒树。
负势竟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
文中“急湍甚箭,猛浪苦奔”一句是写水流湍急,《三峡》一文中那句话与它有异曲同工之妙?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7、重点句翻译。
①风烟俱净,天山共色。
----烟雾全部消散尽净,晴空和青山呈现同样颜色。
②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飞腾的急流,比箭更快;汹涌的浪滔,与快马无异。
③夹岸高山,皆生寒树。
――紧贴两岸的山上,长满了常青(阴森森)的树木。
④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
――那些为名为利极力攀高的人,看到这些雄奇的高峰,就会平 息他那热衷于功名利禄的心。
⑤横柯上蔽,在昼犹昏。
――横斜的大树枝遮蔽着天空,即使白天与黄昏无异。
⑥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治理社会事物的人,看到这些幽美的山谷,就会流连忘返。
⑦横柯上蔽,在昼犹昏横斜的树木在江面上边遮蔽着,在白天也像黄昏时那样阴暗。
8、欣赏。
急湍甚箭,猛浪若奔.特点是水流湍急,快如箭马。
作者在此连用两个比喻,将急水猛浪的迅捷之势表现得十分生动形象9、中心:“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表现对山水风光的热爱,对功名利禄的鄙视,对官场的厌恶。
(重点)(也是本文表现作者的思想感情) 10、讨论。
“奇山异水,天下独绝”是对这里的山水的总的评价,试根据作者的描写,分析这里的山“奇”在何处?答:奇在“负势竟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
”句中连用“负、竟、轩、邈、争、指”等字,把原本静止的重山叠岭写活了,似乎仍在生成变化中,其次写山中各种声音,简直是一只自然交响曲,使人感到山间处处《马说》韩愈三、阅读理解:1、本文中心句:(中心论点)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2、本文写法:托物寓意(借伯乐和千里马为喻,对统治者不能识人才,埋没人才,表达了强烈的愤慨):s 4、表明千里马与伯乐依赖关系的句子: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5、千里马必然被埋没的原因: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6、描写千里马可悲命运的句子及作用: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
7、表明食马者无知的句子或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11伯乐、千里马、食马者的比喻意义:伯乐比喻知贤识才的人,千里马比喻出类拔萃的人,食马者比喻埋没摧残人才的统治者。
12、《马说》中写伯乐对千里马起决定作用的句子是: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16、《马说》中提出人才培养需要外在条件的句子是: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18、《马说》的主旨是: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19、怀才不遇的人常慨叹的两句话是:千里马常用,而伯乐不常有。
21、对食马者进行强烈讽刺是哪一句?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送东阳马生序》(明朝:宋濂)(阅读课)1、文学常识、作者明朝著名文学家宋濂2、重点字词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