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思
《秋思》原文及翻译赏析

《秋思》原文及翻译赏析谁家水调声声怨,黄叶西风。
罨画桥东。
十二玉楼空更空。
创作背景词疑作于哲宗元符三年(1100)秋,时作者自苏州北上,途经扬州。
赏析《罗敷歌》,亦名《采桑子》,得名于汉乐府民歌《陌上桑》。
贺铸此题,为一五首组词,从其三上片所写“东南自古繁华地,歌吹扬州,十二青楼,最数秦娘第一流”,知此词写于扬州。
这首词的主调是抒发一种浓重的悲秋感,及由此而引致对人事聚散无常的深深悲慨之情。
首句“自怜楚客悲秋思”,直点悲秋情绪,为全词定一基调。
按楚客,指宋玉。
宋玉,楚人,其《九辩》曾有“悲哉!秋之为气也”的慨叹。
自怜,自我怜悯之意。
两字见出了作者远离家国,离群索居的苦闷。
正因为远离家国,离群索居,适逢肃杀悲凉之秋,词人郁闷的心境,更增几分惆怅感。
“难写丝桐”,承接上句,是说这种因秋所致的悲愁感,是任何美妙的音乐也难以抒发排遣而出。
四字言简意赅,渲染得恰到好处,非常委婉曲折地传达出了作者因秋所致的“悲”与“思”。
“目断书鸿,平淡江山落照中”。
这两句承前:因秋而悲,离群索居,于是自然勾起对家国的思念。
但极目远眺,望眼欲穿,何尝见任何传书的鸿影,唯只有那每日都见平淡无奇的山河掩映在一片落日的斜辉中。
平淡两字,用得恰到好处,将作者此刻心情,表露得十分真切。
试想,笼罩在一片悲秋思乡之情中的作者,又有何观景心思。
既无心观景,自然觉得所见之景平淡无奇。
况值黄昏时节,那沉沉欲坠的红日,配合上悲凉萧瑟的秋景,词人首先产生的感受就是一股莫名的凄楚之情。
好在词人虽无心赏景,而景色自不会因词人的主观感受而有所改变。
这句的好处在于作者有意无意之间非常客观形象地呈现给了读者一幅落日残照下的山河胜景图,给人以色调和谐、浓淡相宜之感。
“谁家水调声声怨,黄叶西风”。
按水调,曲牌名。
杜牧《扬州诗》:“谁家唱水调,明月满扬州”。
水调属商调曲,其声哀怨,相传唐玄宗入蜀,听水调歌而深感“山川满目泪沾衣”。
这首词作于扬州,顺手化用杜牧诗句是很自然的。
《秋思》原文及翻译

《秋思》原文及翻译
本文是关于《秋思》原文及翻译,感谢您的阅读!
一、《秋思》原文
春阳如昨日,碧树鸣黄鹂。
芜然蕙草暮,飒尔凉风吹。
天秋木叶下,月冷莎鸡悲。
坐愁群芳歇,白露凋华滋。
二、《秋思》原文翻译
今日的春光如同昨天一样明媚,碧树绿草间,有黄鹂鸟在唧唧鸣叫。
但突然之间,蕙草就枯萎凋零了,衰飒的秋风吹来阵阵凉意,让人顿感忧伤。
已经进入秋天,树木的叶子纷纷落下,一片凄清的景象。
冰冷惨淡的月光下纺织的女子正独自伤悲。
她为群芳的逝去而感到无限忧愁,繁盛的枝叶如今都已凋落,秋露浓浓,让人感到无限落寞。
三、《秋思》作者介绍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
其人爽朗大方,爱饮酒作诗,喜交友。
李白深受黄老列庄思想影响,有《李太白集》传世,诗作中多以醉时写的,代表作有《望庐山瀑布》、《行路难》、《蜀道难》、《将进酒》、《梁甫吟》、《早发白帝城》等多首。
李白所作词赋,宋人已有传记(如文莹《湘山野录》卷上),就其开创意义及艺术成就而言,“李白词”享有极为崇高的地位。
感谢您的阅读,本文如对您有帮助,可下载编辑,谢谢。
关于秋思的诗句古诗

关于秋思的诗句古诗
以下是 6 条关于秋思的诗句古诗:
1. “秋风萧瑟万叶飘,恰似吾心思念摇。
”就好像那被风吹落的叶子,我的思念也在这秋风里飘摇。
比如看到那一片片落叶在风中飞舞,可不就像我心中对远方人的想念么!
2. “秋思漫漫染心头,何似愁云久不散。
”这不就如同那一直笼罩在心头的愁绪一样么。
当你长久地思念一个人,那种感觉可不就像怎么赶也赶不走的愁云呀!
3. “明月照吾秋意浓,仿若情思满心装。
”不就像那明亮的月光洒在我身上,让我的秋思越发浓烈,仿佛整个心里都装满了情思一样。
想想在月夜里,是不是格外容易涌起对某人的思念呢!
4. “寒霜点点秋韵深,恰似离情烙心间。
”多像那一点点的寒霜,让秋天的韵味变得如此深刻,如同离别之情深深烙印在心里啊。
你看那寒冷的秋霜,是不是就让人想起那些无奈离别的时刻呢!
5. “秋风又至雁南飞,岂不正似游子归。
”这不就和游子归家一样么!秋风起了,大雁都南飞回去,就像在外漂泊的游子也盼望着归期呀。
6. “落叶纷纷秋意寒,犹如思念无尽延。
”就如同那无尽绵延的思念呀!看见那纷纷飘落的树叶,可不就感受到那浓浓的秋意和无尽的思念嘛。
我的观点结论:这些诗句古诗都生动地表达了秋思,让人深深感受到那种思念的情感和秋天的氛围。
《秋思》原文及翻译

《秋思》是唐代诗人杜甫的一首名篇,原文及翻译如下:
原文: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宵。
家临九江水石气,忽傍桐柏增凉好。
宜带白帽走相府,应随青娥去读书。
翻译:
自古以来,秋天就是孤寂的代表,但我却认为秋天比春天更美。
晴朗的天空中,一只孤鹤飞翔穿云而过,这引起了我的诗意,陶醉在碧蓝的夜晚。
我的家临近九江,听着水流声和观赏周围的石头和树木,感觉忽然变得凉爽宜人。
穿上白色的帽子,走进相府,或者和青娥一起去读书,这是再合适不过的事了。
秋思_张籍的诗原文赏析及翻译

秋思_张籍的诗原文赏析及翻译秋思唐代张籍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译文洛阳城里刮起了秋风,心中思绪翻涌想写封家书问候平安。
又担心时间匆忙有什么没有写到之处,在送信之人即将出发前再次打开信封检查。
译文二洛阳城又开始刮秋风了,凉风阵阵吹起了我埋藏在心底的万千思绪,便想写封书信以表对家人思恋。
又担心时间匆忙有什么没有写到之处,在送信之人即将出发前有再次打开信封检查。
注释家:一作“归”。
意万重:形容思绪万千。
复恐:又恐怕。
行人:指送信的人。
临发:将出发。
开封:拆开已经封好的家书。
赏析这是乡愁诗。
通过叙述写信前后的心情,表达乡愁之深。
第一句交代“作家书”的原因(“见秋风”),以下三句是描写作书前、作书后的心理活动。
作书前是“意万重”,作书后是“复恐说不尽”。
“临发开封”这个细节把“复恐说不尽”的心态表现得栩栩如生,意形相融。
写的是人人意中常有之事,却非人人所能道出。
作客他乡,见秋风而思故里,托便人捎信。
临走时怕遗漏了什么,又连忙打开看了几遍。
事本子平,而一经入诗,特别是一经张籍这样的高手入诗,便臻妙境。
这在诗坛上并不是常有的。
当然以家书为题材的作品,在唐诗中也不乏佳作。
像岑参的《逢入京使》:“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写作者戎马倥偬,路遇使者,托传口信以慰家人。
杜甫的《春望》:“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写作者身陷安禄山占领下的长安,不知战乱中的家人是否安吉,切盼来书以慰远情。
他们都用独特的技巧表达了思家的心情。
这首诗与众不同的是寄深沉于浅淡,寓曲折于平缓,乍看起来,寥寥数语,细细吟味,却有无穷意味。
王安石《题张司业》诗说:“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
”颇能道出这首诗的艺术风格和创作甘苦。
诗以秋风起兴,这是自《诗经》以来常用的手法。
秋风一起,北雁南飞,他乡羁旅,易触归思。
例如刘禹锡的《秋风引》就曾说:“何处秋风至,萧萧送雁群。
朝来入庭树,孤客最先闻。
”我们再来看看诗人的历史,原来他本籍吴中(今江苏苏州),这又使人想起晋人张翰的故事。
秋思原文、翻译及赏析(14篇)

秋思原文、翻译及赏析秋思原文、翻译及赏析(14篇)秋思原文、翻译及赏析1原文: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译文:边境上秋天一来风景就全都不同了,向衡阳飞去的雁群毫无留恋的情意。
随着军营的号角声响起,四面传来战马嘶鸣的声音。
像千里屏障一样并列的山峰,烟雾弥漫中,落日朦胧,只见四野荒漠,一座孤城紧紧关闭着。
空对愁酒一杯,离家万里,思绪万千,想起边患不平,功业未成,不知何时才能返回故里。
羌笛的声音悠扬,寒霜洒满大地。
将军和征人们不能入寐,他们都愁白了头发,流下伤心眼泪。
一入秋季边塞风光多么奇异,雁行阵阵南飞衡阳不肯停息。
军号和着四面边声一齐响起,崇山峻岭之间,落日将烟雾飘动孤独的城紧闭着。
一杯浊酒暂且慰我故土之思,功业未建男儿无颜回归故里。
羌人的笛声悠扬,寒霜撒满大地,哪能安然入睡,将军士卒白了头发泪流不尽。
秋季到来,西北边塞的风景多么奇异,大雁南飞避寒,没有半点恋意。
号角连连,马嘶风号,万千层峦叠峰里,云雾弥漫,夕阳西下,天际一片橘黄,孤城紧闭。
斟上一杯浊酒,遥寄远在万里的思乡之情,功名尚未立,又怎么敢盘算回乡的日期呢。
听惯了幽怨的羌笛声,见惯了秋霜满地,远在边塞守边的战士在夜深人静时久久不能睡,辗转反侧,将军和战士们又长了些许白发,热泪满眶,唔呼边境上秋天一来风景全异,向衡阳飞去的雁群毫无留恋的情意。
从四面八方传来的边地悲声随着号角响起。
重重叠叠的山峰里,长烟直上落日斜照孤城紧闭。
喝一杯陈酒怀念家乡远隔万里,可是燕然还未刻上平胡的功绩,回归无法预计。
羌人的笛声悠扬,寒霜撒满大地。
征人不能入寐,将军头发花白,战士洒下眼泪。
注释:①渔家傲:词牌名,双调六十二字,仄韵,上下片各四个七字句,一个三字句,每句用韵,声律谐婉。
②塞下:边界要塞之地,这里指西北边疆。
风景异:指景物与江南一带不同。
③衡阳雁去:“雁去衡阳”的倒语,指大雁离开这里飞往衡阳。
《秋思》原文及翻译赏析(通用)

《秋思》原文及翻译赏析(通用)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欲发又开封。
译文孙长江客居在洛阳城里,眼见得秋风又起;想写一封家书,告慰家人,真的千愁万绪,感慨万端。
只恐怕匆匆写来,说不尽心中的思念;行人就要上路了,匆匆拆开信封,再看一看啊,有没有漏掉什么重要的话!百字赏析文孙长江如小溪般清澈,如大海般深沉,这就是乡情、乡思、乡恋与乡愁。
写思乡之情,偏选在他乡之秋,秋风思归嘛!于是,诗人只是淡淡一笔,“洛阳城里见秋风”,轻轻撩拨了一下,全诗便被龙笼罩在了也浓也淡的愁绪之中。
“偏是有家归不得”,写封家书吧!匆言匆语,怎写得尽心中一个“苦”字!“行人临发又开封”,一个细节,细小的动作,何其微妙,何其传神!古人说:“以一目尽传精神。
”张籍的《秋思》一诗,可谓得其神哉!作品鉴赏篇二范仲淹是当时的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官至副宰相。
他了解民间疾苦,深知宋王朝在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存在的问题,主张革除积弊,但因统治集团内部守旧派的反对,没能实现。
他也是著名的文学家。
这首《渔家傲》是他的代表作,反映的是他亲身经历的边塞生活。
古代把汉族政权和少数民族政权之间的交界地方叫做“塞”或“塞上”、“塞下”。
这首词所说的塞下,指的是北宋和西夏交界的陕北一带。
从词史上说,此词沉雄开阔的意境和苍凉悲壮的气概,对苏轼、辛弃疾等也有影响。
任何一首诗词的审美价值,是由多种艺术功能构成的。
这首《渔家傲》并非以军事征战为题材,而是写边塞将士对家乡的怀念,因之不能生硬地用政治的尺度来衡量,而应该用艺术的尺度来衡量。
它的艺术功能、艺术力量,在于抒情写景,但即使从政治上要求,此词的意义也并不消极。
“燕然未勒归无计”一句,正是这首词最本质的思想亮点。
燕然山,即今之杭爱山。
后汉时,将军窦宪追击匈奴,曾登上燕然山刻碑(勒石)纪功。
词中霜雪满头的老将军,已擦干思乡之泪,在恋家与报国的矛盾中,他是以戍边军务为重。
他尽忠职守,不建功勋于边陲,虽有时思乡心切,也是不打算归去的。
张籍《秋思》写作背景及作者简介

张籍《秋思》写作背景及作者简介
张籍《秋思》写作背景及作者简介
《秋思》是唐代著名诗人张籍的乡愁诗。
下面是小编为你带来的张籍《秋思》写作背景及作者简介,欢迎阅读。
《秋思》原文
洛阳城里见秋风,
欲作家书意万重⑴。
复恐⑵匆匆说不尽,
行人⑶临发⑷又开封⑸。
注释
⑴意万重:极言心思之多;
⑵复恐:又恐怕;
⑶行人:指捎信的人;
⑷临发:将出发;
⑸开封:拆开已经封好的家书。
译文
一年一度的秋风,又吹到了洛阳城中,身居洛阳城内的游子,不知家乡的亲人怎么样了;
写封家书问候平安,要说的.话太多了,又不知从何说起。
信写好了,又担心匆匆中没有把自己想要说的话写完;
当捎信人出发时,又拆开信封,再还给他。
《秋思》写作背景
张籍原籍吴郡,他在创作这首诗时正客居洛阳城。
当时是秋季,秋风勾起了诗人独在异乡的凄寂情怀,引起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情,于是创作了这首诗。
《秋思》作者简介
张籍(约767~约830),唐代诗人,字文昌,汉族,祖籍吴郡(今江苏苏州),生长在和州(今安徽和县),世称“张水部”、“张司业”。
张籍长于乐府诗,与王建齐名,并称“张王乐府”。
他的五言诗和近
体诗,有些亦不乏深意。
著名诗篇有《征妇怨》《采莲曲》《江南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秋思】
帘卷西风,秋意渐浓。
黄花飘香,丹枫凝霜。
清秋静美,秋韵无穷。
鸿雁衔云啭秋思,枫叶霜染满山焰。
一纸相思瘦清词,满地落叶秋心飞。
秋水长天共落霞,草木潇潇意阑珊。
闲庭信步赏秋韵,何惧风霜雪雨侵。
秋韵入诗分外香,秋情秋思抱满怀!清秋晓雾绕山峦,寒烟冷翠结清霜。
落叶翩翩醉西风,红枫凝霜飘丹心。
暮色斜阳山接水,一行秋雁往南飞。
夏荷已无擎雨盖,秋菊犹有傲霜枝。
一帘西风卷秋容,黄花飘香随风远。
莫道愁绪三更遥,清词婉约瘦佳人。
秋月轩里清风伴,秋塘浮鱼游乐欢。
曲曲回廊寂静生,默默无语倚窗前。
月色如水月中天,月光清辉照无眠。
寒露清霜降落塘,蓄芳清池待春发。
曲径通幽南山处,犹喜东篱菊飘香。
悠悠清风拂面来,清秋菊盏醉诗山。
秋景宜静美,秋韵入诗香。
离离原上秋草黄,层林尽染枫丹心。
叶子飘离随风舞,何曾惆怅醉西风。
金秋宜人景色美,秋景炙韵入诗香。
秋心对月迎清风,秋颂怡情展胸怀。
访菊种菊移盆栽,怡红公子赋秋思。
喃喃负手叩东篱,黛玉问菊诉秋情。
毫端蕴秀临霜写,口角噙香对月吟。
供菊玉案凝清霜,对花赏菊何需晴。
闲篱偷赏三分月,信手折来一段秋。
曹公笔下妙生花,红楼诗社诗飘香。
秋草秋叶醉西风,秋菊秋风对月吟。
清秋静美宜入诗,秋韵无穷诗飘香。
帘卷西风,东篱菊飘香。
清秋菊盏,傲霜独枝俏!冷月清霜庭前花,清幽菊香沁心怀。
潇潇秋风飘香远,切切秋思因菊起。
秋风起兮秋水寒,秋菊枝头傲清霜。
傲骨晚香伫霜天,秋菊入诗分外香。
独在异乡,秋雨添愁,更奈又添一层凉。
重阳登高,秋风送爽,秋菊添得满袖香。
清秋菊盏入诗香,清秋野菊,蝶语飘香。
田边采菊移盆栽,清风吹菊苞含芳。
东篱菊花飘香远,犹喜秋菊入诗香。
帘卷西风秋意浓,东篱菊傲霜枝俏。
清秋冷月庭前花,伫立霜天晚骨香。
月色如水蝶恋花,花不解语影徘徊。
月满西楼独惆怅,云中谁寄锦书来?倚荷听雨秋水共,水滴荷塘浮游鱼。
清秋月下浅吟诵,蝶语飘香心怀远。
谁在西风斜阳,笑看流水,倾听落花?秋风飘落叶,起舞弄清影。
浮云游子意,月明静夜思。
一盏茶心舒,惬意怀中展。
云水禅心傍,秋意沁芳怀。
云卷云舒画苍穹,云淡风清展心颜。
云绕山川迷秀色,水映云影波心游。
淡淡浮云悠然心,柔柔清风拂面来。
雾里看花香满径,明月楼倚明月夜。
一季一寂思年华,繁花落尽惹尘埃。
水墨丹青沁馨香,云淡风轻水流清。
闻墨香而知禀性,听清音以洗烦嚣。
月满西楼处,佳人怅望天涯路。
西风调碧树,不见锦书云中递。
更听梧桐雨,离情声声愁慢诉。
莫道离情苦,月色朗朗洒清辉。
帘卷西风时,秋意渐浓秋歌颂。
鱼儿波心游,江南烟笼水。
一叶知秋凉,依窗听鸟啼。
叶子飘飘醉风中,梦里秋心何惆怅?一场秋雨凉意袭,却道天凉好个秋!
清秋静美,荷语诗香。
秋荷心语,秋思满塘。
西风乍起,惊鸿掠过。
秋色涟波,寒烟冷翠。
黄花飘香,秋叶满地。
夜凉如水,秋绪新添。
秋月清轩,倚荷听雨。
寒塘鹤影,冷月花魂。
花落水流,荷尽凝霜。
蓄芳清池,明春待发。
岁月如秋歌,风荷凝清香。
清秋月色新,荷语诗香浓。
一瓣花心香,飘落你身旁。
莫失心相依,莫忘永相随。
荷塘飘香远,皆因故人来。
秋江望月,月明故乡。
秋水长天,共赋秋情。
江帆远影碧空尽,日薄西山雁南飞。
中秋江水风清莹,月色如水映波心。
如月中天朗朗照,一江秋水映月明。
秋江望月影徘徊,烟波江上洒清愁。
秋荷埋香结莲藕,丝丝莲意千万缕。
清风邀月抚素琴,月下独吟诉秋心。
江南江北一江月,淡淡清辉水迢迢。
故山故水故人情,他乡望月故乡明。
一叶知秋凉,一岁又逢秋。
荷香云水凉,往事随风逝。
凉风有信,秋月无边。
此去经年,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问天不语,问月无言。
秋树飘舞,零落成泥。
独上西楼,新月如勾。
秋思忆念,秋情无限。
冷月清秋庭前花,落红飘处香满径。
举杯邀月舞袖怀,月不解饮清风伴。
月上枝头洒清辉,帘卷西风瘦佳人。
依窗望月问苍穹,广寒宫主今安否?嫦娥奔月舒广袖,桂花飘香伴月明。
轻移莲步倚长廊,月华轻漫满荷塘。
望月怀远独惆怅,不知秋思
落谁家?人在他乡相去远,明月千里寄相思。
荷塘青青叶田田,淡淡思恋心中甜。
月色朗朗照初心,清清荷语寄秋情。
举杯邀月莫徘徊,月圆月明月华清。
相逢一笑喜自泣,故山故水故人情。
晓来谁染霜林醉?霜叶红于二月花。
静夜思乡情亦浓,心怀故土难自禁。
荷偕金秋飘香远,情系中秋满荷塘!
白云悠悠,云卷云舒。
去留无意,云淡风清。
面朝大海,心怀梦想。
淡墨心香,海阔天空。
陌上初熏,草木清香。
清秋静美,秋韵无穷。
山接斜阳,渔舟晚唱。
秋水长天,黄昏和歌。
心之颜色,丹枫清霜。
清秋月色,婉清辉洒。
秋风乍起,白鹤惊飞。
芦苇花开,飘然若诗。
秋莲结藕,埋香淤泥。
芳草依依,天涯飘香。
秋水寒塘,蓄芳清池。
清芳如是,明春待发。
刹那芳华,浮生掠影。
以心为笺,以字为友。
且行且惜,且歌且行。
絮语轻言,温暖相守。
似水流年,岁月静好。
携手红尘,文字暖心。
一叶绿意,明媚心魂。
各自安好,便是晴天。
愁云随风散,秋雨落塘前。
心晴雨亦晴,心雨晴亦雨。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千古风流!古今多少事,都付一江东水去。
蹉跎成败转头空,可叹今朝,芳华易逝!秋风起,愁云离,秋阳高唱秋风爽。
莫愁,莫愁!纵然青丝白了少年头。
情怀不老,风华正茂,举杯邀月莫彷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