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思教学设计(优秀3篇)
秋思教学设计(优秀3篇)

秋思教学设计(优秀3篇)篇一:《秋思》五年级教学设计篇一教学目标:1、自主阅读,借助注释等理解古诗的意思。
2、揣摩关键词句,在反复诵读、想象中完形诗歌形象,感受形象中蕴含的意境,体会诗人的秋思情怀。
3、能诵读诗歌,自主积累描写秋的诗句。
一、导入新课。
1、在你眼里,秋天是一个怎样的季节?然而,在诗人张籍眼里,秋天却是树叶飘零、残荷片片、萧条凄凉的季节。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他一首古诗《秋思》(板书课题)。
2、张籍,唐代诗人。
他出身贫苦,常年过着四处奔波、漂泊异乡的生活。
在唐朝安史之乱时兵荒马乱,民不聊生,离家十年的诗人身陷洛阳城,却不知战乱中的家人是否安全,急切地盼望得到家人的信息,正在此时他在洛阳城里遇到了故人,并托他捎信给家人。
在此情此境下,写下了这首诗。
齐读课题。
3、“秋”是指——秋天,“思”是指——思念。
秋天的思念是悠长的,把思读得长一些。
再读课题。
二。
初读知意。
1、请同学们反复读古诗,要做到字音读准确,句子读通顺。
想想你仿佛能看到怎样的画面,从中能感悟到什么。
2、(投影出示古诗)谁能把这首诗正确地读给大家?3、(弹多音字的拼音)要注意这些多音字的读音。
4、(投影出示生字“洛”)你会怎样记住这个生字?5、这个字写时要注意什么呢?6、读诗不同于读课文,不仅要读通顺还要读出他的韵味。
请同学们再读古诗,注意停顿,要读出这首诗的韵味,想想你仿佛能看到怎样的画面,从中能感悟到什么。
7、谁来展示你的朗读?三。
入境悟情。
1、请同学们结合注释再读古诗,想想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画面,从中感悟到了什么。
可以在你的书上写一写,组织好语言再和你的同桌说一说。
2、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画面,从中感悟到了什么?现在就将你的收获说给大家听。
(生自由汇报)3、(根据学生的汇报,教师随机指导以下内容)Δ见:·古人说“秋风惹愁思,落叶断人肠”。
离家十年的诗人站在瑟瑟的秋风里,他看见的是什么呢?(生回答)·诗人见到了许许多多,可此时是他“见不着”的又是什么?(生回答)·是的,在这洛阳城里,诗人见不到亲人的欢声笑语、见不到乡亲的把酒言欢,他看到只有那飘零的落叶,枯黄的小草,凋谢的百花同学们,如果你就是张籍,面对此情此景你的心情会怎样?Δ意万重:·孤单、寂寞、悲伤、无奈的张籍好不容易有机会可以写一封家书捎回家,这是怎样的一份家书呀!落笔之前,张籍会想到什么?他想表达哪些意思?·假如你就是张籍,会对亲人、朋友写些什么呢?·这么多的话想说,真可以说——千言万语,用诗中的话说,就是什么?(意万重)反复读“意万重”。
天净沙 秋思教学设计优秀3篇

天净沙秋思教学设计优秀3篇《天净沙·秋思》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反复吟咏,熟读成诵。
2、细细品味,重点体会景物描写的作用。
3、学会探究,深入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重点:体会景物描写的作用。
难点:深入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方法:诵读法,品析法,研讨法。
教学步骤:一.导入课堂图片导入。
请大家欣赏一幅图画,说说,可以给这幅图画配一首什么诗。
自古以来,中国就是诗的国度,唐有唐诗,宋有宋词,元有——元曲。
我们今天要欣赏的这首《天净沙·秋思》就是一首元曲。
二.介绍体裁1、我们来读一遍注释⑨:选自《全元散曲》。
天净沙,曲牌名。
马致远,生卒年不详,元大都(现在北京)人,著名戏曲作家。
2、读过注释,我们可以来猜一猜,元曲具有什么特点?预设:可以唱。
这个“曲”字告诉我们,这首秋思在古代是可以唱的。
因为是元代的作品,我们把它叫做元曲。
简单地说,元曲就是元代的可以唱的一(转载于:书业网)种文学作品体裁。
3、那么,“天净沙”是什么意思呢?跟这首元曲的内容有关系吗?(可引导:注释里是怎么说的?)曲牌名。
那也就是说,“天净沙”与这首曲的内容没有关系,而与它的——曲调有关系。
它是表明一首曲的曲调的。
4、而与内容有关的是哪个部分?“秋思”。
那么“秋思”就是这首曲的题目了。
三.诵读感知1、从秋思二字,我们可以猜猜,这首曲可能会写哪些内容?预设:秋天里的想法。
引导:也可能会写一些秋天里看到的——景物。
2、那么我们来读一读这首曲。
老师先来读一遍。
(范读,读出感情,读出“断肠/人在天涯”的断句,但不点明此处断句。
)同学们也来读读看。
(生齐读)3、我们刚才猜了,马致远可能写了一些秋天里的景物,写了一些秋天里的想法。
我们猜对了吗?哪几句写了秋天里的景物,哪几句写了秋天里的想法?预设:可能有学生把“夕阳西下”划分到后一部分,明确前四句为写景,最后一句抒情。
4、前四句写了哪几种景物?我们在这些表示景物的字下面加点,把形容这些景物的字用括号括起来。
《秋思》教案优秀5篇

《秋思》教案优秀5篇《秋思》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以“读”为主线,读通读顺、读出节奏、读懂诗意、读出感情。
2、以“思”为主导,引导学生品味诗句意蕴,体会作者情感。
3、以“思乡”为主线,引导学生感受张籍的思乡情,古今诗人的思乡情。
4、通过主题拓展,积累诗句提升情感。
教学重难点:1、读出层次,读出感情。
2、以“思”为主导,品味诗句蕴藏着的情感。
教学流程:课前谈话师:听说同学们积累了不少古诗,今天老师想来考考你们。
出示月夜图。
看着这轮明月,你想到了李白的什么诗?《静夜思》一轮明月勾起了李白浓浓的思乡愁绪。
这种抒发思乡之情的古诗称为“思乡诗”。
(板书:思乡)思乡诗是古诗中一个很重要的题材,老师收集了几组有关思乡的诗句,一起读一读。
(齐读)今天咱们来学习一首特别出名的思乡诗,是由唐朝诗人张籍写的一首七言绝句《秋思》。
请同学们看老师写下题目。
(板书:秋思)一、初读设疑,切入“思”情1、读诗题。
师:请读诗题。
(生读)师:读得很正确,满怀愁绪地读一读。
(再读)师:题目也能读出味道来。
2、书写指导。
师:诗人张籍的“籍”笔画较多,我们一起观察一下。
要把这个字写正确写漂亮,需要注意什么呢?(学生交流)师:这个字上下结构,书写时结构要紧凑,竹字头写扁些,下面要写得饱满。
让我们在田字格中写下最漂亮的“籍”字。
3、解诗题。
字写清楚是第一,写漂亮是一种水平。
我发现不少同学是水平很高了。
现在把笔放下,让我们将目光再次聚焦诗题——秋思。
你们读懂题目了吗?(“思”是思念家乡;“秋”是秋天或者秋景抑或是秋风。
)身在异乡的游子总是满怀思念愁绪。
4、初读设疑。
同学们发现了,诗题传递出一份浓浓的思念情愫。
那张籍是如何在这首诗中埋下思念的种子呢?请拿出课文,自由朗读《秋思》。
注意,仔仔细细地读上两遍。
读诗之前,老师有个温馨提示。
(课件出示)要求:吐字清晰,字音正确,读通句子。
(请一位学生读。
)明白要求了吗?好,自由读《秋思》,开始。
5、正确朗读,解多音字“重”。
《秋思》教案

《秋思》教案秋思教案篇一:导入环节教师可以运用音乐的手段,播放钢琴曲《秋思》,营造秋天的氛围。
然后,教师提问学生:“你们对秋天有什么印象? 秋天有哪些特点?”通过展示有关秋天的图片或幻灯片,激发学生对秋天的思考和回忆,为学习《秋思》做铺垫。
篇二:课文阅读理解教师将《秋思》课文逐句解读,帮助学生理解词语的含义、句子的结构以及作者表达的情感。
可以提问学生:“诗人是如何描写秋天的?你们对这首诗有什么感受?”通过课文的解读,激发学生对秋天的情感共鸣,培养对文学作品的感悟能力和审美情趣。
篇三:课文分析1. 了解诗人杜牧教师简要介绍诗人杜牧的生平、创作背景和时代背景,让学生了解作者的经历对诗歌创作的影响。
2. 诗歌结构分析教师引导学生分析《秋思》的结构,包括诗歌的开头、中间和结尾。
学生可以自由表达自己的分析结果,并与其他同学分享讨论。
3. 诗歌意象解读教师逐一解读诗中的意象,如“洛阳城里见秋风”、“青草池塘处处蛙”等,帮助学生理解诗歌中所蕴含的情感和意义。
篇四:诗歌欣赏与赏析教师播放《秋思》的朗读音频,让学生跟读,并配合课文中的朗读,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学生可以自己感受诗歌的语调和表达方式,进一步分析诗歌的情感、意境和意义。
篇五:创设情境,写作练习教师可以提问学生:“如果你是诗人,请你写一首关于秋天的诗,你会怎么写?”学生可以结合自己的想象和情感,分享自己的写作思路和创作元素。
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互相赏析和分享作品,激发学生的创作灵感和写作能力。
篇六:诗歌展示与评价教师可以邀请学生逐一展示自己的秋天诗作,并邀请其他同学进行评价和评论。
通过展示和评价,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批判性思维,同时促进学生对诗歌的欣赏和理解能力的提升。
篇七:课堂小结教师进行课堂小结,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的内容和所获得的收获,鼓励学生继续深入欣赏和研究诗歌,培养对文学和艺术的热爱和追求。
《天净沙秋思》的教学设计 3篇

《天净沙秋思》的教学设计篇1一、导入新课:在中国古代,美人迟暮,文士悲秋是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刘禹锡的诗“自古逢秋悲寂寥”就是一个很好的印证。
成语中也有“老气横秋”之说,今天我们一起走进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看看马致远眼里的秋是怎样的,通过本文我们也一起探究探究古代文人悲秋的社会心理。
二、解题和题材:天净沙,曲牌名;秋思,题目,意思是秋天的愁绪。
元曲是我国继唐诗宋词之后的又一文学样式,它包括戏曲和散曲。
今天我们学习的是散曲中的小令。
三、学习课文学习活动一:诵读1.让学生自由朗读,揣摩节奏和感情。
2.教师朗读,同学仔细听,并对老师的朗读做点评价。
3.点一学生朗读,由其他同学点评。
4.老师指导朗读后让学生听名家朗诵:(1)读出节奏。
前几句是222停顿,最后一句是312停顿。
(2)读出语调。
注意押韵的字的声调变化;注意声音的高低,总体是低沉的;注意语速的快慢,总体是缓慢的;注意语调的轻重,重读“断肠”。
(3)读出情味。
这首曲子古代是可以歌唱的,我们在歌唱时,常把带有抒情意味的短小的诗句反复吟诵,因此,我们做一次尝试,把“夕阳西下”读2次,第2次读出日暮思家的喟叹。
学生配乐诗朗诵。
(4)同学背诵这首下令。
活动二:品析,感受景与情的关系。
1、这首诗歌表现了一种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呢?(悲伤,愁苦……)2、请同学找出其中最明显地表现出作者悲伤心情的一句话。
(断肠人在天涯)。
3、什么是“断肠人“?(形容伤心悲痛到极点的人,此处指漂泊天涯,极度忧伤的旅人)4.作者是通过哪些景物来表达他的悲伤之情的?5.请同学们分析分析这些景物有什么特点?为什么通过这些景物就可以体会游子的悲伤之情?教师补充一些资料:a.乌鸦,在中国的民俗中认为是不吉祥的鸟,在远古神话中有“后羿射日”的故事,当时十个太阳一起出来,害得人间酷热无比,是负责太阳运行的十只乌鸦不守规矩跑出来了,后裔射落九个太阳,九只乌鸦就落到人间。
写乌鸦的诗“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秋思》教学设计(精选20篇)

《秋思》教学设计《秋思》教学设计(精选20篇)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教育技术的组成部分,它的功能在于运用系统方法设计教学过程,使之成为一种具有操作性的程序。
你知道什么样的教学设计才能切实有效地帮助到我们吗?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秋思》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秋思》教学设计篇1设计理念:语文教师身具传承祖国优秀文化的光荣使命。
时代发展,古诗词虽被视为文化瑰宝,却渐被尘封,今天的学生对诗之意、诗之境、诗之美鲜有所感。
古人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今天我们还可以说“不如授人以渔场。
”因为,身入宝山,岂可空手而归?因此,《秋思》教学设计力求引领学生走向、走近、走进诗歌这一独特的文化中,入诗境,知诗意,品诗味,悟诗情,从而使本课教学收获实效。
教学目标:1、以“读”为主线,通过读通读顺、读出节奏、读懂诗意、读出感情四个层次的朗读,引导学生由浅入深地走进文本,理解作者的思乡情。
2、以“思”为主导,引导学生品味诗句意蕴,体会作者情感。
3、以“思乡”为主题,引导学生感受张籍的思乡情,古人的思乡情,今人的思乡情。
教学重点:以“读”为主线,读出层次,读出效果。
教学难点:以“思”为主导,引导学生品味诗句背后蕴藏的作者感情。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在宋代王安石眼中乡愁是那春风又吹绿的江南岸,在唐代李白眼中乡愁是那皎皎的明月光,那在唐代张籍的眼中乡愁又是什么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张籍写的《秋思》。
(板书课题,齐读)秋天的思念是悠长的,所以思要读得长一些。
(生再读一遍诗题)二、初读古诗,读懂诗意。
师:自由朗读古诗,按照自己的速度和节奏读,注意要读准字音,读顺句子。
师:我看同学们都会读了,现在老师想请一位同学起来读,谁愿意当一个最勇敢的孩子。
师:读得真不错,声音响亮。
还有谁也想来试一试。
生读。
真棒!老师听出他读出了古诗特有的节奏。
《秋思》教学设计优秀4篇

《秋思》教学设计优秀4篇《秋思》教学设计篇一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借助注释、插图理解古诗意思,反复朗读,联系生活实际感悟,品味诗中描绘的意境,体会诗人表达的丰富情感,揣摩诗人的表达方式。
3、感受古诗语言的韵律美、意境美,自主积累思乡的诗词。
教学重点:借助注释、插图理解古诗意思,反复朗读,联系生活实际感悟,品味诗中描绘的意境,体会诗人表达的丰富情感,揣摩诗人的表达方式。
教学难点:体会诗人表达的丰富情感,揣摩诗人的表达方式。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幻灯片。
2、学生准备:搜集表现思想之情的古诗词,并多读几遍。
设计理念:“思乡”是一个永恒的话题,思乡情是人类亘古不变的情愫,悲秋又是古今文人共通的情怀。
见秋而生乡愁也就成了文人千古不变的题材,唐朝诗人张籍的《秋思》正是这种题材的一首古诗。
诗人因“见秋风”而“作家书”再“寄家书”,表达了诗人浓浓的思乡情。
诗的字面意思,学生借助插图、工具书等能够理解,但是由于年龄和生活经历等原因,要真正走进诗人内心,真切体会那无法排解的思乡情却很难。
为了突破这一难点,本课设计主要采用以下几个措施:一、以优美的语言创设情境,把学生带入萧瑟的秋景中,渲染情绪,为古诗的学习奠定情感基调。
二、以诗解诗,以诗悟诗。
通过张继的一首《秋思》带动一组悲秋思乡的古诗学习,意在以意思意境相近的古诗帮助学生对古诗的理解感悟,同时达到加大课堂容量,提高教学效果,丰厚学生经典文化底蕴的目的。
三、以读促悟,以悟促读。
设计一个个情境,让学生入情入境地读,在读中感悟,悟后读情,让思乡情在一次次朗读中深入学生心中。
四、补充资料,辅助理解。
补充一些写作的背景资料有利于帮助学生走进诗人的生活和内心世界,更好地体会古诗情感。
教学过程:一、诗句导入,引起对风的兴趣当身边的微风轻轻吹过,有个声音在对我呼唤,风呀风,你可知你曾勾起多少文人墨客的思乡之情。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秋思教学设计优秀5篇

秋思教学设计优秀5篇《秋思》教案篇一情景创设,引入乡愁一曲相思,就是王安石笔下的那一轮明月引诵《泊船瓜洲》;一曲相思,就是李白笔下的那三千丈的秋思引诵《秋浦歌》一曲相思一曲情,曲曲相思愁煞人,,在张籍的笔下,乡思又是怎样的一番情景呢?自读自悟,体会情感1)学生读四遍以下的诗,要求,前两遍读准字音,后两遍读出韵味。
2)检查朗读,交流体会情感。
对话文本,入情入境1)悟见之萧瑟。
见什么意思?见到什么?(秋风)看到秋风这个词,你会想到什么?(秋高气爽,凉风习习,心旷神怡;秋叶纷纷,落红遍地,寂寥肃杀。
)秋风是没有形状的,难道真的看得见?见秋风,其实见到的是一幅怎样的景象?(感受萧瑟冷清之氛围。
)对比:洛阳二月梨花飞,秦地行人春忆归。
引读(厚重悲凉的背景音乐):1.秋风之中,萧杀之气,怎不让客居他乡的游子倍生思念之情洛阳城里见秋风;2.秋风之中,木叶凋落,远居他乡的游子啊,多想回到故乡洛阳城里见秋风2)想意之万重。
想象意的内涵1.远在他乡,惟有家书以慰藉思乡之情。
古人说,家书抵万金,假如你给家中写信,会写些什么?简介:张籍出身寒微。
幼年家贫,年纪很小,就远离故乡,到二十五、六岁时,已经历了浪迹天涯的羁旅生活。
常年四处奔波、漂泊异乡。
他祖籍吴郡,后客居洛阳。
2.假如你就是诗人,就是远离故土思念家乡的诗人,你还会在家书中写些什么呢?生写(背景音乐《流泪》)3.生在音乐中诵读。
结语:这么多的话想说,真可以说千言万语,用诗中的话说,就是什么?(意万重)反复读意万重。
(引读):秋风落叶唤起思乡梦,小桥流水的故土啊,你是否已改变了容颜?有多少话,想对你们诉说情感朗读前两句诗。
3)品开之内涵1.开封是什么意思?(打开封好的信)什么时候开封?为什么当2.亲爱的孩子,在信快要送出的时候又开封?(体会内容复杂的情感复恐匆匆说不尽)引读:落红遍地,你秋思满腹,打开了信封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当家书终于开封之后,你会写些什么呢?(添上一笔,补上;重新合上,只字未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秋思教学设计(优秀3篇)篇一:《秋思》五年级教学设计篇一教学目标:1、自主阅读,借助注释等理解古诗的意思。
2、揣摩关键词句,在反复诵读、想象中完形诗歌形象,感受形象中蕴含的意境,体会诗人的秋思情怀。
3、能诵读诗歌,自主积累描写秋的诗句。
一、导入新课。
1、在你眼里,秋天是一个怎样的季节?然而,在诗人张籍眼里,秋天却是树叶飘零、残荷片片、萧条凄凉的季节。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他一首古诗《秋思》(板书课题)。
2、张籍,唐代诗人。
他出身贫苦,常年过着四处奔波、漂泊异乡的生活。
在唐朝安史之乱时兵荒马乱,民不聊生,离家十年的诗人身陷洛阳城,却不知战乱中的家人是否安全,急切地盼望得到家人的信息,正在此时他在洛阳城里遇到了故人,并托他捎信给家人。
在此情此境下,写下了这首诗。
齐读课题。
我相信,当书信被捎走的时候,诗人的心也随之而去了。
此情此景,让人生出多少感慨啊!ppt出示其他与家书有联系的诗歌,积累下来。
(五)小结作业小结:盛唐绝句,多寓情于景,情景交融,较少叙事成分;到了中唐,叙事成分逐渐增多,日常生活小事往往成为绝句的常见题材,风格也由盛唐的雄浑高华、富于浪漫气息转向写实。
张籍这首《秋思》,寓情于事,借助日常生活中一个小小的片断一寄家书时的思想活动和行动细节,非常真切细腻地表达了客居他乡之人, 对家乡亲人的深切思念。
作业:1、背诵《秋思》,积累与家书有关的诗句。
2、如果你也是离家很久的游子,请你写一封家书给父母,表达自己的思念之情。
五、板书设计六、教学反思本课在教学时,由于学生经验不够,对于思乡类型的诗歌把握得不够深刻,所以应该在教学中多引导学生结合学过的思乡的诗歌进行比较分析,例如列出《泊船瓜洲》和《秋思》两首诗的比较表格,对比分析,并在进一步的交流中不断加深体会,总结思想类诗歌的特点。
篇三:《秋思》五年级教学设计篇三【教材分析】《秋思》是一首叙事抒情诗,诗人张籍借助日常生活中一个小小的片段——寄家书时的思想活动和行动细节,非常真切细腻地表达了客居他乡之人对家乡亲人的深切思念。
【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这首诗。
读准诗中多音字的读音。
2、通过看注释、查阅资料、边读边想象等方法,感知诗的大意。
能用自己的话讲述诗句的意思。
3、在反复诵读中体会诗人的思乡之情。
4、初步体会诗人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难点】1、通过多种方法,理解诗句含义。
2、体会诗人思乡怀亲的思想感情。
【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复习引入,理解诗题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一首思乡诗《泊船瓜洲》,请一位同学来背一背。
(生背诵)师:在这首诗里,是什么勾起了王安石对家乡的思念之情呢?(生回答)师:像这样抒发思乡情感的诗歌我们把它叫作“思乡诗”。
这节课我们再来学习一首思乡诗,它是唐朝诗人张籍写的《秋思》。
(板书:秋思)(生齐读诗题)师:诗题怎么理解?(生交流)师:在秋天里思念家乡,这样的思念应该是悠长的,所以朗读诗题时, 可以把秋思这两个字稍微拉长一点,这样就更有味道了,请大家再试一试!(生再次齐读诗题)二、读通读顺,读出节奏(一)指导读准多音字师:嗯,有点味道了。
课前已经预习过诗歌,我们请一位同学来读一读。
(生读诗歌)师:你们觉得他读得怎样?(生评价)师指导读准多音字“重师:“重”在这儿的意思是——那么“意万重”就是——(生交流)师:没错,"意万重''就是想说的意思很多,这是虚指。
你看,根据多音字的意思来确定多音字的读音,这可是一个很好的方法。
用上这样的方法,我们再来读读第四句诗。
(生齐读)(二)读出节奏师:读得正确,也读得流利,不过,朗读古诗还要能够读出节奏来。
现代人朗读古诗,常常根据音节或意义来划分节奏。
如果按音节划分的话,七言诗每句多为四个节拍。
如果按意义来划分的话,七言诗每句多为三个节拍。
知道了古诗的朗读节奏,大家就可以选择喜欢的一种练习读一读,一会儿我们来展示。
(生自选节奏练习朗读)师:读得真投入!谁愿意来读一读?其他同学可要认真听,看能不能听出他是采用第几种节奏来朗读的。
(指名朗读)(生齐读)三、感知诗意,体会诗情(一)感知诗意师:听你们朗读诗歌真是一种享受。
这样读着读着,诗句的意思应该也有所了解了吧!请大家同桌之间相互交流。
(生练习说诗句意思)师:谁来试着说一说诗句的意思?(生说自己对诗句的理解)师:基本上把诗句的意思说出来了。
关于诗句的意思,我们先说到这儿。
我想,随着阅读的不断深入,你们对诗句的理解还会更加到位的。
(二)体会诗情1、品读"见秋风’’师:同学们,这首诗只有28个字,却饱含着诗人那浓浓的思乡愁绪。
是什么引发了诗人的这份思乡情感,让他急着给家人写信呢?请大家默读古诗,找出其中原因。
(生默读)师:读着诗句中的“见秋风”三个字,你有什么疑问吗?师:这个问题提得好!都说风儿是看不到、摸不着的,可诗人为什么却说见到秋风了呢?展开想象,此时此刻诗人独自站在洛阳街头,瑟瑟秋风吹来,他可能会看到什么?指导学生想象,读出“洛阳城里见秋风'’中的忧伤和孤独。
师:都说诗中有画,瞧,你们已经读出画面来了,了不起。
通过这样读诗句想画面,我们就会明白秋风看不到,但是秋风带来的萧瑟景象却处处可见。
现在,让我们带着这种忧伤,这种孤独,再来读读这首诗,注意把声音压低点,努力读出诗人的内心感受。
2、品读"意万重师:正是这样的忧伤,正是这样的孤独,使得诗人思绪万千,此时此刻他最想做的是什么事?师:用诗句中的字眼来说,那就是——(作家书)诗人提起笔来,千言万语涌上心头,他可能会想起——(想象张籍的思念)师:那他又想对他们说些什么呢?请拿出练习本,任意选择一个写信对象练习写话,帮张籍把想说的话写下来。
(生练习写话,师巡视指导。
)引导交流。
3、品读“说不尽”这样的感觉——(生齐)复恐匆匆说不尽。
师:这说不尽的是什么?(生交流)……4、品读"又开封''师:正是这许许多多的说不尽,使得我们又看到了这样一个画面,一起读——(生齐)行人临发又开封。
师:“行人''是指什么人?古时候没有邮局,也没有邮递员。
老百姓的家书往往只能托人捎带。
对于一个漂泊在外的游子来说,遇到一位可以捎信的人,是非常不容易的。
师:就是因为这个不容易,所以张籍才会有这样一种感觉——(生齐)复恐匆匆说不尽。
师:就是因为这个不容易,所以我们才会看到这样一个画面——(生齐)行人临发又开封。
师:谁来告诉大家什么是“又开封”?又把信打开,读着“又开封”,你又看到了什么画面?张籍为什么又开封呢?现在,老师就是行人,你们就是张籍,我想采访一下大家,谁愿意接受我的采访?(师采访学生)师:其实我们可能很难理解张籍此时此刻的心情,相信了解了他的经历,你会明白他内心的情感。
张籍其文学成就极大,但仕途却并不顺利。
由于家境贫寒,他很小就远离家乡,四处求学、作诗,也数度返回故里,一直没有找到立身之所。
三十岁左右,他得到韩愈的赏识和推荐,后来凭借自己的才华考取功名,却又默默地做了十年九品芝麻官。
创作这首诗的时候,他在外漂泊又已近十年。
十年来,他无时无刻不想起故乡,想起家中年迈的父母,想起儿时一起玩闹的兄弟姐妹, 可是这一切都只能深深埋藏于记忆深处了。
而这一封家书不知道要何时才能送到远隔千里的家人手中。
师:听了张籍的介绍,你有什么感受?是啊,十年了,十年没回家了,难怪他会这么思念家乡,这么思念亲人。
而这样的思念就蕴含在“作家书‘'中。
像这样通过叙述一件事情来表达情感的抒情方式,我们把它叫作叙事抒情。
(板书:叙事抒情)体会到诗人这剪不断理还乱的思乡愁绪后,如果让我们再来读读张籍的这首诗,大家一定会有不同的感受。
一起读一—(生齐读)四、总结课堂,布置作业师:背诵《秋思》。
其实像这样表达思乡怀亲的诗歌还有很多,课后请同学们找一找、读一读、背一背。
板书设计:秋思唐张籍叙事抒情洛阳城里见秋风, 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 行人临发又开封。
3、“秋”是指——秋天,“思”是指——思念。
秋天的思念是悠长的,把思读得长一些。
再读课题。
二。
初读知意。
1、请同学们反复读古诗,要做到字音读准确,句子读通顺。
想想你仿佛能看到怎样的画面,从中能感悟到什么。
2、(投影出示古诗)谁能把这首诗正确地读给大家?3、(弹多音字的拼音)要注意这些多音字的读音。
4、(投影出示生字“洛”)你会怎样记住这个生字?5、这个字写时要注意什么呢?6、读诗不同于读课文,不仅要读通顺还要读出他的韵味。
请同学们再读古诗,注意停顿,要读出这首诗的韵味,想想你仿佛能看到怎样的画面,从中能感悟到什么。
7、谁来展示你的朗读?三。
入境悟情。
1、请同学们结合注释再读古诗,想想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画面,从中感悟到了什么。
可以在你的书上写一写,组织好语言再和你的同桌说一2、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画面,从中感悟到了什么?现在就将你的收获说给大家听。
(生自由汇报)3、(根据学生的汇报,教师随机指导以下内容)△见:.古人说“秋风惹愁思,落叶断人肠”。
离家十年的诗人站在瑟瑟的秋风里,他看见的是什么呢?(生回答)•诗人见到了许许多多,可此时是他“见不着”的又是什么?(生回答)•是的,在这洛阳城里,诗人见不到亲人的欢声笑语、见不到乡亲的把酒言欢,他看到只有那飘零的落叶,枯黄的小草,凋谢的百花同学们,如果你就是张籍,面对此情此景你的心情会怎样?A意万重:•孤单、寂寞、悲伤、无奈的张籍好不容易有机会可以写一封家书捎回家,这是怎样的一份家书呀!落笔之前,张籍会想到什么?他想表达哪些意思?•假如你就是张籍,会对亲人、朋友写些什么呢?.这么多的话想说,真可以说——千言万语,用诗中的话说,就是什么?(意万重)反复读“意万重秋风落叶唤起思乡梦,小桥流水的故土,你是否已改变了容颜?有多少话,想对你们诉说,这真是(出示前两句诗指导有感情朗读)△恐:・书成封就之际,似乎已经言尽;但当捎信的行人就要上路的时候,却又忽然感到刚才由于匆忙,生怕信里漏写了什么重要的内容,于是又匆匆拆开信封。
从“恐”这个字你体会到了什么?(生回答)♦对诗人的心理刻画入微。
而这种并不确切的“恐”,促使诗人不假思索地作出“又开封”的决定。
一千言万语,惟恐遗漏了一句。
A “又开封”.从“又,,字中你体会到了什么?(生回答)♦诗中还有哪个字表达了同样的意思?十斗(“复”在这里是“又”的意思?)同样的意思,尽量用不同的词来表达。
•当家书终于“开封”之后,你能想像诗人又是怎么做的?•意万重,说不尽。
情难理,又开封。
这真是——(学生齐读古诗“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师指导。
)四。
情感朗读。
1、(播放音乐,课件演示。
)秋风瑟瑟,秋意浓浓。
放眼望去,大地一片枯黄。
花谢了,草枯了,大雁南飞了,老槐树那茂盛的绿叶,也化作片片蝴蝶,飘飘悠悠地往下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