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思教学实录

合集下载

天净沙·秋思课堂实录 人教版(精品篇)

天净沙·秋思课堂实录 人教版(精品篇)

天净沙.秋思课堂实录上课地点:绍兴市委党校,绍兴市建功中学初一学生。

一、请同学背诗,生齐背:钱塘湖春行、次北固山下、观苍海二、上课,师生互致问候三、记录师:其实大家已学过这首诗了,那么今天上课之前就请大家先来讨论一个问题,:古代的作品是很多的但流传下来的却不多,什么样的伤口会让人记住呢?生1:论语、四大名著生2:作者用心体验与写出来的作品。

生3:语言朴实不华非常优美的作品。

生4:通俗的老少偕宜的作品。

生5:境界高,内容丰富思想健康。

生6:表达一定的思想,反映现实生活的作品。

(这个学生讲得比较全面,不能全部记下来了。

)师:好了够了,能达到这个要求的作品已然不多了。

师:展示《枫桥夜泊》,生:生齐读。

师:展示张晓枫的《不朽的失眠》同时重点指出一句“我们的某一种心情,就没有人为我们一语道破”生:齐读这一句话。

师:今天我们将学习的就是这样的一首诗生:齐读《秋思》,师:请大家自由读课文,并体会感受。

生:自由读课文生1:深深的思乡之情。

生2:一种悲伤生3:用了一种对比的手法,点出了思乡之情。

师:你们是否经历过旷野中独自一人牵着马,是一不可能的推着自行车吧,在残阳西下后的感受,有否,有的话请谈一下。

生:我的家乡在辽宁,那一次我一个人坐火车来绍兴时,在中间转车,当时只有我一个人心情与这种情况差不多。

师:是啊!这首诗表现的就是这样一种感受,但是你们是如何从这首诗中读出这种感情的。

生1:从夕阳西下,读出来,因为这是一个大的背景。

生2:因为我知道马致远是元曲四大家之一,是一个悉怅的作家。

师:元曲未必是愁怅的。

生3:谴词用句方面,如枯、老、昏,体现悲哀。

师:对,还有夕阳的色彩的特点生4:末句,衬托出断肠人在天涯。

师:你说到这儿我们就来讨论一下“小桥流水人家”这一句的特点。

师:引入对这句话的的两种不同的意见。

(1)、是温馨的,从中可以想见美好的家乡。

(2)、是冰冷的,苦寒冷而寂寞请大家讨论,哪一种说法更准确,请大家随意的讨论一下,(师深入学生中参加讨论)师:请支持前一的举手(大部分),支持后一种的举手(1人)师:请持后种意见的人先发言。

《天净沙.秋思》教学实录

《天净沙.秋思》教学实录

《天净沙.秋思》教学实录第一篇:《天净沙.秋思》教学实录天净沙秋思教学目标1、朗读、背诵,感受诗人孤寂凄凉的心情。

2、通过“读、写、改”等实践活动,理解散曲用“典型、重叠”的意象传情的写作方法。

3、赏析书法、吟诵作品,感受艺术魅力。

教学过程:一、起——理解单个意象之美师:同学们,在我国古代文学史上,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被誉为是文学史上几大高峰。

今天我们要学的是被称为是元散曲四大家之一马致远写的一首元散曲中的小令,题目叫作《天净沙.秋思》(出示题目)师:天净沙是曲牌名,后面的秋思是它题目,中间用一个小圆点隔开来。

我们一起来把这首小令的题目和曲牌名读一下,预备齐!生齐读师:这首小令被称为是“秋思之祖”,它为什么在历史上有这么高的评价呢?我们今天先来细细的品味。

同学们手头也有课文纸,屏幕上盛老师也打出来了,你自个小声的读上几遍,我们争取在最短的时间内读正确,读流利。

这个要求不高是不是?赶紧开始吧。

生自由朗读师:这么快就读好了?一个人来读,谁?手举得高一点。

生读师:不错,读正确,读流利这个要求已经做到了。

如果你在读的时候稍稍有些停顿,那就能读出味道来了。

谁再来读读?生读师:你们有没有听出一种拖音,一种停顿,有没有听出来?有些味道出来了!咱们一起把这首小令来读一读。

生齐读师:恩,第一次读就能读这么好,已经很不容易了。

同学们,你们在读这首小令的时候,从里边读出了哪几种景呢?赶紧把它圈出来。

师:请您把圈出来的景报出来!然后盛老师帮助你把它贴到黑板上。

生:枯藤师:你说一个我贴一个。

生: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断肠人师:人也是景物中的一种,盛老师把它括出来。

谢谢你,你们是不是把这么多的景都画出来了。

师:同学们,刚才你们刚说到了,这小令当中有一条路,在古代的路叫“道”。

那么这是一条怎样的路呢?我们放一个视频帮助你们联想。

播放视频师:刚才同学们看到的是一条怎样的路?你能不能用一个自己的词语来概括一下。

秋思(两课时)

秋思(两课时)

秋思(两课时)第一篇:秋思(两课时)《秋思》课堂实录【教学目标】1、自主阅读,借助注释等理解诗句的意思。

2、揣摩关键词句,在反复诵读、想象中完形诗歌形象,感受形象中蕴含的意境,体会诗人的秋思情怀。

3、能诵读诗歌,自主积累描写秋的诗句。

【设计理念】秋风起,黄叶黄,乡思深,愁满怀。

“秋思”已经转化为文化的符号,已经成为古今文人吟咏不断的命题。

本诗诗句浅显但诗境悠远,诗蕴深刻。

本课教学设计着力体现“两重” :重诵读品悟,重内化积淀。

即通过反复吟诵,想象补白。

情景写话、对比阅读等策略丰盈诗歌意象,立足“诗言”,理解诗意,体悟诗境,从而触摸诗句背后的内蕴。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背景资料。

【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二、一、谈话导入1、我们中国的古典诗词具有很强的立理性。

比如说(送别诗)再比如说(生:思乡诗)师:再比如说:生:还有描写祖国边疆的诗。

(师:边塞诗)生:还有写景诗(师:写景的山水诗)生:还有抒情诗生:田园诗师:同学们说得都很好,现在呢,我想请同学们背诵几首思乡诗。

生:背诵《静夜思》师:在这首诗里,是什么勾起了诗人对家乡的思念呢?(是月亮。

)师:月亮象征的团圆之意,所以很多诗人在写思乡的诗时都提到了月亮。

师:还有什么诗?生:还有《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背诵。

师:好,声音非常响亮,那么在这首诗里,又是什么勾起了诗人思念家乡的呢?(生:是重阳节。

)师:是佳节,月亮、佳节等等都会勾起游子思念家乡之情。

生:我觉得还有们今天学的这首诗《秋思》读读。

二、学习古诗1、知诗人2、指导读题:秋天的思念是悠长的,把思读得长一些。

请同学们读这两个字——《秋思》生:秋思3、解诗题。

师:这两个字你是怎样理解的?生:我觉得是秋天思念家乡。

师:秋天和思念有什么关系呢?生:秋天是一个触景生情的季节。

师:触什么景。

生:因为秋风来了,一年又将要过去,游子们都很思念家乡。

师:你还可以怎么理解,当秋天来了,大地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生:当秋天来了,树叶开始枯黄,百花都开始凋谢的时候。

《秋思》教学实录与点评

《秋思》教学实录与点评

《秋思》教学片段与点评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五年级上册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借助注释、插图理解古诗意思,反复朗读,联系生活实际感悟和品味诗中描绘的意境,体会诗人表达的丰富情感,揣摩诗人的表达方式。

3、感受古诗语言的韵律美、意境美,自主积累思乡的诗词。

教学重点:借助注释、插图理解古诗意思,反复朗读,联系生活实际感悟,品味诗中描绘的意境,体会诗人表达的丰富情感,揣摩诗人的表达方式。

教学难点:体会诗人表达的丰富情感,揣摩诗人的表达方式。

教学过程:一、诗句引入师:同学们,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许多的古诗词名句,一起来读一读,想一想,这些诗句有什么样的共同点?教师出示与“秋”有关的诗句:何处秋风至,萧萧送雁群。

怀君属秋夜,散步咏凉天。

古道少人行,秋风动禾黍。

心绪逢摇落,秋声不可闻。

清溪流过碧山头,空水澄鲜一色秋。

睡起秋声无觅处,满阶梧叶月明中。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学生齐读。

师:读了这些诗句,你发现了什么?生:每句诗里都有“秋”字。

(师板书:秋)师:同学们,读着“秋”字,你眼前出现了什么画面,想到了什么?生1:我仿佛看到落叶纷飞的画面,想到为生活而奔波的亲人。

生2:我的眼前出现了硕果累累的金秋画面,想到了人们丰收的喜悦。

生3……师:刚才同学们谈了很多,各人有各人的看法和想象。

那么秋天来临,给我们的大诗人张籍带来怎样的感受呢?今天,我们来学习唐代诗人张籍的诗作——《秋思》。

(幻灯片出示诗歌)二、听读古诗,整体感知。

师:请同学们自由读古诗,注意读出诗的节奏感和韵律感。

师:谁来读给大家听听。

(学生读)师:谁来评一评,刚才这个同学读得怎么样?生1:他读得有些快。

生2:他读的时候,第一句的节奏不对。

生3……师:谁来挑战,读出诗的味道来?(学生读)师:哇瑟,读得字正腔圆,富有感情,掌声鼓励。

师:谁还想读?(学生读)师:读得太好了,给他点赞。

《天净沙·秋思》教学实录(杨雪)

《天净沙·秋思》教学实录(杨雪)

七年级语文《天净沙·秋思》教学实录一、初读:用朗读引发解读的兴趣师:这节课我们来学习一首散曲小令《天净沙·秋思》,请一位同学把这首小令朗读一下。

(一生朗读。

)师:可否对你刚才的朗读作一个自评?生:不是非常好。

师:哦,你自己不太满意?为什么呢?可否说得再具体一点?生:字音都读对了,只是有点不熟练,还不大投入感情。

师:说得很好,朗读诗歌一定要投入感情。

你可以再试试吗?生(摇头):对不起老师,我想再准备一下。

师:没有关系,你先请坐,还有没有谁愿意试试?(一生朗读。

)师:这位同学可不可以说说,你的朗读跟刚才那位同学有什么异同?生:我读得比他慢,因为我觉得这样比较好。

师:为什么呢?生:因为我觉得这首小令给人一种忧伤的感觉,读慢一点更能表达这种感觉。

二、解读:通过解读加深对文本的理解,促进朗读水平的提高(一)从标题入手,初步体会这首小令的情感师:你说得很好啊!我们用怎样的语速去朗读一首诗歌,是跟这首诗歌所要表达的情感有关系的。

现在,我们还只是朦胧地感觉到这首小令有些忧伤,至于作者是如何表达这种忧伤的,以及他为什么忧伤,还需要我们进一步解读才能更深入地了解。

请问,你们平时阅读一篇文章会首先关注什么呢?生:先要看标题吧。

师:这位同学有很好的阅读习惯。

的确,阅读一定要先关注标题,因为标题往往会跟文章要写的内容或情感有关系。

(师板书标题。

)师:不过,这首小令的标题似乎跟我们平时所学的诗歌的标题不太一样。

你们看出来了吗?生:这个标题分两个部分。

课下注释里说,前面的“天净沙”是曲牌。

我觉得后面的“ 秋思”才是标题。

师:说得好,看来课下注释必须得关注。

那么哪一部分跟这首小令的内容情感有关系呢?生:秋思。

师:“天净沙”呢?生:我读过一些宋词,词有词牌,词牌一般都规定了这首词有几句话,每句话有几个字,还有格律什么的,我觉得曲牌也是这样的。

师:这位同学阅读面很广,而且会学以致用、举一反三,非常好!如果说标题跟这首小令的内容和情感有关,我们就先来解题。

《秋思》教学实录

《秋思》教学实录

秋思教学实录背景《秋思》是唐代诗人杜甫所作的一首七绝。

诗歌反映了诗人怀念故人、忧国忧民、抒发情感的内涵。

本文将介绍如何通过《秋思》的教学来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与情感体验。

教学目标•了解《秋思》的背景和文化内涵;•探究诗歌的构思、运用修辞手法和情感抒发;•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情感认识;•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教学准备•课件;•杜甫《秋思》的诗歌原文;•有关杜甫和《秋思》的资料;•课后作业:让学生写一篇自己的秋思。

教学过程第一步:导入介绍一下诗歌的艺术表现手段和功用,并简单了解一下杜甫和《秋思》的背景。

第二步:诗歌的鉴赏请同学们认真阅读《秋思》的原文,让他们理解和感受诗歌的美和意境,同时让他们想一想诗歌中几个重要词语的含义,例如“江南”、“楚”、“离别”。

第三步:诗歌的分析以“江南”和“楚”为例,让同学们探究诗歌中的历史和文化背景,并对诗歌的意境进行进一步的理解和互动。

通过诗句的解释,让同学们认识和掌握一些修辞方式,如比喻、拟人、排比等,分析这些手法的作用,使学生对文艺作品的构思和意图有一个基本了解。

第四步:情感认识通过分析诗歌,让同学们了解诗歌中表达的情感,让他们表演自己对诗歌的体会,或者讲述自己的亲身体验和感受,让同学们从诗歌中领悟到一种境界和情感。

同时,诗歌还是了解唐代社会、文化和历史的重要途径,让学生在策略性阅读的同时,深入了解唐代文学。

第五步:口语训练让学生依据杜甫的创作背景和题材要求,尝试创作自己的秋思,并在口头表达中展示自己学习诗歌后的文学素养和口语表达能力。

总结•通过《秋思》的教学,学生可以领悟到一种境界和情感,同时了解唐代社会、文化和历史的重要途径;•学生能够分析诗歌的构思、运用修辞手法和情感抒发;•学生能够提高口语表达能力,提升文学素养和情感体验。

《秋思》(马致远)课堂实录(2 课时)

《秋思》(马致远)课堂实录(2 课时)

师:同学们平常怎样学习古代诗词的?生:朗读、背诵。

(众人答)师:噢,是好方法!今天老师教给你们一种新的学习古代诗歌的方法:挖掘法。

就像种树前先用铲把泥块铲开一样,你们对有些诗词可以这样处理:先把你认为不是主干的“泥块”部分铲掉,看看去掉这些“泥块”后效果如何,再考虑考虑要不要把“泥块”填回去。

现在我们请出元朝马致远写的词《秋思》。

师板书:秋思(元)马致远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师:大家看看哪些字或词是不是主体的“泥块”,我们先把它挖走。

(生踊跃发言,最后圈定了“枯”“老”“昏”“小”“流”“古”“西”“瘦”“断肠”)师:噢,秋思藤树鸦,桥水人家,道风马。

夕阳西下,人在天涯。

瘦身好多啊,马致远会不会跳出来抗议呢?(生笑)师:先看“枯”字,真能去掉吗?枯藤与藤有不一样吗?生:“枯藤”是藤已死了,“藤”说明也许藤是活的,也许是死的,不确定。

生:我知道了,题目是秋思,指的是秋天的思念,既然是秋天,那么藤应该死了,所以“枯”不能挖掉。

生:初秋的树藤未必都死光,说枯藤是说明已到深秋了,这首写的是深秋之时,所以“枯”不能去掉。

师:被你们一说,我也豁然开朗呢!我倒是一看见这“枯”字就想到黯淡。

生:枯死的藤没光泽了,应该是灰黑灰黑的。

师:你平时很注意观察,真不错!师:再看“老树”的“老”字,能不能去掉?生:一样的不能挖掉,“树”也许是指年轻的树,也许是指年老的树,而“老树”就是老树,那位旅人见到的就是老树所以不能把“老”去掉。

师:很好!这个“老”我们还能读出什么意味?生:这树年岁大,粗壮。

生:枝繁叶茂。

生:这是深秋,树叶儿干枯掉落了,不能叫叶茂。

生:有些树不会因秋冬来到掉叶子的!师:我闻到火药味了,千万别点燃,否则把树都烧了。

我听出你们的意见了:树活了很久长得粗壮。

有的老树此时掉光了叶子,有的老树此时没掉什么叶子,说的都是合理的。

师:还能不能从其它角度理解“老”?生:树皮黝黑黝黑的,因为它老啦!生:树皮很粗糙就像人老了皮肤长茧一样。

《天净沙·秋思》教学实录:借鉴教师课堂教学经验

《天净沙·秋思》教学实录:借鉴教师课堂教学经验

《天净沙·秋思》教学实录:借鉴教师课堂教学经验在我作为一名语文教师的教学经历中,我发现:“天净沙·秋思”作为高中语文必修的一篇课文,学生的理解和掌握存在着诸多困难。

教学实录中,我结合了自身的教学经验,采用直观化、情感化、互动化的教学方法,有效地帮助学生掌握了《天净沙·秋思》的意义,同时也锻炼了学生的阅读和理解能力,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一、教学准备为了更好地教授《天净沙·秋思》,我在教学前做了大量的准备,了解了课文的背景和作者;研究了相应的课件及教学案例,准备了教学计划和教学资料,以此提前做好了教学准备。

针对学生的接受能力,我决定采用直观化、情感化、互动化的教学方法,以便学生能够更容易地理解和掌握《天净沙·秋思》的内容和深刻意义。

二、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介绍诗人,以及文化背景,让学生了解《天净沙•秋思》的背景和作者,为学生理解诗歌和深刻意义打下基础,并引导学生进入主题,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2.讲解课文通过让学生逐句阅读,然后翻译,梳理每句话的意思,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天净沙·秋思”的深刻内涵。

3.分析诗歌的意义通过学生的翻译和我的指导,分析整首诗的情感、情调,以及主要表达的思想。

引导学生运用自己的生活体验,去借用自己的情感,更好地理解诗歌。

4.辅助教具使用多媒体手段,展示《天净沙·秋思》的相关图片和音频。

帮助学生加深对诗歌的理解和记忆。

5.诗词朗读与表演通过饱含情感、抒发感受的诵读和表演,让学生真正地沉浸在诗歌的世界中,领会诗歌之美。

让学生可以通过感受诗歌的意义,表达自己对自然和人生的感悟。

6.小组合作将学生分为小组,通过小组内讨论和合作,共同理解和掌握《天净沙·秋思》的深刻意义。

在小组讨论的过程中,他们相互交流、相互学习,不仅可以引导他们理解和掌握更好,《天净沙·秋思》的深刻意义,也提高了学生的合作能力和思考能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师:《静夜思》表达的都是思乡情,所以他们都是古诗中的一种——思乡诗。

好,我们今天再来学习一首思乡诗,是由唐朝诗人张籍所写的一首七言绝句——《秋思》。

(板书课题。

)二、设疑诵读,切入主体1.解题入诗。

师:同学们,请读诗题——生:(齐读)秋思。

师:你们都懂诗题了吗?生:是秋天的思念。

师:同学们,“思”是思念家乡,“秋”是秋天,秋季或秋景。

谁能把文题的意思再给大家说一说?生:作者在秋天的景色中思念自己的家乡。

2.初读设疑。

师:哦,诗人是借着秋天的景色来表达对家乡的思念,对吗?(在“秋”之前画一个大大的问号。

)作者是借着秋天的景色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吗?让我们带着这个疑问一起来自由读诗。

在读诗之前,要听清老师的要求,一定要吐字清晰,字音正确,读通句子,注意停顿。

(生自由读诗,师巡视,提醒学生出声朗读,并解答学生的疑问。

)师:随着声音的减弱,看来大家都准备好了,谁能给我们展示一下?(生读诗。

)师:你先别坐下。

诗中有一个生字,一个多音字,你注意了吗?生:注意了。

“意万重”要念成“chónɡ”,不能念成“zhònɡ”。

师:大家想一想,我们以前学过一些古诗,也出现过这个字,读作“zhònɡ”,那是在哪首古诗中呢?(生思考。

)师:杜甫的《春夜喜雨》中最后两句。

谁想到了?生:晓看红湿处,花重(zhònɡ)锦官城。

师:非常好!“晓看红湿处,花重(zhònɡ)锦官城”。

读“zhòn ɡ”表示的是“堆积,垒压,代表一种分量”,而“chónɡ”则表示“再、很多”,听懂了吗?师:同学们,我们现在读的是古诗啊,古诗在朗读的时候一个最显著的特点,就是要讲究节奏,这种节奏就是古诗所特有的“美”——韵律美!师:(出示画有节奏的古诗。

)谁再能给大家读一下,要注意节奏啊。

(生纷纷举手,朗读。

)3.切入主体。

师:大家读得这么好,可千万别忘了老师提的问题啊,诗人是借秋天的景色来表达对故乡的思念吗?生:是!因为作者看见了秋风,就思念自己的家乡了。

师:哦,这是你的想法。

作者是“见秋风”,而表达了“思乡情”。

(板书:见秋风、思乡情。

)也就是说,这个问号可以擦掉了吧。

生:可以。

师:可以吗?同学们,我们再好好读诗,看看作者把自己的全部思念都寄托在什么之上呢?(生默读。

)生:我觉得不是!从全诗来看,诗人并不是借助秋天的景色来思乡的,应该是借助家书。

师:(板书:作家书。

)作者借家书抒发——生:思乡情。

师:作者不是借秋天的景色,而是把对家乡的思念都寄托在家书之中。

大家来看,作者写家书,这是一件——生:事。

师:用事来抒发一种情,这种写作手法应该叫做什么呢?生:借事抒情。

师:我们也可以称为——叙事抒情。

三、理清脉络,感知全文师:万事皆有因啊。

是什么引发了作者想要写这封家书呢?生:可能是作者太想自己的家人了。

师:那想家人,思家乡,总有个由头与原因啊。

生:我觉得可能是凄凉的秋风勾起了作者的思乡情。

师:用诗中的3个字——生:见秋风。

师:那老师就有疑问了,风本无形,他在那里怎么能看见呢?为什么看见秋风,就想写家书呢?给大家两分钟时间,再细细读诗,思考老师的问题。

生:我想作者应该是感到了凄凉。

师:他看到了什么景物,使他有了这种感觉?生:我觉得他可能看见了秋天的落叶。

秋天的树叶从大树上飘落下来,就像诗人离开了自己的家乡。

师:他把树看成了什么?生:自己的家乡。

师:而树叶呢?生:诗人自己。

生:落叶归根,树叶飘落下来,化作养料来滋润树根。

师:树叶尚能滋育自己的树根,而我呢,只能在外漂泊啊。

大家仔细看图,哪个人是诗人呢?生:穿蓝衣服,年纪大的那个。

师:大家仔细观察这幅图,猜猜诗人有多大年纪了?生:五十多岁。

师:是啊,他的背已经驼了。

知道诗人在外漂泊多少年了吗?(生迷惑地摇头。

)师:张籍的老家是吴郡,也就是现在的江苏苏州。

幼时家境贫寒,10岁的时候就离家外出,成年后考取功名,开始四处游历做官,创作这首诗的时候,他正独自一人居住在洛阳。

又是一年秋风至,望着萧瑟的秋风,诗人不禁感慨万分,挥笔写下了这首《秋思》。

大家想一想,那时,诗人伫立在街头,看见漫天飞舞的黄叶,他的内心会怎样?你能用一个词来表现诗人的心情吗?生:他的内心很孤单。

生:寂寞。

师:这么多的愁苦,他该向谁倾诉?生:家人。

师:该用什么方式呢?生:写信。

师:现在,你们是否理解他看见秋风想写家书之意了呢?生:理解了。

师:同学们,写家书是为了表达思乡情,现在请同学们再一次来读诗,找一找有哪些词更能表现作者对家乡的思念。

四、深化体会,品读悟情(生思考,默读,并圈画。

师巡视,了解学生理解的程度后生汇报。

)生:我找到的是“意万重”。

师:你能说说“意万重”是什么意思吗?生:“意万重”表示的是对家里人想说的意思很多。

师:那你能读一下这一句吗?生:欲作家书意万重。

(读得较为平淡。

)师:谁还有不同的理解?如果是你该怎样读?生:我认为应该重读“欲作家书”,因为诗人对家乡思念很深,很沉重,所以应该重读。

师:还有吗?生:老师,我认为应该重读“家”字,因为这样才能体现作者对家的思念。

另外,我觉得“意万重”还有对家乡的情很重的意思。

师:听老师来读“欲作家书意万重”。

(重读了“意万重”。

)老师这样读与这两位同学有什么不一样吗?生:老师重读了“意”和“万”字,因为他想在家书里面说的话太多了,想跟家里人去说。

生:老师强调了这3个字,更能表现作者对家乡的思念。

师:正如你们所说,意万重,万重意,他会在书中写些什么呢?假如你就是张籍,会在这封家书中写哪些意呢?生:假如我就是诗人,我就会问家人还好吗?师:要问候一下白发苍苍的老母亲,“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啊!生:还会问候一下家里是不是还好。

师:嗯,因为他离开家已经很长时间了。

他走的时候家里怎样?生:家里很贫困。

师:而现在呢?“春风是否又绿江南岸,明月到底何时照我还”啊!还会写些什么?生:他会对家人说,这么多年在外漂泊,他已经感到很疲惫了。

师:那么也就是说,他要将自己的愁苦对家人倾诉?生:老师,我不同意。

他不会将自己的愁苦告诉家人,那样的话,家人会为他担心的!师:那他会写些什么?生:他会写一些开心的事,过些日子会把他们接过来,也会给他们寄去一些银子。

师:好了,同学们,这么多的意,“万重意”,你能读出来吗?来,咱们齐读前两句。

(生齐读。

)师:老师要提一个小小的建议。

诗人当时是在洛阳城,他思念自己的家乡啊,那么第一句该怎样读呢?和第二句相比是不是应有所变化呢?来,用你的朗读告诉给大家。

生: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感情有了变化。

)生:(再读。

)第一句低沉,第二句强调“意万重”。

师:好,还有哪些词?生:还有“说不尽”。

师:“说不尽”,说不尽的是什么?生:说不尽的是对家乡想说的话。

师:用上一句的3个字,那就是——生:意万重。

师:因为——所以——生:因为意万重,所以说不尽。

师:谁能用“之所以——是因为——”再说一下吗?生:之所以说不尽,是因为意万重。

师:非常好!还有哪些词?生:还有“又开封”。

师:大家看黑板。

“封”什么意思?生:信封。

师:还有一个意思:封上。

这是个表动作的动词。

“开封”。

生:把信打开。

师:“又开封”是什么意思呢?生:又把信打开。

师:把信合上,打开;再合上,又打开。

诗人为什么要做这样的动作呢?把这个机会留给没有举手的同学。

生:我认为他想念自己的家人,就要一遍一遍地看。

生:我觉得他的信中缺一点东西,之后他就要补上,这样就来回做这两个动作。

生:就是因为有很多的思乡情,所以才又打开。

师:因为“说不尽”。

生:所以“又开封”。

师:大家再来看这幅图。

看看诗人的左手做了什么动作,右手在干什么,想想他为什么做这个动作,在做这个动作的同时,他又会说些什么呢?生:他的左手在接这封信。

师:是接吗?生:是要!师:为什么要?生:他还要给家人写一些话。

师:要回这封信的同时,他会对邮差说些什么?(生略有难色。

)师:(模仿邮差。

)你怎么如此之麻烦,为何如此反反复复?天色已经不早,我得启程了。

生:我觉得他一定会说,你千万要将这封信送到我的家人手中,告诉他们我在这里很好。

生:他会说,要是你像我这个样子,你会怎么想?我在外漂泊多年。

师:在外漂泊,与家人联系,只能靠这封家书啊。

这封饱含着万重意,价值抵千金,分量沉甸甸的家书,作者怎能轻易地就把它发走啊。

在发走之前,他怎能不又开封呢!来,我们齐读后两句——生: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师:请同学们闭上双眼,跟着老师一起走进诗人张籍的思乡情怀。

(师配乐范读。

生闭目感受。

)师:请同学们睁开双眼,你们是否感受到诗人那浓浓的思乡情怀?谁感受到了,就用你的朗读告诉全场的老师。

(生配乐朗读。

)师:大家一起来,用你们的朗读,把这种浓浓的思乡情告诉给普天之下所有在外漂泊的游子吧。

(生齐读,感情饱满,真挚。

)师:作者借秋风而起思乡之意,欲提笔却难诉万千离愁。

这种离愁你能用背诵告诉给大家吗?(生齐背课文。

)五、归纳总结,比较明晰师:故乡是游子心中永恒的家,而乡愁又是诗人心中难解的结啊。

如果说在本课开始的时候,我们共同回顾了李白的《静夜思》,在这首诗里面,作者是借天上的明月,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这是一种非常典型的写作手法——生:借景抒情!师:那么张籍所写的《秋思》是通过诗人“作家书”而表达了思乡情,这是一个过程。

“作家书”是因为“见秋风”,而结果呢,是“又开封”。

因此,这是一个完整的事啊,它的写作手法应该是——生:叙事抒情。

师:这个问号是不是能擦掉了?生:是!师:大家来看,我们在表达一种情感的时候,既可以写景,又可以叙事,还可以写景叙事交融在一起。

今天的作业就是把这首诗改写成一个小故事,要把今天学到的写作方法运用进去。

六、诵读深化,感悟升华师:同学们,不管是借景抒情,还是叙事抒情,在这两首诗里面,抒发的都是什么情?生:思乡情!师:故乡的山,故乡的水,故乡的一草一木,故乡亲人的音容笑貌,故乡那逝去的年华与岁月,无不在作者的思念之中。

全体起立,让我们再次深情吟诵这首思乡的传世名作——《秋思》。

(师生同诵。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