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著导读湘行散记

合集下载

名著导读湘行散记

名著导读湘行散记

名著导读湘行散记
流经的湘西乡村的景物人事记录下来,写成给妻子的信件,后经整理结成一部系列散文《湘行散记》,成为现代散文的经典之作。

二)默读课本理清思路
在《湘行散记》和《湘西》中,XXX将他对人生现实的
独特认识融入到了作品中,展现出了他的情感力量和感人之处。

他对滔滔长流上的水手、纤夫、妓女,以及沿河各县份的矿工、农民、兵士等人物的生命里所发生的泪与笑、XXX与怨、生
与死,都有着深刻的感悟和感同身受的体验。

他的情感从他对人生真味的独到体验中流出,具有强烈的感人力量。

在艺术创作中,XXX始终保持着一种独立创造的态度,
他注入了自己的想象和感情,同时又承认了材料的本性,保持了素朴的态度。

《湘行散记》和《湘西》体现了他的这一美学原则,展现出了他作为“文体家”的地位。

在《鸭窠围的夜》这篇文章中,XXX通过自己旅途中夜
宿鸭窠围时的见闻和思绪,描写了湘西地区特有的自然景色和独异的人生形态。

他的叙写方式体现了他在平凡人生事相中发掘诗意、保持生活原生态的特点。

这篇文章寄托了他深沉的生命感喟,展现了他对人生的独特认识和感悟。

三)思考问题
在阅读《湘行散记》和《湘西》中,我们应该思考以下问题:作者的情感力量和感人之处在哪里?他的美学原则是什么?在文章中,他是如何描写湘西地区的自然景色和独异的人生形态的?他的叙写方式有何特点?这些问题都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和欣赏XXX的散文作品。

七年级名著导读 湘行散记

七年级名著导读 湘行散记

返回导航
名著导读与训练·七年级
湘行散记
《一个爱惜鼻子的朋友》:在这篇文章中,“我”通过三件事来描 写这个爱惜鼻子的朋友“印瞎子”。第一件事是踢球,表现了他对踢球 的痴迷喜爱;第二件事是言志,他认为自己长这个鼻子是有福气的,甚 至可以做皇帝;第三件事就是在过渡时赖账。通过这三件事写出他极度 爱护自己的鼻子,刻画了一个乐观、自我而又幽默的形象。
返回导航
名著导读与训练·七年级
湘行散记
《滕回生堂的今昔》:这篇文章写了“我”小时候由于身体孱弱的 原因,认了一个干爹,他聪明能干,有着武学精神。但是当“我”后来 回到阔别十八年的地方,才发现干爹已经死了,他的孩子生活得很贫 困。桥头的变化反映了当时社会上的状况,战争给老百姓的生活带来了 深重的灾难。
返回导航
名著导读与训练·七年级
湘行散记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桃源与沅州》:这篇文章篇幅不算太长,但是内容包罗万象。从 桃源的总体印象,具体到桃源的特产、生意往来、交通工具,以及人们 的生存现状和人生奋斗的过程,再讲到桃源的花草,最后到桃源人的精 神气质等等,有详有略,作者尽可能地在简洁的语言里包容了丰富的内 容,让人们充分地了解桃源的风土人情。
名著导读与训练·七年级
湘行散记
沈从文(1902—1988),原名沈岳焕,湖南凤凰人,苗族。 中国现代著名作家、历史文物研究家。出身于行伍世家,祖 父曾任贵州提督。身上流淌着汉、苗、土家民族的血液。小 学毕业后,随本乡地方武装在沅水流域各县生活。在这段时 间里,他当过卫兵、班长、书记等,亲眼看见了湘兵的勇猛 威武,但也感受到了嗜杀者的残酷暴戾。之后,年轻的沈从文厌倦了行 伍生活,脱下军装,决心做一名知识分子,故改名“从文”。
西世界,也由此奠定了他在中国现代文学中的独特地位。

七年级上册名著选读之《湘行散记》课件(共32张ppt)

七年级上册名著选读之《湘行散记》课件(共32张ppt)

(《辰河小船上的水手》)
2、根据以下提示写出对应人物(1)门开处进来了一个年事极轻的妇人,头上裹着大格子花布首巾,身穿葱绿色土 布袄子,系一条蓝色围裙,胸前还绣了一朵小小白花。
在这里,人与自 然融为一体。虽然只 留给世人隐约的半坛 酒香,只能嗅到几丝 芬芳,却终是遗给世 间最虚幻的梦乡。
地点
特色内容(景色、 特产、民俗)
推荐理由
两岸是高大壁立千丈
鸭窠围 的山,山头上长着小小竹
这里是一个
子,常年翠色逼人。悬挂 美丽的圣境,火
在空中的吊脚楼在黄昏里 光与杂声综合,
看来如一种奇迹
节日的风习,其热闹欢 乐,可以让人感受到文 化传承的美丽,痛苦和 快乐交织,让人惊异, 却又十分矛盾的心理
真正深入地触摸一个地方的灵魂,总会发现寻常人忽略之处。如果你真 正爱过一个地方,相信你会懂得沈从文字里行间复杂而深沉的情愫。
任务二——
人名
牛保
原文摘录
人物评价
这人见了钱只是笑。他把钱交还,把那包核 桃从我手中抢了回去。‘先生,先生,你买我的 核桃,我不卖!我不是做生意人。’”“听到水 手的辱骂,我方明白那个快乐多情的水手,原来 得了苹果后,并不即返船,仍然又到吊脚楼人家 去了。他一定把苹果献给那个妇人,且告给妇人 这苹果的来源,说来说去,到后自然又轮着来听 妇人说的痴话,所以把下河的时间完全忘掉了。 ”
沈从文笔下的印瞎子为人开朗、聪明好学,但理想受挫后便一蹶 不振,甚至自觉妥协于社会的泥淖,吸食鸦片投机而活,体现的是作 者透过表层的血泪,对人生尊严的思考。
山水之间,生命流淌,探寻故土,探访故人,对人生 多一份观瞻,多一份感慨。沈从文用他独特的审美眼光和 独到的悲悯情怀刻画的小人物群像是献给时代的!

湘行散记名著导读

湘行散记名著导读

湘行散记编辑推荐最浪漫、真挚的家书最真性情的散文最真实的关于湘西的记述作者简介沈从文(1902-1988),原名沈岳焕,湖南凤凰县人。

他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著名的文学家,是中国文学史上不可多得的"文体作家",是京派小说的代表作家,代表作有小说《边城》、《长河》。

他也是历史文物研究家。

《湘行散记》是沈从文散文作品中的精品,有种民间活泼泼的味道。

1934年,沈从文返回故里,眼见满目疮夷,美丽乡村变成一片凋零景象,悲从中来,一路写下这些文字,抒发他“无言的哀戚”。

书中,作者细织密缝出他的童年、他的往事、以及远行中船头水边的见闻。

其间散落数十封才子沈从文与张兆和的往来情书。

该书文笔自然淳朴,有如行云流水,迷人的“湘西世界”,质朴的风情,构成了一个完整的艺术世界。

内容简介《美文馆:湘行散记》主要包括三个部分:第一个部分是《湘行书简》,是沈从文和妻子张兆和在1934年的通信,那时沈从文的母亲病重,沈从文回湘西探望,把这途中的所见所感写信给新婚的妻子。

《湘行书简》1992年才首次出版,因为是非常私人化的写作,所以到处皆可见作者的真性情!作者袒露自己的真而美的情感,让人读来心动。

第二个部分《湘行散记》,像是作者向读者娓娓道来关于湘西的一个个故事,一个个人物,文字是优美的,又是天然的,不雕饰自美。

第三个部分是《湘西》,这个部分正如它的副标题一样,是“沅水流域识小录”,算是比较纪实的,作者希望读者摒弃对湘西的偏见,非常细致而翔实地记录关于湘西的风土人情。

这三个部分加起来让读者对湘西有比较全面的认识。

《湘行散记》和《湘西》可以同小说《边城》和《长河》互文理解,它们都是作者两次重返湘西所得。

迥异于小说“牧歌氛围”“乐观超越”,散文饱含沉甸甸的责任意识——面对一种特殊的历史场域,追溯神性生命的始终,透过表层的血与泪,体验一份人生的庄严。

统摄到作者巨大悲悯情感下的书写与反省,是将尖锐的民族问题与社会矛盾,融汇在人事的叙述中。

《湘行散记》 导读

《湘行散记》 导读

《湘行散记》导读作者:来源:《作文周刊·七年级读写版》2022年第27期内容简介《湘行散记》是根据《湘行书简》书信积累的素材寫成的,是沈从文散文作品中的精品。

1934年,因母亲病危,沈从文匆匆赶回湘西。

临行前,他与夫人张兆和约定,每天给她写一封信,报告沿途所见所闻。

这组书札便是践履这一约定的产物。

沈从文返回故里后,满目疮痍,悲从中来,便一路写下这些文字,抒发其“无言的哀戚”。

作家名片沈从文,原名沈岳焕,乳名茂林,中国现代著名作家。

1902年12月出生于凤凰古城。

14岁投身行伍,浪迹于湘川黔交界地区。

1924年开始进行文学创作,撰写出版了《长河》《边城》等小说。

1931年至1933年间,在国立青岛大学任教,抗战爆发后,到西南联大任教,1946年回到北京大学任教,建国后在中国历史博物馆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工作,主要从事中国古代历史与文物的研究,著有《中国古代服饰研究》。

1988年5月10日病逝于北京,享年86岁。

沈从文的一生是坎坷的一生,亦是奉献的一生。

他治学严谨,著述甚丰,曾两度被提名为诺贝尔文学奖候选人,是蜚声文坛的巨星。

逝世后,张充和曾为其作挽联:“不折不从,亦慈亦让。

星斗其文,赤子其人”。

作品影响《湘行散记》中,作者细织密缝出他的童年、他的往事以及远行中船头水边的见闻。

在他的笔下,湘西的山水清澈,云雾清澈,风雨清澈,人也清澈。

他不回避悲剧,不作假意的润色,所有的事物和人,他都如实道来,文笔自然淳朴,犹如行云流水。

精段选读箱子岩(节选)十五年以前,我有机会独坐一只小篷船,沿辰河上行,停船在箱子岩脚下。

一列青黛崭削的石壁,夹江高矗,被夕阳烘炙成为一个五彩屏障。

石壁半腰约百米高的石缝中,有古代巢居者的遗迹,石罅隙间横横的悬撑起无数巨大横梁,暗红色长方形大木柜尚依然好好的搁在木梁上。

岩壁断折缺口处,看得见人家茅棚同水码头,上岸喝酒下船过渡人也得从这缺口通过。

那一天正是五月十五,河中人过大端阳节(农历五月十五为“大端阳节”)。

浙江中考语文总复习素材:名著阅读(十三)《湘行散记》

浙江中考语文总复习素材:名著阅读(十三)《湘行散记》

浙江中考语⽂总复习素材:名著阅读(⼗三)《湘⾏散记》(⼗三)《湘⾏散记》【作者简介】沈从⽂(1902—1988),原名沈岳焕,字崇⽂,湖南凤凰⼈,中国著名作家、历史⽂物研究者。

其创作风格趋向浪漫主义,他追求⼩说的诗意效果,融写实、纪梦、象征于⼀体,语⾔格调古朴,句式简峭、主⼲突出,单纯⽽⼜厚实,朴讷⽽⼜传神,具有浓郁的地⽅⾊彩,凸现出乡村⼈性特有的风韵与神采。

【作品导读】《湘⾏散记》和《湘西》可以同⼩说《边城》和《长河》互⽂理解,它们都是作者两次重返湘西所得。

迥异于⼩说“牧歌氛围”“乐观超越”,散⽂饱含沉甸甸的责任意识——⾯对⼀种特殊的历史场域,追溯神性⽣命的始终,透过表层的⾎与泪,体验⼀份⼈⽣的庄严。

统摄到作者巨⼤悲悯情感下的书写与反省,是将尖锐的民族问题与社会⽭盾,融汇在⼈事的叙述中。

《沅陵的⼈》《沅⽔上游的⼏个县份》《桃源与沅州》等反思“⽂明”与“堕落”的复合关系;《凤凰》《⼀个多情⽔⼿与⼀个多情妇⼈》沉醉在爱的憧憬⾥,流露出对爱的毁灭性的隐忧;《虎雏再遇记》、《箱⼦岩》感动于原始⽣命的⼒量,同时也流露了原始⽣命活⼒⽆从改造与转移的忧惧感。

由五四时期兴起的中国现代散⽂,⾄30年代,创作多以⼩品形式为主。

收⼊《湘⾏散记》《湘西》中的散⽂,既能各⾃独⽴成篇,⼜从总体上具有内在的整⼀性。

这种散⽂长卷的独创,发展了散⽂艺术的表现形式,开拓了散⽂创作的意义空间。

【写法鉴赏】《湘⾏散记》的语⾔质地简洁澄明,⾃然朴素。

⽆论是记⼈叙事,还是勾勒⼭⽔,抑或坦露⼼迹,都简洁明快,⼀语中的,绝不拖沓。

不刻意雕饰⽽不乏⽂采,不有意追求⽽⾃得其蕴,拒矫情,远做作,显本⾊。

《湘⾏散记》⽤语典雅、富丽。

在遣词造句⽅⾯,沈从⽂是受古典⽂学影响最深的现代作家,⾏⽂中注重骈散结合,长短句错落有致。

沈从⽂的语⾔是独特的,对于作品中的对话,⼀字⼀句,他都毫⽆改变地写下来,使⽤了⼤量体现民俗的⽅⾔词汇,那些话语,充满了乡野的味道,可以使读者嗅出泥味和⼟⾹,为作品增添了新鲜与活泼的⽓息。

名著导读《湘行散记》阅读练习及答案

名著导读《湘行散记》阅读练习及答案

名著导读《湘行散记》练习及答案【作者简介】沈从文(1902-1988),男,原名沈岳焕,湖南凤凰人,中国著名作家。

其祖父沈宏富是汉族,祖母刘氏是苗族,母亲黄素英是土家族。

因此,沈从文的民族应是汉族,但沈从文本人却更热爱苗族,他的文学作品中有许多对于苗族风情的描述。

沈从文是作家、历史文物研究者。

14岁时,他投身行伍,浪迹湘川黔交界地区。

1924年开始进行文学创作,撰写出版了《长河》、《边城》等小说。

1931年-1933年在青岛大学任教,抗战爆发后到西南联大任教,1946年回到北京大学任教,建国后在中国历史博物馆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工作,主要从事中国古代历史与文物的研究,著有《中国古代服饰研究》。

1988年病逝于北京,享年86岁。

【阅读练习】1、《湘行散记》是沈从文(作者)的一部散文(文体)集。

共收录 12 篇散文。

2、《湘行散记》以还乡历程为“线”,以小船停泊处为“点”,点线相连,徐徐向我们展开了一幅湘西山水长卷。

3、沈从文出生在湘西,成长在湘西,凭着亲身的见闻写成的《湘行散记》,文中不仅浸透了作者深沉、真挚的感情,还寄托了他的哀戚、悲悯与希望。

4、作者回乡走是水路,一路上的见闻都与水边人物有关,书中写到的人物除了水手,还有妓女、店老板、兵士、土匪等。

在这些卑微的人物身上,寄寓了作者对人性的庄严思考。

5、在《湘行散记》的十二篇散文中,以人物来命题的有《一个戴水獭皮帽子的朋友》、《虎雏再遇记》、《一个爱惜鼻子的朋友》、《一个多情水手与一个多情妇人》、《辰河小船上的水手》、《五个军官与一个煤矿工人》、《老伴》七篇;以地点命题的有《鸭窠围的夜》、《桃源与沅州》、《箱子岩》三篇;以时间来命题的是《滕回生堂的今昔》、《一九三四年一月十八》两篇。

5、《带水獭皮帽子的朋友》,朋友所戴的水獭皮帽子是他渔人身份的标志。

这是一个懂人情有趣味的老朋友,他还是一个“风雅”的人。

这个朋友言语行为皆粗中有细,且带点儿妩媚,可算得是个妙人!6、《一个多情水手和一个多情妇人》多情水手名叫牛保,他的多情表现在吃了“荤烟”还听妇人说痴话、把我回送的苹果马上送到女人那里、不顾落入激流的生命危险而为情人跟同伴乱打乱抟的行为等方面。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湘行散记》名著导读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湘行散记》名著导读

《湘行散记》名著导读作者简介沈从文(1902—1988),原名沈岳焕,湖南凤凰人,中国现代小说家、散文家、历史文物研究家。

沈从文少年时投身行伍,在沅水流域各县生活。

1923年开始进行文学创作,抗战爆发后到西南联大任教,抗战胜利后到北京大学任教。

新中国成立后,他在中国历史博物馆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工作,主要从事中国古代历史文物的研究。

他的小说和散文浸透了乡土抒情诗的气氛,创造了一种充满诗情画意的牧歌意境。

作品有《边城》《湘行散记》《中国古代服饰研究》等。

创作背景1934年年初,沈从文从北平回湘西凤凰家中探望病危的母亲,行至桃源,他转走水路,沿沅水上行,经辰州、泸溪、保靖、茶峒、凤風等地。

一路上,沈从文给新婚不到半年的妻子张兆和写了近五十封信,《湘行散记》即是他循着这些回乡记忆写下来的。

《湘行散记》以还乡历程为“线”,以小船停泊处为“点”,点线相连,徐徐向我们展开了一幅湘西山水长卷。

思维导图第一部分返乡途中的风土作者在返乡途中看到的湘西风土人情以及作(1—4篇)人情以及人事者关于往昔的回忆。

湘行第二部分返乡途中新结识的作者在返乡途中结识了或有趣或龌龊的人,了解散记(5—8篇)人和他们的故事了他们的故事并夹杂着对他们或褒或贬的评论。

第三部分返乡途中的回忆作者在返乡途中重逢了故友,中间夹杂着往事(9—12篇)和重逢的故人回忆和今昔对比下复杂的情感。

思想意义及价值取向《湘行散记》通过描写风景、记述人事来展现湘西风情,寄寓了对人性的庄严思考。

湘西的现实与历史,作者的见闻与回忆,美丽纯净的牧歌情感与包含着深切忧患的思索,如同相互对立而又交织的音乐主题一般,被精心编织在这部作品中,共同构成了一首深沉奇丽的乐曲。

(1)《湘行散记》艺术地再现了湘西人民尤其是湘西下层人民的生命形态,表现了对湘西下层人民生存状态的人道主义关怀。

作者将自己对人生的观察与思考融入其中,表达了对故土浓厚的悲悯之情和历史使命感。

(2)《湘行散记》从容舒缓地描写湘西的山川景物、民俗风情、地理物产、人事现状、历史事变、原始遗迹,以质朴的语言将返乡途中所感受到的变化娓娓道来,在今昔对比中,表现出时代的巨大变化和备受冲击的湘西文化的危机处境,表现出对改造国民性的峻切思考和对乡民现存环境和出路的忧虑。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湘行散记》课外名著阅读指导课
----鸭窠围的夜
课型:新授课主备:朱四英协备:王正秀审核:夏平时间: 2018.09 06 【教才分析】
翻开《湘西散记》与《湘西》,便随处可以感到作者寄托在作品中的情感力量的冲击。

无论是滔
滔长流上的水手、纤夫、妓女,还是沿河各县份的矿工、农民、兵士,对掺入他们生命里去的泪与笑、恩与怨、生与死,作者都有如感同身受。

作者的情感从他对人生真味独到的体验中流出,具有
强烈的感人力量。

【教学内容】
《湘行散记》与《湘西》代表着沈从文散文的最高成就。

这不仅在于《湘行散记》《湘西》表现
出沈从文对人生现实的独特认识,也集中体现出沈从文散文艺术的独立创造,从中显示出沈从文反
映人生现实的美学原则。

艺术创作的传统,即一面承认材料的本性,一面就材料性质注入他个人的
想象与感情。

虽加人工,原则上却又始终保持那个物性天然的素朴。

《湘行散记》《湘西》突出地体
现了沈从文的这一美学原则。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沈从文及其散文集《湘行散记》的基本情况。

2.本文体现的作者“文体家”的地位。

3. 把握作者在文章中所寄托的深沉的生命感喟。

【教学重点】体悟文章作者在平凡人生事相中发掘诗意、保持生活原生态的叙写方式。

【教学难点】文章的主旨。

【教法学法】读思相结合
【教学准备】课件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自主明标
(一)情景引入
1、《鸭窠围的夜》是沈从文20世纪30年代散文代表作《湘行散记》中的第三篇,与全书有着一
致的感情基调。

它是一篇游记散文,通过作者旅途中夜宿鸭窠围时一夜间的见闻和思绪,描写了湘
西地区特有的自然景色和独异的人生形态,寄托了作者深沉的生命感喟。

(二)明标预习
2、板书目标:①了解情况②水手生
二、互动达标
(一)走进沈文了解作者
(1902—1988),原名沈岳焕,笔名休芸芸、甲辰、上官碧、璇若等,20世纪最为优秀的文学家
之一。

代表作有小说《边城》《长河》,散文集《湘行散记》《湘西》等。

鸭窠围的夜是湘行散记第三
篇是一篇游记。

湘西是沈从文的故乡,他乘船由常德沿沅水溯流而上,于沿途将千里沅水及各支流流经的湘西乡村的景物人事记录下来,写成给妻子的信件,后经整理结成一部系列散文《湘行散记》,成为现代散文
(二)默读课本理清思路
3、快述阅读文章,思考以下问题
4、文章内容结构层次
第一部分(开头两个自然段):写阴历年前某天夜晚,航行在沅水上的渡船泊于鸭窠围岸边,水手歇夜,以及湘西特有的吊脚楼景观。

第二部分(从“河面大小船只泊定后”至“灶中正火光熊熊”):透过作者的想象,叙写水手们到岸上吊脚楼吃“荤烟”或烤火歇息的情景。

第三部分(从“邻近一只大船上”至“也是很显然的事了”):由邻船一位水手的举动引起回忆,“温习”了十五年前自己经历的同样的情形。

第四部分(最后三个自然段):写午夜时分水面上渔人“赶白”的古怪声音及由此引发的对湘西人历史命运的思考。

(三)精读课本赏析水手
5、本文是怎样呈现湘行水手生活状况的?重点写了什么内容?
(课件展示)最后一部分写午夜时分渔人“赶白”的场面描写,黑夜中“水面上那一分红光与那一派声音”,构成幽远而近乎神秘的氛围,也同样令人难忘。

小结:一篇着重表现的是其人生形态的另一面。

作者写沿河吊脚楼成为长年与流水斗争的水手们以及其他水上人解除疲劳与寂寞的落脚处,写船上人过了瘾,胡闹已够,下船途中与窗口妇人的对话,写他们也其中,不论是吊脚楼妓女和水手的对话,还是对“赶白”场面描写和反思历史的议论,深刻地显出沈从文反映人生现实的美学原则。

(四)回顾课本畅谈感悟
6、小组展示
小结:沈从文《鸭窠围的夜》正是通过对水手人性美的描写,使这个夜晚更加美丽迷人。

一个漫长、寂寥、寒冷的夜,经沈从文的描绘、渲染、想象、点化,火光与杂声综合,“交织了庄严与流动,一切真是个圣境,成为一首优美的小夜曲。

“人性”之光的点点灯火永远闪烁,温暖着寒夜中人们的心房。

《鸭窠围的夜》是人类永恒的夜,它以不可言说的魅力将人们带入一个神圣而高远的境界
三、多元测标
7、(1-5学生必做)、(6号二选一)
②内容结构层次
板书设计
作者
结构
人物
教学反思。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