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诊断学第三章舌诊舌苔
中医执业中医诊断学第三单元 望舌(习题及答案)

第三单元望舌一、A11、舌痿软而淡白无华可见于A、气血虚衰B、风痰阻络C、肝肾阴亏D、热极伤阴E、阴虚火旺2、舌短缩色青紫而湿润者多属A、痰湿内阻B、寒凝筋脉C、热盛津伤D、脾虚不运E、气血俱虚3、镜面舌的形成机理是A、热甚伤津B、水湿上泛C、胃气大伤D、胃肠热甚E、热入营血4、舌苔苔质粗大疏松而厚,揩之易去为A、滑苔B、糙苔C、腻苔D、腐苔E、无根苔5、舌苔脱落处舌面不光滑,仍有新生苔质颗粒者称A、花剥苔B、地图舌C、镜面舌D、光滑舌E、类剥苔6、属于连舌本,散舌下的是A、手少阴心经B、足太阴脾经C、手太阴肺经D、足少阴肾经E、足厥阴肝经7、舌与脏腑经络关系中,足厥阴肝经A、挟舌本B、系舌本C、络舌本D、连舌本E、散舌下8、下列各项中,不属于引起舌象生理变异的是A、年龄因素B、气候因素C、环境因素D、地域因素E、禀赋体质因素9、舌质胖大淡嫩并有齿痕多见于A、血虚B、气虚C、肾虚D、寒湿壅盛E、湿热痰浊10、温病热入营血的舌色是A、红舌B、紫舌C、绛舌D、青舌E、淡红舌11、舌绛少苔或无苔多见于A、阴虚火旺B、热入营血C、气分实热D、阳明热盛E、瘀血阻滞12、舌色淡红中泛现青紫多为A、寒凝血瘀B、酒毒内蕴C、瘀血内阻D、脾胃湿热E、肺气壅滞13、舌中部点刺者多为A、肝胆火盛B、心火亢盛C、肺热壅盛D、胃肠热盛E、大肠湿热14、舌红胖大多见于A、脾肾阳虚B、心脾热盛C、水湿内停D、脾胃湿热E、阴虚火旺15、观察舌苔以辨别病邪深浅,主要依据是A、舌苔的有无B、舌苔的厚薄C、舌苔的颜色D、舌苔的真假E、舌苔的润燥16、望舌诊的临床意义是A、判断邪正盛衰B、辨别病位深浅C、推断病势进退D、区别病邪性质E、以上均是17、外感秽浊与热毒之邪相合的舌象是A、白腻苔B、黄腻苔C、积粉苔D、灰黑苔E、腐苔18、苔白如积粉,扪之不燥者多见于A、湿浊中阻B、脾肾阳虚C、食积化热D、风热表证E、外感瘟疫19、舌苔薄白而干者多见于A、湿浊中阻B、食积内停C、脾肾阳虚D、外感风热E、燥热伤津二、B1、A.舌强硬红绛少津B.舌强硬语言謇涩C.舌强硬舌苔厚腻D.舌痿软淡白无华E.舌痿软红绛少苔<1> 、气血两虚多见A B C D E<2> 、邪热炽盛多见A B C D E2、A.肝风内动B.热入心包C.阴虚火旺D.心脾热盛E.中风先兆<1> 、歪斜舌多见于A B C D E<2> 、颤动舌多见于A B C D E3、A.血虚动风B.热极生风C.阴虚动风D.疫毒攻心E.肝阳化风<1> 、舌紫而吐舌可见于A B C D E<2> 、新病舌绛而颤动并伴高热惊厥可见于A B C D E4、A.燥苔B.类剥苔C.花剥苔D.糙苔E.地图舌<1> 、舌苔不规则脱落,边缘突起,界限清楚的是A B C D E<2> 、舌苔干燥粗糙津液全无的是A B C D E5、A.舌尖B.舌中C.舌根D.舌两侧E.舌底<1> 、肾在舌上分属部位是A B C D E<2> 、肝在舌上分属部位是A B C D E6、A.胖大舌B.瘦薄舌C.点刺舌D.老舌E.强硬舌<1> 、气血两虚的舌象是A B C D E<2> 、水湿内停的舌象是A B C D E答案部分一、A11、【正确答案】 A【答案解析】痿软舌多因气血不足,阴液亏虚,舌体筋脉失养而致。
中医诊断学——舌诊考点总结

中医诊断学——第三单元舌诊细目一舌诊原理1.舌与脏腑、经络的联系(1)舌为心之苗,心主神明。
(2)足太阴脾经连舌本、散舌下。
(3)足厥阴肝经络舌本。
(4)足少阴肾经循喉咙、夹舌本。
(5)足太阳膀胱经经筋结于舌本。
(6)肺系上达咽喉,与舌根相连。
2.脏腑的病变反映于舌,具有一定的规律(1)舌质多候五脏病变,侧重血分。
(2)舌苔多候六腑病变,侧重气分。
(3)舌尖多反映上焦心肺的病变。
(4)舌中多反映中焦脾胃的病变。
(5)舌根多反映下焦肾的病变。
(6)舌两侧多反映肝胆的病变。
细目二正常舌象正常舌象的主要特征为:舌色淡红鲜明,舌质滋润,舌体大小适中,柔软灵活,舌苔均匀薄白而润。
简称“淡红舌,薄白苔”。
细目三望舌质要点一舌色异常的表现特征及临床意义要点二舌形异常的表现特征及临床意义1.老舌:舌质纹理粗糙或皱缩,坚敛而不柔软,舌色较暗者,为苍老舌。
临床意义:实证。
2.嫩舌:舌质纹理细腻,浮胖娇嫩,舌色浅淡者,为娇嫩舌。
临床意义:虚证。
3.胖舌:主水湿内停、痰湿热毒上泛。
①舌淡胖大:多为脾肾阳虚,水湿内停。
②舌红胖大:多属脾胃湿热或痰热内蕴。
③肿胀舌:舌红绛肿胀者,多心脾热盛。
4.瘦舌:主气血阴液不足。
①舌体痩薄而色淡:多是气血两虚。
②舌体瘦薄而色红绛干燥:多为阴虚火旺,津液耗伤。
5.点、刺舌:(1)临床意义:脏腑热极,或血分热盛。
6.裂纹舌:阴血亏损。
①舌红绛而有裂纹:多是热盛伤津,或阴液虚损。
②舌淡白而有裂纹:多为血虚不润。
③舌淡白胖嫩,边有齿痕而又有裂纹:属脾虚湿侵。
7.齿痕舌:主脾虚、水湿内停证。
①舌淡胖大,润而有齿痕:多属寒湿壅盛,或阳虚水湿内停。
②舌淡红而有齿痕:多是脾虚或气虚。
③舌红肿胀而有齿痕:为内有湿热痰浊壅滞。
④舌淡红而嫩,舌体不大而边有轻微齿痕:可为先天性齿痕。
小结舌形异常的表现特征及临床意义要点三舌态异常的表现特征及临床意义1.痿软舌:伤阴,或气血倶虚。
①舌淡白而痿软:多是气血俱虚。
②新病舌干红而痿软:多是热灼津伤。
中医诊断学-舌诊 ppt课件

PPT课件
9
3)颤动:多见于热极生风、肝风内动、酒 精中毒、心脾两虚 4)歪斜:多为中风或中风先兆 5)吐弄:多为小儿智力发育不良 6)短缩:多为热病(天生舌短者除外)
PPT课件
10
2.望舌苔
(1)望苔色 1)白苔:多主表证、寒证、湿证 • 表证-薄白苔 • 寒证-白厚苔 • 湿证-白腻苔
PPT课件
PPT课件
20
2)润燥:表示体内津液的盈亏 由润转燥-热势加重,津液耗伤,病情发展 由燥转润-热邪渐退,津液恢复,病情好转
PPT课件
16
3)腐腻: 苔质颗粒粗大,疏松而厚,刮之易去-腐苔 颗粒细腻,粘滑不易刮去-腻苔
PPT课件
17
4)剥落:-胃气胃阴之存亡 苔全部退去,舌面光洁如镜-光剥苔(镜面舌) 舌苔部分剥落,界限清楚-花剥苔 大面积脱落,形似地图-地图舌
11
2)黄苔:多主热证、里证(从黄的程度辨别 热的的轻重) 薄黄 黄厚
PPT课件
12
焦黄
黄腻
PPT课件
13
3)灰苔:多主痰湿、里证 4)黑苔:主里热重证、寒盛证
PPT课件
14
(2)望苔质
1)厚薄: 薄苔为疾病初起,厚苔为病情较重。 由薄变厚-病情由轻转重 由厚变薄-病情由重转轻
PPT课件
15
PPT课件 3
1.望舌质
(1)舌色 • 淡白舌-主虚证、寒证 • 红舌-主热证 舌红起芒刺、黄厚苔-实热证 舌红少苔或无苔-虚热证
PPT课件
4
• 绛舌-邪热入营(温病:卫气营血辨证)
• 紫舌-主热证、寒证、瘀血证
PPT课件
5
(2)望舌形
1)老嫩: 舌质粗糙、苍老-实证、热证 细腻、娇嫩或边有齿痕-虚证、寒证
舌诊第三课:舌苔

舌诊第三课:舌苔现在继续讲舌诊第3课舌苔上次分别讲了舌对应五脏的区域、舌质舌形。
这次再讲舌苔。
下次就可以进行实例分析,教大家如何具体地进行舌诊了。
先给大家看几个不同的舌苔除了第一张外,下面的三个舌头的舌苔都是有健康失调的舌苔,舌苔是如何来的呢?舌和两个脏器有直接关系:心、脾。
舌是心之窍,也直接关联着脾胃的消化系统。
古中医说,舌苔,是心之液的瘀积。
古中医典籍又说,汗是心之液。
所以,舌苔和汗是同样的来源。
虽说是心之液,其实都是体内津液,所又从全局性来看,舌苔是瘀积的津液形成的,能够反应体内津液的瘀积情况,所以可以通过舌苔来判断很多病情。
而五脏有五色,这个津液在不同的地方瘀积得比较多,就反应出不同的颜色来。
如果郁积在脾胃,也就是土,就会成黄色。
如果郁积在肺,也就是金,就会成白色。
为何我们的舌苔多是白色呢?是因为肺是储藏痰湿最多的地方,痰湿由脾产生,储藏在肺里。
通过呼吸,将肺里的痰给气化掉。
健康人进入肺里的痰和气化掉的痰是保持着平衡的;黑色的,就是瘀积到肾里了,而肾精是人体热量的来源,于是黑痰一般是表示体内热盛。
舌苔的湿润和干燥情况,分别代表着瘀积处的火重还是湿重。
痰湿随时都在产生,也随时在通过呼吸气化掉。
这个苔,称为燥苔,是肺内火盛,肺燥,但瘀积的痰湿也挺多的,可以想象一下,肺内是干掉的痰贴在那里。
这苔,是肺内湿气重,形成的苔,称为滑苔。
这个,就是更重的湿气了。
但这一张的舌苔是黄色的,说明湿气郁积在脾内比较多。
这一张呢,称为糙苔,成黄色,是脾土的火太盛,伤津液了。
但湿邪仍在脾内很多,湿邪被火这么一加热,也浓缩了,你想象一下几年不打扫的厨房的油腻的地方。
黄色,是在脾。
干,是火重。
这两个条件加起来,推理一下,就能得出上面的结果。
再看看舌苔的厚度。
这是薄苔,提示疾病较轻,是初期的,邪气多在体表,瘀积得不重。
这张呢,则是厚苔了,表示痰湿瘀积重、食积、湿邪较重等,这个,就是没有舌苔了,称为镜面舌,是体内的津液等有极大的损耗,不仅津液没有,痰湿也没有,一般火很重。
中医诊断学舌诊图

※②黄苔
主里(是否伤津),热证(表里).薄黄指风 热表证,黄厚指里湿热证.
※③灰苔 病重
主里热炽盛(灰干)和寒湿内盛(灰润).
※④黑苔 病重
主里热炽盛(黑干)寒湿内盛或阳虚(黑润).
34
苔色:白黄灰黑
35
3.苔形: 全苔、偏全、剥苔、花剥苔、 地图舌(边界清楚)、镜面舌.主气血和 胃气的盈亏,邪的深浅.
11
瘦薄舌
肿胀舌
12
舌淡红胖嫩
舌淡红瘦薄苔白燥裂
13
③芒刺: 邪热亢盛.蕈状乳头肿胀或高突,抚之棘
手.脏腑热盛热入营血.舌尖属心火亢盛, 舌中属胃肠热毒炽盛,舌边肝胆火盛.
14
芒 刺
15
④裂纹:主虚或邪盛正虚.热盛伤阴(舌 色红绛),血虚不润(舌色淡白苔薄白), 脾虚湿侵(舌色淡白齿痕苔滑腻)
25
※三.望舌苔
※苔质:厚薄 润燥 腐腻 ※苔色:白苔 黄苔 灰苔 黑苔 ※苔形:全苔 偏反应病邪深浅和轻重.
◆薄苔:见底(舌质),病轻邪浅,胃 气未伤. ◆厚苔:不见底,病邪在里,胃气 挟湿浊熏蒸于舌面.
27
舌苔薄厚
28
※②润燥:反映津液盈亏.
◆润苔表示津液未伤. 过润即滑苔 主虚和水湿不化. ◆燥苔津液已伤.主热盛津伤,阴虚 津亏,阳虚气不化津,燥气伤肺.过燥 为糙cao苔或燥裂苔,主津枯.
偏苔
花剥苔 地图舌
36
镜面舌
37
强硬舌 22
※③震颤:舌体不自主地颤动.主动 风.热极(色绛),肝阳化风,虚风内动 (阴和血虚)
※④歪斜:主痰瘀阻络或中风.伸舌 时舌体偏向一侧.
※⑤卷缩:舌体卷缩不能伸长或不抵 齿.主虚实.虚(气血虚和热盛阴亏).实 即寒凝筋脉(舌胖粘腻).危重.
舌诊——望舌苔诊病——舌苔概述

舌诊——望舌苔诊病——舌苔概述舌苔,是指散布在舌面上的一层苔状物而言。
正常人的舌苔一般色白而均匀,干湿适中,舌面的中部与根部稍为厚胖,其余部位则较为薄削,传统中医学说苔是由于脾胃之气上熏凝集而成,是胃气盛衰的重要标志。
不过,这种说法其实并不太正确,之前我们已经分享过关于舌苔的设想。
其实舌苔是五脏六腑共同作用的结果。
由于以前陈述过这样的观点,在此就不再赘述了。
病理变化的舌苔,因有内在体质与病邪性质的不同,或夹有饮食积滞之浊气,或系邪气上升而致成,故其表现各不相同。
望舌苔主要是观察苔质与苔色两个方面的具体变化,以了解疾病的性质、病位的深浅和邪正消长的情况。
无论舌苔如何发生变化,主要是苔质、苔色这两个方面变化的排列组合。
苔质,是指舌苔质地、形态。
望苔质主要是观察舌苔的厚薄、润燥、腐腻、剥落、偏全、真假等性状的变化。
如果我们让一位医生治病,我们的苔质从厚到薄变化,一般提示病情在好转;如果苔质从薄到厚变化,一般提示病情加重。
如果病情好转,苔与舌质都是要往薄白苔、淡红舌方面发展才对;否则,可能就是治反了。
但这仅是一般规律,仅作参考,不是绝对依据。
苔色,是指舌苔的不同颜色。
望苔色主要是观察苔色的具体变化。
苔色的变化主要有白、黄、灰、黑4种。
从白苔到黄苔是往热发展,如果再往灰和黑发展,如果灰和黑苔是干燥的,那么就是热极,如果灰苔与黑苔是湿润的,则是寒极。
灰和黑苔是两个极端,要么寒极,要么热极。
但一般黄苔是热证为主。
(这是体内严重积滞)舌苔的定义是薄白苔。
薄白苔说清楚了苔质与苔色两个方面,薄是指舌质,一定要薄,薄是以透过舌苔能隐隐见到舌体的为“薄苔”,不能见到舌体的就是“厚苔”了,如果苔厚了,那就是意味着,体内有多余的垃圾排不出去了,瘀滞了,或是水湿、痰饮,或是食积,一方面提示邪气偏盛、有入里的趋势,一方面也说明体内正气不足,邪才能在体内停留。
舌是内在机理最自然反映,有诸内必形之于诸外,就好像一棵树,从其外面的枝叶茂盛就可以知道其根系非常发达,如果外面的枝叶枯干了、黄了、要不就说明外面和季节到了落叶的时候,要不就说明这枝快枯死了。
中医四诊望诊之舌诊舌苔篇

中医四诊望诊之舌诊舌苔篇望舌苔舌苔,指舌面上的一层苔状物,由脾胃之气燕化胃中食浊而产生。
正常的舌苔.一般是薄白均匀,干湿适中,舌面的中部和根部稍厚。
由于患者的胃气有强弱,病邪有寒热,故可形成各种不同的病理性舌苔。
望舌苔要注意苔质和苔色两方面的变化。
一、苔质苔质.指舌苔的质地、形态。
主要观察舌苔的厚薄、润燥、腻腐、剥落、真假等方面的改变。
(一)薄、厚苔【舌象特征】舌苔的厚薄以“见底”、“不见底”作为衡量标准。
透过舌苔能隐隐见到舌质者.称为薄苔,叉称见底苔;不能透过舌苔见到舌质者,称为厚苔,又称不见底苔。
【临床意义】主要反映邪正的盛衰和邪气之深浅。
【机理分析】薄苔是正常舌苔的表现之一,舌苔薄而均匀,或中部稍厚,干湿适中,此为正常舌苔,提示胃有生发之气。
厚苔是由胃气夹湿浊、痰浊、食浊、热邪等熏蒸,积滞舌面所致,主痰湿、食积、里热等证。
《辨舌指南》说:“苔垢薄者,形气不足;苔垢厚者,病气有余。
”辨舌苔厚薄可测邪气的深浅。
外感疾病初起在表,病情轻浅,或内伤病病情较轻,胃气未伤.舌苔亦无明显变化,可见到薄苔。
舌苔厚或舌中根部尤著者.多提示外感病邪气已入里.或胃肠内有宿食,或痰浊停滞,病情较重。
舌苔由薄转厚,提示邪气渐盛,或表邪人里,为病进;舌苔由厚转薄,或舌上复生薄白新苔.提示正气胜邪,或内邪消散外达,为病退的征象。
舌苔的厚薄转化,一般是渐变的过程,如薄苔突然增厚,提示邪气极盛,迅速人里;苔骤然消退,舌上无新生舌苔,为正不胜邪,或胃气暴绝。
(二)润、燥苔【舌象特征】舌苔润泽有津,于湿适中,不滑不燥,称为润苔。
舌面水分过多,伸舌欲滴.扪之湿滑,称为滑苔。
舌苔干燥,扪之无津,甚则舌苔干裂,称为燥苔。
苔质粗糙,扪之碍手.称为糙苔。
【临床意义】主要反映体内津液的盈亏和输布情况。
【机理分析】润苔是正常舌苔的表现之一,是胃津、肾液上承,布露舌面的表现。
疾病过程中见润苔,提示体内津液未伤,如风寒表证、湿证初起、食滞、瘀血等均可见润苔。
中医诊断学-望舌

(五)齿 痕
舌象特征:舌体边缘见牙齿的痕迹, 称为齿痕舌或称齿印舌。
临床意义:
齿痕舌常与胖大舌同见,主脾虚湿盛。 淡白胖大,湿润— 阳虚水湿内停。 舌体不胖有齿痕,质嫩——脾虚或气血两虚。
三、舌态
舌态----舌体运动时的状态。 正常舌态:舌体活动灵便,伸缩自如。 提示气血充盛,经脉通调、脏腑健旺。 常见的病理舌态:
(三)芒刺舌——主热盛 舌象特征及机理分析:
是指蕈状乳头增大、高突,并形成 尖锋,形如芒刺,抚之棘手。
临床意义: 脏腑热极,或血分热盛,充斥于舌络。
(四)裂 纹
舌象特征: 舌面上有多少不等,深浅不一,
各种形态明显的裂沟,裂沟中无舌苔覆盖。
形成机理: 精血亏虚,阴津耗损,不充舌体→
舌面萎缩→ 裂纹舌 临床意义: ➢ 舌红绛+裂纹—热盛伤津,或阴虚火旺; ➢ 舌淡白+裂纹—血虚不润;
辨别滋味, 调节声音, 搅拌食物, 协助吞咽。
二、舌诊原理
心经
肾经
肝经
脾经
舌与经络相连
舌与经络有着密切的联系。
手少阴心经沿食道,之别系舌本;
足少阴肾经循喉咙,夹舌本;
足厥阴肝经,络舌本;
足太阴脾经,连舌根、散舌下;
手太阴肺经上达咽喉,与舌根相连。
心 舌与脏腑功能相关
舌为心之苗,心气通于舌。 手少阴心经沿食道,之别系舌本。
舌象特征: 舌苔润泽有津,干湿适中,不滑不燥→ 润苔 舌面水分过多,伸舌欲滴,扪之湿滑→滑苔 舌苔干燥,扪之无津,甚则舌苔干裂→燥苔 舌苔粗糙,扪之碍手→ 糙苔
临床意义:
主要反映体内津液盈亏和输布情况。
滑苔——主痰饮、水湿。 燥苔、糙苔——主津液已伤;
或津液输布失常。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黄糙苔、焦黄苔——主邪热伤津,燥结腑实之证。
黄滑苔——痰饮化热;或气血亏虚,复感湿热之邪。
2020/6/13
中医诊断学
16
淡黄苔
2020/6/13
深黄苔
中医诊断学
焦黄苔
17
(三)灰黑苔 特 征:浅黑苔即灰苔,深灰苔即黑苔,二者常并称。 临床意义:主阴寒内盛,或里热炽盛。 辨 证: 灰黑色浅而润多主寒;色深而燥多属热; 灰黑苔,舌面湿润,属阳虚寒湿内盛或痰饮内停。 黄腻灰黑苔,属湿热内蕴,日久不化。 焦黑苔,舌质干裂起芒刺,属热极津枯。 苔黄赤兼黑(霉酱苔),属宿食湿浊久积, 湿热挟 痰。
中医诊断学
偏苔
12
(六)真、假苔
特 征:
舌苔紧贴舌面,刮之难去者,称为有根苔,此属真苔。 舌苔不紧贴舌面,刮后舌质光洁者,称为无根苔,即 是假苔。
临床意义:辨别疾病的轻重、预后。
辨 证:
病之初、中期,见真苔为胃气壅实,病情较深重;
久病见真苔,说明胃气尚存;
新病见假苔,病情较轻; 讨论:剥苔、腐苔和
一是剥苔有前剥、中剥、根剥、花剥和镜面舌之异。
二是地图舌是指舌苔大片剥落,边缘突起,且剥落 部位时时移动。
三是剥落部多与其相对应的脏腑病变有关。
四是舌苔之有无及消长变化的意义。(即测知胃气、 胃阴的存亡,反映邪正盛衰,判断疾病的预后)
五是先天性剥苔与病理性剥苔的区别。(前者常见 于舌面人字沟之前,呈现菱形,多因先天发育不良 所致。)
久病见假苔,病情危重
假苔是否属无根苔?
2020/6/13
中医诊断学
13
二、苔色
(一)白苔 特 征:舌面上所附着的苔垢呈现白色。 临床意义:主表证、寒证、湿证,亦见于正常人或热证。 辨 证: 苔薄白而润,可为正常舌象;或表证初起、里证轻者、阳 虚内寒; 苔薄白而干,多是风热表证; 舌苔薄白而滑,主外感寒湿,或水湿内停。 苔白厚腻,主湿浊内停;或为痰饮食积。 苔白厚而干,主痰浊湿热内蕴;食积化热; 积粉苔舌质干红,主温病秽浊湿邪与热毒相结。
2020/6/13
中医诊断学
10
(五)偏、全苔
特 征:
舌苔遍布舌面,称为全苔。 舌苔仅布于某一局部,称为偏苔。
临床意义:全苔主邪气散漫。偏苔示邪聚局部。 辨 证:
苔仅见于舌中,常是痰饮、湿浊停聚中焦; 苔偏于左或右,提示肝胆湿热
2020/6/13
中医诊断学
11
全苔
2020/6/13
苔白而燥裂,主燥热伤津。
2020/6/13
中医诊断学
14
薄白苔
白厚腻苔
2020/6/13
中医诊断学
15
(二)黄苔
特 征:淡黄苔(微黄苔)、深黄苔(正黄 苔)、焦黄苔(老黄苔)。
临床意义:主热证、里证。(淡黄热轻,深黄 热重,焦黄热极)。
辨 证:
薄黄苔——风热表证,或风寒化热入里。
黄腻苔——湿热蕴结、痰饮化热,或食积化腐。
临床意义:主胃气不足,胃阴枯竭或气血两虚,亦是全 身虚弱的一种征象。
辨 证: 舌红苔剥多为阴虚; 舌淡苔剥或类剥苔多为血虚, 或气血两虚; 镜面舌,舌质红绛则属阴虚重证。
2020/6/13
中医诊断学
8
花剥苔
类剥苔
2020/6/13
中医诊断学
9
注意剥苔与类剥苔之区别的同时,还应熟悉以下几个 问题:
《望诊遵经·望舌诊法提纲》:舌常有胎也,无苔者虚也。胎垢薄者, 形气不足;胎垢厚者,病气有余。白胎者病在表;黄胎者病在里;灰 黑胎者,病在少阴。胎色由白而黄,由黄而黑者,病日进;胎色由黑 而黄,由黄而白者,病日退。
2020/6/13
中医诊断学
1
一、苔质
苔质即舌苔的质地、形态。主要包括舌苔的厚薄、腻腐、润燥、 剥落等。
第三节 望舌苔
舌苔,是舌面上的一层苔状物。正常之苔是由胃气蒸动胃阴上潮于舌 所形成,异常之苔则是由胃中浊气上泛于舌所致。由于患者的胃气有 强弱,病邪有寒热,故可形成各种不同的病理性舌苔。望舌苔要注意苔 质和苔色两方面的变化。
现代研究证实, 丝状乳头是形成舌苔的基础,乳头间夹杂有食物残渣、 脱落细胞、细菌、唾液等。
辨 证:
薄腻多食积;厚腻多湿热;
白腻而滑为痰浊、寒湿;黄腻而厚为痰热、湿热、暑湿等邪 内蕴
2020/6/13
中医诊断学
6
腐苔
2020/6/13
腻苔
中医诊断学
腻苔
7
(四)剥苔、类剥苔
特 征: 舌苔部分或全部剥落,剥落处光滑无苔者为剥苔;若 剥落处仍有新生苔质颗粒,或舌乳头可见者,则为类 剥苔。
2020/6/13
中医诊断学
4
润苔
糙苔
2020/6/13
中医诊断学
5
(三)腻、腐苔
特 征:
苔质细腻致密,颗粒细小,融合成片,如涂有油腻之状, 称为腻苔。苔质疏松,颗粒粗大,形如豆腐渣堆积舌面, 称为腐苔。若舌上黏厚一层,有如疮脓,则称脓腐苔。
临床意义:
主要测知阳气与湿浊之消长。皆主痰浊、食积;脓腐苔主 内痈。腐苔为阳热有余,腻苔属阳气被遏。
2020/6/13
中医诊断学
2
薄苔
厚苔 示邪盛病进 示正复邪却
2020/6/13
中医诊断学
3
(二)润、燥苔 特 征: 干湿适中,不滑不燥,曰“润苔”;舌面水分过多,伸舌欲 滴,扪之湿滑曰“滑苔”;舌苔干燥,扪之无津,曰“燥苔”; 舌苔干而粗糙,扪之碍手,曰“糙苔”。 临床意义:主要反映津液盈亏和输布情况。 辨 证: 润苔——正常表现、若病亦示津液未伤。 滑苔——主寒、痰饮、主湿。 燥苔——示津液已伤或津液输布障碍。 糙苔——热盛伤津之重证
2020/6/13
中医诊断学
18
灰苔
黑苔
2020/6/13
中医诊断学
19
第四节 舌象分析要点及舌诊意义
一、舌象分析的要点 (一)察舌的神气和胃气 神气
舌质红活荣润谓之有神,板硬枯暗谓之无神。 概括为舌质的荣枯。
荣舌:舌色红润鲜明,活动灵敏,津液充足,虽病 属善候,预后良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