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诊断学望舌苔

合集下载

中医诊断学望舌苔

中医诊断学望舌苔

寒热辨证中望舌苔应用
舌苔颜色
寒证舌苔多呈白色,热证舌苔多呈黄色或灰黑色。
舌苔润燥
寒证舌苔多润泽,热证舌苔多干燥。
舌苔厚薄
寒证舌苔多较薄,热证舌苔多较厚。
虚实辨证中望舌苔应用
证舌苔多粗糙。
舌苔分布
02
虚证舌苔多均匀分布,实证舌苔多分布不均。
舌苔剥脱
03
虚证舌苔易剥脱,实证舌苔不易剥脱。
舌苔微生物群落与口腔健康关系
舌苔微生物种类
舌苔上定植着多种细菌、真菌等微生物,其中一些与口腔疾病的 发生密切相关。
口腔健康与舌苔微生物平衡
正常的舌苔微生物群落对维持口腔健康具有重要作用,一旦平衡被 打破,可能导致口腔疾病的发生。
舌苔微生物与口腔疾病
研究表明,舌苔中的某些微生物与龋齿、牙周炎等口腔疾病的发生 和发展密切相关。
案例二
患者,女,30岁。因胃脘胀痛、嗳气反酸就诊。望诊见舌苔白厚腻,舌 质淡。结合其他症状,诊断为脾胃湿热证,治以健脾和胃、清热化湿之 法。
案例三
患者,男,60岁。因水肿、腹胀、尿少就诊。望诊见舌苔灰黑而润,舌 质淡胖。结合其他症状,诊断为脾肾阳虚水泛证,治以温补脾肾、利水 消肿之法。
04 望舌苔在中医辨证中作用
结合其他诊断方法提高准确率
望闻问切四诊合参
在望舌苔的同时,结合闻诊、问诊和切诊等其他中医诊断方法, 全面了解患者的病情。
辨证施治
根据患者的症状、体征和舌苔等表现,进行中医辨证分型,制定相 应的治疗方案。
借助现代科技手段
如舌诊仪等现代科技手段,可辅助中医医师更准确地判断舌苔变化。
临床案例分析与讨论
中医诊断学望舌苔
contents
目录
• 舌苔基本概念与意义 • 正常舌苔特征及其变化 • 异常舌苔类型及其临床意义 • 望舌苔在中医辨证中作用 • 现代医学对舌苔认识与研究进展 • 提高望舌苔技能和实践经验分享

中医望舌知识总结

中医望舌知识总结

中医望舌知识总结1. 引言中医望舌是中医诊断的重要手段之一,通过观察舌头的形态、颜色、质地等特征,可以了解患者的病情及身体的健康状况。

本文将总结中医望舌的基本原理、常见的舌象及其对应的疾病,以及如何正确观察舌象进行诊断。

2. 中医望舌的基本原理中医望舌的基本原理是根据舌头反映全身的情况,通过观察舌头的形态、颜色、质地等特征来判断患者的病情。

中医认为,舌苔代表着腠理情况,舌质反映了气血的营养情况。

3. 舌象及其对应疾病3.1 舌苔•舌苔正常:淡白薄薄的苔层,表示气血充足,体质较好。

•白苔:舌面覆盖白色苔层,一般表示寒湿内停。

•黄苔:舌面覆盖黄色苔层,一般表示湿热内蕴。

•灰苔:舌面覆盖灰色苔层,一般表示气虚或中气不足。

•黑苔:舌面覆盖黑色苔层,一般表示寒热夹杂。

3.2 舌质•淡红质:舌质呈淡红色,表示气血虚弱、阳气不足。

•暗红质:舌质呈暗红色,一般表示阴虚火旺。

•紫暗质:舌质呈紫色或暗红紫色,一般表示气血淤滞。

4. 如何正确观察舌象为了正确观察舌象,以下是一些注意事项:•自然状态:患者应在自然状态下,不要摄入任何食物或液体。

•充足光线:观察舌象时需要充足的光线,以便看清舌头的细节。

•平视观察:观察时应将舌头伸出口腔,平视观察,不要翻动舌头。

•整体观察:观察舌体的整体形态、颜色、质地等特征。

•侧面观察:侧面观察舌体的厚度、湿润程度等特征。

5. 结论中医望舌是一项重要的诊断手段,在中医临床实践中具有广泛应用。

通过观察舌苔、舌质等特征,可以帮助中医医师判断患者的病情,并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需要注意的是,在观察舌象时应注意患者的自然状态、光线充足、平视观察等方面的要求,以确保准确的诊断结果。

参考文献:1.王艳红, 宋平. 中医舌诊疾病与病因病机的相关性研究[J]. 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 2019, 27(03):38-40.2.吕运帆. 中医临床舌诊模型的研究进展[J]. 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9,39(05):605-609.。

中医诊断学35讲 望舌苔:苔质

中医诊断学35讲 望舌苔:苔质
第二个,望舌苔的质,除了望厚、薄以外,要看它润滑还是干燥。润滑和干燥实际上不仅仅是讲舌苔,舌质也要看润滑和干燥。舌质和舌苔都有润滑和干燥的问题,我们在讲舌质的时候,没有讲舌苔,舌质燥,舌体干燥,舌体润滑,实际上也有舌体、舌质的润滑和干燥问题,那和舌苔一路讲。舌苔润泽有津。润泽,干湿适中,不滑不燥,正常的,我们讲舌苔薄白均匀,干湿润燥适中,应该是还有一个润燥的问题。舌质淡红,舌体运动灵活,大小适中,舌苔薄白均匀,舌干湿润燥适中,润泽,这就是润苔。适中,没有很多的津液,也更见不到干燥,适中。什么样适中?你自己去理解,显得既不干燥也不是有很多的水分在那表现。如果水分多了、水分比较多,一看上去,如果说你不知道这个舌润是什么样子,你喝一口水吧,再来看舌质,舌质上面肯定要润一些。扪之湿润,这扪上去好象显得水分多一些,那就是润滑苔,正常的是润苔,水分太多了,又变成滑苔了,但我们有时候也合起来讲,舌苔润滑、舌体润滑。润滑说明起码津液没有受到损伤。如果滑得很明显,那可能还有水湿内停。舌体如果干燥,舌苔干燥,扪之无津,甚至有裂纹,那个叫做燥苔。干燥,有裂纹,看上去就没有津液,舌质又是暗红色,舌质又红、色暗,肯定这是一个什么证?肯定是一个热证。甚至比这个燥苔还厉害,比这个干燥的燥还厉害,变成糙粗,就是很糙粗,象沙子一样的堆积在上面,那就是这一个糙,这一个糙,粗糙的糙,比那个干燥还要厉害,干燥只是看它没有津液,粗糙是这个舌体甚至有一些象高低不平,舌苔这种情况象沙子堆在上面的,摸上去碍手的。这一个就更厉害了,裂纹,舌体、舌质紫黑色,舌质的颜色紫黑,舌苔很干燥,象那个公路上面堆了一些沙石一样,虽然是平坦的,但是象有些细小的高低不平,这是糙苔,糙苔比那个干燥的燥更厉害。那么这个润滑和燥、糙,很明显这个润燥是干什么的?是看津液的盈亏和输布情况,和水分有关系。水分多,津液没有受到损伤,就是象滑苔或者接近正常的是润苔;水分少了,津液干燥,没有水了,就显燥苔,甚至是糙苔。主要是辨别津液的盈亏和输布情况,这个机制很容易理解,就不讲了,它无非是津液、水湿,判断这个问题。如果由燥苔变成这个糙苔,病情发展,这都比较容易掌握,我不一个个讲了;由舌润而变成舌燥,那是津液在受到损伤;如果由舌质燥慢慢变得润泽,那说明津液已经气化正常了,水分的气化正常,出现正常,津液已经能够恢复了。

中医诊断学——望舌苔

中医诊断学——望舌苔

中医诊断学——望舌苔1.青紫舌的形成原因有A.血脉凝滞B.阴寒凝滞C.热毒炽盛D.外伤2.紫舌可见于A.热极B.寒极C.痰湿D.肾虛答案:ABCD,AB 细目四望舌苔要点一苔质变化(厚薄、润燥、腐腻、剥落、真假)的特征与临床意义苔质,是指舌苔的质地、形态。

主要观察舌苔的厚薄、润燥、腐腻、剥落、真假等方面的改变。

(一)薄、厚苔1.表现特征苔质的厚薄以“见底”和“不见底”为标准,即透过舌苔能隐隐见到舌体的为‘“薄苔”,不能见到舌体则为“厚苔”。

2.临床意义苔的厚薄主要反映邪正的盛衰和邪气之深浅。

(1)薄苔本是胃气所生,属正常舌苔;若有病见之,亦属疾病轻浅,正气未伤,邪气不成。

故薄苔主外感表证,或内伤轻病。

(2)厚苔是胃气夹湿浊邪气熏蒸所致,故厚苔主邪盛人里,或内有痰湿、食积等。

3.舌苔厚薄变化的临床意义(1)舌苔由薄转厚提示邪气渐盛,或表邪人里,为病进。

(2)舌苔由厚转薄提示正气胜邪,内邪消散外达,为病退的征象。

舌苔的厚薄变化,一般是渐变的过程,如果薄苔突然增厚,提示邪气极盛,迅速人里;舌苔骤然消退,舌上无新生舌苔,为正不胜邪,或胃气暴绝。

(二)润、燥苔苍白1.表现特征(1)润苔舌苔干湿适中,不滑不燥。

(2)滑苔电舌面水分过多,伸舌欲滴,扪之湿而滑。

(3)燥苔舌苔干燥,扪之无津,甚则舌苔干裂。

(4)糙苔苔质粗糙如砂石,扪之糙手,津液全无。

2.临床意义舌苔的润燥主要反映体内津液的盈亏和输布情况。

(1)润苔是正常的舌苔表现。

疾病过程中见润苔,提示体内津液未伤,多见于风寒表证、湿证初起、食滞、瘀血等。

(2)滑苔舌面水分过多,伸舌欲滴,扪之湿而滑。

滑苔多因水湿之邪内聚,主寒证、主湿证、主痰饮。

外感寒邪、湿邪,或脾阳不振,寒湿、痰饮内生,均可出现滑苔。

(3)燥苔提示体内津液已伤。

如高热、大汗、吐泻、久不饮水或过服温燥药物等,导致津液不足,舌苔失于濡润而干燥。

亦有因痰饮、瘀血内阻,阳气被遏,不能上蒸津液濡润舌苔而见燥苔者,属津液输布障碍。

中医望诊——几种异常舌苔预示疾病

中医望诊——几种异常舌苔预示疾病

中医望诊——几种异常舌苔预示疾病舌苔是胃之生气所在,章虚谷曰:“舌苔由胃中生气所现,而胃气由心脾发生,故无病之人,常有薄苔,是胃中之生气,如地上之微草也,若不毛之地,则土无生气矣。

”正常舌象特征可概括为六个字“淡红舌薄白苔”。

具体地说,舌色淡红鲜明,舌质滋润,舌体大小适中,柔软灵活,舌苔均匀,薄白而润。

1、舌头上有齿痕,胖大这样的人,往往气虚,最明显就是舌头上有齿痕,也就是牙齿印。

2、舌苔铺满舌头当舌苔把整个舌头铺满了,没把舌质露出来的时候,就需要注意了。

这在中医眼里,叫舌苔满布,说明体内的湿气很重。

3、舌苔越厚一般来说,舌苔越厚,说明湿气越重,如果厚到一定程度,湿气会凝结成一种粘稠状的物体。

舌苔薄的时候,体内湿气还比较容易去掉,如果舌苔很厚,祛湿的难度就增加了,所以,舌苔越厚,我们就越需要重视。

4、舌头上有红点舌苔上的红点集中在舌尖到舌中部,说明体内有湿热,最好祛除湿热。

5、舌中有裂纹如果舌中裂纹非常明显,说明脾胃功能差,也就是人们常说的脾虚。

脾胃气不足,无力生发舌苔把舌中沟弥补上。

几种异常舌苔预示疾病舌苔发黄特征:多见于热性疾病,是湿热的表现,主症在肝和脾。

容易口渴,显示肝火旺盛,容易急躁发脾气。

肝有病患,可影响脾胃的功能和胆汁的排泄,口臭就是因为脾胃不调,胃火旺盛,消化不良引起的;口苦就是胆汁排泄紊乱所致。

专家建议:清热利湿:白萝卜、丝瓜、藕粉、绿豆、薏苡仁煮粥;水果可选山楂、梨等。

舌苔过白特征:白苔可出现于肥胖患者、体内有水湿停留或痰饮的病人,临床上常见某些胸水、腹水、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扩及哮喘等患者,见于寒证。

专家建议:选择性质偏温的饮食:红枣糯米粥等,以软食、羹食为宜。

副食选用清淡性温的牛肉汤、羊肉汤、并配用醋、姜作为调味品。

水果可吃苹果、蜜桔等。

少吃性偏凉的食物:凉拌菜、黄瓜、冬瓜、绿豆芽、蟹、鸭蛋,切忌吃生冷饮品。

舌苔发黑特征:中医认为发黑是热极化火所致,染色苔除外。

有些肠胃有毛病的人,容易生寒湿,舌苔会变得厚腻,开始是白色,逐渐变成黄色或黑色。

中医诊断:望舌质的主要内容

中医诊断:望舌质的主要内容

(一)舌色1.淡白舌主气血两虚、阳虚。

枯白舌主脱血夺气。

若淡白光莹,舌体瘦薄,属气血两虚;若淡白湿润,舌体胖嫩,多属阳虚水湿内停。

脱血夺气,病情危重,舌无血气充养,则显枯白无华。

2.红舌主实热、阴虚。

舌色稍红,或仅舌边尖略红,多属外感风热表证初起;舌体不小,色鲜红,多属实热证。

舌尖红,多为心火上炎;舌两边红,多为肝经有热。

舌体小,舌鲜红少苔,或有裂纹,或红光无苔,为虚热证。

3.绛舌主里热亢盛、阴虚火旺。

绛舌多由红舌进一步发展而成。

舌绛有苔,多属温热病热入营血,或脏腑内热炽盛。

绛色愈深,热邪愈甚。

舌绛少苔或无苔,或有裂纹,多属久病阴虚火旺,或热病后期阴液耗损。

4.紫舌主血行不畅。

全舌青紫者,其病多是全身性血行瘀滞;舌有紫色斑点者,是瘀血阻滞于某局部,或是局部血络损伤所致。

舌色淡红中泛现青紫者,多因肺气壅滞,或肝郁血瘀。

舌淡紫而湿润,可由阴寒内盛,阳气被遏,血行凝滞,血脉瘀滞所致。

紫红舌、绛紫舌多为红绛舌的进一步发展,为热毒炽盛,内入营血。

(二)舌形1.老嫩舌老舌多见于实证;嫩舌多见于虚证。

实邪亢盛,邪气壅滞于上,故舌质苍老。

气血不足,或阳气亏虚,运血无力,以致舌嫩色淡白。

2.胖瘦舌胖大舌多主水湿内停、痰湿热毒上泛。

瘦薄舌多主气血两虚、阴虚火旺。

舌红胖大者,多属脾胃湿热或痰热内蕴,或平素嗜酒,湿热酒毒上泛所致。

舌肿胀色红绛,多见于心脾热盛,热毒上壅。

舌体瘦薄而色淡者,多是气血两虚;舌体瘦薄而色红绛干燥者,多见于阴虚火旺,津液耗伤。

3.点刺舌主脏腑热极,或为血分热盛。

舌红而生芒刺,多为气分热盛;点刺色鲜红,多为血热内盛,或阴虚火旺;点刺色绛紫,为热入营血而气血壅滞。

舌尖生点刺,多为心火亢盛;舌边有点刺,多属肝胆火盛;舌中生点刺,多为胃肠热盛。

4.裂纹舌舌红绛而有裂纹,多属热盛伤津。

舌淡白而有裂纹,多为血虚不润。

舌淡白胖嫩,边有齿痕又兼见裂纹者,则多属脾虚湿侵。

5.齿痕舌主脾虚、水湿内盛证。

舌淡胖大而润,舌边有齿痕者,多属寒湿壅盛,或阳虚水湿内停;舌质淡红而舌边有齿痕者,多为脾虚或气虚;舌红而肿胀满口,舌有齿痕者,为内有湿热痰浊壅滞。

中医望诊之望舌色

中医望诊之望舌色

中医望诊之望舌色望舌色一、淡红舌。

淡红润泽,白中透红,不深不浅,淡红适中.。

见于正常人。

或轻,或转愈。

如无苔,淡红,为气血虚。

二、淡白舌,舌色较淡红浅淡。

白色偏多而红色偏少。

主阳虚或气血虚。

1、淡白瘦小舌:气血两虚。

2、淡白、胖嫩,舌边齿痕,舌面湿润多津者,多为阳虚,津液输布失常,水湿内停。

3、淡白,光滑无苔,脾胃之气虚极,气血衰败之候。

又叫光莹舌。

4、淡白、几无血色,干枯少津者为枯白舌。

属无神舌。

为阳气虚极,不能运血。

或脱血夺气,气血失充,病情危重。

三、红舌:舌色较正常舌深,呈红赤或鲜红色。

主热(实热或虚热证)多因热盛,气血沸腾,舌络充盈。

或因阴虚,虚火上炎故舌色红或鲜红。

有苔为实热。

无苔为虚热。

1.色稍红或仅见舌边尖红:多见于风热表证初起。

2.舌尖红赤,或生芒刺。

多为心火上炎。

3.舌两边红,多为肝胆火旺。

4.、舌红而干,苔较厚,多为实热证。

里热证,或脏腑阳亢。

5.舌红苔黄腻为里有湿热。

6.舌色鲜红而少苔或无苔,少津或有裂纹者,多为阴虚内热。

四、绛舌为深红色,较红舌更深的舌色,且红中透紫,红多紫少,或略带暗红色。

主里热亢盛或阴虚火旺。

红舌热在气分,绛舌热在营分。

热已伤阴,血液浓缩,故色绛。

1.有苔者为实。

在外感热病中,为气营同病或气血两燔;在内伤杂病为脏腑内热炽盛。

2.无苔或少苔或有裂纹,多属久病阴虚火旺;或见于热病后期,热邪耗伤营血,营阴受损。

若舌绛而干燥,表示血热炽盛,营阴耗伤。

3.舌绛而光亮,在外感病是阴液消亡的证候;在内伤病为胃肾阴伤!“绛而光亮者,胃阴亡也”“舌绛干燥,火劫营。

舌绛而痿,肾阴干涸。

4、红绛湿润舌,见于外感病中,为邪热入营,湿热内蕴:在内伤病中,则为阴虚火旺,素有痰湿的病证。

5.绛舌上罩粘腻苔垢,为热在营血而兼有痰湿或(上有似苔非苔者为)秽浊之气。

此时每易发生痰浊蒙蔽心包而出现神志异常的症状。

五,青紫舌,全舌呈均匀青色或紫色或舌色中泛现青紫色均称为“青紫舌”。

1.若舌淡而泛现青紫色为“淡青紫舌”2.舌红绛而泛现青紫色为“绛紫舌”主气血运行不畅。

中医望诊面色舌苔等指标的疾病诊断意义

中医望诊面色舌苔等指标的疾病诊断意义

中医望诊面色舌苔等指标的疾病诊断意义中医望诊是中医学中的重要诊断手段之一,其通过观察患者面色、舌苔等指标,来判断患者的健康状况及疾病的发生、发展和变化。

中医望诊的观察对象包括面色、眼神、舌苔、舌质等。

一、面色的疾病诊断意义中医中,面色被认为是一个人的气血运行状态的反映。

面色的变化可以反映出人体内部功能的失调和疾病的发生。

例如,面色苍白可以反映出气虚血弱,阳气不足等;而面色红润可以反映出有热毒体内,火热上升等情况。

二、舌苔的疾病诊断意义舌苔是指舌面上白色的覆盖物,通过观察舌苔的颜色、厚薄、湿润度等指标,可以判断患者的体质和疾病情况。

例如,舌苔黄腻可以反映出湿热痰浊、脾胃湿热等情况;而舌苔白腻可以反映出脾胃虚寒、痰湿内蕴等情况。

三、舌质的疾病诊断意义舌质是指舌头的颜色和形态,通过观察舌质的颜色、形状、苔质等指标,可以判断患者的疾病情况和体质。

例如,舌质红、舌体胖大可以反映出有热毒在体,阴虚阳亢等情况;而舌质淡白、舌体瘦长可以反映出气血两虚、阴阳两亏等情况。

综上所述,中医望诊的指标包括面色、舌苔、舌质等,通过观察和分析这些指标的变化,可以辅助医生进行疾病的诊断和判断患者的体质。

然而,中医望诊并不能作为唯一的诊断手段,而是需要结合患者的病史、脉象等其他信息进行综合判断。

只有在全面了解患者情况的基础上,才能更准确地判断疾病的类型和性质,并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总而言之,中医望诊面色舌苔等指标在中医诊疗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它不仅可以帮助医生判断患者的体质和疾病情况,还可以指导医生针对疾病进行有效的治疗。

然而,我们需要认识到,中医望诊只是中医学中的一部分,其诊断结果需要结合其他临床信息来确定,不能作为唯一的依据。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通过观察自己的面色、舌苔等指标,了解自身的健康状况,并及时就医以获得更准确的诊断和治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湿热夹痰 的病证。
2019/10/7
27
苔黄而质腻者,称“黄腻苔”。主湿热蕴结、痰饮 化热,或食积热腐等证。
苔黄而干燥,甚至苔干而硬,颗粒粗松,望之如砂 石,扪之糙手者,称“黄糙苔”;苔黄而干涩,中有裂 纹如花瓣形,称“黄瓣苔”。
2019/10/7
23
黄滑苔
2019/10/7
黄腻苔
黄瓣苔
24
(三)灰黑苔
1.舌象特征
灰苔和黑苔同类,灰苔即浅黑苔。灰黑苔的分 布,在人字界沟附近苔黑较深,越近舌尖,灰黑 色渐浅。灰黑苔多由白苔或黄苔转化而成。
润苔
滑苔
7
2019/10/7
润苔
燥苔8ຫໍສະໝຸດ 2019/10/7燥苔
糙苔
9
(二)润、燥苔
2.临床意义
舌苔润燥可反映体内津液盈亏及输布情况。润苔正

舌苔的表现之一,若疾病过程中见润苔,提示体内津液
未伤,多见于风寒表证,湿证初起,食滞、瘀血等证;
润苔为水湿之邪内聚的表现,主寒证、湿证;燥苔提示
体内津液已伤。多见于热盛伤津或阴液亏耗之证。多见
过舌苔可以看到舌体者,是薄白苔;苔色呈乳白色 或粉白色,舌边尖稍薄,中根部较厚,舌体被舌苔 遮盖而不被透出者,是厚白苔。
2019/10/7
18
2019/10/7
薄白苔
厚白苔
19
(一)白苔
2.临床意义
白苔主表证、寒证。苔薄白亦为正常舌苔的表 现之一。
舌苔薄白而润,可为正常舌象或为表证初起, 或是里证病轻,或是阳虚内寒。薄白而滑,多为外
2019/10/7
15
镜面舌 2019/10/7
16
观察舌苔的厚薄、润燥、腻腐、剥落等方面, 可测知病邪之深浅,津液之存亡,病情之进退等, 是有重要意义。
前剥苔
2019/10/7
17
二、苔色
苔色的变化主要有白苔、黄灰、黑苔三大类。 临床上可单独出现,亦可相兼出现。
(一)白苔
1.舌象特征 白苔有厚薄之分。苔上薄薄分布一层舌苔,透
2.临床意义 苔质润燥是鉴别灰黑苔寒热属性 的重要指标。多见于热极伤阴;阳虚阴甚或肾阳 亏虚,痰湿久郁等证。一般来说,黑苔多在疾病 持续一定时日,发展到相当程度后才出现,所以 灰黑苔主里热证或里寒的重证。苔色深浅与疾病 程度相应。
2019/10/7
25
灰黑苔
2019/10/7
26
苔质的润燥是辨别灰黑苔寒热属性的重要指征。 寒湿病灰黑苔,多由白苔转化而成,灰黑湿润多津; 热性病中出现的多由黄苔转变而成,灰黑干燥无津液。 灰黑苔+白腻苔:多为阳虚寒湿内盛,或痰饮内停; 灰黑苔+白腻苔:为湿热内蕴,日久不化 苔焦黑干燥,舌质干裂起刺:热极津枯 霉酱苔:多由胃肠素有湿浊宿食,积久化热,也见于
者,称为“中剥苔”;舌根部苔剥落者,称为“花剥 苔”;舌苔多处剥落,舌面仅斑驳片存少量舌苔者,称 为“光剥苔”;舌苔剥落殆尽,舌面光滑如镜者,称为 “镜面舌”,是剥苔中最严重的一种。
2019/10/7
14
(四)剥落苔
2.临床意义
观察苔之剥落可测知胃气强弱、胃阴存亡。舌红苔剥者多为 阴虚;舌淡苔剥多为血虚,或气血虚弱;镜面舌多见于重病阶 段,镜面舌色红者,为胃阴干涸,胃无生发之气;舌面晄白如镜, 毫无血色者,主营血大亏,阳气将脱,病危难治。
腐苔多见于胃气衰败,湿邪上泛之证。腐苔的形成,一般先 为邪热有余,蒸腾胃中秽浊之邪上泛,聚积于舌,但因久病胃气 匮乏,不能续生新苔,已生之苔不能与胃气相通,渐渐脱离舌体, 浮于舌面而成,属于无根舌。
2019/10/7
13
(四)剥落苔
1.舌象的特征 舌苔全部或部分剥落,剥落处舌面光滑无苔者,称 为“剥苔”。根据舌苔剥脱的部位和范围大小不同,临 床可分为以下几种: 舌前部苔剥落者,称为“前剥苔”;舌中部苔剥落
2019/10/7
11
腻苔 2019/10/7
腐苔
12
(三)腻、腐苔
2.临床意义
观察舌苔的润燥,可测知人体阳气和湿浊的消长。
腻苔主湿浊、痰饮、食积。多因湿浊内蕴、阳气被遏所致。 舌苔薄腻或腻而不板滞者,多为食积或是脾虚湿困,阻滞气机; 舌苔厚腻如积粉者,多为时邪加湿,自里而发;舌苔厚而粘腻者, 是脾胃湿浊之邪上泛所致。
2
一、苔质
苔质,即舌苔的质地、形态。主要观察舌苔的厚 薄、润燥、腻腐、剥落等方面的改变。
(一)薄、厚苔
1.舌象的特征
透过舌苔能隐隐见到舌体,称为“薄苔”,又 称“见底苔”。;不能透过舌苔见到舌体的苔,称 为“厚苔”,又称“不见底苔”。所以,“见底”、 “不见底”是衡量舌苔薄厚的以标准。
2019/10/7
中医诊断学望舌苔
舌苔是指覆盖在舌面上的一层苔状物。由胃气、 胃阴上蒸于舌面而生成的,而五脏六腑皆禀气于胃, 因此,舌苔的变化可反映脏腑的寒热虚实、病邪的 性质、病位的深浅及疾病的预后。望舌苔是中医 诊断疾病的主要方法手段之一。
薄厚苔
望苔质 润燥苔
腻腐苔
剥脱苔
白苔
望苔色 黄苔
灰黑苔
2019/10/7
2019/10/7
5
(二)润、燥苔
1.舌象的特征 正常人舌苔是润泽的,为津液上承的表现。舌苔润 泽有津,干湿适中,不滑不燥,称为润苔;舌面水分过 多,伸舌欲滴,扪之湿滑,称为滑苔;舌苔干燥,扪之 无津,甚则舌苔干裂,称为燥苔;苔质粗糙,有刺手感, 称为糙苔。
2019/10/7
6
2019/10/7
于高热、大汗、吐泻之后,或过服温燥药物等;糙苔可
由燥苔进一步发展所致。舌苔干结粗糙,津液全无,多
见于热盛伤津之重症;舌质粗糙而不干者,多为秽浊之
邪盘踞中焦。
一般来说,舌苔由润转燥,表明热重津伤,或津失

布。反之,舌苔由燥转润,则表明热退津复,或饮邪
2019/10/7
10
(三)腻、腐苔
1.舌象的特征 苔质致密,颗粒细小,融合成片,如涂有油腻之状, 中间厚,周边薄,紧贴舌面,揩之不去,刮之不脱者, 称为“腻苔”;苔质疏松,颗粒粗大,形如豆腐渣堆积 舌面,边中都厚,揩之易去者,称为“腐苔”。
20
(二)黄苔
1.舌象特征 黄苔有淡黄、深黄、焦黄之分。淡黄苔又称
微黄苔,是在薄白苔上出现均匀的浅黄色,多由薄 白苔转化而来;深黄苔又称正黄苔,苔色黄而深 厚;焦黄苔又称老黄苔,是正黄色中夹有灰褐色苔。
黄苔还有厚薄、润燥、腻等苔质变化,黄苔多 分布于舌中,亦可布满全舌。黄苔多与红降舌同时 出现。
2019/10/7
感寒湿,或脾肾阳虚,水湿内停;薄白而干,常见 于风热表证。
白厚腻苔,多为湿浊内停,或为痰饮内停,或 为食积。白厚腻而干,多为湿浊中阻,津气不得宣
化之象;苔白如积粉,扪之不燥者,称为积粉苔, 常见于外感温热病,秽浊湿邪与热毒相结而成;苔 白而燥裂,粗糙如砂石,提示燥热伤津,阴液亏损。
2019/10/7
21
淡黄苔
2019/10/7
深黄苔
焦黄苔
22
(二)黄苔
2.临床意义 黄苔主热证、里证。舌苔由白转黄,提示邪已化热
入里,苔色愈黄,邪热愈甚。淡黄为热轻,深黄为热重, 焦黄为热极。
薄黄苔多见于风热表证,或风寒化热入里;黄白相 兼苔,是外感表证处于化热入里、表里相兼阶段的表现。 苔淡黄而滑润多津者,多为阳虚寒湿之体,痰饮聚久化 热;或是气血亏虚者,感受湿热之邪。
3
2019/10/7
厚苔
薄苔
4
2.临床意义
舌苔的厚薄可反应邪正的胜衰和邪气的深浅。 薄苔——邪气在表,病轻邪浅; 厚苔——邪入脏腑,病较深重,或内有宿食、
痰湿积滞。 一般来说,舌苔由薄转厚——病情由轻转重,
其病邪由表人里;舌苔由厚转薄——病情由重转轻, 邪气得以内消外达。若薄苔突然增厚——邪气极盛, 迅速入里;若薄苔骤然消退,又无新生苔——正不 胜邪,或胃气暴绝。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