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诊断学舌诊舌苔
常见的8种舌苔及临床意义

常见的8种舌苔及临床意义
舌诊脏腑分布:舌尖候上焦心肺的病变;舌中部候中焦脾胃;舌根候下焦肾;舌两侧候肝胆。
1.正常舌苔淡红色、薄白苔
2.淡白舌:舌体淡白,多提示气血两虚
3.红舌:舌红耳纹理粗糙,提示热盛
4.瘀斑苔:舌体有瘀斑,提示有血瘀
5.白腻苔:舌苔厚腻紧贴于舌面,刮之不脱,多因湿浊、痰饮、食滞所致
6.黄腻苔:舌苔厚腻,舌尖红点,多提示湿热蕴结
7.地图舌:舌苔剥落呈地图样,形态不规则,边缘稍凸起,部位时时转移而得名,多是胃气、胃阴不足所致
8.镜面舌:舌面光滑如镜,称为“镜面舌”提示胃气、胃阴枯涸。
扩展:舌诊时不要吃容易使舌头变色的食物,否则容易误诊
总结:舌诊简便易行,舌象的变化能较客观准确地反映病情,可作为诊断疾病、了解病情的发展变化和辨证的重要依据。
舌诊在几千年的临床实践中,不断经受考验,甚至有人认为舌诊较之脉诊更为重要且可靠。
舌诊的临床意义有以下几个方面。
1.分辨病位浅深;2.区别病邪性质;3.判断邪正盛衰;4.分析病势进退;5.推测病情预后。
中医执业医师考试中医诊断学重点知识点总结

中医执业医师考试中医诊断学重点知识点总结,希望能帮助中医执考考生复习中医执业医师考试。
一、舌诊(1)舌诊的内容①望舌质(舌体);望舌神、舌色、舌形、舌态②望舌苔;望苔质、苔色。
(2)正常舌象:舌淡红,苔薄白,舌体柔软,活动自如,位置正中,台揩之不去,其下有根。
(3)望舌质(体)1、舌神:主要表现在舌质的荣枯和灵动方面。
①有神:舌色鲜明,舌质滋润,舌体活动自如-主病轻,预后良好。
②失神:舌色晦暗,舌质柘涩,舌体活动欠灵-主病理,预后较差。
2、舌色:①淡白舌:虚证、寒证、气血两亏。
②红舌:热证。
③绛舌:外感温病热入营血,内伤阴虚火旺,血瘀。
④紫舌:热盛伤津,气血壅滞,寒凝血瘀。
⑤青舌:主寒凝阳郁,瘀血。
3、舌形:o老舌:实证o嫩舌:虚证。
o胖大舌:因水淡痰饮,阻滞所致,舌淡白,胖嫩,苔水滑:脾胃湿盛虚浊相搏上渍。
脾肾阳虚,舌质红,胖大,苔黄腻。
o肿胀:a、心脾有热,气血上壅引起的-舌鲜红,伴疼痛,肿胀b、邪热夹酒毒上壅-舌紫c、中毒致血液凝滞-毒紫晦暗。
o瘦薄:主气血两虚,阴虚火旺。
o点舌:均为热毒炽盛,深入血点a、红点-主温毒、热毒、湿热。
b、白点:主脾胃气虚而热毒入冲,将糜烂。
c、黑点:主血热而气血壅滞。
o芒刺:热邪内结,邪热亢盛。
o痰斑:外感热入营血,内伤引起血瘀。
o裂纹:主热盛伤阴,血虚不润,脾虚湿侵。
o光滑:胃气将绝之候,胃阴枯竭,胃气大伤。
o齿痕:主脾虚、气虚、湿盛。
o舌下络脉:将舌尖翘起,舌底脉细可见,舌系带两侧,当金津,玉液穴处,隐隐可见两条较粗的青紫色脉络。
o正常:脉络不粗,不分枝、瘀点。
oif舌下紫或紫黑小疱:肝郁失疏,痰血阻络。
oif络脉青紫且粗张:寒凝血瘀or痰热内阻(意义与青紫舌相似)。
4、舌态:①强硬:内伤痰吐内阻,中风先兆。
②颤动:虚损、动风。
气血两虚、热极动风。
③歪斜:中风or中风先兆。
风邪中络or风痰阻络。
④痿软:气血俱虚,热灼津伤,阴亏己极医,学教育网整理。
⑤吐舌:疫毒攻心或or正气己绝。
中医舌象辨析

中医舌象辨析
中医舌象辨析是中医诊断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对于了解病情、查明病因、确定治疗方案具有重要意义。
具体步骤如下:
步骤一:观察舌苔
舌苔是舌面上的一层白色物质,其性质、形态、厚薄都可以反映疾病的情况。
白苔表示表层有痰湿,黄苔表示伤及气血,灰苔表示阴虚,黑苔表示阴寒,无苔表示阳虚。
步骤二:观察舌质
舌质是指舌头的形态与颜色。
红舌表示有热病,苍白舌表示气虚,紫舌表示血瘀,暗红舌表示阴虚。
步骤三:观察舌边
舌边是指舌体的两旁。
如果舌边齿痕明显,表明体内湿气重,如果舌边出现齐齿状的裂隙,表示气虚,如果舌边有舌瘀痕,就表示血瘀。
步骤四:观察舌根
舌根是指舌体与舌根相接的部位。
如果舌根部位有青色或紫色,表示肝气郁结或血瘀。
综上所述,中医舌象辨析是通过对舌苔、舌质、舌边、舌根等部位的观察与分析,帮助医生了解病情、确定治疗方案的过程。
在加强中西医学交流的今天,中医舌象辨析也越来越受到西方医学的关注和认可。
相信随着医学科技的不断进步和中西医学的不断交流,中医舌象辨析在未来必将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
舌诊的原理和正常舌象

舌诊的原理和正常舌象
舌诊是中医诊断方法之一,通过观察舌体的形态、颜色、苔质等来判断人体的脏腑功能及病理变化。
其原理主要基于以下几个方面:
1. 舌为脏腑之海:在中医理论中,舌被认为是脏腑气血运行的反射区,具有与脏腑系统相对应的分布区域。
通过观察舌体的变化可以推断各脏腑的功能状态。
2. 反射血气状况:舌体的颜色、纹理和湿润程度等反映了血气运行的状况。
舌头鲜红多为血热、舌体苍白多为气虚,舌质发黄多为黄疸等。
3. 苔质反应身体湿热或寒热情况:舌体表面苔膜的质地和颜色可以反映体内湿热或寒热的状况。
苔厚腻多为湿热,苔薄白多为寒热等。
正常舌象一般表现为:
1. 颜色适中:正常舌体的颜色一般为淡红或淡粉红色。
2. 苔质薄白:正常舌体表面有薄而均匀的白色苔膜,不过厚薄和湿润程度会因个体差异而有所不同。
3. 纹理清晰:舌体表面的纹理应该清晰可见,表面光滑而不粗糙。
4. 湿润适度:正常舌体应该适度湿润,不过度干燥也不过度湿润。
需要注意的是,舌诊仅作为中医诊断的一个辅助手段,不能够作为独立的诊断依据。
如果出现舌体异常,还需要结合其他症状和体征进行综合判断。
同时,舌象的变化还可能受到其他因素的影响,如食物、药物的刺激等,因此需综合判断和慎重分析。
中医诊断学舌诊图

※②黄苔
主里(是否伤津),热证(表里).薄黄指风 热表证,黄厚指里湿热证.
※③灰苔 病重
主里热炽盛(灰干)和寒湿内盛(灰润).
※④黑苔 病重
主里热炽盛(黑干)寒湿内盛或阳虚(黑润).
34
苔色:白黄灰黑
35
3.苔形: 全苔、偏全、剥苔、花剥苔、 地图舌(边界清楚)、镜面舌.主气血和 胃气的盈亏,邪的深浅.
11
瘦薄舌
肿胀舌
12
舌淡红胖嫩
舌淡红瘦薄苔白燥裂
13
③芒刺: 邪热亢盛.蕈状乳头肿胀或高突,抚之棘
手.脏腑热盛热入营血.舌尖属心火亢盛, 舌中属胃肠热毒炽盛,舌边肝胆火盛.
14
芒 刺
15
④裂纹:主虚或邪盛正虚.热盛伤阴(舌 色红绛),血虚不润(舌色淡白苔薄白), 脾虚湿侵(舌色淡白齿痕苔滑腻)
25
※三.望舌苔
※苔质:厚薄 润燥 腐腻 ※苔色:白苔 黄苔 灰苔 黑苔 ※苔形:全苔 偏反应病邪深浅和轻重.
◆薄苔:见底(舌质),病轻邪浅,胃 气未伤. ◆厚苔:不见底,病邪在里,胃气 挟湿浊熏蒸于舌面.
27
舌苔薄厚
28
※②润燥:反映津液盈亏.
◆润苔表示津液未伤. 过润即滑苔 主虚和水湿不化. ◆燥苔津液已伤.主热盛津伤,阴虚 津亏,阳虚气不化津,燥气伤肺.过燥 为糙cao苔或燥裂苔,主津枯.
偏苔
花剥苔 地图舌
36
镜面舌
37
强硬舌 22
※③震颤:舌体不自主地颤动.主动 风.热极(色绛),肝阳化风,虚风内动 (阴和血虚)
※④歪斜:主痰瘀阻络或中风.伸舌 时舌体偏向一侧.
※⑤卷缩:舌体卷缩不能伸长或不抵 齿.主虚实.虚(气血虚和热盛阴亏).实 即寒凝筋脉(舌胖粘腻).危重.
舌诊表格总结

舌诊表格总结
舌诊是中医诊断的重要方法之一,通过观察舌苔、舌质、舌体颜色等舌象变化来判断人体的健康状况。
以下是舌诊表格的总结:
1. 舌苔:
- 舌苔颜色:正常舌苔应为淡红色或淡白色,苔色过淡可能表示气虚,苔色过厚可能表示湿热等。
- 舌苔质地:正常舌苔应薄而湿润,苔质过厚可能表示湿热,苔质过薄可能表示气虚等。
- 舌苔厚薄:正常舌苔应适度厚度,苔厚可能表示湿热,苔薄可能表示气虚等。
- 舌苔湿润度:正常舌苔应湿润适度,苔湿润度过多可能表示湿热,苔湿润度过少可能表示阴虚等。
2. 舌质:
- 舌质颜色:正常舌质应为淡红色,舌质偏红可能表示热盛,舌质偏淡可能表示气虚等。
- 舌质形状:正常舌质应平坦柔软,舌质胖大可能表示湿热,舌质瘦小可能表示气虚等。
- 舌质纹理:正常舌质应有细密纹理,舌质纹理粗糙可能表示湿热,舌质纹理细腻可能表示气虚等。
3. 舌体颜色:
- 舌体颜色:正常舌体应为淡红色,舌体偏红可能表示热
盛,舌体偏淡可能表示气虚等。
- 舌体湿润度:正常舌体应湿润适度,舌体湿润度过多可
能表示湿热,舌体湿润度过少可能表示阴虚等。
需要注意的是,舌诊结果应综合其他症状和体征进行判断,不能单凭舌象来确定诊断。
而且,舌象的变化也可能受到
其他因素的影响,如进食、服药等。
因此,在进行舌诊时,最好由专业的中医医师进行判断和诊断。
中医舌诊

舌象:舌质淡红,舌尖舌边多处青紫成片,舌苔白腻不均匀, 中间苔少。
意义:气滞血瘀或久病气血不续。
12.淡红舌白厚腻苔
舌象:舌质淡红,舌苔白厚腻。
意义:气虚血瘀,痰饮停聚。
13.淡红舌厚腐腻苔
舌象:舌质淡红,舌体略胖,白厚腐腻苔满布舌面如积粉, 表面微有淡黄色。
意义:湿热阻滞三焦
14.淡红舌黄糙苔
意义:阳虚热浮,可见于阳虚而外感湿热。
5•淡白舌黑燥苔
舌象:舌质淡白,舌体胖,舌苔灰黑燥裂。
意义:脾失健运、湿浊不化、痰湿上蒙清窍。
6•淡红镜面舌 舌象:舌质淡红而嫩,边有裂纹,舌面光莹无苔、平滑如镜 意义:胃阴不足或气阴两虚。
7•瘀斑舌
舌象:舌质淡红偏暗,边有瘀点、瘀斑,舌苔薄白。
意义:瘀血阻络,气血壅滞。
舌象:舌质淡红,舌苔黄燥,粗糙如砂石。
意义:胃肠热结夹湿,热化燥。
15.红舌黑腻苔
8•淡红花剥舌(地图舌)
舌象:舌质淡红,舌体歪,舌苔白腻有剥脱,呈地图状。
意义:胃之气阴两虚,痰湿阻络。
9•红舌花剥苔
舌象:舌质红而嫩,舌苔白腻花剥,剥脱处光莹无苔,或罩
白色透明苔。
意义:湿热伤阴,湿浊未化,已伤阴液。
10.红肿胀舌
舌象:舌质红,舌体肿胀、胖大、不能缩入口内,舌尖与中
部黄苔,舌边与根部白苔
中医舌诊
1.正常舌
舌象:舌质淡红,胖瘦适中,舌苔薄白而干润适度。
2.淡白舌
舌象:舌质淡白,舌体胖嫩,舌苔白色稀薄。
意义:多为胃气虚弱或气血不足。
3•苍老舌糙苔
舌象:舌质淡红、苍老、白苔满布、微黄、粗糙如砂石。
意义:湿阻脉络、津不上承、或暴热伤津。
中医舌诊的基本知识

中医舌诊的基本知识
中医舌诊是中医师通过观察舌苔和舌质来判断人体的健康状况的一种诊断方法。
以下是中医舌诊的基本知识:
1. 舌质:舌质是指舌头的颜色和形态。
中医认为舌质反映了人体的阴阳平衡和气血状况。
常见的舌质有淡红、暗红、紫红、淡白、暗紫等。
不同的舌质可以反映不同的病理变化。
2. 舌苔:舌苔是指覆盖在舌面上的一层细腻的白色物质。
正常情况下,舌苔应该是薄而白。
根据舌苔的颜色、厚薄、湿润程度和粘腻程度等特征,中医可以判断人体的消化吸收情况和内脏功能的健康状况。
3. 舌体形态:舌体形态主要指舌头的大小、形状和舌身的颜色等方面。
中医认为,舌体的变化可以反映人体的气血循环、脏腑功能和病理变化。
常见的舌体形态有舌红、舌胖、舌瘦、舌大等。
4. 舌诊的方法:中医舌诊通常采用观察法、望诊法和摸诊法相结合的方法进行。
观察法是通过仔细观察舌面的舌质、舌苔和舌体形态来判断身体的状况。
望诊法是通过观察舌诊时的舌相变化来判断疾病的发展趋势。
摸诊法是通过触摸舌头的硬度、湿润程度和舌尖的酸味等来判断人体的气血循环情况。
中医舌诊是中医诊断的重要方法之一,通过观察舌面的颜色、质地和形态来判断人体的健康状况,有助于中医师提供具体的
治疗方案和调理建议。
但需要注意的是,舌诊只是中医诊断的辅助手段,无法取代其他的医学检查和诊断方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诊断学
9
花剥苔
类剥苔
2019/12/30
中医诊断学
10
注意剥苔与类剥苔之区别的同时,还应熟悉以下几个 问题:
一是剥苔有前剥、中剥、根剥、花剥和镜面舌之异。
二是地图舌是指舌苔大片剥落,边缘突起,且剥落 部位时时移动。
三是剥落部多与其相对应的脏腑病变有关。
四是舌苔之有无及消长变化的意义。(即测知胃气、 胃阴的存亡,反映邪正盛衰,判断疾病的预后)
2019/12/30
中医诊断学
2
一、苔质
苔质即舌苔的质地、形态。主要包括舌苔的厚薄、腻腐、润燥、 剥落等。
(一)薄、厚苔 特 征:舌苔的厚薄以“见底”、“不见底” 作为衡量标准。 透过舌苔隐约可见舌质者,称为薄苔; 不能透过舌苔见到舌质者,称为厚苔。 临床意义:主要反映邪正的盛衰和邪气之深浅。 辨 证: 薄苔提示外感疾病初期在表,病情轻浅,或内伤轻证; 厚苔提示表邪入里,或胃肠宿食或内有痰湿; 舌苔由薄转厚提示邪盛入里;反之则是正复邪却。
临床意义:
主要测知阳气与湿浊之消长。皆主痰浊、食积;脓腐苔主 内痈。腐苔为阳热有余,腻苔属阳气被遏。
辨 证: 薄腻多食积;厚腻多湿热; 白腻而滑为痰浊、寒湿;黄腻而厚为痰热、湿热、暑湿等邪 内蕴
2019/12/30
中医诊断学
7
腐苔
2019/12/30
腻苔
中医诊断学
腻苔
8
(四)剥苔、类剥苔 特 征:
现代研究证实, 丝状乳头是形成舌苔的基础,乳头间夹杂有食物残渣、 脱落细胞、细菌、唾液等。
《望诊遵经·望舌诊法提纲》:舌常有胎也,无苔者虚也。胎垢薄者, 形气不足;胎垢厚者,病气有余。白胎者病在表;黄胎者病在里;灰 黑胎者,病在少阴。胎色由白而黄,由黄而黑者,病日进;胎色由黑 而黄,由黄而白者,病日退。
2019/12/30
中医诊断学
3
薄苔
厚苔 示邪盛病进 示正复邪却
2019/12/30
中医诊断学
4
(二)润、燥苔 特 征: 干湿适中,不滑不燥,曰“润苔”;舌面水分过多,伸舌欲 滴,扪之湿滑曰“滑苔”;舌苔干燥,扪之无津,曰“燥苔”; 舌苔干而粗糙,扪之碍手,曰“糙苔”。
临床意义:主要反映津液盈亏和输布情况。 辨 证:
苔白而燥裂,主燥热伤津。
2019/12/30
中医诊断学
15
薄白苔
白厚腻苔
2019/12/30
中医诊断学
16
(二)黄苔
特 征:淡黄苔(微黄苔)、深黄苔(正黄 苔)、焦黄苔(老黄苔)。
临床意义:主热证、里证。(淡黄热轻,深黄 热重,焦黄热极)。
辨 证:
薄黄苔——风热表证,或风寒化热入里。 黄腻苔——湿热蕴结、痰饮化热,或食积化腐。 黄糙苔、焦黄苔——主邪热伤津,燥结腑实之证。 黄滑苔——痰饮化热;或气血亏虚,复感湿热之邪。
润苔——正常表现、若病亦示津液未伤。 滑苔——主寒、痰饮、主湿。 燥苔——示津液已伤或津液输布障碍。 糙苔——热盛伤津之重证
2019/12/30
中医诊断学
5
润苔
糙苔
2019/12/30
中医诊断学
6
(三)腻、腐苔 特 征:
苔质细腻致密,颗粒细小,融合成片,如涂有油腻之状, 称为腻苔。苔质疏松,颗粒粗大,形如豆腐渣堆积舌面, 称为腐苔。若舌上黏厚一层,有如疮脓,则称脓腐苔。
2019/12/30
中医诊断学
12
全苔
2019/12/30
中医诊断学
偏苔
13
(六)真、假苔
特 征:
舌苔紧贴舌面,刮之难去者,称为有根苔,此属真苔。 舌苔不紧贴舌面,刮后舌质光洁者,称为无根苔,即 是假苔。
临床意义:辨别疾病的轻重、预后。
辨 证:
病之初、中期,见真苔为胃气壅实,病情较深重;
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
中医诊断学
第三章 舌 诊
王勇
2019/12/30
中医诊断学
1
第三节 望舌苔
舌苔,是舌面上的一层苔状物。正常之苔是由胃气蒸动胃阴上潮于舌 所形成,异常之苔则是由胃中浊气上泛于舌所致。由于患者的胃气有 强弱,病邪有寒热,故可形成各种不同的病理性舌苔。望舌苔要注意苔 质和苔色两方面的变化。
久病见真苔,说明胃气尚存;
新病见假苔,病情较轻; 讨论:剥苔、腐苔和
久病见假苔,病情危重
假苔是否属无根苔?
2019/2/30
中医诊断学
14
二、苔色
(一)白苔 特 征:舌面上所附着的苔垢呈现白色。 临床意义:主表证、寒证、湿证,亦见于正常人或热证。 辨 证: 苔薄白而润,可为正常舌象;或表证初起、里证轻者、阳 虚内寒; 苔薄白而干,多是风热表证; 舌苔薄白而滑,主外感寒湿,或水湿内停。 苔白厚腻,主湿浊内停;或为痰饮食积。 苔白厚而干,主痰浊湿热内蕴;食积化热; 积粉苔舌质干红,主温病秽浊湿邪与热毒相结。
五是先天性剥苔与病理性剥苔的区别。(前者常见 于舌面人字沟之前,呈现菱形,多因先天发育不良 所致。)
2019/12/30
中医诊断学
11
(五)偏、全苔
特 征:
舌苔遍布舌面,称为全苔。 舌苔仅布于某一局部,称为偏苔。
临床意义:全苔主邪气散漫。偏苔示邪聚局部。 辨 证:
苔仅见于舌中,常是痰饮、湿浊停聚中焦; 苔偏于左或右,提示肝胆湿热
舌苔部分或全部剥落,剥落处光滑无苔者为剥苔;若 剥落处仍有新生苔质颗粒,或舌乳头可见者,则为类 剥苔。
临床意义:主胃气不足,胃阴枯竭或气血两虚,亦是全 身虚弱的一种征象。
辨 证: 舌红苔剥多为阴虚; 舌淡苔剥或类剥苔多为血虚, 或气血两虚; 镜面舌,舌质红绛则属阴虚重证。
2019/12/30
2019/12/30
中医诊断学
17
淡黄苔
2019/12/30
深黄苔
中医诊断学
焦黄苔
18
(三)灰黑苔 特 征:浅黑苔即灰苔,深灰苔即黑苔,二者常并称。 临床意义:主阴寒内盛,或里热炽盛。 辨 证: 灰黑色浅而润多主寒;色深而燥多属热; 灰黑苔,舌面湿润,属阳虚寒湿内盛或痰饮内停。 黄腻灰黑苔,属湿热内蕴,日久不化。 焦黑苔,舌质干裂起芒刺,属热极津枯。 苔黄赤兼黑(霉酱苔),属宿食湿浊久积, 湿热挟 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