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寸之地的成语故事及解释

合集下载

[三国时期的成语典故大全] 成语典故大全

[三国时期的成语典故大全] 成语典故大全

[三国时期的成语典故大全] 成语典故大全成语是语言的精华,对成语的熟悉和理解一直是衡量和测试语言能力的一项基本的标准。

那么你了解多少与三国时期有关的成语典故呢?下面是为您整理的三国时期的成语典故大全,希望对你有所帮助!三国时期的成语典故篇一:老牛舐犊三国时,曹操手下有位谋士叫杨修。

一次,杨修随曹操出征,攻城不下,便就地安营扎寨。

这时,杨修忽听曹操说道:“鸡肋,鸡肋!”他立刻明白曹操的意思是想要退兵,便和士兵说:“丞相打算退兵了。

”这样,全营的人纷纷收拾行装,准备撤退。

曹操巡营时,看到这种情况,非常吃惊,便向士兵询问原因,才知道是杨修私传军令。

由于杨修平时屡次卖弄小聪明令曹操不满,今次又在自己尚未下令撤退之时私传军令,于是,便以杨修扰乱军心,把他杀了。

杨修死后,杨修的父亲杨彪非常伤心,因思念儿子而日渐憔悴。

曹操问他说:“杨公为什么会这般消瘦啊”杨彪叹气说:“我惭愧啊,没有能够像金日磾[dī]一样具有先见之明,现在还有一种像老牛舔着自己的孩子一样的爱子之心!”曹操听后。

十分感动,不免内疚。

三国时期的成语典故篇二:三顾茅庐汉末,黄巾事起,天下大乱,曹操坐据朝廷,孙权拥兵东吴,汉宗室豫州牧刘备听徐庶(三国时著名谋土)和司马徽(三国时著名谋士)说诸葛亮很有学识,又有才能,就和关羽、张飞带着礼物到隆中(现今湖北襄阳县)卧龙岗去请诸葛亮出来帮助他替国家做事。

恰巧诸葛亮这天出去了,刘备只得失望地转回去。

不久,刘备又和关羽、张飞冒看大风雪第二次去请。

不料诸葛亮又出外闲游去了。

张飞本不愿意再来,见诸葛亮不在家,就催着要回去。

刘备只得留下一封信,表达自己对诸葛亮的敬佩和请他出来帮助自己挽救国家危险局面的意思。

过了一些时候,刘备吃了三天素,准备再去请诸葛亮。

关羽说诸葛亮也许是徒有一个虚名,未必有真此才实学,不用去了。

张飞却主张由他一个人去叫,如他不来,就用绳子把地捆来。

刘备把张飞责备了一顿,又和他俩第三次访诸葛亮。

到时,诸葛亮正在睡觉。

“方”寸之地 自成一“格”

“方”寸之地 自成一“格”

“方”寸之地自成一“格”“方寸之地”在古代指的是极小的地方,比喻狭小的空间。

而“格”则指的是规矩、规范、风度。

这句成语“方寸之地自成一格”所要表达的意思是即使在狭小的地方,也能形成自己的规矩和气派。

这句成语所蕴含的意义颇为深刻,它不仅仅是对狭小空间生活及处世态度的一种肯定,更是一种积极的生活心态和处世态度的倡导。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探讨一下这句成语的内涵和意义。

我们不妨来分析一下这句成语中的“方寸之地”和“自成一格”。

所谓“方寸之地”,是指一个非常狭小的空间;而“自成一格”则是指在这个狭小的空间里自行划定自己的规矩和格调。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和挑战,有些时候可能身处于一种环境条件不太好的地方,或者工作、生活的空间有限。

无论我们所处的环境条件有多恶劣,我们都有能力通过自己的努力和拼搏,在这片“方寸之地”上展现出让人瞩目的“格调”。

而且,这句成语所强调的“自成一格”不仅仅是对物质环境的一种适应和突破,更是一种对内心精神境界的一种提升和完善。

无论我们所处的环境是怎样的,我们都应该保持自己的坚守与风度,有自己的原则和信仰。

即使是在最狭小的空间里,我们也能够找到自己的位置,完美地展现出自己的风采和风度。

这句成语也暗示着一种处世态度和生活哲学。

在人生的道路上,我们都会遇到各种的阻碍和不如意,而在这些时候,我们需要学会的不仅仅是退缩和抱怨,更需要学会的是在逆境中寻找机会,勇敢地面对挑战。

就如同这句成语所言,无论我们所处的环境有多狭小,我们都应该保持一种宽广的胸怀和果敢的态度,以一种积极的心态去迎接一切的困难和挑战,这样我们才能够自成一格,活出自己的特色。

这句成语中的“方寸之地”也可引申为我们的内心世界。

人的内心,如同广阔无垠的天空,却又狭小得不可思议。

在这个狭小的内心世界里,我们也能够自成一格,形成自己的规矩和气派。

通过吸取外界的营养,我们可以在内心世界里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世界观,找到自己的位置和定位。

“方寸之地”不能指“地儿小”吗?

“方寸之地”不能指“地儿小”吗?

“方寸之地”不能指“地儿小”吗?作者:卢丽来源:《现代语文(教学研究)》2015年第04期近读《“方寸之地”不是地儿小》(《语文学习》2014年第5期)一文,作者指出“方寸之地”是一个使用频率不高的成语。

“方寸之地”指心,典出《列子仲尼篇》:“嘻!吾见子之心矣:方寸之地虚矣”。

的确,查《辞源》(合订本1-4卷,商务印书馆,1998年版)、《辞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9年版)、《中国成语大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7年版)、《现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2012年版)等工具书,“方寸”“喻指人心”的释义大同小异,但只有《中国成语大辞典》单列了“方寸之地”这一词条。

由于很多人在使用时不辨源流,望文生义,导致该词在时下报刊中频频被误用。

这也让笔者想起2012年高考辽宁卷中第13小题成语辨析题中的一个选择项:“A陵南区虽地域狭窄,物产匮乏,但由于大力开发绿色农业,方寸之地,拓出了发展的大空间。

”自然,按照众多词典的解释,此处的“方寸之地”也属误用。

可是,从网络搜索引擎以及中国知网的检索情况来看,绝大多数的“方寸之地”都是形容“地儿小”,而鲜有“指心”的。

比如,时间稍久一点的:1.“用方寸之地办微型言论——人民日报召开《今日谈》作者座谈会”(《新闻战线》1984年6期)2.“方寸之地巧利用庭院飞出金凤凰”(《河北农业科技》,1994年11期)3.“方寸之地做大文章——对晚报言论的思考”(《新闻传播》,2001年4期)4.“走进中国邮政邮票博物馆:方寸之地万千气象”(《人民日报海外版》,2007年9月21日)再看近两年的:5.“江苏高邮城南经济新区——方寸之地挑大梁”(《人民日报》2013年06月21日08版)6.“方寸之地延续窑火传奇”(《大河报》,2014年5月13日)7.“方寸之地,吸引了不少目光。

这位领舞的小伙姓王,十年前就开始组织跳广场舞。

”(《一言难尽广场舞》,《光明日报》,2014年01月20日05版)8.“白天,他们是西装革履的职场人;下班后,他们铺开一张垫子,圈出方寸之地,开始为形形色色的小商品招揽买主。

方寸之间什么意思

方寸之间什么意思

方寸之间,解释为一寸见方,形容可操控的空间范围很小,又可借喻形容人的心地。

《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中记载:俄而表卒,琮闻曹公来征,遣使请降。

先生在樊闻之,率其众南行,亮与徐庶并从,为曹公所追破,获庶母。

庶辞先主而指心曰:本欲与将军共图王霸之业者,以此方寸之地也。

今已失老母,方寸乱矣,无益于事,请从此别。

方寸,本指一寸见方的心部,又作寸心。

心烦意乱,没有主见谓之方寸已乱。

杜甫《草堂诗笺偶题》中记有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

《侠女奇缘》第三回中记有我的方寸已乱,断无道理可计议了。

方寸之地造句

方寸之地造句

方寸之地造句
方寸之地造句
【拼音】fāngcùnzhīdì
【解释】后指人心胸狭隘。

【近义词】*丸之地、立锥之地、一矢之地
【反义词】五湖四海
1、这方寸之地记录着20名女工休息、欢聚时的多*瞬间。

2、虽然身处自由开明的方寸之地,这对伴侣仍然坚持她们和她们女儿的权利应该得到保障。

3、小小细节造就个*空间,方寸之地是我自己的舞台,有品质的生活源于惠达洁具。

4、方寸之地,玄关也是一道关隘。

5、和指挥千*万马相比,面前的方寸之地才是他的舞台。

6、人们可以从这方寸之地,领略异国他乡的“*茶馆”。

7、无形的杀气早已将他身周方寸之地凝固,骇得离笑歌无法动*。

8、这只蝴蝶在狂暴的风中上下飞舞,依旧稳守着方寸之地。

方寸之地的意思

方寸之地的意思

方寸之地的意思方寸之地的意思词语是词和短语的合称,包括词(含单词、合成词)和词组(又称短语),组成语句文章的最小组词结构形式单元。

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方寸之地的意思,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方寸之地[fāng cùn zhī dì]解释:指人心。

后用来指人心胸狭隘。

近义词:弹丸之地、立锥之地、一矢之地、反义词:五湖四海1、这里室内室外相通,开阔视野与私密生活浓缩于方寸之地。

2、方寸之地,文字小如粟粒,却字字清晰、苍劲有力。

3、虽然身处自由开明的方寸之地,这对伴侣仍然坚持她们和她们女儿的权利应该得到保障。

4、各派的不同特点在印章中方寸之地呈现出神采各异的风貌。

5、方寸之地,把生活安排得舒适方便有条理是小户型的设计、使用、家具摆设的奥秘所在。

6、即便是最漫不经心的游客,也能立即察觉到卢旺达这片方寸之地与非洲大陆其余地方的不同。

7、成年的他在自己的方寸之地独舞,万物不滞,怡然自得。

8、影片处处以小见大,以方寸之地显天地之宽。

9、它和邮票一样因以方寸之地融入大千世界,显现艺术之花而得名。

10、在方寸之地打出漂亮的拳招,幽默笔法必不可少。

11、虽只有这方寸之地,但也小中见大,寓意深刻。

12、这方寸之地记录着20名女工休息、欢聚时的多彩瞬间。

13、方寸之地,密集地展示着全国各省市区中草药的精华。

14、那块小小的方寸之地,却是他们可以不掩本性释放真实的归宿。

15、闹市区中有一块风景怡人的方寸之地,极为珍贵。

16、每位旅行者抚卷之时,即可于方寸之地博览天下美景。

17、我国关注这片方寸之地,而对她的了解却是那样少。

18、古典江南园林的妙趣,在于以方寸之地容纳亭台楼榭,山川湖泊,其建筑环境本身,就是一幅美轮美奂的山水画卷。

19、该岛占地8亩,绿水环抱,翠杨拱卫,方寸之地,景色迷人。

20、小院里人群挤得水泄不通,只腾出一小片方寸之地。

21、方寸之地,玄关也是一道关隘。

22、但风险是,囿于方寸之地的阋墙之争将意味着这一机遇的错失。

成语的成语故事

成语的成语故事

成语的成语故事成语的成语故事1兔死狐悲的成语故事从前,有一只兔子和一只狐狸它们有一个共同的敌人就是猎人,兔子和狐狸互相结盟,发誓一定要同生死,共患难。

有一天,兔子和狐狸在田野里享受大自然的美景的时候,没想到身边竟然有一群猎人正对它们两个虎视眈眈,猎人一箭就射死了兔子,狐狸侥幸逃脱。

猎人离开后,狐狸就跑到兔子的身边开始哭泣。

有一个人路过,看见狐狸正对着兔子大哭,感觉很奇怪,就走上前问狐狸为什么要哭。

狐狸啜泣道:“我和兔子我们两个都是森林中微小的动物,都是猎人喜欢猎杀的对象,我们曾经约定一定要共同对抗我们的敌人猎人,生死与共。

现在我的同盟兔子不幸被猎人杀死了,兔子今天死去,也就预示着他日我的死去。

我们是真正的好朋友。

你说你的好朋友死去了,你能不伤心难过吗?”路人听后叹了叹气说:“你为你的同盟,你的好朋友哀悼和哭泣是有道理的。

”兔死狐悲资料【注音】tù sǐ hú bēi【解释】多用于表示对同盟的死亡火不幸感到很伤心。

但是随着演变,兔死狐悲多用于贬义。

【出处】《元曲选·无名氏〈赚蒯通〉四》【简介】兔死狐悲,表示对同盟的死亡或不幸而伤心。

出处原出自《宋史·李全传》。

后又见于《元曲选·无名氏〈赚蒯通〉四》。

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89回:“获曰:‘兔死狐悲,物伤其类’。

吾与汝皆是各洞之主,往日无冤,何故害我?”【近义词】物伤其类、狐死兔泣。

【成语举例】1、看到一起打拚的同仁相继被裁员,使他不免有兔死狐悲之感。

2、我们室友的这次意外让我们全班同学都兔死狐悲的。

悲开头的成语悲喜交集悲不自胜悲从中来悲伤憔悴悲喜交切悲喜交加悲喜交并悲喜交至悲喜兼集悲声载道悲天悯人悲悲切切悲愁垂涕悲愤填膺悲欢合散悲欢离合悲欢聚散悲歌击筑悲歌慷慨悲歌易水悲泗淋漓悲痛欲绝悲观主义悲观厌世悲观失望悲悲戚戚悲愤兼集悲愧交集悲慨交集悲欢厌世悲欣交集悲歌忼慨悲歌感慨成语的成语故事2唐朝中期,各镇节度史都拥有军事、经济大权,根本不把朝廷放在眼里。

灵台方寸山小说【方寸的诗词典故】

灵台方寸山小说【方寸的诗词典故】

灵台方寸山小说【方寸的诗词典故】
本指一寸见方的心部,是心的别名,由“方寸之地”节略而来。

古人以“方寸之地”指心,始于《列子·仲尼》:“吾见子之心矣:方寸之地虚矣。

”讲的是一个悟道体虚的故事:龙叔称病,请文挚诊视。

文挚让龙叔向阳站着,自己从他背后观看,说:“我看到你的心了。

你的心已虚空无物,和圣人差不多了。

”方寸是指“见方一寸”的大小。

称心为“方寸之地”,是说心虽小而能至大的意思。

至晋代陈寿撰《三国志》,略言为“方寸”。

《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庶辞先主而指其心曰:‘本欲与将军共图王霸之业者,以此方寸之地也。

今已失老母,方寸乱矣,无益于事,请从此别。

’遂诣曹公。

”说的是:三国时,徐庶同诸葛亮是好朋友,把诸葛亮推荐给刘备。

诸葛亮和徐庶一起跟随刘备,被曹兵追赶,不幸,徐庶的母亲被曹操捉去。

徐庶非常孝顺,母亲被俘,他不忍丢下母亲,就指着自己的心对刘备说:“我本来要同您一起共创雄伟的事业,我这方寸之地是这样想的。

可现在我的老母被曹兵抓去,我的方寸已经乱了,不能安心,再留在您这里也起不了什么作用,我从此要同您分别了。

”于是,徐庶便到曹操那里去了。

徐庶虽到了曹营,但并没有救出自己的母亲,反而使母亲自缢而亡。

且徐庶一生未为曹操献上一计。

此后,“方寸”便成了心的别名。

感谢您的阅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方寸之地的成语故事及解释
导读:成语解释:
指心。

成语出处:
战国郑列御寇《列子仲尼》:“吾见子之心矣:方寸之地虚矣。


成语简拼:FCZD
成语注音:ㄈㄤㄘㄨㄣˋㄓㄉ一ˋ
常用程度:常用成语
成语字数:四字成语
感情色彩:中性成语
成语用法:方寸之地作宾语;指心。

成语结构:偏正式成语
成语年代:古代成语
近义词方:寸地
成语例子:寻省遭罹,万重不幸。

方寸之地,自不能言;求人见谅,岂复容易?(唐刘禹锡《上杜司徙启》)
成语谜语:心
成语故事:
徐庶是三国时刘备的军师。

他多谋善断,料事如神,深得刘备的信赖。

一次,徐庶识破“八门金锁阵”,大败曹操官兵。

曹操将领曹仁不服输,深夜起兵去新野劫寨。

徐庶早有所料,待曹仁离开樊城时就
乘虚而入。

结果,樊城失守。

曹仁败退许昌,愧对曹操。

曹操说:“刘备必有能人为他策划!”曹操探得是徐庶,便想把他骗到许昌留在身边。

他们摹仿徐庶母亲的笔迹写信给徐庶。

徐庶见信得知老母押在许昌,只好挥泪告别刘备。

徐庶说:“今已失老母,方寸乱矣,无益于事,请从此别!”
感谢您的阅读,本文如对您有帮助,可下载编辑,谢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