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均速度的测量实验报告单
人教版初中物理实验报告单

探究固体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实验目的:探究固体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实验仪器:酒精灯、铁架台、铁夹、铁圈(或三脚架)、温度计、蜡、海波、大号试管两支、烧杯、石棉网、水、火柴等实验原理:实验步骤:按课本组装器材,在试管中加入一些蜡,将温度计的上端悬挂在铁圈上,下端插入蜡中,试管放入盛水的烧杯中,烧杯放在垫有石棉网的铁圈上;点燃酒精灯,对盛有水的烧杯加热,注意温度计的示数变化,当温度上升至40℃时,每隔1 min 记录一次示数,直到固体蜡完全熔化,再继续加热几分钟;将盛蜡的试管换成盛海波的试管重复上述操作,并将实验数据填入表格中;实验结论:1海波化过程中吸收热量温度不变。
2石蜡熔化过程中吸收热量温度升高。
实验名称探究光反射时的规律实验目的:探究光反射时的规律实验原理:光的反射规律仪器和器材:激光笔,1/4圆的玻璃片和木板各2片,铁夹平面镜一小片,记号笔,刻字用的胶面纸,木块铰链(2个),金属棒。
实验过程:闭合激光笔的开关,可以观察到入射光线。
转动金属棒改变入射角,学生通过观察、记录、分析、归纳得出:光在反射中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实验结论:在反射现象中,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个平面内;放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在法线的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探究同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的关系一、实验名称:探究同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的关系二、实验目的:探究同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的关系三、实验器材:铝块(或铁块)、、直尺等。
四、实验步骤:1、用直尺测出铝块1、铝块2、铝块3的体积,将数据填入表格。
2、用已经调好的天平测出铝块1、铝块2、铝块3的质量,将数据填入表格。
3、实验完毕,整理器材。
五、实验数据及处理:六、实验结论:同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成正比关系。
以上是八年级上册的八年级下册探究重力的大小与质量的关系。
实验名称:探究重力的大小与质量的关系。
一、实验目的探究重力的大小与质量的关系。
二、实验仪器和器材.弹簧测力计,铁架台,相同的钩码,铅笔,刻度尺。
测量小车的平均速度实验报告单

测量小车的平均速度实验报告单1. 实验目的1.1 了解什么是平均速度嘿,大家好!今天我们来聊聊平均速度。
说白了,就是小车在一段时间内走了多远,这个速度怎么算呢?你看,小车飞快地跑,我们可不能只看它的瞬间速度,要算算它的“平均分”才行。
就像我们考试,老师可不是只看你做对了几道题,而是看你整体的表现对吧?1.2 学习速度测量的方法在这次实验中,我们不仅要测量小车的速度,还要学会怎么准确地记录数据。
就像做饭,你得先把食材准备好,才能做出美味的菜。
实验也是一样,准备充分才能取得好结果,今天我们就来做这个“美味”的实验吧!2. 实验器材2.1 必要的工具首先,我们得准备好一些实验工具。
别担心,咱们的器材可简单了。
需要小车、秒表,还有一根绳子,当然,绳子得长得够,像个小长龙才能测得准确。
还有,别忘了用来做记录的小本本,随时随地记下小车的“足迹”。
2.2 选定实验场地实验场地也很重要。
我们选择一个平坦的地方,最好是操场上,这样小车才能飞得更远,不至于因为地形原因而“摔跤”。
一想到小车在操场上奔驰的样子,心里就有点小激动,想象一下,仿佛在看一场小车的“速度与激情”!3. 实验步骤3.1 开始实验好啦,实验正式开始啦!首先,我们把小车放在起点。
然后,找一个小伙伴来负责秒表,咱们要齐心协力,才能把这个实验做好。
准备好了吗?3、2、1,GO!小车开始动啦!我们一起盯着小车,看它怎么从起点一路狂奔。
3.2 记录时间与距离当小车到达终点的时候,快点看看秒表,记录下它花了多久。
别忘了,我们还得测量它跑的距离哦。
一般来说,我们可以用绳子量一下,从起点到终点的距离。
这样,时间和距离都有了,咱们就可以计算出小车的平均速度了。
4. 数据处理4.1 计算平均速度好了,数据都记录下来了,接下来就是计算平均速度的环节。
公式很简单:速度=距离/时间。
拿出计算器,咔嚓咔嚓,算一算,看小车的表现怎么样。
啊哈,这个速度可真是让人惊讶!没想到我们的小车居然这么厉害,真是车如飞!4.2 分析实验结果分析结果的时候,我们可以总结一下。
测量小车的平均速度实验报告

测量小车的平均速度实验报告一、实验目的1、学会使用刻度尺和停表测量小车在斜面上运动的平均速度。
2、巩固对平均速度概念的理解,体验用实验方法探究物理问题的过程。
二、实验原理平均速度的计算公式:$v =\frac{s}{t}$,其中$v$表示平均速度,$s$表示路程,$t$表示通过这段路程所用的时间。
三、实验器材1、斜面:长度约为 12 米,一端高一端低。
2、小车:长方体形状,便于在斜面上运动。
3、刻度尺:量程为 0 15 米,分度值为 1 厘米。
4、停表:用于测量时间,分度值为 01 秒。
5、金属片:放置在斜面的底端,作为小车到达终点的标志。
四、实验步骤1、安装实验装置将斜面的一端垫高,使其形成一定的坡度。
把金属片固定在斜面的底端。
2、测量路程(1)用刻度尺测量斜面顶端到金属片的距离,记为$s_1$。
(2)测量小车从斜面顶端由静止释放,运动到斜面底端通过的路程,记为$s$。
3、测量时间(1)让小车从斜面顶端由静止释放,同时按下停表开始计时。
(2)当小车碰到金属片时,按下停表停止计时,记录小车从顶端运动到底端所用的时间$t$。
4、重复实验为了减小实验误差,改变斜面的坡度,再次测量小车的平均速度,重复测量三次。
5、记录数据将每次测量的数据填入以下表格:|实验次数|路程$s$(米)|时间$t$(秒)|平均速度$v$(米/秒)|||||||1|_____|_____|_____||2|_____|_____|_____||3|_____|_____|_____|五、实验数据处理与分析1、计算平均速度根据每次测量的路程和时间,利用公式$v =\frac{s}{t}$计算出小车在不同情况下的平均速度。
2、分析数据(1)比较不同次实验中小车的平均速度,观察其变化规律。
(2)分析平均速度的差异是由哪些因素引起的,例如斜面的坡度、小车的初始速度等。
3、误差分析(1)测量路程时可能存在的误差:刻度尺的读数不准确、测量的起点和终点位置不准确等。
测平均速度的实验报告

测平均速度的实验报告测平均速度的实验报告引言:在物理学中,速度是描述物体运动的重要概念之一。
在本次实验中,我们将通过测量物体在一段时间内所经过的距离,来计算其平均速度。
通过实验的结果,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速度的概念,并探讨速度与物体运动的关系。
实验目的:本次实验的目的是通过测量物体在不同时间段内所经过的距离,计算出其平均速度,并探究速度与物体运动的关系。
实验材料:1. 一条直线跑道2. 一个计时器3. 一个测量距离的仪器(如卷尺或测量标尺)4. 一个物体(如小球或玩具车)实验步骤:1. 在直线跑道上选择一个起点和终点,并确定两者之间的距离。
2. 将物体放置在起点位置上,并准备好计时器。
3. 开始计时,并同时将物体推动或释放,使其沿着直线跑道运动。
4. 当物体到达终点时,停止计时。
5. 记录下物体运动所经过的时间和距离。
实验数据:在本次实验中,我们进行了三次测量,并记录下了每次的时间和距离。
以下是实验数据的总结:实验一:时间:2秒距离:10米实验二:时间:3秒距离:15米实验三:时间:4秒距离:20米数据处理与结果分析:通过上述实验数据,我们可以计算出每次实验的平均速度。
平均速度的计算公式为:速度=距离/时间。
实验一:速度=10米/2秒=5米/秒实验二:速度=15米/3秒=5米/秒实验三:速度=20米/4秒=5米/秒通过对三次实验的数据进行计算,我们可以发现物体的平均速度始终为5米/秒。
这表明物体在这段时间内以相同的速度运动。
结论:通过本次实验,我们成功地测量了物体在不同时间段内所经过的距离,并计算出了其平均速度。
实验结果表明,物体的平均速度与其运动的距离和时间成正比。
同时,我们还发现,在本次实验中,物体的平均速度保持不变,即物体在不同时间段内以相同的速度运动。
实验的局限性和改进:虽然本次实验得出了一致的结果,但我们也意识到实验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首先,我们假设物体在运动过程中保持匀速运动,而实际情况可能会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导致物体的速度发生变化。
测量平均速度实验报告

测量平均速度实验报告测量平均速度实验报告引言:在物理学中,测量平均速度是一项基础实验。
通过测量物体在一定时间内所运动的距离,我们可以计算出其平均速度。
本实验旨在通过实际操作,掌握测量平均速度的方法,并通过数据分析,深入理解速度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实验目的:1. 掌握测量平均速度的实验方法;2. 理解速度的概念和计算方法;3. 分析实验数据,得出结论并探讨可能的误差来源。
实验材料:1. 一条直线跑道;2. 一个计时器;3. 一个测量长度的工具;4. 一个物体(如小球)。
实验步骤:1. 在跑道上选择一个起点和终点,并使用测量工具测量两点之间的距离;2. 将物体放置在起点,并准备计时器;3. 开始计时,同时将物体推动并让其运动到终点;4. 停止计时,并记录下物体运动所用的时间;5. 重复以上步骤多次,以获得更准确的数据。
实验数据:在本实验中,我们进行了5次实验,并记录下每次实验的数据如下:实验次数距离(米)时间(秒)1 10 22 10 2.53 10 2.24 10 2.35 10 2.1数据分析:根据实验数据,我们可以计算出每次实验物体的平均速度。
平均速度的计算公式为:速度 = 距离 / 时间。
根据公式,我们可以得到每次实验的平均速度如下:实验次数距离(米)时间(秒)平均速度(米/秒)1 102 52 10 2.5 43 10 2.2 4.54 10 2.3 4.35 10 2.1 4.8通过对实验数据的分析,我们可以发现每次实验得到的平均速度都在4米/秒左右,说明物体的运动速度比较稳定。
误差分析:在实验过程中,可能存在一些误差来源。
首先,测量距离的工具可能存在一定的误差,导致测量结果不够准确。
其次,计时器的精确性也会对实验结果产生影响。
此外,物体的运动方式(如滚动、滑动等)也可能对实验结果产生一定的误差。
为了减小误差,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措施:使用更精确的测量工具进行距离测量;使用更精确的计时器进行时间测量;在实验过程中尽量减小物体的运动方式对实验结果的影响。
测量平均速度实验报告

测量平均速度实验报告教学目的:
1.学会正确使用刻度尺;
2.学会正确使用停表测时间;
3.了解平均速度的意义和测量方法。
自主学习,小组合作
一、阅读课本并查阅资料,完成以下问题:
1.实验原理:
2.测量平均速度需要测量哪些物理量
3.测量路程需要什么仪器测量时间需要哪些仪器
二、测量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实验
1、实验器材:斜面、小车、金属片、、
2设计实验:参照教材或如右图所示。
3、实验步骤:1.2.3.参照课本23页
4、分别计算下半段路程S3和时间t3
算出小车通过下半段路程的平均速度v3
5、设计表格,记录数据
分析与论证:比较 v2 v3即:小车沿斜面下滑的速度越来越。
6、结论:说明小车沿斜面下滑运动越来越。
7、注意:测量小车通过的路曾时,必须从开始计时的车头(或车尾)量到计时结束的车头(或车尾),不可以从斜面的顶端量到斜面的底端或从车头量到车尾。
五、知识点归纳:
1.测量长度的基本工具是,长度的基本单位是;测量时间的工具是,时间的基本单位是。
2.实验测得斜面全长是S,小车在全程的运动的时间是t;上半段的长是S
1,运动的时间是t
1。
则全程的平均速度
是,上半段的平均速度是;下半段路程是,运动的时间是,下半段的平均速度是 .
3.实验证明:小车在斜面的段平均速度最大,运动最;在斜面段平均速度最小,运动最。
结果表明:物体做变速运动的平均速度的大小与和
有关。
课后反思:。
测平均速度实验报告

一、实验名称:测量平均速度二、实验目的:1. 理解并掌握平均速度的概念及其计算方法。
2. 培养使用实验器材进行测量的技能。
3. 通过实验验证平均速度与路程、时间的关系。
三、实验原理:平均速度是指在一段时间内物体所通过的路程与所用时间的比值。
其计算公式为:v = s / t,其中v表示平均速度,s表示路程,t表示时间。
四、实验器材:1. 木块2. 斜面3. 小车4. 刻度尺5. 秒表6. 记录本五、实验步骤:1. 将斜面放置在平稳的桌面上,确保斜面垂直于桌面。
2. 将木块放在斜面底端,作为小车的起始点。
3. 将小车放在斜面顶端,确保小车与斜面接触良好。
4. 使用刻度尺测量斜面的长度,记录数据。
5. 使用秒表测量小车从斜面顶端滑到底端的时间,记录数据。
6. 使用刻度尺测量小车在斜面下滑过程中所通过的路程,记录数据。
7. 重复步骤5和6,进行多次实验,记录数据。
8. 根据实验数据,计算小车在不同路程下的平均速度。
六、实验数据及结果:实验次数 | 路程s (m) | 时间t (s) | 平均速度v (m/s)--------|----------|----------|----------------1 | 0.5 | 1.2 | 0.41672 | 1.0 | 2.4 | 0.41673 | 1.5 | 3.6 | 0.41674 | 2.0 | 4.8 | 0.41675 | 2.5 | 6.0 | 0.4167七、实验分析:根据实验数据,我们可以看出,在小车下滑过程中,随着路程的增加,所用时间也逐渐增加。
但是,平均速度保持不变,即0.4167 m/s。
这符合平均速度的定义,即在一段时间内物体所通过的路程与所用时间的比值。
八、实验结论:1. 平均速度是指在一段时间内物体所通过的路程与所用时间的比值。
2. 通过实验验证了平均速度与路程、时间的关系。
3. 实验结果表明,在小车下滑过程中,平均速度保持不变。
测平均速度的实验报告

测平均速度的实验报告测平均速度的实验报告实验目的:本实验旨在通过测量物体的运动路程以及所用时间,从而确定物体的平均速度,并进一步深入理解运动学中的速度概念。
实验器材:笔直的地面、卷尺、秒表、各种大小和形状的物体。
实验步骤:1.准确的选择两个固定的点,这将是实验过程中测量距离的两个端点。
2.根据选定的起点和终点,在路程上放置一些不同的物品。
3.开始测量物品到达这两个点的时间,记录时间。
4.记录不同物品相对于起点和终点的距离。
5.重复上述步骤,并利用公式计算出不同物品的平均速度。
实验结果:在本次实验中,我们使用了不同大小和形状的物品,并记录了它们到达两个端点所需的时间和物体与起点和终点之间的距离。
我们的实验数据表明,当物体的距离较小时,其平均速度显著快于较长的距离,这是因为物体可以更快的移动相同的距离。
此外,我们还发现,物体的大小和形状也会影响其平均速度。
体积大的物体通常会移动得更慢,而形状例如球体的物品逐渐将速度降低并稳定到一个相对较慢的运动速度。
讨论:当我们测量物体的速度时,最重要的因素是距离和时间。
在我们的实验中,我们用卷尺测量物品到达起点和终点员时间的距离,并用秒表记录了每个物体到达终点的时间。
通过计算我们得出了不同物体的平均速度。
实验结论:本次实验的结果表明,物体的平均速度可以通过测量其移动距离和运动所需的时间来确定。
在实验中,我们还发现了物品形状和大小、移动距离的影响。
这些发现对于我们更好地理解运动学的速度概念有着重要的意义。
在今后的学习中,我们将进一步研究运动学和更多的物理概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步行实验
s/m
t/s
v/(m·s-1)
10
20
30
跑步实验
s/m
t/s
v/(m·s-1)
10
20
30
实验报告册
实验时间:
实验题目: 实验学生:
实验目的:
实验器材:
实验步骤:
实验数据:
s/m
t/s
v/(m·s-1)
步行10ຫໍສະໝຸດ 2030跑
步
10
20
30
实验中存在的问题:
平均速度的测量
实验器材:秒表、卷尺、
活动地点:操场
实验小组:6人一组
活动过程:
1、在操场上,测出30m的路程,每隔10m做一记号。
2、选出3位同学作计时员分别站在10m、20m、30m处。
3、选一名发令员,以手势下落来表示开始。
4、选手可可能采取正常步行、步行跑步的形式完成30m 路程
5、组内互换角色,重复实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