丘陵地区现代农业发展策略
西部丘陵地区现代农业发展面临的问题及对策

西部丘陵地区现代农业发展面临的问题及对策四川省南充市嘉陵区政协常委、经济委主任余培发解决我国“三农”问题的根本出路在于加快发展现代农业。
目前,由于受多方面因素制约,在我国西部丘陵地区的广大农村,自给自足的农业生产特征仍较明显,多数农户还在按照传统的方式和习惯从事种养业,现代农业发展步伐较为缓慢,与我国东中部地区现代农业发展相比,存在较大差距。
一、面临问题从总体上看,西部丘陵地区现代农业发展基础仍较薄弱,目前还面临着以下问题:(一)基础设施建设严重滞后西部丘陵地区农村工业化和城镇化滞后,村落切割分散,农业生产基础条件较薄弱,地势不平整、水系不配套、道路不通畅、设施不健全,使农业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十分脆弱,加大了农业生产的风险和难度,发展生产的艰巨性、复杂性及发展成本均高于其他地区。
(二)土地资源利用率较为低下当前农村土地使用主要以农村家庭承包经营为主,生产经营规模小,粗放经营面积较大,普遍过度垦殖,土壤质量下降,水土流失较为严重,土地流转困难,导致农业生产效率低。
虽然耕地稀缺,人均占有耕地少,但非农用占地规模和速度与其它地区相比并无差异,保护耕地的任务相对更重,农民在此过程中利益受损害的矛盾同样突出。
(三)农业劳动力综合素质偏低西部丘陵地区农业人口数量庞大,综合素质偏低,劳务输出低龄化趋势明显,农村职业培训发展不足,存在重视不够、支持不力、针对性不强等突出问题,带来就业能力降低,竞争力弱化的结果,多数劳动者只能在脏、累、苦、险等低层次岗位就业,劳务收入水平上升有限。
农村剩余劳动力在年龄、智力上均不能满足现代农业发展的要求,技术接受能力不高,影响了产品的技术含量和标准提升,最终影响到农民收入。
(四)农产品加工业发展不足西部丘陵地区独特的气候和土壤条件,使得农产品品种繁多,总量丰富,但当前农产品市场竞争的焦点已开始从初级农产品的质量竞争逐步转为农产品加工产品的质量竞争。
一个地区农产品加工业发展规模的大小、技术水平的高低、核心竞争力的强弱,在很大程度上直接影响甚至决定这一地区农业发展的规模和水平。
丘陵山区农机化发展问题与建议

丘陵山区农机化发展问题与建议在我国, 丘陵山区是农业生产的重要区域,其自然条件艰苦,土地资源有限,劳动力成本高等问题一直困扰着这个地区的农业生产。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加快丘陵山区的农业现代化建设,大力发展农业农村现代化,促进农村经济的蓬勃发展,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如何推动丘陵山区农机化的发展成为一项重要的工作。
由于丘陵山区特殊的地理环境和种植业结构,农机化发展存在一系列问题,制约了农业生产的现代化水平。
为此,本文将从丘陵山区农机化发展的问题出发,提出一些建议,以期能够促进该地区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发展。
1. 土地资源有限丘陵山区地势陡峭,土地资源有限,使用率较低。
由于土地不规整,大部分农业机械无法适应这种地形,因此很难进行耕种等作业,这就制约了农业生产力的发展。
2. 劳动力成本高由于丘陵山区地势陡峭,传统的农业劳动生产率低,农民需要付出更多的劳动力和成本用于生产,这就导致了劳动力成本高、人力资源配置不合理的问题。
3. 灌溉条件差丘陵山区地广人稀,由于地形复杂,缺乏高效、便捷的灌溉设施,农业生产水平低下,严重制约了农机化的发展。
4. 缺乏专业技术人员由于丘陵山区地处偏远,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缺乏专业技术人员来指导和推动农机化的发展,这就造成了农业生产的效率低下和现代化程度不高的问题。
5. 农业生产方式滞后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滞后,农机化水平低,生产效率不高,这就难以满足市场需求,影响了丘陵山区农业的发展。
针对丘陵山区的特殊地形,应科学规划土地资源,对土地进行整合和利用,使得农业机械能够适应地形,提高土地利用率,从而降低劳动力成本,促进农业生产的现代化。
2. 推广农业机械化加大农业机械化的推广力度,通过政府购机补贴、农机合作社推广农机等方式,大力推广农业机械化,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
3. 加强灌溉设施建设加强灌溉设施建设,利用现代化的灌溉技术,提高水资源的有效利用率,解决丘陵山区灌溉条件差的问题,为农机化的发展创造条件。
贵州丘陵山区蔬菜种植业机械化生产现状及发展对策

贵州丘陵山区蔬菜种植业机械化生产现状及发展对策贵州位于中国西南部,是一个丘陵山区比较多的省份,其地形复杂,地势起伏,气候多变,这些都给农业生产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而且,贵州山区蔬菜种植业多以家庭农场和小农场为主,农业劳动力大多数是老年人和妇女,劳动力短缺、劳动强度大是制约农业发展的主要矛盾之一。
贵州丘陵山区蔬菜种植业机械化生产的现状十分落后,急需加大力度推动机械化生产。
1、耕作种植环节机械化水平低贵州丘陵山区蔬菜种植业的耕作和种植过程主要依靠人力、畜力和简单农具进行,缺乏大型农机具的投入使用。
这导致了农田作业效率低下,人力资源浪费严重,使得农民的耕作成本不断增加。
2、缺乏科学技术支撑贵州丘陵山区蔬菜种植业缺乏科学技术的支撑,农民在农业生产中缺乏科学的管理和操作方法,导致生产效率低下,品质无法得到有效保障。
3、农业劳动力短缺由于贵州丘陵山区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的情况比较普遍,导致农业劳动力短缺严重。
特别是在繁忙的耕种时节,农民难以招工。
4、机械化水平不高在耕作、种植、施肥、喷药、除草等环节,贵州丘陵山区蔬菜种植业机械化水平不高,缺乏现代化农机装备和技术手段,无法满足蔬菜生产的需求。
5、市场竞争力不足由于机械化程度低,生产效率不高,蔬菜品质不稳定,导致贵州丘陵山区蔬菜种植业缺乏市场竞争力。
1、加强农业机械化投入政府部门应加大对丘陵山区蔬菜种植业的资金投入,提高机械化水平,引导农民选购和运用现代化机械设备,提高农业生产效率。
2、推广农业科技知识通过举办各类培训班,邀请专家学者进行农业科技知识宣讲,向农民普及科学农业生产知识,引导其科学种植、科学施肥、科学喷药等,提高蔬菜的产量和质量。
3、加强农村人才培养加大对农业技术人才的培训力度,提高丘陵山区农民的专业化水平,引导他们能够善于操作和维护机械设备,提高农业生产效率。
4、加大农机装备更新换代力度鼓励农民使用现代化机械设备,提高耕作、播种、施肥、喷药等环节的机械化程度,提高作业效率,减少农民的劳动强度。
丘陵山地地区农机化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丘陵山地地区农机化 发展存在的问题
农业机械适用性问题
地形复杂:丘陵山地地区地形复杂,传统农业机械难以适应 机械性能受限:丘陵山地地区机械性能受限,难以满足农业生产需求 操作难度大:丘陵山地地区操作难度大,对农机操作人员要求高 成本投入高:丘陵山地地区成本投入高,影响农机化发展进程
农业机械技术含量不足
能源成本:丘陵 山地地区地形复 杂,农业机械能 耗较高,增加了 能源成本
农业机械生产效率低下
地形复杂:丘陵山地地区地形复杂,导致农业机械作业难度大,效率低下。
机械适应性差:现有农业机械难以适应丘陵山地地区的特殊地形和种植结构, 导致生产效率低下。
操作技术不足:农民对农业机械的操作技术不足,导致生产效率低下。
03
加强农机培训,提高农机操作技能
05
加强农机政策支持,推动农机化发展
02
推广农机技术,提高农机普及率
04
完善农机服务体系,提高农机使用效率
丘陵山地地区农机化 发展的具体措施
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提高丘陵山地地区农机化水平
0
制定针对性的农机购置补贴政策,
1
鼓励农民购买适用的农机具
加强农机技术培训,提高农民的
鼓励企业和科研 机构合作,共同 研发适合丘陵山 地地区的农业机 械。
提高农业机械技术含量,提升农业机械性能
加强农业机械研 发,提高技术水 平
引进国外先进技 术,提高农业机 械性能
加强农业机械培 训,提高农民操 作技能
推广农业机械新 技术,提高农业 生产效率
降低农业机械使用成本,提高农业机械普及率
带来困难。
土地分散:丘陵山地地区 土地分散,地块小,不利 于大型农机具的推广和应
用。
丘陵山区现代农业发展模式初探

丘陵山区现代农业发展模式初探摘要:以湖北省崇阳县为例分析了丘陵山区发展现代农业的优势和劣势,肯定了充分、合理利用丘陵山区的独特资源,灵活多样地发展现代农业的几种类型,提出了转变观念,坚持用工业化理念指导农业;加大投入,坚持用现代标准装备农业;实施项目,坚持依托国家宏观政策改造农业等丘陵山区发展现代农业的具体措施。
关键词:丘陵山区;现代农业;发展模式;崇阳县发展现代农业,就是要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加快转变传统农业生产经营方式,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指导农业,用现代产业体系提升农业,用现代经营形式推进农业,用现代发展理念引领农业,用城乡一体化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高农业生产率、资源利用率、劳动生产率,增强农业抗风险能力、国际竞争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1]。
经济欠发达的丘陵山区发展现代农业,既要看到这是党中央做出的重大决策,必须坚定不移地大力推进;又要看到山区“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能力还比较弱;发展现代农业,建设新农村的任务更具有长期性和艰巨性,必须从本地实际出发,尊重自然、经济规律和农民意愿,注重实效,量力而行,突出特色,循序渐进。
1 崇阳县农业的基础条件崇阳县地处鄂东南低山丘陵区,位于湘鄂赣三省交界处,全县国土面积1 968 km2,总人口45.7万人,总耕地面积22 670 hm2,农村人均耕地面积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且大部分耕地分散,地块面积小,机械化作业难度大,土壤种类多,土壤肥力较低,一些地区农村交通、供电等基础设施落后,农田水利基础设施老化失修,机电排灌面积比重低,标准化农田数量少,农村人口多且居住分散,县域经济比较薄弱,工业相对落后,是典型的山区农业县,要发展现代农业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崇阳县发展农业生产也有很多的有利条件,既有丰富的气候资源和土地类型,适合多种作物和多种模式的农业生产,又有较好的生态环境和区位优势,森林覆盖率高,山青水秀,距武汉仅140 km,已纳入武汉城市圈规划。
丘陵地区现代立体农业发展模式的思考——以重庆市永川区为例

丘陵山地农业机械化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农业机械技术水平低
与平原地区相比,丘陵山地的农业机械技术水平 较低,机械装备的技术含量和自动化程度有待提 高。
农业机械管理体系不完善
丘陵山地的农业机械管理体系不够完善,缺乏专 业的技术人才和维修设备,农民对机械的使用、 保养、维修等方面存在困难。
04
丘陵山地农业机械化发展的对策建议
提高认识,加强政策支持
增强政策扶持力度
制定有利于丘陵山地农业机械化发展的政策,加大对农业机械化的资金投入,实 施补贴政策,鼓励农民购买农业机械。
推进土地流转
积极推进土地流转,集中土地资源,便于大规模的机械化作业。
推进科技创新,提升技术水平
加强科研合作
加强产学研合作,推动农业机械科研机构与高校、企业之间 的合作,提高技术研发能力。
投资成本
丘陵山地的农业机械化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包括研发 、生产和推广等环节,资金不足制约了农业机械化的发 展。
经济收益
由于丘陵山地的特殊地理条件,农业机械化的收益往往 低于平原地带,影响了农民对农业机械化的投入热情。
产业结构
丘陵山地的产业结构相对单一,主要以传统农业为主, 第二、三产业发展滞后,对农业机械化的需求不足。
采用文献资料梳理、实地调查、访谈等方法,对丘陵山地农业机械化发展问 题进行深入研究和分析。
02
丘陵山地农业机械化发展现状及问题
丘陵山地农业机械化发展现状
农业机械装备水平不断提高
随着农业现代化进程的加速,丘陵山地的农业机械装备水平不断提高,农业机械种类和数 量不断增加。
农业机械应用领域不断拓展
农业机械不仅应用于耕种、收割等农业生产环节,还拓展到了农业灌溉、施肥、病虫害防 治等领域。
渝东北丘陵山区现代农业发展现状及对策

现代农业科技2021年第4期农村经济学摘要本文以渝东北腹心区万州为研究对象,针对该区域现代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和山地农业及区域经济特点,提出适宜渝东丘陵山区的现代农业发展对策,以期为推进山地现代农业建设发展进程提供参考。
关键词渝东北丘陵山区;现代农业;发展现状;对策中图分类号F32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5739(2021)04-0220-03DOI :10.3969/j.issn.1007-5739.2021.04.091开放科学(资源服务)标识码(OSID ):渝东北丘陵山区现代农业发展现状及对策朱美蓉周伟熊江尤铖(重庆市万州区农业技术推广站,重庆404000)现代农业是以资源节约和可持续发展为其最高理念,在力求维护和改善人类生存环境的前提下,改造传统农业、转变农业增长方式、促进农业绿色高效发展的过程。
现代农业是农业发展的必然趋势,是“大农业”闯“大市场”,具有高度的规模化、产业化和市场化;搞的是农业多功能发展,通过产业链的延伸,形成生态保护农业、休闲观光农业、循环农业、服务型农业等多种新型农业形态。
国家统计局相关研究显示,目前我国农业现代化进程仅走了1/3,相比西方国家,我国现代农业之路还很漫长。
本文所指的渝东北地区包括万州、忠县、开州、云阳、奉节、巫山、巫溪等11个区县,地处渝鄂川陕四省市交界地带,是重庆的东北“门户”。
境内山丘起伏,低山、丘陵面积约占1/4,低中山和山间平地面积占1/4,极少平坝和台地,且零星散布,是长江流域的重要生态屏障和长江上游特色经济走廊,其发展理念是守护好三峡库区的绿水青山。
1万州区农业生产基本情况1.1自然资源长江自西南向东北横贯本区,形成了南北高、中间低的地势,地貌以山地和丘陵为主,间有河流阶地、浅丘平坝等,海拔最高1721m ,最低175m 。
耕地资源大体分为3种类型:一是丘陵(800m 以下的平行岭谷区),是农业耕作重点区;二是低山区(海拔500~1000m 山区),是主要产粮和经济作物地区;三是中山区(海拔1000m 以上的七曜山等地),适宜种植林果木、药材和牧草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丘陵地区现代农业发展策略
【摘要】本文依据我国国情,提出了我国发展现代农业的两个发展阶段。
通过对我国现代农业发展现状的分析解读,提出了在以后建设中需注重几个关系,为我国发展现代农业献计献策。
【关键词】现代农业;现状;发展;关系
据《中国现代化报告2012:农业现代化研究》资料,中国农业发展水平2008年指标,进行国际比较,大约有12%的指标达到发展国家水平,4%的指标为中等发达水平,34%的指标为初等发达水平,一半指标属于欠发达水平;2008年中国农业水平与英国相差约150年,与美国相差108年,与德国相差86年,与法国相差64年,与日本相差60年,与韩国相差36年。
从比较看出,农业现代化已经成为中国现代化的一块短板,尤其是西部地区更低,农业水平亟待提高,并要通过长期的艰苦努力,才能实现。
由此可见,现代农业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需经过长期艰苦奋斗,才能取得实效,特别是丘陵区域的建设与发展更为困难。
为此,作者经过探索与研究,提出以下观点,供大家在实践中参考。
一、基本理论及概念
1954年,中央响亮地提出实现“四个现代化”的任务,之一就有农业现代化,成了亿万农民的梦想和追求。
党的十六大以来,中央多个一号文件强调建设现代农业,指出发展现代农业是社会主义新农业建设的首要任务;2012年国务院文件发布了我国第一个《全国现代农业发展规划》,作为“十二五”规划的内容之一,进行了全
面部署。
现代农业是一个动态的概念,是农业已经达到的最高发展水平的概括。
现代农业是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主要体现为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用现代产生体系提升农业,用现代经营方式推进农业,用现代发现理念引领农业,用培养新型农民发展农业。
根据国情,现化农业需要经过两个阶段发展,第一阶段农业现代化是从传统农业向初级现代农业,从自给型农业向市场化农业转型;第二阶段农业现代化是从初级现代农业向高级现代农业,从工业化农业向知识化农业转型。
二、现代农业现状分析
在现代农业建设中,社会上有人说,“政府管地、农民种田、企业赚钱”、“耕地减少(占地)、地里长草(抛荒)、不知咋搞,只能修房和修路了”。
据调查分析存在以下现象。
(一)幅员面积多耕地面积少
大家知道西部丘陵区域幅员广阔,而耕地少,尤其是优质高产田土更少。
据四川武胜县可知,是典型的盆地浅丘区,有幅员面积96000公顷,而仅有耕地30010公顷,耕地占幅员的31.2%。
(二)农村人口转移多种地劳力少
国家统计局公布,2009年的城镇人口已达6.2亿,农业劳动力大量转移。
据四川武胜县华封镇九村调查,有耕地1551亩,人口1750人,种地的仅360人,大都是60岁以上的老人。
(三)政府投入多民间投入少
调查显示,一个县级现代农业园,大都是各级政府投入修建的,少则上亿元,多达数亿元,而民间资本几乎没有投入,农民仅以承包地投入。
(四)常规农业种植多高新农业生产少
目前农村90%的耕地是常规农业,粗放性种植,多是弯弯犁头水牯牛的生产方式,机械化水平极低;而以科技为载体的高新农业生产方式很少。
(五)发展果蔬经作多种粮油作物少
调查中发现,所有园区大都是发展的水果和蔬菜等经济作物,种植粮食及油料作物的很少。
有人认为,抓经济作物是搞现代农业,抓粮食生产则是传统农业,这种看法是非常片面的。
(六)现代农业园区领导参观多农民学习少
如今,各地都建起了大大小小的现代农业示范园。
农业示范园,是作“盆景”当摆设,供上级领导来观光、考察的“形象工程”,而农民去学习的很少,因没法学,没法操作。
(七)外行人士参与多农业内行践入少
调查显示,在园区从事现代农业的业主,大都是城里的有钱工商人士,几乎没有农业专家及技术人员作为股东或业主参与建设。
(八)考虑眼前利益多谋长远规划少
目前,多数业主利用国家的政策和已建好的基础设施,只种一些科技含量低的短、平、快的蔬菜,尽快上市获得眼前利益,而没有
长远的规划、投入,随时都可以退出园区。
(九)口号农业多可操作模式少
提出建现代农业有半个多世纪了,由于没有系统的政策及法规指导,随领导人的变化而产生的众多口号农业,如立体农业、开发农业、物理农业、工厂农业、三高农业、特色农业、循环农业、生态农业、观光农业、旅游农业、订单农业、休闲农业等,在基层干部和农民中可便于操作运用模式很少。
(十)中高档消费传统农产品多消费现代农业产品少
据市场调查,中高档消费的人士或酒楼,大都喜欢消费使传统农业生产的土特产品,而现代农业园区的农产品,主要销往大中城市的超市、商场,多数是城市的普通居民、农民工、大中专院校学生消费了。
三、发展现代农业需要注重的几个关系
通过基本理论的解读及现代农业现状分析,在建设中还需注重几个关系。
(一)权力与权威的关系
权力是政治上的强制力量;权威是使人信从的力量和威望。
各级政府的权力大,容易建成形象工程,盲目发展,花了大量资金,成效不佳;应发挥专家和技术人员的权威作用,做到科学发展,取得事半功倍的成绩。
(二)发展与发达的关系
发展是由低级向高级,由小到大,由简单到复杂的过程;发达则
是充分的发展。
不可能在一个地方就一下子,就搞成很发达的现代农业,易产生面子工程,只是在一个范围搞了一个亮点;而要进行平衡的、持续的大面积的健康发展,才能让大多数农业受益。
(三)培训与培养的关系
培训是短的训练,培养则是长期的教育和训练。
当今不仅要对在乡村的留守农民进行培训,让他们掌握一些科学文化知识,而且要通过院校培养一大批搞现代农业的管理人员和新型农民。
(四)效率与效果的关系
效率是指单位时间内完成的工作量,效果是由某种力量、做法或因素产生的结果。
在现代农业建设中,要克服只顾抓进度、抢时间、图效率、短期内达到什么目的,容易造成质量不高的问题;要强调效果,农民要得到实惠。
(五)重要与重视的关系
十二五规划及今年中央一号文件,就讲了现代农业的重要。
在实施中,不仅中央认为重要,而且地方及基层更应重视,要像重视工业和城镇建设来抓现代农业。
(六)时效与时间的关系
现代农业建设,在短期内讲时效,搞好示范园建设,大面积上不能一蹴而就,还要讲时间问题,要通过较长时间的艰苦奋斗,几代人的努力,才能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