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当代文学史笔记.
7篇关于中国当代文学史的笔记摘抄

7篇关于中国当代文学史的笔记摘抄《子夜》最成功的是塑造了吴荪甫这个典型环境中的典型形象,善于把人物放在广阔的时代背景中描写,善于揭示人物性格随社会发展变化的命运,以故事和情节刻画人物,同时又以人物来带动情节发展,写事写人融为一体,合二为一。
下面给大家分享7篇关于中国当代文学史的笔记摘抄。
中国当代文学史笔记1伤痕文学(伤痕小说)再现了十年浩劫造成的人民心灵创伤的历史悲剧,表达了整个民族在政治的反拨中痛定思痛的强烈感伤情绪,是新时期文学发展中的第一个高潮,由卢新华《伤痕》得名。
代表作品有刘心武的《班主任》等。
意义与价值:(一)“伤痕文学”冲破了极左文艺思想的种种清规戒律,冲破了一个个现实题材的禁区,提出了一系列重要的社会问题,创造了中国当代文学史上第一批社会主义时期的悲剧;(二)它在当代文学史上第一次真正遵循现实主义美学原则,“按照生活的本来面目描写生活”,开启了80年代文学现实主义深化的道路;(三)它在当代文学史上第一次真正地从人道主义立场来塑造人物,描写人性悲剧,成为新时期人道主义文学的先导。
对新时期文学创作及后来的作家产生了深远影响。
中国当代文学史笔记2茅盾文学创作处于第一、第二阶段之间。
现代文学九大家:鲁、郭、茅,巴、老、曹,艾、丁、赵。
一、茅盾的文学主张及其文学研究会所产生的影响。
△二、茅盾文学创作道路所显示的典型意义。
三、茅盾对现代长篇小说所作出的独特贡献。
一、作家和文学批评家。
(一)其文学批评有鲜明的针对性、完整系统性。
1、鲜明而系统地提出为人生而艺术的现实主义文艺理论,继承了晚清以来为人生的文学主张,并且进一步地使之系统化、明确化,明确提出文学应该是一项工作,是一项对人生有着重要作用的急迫、切实的工作,认为把文学当成游戏和消遣的时代永不再返,文学应担当起指导人生、影响社会的责任。
2、提出文学最根本的艺术功能应是真实的、客观的甚至冷静地描写和反映社会生活,限度控制作家自己的感情。
3、强调在客观真实中挖掘典型,是最初的现实主义创作理论——中国现代文学现实主义文学理论的奠基人。
中国当代文学史笔记

2中国当代文学史1949~1976文学思潮第一节 50年代、60年代文学运动与文学思潮四、“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的提出1956年4月28日,毛泽东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提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应该成为我国发展科学、繁荣文学艺术的方针。
但1957年反右斗争扩大化后,‚双百方针‛的贯彻受到了干扰和损害,60年代初中共中央开始纠正这一错误,但1964年后,特别是‚文化大革命‛中这一方针又受到了严重的破坏。
8年样板戏几乎独占了中国所有的艺术舞台。
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领域研究也几乎停止。
第二节“文化大革命”十年文艺思潮一、“文化大革命”概述1966年5月至1976年10月,是中国的‚文化大革命‛时期。
此间,中国的经济建设和文艺事业都遭到了巨大的破坏。
江青、康生等在60年代初期策划批判了一些代表作家的作品与文艺观点,抓了所谓的‚个别问题‛。
1966年初形成并在同年4月经毛泽东审阅修改后以中共中央名义批发的《部队文艺工作座谈会纪要》,推动了‚文化大革命‛的爆发,把一场文学灾难上升为政治灾难,成千上万人受到牵连。
‚文革‛期间,江青等在全盘否定十七年文学的同时,还攫取了《红灯记》、《沙家浜》、《臹取威虎山》、《海港》、《奇袭白虎团》,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白毛女》,交响音乐《沙家浜》等戏曲改革成果,封为‚革命样板戏‛。
他们还以总结创作经验为名,提出了‚根本任务论‛、‚三突出‛创作原则(在所有人物中突出正面人物,在正面人物中突出英雄人物,在英雄人物中突出中心人物)等理论。
文艺界变成了专臸主义的一统天下。
50年代、60年代小说50年代、60年代小说以革命现实主义为主潮,在历史和现实两类题材方面有一些收获。
一、历史题材小说以反映民主革命为主,描写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斗争的各个历史阶段。
杜鹏程的《保卫延安》、吴强的《红日》、曲波的《林海雪原》和罗广斌、杨益言的《红岩》,是四部反映解放战争的长篇小说;短篇有峻青《黎明的河边》、茹志娟《百合花》等,也取材于解放战争。
中国当代文学史笔记

中国当代文学史第一讲:十七年文艺论争和文艺批判运动一、基本态势:1.17年独特的理论现象2.形成动因和深刻影响:①严峻的国际国内政治形式;②革命文艺的意识形态性影响:①形成60年代的文学共同体,文学一体化,相对集中的文学运作机制②从文艺角度看,有局限性,造成我国五六十年代文学相对单一,审美性、艺术性、娱乐性相对薄弱。
二、建国初几次重要的文艺论争:①批判运动:1951年,对《武训传》批判②1953――1954对红学的批判(俞平伯、胡适)③1955年,对胡风文艺思想的批判(“胡风事件”、七月诗派)2.几次文艺政策的调整1.1956年的双百方针2.1961到1962几次座谈会对左倾思想的纠正三、对电彬的《武训传》的批判和再解读1.武训其人:早年行乞兴学,向来与官府合流敛财,晚年成为财主2.影片主题:配合新中国文化建设运动,歌颂武训为人民服务的精神。
3.思想批判:①政治视角――借文艺谈政治,反历史唯物论;②审美的立场――审美的超越性,不公允,审美的片面;③真实性问题――对历史不同阐释的合法性问题,作家创作的虚构性权力。
第二讲:建国初的新诗发展方向的选择一、文艺的新方向和五四新诗传统1.文艺新方向:①社会主义时代的革命文艺②一种期约,一种实验(对五四新诗的继承)2.丰厚的遗产:五四新诗传统――体现了艺术风格的多样化(浪漫、现实、现代)3.建国初政治伦理化批评:①简单的二元对立思维:革命新诗传统――资产阶级反动诗风;②认知的偏差――艺术方法上的差异(社会化情感与个人化抒情);③鲜明的社会政治情感的诗性表达;④诗风相对单一――老诗人的困境和诗歌流派的消失二、十七年诗歌的基本风貌1.时代精神与社会化情感的热烈表达:①颂歌浪潮②时代风格(50年代文学的单纯与天真)2.在民歌和古典诗歌的基础上发展白话新诗:①民族化大众化方向②对抗西方现代文化艺术③新民歌运动――反映了大跃进的时代精神、民歌至尊地位制约了艺术多样化的发展第三讲:十七年代表性诗人一、闻捷及《天山牧歌》:1激情的赞歌,牧歌情调; 2.新情诗; 3.叙事和抒情的结合二、政治抒情诗及两大抒情诗人:①作为一种潮流,主导;②政治化审美意识形态的标本:a将政治升华为一种“诗学”;b情感意象的泛化和成规化2.代表性诗人:郭小川《致青年公民》《白雪的赞歌》《深深的山谷》贺敬之《白毛女》《回延安》《放声歌唱》《雷锋之歌》①开重大的社会题材和豪迈的诗风;②战士和诗人的统一:高度本质化的抒情主体;③艺术多样化的追求和现代格律诗的创造第四讲、革命历史题材小说1.中国革命史的历史风云再现:①主题:合法性;②纪实性品格和英雄主义;③史诗性;2.警觉历史虚无主义:①80年代历史虚无主义黑潮(历史的解构与重述;根源和动因);二、代表性作家作品:1.现代战争叙事体;2.革命英烈史传3.革命通俗传奇4.革命史诗三、《青春之歌》简析1.独特的题材意义2.林道静的形象及成长道路:①出走――与封建旧家庭决裂;②婚变――资产阶级个人的决裂;③革命风暴洗礼的自我批判、再造新我3.革命与爱情的双重变奏:①革命与爱情、青春与梦幻同构;②两条线索相矛盾(日常生活戏剧化)第五讲:农业合作题材小说一、新时代革命叙事主题1.重大题材及意义:消灭私有制,构建农村社会主义公有制生产关系。
中国当代文学史笔记修订版笔记

中国当代文学史笔记修订版笔记
中国当代文学史是学习当前文学文化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涉及到了从20世纪
末及21世纪初文学家、著作和文学流派,以及当代文学文化发展与变迁有关的各类主题
和内容。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当代文学发展迅速,形成了张爱玲、贾平凹、余华、苏童、钱钟书等文坛一线作家文学主流,并吸纳了爱兰、张嘉佳、袁文凯等年轻一代作家,形成
实力较强的文学团体;兴起了“新派作家”和“今生派作家”等文坛风潮;形成了“大陆
文学”“港台文学”“新文学”“现实主义文学”“新文化运动文学”等文学派别;出现
了一些涉及别样文体、异样表达方式的新人新作;当代文学界也出现了一些如“起点小说网”和“微作小说”等新型文学形式。
20世纪90年代以来,文艺理论界的研究也取得了重大进展,自1995年以来,起点小说网就作为中国当代文学发展及普及的重要渠道,网络文学形式也在发展和创新中积极开
拓的新趋势,从而反映了当代文学文化的多元化发展。
如今,中国当代文学史正在经历积极变革,在大陆内外形成了呈现出蓬勃多元新风貌
的文学文化场景。
新诗歌革新及文艺理论创新之风等激励作者,更多优秀作品推动中国文
学进入21世纪,中国文学文化继续发展开拓新空间,也激发新的情趣、新的创作冲动、
新的文学观念,进而展现出全新的文学文化景象,更多的文学成就被满足或关注。
中国现代文学史笔记整理

中国现代文学史笔记整理一、鲁迅《呐喊》的主题——对封建传统的批判1.《怀旧》——对《呐喊》的铺垫(不是《呐喊》的文章)寓庄于谐,在趣味笔触里透视人性,表现了传统文化在现实中延续了一千多年后的一片夕阳残景。
传闻土匪来临,私塾先生为代表的乡绅阶级打算实行“中庸”,对匪迎合,匪退则贿赂官府,苟且偷安,姨太太们拿逃难作春游,乡民则愚忠而贪财。
由早先的文言小说《怀旧》,鲁迅的特质已然呈现,是现代意义上的小说杰作。
2.《狂人日记》——对《呐喊》总主题的深刻揭示《狂》是鲁迅的第一篇白话小说,运用象征手法,以日记体、内心独白的形式,通过迫害狂患者的内心独白向封建礼教发起最猛烈的袭击,指出礼教吃人的思想。
“所谓中国的文明者,其实不过是安排给阔人享用的人肉的筵宴。
所谓中国者,其实不过是安排这人肉的筵宴的厨房。
”3.《风波》——被辱者与被损害者的形象《风波》作者以传神的白描手法勾勒出中国江南小镇及乡土人物的风味神情,着力表现一场风波——皇帝做了龙庭,给七斤及七斤家人带来的恐慌,表明辛亥革命的民主观念距离广大的劳苦大众还非常遥远。
表达了作者对他们的深刻同情,同时也展现了鲁迅作品的简凝之美。
4、《孤独者》——觉醒者的悲哀《孤独者》中的魏连殳是被社会的经济压力和精神压力摧毁的。
魏连殳被当时的社会视为“异类”,最终连工作也找不到,穷困潦倒后则像孔乙己一样被周围的社会所冷落、歧视。
他不甘于这种被冷落和被歧视的地位,他要向整个社会进行报复。
但这种报复也正是他的失败,他不得不屈服于周围社会的价值观念,以“上等人”的姿态驱使、玩弄那些“下等人”。
《孤独者》表现了一个留洋知识者归国后的人生窘境,他躬行于自己以前所反对的东西,拒绝和排斥先前所崇仰、所主张的一切了,他已经真的失败——然而他胜利了。
二、文学研究会文学研究会于1921年1月成立于北京,由周作人、沈雁冰、郑振铎、叶绍钧(叶圣陶)、王统照、许地山等12人共同发起,是新文学运动中成立时间最早的一个专门性社团,也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影响最大的文学社团之一,它以“研究世界文学,整理中国旧文学,创造新文学”为宗旨,以改革之后的《小说月报》为主要活动阵地,将文学要“表现人生,指导人生”的社会功用诉求与现实主义的创造方法密切结合,为“人的文学”的进一步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对于现实主义文学在中国新文学中的主流地位的确立有着重要的功绩。
中国现代文学史笔记(知识点完整整理)

文学思潮与运动三十年代文学思潮要点1、基本概念30年代文学也称现代文学第二个10年(1928-1937年)是第一个十年文学的继承和发展。
1928年始,新文学队伍发生了新的组合,两种文学思潮及其创作构成了30年代文学基本面貌(1)新兴的无产阶级革命文学;(2)继承五四人道主义、个性主义的人文主义文学;30年代左翼文学发展轮廓(三个阶段):(1)1927大革命失败-左联成立前,是无产阶级文学的倡导期。
(2)1930-1936年,左联成立-左联解体。
(3)1936年春-1937/7抗战爆发,文学的转折过渡期。
2、“左联”概况“左联”全称“中国左翼作家联盟”。
1930年3月成立于上海。
主要成员有郭沫若、郁达夫、茅盾、冯雪峰、柔石、沈端先、冯乃超、李初梨、蒋光慈、田汉、阳翰笙、丁玲、冯也频、姚蓬子等。
左联的理论和行动纲领根据前苏联“拉普”纲领而制定。
纲领宣告:“我们的艺术是反封建阶级的,反资产阶级的,又反对‘失掉社会地位’的小资产阶级的倾向,我们不能不援助而且从事无产阶级艺术的产生。
”左联的成立有其国际和国内的背景,国际上,苏日英法等国都有左翼文学组织;国内,经过1928年的革命文学论争,培养了左翼作家队伍,为左联成立提供了思想组织上的准备。
“左联”于1936年自动解散。
“左联”的文学活动及主要功绩(1)创办了许多有影响的文学刊物,如《拓荒者》(蒋光慈主编)、《北斗》(丁玲主编)、《文学导报》(创刊号名《前哨》)、《萌芽》月刊(鲁迅、冯雪峰主编)、《十字街头》(鲁迅主编)。
续办了左联成立前的《创造月刊》《文化批判》《太阳月刊》等刊物。
(2)翻译、介绍、传播和运用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
左联成立后,瞿秋白俄文翻译了马克思主义经典文艺理论著作,并写了《马克思恩格斯和文学上的现实主义》等文章,对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文艺思想作了系统全面的介绍与阐述。
他说明了反对席勒化,提倡莎士比亚化的意义,批评了初期无产阶级文学作品中的“主观主义的理想化”和“革命浪漫蒂克”情绪。
中国当代文学史笔记

五六十年代小说题材的等级价值1.工农兵生活,优于知识分子或“非劳动人民”生活2.“重大”性质斗争,优于“家务事、儿女情”等“私人”生活3.现实的、当前迫切的政治任务,优于已经逝去的历史情景4.现代的由中共领导的革命运动,优于“历史”其它事实和活动5.对于行动、斗争的表现,优于“个人”的情感和内在心理刻画五六十年代诗歌新诗“革命传统”的代表:郭沫若、蒋光慈、殷夫、臧克家、蒲风、艾青、田间、袁水拍、李季、柯仲平、阮章竞等五六十年代这一时期,在诗歌理论和实践上,被反复阐述和强调的是:诗的社会“功能”,以及诗的写作者的“立场”和思想情感的性质的规定。
当代诗歌观念的核心:诗服务于政治,诗与现实生活、与“人民群众”相结合。
普遍的艺术困境“隐失”的诗人1.对新诗“传统”的选择所导致的“主流”的“窄化”,将一批诗人排除在诗界之外;2.诗人已形成的创作个性、艺术经验与此时确立的写作规范发生的冲突,导致一些诗人陷入创作的困境政治抒情诗出现原因1.根本原因是新中国的建立,在诗人心中激起政治豪情。
翻天覆地的变化必然会激起无限巨大的热情,从而反映在诗歌中。
2.中国新诗具有浪漫主义传统,特别是左翼以来殷夫、艾青和田间等代表的红色诗歌,提供了创作经验。
3.以叶赛宁、马雅可夫斯基代表的苏联作家创作的大量政治抒情诗的示范作用,提供了供模仿的诗歌创作模式。
政治抒情诗的特点:1.作品中有明显的抒情主人公存在。
这一抒情主人公以“阶级”或“人民的代言者”身份出现。
抒情主人公不是真实存在的,是作者表达感情的一种方式。
2.内容上表现为强烈的政治观念、社会理想,在情感上表达为一种自豪和喜悦。
3.形式上,一般较长,用排比、阶梯式等修辞手法,修饰出整齐的诗形,增强诗的气势和感染力。
创作概貌A充沛的政治激情和鲜明的时代精神相结合;富于变化的抒情与浪漫主义艺术精神的统一;多种诗歌形式的探索创作概貌B政治抒情诗。
代表作《致青年公民》;叙事诗。
如《白雪的赞歌》、《一个和八个》、《将军三步曲》;表现对宇宙、人生认识思考的抒情诗。
中国当代文学史笔记(不完整版,根据本学期上课整理)

中国当代文学史绪论一、发展大势1、十七年时期(1949——1966)“三红一创”:《红日》《红岩》、《红旗谱》《创业史》“青山保林”《青春之歌》、《山乡巨变》、《保卫延安》、《林海雪原》2、文革时期(1966——1976)“地下文学”(张扬《第二次握手》)、“手抄本”民间流传3二、123三、12一、1、2、(1)(2①概况:②俞平伯的错误:白传说→作者个人主观意识的流露(个人主义倾向)色空问题(虚无主义)怨而无怒、自然主义作品(未经过艺术加工)③意义:A、他清算了胡适新红学对我国学术领域的映像,扞卫了文学的现实主义原则,加强了马列主义在学术领域的领导地位;B、他扶植了学术界的新生力量,也为《红楼梦》科学客观地研究扫清了道路,推动了红楼梦研究走上繁荣的道路。
④问题:混淆了政治思想和学术研究的界限,对相关人员做了政治上、组织上的处分。
3、关于胡风文艺思想的批判(一)引起、过程、结论1、引起:A、胡风个人文艺思想:强调作家的“主观战斗精神”,提倡主题的“自我扩张”与“自我斗争”,主张创作方法大于世界观;B、胡风在讨论《红楼梦研究》时的发言2、过程:1948年:《大众文艺丛刊》邵荃麟、林默涵等1952年:舒芜《从头学习<讲话>》1953年:林、何1955年:对“三十万言书”的批判结论:1988年中央平法胡风一案(二)胡风文艺思想要点1、关于源泉:主观战斗精神2、世界观与创作方法:创作方法大于世界观3、启蒙意识:批判精神奴役的创伤412二、(一)(二)一、1、(1)(2)(3)、(4)2、李季《相信姑娘》、李冰《刘胡兰》、乔林《白兰花》二、五七年的限创艾青《养花人的命》《黄鸟》《蝉之歌》新秀:流沙河《草木篇》→《白杨》、公刘《刺猬哲学》、《驴子的反抗》(寓言诗的双壁)三、在限创中发张(1957—1966)1、政治抒情诗代表诗人:郭小川、贺敬之2、长篇叙事诗郭小川《白雪赞歌》、《深深地山谷》、(思想深刻、形式新颖)、李季《杨高传》(民歌与古辞结合)、闻捷《复仇的火焰》(平定新疆东部叛乱)、田间《赶车传》(农民寻找乐园的故事)四、十七年诗歌创作的不足之处1、政治运动中的左倾思潮限制了诗歌的艺术风格和流派的发展、挫伤了诗人的创作积极性2、由于左倾思潮的影响,使得一些人偏离了现实主义创作的轨道、虚假;过分强调在民歌和古典诗歌的基础上发展新诗而忽略了向五四时期和外来诗歌的学习,遏制了诗歌形式发展的多样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