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句中数量词误用解析

合集下载

修改病句

修改病句

48个初三班的同学都 到电脑室上课了。 (句子有歧义初三班的4 8个同学都到电脑室上课 了。)
新来的王老师给我们留 下了美好而深厚的印 象。 一进入会场就看到许多 面彩旗和一片欢乐的歌声。
我们班同学将 来都希望成为一个 有作为的人。
为了您的人身安全,请 勿翻越护栏,横穿马路,以 防万无一失。
修改:班里的同学基本上交 了作业。(班里的同学都交 了作业。)
实例分析 并列不当
1、这个商店出售饮料、汽 水和啤酒。 修改:这个商店出售汽水和 啤酒。
2、我们的报刊、杂志、电 视和一切出版物,更有责任 作出表率,杜绝用字不规范 的现象。 修改:我们的电视和一切出 版物,更有责任作出表率, 杜绝用字不规范的现象。
A、我今天上午写字,读书 和体操。 B.中学生是打好知识基础 的重要阶段
C ..言行不一的人是一种坏 作风。
改正下列病句。(在原句上改, 不改变原意)
能否认真听老师的讲课,是 学生学好知识的重要条件。 认真听老师的讲课,是学生 学好知识的重要条件。
我们应该发挥广大知 识分子充分的作用。 我们应该充分发挥广 大知识分子的作用.
修改: “关键在于内因” 与“内因起决定作用”杂糅 在一起,用一个即可。
2、止咳祛痰片,它里面的 主要成分是远志、秸梗、贝 母、氯化铵等配制而成的。
修改:要么用 “主要成分 是„„等”,要么用“是 由„„等配制而成的”,不 能将二者杂糅在一起。
修改病句的步骤、方法
步骤: 一读、二提、三改、四查 一读:借助语感找出病句,往往别扭的地方就是有语 病的 。 二提:主干提取。从而辨析句子是否有错误。(抓主 要动词) 三改: 增(即增加缺少的成分)、删(删去多余的部分) 调(调整字词顺序)、换(更换不恰当的字词)。 四查:进行复查(是否通顺、有无新语病)。

修改病句[词语错用]分析

修改病句[词语错用]分析

7 介词不当: 例1:为什么对于这种浪费人才的现象至今 没有引起有关部门重视呢? ("对于"误用,应去掉) 例2:我关于美学很感兴趣。 ("关于,误用,应改为"对"或"对于") 例3:有的人在看问题的方法上是错误的。 ("在"和"上"多余,并导致了语法错误。应删去) 8 助词误用 例l:广东农村正在掀起了科学种田的新高 潮。 ("正"和"了"矛盾,应酌情删去一个)
例2:连用的词语,在内容上前后不能重复,否则, 将会犯了画蛇添足的毛病。 ("将"和"了"矛盾。应删去"了") 例3:我国向太平洋预定海域发射的首枚运载 火箭圆满成功。
(因多用"的,字,使本为主谓短语作主语变为名词性 偏正短语作主语,与谓语部分不能配捕,应删掉"的")
9 连词误用 ("和"应改为"而") 例l:他的话明确和有力。 例2:大家主动地批判个人主义、自由主义和 各种非无产阶级思想。
病句分类辨析
能辨析不通顺的的语句,并加以改正 病句分析是综合了语法、逻辑。修辞、标 点符号等方面知识的一项必考内容,近几年多 用单选题考查病句的辨认,也考查了病因判断、 病句修改等,并多将病句和语意明确揉和考查。 复习时。要认真弄清用词错误、语法错误、逻 辑错误、修辞不当、歧义等方面的各种病因。 还要掌握辨认病句的基本且有效的方法。能够 根据表达的需要修改病句,并在多练、形成有 效语感的基础上。感悟快速且准确判断的思路、 方法等。争取具有较高的解题能力,并较好在 语言交际中避免病。
例2:小玉不但会唱歌,而且小李也会唱歌.

病句基本知识病句的类型(2)

病句基本知识病句的类型(2)

病句基本知识病句的类型(2)三、成分残缺1、主语残缺A、滥用省略而使主语残缺现代汉语中,后一个句子主语的省略必须承接前一个句子的主语来省。

例如:a、我和他认识的过程中,无论在学习、工作、生活哪一方面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我……哪一方面”都是状语,全句无主语)b、英雄可歌可泣的事迹,猛烈的拨动着听众的心弦,在极度的激动之中受到了深刻的教育。

(“事迹”——“受到”不搭配)c、风儿掠过稻田时,恰似波涛滚滚的黄河,上下起伏。

(“似”缺主语)B、滥用介词造成主语残缺例如:a、由于小王坚持冬季长跑锻炼,使他的体质有了显著的增强。

(可省掉“由于”或“使”)b、经过这次学习,对大家教育很大。

(省掉“经过”)c、通过多年的生产劳动和技术革新活动,使我深刻的认识到,一个人的智慧是有限的,群众的智慧是无穷的。

(省掉“通过”或“使”)C、暗中更换主语,造成后面缺主语根据句子主语承前省的原则,前一个句子的主语作后一个句子的主语,则出现主语和谓语或宾语不搭配现象,导致逻辑矛盾。

例如:a、左边那个敌人刚想拿桌上的枪,被李建武一战刀剁掉了四个手指头,喊了声:“老实点!”(……敌人……喊了声……)b、这以后,王小虎已受伤致残,但仍强迫他干重活。

(王小虎……强迫……)2、谓语残缺A、先说一个主语,又丢下不管,就又接上另一个分句,造成谓语残缺。

例如:一天,炮一连炊事员朱柯忠在去炮兵阵地的路上,突然有一个打扮成采猪草模样的人迎面向他走来。

(朱柯忠……人……走来)B、话没说完,只说出了谓语的前半截就收笔,造成谓语残缺。

例如:我们应当把学习科学技术当作重要问题,并一直坚持下去。

(“把学习科学技术当作重要问题”习惯性的搭配“来抓”)3、宾语残缺例如:a、县政府严肃处理水泥厂擅自提价。

(“处理”后面习惯性搭配名词性宾语,比如“问题”或“事件”)b、我看到祖国的边防挺立着紧握武器目光炯炯在等待消灭来犯之敌。

(“看到”应搭配“战士”,否则逻辑不通)成分多余1、主语多余例如:a、我们中学生,在上课的时候,一般的说,我们都能认真听课。

高一语文每日一练-病句辨析及修改

高一语文每日一练-病句辨析及修改

病句辨析及修改知识点讲解:病句的种类:主要包括词语使用不当、成分残缺、搭配不当、语序不当、结构混乱、逻辑语病、修辞语病。

(1)词语使用不当①同义词混用:因词义轻重不同而混用,如"经过全村干部群众的严肃斗争,他终于认识到自己的缺点,积极投入到生产中来了。

"斗争"是对敌人而言,语意太重,应改为"教育"。

因使用范围不同而混用,如"这些书籍都是介绍现代高科技的科普读物,他文化太低,怎么看得懂?"书籍"是对书的总称,应改为"书",因褒贬色彩不同而混用,如"你这次当选为班干部,应该好好和同学们混在一起。

以便于开展工作。

因语体风格不同而混用,如"你们老人病了半年,你再不回去看看,万一逝世了,面都见不了。

"②词性误用:名词误用,如"班集体这次荣获书法比赛团体第一名,我们都感到很荣誉。

"动词误用,如"他上次说这回有意外之喜,还真的有了呐,他话真验证。

"及物和不及物动词误用,如"今天,我们工作这一段围墙,争取天黑以前完成。

"形容词误用,如"黑木嫂很惭愧自己自私自利没有帮助老王,决心补偿补偿,把自己的大锅借给老王。

"③虚词错用:如"你怎样不把这件事搞清楚,就回来了呢?"我们班的集体力量从这件事情上完全体现出来了。

"他既然完成了上级交给他的任务,还帮王大爷清扫了屋子。

"因为今天下雨,因此运动会推迟到下周进行。

"④数量词使用不当:如"陈华和赵睿俩个人是我们厂里的骨干,这二件事情还是让他们去做吧。

"公司实行了新的物资管理制度后,材料耗费量减少了一倍。

"这栋楼房二层楼将优惠销售,购买的人很多。

"⑤生造词语:如"这段绯蓝的布料真好看,想来应该是很好卖的。

中考语文复习修改病句“不合逻辑”复习笔记整理

中考语文复习修改病句“不合逻辑”复习笔记整理

不合逻辑1、概念混乱。

【考点梳理】概念之间有六种关系,即同一关系、种属关系、并列关系、交叉关系、对立关系、矛盾关系。

运用概念时,必须严格遵守这些关系,否则就要违背逻辑。

方法:注意有关种属关系的句子,要考虑是否是同一种类,是否有从属混乱、交叉等现象。

【试题训练】例句:农场决定提高粮食、棉花和经济作物的产量。

解析:“棉花”属于“经济作物”,二者不能并列。

2、否定不当。

【考点梳理】指为了增强表达效果,多次运用否定,结果将本意弄反了。

此类语病的原因有两个:一是误用了否定副词,二是不理解反问句本身就表示一重否定。

方法:看到否定词不放过;看到反问句不放过。

句子中出现否定词,一定要看清楚要否定的内容和句子的本意,是否双重否定不当,是否与本意相反等。

常见否定意义的词有“禁止”“杜绝”“切忌”“避免”“防止”“以防”“缺乏”“以免”等。

【试题训练】例句:全校师生没有一个人不否认,素质教育使整个校园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解析:该句否定不当,应去掉“不”字。

3、强加关系【考点梳理】在一些病句中,作者没有弄清分句中是否存在某种关系,却强加于句子;或者是没有弄明白分句间的关系而错用关联词。

办法:看到关联词不放过。

由关联词连接构成的句子,需要看前后分句是否构成因果、递进、条件等关系。

【试题训练】例句: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我们所缺乏的,一是勇气不足,二是谋略不当。

解析:“缺乏”与“勇气不足”“谋略不当”前后矛盾,应删去“不足”“不当”。

4、不合事理(自相矛盾)。

【考点梳理】指语句陈述的事实或表述的观点不符合生活的常理或人们普遍认同的公理。

或语意逻辑前后不一致。

办法:根据语感,可以从事理、情理上分析,看句子表述的逻辑是否正确,句意关系是否合理。

【试题训练】例句:他是众多死难者中幸存的一个。

解析:既然是“幸存”,就没有死,可又说是“死难者”中的一个,犯了前后矛盾的错误。

5、数量词误用。

【考点梳理】看到数量词不放过。

“缩小”“减少降低”“下滑”等表示降低的词语,不能与倍数相搭配,只能与百分数或分数结合;“最多、最大、至少、不少于、不到、约、左右、上下”等表示约数或概数的词语,与它相邻的必须是确数,不能再与其他表示约数的词相邻或连用,如不能说“大约30人左右”“最高8848米上下”;“第一”“第二”等不能与“首先”“其次”等词混用。

病句5 表意不明

病句5 表意不明

⑷修饰对象不确定引起 例①:采访这位先进工作者的是三个报社的记者。
⑷修饰对象不确定引起 例①:采访这位先进工作者的是三个报社的记者。 (究竟是“三个记者”呢,还是“三个报社”? 可改为“报社的三个记者”)
⑷修饰对象不确定引起 例①:采访这位先进工作者的是三个报社的记者。 (究竟是“三个记者”呢,还是“三个报社”? 可改为“报社的三个记者”)
练习1: 【09年北京卷】
D. 朝夕相处,谁也不能发生矛盾,但一发 生矛盾,就各执己见,争吵不休,互不 通融,这其实是一种最愚蠢的见解。
【解析】表意不明,其中有指代不明.
练习2: 【10年广东卷】
C.刘老先生热心支持家乡的教育、慈善等 公益事业。他这次返乡,主动提出要与 部分福利院参加高考的孤儿合影留念。
错例4:医学家普遍认为,一个人如果 不适当地增加饮水,就会影响机体的 正常含水量。 【分析】“不适当地增加饮水”可作两 种不同的理解:一是针对饮水很少的 人说的,读的时候停顿为“不/适当 地增加饮水”;一是针对饮水过多的 情况说的,如在运动后大出汗的情况 下,读的时候停顿为“不适当地/增 加饮水”。
例②:校长、副校长和其他学校领导出席了这次 会议。
⑷修饰对象不确定引起 例①:采访这位先进工作者的是三个报社的记者。 (究竟是“三个记者”呢,还是“三个报社”? 可改为“报社的三个记者”)
例②:校长、副校长和其他学校领导出席了这次 会议。
例③这些天图书馆收到了许多出版社赠送的书, 可把张老师高兴坏了。
(五)表意不明
1.数量词误用
这个炼钢车间,由十天开一炉,变为五天开
一炉,时间缩短了一倍。
(五)表意不明
1.数量词误用
这个炼钢车间,由十天开一炉,变为五天开

病句中数量词误用解析

病句中数量词误用解析

病句中数量词误用解析病句中数量词误用解析(教师版)在病句的辨析中,我们经常会遇到与数字有关的题目,有时,只要我们辨析数字的使用情况,就可以找到病症所在。

一、不合事理一般来说,句子出现了“减少、缩小、降低、下降或增加、增加了、增加到等词语时,就要考虑倍数、分数、百分比的运用与具体语境是否符合事理。

增加要用倍数,下降、减少要用分数,升幅、增长率要用百分比。

例1.今年以来,全厂工人干劲十足,生产热情高涨,产量提高到百分之二十至三十。

(“提高到”表示增长后的总量,应改为“提高了”。

)例2.该企业狠抓技术革新,今年比去年产量翻了一番,成本却下降了一倍。

(“下降了一倍”则成本为零,这怎么可能?不符合事理。

)例3.这次物理考试,全班的平均分都达到85分以上。

(一门学科,一次考试,一个班级的平均分只能有一个,后面不能跟“都”。

)二、使用赘余一些句子常常用“左右”“前后”“上下”等词表示约数,这时也要特别注意,使用这样的词是否多余。

例1. 潘杰写了一封超过三千字以上的检举信。

(可删“超过”或“以上”。

)“大约”、“超过”、“将近”后面跟整数来表示约数,再跟约数只会造成表意赘余,因而“大约(超过、将近)……左右(上下、多)”这样的表述存在语病。

再如“老赵大约七十岁上下,可身板很硬朗。

”一句可删“大约”或“上下”。

例2. 他以350公里/小时的时速驶向终点,车子简直就要飞了起来。

(“时速”即每小时的行驶距离,与“每小时”重复累赘。

)与之类似的还有“单位价格”、“日均”、“年均”等问题。

如:“这种型号电冰箱的单位价格是每台3288元。

”“参观展览的人数很多,日均每天将近1500人。

”“这里有我国南方重要的货物中转码头,年货物吞吐量达到每年5000万吨。

”以上错误都属于重复累赘。

三、范围失当句中有“至少”、“最多”、“最高”、“最低”、“近”、“约”、“超过”这一类词语时,要注意它们后面搭配的应是确数,而不能是概数。

例1.他的年龄不大,最多五十岁以下。

病句辨析解题技巧

病句辨析解题技巧

病句辨析题解题技巧病句的类型:1.用词不当①感情色彩不当。

例:大家对他的批评虽然十分尖刻,但完全是出于对他的爱护。

这家伙相当顽强,死也不肯坦白。

②词义轻重不分。

例:每个教师日常从事的事业,是平凡而伟大的。

我们反对上课打闹逗笑等违法乱纪的行为。

③词性误用。

例:少年宫的俱乐部这时真正娱乐起来了。

从大量统计资料看,吸烟能导致癌症是无可疑问的。

这是一篇充沛着革命激情的好文章。

④错用近义词,不符合搭配习惯。

例:我们非常热爱家乡无比漂亮的山河。

⑤生造词语。

例:开展优教活动后,王老师的教学水平有了明显提高。

⑥用词重复。

例:我们应该努力学习,否则不这样,就辜负了祖国人民的期望。

在上海国际汽车展上,国产新车不断层出不穷,其中国内汽车生产企业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车有十多种,是历届车展中最多的。

杨家溪山青水秀,虽然开发不久,但已经远近闻名,闻名遐迩。

他能评上三好生的原因是因为他努力学习,热心为集体服务而评上的。

2.成分残缺①缺主语。

例:实行改革开放以来,出现了令人鼓舞的新气象。

通过学习,使找提高了认识。

从他的发言里,给了我很大的启发。

经过大家的努力,使我们出色地完成了上级交给的任务。

通过初中三年的学习,使我掌握了许多知识,学会了许多做人的道理。

②缺谓语。

例:我决心具有优良品德和高尚情操的新人。

中国人民正在努力为建设一个现代化的社会主义强国。

③缺宾语或宾语中心语。

例:这时舞台上传来“台湾同胞,我的骨肉兄弟……”这种不爱惜劳动成果,任意浪费是可耻的。

我们要尽快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

④缺一个与主语相应的中心语。

例:他是一个中等身材。

3.搭配不当①主语与谓语搭配不当。

例:他那崇高的革命品质,经常浮现在我的脑海中。

(主语与谓语搭配不当) 这篇文章中的内容和见解很丰富。

(主语所述两者,其一不能与谓语搭配) 临近毕业,同学们的学习态度有了明显的提高。

中学则代的那些同学的愉快笑容和爽朗歌声,至今还在我的耳边回响。

我的身体、业务水平比一年前提高了许多。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病句中数量词误用解析
病句中数量词误用解析(教师版)
在病句的辨析中,我们经常会遇到与数字有关的题目,有时,只要我们辨析数字的使用情况,就可以找到病症所在。

一、不合事理
一般来说,句子出现了“减少、缩小、降低、下降或增加、增加了、增加到等词语时,就要考虑倍数、分数、百分比的运用与具体语境是否符合事理。

增加要用倍数,下降、减少要用分数,升幅、增长率要用百分比。

例1.今年以来,全厂工人干劲十足,生产热情高涨,产量提高到百分之二十至三十。

(“提高到”表示增长后的总量,应改为“提高了”。


例2.该企业狠抓技术革新,今年比去年产量翻了一番,成本却下降了一倍。

(“下降了一倍”则成本为零,这怎么可能?不符合事理。


例3.这次物理考试,全班的平均分都达到85分以上。

(一门学科,一次考试,一个班级的平均分只能有一个,后面不能跟“都”。


二、使用赘余
一些句子常常用“左右”“前后”“上下”等词表示约数,这时也要特别注意,使用这样的词是否多余。

例1. 潘杰写了一封超过三千字以上的检举信。

(可删“超过”或“以上”。


“大约”、“超过”、“将近”后面跟整数来表示约数,再跟约数只会造成表意赘余,因而“大约(超过、将近)……
左右(上下、多)”这样的表述存在语病。

再如“老赵大约七十岁上下,可身板很硬朗。

”一句可删“大约”或“上下”。

例2. 他以350公里/小时的时速驶向终点,车子简直就要飞了起来。

(“时速”即每小时的行驶距离,与“每小时”重复累赘。


与之类似的还有“单位价格”、“日均”、“年均”等问题。

如:“这种型号电冰箱的单位价格是每台3288元。

”“参观展览的人数很多,日均每天将近1500人。

”“这里有我国南方重要的货物中转码头,年货物吞吐量达到每年5000万吨。

”以上错误都属于重复累赘。

三、范围失当
句中有“至少”、“最多”、“最高”、“最低”、“近”、“约”、“超过”这一类词语时,要注意它们后面搭配的应是确数,而不能是概数。

例1.他的年龄不大,最多五十岁以下。

例2.这个单位职工福利好,收入高,每月工资至少一千八百元以上。

“最多”和“至少”只能跟上下极限点,不能跟一个范围,而“……以上”、“……以下”都表示范围,因而“最多……以下”和“至少……以上”的表述存在语病。

例3.由田亮、吴敏霞、郭晶晶等优秀运动员组成的中国跳水队,在这次雅典奥运会上,囊括了八枚金牌中的五枚,充分显示了跳水强国的实力。

(“囊括”即把全部包罗在内,“八枚”中获得“五枚”,不能称“囊括”。


四、形成歧义
数量词作修饰成份时,容易出现歧义。

例1. 局长嘱咐几个学校的领导,新学期的工作一定要
有新的起色。

(数量词的限制出了问题,使之对句子的理解有了歧义,是“几个学校”还是“几个领导”。


例2.两个报社的记者昨天采访了局长。

(同上。


五、数量词误用例1.在先进工作者代表大会上,他们俩个人又在一起交流经验。

(“俩”应改为“两”。


例2.他那身汗渍的劳动布单帽和半新的家做黄布褂都早已湿透了。

(量词“身”可修饰“黄布褂”,但不能修饰“单帽”,应将“身”改为“顶”,并在“半新”前加“那件”。


例3.据科学统计,蜜蜂每酿一斤蜜,大约要采集50万朵的花粉。

(“50万朵”只能是花,而不能是花粉,因此去掉“粉”即可,也可以在“花”与“粉”之间加上“的”,即为“50万朵花的粉”。


例4.想起过去500多个岁月,我不禁流下了眼泪。

(“500多个”不能修饰集体概念的名词“岁月”,改为“日子”)
此外,“八个星斗”、“二十个青春”、“三十个岁月”、“四十本书籍”等都属于此类错误。

六、位置不当
在复杂的定语成分中,弄错数量短语的修饰对象而造成位置不当。

例1:考古科学工作者对两千多年前在长沙马王堆一号墓新出土的文物进行了多方面的研究。

(“两千多年前”是修饰名词“文物”的,应放在“文物”之前。


例2.十一个市人大常委会检查团的人员到该厂检查工作。

此句数量短语“十一个”的位置不当,令人费解,应该为“市人大常委会检查团的十一位成员到该厂检查工作”。

数量词误用
①上午,他吃了二个馒头和一碗粥。

("二"应改为"俩")。

②你知道每斤蜂蜜中包含多少劳动么?据科学家统计,蜜蜂每酿造一斤蜜,大约要采集5
0万朵的花粉。

(“50万朵”只能修饰花,而不能修饰“花粉”。


③我国最大的开滦煤矿,在“四五”期间产量增加了两倍,使一个开滦变成了两个开滦。

(“增加了两倍”就是原来的三倍,应改为“增加了一倍”才与“变成了两个开滦”一致。

这类题中要注意“增加了”和“增加到”的差别。


④我国最大的开滦煤矿,在“四五”期间产量翻了两番,使一个开滦变成了两个开滦。

(翻n番是2n,用来表示递增的倍数,改法同上。


⑤群众们干劲很高。

(复数词叠用错误,删掉“们”)
⑥缩小、减少、降低等词语同倍数相搭配,是不符合逻辑的,这类词语往往同百分数或分数相搭配。

如减少了三分之二,减少了三成,降低了百分之五十,缩小了三个百分点等。

此外,这类题中还要注意“减少了”和“减少到”的差别。

例:由于高新技术的运用,电视机的价格比三年前降低了两倍。

(×)
例:这种模型的赛车是按国际一级方程赛车式样仿真缩小32倍而成的。

(×)
⑦一个数量词只能跟一个约数词搭配使用,两个约数词不能相连(邻)使用,“最多、最少、最高、最低、至少、至多、不少于、不低于、高于、超过、不多于、不到、之后、之前、以前、以后、以上、以下、大约(约)、几、多、余、来、成、上、强、近、上下、左右、不过(不超过)”等词只能与确数相连(邻)使用,不能再与任何其他约数词相连(邻)使用。

例:不过十几万元左右(×)——不过十万元(√)
例:不过十几万元(×)——十几万元(√)
例:十几万元左右(×)——十万元左右(√)
例:最多十几万元(×)——最多十万元(√)
⑧数量词不能放在表领属性的定语之前,否则歧义。

例:公司领导同意采纳这三个职工的合理化建议。

(歧义:三个职工或三个建议)
⑨弄清数量词到底应该具体修饰谁,勿因位置不当造成语义
错误。

例: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这是一个语文老师关心的问题。

(“一个”应在“问题”前)
⑩要注意量词的感情色彩.
例:一位二十多岁的青年被处决.
(量词“位”应改为“个”)。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