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化学――挥发油类

合集下载

中药化学课件挥发油

中药化学课件挥发油

挥发油的提取

水蒸气蒸馏法:通法


溶剂提取法:通法
压榨法:适用于质地软、含量高的药材。
吸收法:适用于对热敏感的贵重挥发油。
破刺法:适用于质地软、含量高的药材。 超临界流体萃取法:适用于对热不稳定、 易受热分解的挥发油。
水蒸气蒸馏法:
分离和纯化与水不相混溶的挥发性有机物 常用的方法
中药粗粉
挥发油的分离
冷冻法
分馏法
化学分离法
色谱分离法
冷冻法:低温(0℃或-20℃)析出固体。 薄荷油 粗脑 薄荷脑
薄荷油→-10℃下放置12小时→第一批粗“脑” → 继续降温至-20℃(24小时)→ 第二批 粗“脑” → 粗“脑”加热熔融 → -0℃下放置 得较纯薄荷脑。
分馏法
利用沸点差异进行分离
功能基的鉴定 酸碱性:测挥发油的pH值。 酚类:三氯化铁试剂,蓝、蓝紫或绿色。 羰基化合物: 醛:银氨溶液;酮:苯肼,氨基脲,羟胺(结晶性衍生物) 内酯类化合物:亚硝酰铁氰化钠及NaOH试剂,红色渐 消失。 不饱和化合物和奥类衍生物: 溴,红棕色褪去,示有不饱和化合物; 继续加溴,蓝、紫或绿色,示有奥类成分存在; 或加浓硫酸,奥产生蓝或紫色反应。
分布:
1、分布广泛 2、存在部位各不相同 腺毛、油室、油管、分泌细胞或树脂道中。 3、同一植物不同药用部位,所含挥发油的组成成分也不同
4、同一植物相同药用部位,在不同采集时间采集挥发油,其 组成成分也不同。
5、大多数呈油滴存在,也有与树脂、黏液质共存者,也有的 以苷的形式存在 6、植物中挥发油的含量一般在1%以下,少数聚合树脂吸附 法所得到的鲜花芳香成分。
挥发油组成
萜类化合物:单萜、倍半萜及含氧衍生物 非萜类化合物:

中药化学《萜类和挥发油》重点总结及习题

中药化学《萜类和挥发油》重点总结及习题

中药化学《萜类和挥发油》重点总结及习题本章复习要点:1.了解萜类化合物的含义、生源途径、分布和生理活性。

2.熟悉萜类的结构特点和分类。

3.掌握萜类的提取、分离方法。

4.熟悉挥发油的组成、通性和检识。

5.掌握挥发油的提取、分离方法。

第一节萜类【含义】凡由甲戊二羟酸(mevalonic acid, MVA)衍生、且分子式符合(C5H8)n通式的化合物及其衍生物均称为萜类化合物。

特点:骨架庞杂、种类繁多、数量巨大、结构千变万化、生物活性广泛。

【生源途径】经验的异戊二烯法则Wallach于1887年提出:自然界存在的萜类化合物是由异戊二烯首尾相连形成的聚合体及其衍生物。

★生源的异戊二烯法则活性异戊二烯:焦磷酸异戊烯酯(IPP),焦磷酸γ,γ-二甲基烯丙酯(DMAPP)生物合成前体:3(R)-甲戊二羟酸(MVA)【分布】萜类化合物在中药中分布广泛,种类繁多。

尤其在裸子植物及被子植物中萜类化合物分布更为普遍。

【生理活性】萜类化合物对循环系统、消化系统、呼吸系统、神经系统等都有比较明显的作用;还具有抗肿瘤、抗病原微生物、抗生育、杀虫以及作为甜味剂的作用。

【结构特点和分类】★化学结构特点:大多具有异戊二烯结构片断,其骨架以5个碳为基本单位。

1.单萜---以两分子异戊二烯为单位的聚合体。

多是植物挥发油的的组成成分。

(1)链状单萜常见结构如:香叶醇、香茅醇、橙花醇(2)单环单萜常见结构如:桉油精、薄荷醇、胡椒酮(3)双环单萜常见结构如:龙脑、樟脑、芍药苷(4)环烯醚萜类来源:为臭蚁二醛的缩醛衍生物。

分布:玄参科、茜草科、唇形科及龙胆科结构特点:具有半缩醛及环戊烷环,半缩醛C1-OH性质不稳定。

分类依据:据其环戊烷环是否开环分为环烯醚萜苷和裂环环烯醚萜苷。

常见结构如:栀子苷、梓醇、龙胆苦苷(5)倍半萜生源上的前体均为焦磷酸金合欢酯,是挥发油高沸程部分的主要组成成分。

含氧衍生物多具有香气和生物活性,骨架繁杂,种类较多。

中药分析(挥发油)

中药分析(挥发油)

含量测定包括总挥发油和单一成分的测定 总挥发油测定: 总挥发油测定: 采用挥发油测定器,用蒸馏法测定, 采用挥发油测定器,用蒸馏法测定,可分别测 定相对密度在1.0以下和1.0 1.0以下和1.0以上的挥发油含量 定相对密度在1.0以下和1.0以上的挥发油含量。
(按药典附录方法) 按药典附录方法)
挥发油作为中药中的一类重要的活性成分,具有发散 解表、芳香开窍、理气止痛、祛风除湿、活血化瘀、 祛寒温里、清热解毒、解暑祛秽、杀虫抗菌等作用。 如薄荷油用驱风健胃,当归油镇痛,柴胡油退热,土 荆芥油驱肠虫等。近年来还发现某些挥发油具抑制肿 瘤作用,如莪术油。
我国地大物博,资源丰富, 我国地大物博,资源丰富,主含挥发油的生药很 松科 油松、马尾松 多 我国野生与栽培的芳香植物约有56科 属 柏科 。我国野生与栽培的芳香植物约有 科、136属 侧柏叶
常见挥发性成分分析方法
薄荷醇(menthol) 薄荷醇(menthol) - GC 丁香酚(eugenol) 丁香酚(eugenol) - GC 龙脑(borneol) (borneol)- 龙脑(borneol)- GC,TLCS 樟脑(camphor) 樟脑(camphor) - GC 桂皮醛(cinnam (cinnamGC, 桂皮醛(cinnam-aldehyde) - GC,HPLC,TLCS 桉油精(cineole) 桉油精(cineole) -GC 丹皮酚(paeonol) (paeonol)丹皮酚(paeonol)- HPLC,GC,UV,TLCS
挥发油的组成除了上述三种物质外, 挥发油的组成除了上述三种物质外,还有一些 其它化合物 当归、川芎、和藁本等药材中的藁本内酯、 如:当归、川芎、和藁本等药材中的藁本内酯、 洋川芎内酯A, 洋川芎内酯 ,洋甘菊中的薁类化合物兰香油 大蒜中的大蒜辣素,芥子中的芥子油等。 薁,大蒜中的大蒜辣素,芥子中的芥子油等。

中药化学汇总知识点总结

中药化学汇总知识点总结

中药化学汇总知识点总结一、中药化学基本概念1.中药及其化学成分中药是指用于预防、治疗和保健的药物或药材,而中药的有效成分主要包括生物碱、黄酮类、三萜类、多糖类、挥发油类、环烯醇类等。

这些化学成分具有抗炎、抗菌、抗氧化、抗肿瘤、调节免疫功能等多种药理活性。

2.中药提取技术中药提取技术是指从中药中提取有效成分的技术方法,包括水提取、乙醇提取、超临界流体提取、微波提取、超声波提取、离子液提取等。

这些提取技术的发展,为中药研究和开发提供了更加高效、纯净的化学成分。

3.中药质量评价中药质量评价是指对中药的化学成分、药理活性、药效物质等进行评价,其中包括物质定性、定量、指纹图谱、药效评价等内容。

中药质量评价是保证中药质量、疗效和安全的重要手段。

二、中药化学成分1.中药中的生物碱生物碱是一类广泛存在于中药中的化学成分,它们具有有效的药理活性,如阿片类生物碱、茶碱类生物碱、喜树碱类生物碱、毒蕃茄碱类生物碱等。

这些生物碱具有镇痛、镇静、解热等药理作用。

2.中药中的黄酮类化合物黄酮类化合物是中药中的重要化学成分,包括黄酮、异黄酮、芳香二苯乙烷类等化合物,它们具有抗氧化、抗炎、抗肿瘤、抗血栓等多种药理活性。

3.中药中的三萜类化合物三萜类化合物是中药中的一类重要代表性化学成分,具有广泛的生物活性,如甾体三萜、原三萜、醇三萜等。

它们具有抗肿瘤、抗炎、抗菌等多种药理活性。

4.中药中的多糖类化合物多糖类化合物是中药中的一类重要成分,如葡聚糖、甘露糖、阿拉伯糖等多糖类化合物,具有调节免疫功能、抗氧化、降血脂等生物活性。

5.中药中的挥发油类挥发油类是中药中的一类重要成分,它们具有广泛的药理活性,如萜类、酚酮类、醇醇或醛醇类等。

它们具有镇痛、抗炎、抗菌等药理活性。

6.中药中的环烯醇类化合物环烯醇类是中药中的一类具有重要药理活性的物质,如桃金娘内脂醇、延胡索内脂醇等。

它们具有抗肿瘤、抗炎、保肝、镇静等作用。

以上是中药中的一些重要化学成分,它们在中药中具有重要的药理活性和药效作用,对于中药的临床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中药化学课件挥发油ppt课件

中药化学课件挥发油ppt课件
第二节 挥发油 (Volatile Oil)
(Essential Oil)
概述 挥发油的组成 挥发油的通性 挥发油的提取 挥发油的分离 挥发油的鉴定 挥发油研究实例 薄荷油、莪术、吴茱萸、陈皮
概述
挥发油:存在于植物体中的一类具有 挥发性、芳香气味、能随水蒸气蒸馏 出来的油状液体的总称,也称精油。
二氧化碳:临界温度31.04℃;临界压力73atp。
挥发油的分离
冷冻法 分馏法 化学分离法 色谱分离法
冷冻法:低温(0℃或-20℃)析出固体。
薄荷油
粗脑
薄荷脑
薄荷油→-10℃下放置12小时→第一批粗“脑” → 继续降温至-20℃(24小时)→ 第二批 粗“脑” → 粗“脑”加热熔融 → -0℃下放 置 得较纯薄荷脑。
分馏法
利用沸点差异进行分离
单萜(双键):三烯>二烯>一烯 含氧单萜(官能团):醚<酮<醛<醇、酯<酸 沸点:
单萜烯, 150-200℃,35-70℃/1333.2Pa 单萜含氧物,200-230℃,70-100℃/1333.2Pa 倍半萜, 230-300℃,80-110℃/1333.2Pa
SUCCESS
挥发油乙醚液
10%盐酸萃取
酸水层
碱化,乙醚萃取 蒸去乙醚
乙醚层
水洗,5%NaHCO3萃取
碱性成分 碱水层
(挥发性生物碱)
毒藜碱
CH3
N
CH3
CH3 N
CH3
川芎嗪
通性
颜色:无色或淡黄色透明油状液体,奥有特殊颜色。 气味:大多具有芳香气味,主要来源于芳香族的含
氧物。 形态:常温下为油状液体,有挥发性,能随水蒸气

中药化学分类

中药化学分类

中药化学分类中药是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经过长期的实践和积累,形成了丰富的药物资源。

中药化学是对中药药材中化学成分进行研究和分类的学科。

中药化学分类是根据中药药材中所含的化学成分进行分类,以便更好地理解中药的药理作用和用途。

一、植物中药的化学分类植物中药是中药化学分类中最常见的一类。

植物中药含有丰富的化学成分,其中最常见的是生物碱、黄酮类、挥发油、多糖等。

根据所含的化学成分不同,植物中药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1. 生物碱类中药生物碱是植物中具有较为特殊结构和活性的化合物。

常见的生物碱类中药有马钱子碱、鸦片类生物碱、杜仲碱等。

这些生物碱具有止痛、抗菌、抗炎等活性,广泛用于医疗和药物研发领域。

2. 黄酮类中药黄酮类化合物是植物中一类常见的次生代谢产物,具有抗氧化、抗炎、抗肿瘤等多种生物活性。

常见的黄酮类中药有黄芩、黄柏、黄连等,这些中药常用于治疗感染性疾病、炎症等。

3. 挥发油类中药挥发油是植物中含有挥发性成分的混合物,具有广谱的生物活性。

常见的挥发油类中药有薄荷、白芷、丁香等。

这些中药常用于舒缓胃肠不适、缓解头痛等症状。

4. 多糖类中药多糖是一类具有多个糖分子组成的聚合物,常见于植物和真菌中。

多糖类中药如灵芝、银耳、玉竹等,这些中药具有免疫调节、抗肿瘤等生物活性,常用于提高人体免疫力、保健等。

二、动物中药的化学分类动物中药是指以动物的器官、组织、分泌物等为原料,制成的中药制剂。

动物中药的化学成分主要包括蛋白质、肽类、多糖等。

根据来源不同,动物中药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1. 动物内脏类中药动物的内脏是一类重要的中药材,如熊胆、麝香等。

这些动物中药主要含有一些特殊的有机物质,具有抗菌、抗炎等活性,广泛用于中药配方的制备。

2. 动物分泌物类中药动物的分泌物中有一些具有特殊生物活性的物质,如蜂蜜、蜂胶等。

这些动物中药常用于皮肤炎症、抗菌等方面。

3. 动物骨胶类中药动物骨骼的胶质是一类常见的中药材,如鹿角胶、龟板胶等。

中药化学37挥发油类化学成分的提取分离技术课件

中药化学37挥发油类化学成分的提取分离技术课件

萜类 4)芍药苷(paeoniflorin)是
从芍药paeonia albiflora 根中得到 的蒎烷单萜苦味苷,对小鼠显示 有镇静、镇痛、抗炎及防治老年
性痴呆的生物活性。
CH2OHHOຫໍສະໝຸດ OOHOOH
COO H2C
O H
O
OH
中药化学37挥发油类化学成分的提
24
取分离技术
CHO CHO 蚁臭二醛
OH
O
l-薄 荷 醇


荷 中药化醇 学3d7挥-新 发油类薄 化学荷 成分醇 的新 提



醇薄


17
取分离技术
萜类
薄荷醇是薄荷Mentha arvensis var.piperasceus 和欧薄荷
Mentha piperita 等挥发油中的主要组成成分。其左旋体(l-
menthol)习称“薄荷脑”,为白色块状或针状结晶。对皮肤和粘膜 有清凉和弱的麻醉作用,用于镇痛和止痒,亦有防腐和杀菌作用。
皂苷、树脂、植物 乳胶、
30
n=6 木栓质
40
n=8 植物胡萝卜素类
~7~.35xx中11药00化53至学37取挥分发离油(技C类术化5H学8成)n分的橡提 胶、硬橡胶
5
(三)萜类化合物的生理活性和分布
萜类
萜类化合物种类繁多,结构复杂,性质各异,因而其生理活性也是 多种多样的,例如:
❖ (1)抗生育活性;芫花酯甲(yuanhuacin)、芫花酯乙(yuanhuadin)均为 引产药。
菊花烷 (ch ry san t h em an e)
蒿烷 (art em isan e)
中药化学37挥发油类化学成分的提 取分离技术

《中药化学》课件— 萜类和挥发油

《中药化学》课件— 萜类和挥发油

O CH CH C CH3
柠檬醛
H2S O 4
加热
O
CH CH C CH3
+
伪紫罗蓝酮 O
CH CH C CH3
α-紫罗蓝酮
β-紫罗蓝酮
斑蝥素
N-羟基斑蝥胺
存在于斑蝥、芫菁干燥虫体内,含量2%左右, 有大毒。可作为皮肤发赤、发泡或生毛剂。
斑蝥素的应用
主治:破血消瘀,攻毒蚀疮。 用于原发性肝癌、肺癌、直 肠癌、恶性淋巴瘤、妇科恶 性肿瘤等。
O 从樟树的树皮与木质蒸馏制
得的酮,得率2.0~2.5%。 也可从松节油合成。
樟脑
(二)分子重排
α-蒎 烯
Al2O3 150 ~ 160oC
异构化
O C H 水解 O
HCOOH
+
重排
O
+
HC O
OH
Cr2O3 / 强碱型树脂
丙酮
O 樟脑
樟脑:其右旋体在樟脑油中 约占50%,习称辣薄荷酮,为 白色结晶性固体,易升华, 具有特殊钻透性的芳香气味。 功效:有局部刺激作用和防 腐作用,可用于神经痛、炎 症和跌打损伤的擦剂。
成分:斑蝥、刺五加、半枝莲、黄芪、女贞子、 山茱萸、人参、三棱、莪术、熊胆粉、甘草。
卓酚酮类
变形单萜,碳架不符 合异戊二烯定则。
具有七元芳环。
卓 酚酮
具有酚的通性,其酸性 介于酚类和羧酸之间。
能与多种金属离子形成络合物晶体,并显示不同颜 色,可进行鉴别。
3.双环单萜 (1)常见的结构类型
萜类化合物是经甲戊二羟酸途径衍生而 来的一类化合物。
O C HO
H3C OH
甲戊二羟酸
(MVA)
OH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药化学――挥发油类
挥发油类(VOLATILEOILS)又称精油(EssentialOils),是一类具有挥发性可随水蒸汽蒸馏出来的油状液体,大部分具有香气,如薄荷油、丁香油等。

含挥发油的中草药非常多,亦多具芳香气,尤以唇形科(薄荷、紫苏、藿香等)、伞形科(茴香、当归、芫荽、白芷、川芎等)、菊科(艾叶、茵陈篙、苍术、白术、木香等)、芸香科(橙、桔、花椒等)、樟科(樟、肉桂等)、姜科(生姜、姜黄、郁金等)等科更为丰富。

含挥发油的中草药或提取出的挥发油大多具有发汗、理气、止痛、抑菌、矫味等作用。

(一)通性
1.大多数挥发油无色或淡黄色。

均具特殊气(多为香气)与辛辣味,一般在室温下可挥发。

2.极大多数挥发油比水轻,仅少数挥发油比水重,如丁香油、桂皮油等,一般在0.850~1.180之间。

3.挥发油难溶于水,能完全溶解于无水乙醇、乙醚、氯仿、脂肪油中。

在各种不同浓度的含水乙醇中可溶解一定量,乙醇浓度愈小,挥发油溶解的量也愈少。

挥发油在水中能溶解少量而使水溶液具该挥发油特有的香气,医药上常利用这一性质来制备芳香水与注射剂,如薄荷水、鱼腥草注射液、柴胡注射液等。

4.各种挥发油均具一定的旋光性与折光率,折光率是挥发油质量鉴定的重要依据,一般挥发油的折光率都在1.450~1.560之间。

5.挥发油是由多种化学成分组成的混合物,故多数无确定的沸点与凝固点。

考试大网站整理
6.在低温时,挥发油中常可有固体物质(为油的组成之一)析出,如薄荷油中析出薄荷醇,桂皮油中析出桂皮醛,樟油中析出樟脑等。

(二)化学组成
挥发油为多种类型化合物的混合物,其中有脂肪族化合物、芳香族化合物,但更多为萜类衍生物,兹分述如下:
1.脂肪族化合物:有烃、醇、醛、酮、酯等,广泛存在于植物特别是水果中。

如正丙醇、辛醛、醋酸乙酯、甲酸、辛酸的乙酯等。

2.萜类(Terpenes)化合物:萜类化合物的基本结构大多为异戊二烯,具有(C5H8)n的通式。

C10H16称为单萜类,C5H24称为倍半萜类,C20H32称为二萜类,由6个或8个异戊二烯组成的化合物分别叫三萜类和四萜类,由更多异戊二烯组成的化合物叫多萜类。

挥发油中的萜类主要为单萜与倍半萜。

多萜类在挥发油中并不存在,而为某些树脂、色素、橡胶等的成分。

挥发油中的萜类化合物可
以含氧或不含氧。

对于大多数挥发油来说不含氧的烃类成分虽占大量,但多数无佳适香气因而不是重要成分。

含氧衍生物有醇、醛、酮、醚、酸、酚、酯等,含量虽较少但大多具有优异芳香气,是挥发油中的重要成分。

(三)含量测定
主要原理是得用中草药中所含挥发油能随水蒸汽共同蒸镏出来收集在标准测定器中而计算其百分含量。

常用的方法与仪器在中国药典中均有规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