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父的园子课文分析与研究

合集下载

祖父的园子课文分析与研究

祖父的园子课文分析与研究

《祖父的园子》课文分析与研究课文分析“祖父的园子”是一幅色彩明丽富有童话色彩的画,这里是“我”童年生活的地方,它给我带来了无穷的乐趣。

不只是园子,还有慈爱的祖父,他给了“我”心灵的自由,爱飞了“我”的心灵,舒展了“我”的人生。

一、童年是彩色、流动的画。

文章用独特的语言描绘了一幅幅色彩明艳、动感十足的画面。

第一二小节是一副色彩丰富的画,由白的、黄的、大红的、金粉的蝴蝶,金的蜻蜓,绿的蚂蚱,各色鲜艳的花组成,绚丽而富于生气。

这样的画面,对于身处钢筋混凝土包围的城市人,尤其是城市孩子,无疑是童话般的世界,会令他们无限向往。

第十三节则是一副流动的画,“我”看见黄瓜摘来吃,丢下黄瓜追蜻蜓,采倭瓜花,捉蚂蚱,随着作者文字的描述,一个个画面一一展现,在画面自然转换中,不仅让读者能够充分感受作者童年生活的快乐和自由,而且还能唤醒读者潜藏在心灵深处的童年,让它逐渐浮现,让它慢慢清晰,拨动读者的心灵之弦。

读者会自然而然地乐作者所乐,乐读者自己所乐。

二、童年是自由而快乐的,饱含祖父的爱。

课文重点写了作者在“祖父的园子”里自由自在的嬉戏生活。

祖父在园中栽花、拔草、种白菜、铲地、浇水,“我”跟随祖父做着看似相同实则完全不一样的游戏的内容,祖父是劳作,而“我”不是真正的劳作,是“乱闹”。

至于摘黄瓜、追蜻蜓、采倭瓜花、捉绿蚂蚱,更是孩童的游戏了。

玩闹累了,就在园子里睡下。

“我”所做的这一切都是自由的,祖父没有批评,甚至没有一丝责怪,是完全理解甚至是赞同的。

祖父给与“我”足够的宽松氛围,让“我”自由快乐的,不光是祖父的园子,更有慈爱的祖父。

祖父允许孩子随便玩闹,对孩子倾尽了爱心和耐心,祖父给了“我”心灵的自由,他的爱放飞了“我”孩子的天性,在他暖融融的爱的包围下,才有了孩子自由、快乐而又幸福的童年。

三、寄情于景,寄情于物。

寄情于景,寄情于物是古诗常用的一种表现手法,如王维的《红豆》、杜甫的《春望》。

本文也善用寄情于景,寄情于物。

部编版小学语文《祖父的园子》课文原文及赏析

部编版小学语文《祖父的园子》课文原文及赏析

部编版小学语文《祖父的园子》课文原文及赏析课文原文:祖父的园子是一个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地方。

那里,蜜蜂在花间嗡嗡地飞舞,蝴蝶在草丛中翩翩起舞。

祖父种的各种蔬菜都长得茂盛,绿油油的一片。

黄瓜藤上挂满了嫩绿的黄瓜,西红柿树上结满了红彤彤的果实。

每天早晨,我都会跟着祖父去园子里劳动。

祖父教我如何锄地、播种、浇水,我虽然年纪小,但也在努力学习。

祖父总是笑眯眯地看着我,满眼的疼爱和期待。

在祖父的园子里,我感受到了大自然的奇妙和生命的活力。

我看到了生命的生长和变化,感受到了辛勤劳动带来的喜悦和满足。

这个园子不仅是祖父的心血,也是我童年的乐园。

每当夕阳西下,我和祖父就会坐在园子里的大树下,他给我讲述那些古老的故事,我则静静地听着,心中充满了对未知世界的向往和好奇。

赏析:《祖父的园子》这篇课文以生动细腻的笔触描绘了祖父的园子以及作者在其中的生活经历,展现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好画面。

首先,课文通过描绘园子里的蜜蜂、蝴蝶、蔬菜等元素,构建了一个生机勃勃、丰富多彩的自然环境,让人感受到大自然的美丽和神奇。

其次,作者通过叙述自己跟随祖父在园子里劳动的经历,表达了对劳动的尊重和热爱,同时也揭示了劳动的价值和意义。

祖父的耐心教导和深情期待,也体现了长辈对后代的关爱和期望。

最后,课文通过描述作者在园子里听祖父讲故事的场景,展现了祖孙之间的深厚情感和文化传承。

这种温馨的家庭氛围和传统文化的熏陶,对作者的成长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总的来说,《祖父的园子》这篇课文以朴实的语言和真挚的情感,描绘了一幅田园诗般的画卷,弘扬了劳动精神和家庭亲情,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教育意义。

祖父的园子课文精讲

祖父的园子课文精讲

祖父的园子课文精讲一、章节划分《祖父的园子》这篇课文可以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第1~3自然段):主要描绘了祖父园子里的昆虫和树,展现了一个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园子。

第二部分(第4~15自然段):详细叙述了“我”和祖父在园子里一起劳动、玩耍的情景,包括“我”跟随祖父在园子里“劳动”,模仿祖父做事,以及随心所欲地玩耍。

第三部分(第16~19自然段):主要描写了园子里的动物、植物还有人和谐相处,一切都可以自由自在地活动和成长,展现了一个充满自由和美好的园子。

第四部分(第20自然段):“我”玩累了,找个阴凉的地方就睡了,这一部分以“我”的休息作为结尾,同时也暗示着园子给予“我”的舒适和安逸。

这四部分通过生动的描绘和叙述,展现了一个充满生机、活力、自由和美好的祖父园子,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童年生活的怀念和留恋。

二、文章赏析《祖父的园子》是一篇非常美丽而感人的散文,通过对祖父园子的生动描绘,展现了作者童年时期的快乐生活和美好回忆。

这篇散文的语言非常优美,通过细腻的笔触和生动的描写,将祖父园子里的景象和人物栩栩如生地呈现在读者面前。

读者可以清晰地感受到园子里的花草、树木、昆虫等自然元素的美丽和生机,以及作者和祖父之间深厚的亲情和温馨的氛围。

这篇散文的情感非常丰富,通过对童年生活的回忆和留恋,表达了作者对故乡和童年的深深眷恋和思念之情。

在园子里,作者可以无拘无束地玩耍,感受到自由和快乐,这种快乐和自由也反映了作者内心的向往和追求。

同时,作者对祖父的深深怀念和感激之情也贯穿全文,展现了家庭亲情的温暖和重要性。

这篇散文的意义也非常深远。

它不仅是一篇回忆童年生活的散文,更是一篇表达对自然、生命、亲情的感悟和思考的文章。

通过对祖父园子的描绘和回忆,作者向我们展示了一个充满生机、活力、自由和美好的世界,让我们重新认识到自然的美好和生命的价值。

同时,它也提醒我们要珍惜和感恩自己的家庭和亲情,因为这些是我们生命中最重要、最珍贵的财富。

祖父的园子五年级语文课文分析

祖父的园子五年级语文课文分析

祖父的园子五年级语文课文分析祖父的园子五年级语文课文分析《祖父的园子》是第二单元“永远的童年”的一篇略读课文。

全文以富有诗意的语言,孩子气十足的腔调,写了作者在园中自由自在的童年生活。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祖父的园子五年级语文课文,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祖父的园子五年级语文课文本课的重点是引导学生自主读书,把握课文内容,体会“我”在园子里自由自在,快乐无忧的心情。

学习作者留心观察生活,用心感受生活,真实地表达自己的感情。

教学时,我大致设计了四个环节:第一环节:与生谈话,引出课题,简介作者童年是纯真的、美好的,也是最难忘的。

童年是一块糖,总是弥漫着甜甜的味道;童年是一挂秋千,飘荡着一串串清脆的欢笑;童年是一架风筝,装载着五彩缤纷的梦想和希望。

在中国现代文坛上,有一位女作家萧红,她的代表作《呼兰河传》就是对故乡的一本回忆录。

在这本书中,她用了许多文字写了自己的童年,尤其重点写了祖父的园子,自己的后花园,是什么让她对这园子念念不忘?这个园子给童年的萧红留下了什么呢?让我们随着她的回忆,走近她魂牵梦绕的祖父的园子。

设计说明:课始可以从萧红和她的《呼兰河传》入手,介绍萧红短短一生的文学成就,介绍她的《呼兰河传》,激发学生读书的兴趣。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自由朗读课文,把课文读通顺,同时思考:祖父的`园子给你留下的是什么印象?你是从课文中的哪些地方读出来的?教学中要尊重学生的理解和体验,只要能从课文中找出有关的词句,言之有理的,都应该鼓励。

学生可能的会有这样的印象:(1)祖父的园子是一个好玩的地方。

(2)祖父的园子里充满了快乐。

(3)祖父的园子非常美丽。

(4)祖父的园子是一个很自由的地方。

2.找出你最喜欢的句子或段落,反复地朗读。

设计说明:略读课文前的“学习提示语”和每组课文前的“单元导语”,意在燃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与课文之间的前后联系,还教给学生一定的学习方法。

所以要让学生结合课前的提示,充分地自主地读文,在读中体会情感,在读中感悟语言的特点。

《祖父的园子》 说课稿

《祖父的园子》 说课稿

《祖父的园子》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祖父的园子》。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与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这几个方面来展开我的说课。

一、教材分析《祖父的园子》是部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

本单元以“童年往事”为主题,编排了《古诗三首》《祖父的园子》《月是故乡明》《梅花魂》四篇课文,展现了不同时代、不同人物的童年生活。

《祖父的园子》节选自萧红的《呼兰河传》,课文以儿童的视角,描写了“我”在祖父的园子里自由自在的童年生活。

祖父的园子是一幅明丽的、富有童话色彩的画,这里是“我”童年生活的乐园,“我”在这里自由快乐、无拘无束。

作者通过对园中景物的描写,以及“我”在园中的活动,表达了对童年生活的怀念和对祖父深深的爱。

这篇课文语言生动形象,富有童趣,充满了生命的活力。

文中多处运用了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使文章更加生动有趣,富有感染力。

同时,课文的结构清晰,层次分明,为学生学习写作提供了很好的范例。

二、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和阅读理解能力,能够通过自主阅读初步理解课文的内容。

但是,对于文中一些含义深刻的句子和作者所表达的情感,还需要教师的引导和点拨。

此外,五年级的学生正处于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阶段,在教学中,我们要注重引导学生通过想象、联想等方式,深入理解课文的内涵。

三、教学目标基于对教材和学情的分析,我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设定为以下三个方面:1、知识与技能目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认识“蚱、嗡”等 8 个生字,会写“蝴、蝶”等 14 个字,会写“蝴蝶、蜻蜓”等 19 个词语;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在园子里自由自在、快乐无忧的心情。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朗读、想象、交流等方式,感受作者童年生活的自由快乐;学习作者通过景物描写和具体事例来表达情感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体会作者对童年生活的怀念和对祖父深深的爱,激发学生对生活的热爱之情。

小学语文_7.《祖父的园子》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小学语文_7.《祖父的园子》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祖父的园子》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有初步的阅读能力,对课文内容进行质疑的能力;这个年龄阶段,学生的自主意识已普遍增强,他们对作品的感受逐渐接近作品所传达的思想感情,他们的心灵能逐渐与作者的思想感情合拍。

能通过阅读与讨论,对作品的感受与理解形成大体共识。

充分自主地读文,在读中体会情感,在读中感悟语言的特点。

读《祖父的园子》一文,学生轻轻松松就跨进园子,感受到这里充满了生命的气息,什么都是自由的,空气里弥漫着自由的气息。

童年的作者也是自由的,这自由也是她童年快乐的源泉。

当然,让作者感到自由快乐的不光是祖父的园子,还有慈爱的祖父,他给了孩子心灵的自由,正是因为作者的心灵是自由的,所以在孩童眼里,一切才是自由的、快乐的甚至充满梦幻色彩的。

这样的话题十分贴切儿童生活,学生学起来不陌生,但是学生的认知能力有限,情感积累与体验比较单一或肤浅。

因此,要让学生从查找作者的生平资料入手,引导学生课前或课后阅读《呼兰河传》,这样能帮助学生走近作者的内心世界,为学生自由地、入情入境地读书打入基础。

学生先谈谈读书收获,再提出自己的读书疑问,这些在课前教师必须做到心中有数,这样才能实现有效的课堂教学。

另外,学生个人的读书收获较片面,因此把合作学习、探究学生的精神和方式引进课堂,也是必不可少的,从而从根本上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促进学生素质的发展。

《祖父的园子》效果分析:一、课堂教学效果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我觉得本节课的教学目标达成得很好。

1、在识字方面,我让学生自读课文、自主识字。

本篇课文是略读课文,而且文中生字比较少,学生很容易掌握,再加上五年级的学生都有了较强的独立识字的能力,可以让学生自主学习,在学生读文中进行检查,我觉得效果还是比较好的。

2、为了帮助学生体会小作者的情感,我抓住几个含有情绪词的句子,比如:“从哪些段落可以感觉到萧红是个孩子?你想让你的倭瓜爬到哪?想让你的黄瓜结多大?”让学生反复朗读,置身于园子之中,发挥想象,体会作者的感情变化。

祖父的园子课文特点

祖父的园子课文特点

祖父的园子课文特点《祖父的园子》是一篇描写祖父在乡村的园子里栽种水果和蔬菜的课文。

本文通过对园子中各种水果和蔬菜的描写,展示了祖父的勤劳与智慧,同时也传达了对农田劳作的尊重和对大自然的敬畏之情。

课文首先描述了祖父的园子的位置和面积。

园子是在乡村的边缘,面积很大,可以种植多种水果和蔬菜。

这种布局设计使得祖父可以根据不同的季节和植物特点进行合理的种植和管理。

接着,课文详细介绍了园子里的各种水果和蔬菜。

首先是果园,有苹果、梨、柿子、桃子等各种水果树。

这些树木整齐有序地排列着,给人一种宁静和美好的感觉。

然后是菜园,有蔬菜和花卉,这些蔬菜和花卉根据季节的不同进行轮作,保持了园子的生机和多样性。

课文还描写了祖父对园子的细心管理和照料。

祖父每天早上都会起得很早,浇水、施肥、除草等各种工作都亲力亲为。

他用自己的智慧和经验保持园子的整洁和健康,同时也教会了孩子们如何照料园子。

课文还介绍了园子给人们带来的丰收和快乐。

在收获的季节,园子里的水果和蔬菜都会成熟,给人们带来丰富的食物和美味的口感。

孩子们在园子里奔跑玩耍,感受到大自然的美好和祖父的爱。

课文最后强调了祖父的园子对于家庭的重要性。

园子不仅仅是祖父的劳作场所,更是他用心经营的家园。

园子中的一草一木都承载着祖父的心血和家庭的希望。

祖父通过园子的经营,不仅给家人带来了物质上的满足,更传递了家庭的温暖和团结。

《祖父的园子》这篇课文通过对园子的描写,展示了祖父的勤劳与智慧,传达了对农田劳作的尊重和对大自然的敬畏之情。

课文内容丰富多样,语言生动形象,让读者能够感受到农田劳作的辛勤和家庭的温暖。

通过这篇课文,我们不仅了解了农田劳作的辛苦和收获,更懂得了对大自然的感恩和珍惜。

祖父的园子课文特点

祖父的园子课文特点

祖父的园子课文特点《祖父的园子》是一篇描写祖父家园子的课文,通过对祖父家园子的描写,展现了祖父的辛勤劳动和对大自然的热爱,以及家园子给祖父带来的喜悦和满足感。

本文特点如下:1. 描写细腻生动:《祖父的园子》通过对园子中各种花草树木的描写,形象生动地展现出园子的美丽和丰富多样的景色。

比如文中描写了“桃花、杏花、梨花、樱花”等各种花朵的盛开,以及“大大小小的石榴树、山楂树、苹果树、柿子树”等各种果树的茂盛。

这些描写使读者仿佛置身于祖父的园子中,感受到了园子的美丽和生机。

2. 表达情感:《祖父的园子》中融入了作者对祖父的敬爱和对园子的喜爱之情。

通过对祖父勤劳劳作的描写,展现了祖父对园子的热爱和努力,以及他对园子的细心呵护。

同时,作者也通过对园子中各种花草树木的描写,表达出自己对园子的喜爱和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通过这些情感的表达,使课文更加生动感人。

3. 弘扬家庭美德:《祖父的园子》中展现了祖父的勤劳和对家庭的责任心。

祖父以自己的努力和汗水,打理好园子,给家人带来了丰富的水果和美丽的花朵。

这种勤劳和责任心是传统家庭美德的体现,也是后代应该学习的榜样。

4. 启示人生智慧:《祖父的园子》通过对祖父的故事的叙述,传达了一种人生智慧。

祖父通过努力和坚持,将一片荒废的土地变成了美丽的园子,这告诉我们只要有恒心和毅力,就能够取得成功。

同时,祖父对园子的呵护也告诉我们要爱护自然环境,保护生态环境。

5. 探索自然奥秘:《祖父的园子》中展现了祖父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自然奥秘的探索。

祖父通过对各种花草树木的研究和培育,不断探索自然的奥秘。

通过这种对自然的探索,祖父不仅获得了知识,还获得了对自然的敬畏和对生命的感悟。

《祖父的园子》以细腻生动的描写、表达情感、弘扬家庭美德、启示人生智慧和探索自然奥秘为特点,通过对祖父家园子的描写,展现了祖父的辛勤劳动和对大自然的热爱,以及家园子给祖父带来的喜悦和满足感。

这篇课文不仅让读者感受到了美丽的园子带来的愉悦,也传递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祖父的园子》课文分析与研究课文分析“祖父的园子”是一幅色彩明丽富有童话色彩的画,这里是“我”童年生活的地方,它给我带来了无穷的乐趣。

不只是园子,还有慈爱的祖父,他给了“我”心灵的自由,爱飞了“我”的心灵,舒展了“我”的人生。

一、童年是彩色、流动的画。

文章用独特的语言描绘了一幅幅色彩明艳、动感十足的画面。

第一二小节是一副色彩丰富的画,由白的、黄的、大红的、金粉的蝴蝶,金的蜻蜓,绿的蚂蚱,各色鲜艳的花组成,绚丽而富于生气。

这样的画面,对于身处钢筋混凝土包围的城市人,尤其是城市孩子,无疑是童话般的世界,会令他们无限向往。

第十三节则是一副流动的画,“我”看见黄瓜摘来吃,丢下黄瓜追蜻蜓,采倭瓜花,捉蚂蚱,随着作者文字的描述,一个个画面一一展现,在画面自然转换中,不仅让读者能够充分感受作者童年生活的快乐和自由,而且还能唤醒读者潜藏在心灵深处的童年,让它逐渐浮现,让它慢慢清晰,拨动读者的心灵之弦。

读者会自然而然地乐作者所乐,乐读者自己所乐。

二、童年是自由而快乐的,饱含祖父的爱。

课文重点写了作者在“祖父的园子”里自由自在的嬉戏生活。

祖父在园中栽花、拔草、种白菜、铲地、浇水,“我”跟随祖父做着看似相同实则完全不一样的游戏的内容,祖父是劳作,而“我”不是真正的劳作,是“乱闹”。

至于摘黄瓜、追蜻蜓、采倭瓜花、捉绿蚂蚱,更是孩童的游戏了。

玩闹累了,就在园子里睡下。

“我”所做的这一切都是自由的,祖父没有批评,甚至没有一丝责怪,是完全理解甚至是赞同的。

祖父给与“我”足够的宽松氛围,让“我”自由快乐的,不光是祖父的园子,更有慈爱的祖父。

祖父允许孩子随便玩闹,对孩子倾尽了爱心和耐心,祖父给了“我”心灵的自由,他的爱放飞了“我”孩子的天性,在他暖融融的爱的包围下,才有了孩子自由、快乐而又幸福的童年。

三、寄情于景,寄情于物。

寄情于景,寄情于物是古诗常用的一种表现手法,如王维的《红豆》、杜甫的《春望》。

本文也善用寄情于景,寄情于物。

如:“一切都活了,要做什么,就做什么。

要怎么样,就怎么样,都是自由的。

倭瓜愿意爬上架就爬上架,愿意爬上房就爬上房。

黄瓜愿意开一朵花,就开一朵花,愿意结一个瓜,就结一个瓜。

若都不愿意,就是一个瓜也不结,一朵花也不开,也没有人问它。

玉米愿意长多高就长多高,它若愿意长上天去,也没有人管。

蝴蝶随意地飞,一会儿从墙头上飞来一对黄蝴蝶,一会儿又从墙头上飞走一只白蝴蝶。

它们是从谁家来的,又飞到谁家去?太阳也不知道。

”这段话表面上描写倭瓜上架上房、黄瓜开花结瓜、玉米生长和蝴蝶飞舞自由自在,无拘无束,实际却是作者把自己自由快乐的心情寄托在它们身上,通过拟人化的描写表现自己自由快乐的童年生活,寄情言外,清新自然。

四、语言轻快灵动。

作者语言选择很有意思,大量使用短句表达情感。

长句和短句是相对而言的,词语多,结构复杂的句子就是长句;词语较少,结构简单的句子就是短句。

长句和短句各有特点,表达效果也各有不同:长句能使表达严密、精确、细致,使条理贯通,气势畅达,适宜于政论性的文章和文学作品中描写自然景色和心理活动的内容;短句节奏短促,干脆利落,生动明快,活泼有力,适宜于叙述性文章,尤其适宜于表现紧张的气氛,激越的情绪、欢快的心情、坚定的语气等。

文中选择短句营造出轻松欢快的氛围,表达了自由快乐的感情,读来流畅自然,轻快灵动,亲切感人。

再则,语言儿童化,口语化,更显童年的稚气和童言的天真无忌。

如:“祖父发现我铲的那块地还留着一片狗尾草,就问我:‘这是什么?’我说:‘谷子。

’祖父大笑起来,笑够了,把草拔下来,问我:‘你每天吃的就是这个吗?’我说:‘是的。

’我看祖父还在笑,就说:‘你不信,我到屋里拿来给你看。

’我跑到屋里拿了一个谷穗,远远地抛给祖父,说:‘这不是一样的吗?’”资料链接萧红严格按照《呼兰河传》中描写恢复的萧红故居萧红(1911.6.2—1942.1.22),女,原名张迺莹,另有笔名悄吟,黑龙江呼兰人。

幼年丧母,1928年在哈尔滨读中学,接触五四以来的进步思想和中外文学。

尤受鲁迅、茅盾和美国作家辛克莱作品的影响。

由于对封建家庭和包办婚姻不满,1930年离家出走,几经颠沛。

1932年与萧军同居,两人结识不少进步文人,参加过宣传反满抗日活动。

1933年与萧军自费出版第一本作品合集《跋涉》。

在鲁迅的帮助和支持下,1935年发表了成名作《生死场》(开始用笔名萧红),萤声文坛。

1936年,为摆脱精神上的苦恼东渡日本,在东京写下了散文《孤独的生活》、长篇组诗《砂粒》等。

l940年与端木效蕻良同抵香港,不久发表了中篇小说《马伯乐》和著名长篇小说《呼兰河传》。

1942年,历尽坎坷之后在香港病故,时年31岁。

著有中篇小说《生死场》,长篇小说《呼兰河传》,短篇小说集《牛车上》等。

关于《呼兰河传》这部作品以作者自身的童年回忆为线索,通过描写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东北小镇呼兰(今哈尔滨市呼兰县)的风土人情,真实而生动地再现了当地老百姓平凡、卑琐、落后的生活现状和得过且过、平庸、愚昧的精神状态。

《呼兰河传》以梦幻般的笔法勾画了一个平静而饱含幽怨的寂寞世界,宛如掠过无声黑夜的璀璨极光,堪称是中国现代文学中永垂不朽的经典之作。

《呼兰河传》是一串凄婉的歌谣组成的梦幻诗篇。

萧红把自己对生命的体验与感悟,孤独与忧伤、寂寞与怅惘,真诚地融入一篇篇追忆,透过浑朴简婉的笔调与洗尽铅华的轻淡词句,愈发烘衬出那个幽暗、冰冷的、令人窒息的时代……《呼兰河传》是作者在阅历了人生之后写的一本童年回忆录。

她在这部长篇小说里,不仅以朴实细腻的笔法,描绘了自己的童年生活,而且也真实生动地勾勒出故乡人民的生活场景。

她用素描的手法,朴素地描绘出东北农村那种富有地方色彩的风俗画。

她鞭答了那些愚昧保守但又自得其乐的农民身上的弱点,歌颂他们之中那些勇敢善良、追求自己幸福的人们。

除此之外,她还毫不留情地描绘了我国农村由于长期受到封建主义思想的统治而造成的种种弊病:盲目地反对革新和大多数人的甘愿当看客,以及喜欢虐待违反传统习惯的人与事,非常轻视做人的基本权利而可笑地敬鬼神。

她一方面描绘出这种令人窒息的生活,另方面又留恋自己记忆中的童年,对儿时的生活流露出一种牧歌式的情调。

在艺术表现上,《呼兰河传》是比较独特的:它虽然写了人物,但却没有主角;虽然叙述故事,但却没有主轴;全书七章虽说俨然一体却又可以各自独立。

可以说不但是小说,还是散文、叙事诗。

作家以她娴熟的回忆技巧、抒情的散文风格、浑重而又轻盈的文笔,造就了她“回忆式”的巅峰之作。

在现代文学史上,萧红几乎是独一无二的。

她从生存本身意义上展现人们的生存困境,视角独特,她的文字成为不可复制不可替代的绝品。

《呼兰河传》相关评论:它是一篇叙事诗,一幅多彩的风土画,一串凄婉的歌谣。

有讽刺,也有幽默。

开始读时有轻松之感,然而愈越下去心头就会一点一点沉重起来。

可是,仍然有美,即使这美有点病态,也仍然不能不使你炫惑。

──茅盾萧红的《呼兰河传》,1937年冬天在武汉动笔,1940年冬天在香港完成。

《呼兰河传》对呼兰河城的散落追忆,植根于萧红在寂寞中道出的言说。

这种言说,塑造了属于萧红个人的“新方言”。

──文贵良萧红在香港写的《呼兰河传》感人至深,我阅此书后,径去浅水湾她墓前凭吊一番,深恨未能得见此才女。

──金庸呼兰河和呼兰城呼兰河是松花江中游左岸的一条大支流,发源于小兴安岭西南侧,金代称“胡刺温水”,又作“活刺浑河”,明代称“忽刺温河”,清代始称“呼兰河”。

呼兰,为“活刺浑”、“忽刺温”音转。

满语意为“烟囱”。

流经松嫩平原东部13个市县,包括铁力、庆安、绥化、望奎、兰西、呼兰等,在哈尔滨以下4公里处由左岸注入松花江,全长523公里,总流域面积35683平方公里。

最大支流为通肯河,此外还有克音河、努敏河、欧根河、依吉密河、安邦河和泥河等,较大支流集中于右侧。

呼兰河下游行进在广阔的平原之上,河道曲折。

水量主要以大气降水补给,年径流总量47亿立米。

由于降水的地区分布极不均匀,上游山地森林区降水大,水量丰富。

下游平原区降水少,蒸发强烈,西部最小径流量仅25毫米,甚至形成闭流区。

流域内降水时间分配不均,6-9月集中了全年降水量的65%,径流量约占全年经流量的70%以上。

暴雨过后常有洪水发生。

多年平均最大径流量和最小径流量相差悬殊达7倍以上,丰枯水变化很大,旱涝现象严重。

河流含沙量大,地表侵蚀严重。

流域内天然落差355米,水力资源丰富,理论蕴藏量为11.52万千瓦,有待充分开发利用。

呼兰镇,原名呼兰城。

呼兰镇隶属呼兰县管辖。

位于县境南部,呼兰河左岸,距省会哈尔滨市25公里(公路)。

交通发达,铁路、公路并举。

清代前期,设呼兰城,为城守尉驻地。

始无城郭。

1879年8月(清光绪五年七月),呼兰城守尉升改呼兰副都统后,呼兰城成为副都统驻地。

1900年(清光绪二十六年),呼兰副都统倭克津泰为防止沙俄入侵,在呼兰城周围挖壕筑堤。

壕宽2.6米,堤高3米,壕堤三面环城,全长3.75公里,南面是呼兰河。

1905年(清光绪三十一年),设置呼兰府,遂为府城。

府城划为南北两区。

1911年(清宣统三年),呼兰府知府王顺存开西大街,城中心形成十字大街,南北大街长2.75公里,东西大街长2.65公里。

中华民国成立后,1913年将府改县,遂为呼兰县城。

东北沦陷后,初为呼兰城区保,1939年6月改称呼兰街。

1945年“九三”抗日战争胜利后,始为城关区,1949年改为第一区。

1955年8月,将一区改为呼兰镇。

1958年9月,改称呼兰镇公社,1984年复称呼兰镇。

呼兰镇历史悠久,至今已近260年。

城区南、西濒临呼兰河,双曲拱桥横跨河上;西有西岗公园,风光秀丽。

是全县工商业最为发达的地区,一大批新老工厂、商店分布全城,省属呼兰火柴厂建于1928年,县属麻纺厂有职工2500人。

镇属企业有炉具厂、塑料厂、锅炉厂等,部分产品分获省优和部优产品称号,1992年乡镇企业总产值超过1亿元。

镇郊农村有耕地1.98万亩,以蔬菜生产为主,大葱省内驰名。

畜牧业较为发展,1990年产鲜奶1596吨,产蛋1001吨,成禽出栏9.8万只。

全镇总面积46平方公里。

镇内街道和主要巷道10条,总长18.3公里,为沥青和砂石路面。

除镇内分设10个街道外,还辖镇郊永兴、富强、伟光、原野4个村。

1992年末全镇总人口10.1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8.8万人;满、回、朝鲜等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2.6%。

镇政府驻于镇内。

萧红故居座落在镇内东南隅,为黑龙江省文物保护单位。

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我”在园子里充满乐趣、自由自在的生活,体会祖父的爱,初步感悟园子的精神意义。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学会8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4.感受萧红语言新鲜自然、率真稚拙之美,产生阅读其它作品的愿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