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心血管疾病预防指南要点解读

合集下载

2023年黑龙江省执业药师继续教育专业科目答案

2023年黑龙江省执业药师继续教育专业科目答案

2023年黑龙江省执业药师再教育专业科目参考答案—仅供参考1.我国药品管理动态及新法规解读(二)1D2B3C4A5A6A7A8B多选全选2. 我国药品管理动态及新法规解读(一)1A2C3B4D5D6A多选全选3. 特殊剂型用药指导1B2C3B4B5C多选全选4.慢病药学服务模式与人文沟通1.A2A3A4B5A6A多选全选5. 特应性皮炎的中西药治疗策略1A2D3D4B5C6A7B多选全选6. 常见疾病的自我药疗与非处方药(二)1A2D3A4D5D6D7D多选全选7. 儿科常用中成药的合理使用-消化系统1E2A3C5E6E7E多选全选8. 儿科常用中成药的合理使用-呼吸系统1E2B3D4C5E6E7D多选全选9. 咽喉反流性疾病的诊治1A2B3ABCD4ABCD5ABCE6ABCDE7ABCDE8BCDE9ACE10ABD10. 妇科常用中成药的合理使用1B2D3B4C5B6D7A多选全选11. 小儿雾化常用药物的使用1D2C3A4A5C6B7A8A9A10D12. 兼顾血压和心率管理:最新中国专家共识解读1B2C3B4B5A多选全选13肺结核的药物治疗及预防1B2D3A4C5A6CD7ABC8BD9ABCD10ABC14. 动态血压监测—从最新指南到临床实践1B 2A 3A 4A 5C6ABCD7ABCD8ABC9AC10AB15. 常见疾病的自我药疗与非处方药(一)全部全选16. 抗真菌药物的合理应用1B2E3A4D5D6E7D8ABCDE9ABC10ABCDE17. 腹泻的中药治疗1B2A3C4C5D6A7D8B9C10A18. 高尿酸血症的药物治疗1A2C3B4D5D6D7C8A9E10A19. 痛风的药物治疗1B2A3C4C5C6ABE7ABCDE8ACDE9ABCDE10ABCDE20. 支气管哮喘患者用药指导和药学管理1D2D3B4A5A6B7C8B9D10C21哮喘患儿的药学服务1B2D3A4A5B6ABCD7ABCD8ACD9ABCD10ABCD医疗机构药物重整服务规范解读1B2B3A4B5C 6ABC7ABCD8ABC9全选10ABC特殊剂型用药指导药品临床综合评价与案例分析12345678ABC9ABCD10ABCD从8个临床问题学习阿司匹林说明书1A2C3A4D5B6B7C多选 全选如何正确防治骨质疏松1A2D3C4B5D6D7B8全9全10BCD糖尿病患者教育1B2B3B4B5B6B7D8D9B10A甲状腺病及药物治疗概述1A2B3D4C5B 6ABCD7ABCD8ABC9ABCD10ACD脑血管疾病的药物治疗1A2A2B4C5A6C7A8B9B10D心律失常概述及药物选择与治疗1D2B3A4C5D6B7D8AB9ABCD10ABCD为什么会发生药物相互作用?1D2B3C4E5D667A8E9E10A调脂治疗新进展与合理用药1C2B3D4B5D6A7D8D9BCD10ABCD中国心血管病一级预防指南解读1B2C3B4A5A 6ABC7ABCD8 ABCD9 ABCD10 ABCD从7个临床问题学习硝酸酯类药物说明书1A2D3C4B5B6E7E8AD9ABCDE10ABCD什么样的感冒好治,什么样的感冒难治——感冒的中西药治疗1C2D3C4C5D6B7C8D9ABD10ABCD常用抗菌药物的处方审核要点1A2C3A4B5B6CD7CDE8AB9B10ABDE11ABCD12ABCDE特殊剂型用药指导1C2B3B4B5C 6ABCD7 ABC8 ABCD9 ABCD10 AD特殊人群的用药安全与注意事项1A2A3B4D5D 6ABCD7 BCD8 ABCD9 ABC10 ABCD医疗质量药学指标的管理1.B2.B3.D4.A5.C6.D7.D多选题:1. ABCD 2.3ABCDE药品临床综合评价与案例分析1A2A3B4B5C6D7D8ABCD9 ABCD10 ABCD。

中国心力衰竭诊断和治疗指南2024十大要点解读PPT课件

中国心力衰竭诊断和治疗指南2024十大要点解读PPT课件

4 末期肾病患者
需评估透析方式,合理调整用药。关注营养状况,预防并发症, 提高生活质量。
心力衰竭患者随访和转归评估
定期随访
1
根据病情定期随访,密切监测症状和体征变化。
评估治疗效果 2
检查各项检查指标,评估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预防并发症 3
关注并预防心力衰竭可能出现的并发症。
调整治疗措施 4
根据随访结果及时调整治疗方案,提高疗效。
AI辅助诊治
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有助于更精准地预测 心力衰竭的发展趋势,并为个体化治疗方案 提供依据。
新型治疗技术
包括植入式心脏支持装置、神经调节疗法 等在内的创新治疗手段,可有效改善心力衰 竭患者的预后。
心力衰竭诊治的多学科协作
跨学科团队
由心内科医生、心血管外科医生、心 衰护理专家等组成的多学科团队,共 同制定诊疗方案。
2 公平性与正义性
确保诊疗资源的公平分配,避免 歧视性决策。
3 生命质量
在治疗决策中权衡患者的生命 质量,以实现最大化获益。
4 善行与无害
从事利益相关方的利益,同时最 小化风险和伤害。
心力衰竭诊治的健康经济学分析
$10B
$5K
2.1%
年医疗费
心力衰竭治疗者平均每人每年需承担5000元以上 的医疗费用
GDP占比
心力衰竭相关医疗费用约占中国国内生产总值 的2.1%
心力衰竭作为一种严重的慢性疾病,其诊治所带来的巨大经济负担不容忽视。从患者个人、医疗保障体系以及国家宏观经济层面来看,开展心力衰竭 诊治的健康经济学分析十分必要。只有深入了解心力衰竭治疗的经济影响,才能制定出更加合理有效的诊治策略和支付政策,为提高心力衰竭患者生 活质量和控制医疗费用支出做出应有贡献。

中国心力衰竭指南基本特点和内容要点

中国心力衰竭指南基本特点和内容要点

中国心力衰竭指南基本特点和内容要点1. 心力衰竭的定义、分类和分期心力衰竭(HF)是一种常见的心血管疾病,其病理生理学特征为肺淤血和或体循环淤血,伴或不伴有组织器官低灌注。

主要临床表现为呼吸困难、乏力(活动耐量受限)和或液体潴留(外周水肿),以及血浆利钠肽水平升高。

A期:有心力衰竭的高危因素,但尚无心脏结构的功能异常,如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患者。

B期:已出现心脏结构异常,但从未有过心力衰竭的症状和体征,如左心室肥厚或纤维化,左心室扩大或收缩力降低。

C期:有心脏结构异常,有过或仍有心力衰竭症状,如左心室收缩功能不全引起呼吸困难和乏力的患者,经治疗心力衰竭症状消失的无症状患者。

D期:已经应用效果最强的药物治疗和休息,但仍有明显心力衰竭症状,且需要特殊干预,如机械辅助装置、心脏移植等。

这些分期有助于指导临床医生对心力衰竭患者进行早期诊断、治疗和长期管理,以改善患者的预后和生活质量。

2. 心衰的诊断流程根据患者的症状和体征进行初步诊断。

心衰的主要临床表现为呼吸困难、乏力(活动耐量受限)和或液体潴留(外周水肿),以及血浆利钠肽水平升高。

超声心动图:用于评估心脏结构和功能,包括心脏腔室的大小、心脏瓣膜的功能和心脏收缩的强度。

利钠肽水平检测:如B型利钠肽(BNP)或N末端B型利钠肽原(NTproBNP),用于评估心脏功能和心衰的严重程度。

其他检查:如胸部射线、血液检查(如肾功能、电解质、甲状腺功能等),可能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

通过这些检查,医生可以确定患者是否患有心衰,并评估其严重程度和潜在的病因。

根据诊断结果,医生可以制定相应的治疗和管理计划。

3. 患者病情的全面评估心电图(I类,C级):心电图可以提供患者既往心肌梗死(MI)、左心室肥厚、广泛心肌损害及心律失常等信息。

它还可以判断是否存在心脏不同步,包括房室、室间和(或)室内运动不同步。

对于有心律失常或怀疑存在无症状性心肌缺血的患者,应进行24小时动态心电图检查。

《2012欧洲心血管疾病预防临床实践指南》要点解读

《2012欧洲心血管疾病预防临床实践指南》要点解读

草 、 健 康 饮食 习 惯 、 乏 体 力 活动 以及 心 理 压 力 不 缺
关 系密 切 。世 界卫 生 组织 指 出 , 充分 的改变 生活 习
vr o 0 2 ) 由 欧 洲 心 脏 病 学 会 ( uoen es n2 1 ) 》, i E r a p
Sce Cril yE C 和 其他 9 学会 的特 邀 专 oiyo adoo , S ) t f g 个
c r iv s u a ie s r v n i n i l i a r ci e a do a c lr d s a e p e e t n ci c l p a t o n c
是 根植 于心 血管 流行 病学 和循 证 医学 。
C D与 生 活 方 式 密 切 相 关 , 别 是 与 使 用 烟 V 特
【 中图分类号】 75 R 3. 8
【 文献标识码】 B
21 0 2年 5 3日《 洲 心 脏 杂 志 ( u pa 月 欧 E r en o H a un1) er ora 上发表了4 02 t J ) 2 1 欧洲心血管疾病预防
临 床 实 践 指 南 ( uoen G iens o E rpa udl e n i
Jl 02 u 2 1 .
d i 03 6  ̄i n 0 5 32 . 1. . 1 o: .9 9 .s . 9 — 7 02 20 0 1 s 2 0 70
( 0 ( 1 2 2欧洲心血管疾病预 防临床 实践指南》 要点解读
P re e te e s nil f E rp a u e n so ad v s u r i a e pe e t n i ec i h s e t ( uo e n G i le n c ri a c l s s rv ni v ao d i o a de o n

中国成人血脂异常防治指南要点及解读

中国成人血脂异常防治指南要点及解读

中国成人血脂异常防治指南要点及解读中国成人血脂异常防治指南要点及解读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饮食结构的改变,成人血脂异常已成为我国一种常见的代谢紊乱疾病。

高血脂不仅会增加患心血管疾病的风险,还容易引发糖尿病、脂肪肝等一系列健康问题。

为了规范成人血脂异常的防治工作,中国心血管健康联盟制定了《中国成人血脂异常防治指南》,以下是该指南的主要要点及解读。

一、血脂异常的定义和诊断标准根据指南的规定,血脂异常分为高胆固醇血症、高甘油三酯血症和混合型血脂异常三种类型。

在成人中,超过5.2mmol/L的总胆固醇水平被认为是高胆固醇血症,超过1.7mmol/L的甘油三酯水平被视为高甘油三酯血症。

而混合型血脂异常则要求同时满足这两种指标。

此外,指南还对其他血脂参数进行详细解读,并提出了相应的诊断标准。

二、血脂异常的危害及防治原则指南指出,高胆固醇血症和高甘油三酯血症是心血管疾病的重要危险因素。

因此,防治血脂异常的原则就是降低患心血管疾病的风险。

具体措施包括改善生活方式、控制饮食、适度运动、减轻体重以及必要时使用药物治疗等。

三、改善生活方式改善生活方式是防治血脂异常的基础,也是具有长期积极作用的方法。

建议成年人每周至少进行150分钟的中等强度有氧活动,如快走、跑步、骑车等。

此外,适量进行肌肉力量训练也有助于降低血脂异常的风险。

同时,戒烟、限制饮酒、控制体重等也是改善生活方式的重要方面。

四、控制饮食饮食是血脂异常防治的重要环节。

指南提出了控制总热量摄入、合理分配各类营养素、减少饱和脂肪酸和胆固醇的摄入以及增加纤维素摄入等建议。

每天的饮食应包括富含谷物、蔬菜、水果、低脂奶制品和瘦肉等食物,同时减少盐和糖的摄入。

此外,饮食中不应过多摄入含反式脂肪的食品。

五、药物治疗在改善生活方式和控制饮食无效或疾病进展的情况下,药物治疗是必要的手段。

指南根据不同的血脂类型和风险评估结果提出了相应的药物治疗方案。

药物治疗主要包括他汀类药物、贝特类药物和纤维酸类药物等。

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解读

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解读

1991年第三次全国抽样调查,共查15岁以
上人群90多万。完全采用了当时的国际标准
(收缩压≥140mmHg及/或舒张压≥90mmHg或两
周内服降压药者),结果总的患病粗率为
13.58%。如按第二次调查采用的标准(收缩压
≥141mmHg及/或舒张压≥91mmHg)计算,患病
粗率为11.88%。
1.3 我国人群高血压病患者的高血压知晓率、治疗率 和控制率 表1 1991年, 2002年我国人群高血压患者知晓率、
1.4 心脑血管病成为中国人首位死因,高血压是第一
危险因素 最近发表的我国≥40岁17万人群8年(123 9191 人-年)随访结果表明,总死亡20 033人,总死亡率 为1345.2/10万人-年。前三位死亡的原因(死亡率 /10万人-年)分别为心脏病(296.3)、恶性肿瘤 (293.3)、脑血管病(276.9)。总死亡的危险因素 第一位是高血压(相对危险:RR=1.48),此后是吸烟 (RR=1.23)和缺乏体力活动(RR=1.20)。心脏病 占总死亡的23.1%,恶性肿瘤占22.3%,脑血管病占 21.3%。心脑血管病合并占总死亡的44.4%。
2 血压与心血管病危险
血压水平与心血管病发病率呈连续正相关。 许多与高血压有关疾病发生于通常被认为是 “正常血压”者,因此,高血压患者心血管病 危险不仅取决于血压水平,还取决于同时存在 的其它心血管危险因素的数量和程度。
2.1 高血压发病的危险因素
国际公认的高血压发病危险因素是 :超 重、高盐膳食及中度以上饮酒。我国流行病 学研究也证实这三大因素与高血压发病显著 相关,但又各自有其特点。
知晓率* (%)
服药率* (%)
控制率* ( %)
11.7 15.9 13.9

2015年《中国脑血管病一级预防指南》解读

2015年《中国脑血管病一级预防指南》解读

62中国循环杂志 2015年11月 第30卷 Chinese Circulation Journal,November,2015,Vol. 30 Supplment2015年《中国脑血管病一级预防指南》解读李迪,王文志作者单位:100050 北京市,北京市神经外科研究所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 临床流行病学北京市重点实验室作者简介:李迪 博士研究生 主要从事脑血管防治工作 Email: jzlidi@ 通信作者:王文志 Email:qgnfbwwz@ 中图分类号:R54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000-3614(2015)增刊-0062-04 doi:10.3969/j.issn.1000-3614.2015.增刊.014关键词 脑血管病;脑卒中;一级预防脑卒中的一级预防是指通过早期改变不健康的生活方式,积极主动地控制各种危险因素,从而达到使卒中不发生或推迟发病的目的。

从流行病学角度看,只有一级预防才能降低疾病的人群发病率。

由于卒中的高发病率、高死亡率和高致残率给社会、家庭和患者带来沉重的负担和巨大的痛苦,因而强调一级预防,减少卒中的发生尤为重要。

2010年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发布了《中国脑卒中一级预防指南2010》[1]。

基于近几年国内外的研究进展和国外指南的更新[2],脑血管病学组再次对我国一级预防指南进行了更新修订。

鉴于脑血管病的含义比脑卒中更宽泛,包括了脑卒中(急性脑血管病)、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脑小血管病、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等疾病,而一级预防实际应涵盖上述疾病,故本次的一级预防指南更名为《中国脑血管病一级预防指南》。

在此对该新版指南进行概要解读。

1 新版指南的主要内容新版指南同时强调了对缺血性和出血性卒中的预防,推荐级别和证据级别的标准与《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4》[3]一致。

相较2010版指南,新版指南增加了偏头痛、遗传因素和首次脑卒中风险的评估与预警三部分新的内容,其他各种危险因素与前一版指南相同。

《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23年)》更新要点解读PPT课件

《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23年)》更新要点解读PPT课件

富含橄榄油、坚果、鱼、水果和蔬菜的饮食)有助于降低血压和预防心
血管疾病。
适量运动锻炼方案
1 2
有氧运动
如步行、慢跑、游泳和骑自行车等,每周至少进 行150分钟中等强度的有氧运动或75分钟高强度 有氧运动。
力量训练
每周至少进行2天针对所有主要肌群的力量训练 。
3
柔韧性训练和平衡训练
如瑜伽、太极等,有助于提高身体柔韧性和平衡 能力。
07
并发症防治与长期管理
心脑血管疾病预防与控制措施
控制高血压
通过药物治疗和生活方式干预,将血压控制在目 标水平,以降低心脑血管疾病风险。
抗血小板治疗
对于高危患者,如合并糖尿病、冠心病等,推荐 使用抗血小板药物以降低心脑血管事件风险。
血脂管理
根据患者血脂水平及危险分层,制定合理的降脂 治疗方案,以降低动脉粥样硬化风险。
长期高血压可导致心、脑、肾等靶器 官损害,增加心脑血管事件的风险。
隐匿性
高血压往往没有明显的症状,容易被 忽视,因此被称为“沉默的杀手”。
我国高血压现状和挑战
01
02
03
高发病率
我国高血压患病率逐年上 升,且年轻化趋势明显。
低知晓率
尽管高血压如此普遍,但 很多人并不知道自己患有 高血压。
低控制率
在已知患有高血压的人群 中,血压得到有效控制的 比例仍然较低。
常用降压药物种类及作用机制
01
02
03
04
05
利尿剂
β受体阻滞剂
钙通道阻滞剂
血管紧张素转换 血管紧张素Ⅱ受
酶抑制剂
体拮抗剂
通过排钠,减少细胞外容 量,降低外周血管阻力, 达到降压效果。
通过抑制中枢和周围RAAS ,抑制心肌收缩力和减慢 心率,发挥降压作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心血管疾病预防指南要点解读
阿司匹林一级预防的循证证据在近30年来不断涌现,截至ARRIVE 和ASCEND研究发布之前,已经有11项研究,涉及118445例患者,对其心血管一级预防的作用进行了探讨。

2009年ATTC荟萃分析显示,阿司匹林一级预防显著降低非致死性心肌梗死23%(95%CI:
0.69-0.86)。

2016年USPSTF对11项研究的汇总分析显示,阿司匹林降低非致死性心肌梗死风险22%(95%CI:0.71-0.87)和全因死亡风险6%(95%CI:0.89-0.99),小剂量阿司匹林显著降低非致死性脑卒中14%(95%CI:0.76-0.98)。

此次新发布的ARRIVE和ASCEND 研究在此基础上,又进一步补充了阿司匹林一级预防在低危人群和糖尿病患者中的作用,并且有一些新的亮点和发现。

ARRIVE:阿司匹林一级预防受益人群更明确,即10年ASCVD风险高危患者
阿司匹林一级预防并非受益于所有人,一级预防的基本原则是获益风险平衡。

ARRIVE研究主要结果显示阿司匹林未降低主要心血管复合事件,阿司匹林4.29% vs安慰剂4.48%,(P=0.6038),但该研究结果并不意外。

研究最初计划纳入10年CHD 风险10-20%的中危人群(采用美国Framingham和欧洲SCORE、PROCAM综合评估),但实际研究人群的10年心血管风险不足9%(阿司匹林组8.43%,安慰剂组
8.80%),受试者实际处于心血管低风险水平,这主要可能与受试者已经接受了较好的血压、血脂等综合管理有关,因此不能反映阿司匹林在心血管中高危患者的获益。

同时,ARRIVE研究显示,阿司匹林未增加总体/严重不良事件,仅增加了轻微消化道出血(0.97% vs 0.46%,P=0.0007),这一结果亦与既往荟萃分析保持一致,且轻微出血在临床上是可防可控的,全面防控的情况下将进一步增加阿司匹林临床净获益。

因此,临床事件中,应该由医生和患者共同评估其心血管风险、出血风险,并加强消化道出血的防控,在10年ASCVD风险高危人群中正确使用阿司匹林进行一级预防。

ASCEND:明确了阿司匹林在糖尿病患者一级预防的获益
既往POPADAD研究显示阿司匹林未能降低糖尿病患者心血管事件(阿司匹林18.2% vs 安慰剂18.3%,P=0.86),JPAD研究同样得
到阴性结果(动脉粥样硬化事件:阿司匹林5.4% vs 安慰剂6.7%,
P=0.16)。

对糖尿病患者一级预防的研究进行荟萃分析,阿司匹林显著降低了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10%(P=0.031)。

此次ASCEND研究提示,阿司匹林显著降低糖尿病患者严重血管事件风险12%(阿司匹林10.8% vs 安慰剂12.1%,HR=0.88,
P=0.01),重申了既往荟萃分析的结果,是阿司匹林在糖尿病一级预防证据的新补充和证实。

ASCEND作为迄今为止评价小剂量阿司匹林对糖尿病患者(1型和2型)心血管事件一级预防影响的最大研究,大大肯定了阿司匹林在糖尿病患者中的获益,为阿司匹林在糖尿病患者的一级预防力添新证。

GLOBAL LEADERS:阿司匹林二级预防基石地位不动摇
GLOBAL LEADERS研究虽然提出了心血管病二级预防的抗栓新策略,但结果显示长期替格瑞洛单药治疗并无额外获益(2年内全因死亡或非致死性Q波心肌梗死:3.81% vs 4.37%,RR=0.87,P=0.073),反而增加呼吸困难(13.8% vs 6.5%,P<0.0001)和停药风险(依从性:77.6% vs 93.1%),因此不能改变目前临床抗栓治疗策略,并且进一步证实了阿司匹林二级预防基石地位不可动摇。

反思预防现状,践行中国指南,迎接拐点到来
我国是心血管疾病大国,心血管疾病预防现状不容乐观,心血管病患病率持续上升,人群危险因素控制情况并不理想。

近30年来,我国人群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患病率均快速增加,其中高血压作为最重要的危险因素,《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2015)》显示,2012年18岁以上居民高血压患病率高达25.2%,而控制率仅13.8%。

为更好控制疾病流行,2017年中国心血管病预防指南提出了心血管疾病一级预防六大措施(生活方式干预、血压监测与控制、血脂监测与控制、血糖监测与控制、低剂量阿司匹林治疗和房颤患者卒中的一级预防),并对冠心病、卒中和外周血管疾病分别做出了相应的二级预防措施推荐。

阿司匹林在心血管疾病一级预防中应基于个体风险,中国心血管病预防指南基于我国ASCVD长期队列研究制定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心血管危险评估工具,以准确评估我国人群的心血管风险,同时对阿司匹林的一级预防使用人群做出了明确推荐:
(1)10 年ASCVD 风险≥10%;
(2)糖尿病患者,年龄≥50岁,伴有以下至少一项主要危险因素:早发心脑血管疾病家族史(男<55 岁、女<65 岁发病史)、高血压、吸烟、血脂异常或蛋白尿(尿白蛋白/肌酐比值≥30 mg/g);
(3)高血压患者,血压控制良好(<150/90 mmHg),伴有以下3 项危险因素中的至少2 项:吸烟、低HDL-C、男性≥45岁或女性≥55岁;
(4)慢性肾脏疾病患者,估算的肾小球滤过率(eGFR)30~45 ml·min-1·1.73 m-2;
(5)不符合以上条件者,同时具备以下5项危险因素中的至少4项:吸烟,男性≥45岁或女性≥55 岁,早发心脑血管疾病家族史(男<55岁、女<65 岁发病史),肥胖(BMI≥28 kg/m2),血脂异常。

在二级预防中,阿司匹林仍是抗血小板治疗的基石,无禁忌证的患者均应长期服用阿司匹林(75-150mg/d)治疗。

另外,心血管疾病是需要长期甚至终生治疗的慢性病,在对患者身心造成沉重打击的同时,还带来了巨大的经济负担。

阿司匹林价格低
廉,证据充分,具有良好的药物经济学效益,更符合我国国情,适合长期治疗。

反思目前心血管病流行及预防现状,践行中国指南,临床工作者共同努力,一定可以迎接心血管病拐点的早日到来。

总结:
心血管疾病是我国死因之首,但我国的心血管疾病防治现状并不理想,最新中国指南给出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心血管疾病防治策略,其中指出心血管疾病一级和二级预防均需要阿司匹林的参与,这与最新三项阿司匹林有关的研究结果可谓是遥相呼应。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