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文学第五章《儒林外史》精选 课件
名著《儒林外史》ppt课件

匡超人
匡超人是一个身怀绝技的江湖人物,他性格豁达、机智过人, 在小说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他的形象展示了江湖中人的英勇 和智慧。
04
《儒林外史》中反映社会问 题探讨
科举制度下士人心态变化
淡泊名利
王冕虽然才华横溢,但他对功名利禄 并不看重,更喜欢自由自在地生活。 这种淡泊名利的态度在当时的社会中 显得尤为难得。
周进、范进等人物性格剖析
周进
周进是《儒林外史》中的一个重要人 物,他性格懦弱、迂腐,深受科举制 度的毒害。他一心追求功名,但最终 却落得个悲惨的下场。
范进
范进是周进的朋友,同样也是一个深受 科举制度毒害的读书人。他性格善良、 正直,但过于迂腐和天真,最终也遭受 了悲惨的命运。
现实主义创作手法
《儒林外史》通过描绘现实生活中的人物和事件,展现了封建社会 的真实面貌,为古代小说的现实主义创作手法树立了典范。
丰富的人物形象塑造
《儒林外史》成功塑造了众多具有鲜明个性的人物形象,使得古代小 说在人物塑造方面取得了新的突破。
对后世文学创作启示和影响
对现实主义的深化
《儒林外史》的现实主义创作手 法对后世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影 响,使得文学作品更加贴近现实
06
结语:名著《儒林外史》现 实意义与价值
对当代社会启示作用
揭露社会丑恶现象
《儒林外史》通过讽刺手法,深刻揭露了当时社会的丑恶现象,如贪污腐败、道德沦丧等, 对当代社会具有警示作用。
倡导正义与良知
作品中塑造了许多正直、善良的人物形象,他们坚守道德底线,勇于与邪恶势力斗争,为当 代社会树立了正义与良知的典范。
优秀-《儒林外史》课件(32页)

优秀《儒林外史》课件(32页)《儒林外史》是清代作家吴敬梓创作的一部长篇小说,通过对当时社会风貌的描绘,揭示了封建科举制度下士人的丑态,以及社会各个阶层的矛盾与冲突。
本课件将带领大家深入了解这部作品,探究其深刻的社会意义和人文价值。
一、作品背景1. 作者简介:吴敬梓,字子敏,号敬梓,清代文学家,出生于江苏扬州。
他自幼聪颖,勤奋好学,但屡试不第,后因家道中落,开始关注社会现实,创作出《儒林外史》这部传世之作。
2. 时代背景:清代是中国封建社会的末期,科举制度成为选拔官员的主要途径。
然而,这一制度却逐渐走向僵化,使得许多士人沉迷于功名利禄,忽视了道德修养,甚至走向堕落。
二、作品内容1. 人物形象:课件将详细介绍《儒林外史》中的主要人物,如范进、周进、王冕等,通过他们的命运起伏,展现封建科举制度下士人的悲惨遭遇。
2. 情节梗概:课件将概述《儒林外史》的主要情节,包括范进中举、周进家破人亡、王冕投水自尽等,揭示封建科举制度对士人的毒害。
3. 社会批判:课件将分析《儒林外史》对社会现象的批判,如官场腐败、世态炎凉、道德沦丧等,引导大家思考如何摒弃封建残余,构建和谐社会。
三、作品艺术特色1. 语言风格:课件将分析《儒林外史》的语言特点,如讽刺幽默、生动形象等,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作品内涵。
2. 结构布局:课件将解析《儒林外史》的结构特点,如以范进为中心,辐射出众多人物故事,展现社会风貌,引导大家体会作品的艺术魅力。
3. 文化内涵:课件将探讨《儒林外史》所蕴含的丰富文化内涵,如儒家思想、道家思想等,引导大家关注传统文化,传承民族精神。
四、作品影响与评价1. 历史地位:《儒林外史》作为中国古典小说的代表作之一,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影响。
课件将介绍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2. 评价与解读:课件将选取一些经典评价和解读,帮助大家从不同角度理解《儒林外史》的内涵和价值。
3. 现实意义:课件将结合现实,探讨《儒林外史》在当今社会的现实意义,引导大家思考如何从中汲取智慧,指导人生。
儒林外史ppt课件

作品主题与思想
主题
《儒林外史》以写实主义描绘各类人士 对于“功名富贵”的不同表现,一方面 真实的揭示人性被腐蚀的过程和原因, 从而对当时吏治的腐败、科举的弊端礼 教的虚伪等进行了深刻的批判和嘲讽; 一方面热情地歌颂了少数人物以坚持自 我的方式所作的对于人性的守护,从而 寄寓了作者的理想。
VS
思想
小说通过描绘士林的“群丑图”,展现功 名利禄对读书人灵魂的毒中少数淡泊名利、恪守道德、张扬个 性的贤者奇人,寄托自己对理想社会的追 求。
情节紧凑,环环相扣
01
以杜少卿的经历为主线,串联起多个 故事。
02
每个故事既独立成篇,又相互关联。
03
06
这种结构使得情节更加集中,主题更加 鲜明。
05
以一个中心人物或事件为核心,其他人 物和事件围绕其展开。
04
结构独特,采用“糖葫芦式”结构
故事情节中的讽刺与批判
对科举制度的讽刺与批判
01
讽刺那些追求功名利禄、道德沦丧的士人 。
倡导诚信正直品质
通过塑造正面人物形象,弘扬了 诚信正直的道德品质,呼吁人们
坚守道德底线。
鞭挞虚伪势利行为
通过刻画反面人物形象,揭露了 虚伪势利的丑恶嘴脸,警示人们
远离不良行为。
传播仁爱宽容思想
通过讲述人物之间的互助互爱故 事,传递了仁爱宽容的思想,倡
导和谐人际关系。
文化传承与创新体现
继承优秀文化传统
严监生与书中其他吝啬鬼形象
严监生与《儒林外史》中的其他吝啬鬼形象如周进、范进等相比,具有更为鲜明的性格特 点和更为生动的描绘。通过对比,揭示了封建社会中吝啬鬼形象的共性和个性。
03 儒林外史故事情节
主要故事情节梳理
优秀课件儒林外史ppt(共32张PPT)

• 其书斋署“文木山房”, 使讽刺既辛辣,又深刻。
但是,他并没有完全受封建教育的束缚,对诗词歌赋以至野史杂书都饶有兴趣,这为他以后的文学创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其俗语、官语文言较少者.似不得不推《儒林外史》为首屈一指”《小说考证拾遗》)。
• 晚年又自号文木老人。 吴敬梓出身于一个“科第家声从来美”的科举世家。
三、《儒》把批科举同批理学、礼教结合,使它揭 露性更强,反映社会内容更深广。
王玉辉劝女殉夫尽节
王德、王仁假道学嘴脸
四、《儒》把批科场与批官场结合,有力说明科举培 养出的不是贪官酷吏,就是土豪劣绅。
南昌王太守新官上任,衙门里一片戥子声、算盘声 、扳子声;“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
高腰汤知县沽名钓誉,枷死无辜的回民师傅。 退职知县张静斋横行南海县,为谋夺田产而诬陷和 尚同妇女通奸; 地痞恶棍严贡生强圈王二的猪,打折王大的腿;坐 船不给钱,还诬赖船夫吃他的贵重药;没借给人银 子却要利息;弟弟刚死,他就强占弟媳和侄子房产 。“你的是我的,我的还是我的。”
两根灯草
两根灯草故事简介:
• 严监生病危时的情景:他把手从被单里拿出来, 伸着两个指头。大侄子走上前来问道:二叔,你 莫不是还有两个亲人不曾见面?他就把头摇了两 三摇。二侄子走上前来问道:二叔,莫不是还有 两笔银子在那里,不曾吩咐明白?他两眼睁的滴 溜圆,把头又狠狠摇了几摇,越发指得紧了。
名著《儒林外史》课件(35页)

二、特别的讽刺艺术
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中说: “迨吴敬梓《儒 林外史》出,乃秉持公心,指擿时弊,机锋所向,尤 在士林。其文又戚而能谐,婉而多讽,于是说部中乃 始有足称讽刺之书。〞
讽刺艺术
1、能面向社会,挖掘其社会根源,把诙谐的 讽刺和严正的写实结合起来,显示了讽刺的 客观真实性。 2.能秉持公心,把握分寸,针对不同人物作 不同程度、不同方式的讽刺。
4.前后对照法
特点是通过激烈映照衬托,显示人 物的内心世界。 5.当面揭穿法
特点是作者不直接出面作大段解说, 也很 少作主观的论断, 只是当面点破人物言行的 矛盾, 让被讽刺的人物处在很尴尬的境地, 达到引人发笑又引人深思的讽刺效果。
三、独特的结构形式
它没有贯穿全书的中心人物和主要情节,而 是分别由一个或几个人物为中心,其他一些人 物作陪衬,组成一个个相对独立的故事。各个 故事随着有关人物的出现而展开,又随有关人 物的退去而结束。虽然是长篇小说,实际上近 于许多短篇小说的连缀组合。鲁迅说: “虽云长 篇,颇同短制。〞
二、创作
诗文集《文木山房集》十二卷
解释《诗经》的著作《诗说》 七卷
长篇讽刺小说《儒林外史》
《儒林外史》初以抄本 流传, 现存最早的刻本是嘉 庆八年〔1803〕刊行的卧 闲草堂本, 共56回, 第56回 作者问题有争议, 现在通行 本为55回。
第三节 儒林命运的反思
一、学界观点
“反科举〞说 “功名富贵〞 说
夫项羽,拔山盖世之雄,岂有破轮而 不能拿哉? 使破轮自修其政,又焉能为项 羽所拿者? 拿全轮而不胜,而况于拿破轮 也哉?
吴 敬 梓
第一节 儒林小说的产生
一、儒林小说
指一种表现封建文人生活和精 神状态的小说。题材内容重在反 映儒林中人坎坷曲折的经历, 以 及在功名富贵利诱之下迂阔陈腐 的思想和委琐卑下的灵魂, 进而 描写世态, 讽刺时弊, 以抨击批判 封建制度及其上层建筑。
清代文学第五章《儒林外史》PPT课件

5
第三节 理想文士与市井奇人(的探求)
❖一、杜少卿形象的人文内涵P289: ❖二、“真儒”与实学思想P291 ❖三、市井奇人与理想人格P292。
6
上述三类形象,恰如闲斋老人在 《儒林外史序》中所说:“其书以功名 富贵为一篇之骨。有心艳功名富贵而媚 人下人者;有倚仗功名富贵而骄人傲人 者;有假托无意功名富贵,自以为高, 被人看破耻笑者。”
《文木山房集》、《金陵景物图诗》 《儒林外史》 56回的卧闲草堂本(50、55)
3
第二节 科举制度下的文人图谱
❖ 一、(命意在批判科举儒生)深刻揭示 了科举制度对士人的腐蚀和毒害。
王冕:“这个法却定的不好,将来读书 人只有此一条荣身之路,把那文行出处都看 得轻了。”
周进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范进
4
❖ 二、(科举扭曲的社会和文人官绅)通 过描写科考及第的读书人,出仕则为贪 官污吏、居乡则为土豪劣绅,进一步暴 露了科举制度的罪恶,揭示了政治的黑 暗。
❖ 这是第一段。写马二先生刚出门来到西湖之上,并 不看那“天下第一个真山真水的景致”,而是吃茶、 看女人。因为看得是“乡下妇女”,“礼不下庶 人”,可以放胆去看;又因为那些妇女模样平平, 装束土气,所以能不动心地看,以至于“看了一遍, 不在意里”。
12
小说接下写道:
❖ 起来又走了里把多路,望着湖沿上接连着几个酒店, 挂着透肥的羊肉,……盛着滚热的蹄子……极大的 馒头,马二先生没有钱买了吃,喉咙里咽吐沫…… 只得走进一个面店,十六个钱吃了一碗面。肚里不 饱,又走到间壁一个茶室吃了一碗茶,买了两个钱 处片嚼嚼,倒觉得有些滋味。吃完了出来,看见西 湖沿上柳阴下系着两只船,那船上女客在那里换衣 裳……,那些跟从的女客,十几个人,也都换了衣 裳。这三位女客,一位跟前一个丫环,手持黑纱团 香扇替他遮着日头,缓步上岸。那头上珍珠的白光, 直射多远,裙上环佩,叮叮当当的响。马二先生低 着头走了过去,不曾仰视。
优秀课件儒林外史

金钱收买人心、打压异己,制造了许多悲剧和不幸。他与这些人物之间
的关系揭示了封建社会的黑暗面和人性的扭曲。
CHAPTER 03
儒林外史艺术特色探讨
讽刺手法运用与效果呈现
讽刺对象的多样性
作品通过讽刺手法,揭示了当时社会 的各种丑恶现象,包括官场腐败、道 德沦丧、人性扭曲等,讽刺对象涉及 各个阶层和领域。
新中国成立后
新中国成立后,《儒林外史》被列为中国古典文学名著之一,得到更广泛的传播和接受, 成为学校教育和大众阅读的重要文本。
改编成影视剧等艺术形式呈现效果评价
影视剧改编
自20世纪以来,《儒林外史》多次被改编成电影、电视剧等 影视作品,其中不乏经典之作。这些改编作品在保留原著精 神的基础上,通过现代影视技术手段呈现,使得更多观众能 够领略到该小说的艺术魅力。
讽刺手法的巧妙性
作者运用夸张、对比、反语等多种讽 刺手法,使得讽刺效果更加鲜明、深 刻,让读者在笑声中感受到作品的批 判力量。
讽刺与幽默的结合
作品在讽刺的同时,也融入了幽默元 素,使得作品更具可读性和趣味性, 让读者在轻松愉快的阅读中思考社会 问题。
叙事结构安排与情节推进技巧
链式结构
作品采用链式结构,通过一个人 物引出另一个人物,一个故事引 出另一个故事,使得情节发展自
人的生命和幸福。
王冕
王冕是小说中的一位隐士,他的 形象体现了道家思想的影响。他 追求自由、独立和超脱,不慕名 利,注重内心的修养和自我完善
。
人物性格特点及命运走向
杜少卿
他性格刚毅、正直不阿,对儒家道德有着坚定的信仰。在 经历了一系列挫折和磨难后,他最终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 值,成为了一位杰出的儒家学者和领袖。
严监生
清代文学第五章《儒林外史》精选 课件

如果说杜少卿、沉琼枝是现实的、浪漫的形象, 那幺庄绍光、迟衡山等人则是理想的、古典的形象。 他们表面上对立,实际则体现了作者吴敬梓追求的不 同方面。
吴敬梓毕竟是现实主义者,他对于这些复古派人 物的结局也予以否定。作品很清醒地刻画了这种不切 实际的理想人物的结局。
《儒林外史》对于封建礼教的虚伪和违反人性的 批判是作品另外一个闪现着思想光辉的方面。
如第五回写王德、王仁兄弟在妹妹尚未断气便替妹夫议立 偏房;第七回写荀玫在母亲死时为了升官匿丧不报;最精彩 的是第四十八回写王玉辉赞成女儿绝食殉夫,形象地揭露了 封建礼教的残酷。王玉辉女儿殉夫是真诚的,王玉辉劝女儿 殉夫也是真诚的,他们都没有意识到这是一种愚昧的行为。 王玉辉在女儿死时仰天大笑说:“死得好,死得好,只怕我 将来还得不到这样一个题目死。”然而不久便凄凄惶惶外出 散心,遇见一个穿白衣的少妇,想到女儿,“那热泪直滚下 来”,就真实地反映出礼教与人性的冲突,揭露了封建礼教 的杀人不见血。
这些言行,与《儒林外史》上追名逐利的风气恰 成鲜明的对照。杜少卿在许多地方还突破了封建礼教 的束缚。他用普通的人情来解释《诗经万,说: “《诗经》上《溱洧》之诗,也只是夫妇同游,并非 淫乱。”他反对多妻制,认为破坏了人类的自然平衡。 他敢于在那个窒息的时代,光天化日之下拉着妻子的 手游山饮酒。他力排众议,称赞沉琼枝的反抗行为, 说:“盐商富贵奢华,多少士大夫见了就销魂夺魄。 你一个弱女子,这就可敬极了。”这是一个具有一定 程度个性解放思想的人。
吴敬梓在这里所反映的三个方面的人物,也就是 闲斋老人在《儒林外史序》中所说的:“有心艳功名 富贵而媚人下人者,有倚仗功名富贵而骄人傲人者, 有假托无意功名富贵;自以为高,被人看破耻笑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一批举业至上主义者。他们向往功名,推 崇科举,但本身并没有痛苦的经历。这以马二 先生、鲁编修、鲁小姐为代表。
这批人的面目可概括为八个字,即迂执酸腐、空疏不 学。他们把八股文奉为圭臬,好象天地间除了八股文 什幺也不存在了。尤其深刻的是,作者写到了八股文 对女子和孩子的毒害。
鲁小姐在父亲的熏陶下,也弄起了八股。后来看到新婚 的丈夫对八股文不太在行,没了指望,便把刚满四岁的小儿 子“每天拘在房里讲四书,读文章”。对孩子的这种摧残, 反映出八股文科举的毒汁已渗透到社会的每个细胞。
二、《儒林外史 》的文人群体形象
《儒林外史》表面上写明代生活,实际上展示 了一幅十八世纪中国社会的风俗画。它以封建 士大夫的生活和精神面貌为描写对象,以揭露 科举制度以及在这个制度下士大夫的丑恶灵魂 作为切入路径,深刻揭露和讽刺了整个封建礼 教制度的腐朽和不堪救药。
《儒林外史》的思想内容大致可以分为两 个部分。 第一部分是对科举制度的严峻批判; 第二部分表现作者对理想生活的追求。
第五章 《儒林外史》
一、吴敬梓的生平与思想 二、《儒林外史 》的文人群体形象 三、《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
一、吴敬梓的生平与思想
吴敬梓(1701----1754),字敏轩,号粒 民,自称秦淮寓客,因家有文木山房,晚年自 称“文木老人”。安徽全椒人。
具体见教材P282-284
吴敬梓读书处――国光楼全面修缮 新华社发(王家国 摄)
第二部分 表现作者对理想生活的追求
吴敬梓在揭露批判的同时,又塑造了一批寄托 他的理想的正面人物。这些正面人物可以分为四 种类型,分别代表了作者探索理想的进程。
作者通过这些丑恶嘴脸的描写,痛斥了靠科举爬上去的 这些人给国家和百姓带来的危害。
(二)刻画了一些假名士、假山人的形象。
这些人的特征是在功名上不互相标榜,过着无聊的寄生生活。
《儒林外史》中这类人数最多,其可恶仅次于乡 绅,吴敬梓对他们的痛恨和鄙夷也仅次于土豪劣绅。 这批人是科举制度的副产品和垃圾,也就是顾炎武在 《日知录》中所说的“适四方则无地非游客”的一类。
第一部分 对科举制度的严峻批判
批判科举制度,批判功名利禄观念,是《儒 林外史》的中心内容。作者是从三个方面批判的。
(一)塑造了几个科举迷的形象,揭露科举制度 腐蚀人们灵魂的罪恶。
1、范进、周进是一个类型。作者不仅写出他 们被科举制度折磨得如痴如狂的迂腐可怜的形 象,而且写出了造成这种变态心理的典型环境。
3、以蘧耽夫、匡超人为代表。他们原先是很 纯朴的青年,后来中了八股文的毒害而堕落。
蘧耽夫原来视八股文为俗事,每日只是做几首诗,吟咏性 情。但在鲁小姐的潜移默化下,在马二先生的教导下,变成 一个八股选家,一个堕落的名士。
最典型的是匡超人。他本来纯真朴实,勤劳俭朴,遇见马 二先生,接受教诲,也热衷于八股,追求起功名来了。在他 重游西湖时,便掌握了一套吹牛撒谎、坑蒙拐骗的本领。后 来他到了北京,蝇营狗苟,停妻再娶,完全堕落为一个出卖 灵魂的流氓。匡超人的堕落来源于马二先生的启蒙,但马二 先生是一个忠厚老实人,匡超人在先也很淳朴,这就深刻地 写出了八股文毒蚀灵魂的罪恶,写出八股科举制度如何使一 些读书人神魂颠倒,泯灭了天性。
在没有考中的时候,周进和范进的生活和内心精神非常 悲苦。六十多岁的周进,“苦读了几十年书”,考到胡子花 白了,却连秀才也没当上,只好到薛家集当私塾教师。而到 薛家集的第一天,便受到“新进学”而年少气盛的梅玖的奚 落和凌辱。范进也是这样。在没有考中举人时,穷得没米下 锅,一家人饿了两三天。他的岳父胡屠户尖刻地嘲弄他的赶 考是“癞蛤蟆想吃天鹅肉”。可一旦他们考中了,立即被人 捧到云端。周进考中进士后,“不是亲的也来认亲,不相与 的也来认相与”。范进考中了举人,老丈人刮目相看不用说, 转眼之间,房子有了,地也有了,奴仆丫环、细瓷银镶杯箸 一下子把老太太高兴得一命呜呼。周进、范进中举以后政治、 经济地位的迅速变化,以及人们对他们态度的骤然转变,是 当时知识分子沈迷于科举功名的社会根源。
在这样的科举制度下培养出来的知识分子,当然只能是 些不学无术的人。
作者在作品中对他们进行了辛辣嘲讽。像八股文专家马 二先生游西湖,看到朱淑真、李清照的名字,说:“这些什 幺人?料想不是管功名的了。”当了学道的范进,竟然不知苏 轼是哪个朝代的人。
作者通过这批举业至上主义者的嘴脸反映了八股文科举 制度对学术文化的破坏。
《儒林外史》中的贪官形象不十分丰富,可能是吴敬梓 对他们的生活不太熟悉的缘故。对土豪劣绅的描写则非常深 刻,其中严监生、严贡生、张静斋的形象是很典型的。
他们稍有功名而爱财如命,一毛不拔,为了钱,什幺手 段都使得出。张静斋为了谋夺和尚的田产,装神弄鬼,唆使 地痞流氓诬陷和尚与妇女通奸。严监生贪婪悭吝,剥削成癖。 他家有十多万银子,自己病得饮食不进,还念念不忘收租子、 敛钱财,临死时为了灯盏里多点了一根灯草而迟迟不肯咽气。 严贡生更加阴险刁滑,为非作歹。他强圈穷人王小二的猪, 还行凶打折了王大的腿;施展讼棍手段,明明没有借钱给别 人银子,却硬向人要利息。他在严监生死后,欺压寡妇弟媳, 霸占胞弟产业。
吴敬梓在这里所反映的三个方面的人物,也就是 闲斋老人在《儒林外史序》中所说的:“有心艳功名 富贵而媚人下人者,有倚仗功名富贵而骄人傲人者, 有假托无意功名富贵;自以为高,被人看破耻笑者。”
吴敬梓通过他们的丑态和嘴脸,深刻揭示了科举 制度败坏国家、败坏风俗、败坏道德的罪恶,并通过 这种批判旁及了当时的官僚制度、人伦关系,及至整 个社会风尚。
(二)作品塑造了一批贪官污吏和土豪劣绅的形 象,从侧面揭露了科举制度的丑恶。
这些人是一批科举制度的得实利者。他们科举成 功,做了官便放肆地敲剥百姓,回到乡里又成为鱼肉 乡里的恶霸。
笫八回写王惠一到南昌太守任上便问:“地方人 情,可还有什幺出产?词讼里也略有些什幺通融?”想 的就是钱。最后,衙门里一片戥子声、算盘声、板子 声。衙役百姓一个个被他打得魂飞魄散,“合城里的 人,无一个不知太爷的厉害,睡梦也是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