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儒林外史》
第五章《儒林外史》

第五章《儒林外史》18世纪中叶,我国文坛出现了两部影响深远的伟大作品——《儒林外史》和《红楼梦》。
两部书的作者吴敬梓和曹雪芹有着相近似的生活经历,又都不约而同地用白话小说的形式,把自己大半生的亲身经历和体验或直接或间接地写了出来。
最终二人皆死于穷困潦倒之中。
当吴敬梓的灵榇运往南京时,金兆燕曾题诗说:“著书寿千秋,岂在骨与肌。
”(《甲戌仲冬送吴文木先生旅榇于扬州城外登舟归金陵》,《棕亭诗钞》卷五)的确,《儒林外史》一书为吴敬梓赢得了不朽的身后名,它是我国古代讽刺文学中最杰出的代表作,标志着我国古代讽刺小说艺术发展的新阶段。
○第一节吴敬梓与《儒林外史》的创作科第兴盛的家族科举失意与觉醒取材于现实士林吴敬梓(1701~1754),字敏轩,号粒民。
安徽全椒人。
移家南京后自号秦淮寓客,因其书斋署“文木山房”,晚年又自号文木老人。
吴敬梓出身于一个“科第家声从来美”的科举世家。
曾祖一辈,兄弟五人,四人中进士,曾祖父吴国对是顺治十五年(1658)殿试第三名,俗称探花,官至翰林院侍读,提督顺天学政。
祖父一辈,族祖父吴晟是康熙十五年(1676)进士,吴 是康熙三十年(1691)殿试第二名,俗称榜眼。
但到了父辈逐步中落,父吴霖起,拔贡,曾为赣榆县教谕,是个清贫的学官。
吴敬梓从小受到传统儒家思想的教育。
前辈对科举的热衷追求,对经史特别是《诗经》的备加推崇,都对吴敬梓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他从小就读经习文,准备走科举仕进之路。
但是,他并没有完全受封建教育的束缚,对诗词歌赋以至野史杂书都饶有兴趣,这为他以后的文学创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吴敬梓在少年时代过了几年安逸的读书生活,13岁“丧母失所恃”,14岁随父到赣榆任所。
到了康熙六十一年(1722),规矩方正的吴霖起被罢除了县学教谕,吴敬梓随父回到全椒。
第二年,吴霖起抑郁而死。
父亲一死,族人欺他两代单传,近族亲戚、豪奴狎客相互勾结,纷纷来侵夺祖遗财产。
正如他在《移家赋》中所追述的:“兄弟参商,宗族诟谇。
儒林外史第五回概括

《儒林外史》第五回内容概括如下:
唐知县处理完回民的案子,有俩人来告严贡生,一个告严贡生抢夺别人的猪,一个是严贡生强要别人的利钱,知县下令拿人。
严贡生畏罪而逃。
他哥哥严监生替他料理官司,自己出钱赔偿的赔偿,打点的打点。
后来,严监生的妻子王氏重病,妾巧语被扶为正房。
在举行婚庆的当天,王氏病亡。
后来,严监生也病故。
文章体现出了严贡生的霸道、赵氏的心计和严监生的吝啬。
本文主要讲了严贡生胞弟严监生的大妻王氏卧病不起,次妻赵氏精心侍奉。
一日王氏对赵氏说:"我若死了,就把你扶正做个填房",赵氏听了忙把严监生请来,把奶奶的话说了。
第二天严监生叫二位舅爷来说定了,并要趁王氏眼见让他俩"同拜天地"。
严监生积劳成疾,中秋以后,一连三天不能说话,晚间挤一屋人,桌上点盏灯,严监生把手从被子里拿出来,伸着两个指头,众人迷惑不解,只有赵氏心里明白。
儒林外史第五回人物分析

儒林外史第五回人物分析1、王冕王冕作为一个士人作为一个“名流”,在他身上体现着中国士人的精神。
2、周进周进原本是个教书先生,对科举考试极为热衷,可惜到了花甲之年,却连个秀才都没考中。
3、范进是一个热衷科举,深受封建教育毒害的下层知识分子。
他将自己的青春年华全耗在科举上,将中举取得功名利禄当作唯一的奋斗目标,几十年屡试不第,也不愿从事劳动养家糊口,其灵魂完全被科举的锁链缚住了。
4、严致和严监生就是书没读过太多,他这个监生也是花钱捐来的监生。
5、严致中作者笔下的严贡生是一个十足的衣冠禽兽。
6、匡超人他巧妙周旋其间,一步步走向堕落。
他吹牛撒谎,钻取功名,卖友求荣,忘恩负义,变成一个衣冠禽兽。
7、沈琼枝沈琼枝是教书先生沈大年的女儿,遵父命嫁给盐商宋为富为妻。
但到了盐商宋为富府上之后,才知道是一场骗局,盐商宋为富原来是娶沈琼枝为妾。
琼枝父状告宋为富,宋重金贿赂知县,把沈大年押回常州。
沈琼枝带着金银细软独自去往南京,开始了她新的独立生活。
《儒林外史》为一部主角不断转换的长篇小说,或者说就是一部由无数短篇交错而变成的长篇小说,基本上不可能将通过详尽描绘其一生经历,以及在坎坷的故事情节中整体表现人物的性格特点和精神世界。
所以,吴敬梓把重点分散在人的性格中最刺及目的特征上,从而深入细致地整体表现一个相对恒定的人生二者。
这就如同从人物漫长的性格发展史中截取一个片断,再让它在人们面前转上一圈,把此时此地的“这一个”,放大给人看。
这是勾画讽刺人物的一个很出色的手法,它使人物形象色彩明净,情节流动迅速,好像人物脸谱勾勒一成,这段故事便告结束,而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的也正是这些精工提炼的精彩情节。
小说形象地刻画了在科举制度下,科学知识阶层精神道德和文化教育腐化湿疹的现状。
它借由人生百态阐明了士人功名利禄的观念、官僚制度、人伦关系和整个社会风气。
作者从揭露科举制度以及在这个制度奴役下的士人丑恶的灵魂入手,进而讽刺了封建官吏的昏聩无能、地主豪绅的贪吝刻薄、附庸风雅的名士的虚伪卑劣,以及整个封建礼教制度的腐朽和人民灵魂的扭曲。
清代文学第五章《儒林外史》

抗争来说,这是在封建社会中很难得的一个女子。
吴敬梓在《儒林外史》中所塑造的这两个富于叛
逆性格的人物形象,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资本主义萌
芽孳生时期新兴市民阶层要求冲破封建束缚、争取个 性解放的初步民主主义思想。
(三)被作者认为是真儒、贤人的虞育德、庄绍
光、迟衡山等人。
迟衡山强调“礼乐兵农”,幻想用古礼古乐来挽
(二)作品塑造了一批贪官污吏和土豪劣绅的形 象,从侧面揭露了科举制度的丑恶。
这些人是一批科举制度的得实利者。他们科举成
功,做了官便放肆地敲剥百姓,回到乡里又成为鱼肉
乡里的恶霸。
笫八回写王惠一到南昌太守任上便问:“地方人
情,可还有什幺出产?词讼里也略有些什幺通融?”想
的就是钱。最后,衙门里一片戥子声、算盘声、板子 声。衙役百姓一个个被他打得魂飞魄散,“合城里的 人,无一个不知太爷的厉害,睡梦也是怕的”。
说:“盐商富贵奢华,多少士大夫见了就销魂夺魄。 你一个弱女子,这就可敬极了。”这是一个具有一定
程度个性解放思想的人。
沉琼枝在《儒林外史》里是一个非常突出的女性
形象。她见识广,有主见,敢作敢为,敢于反抗封建
势力的压迫。她根本不把盐商的荣华放在眼里,只身 一人,毅然逃到南京,靠女红和卖文度日。就她作为 一个女子勇于自食其力来说,就她敢于向封建婚姻挑 战,并且毫不畏惧地单枪匹马、与官府乃至整个社会
在没有考中的时候,周进和范进的生活和内心精神非常 悲苦。六十多岁的周进,“苦读了几十年书”,考到胡子花 白了,却连秀才也没当上,只好到薛家集当私塾教师。而到 薛家集的第一天,便受到“新进学”而年少气盛的梅玖的奚 落和凌辱。范进也是这样。在没有考中举人时,穷得没米下 锅,一家人饿了两三天。他的岳父胡屠户尖刻地嘲弄他的赶 考是“癞蛤蟆想吃天鹅肉”。可一旦他们考中了,立即被人 捧到云端。周进考中进士后,“不是亲的也来认亲,不相与 的也来认相与”。范进考中了举人,老丈人刮目相看不用说, 转眼之间,房子有了,地也有了,奴仆丫环、细瓷银镶杯箸
儒林外史第五章主要内容

儒林外史第五章主要内容《儒林外史》第五章以“遵潇洒节读书”为主题,保存了许多传说中的人物的故事,反映了古代书院传统文化的风貌。
第一节以书院学子读书时的心态与行为为主题,描述了学生在书院中运用儒家思想,讲究遵潇洒的节读书的方式,并以许多鼓励书院学子做出规范性行为的典故来说明。
同时,这一段中也提到了一些以文字比喻武学的例子,反映出古代儒家文化中使用文字就可以解决问题的看法。
例如,有关《论语》中孟子谓公孟慎其重文以利其身的故事,以及关于《春秋》中夜市子提出的“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的观点。
第二节内容以现实世界中书院学生的学习为主题,以描写学习过程中书院学生遵循遵潇洒节读书条理来说明书院教育传统文化的重要性。
书院学生开始学习前首先学习《论语》、《大学》等经典,以获得基本的文学常识,并学习记忆。
然后,读古代诗文,以提高文学修养,学习诗文对景物的运用,以及通过文字比喻武学。
此外,研究还强调弟子读书时要坚守道德,穿上正装,保持耐心和严谨,切勿把书当做玩耍,只有坚守书院传统文化这一点,才可以在学术上取得成就。
第三节以书院学子的思想内涵为主题,讨论了书院学生受到孔子思想的影响,对人生的深刻思考以及对未来的憧憬等内容。
书院学生学习道德时,思考人生,以及探索人生目标,强调坚持道德规范,不忘自我,始终不渝,未雨绸缪等。
此外,书院学子也要关注到不同文化以及新思想的发展,并要勇于接受新思想,以适应时代变化,从而获得发展,不断提高自身能力。
第四节描述了书院学子对自身能力的磨炼,指出学者要善于思考,用心研究,不断努力提高自身水平,才能取得成就。
书院学子要坚持学习,努力发展知识,苦练功夫,学习仁德之道,从而获得修养,增强能力,最终成为文学家、士人或政治家,对国家作出贡献。
《儒林外史》第五章以“遵潇洒节读书”为核心,描述了古代书院学子的读书情况,反映出古代传统文化中孜孜不倦的读书求知精神。
本章既提倡遵循遵潇洒的节读书,又指出应该勇于接受新思想,以获得发展,从而使学者更加深刻地思考人生,勇于奋斗,对自身能力及文学修养进行磨炼,最终实现自己文学家、士人或政治家的梦想。
儒林外史第五回人物形象分析

儒林外史第五回人物形象分析
《儒林外史》第五回,命名为“辛亥元年”,是张衡2000多年前创作的侠客小说经典之一。
故事以贵族家族“周家”和贵族家族“梅家”之间的群山包围、激烈的内部牢骚擦动的分歧为背景,以彪形大汉的军事策略为内容。
本回的主要人物有:梅自远、郭耀庭、蔡湘林和李兴志四名贵族,另外还有臣子马婆婆、郑驼驼等普通百姓。
下面将对《儒林外史》第五回中的人物形象进行深入分析,以期能够更好地理解这经典的故事。
从梅自远、郭耀庭、蔡湘林和李兴志这四个主要贵族人物中,梅自远是梅家家族的家主,他被描写为“古板而严厉”,并且拜访时穿着素朴的青布衣服,具有强烈的文人气质,表现出贤良的形象。
而该家族的其他贵族人物如郭耀庭、蔡湘林和李兴志都被描写成比梅自远更加英雄气概的人物,他们有勇略、坚韧和智慧,且谋略运筹帷幄,可谓“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
臣民马婆婆、郑驼驼等普通百姓本身都是社会弱势群体,因此行动上没有太多的自由,但是他们的精神风貌也得到了描写,例如首先弹唱了“谁是孤儿,谁是贫寒”的马婆婆,他有坚定的信念,“男生也有女模样,受苦苦上的极限”,他的努力和毅力令人敬佩;而郑驼驼另一方面则表现出被迫冒险的勇气,以“死犹能归,生也欲死”的口号,令人动容。
综上所述,《儒林外史》第五回中的人物形象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像梅自远、郭耀庭、蔡湘林和李兴志这样的贵族人物,表现
出的英雄气概和智慧;像马婆婆和郑驼驼这样的普通百姓,则表现出勇敢、敬畏和坚定的精神。
故事中囊括了贵贱不齐的人物形象,给人们以宽容和原谅的思想,令人受益良多。
儒林外史第五章原文

儒林外史第五章原文
《儒林外史》是清代作家吴敬梓创作的一部长篇小说,该小说共有一百二十回。
由于篇幅较长,无法在此回答中完整呈现第五章的原文。
以下是第五章的摘录和概要:
第五章名为《梁山伯与祝英台》,主要讲述了梁山伯与祝英台的相识和相爱的故事。
故事发生在南宋时期,梁山伯是一个贫苦的书生,祝英台则是一个聪明美丽的女子。
故事开始,梁山伯正在家中读书,他的朋友李逵来找他,告诉他有一个姑娘祝英台在附近的庙里表演戏曲。
梁山伯听说后非常感兴趣,便和李逵一起去观看。
祝英台在表演中展现了她的才艺和美貌,梁山伯被她的表演深深吸引。
他决定去见祝英台,并向她表白自己的心意。
于是,梁山伯写了一封情书,让李逵带给祝英台。
不久之后,祝英台收到了梁山伯的情书,她被梁山伯的真诚和才华所打动。
她决定去见梁山伯,并回信给他。
两人在一次偶然的相遇中见面,并互相表达了彼此的感情。
他们决定私定终身,但是由于种种原因,他们的爱情并没有得到家人的认可。
这是《儒林外史》第五章的大致内容。
该章节主要展示了梁山伯和祝英台的初次相遇和相爱的过程,为后续故事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这个章节以深情浪漫的爱情故事为主线,描写了两个年轻人的心灵世界和情感交流。
《儒林外史》各章节内容简介

《儒林外史》各章节内容简介《儒林外史》是清代吴敬梓创作的长篇小说,以写实主义描绘各类人士对于“功名富贵”的不同表现,是一部杰出的讽刺小说。
以下是各章节的大致内容简介:第一章:说楔子敷陈大义借名流隐括全文作者以王冕的故事作为开篇,王冕出身贫苦,但他勤奋好学,自学成才,擅长画荷花。
他淡泊名利,不求功名利禄,对当时社会的黑暗和科举制度的弊端有着清醒的认识。
这一章节为全书奠定了批判科举、讽刺儒林的基调。
第二章:王孝廉村学识同科周蒙师暮年登上第薛家集的村民商议请周进做乡村塾师。
夏总甲推荐了周进,众人对周进的外貌和举止多有轻视。
周进六十多岁还未中秀才,只能以教书糊口。
在一次与王举人同席吃饭时,王举人显摆自己的身份和学问,周进只能默默忍受。
后来,周进在贡院里触景生情,大哭不止,众人捐钱让他得以参加乡试,最终中了举人。
第三章:周学道校士拔真才胡屠户行凶闹捷报周进中举后,做了广东学道。
在考场中,他发现了范进,因其文章“一字一珠”而录取了他。
范进中举后,喜极而疯,被胡屠户一巴掌打醒。
从此,范进的命运发生了巨大的改变,周围人对他的态度也截然不同。
第四章:荐亡斋和尚契官司打秋风乡绅遭横事范进的母亲因骤然富贵,兴奋过度去世。
范进为母守丧期间,张静斋前来拉拢,两人一起去高要县打秋风。
在县衙,严贡生因强占别人的猪和船而被告,他却狡辩耍赖。
第五章:王秀才议立偏房严监生疾终正寝严监生的妻子王氏病重,他的妾赵氏巧言讨得扶正的机会。
严监生在临终前,因灯盏里点了两茎灯草而不肯咽气,直到赵氏挑掉一茎才断气。
这一情节深刻地刻画了严监生的吝啬。
第六章:乡绅发病闹船家寡妇含冤控大伯严贡生坐船赖掉船钱,还无理取闹。
赵氏的儿子夭折后,严贡生想要霸占弟弟的家产,欺负赵氏。
第七章:范学道视学报师恩王员外立朝敦友谊范进做了山东学道,他录取了荀玫。
在京城,王惠与荀玫相遇,两人结交。
第八章:王观察穷途逢世好娄公子故里遇贫交王惠升任南昌知府,途中遇到蘧景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