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南大学土木工程学院简介
985 211 土木专业学校

985大学北京大学山东大学土建与水利学院大连理工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土木工程系华中科技大学土木工程与力学学院东北大学资源与土木工程学院天津大学建筑工程学院土木系东北大学土木工程研究所同济大学土木工程学院浙江大学城市学院厦门大学土木工程系清华大学土木工程学会浙江大学土木系清华大学土木工程系中南大学土木建筑学院211大学北京工业大学建工学院石河子大学水建学院长安大学南京理工大学土木工程系大连海事大学四川大学建筑与环境学院土木系东北林业大学土木工程学院太原理工大学建筑与土木工程学院东南大学土木建筑学院武汉理工大学土木工程与建筑学院福州大学土木工程学院西南交通大学土木工程学院广西大学土木建筑工程学院新疆大学河海大学土木与交通学院新疆大学建筑工程学院湖南大学土木工程学院云南大学城市建设与管理学院土木工程系华南理工大学土木与交通学院郑州大学江南大学环境与土木工程学院中国矿业大学(北京)力学与建筑工程学院内蒙古大学交通学院上海大学土木工程系南昌大学建筑工程学院北京交通大学土木建筑学院重庆大学土木工程学院北京林业大学土木系普通大学安徽工业大学上海师范大学安徽建筑工业学院石家庄铁道大学安徽理工大学土木学院绍兴文理学院深圳大学土木工程学院沈阳建筑大学土木工程学院沈阳大学建筑工程学院沈阳建筑大学地铁研究所北京建筑工程学院土木与交通工程学院沈阳建筑大学北京建筑工程学院苏州科技学院土木学院北京耐恒检测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台州学院建筑工程长江大学城市建设学院山东科技大学土木建筑学院长沙理工大学土建学院天津城市建设学院土木工程系长沙理工大学交通运输工程学院铜陵学院长沙大学土木工程系皖西学院常州大学皖西学院建筑与土木工程系常州工学院潍坊学院建筑工程学院重庆交通大学土木建筑学院科技处温州大学建筑与土木工程学院成都大学城乡建设学院温州大学建工学院大连大学建筑工程学院五邑大学土木建筑学院大连大学土木教研室武汉工程大学大连海洋大学土木工程学院武汉工程大学环境与城市建设学院大连民族学院土木建筑工程学院武汉工业学院土建学院武汉科技大学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东北电力大学建筑工程学院西安建筑科技大学东北石油大学土木建筑工程学院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土木工程学院福建工程学院土木工程系西安科技大学福建农林大学交通学院西安理工大学土木系福建三明学院西北工业大学力学与土木建筑学院广东工业大学土木与交通工程学院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水利与建筑工程学院广东石油化工学院建筑工程学院西华大学建筑与土木工程学院广西工学院土木建筑工程系西南科技大学土木工程与建筑学院广西工学院鹿山学院西南林业大学交通与土木工程学院广州大学土木工程学院厦门理工学院土木工程与建筑学院贵州大学土木建筑工程学院湘潭大学土木工程与力学学院贵州民族学院建筑工程学院湘潭大学贵州师范大学材料与建筑工程学院孝感学院哈尔滨工业大学孝感学院城市建设学院桂林理工大学应用技术学院烟台大学土木学院哈尔滨工业大学土木工程学院盐城工学院哈尔滨学院工学院盐城工学院土木工程学院杭州邦威机电控制工程有限公司燕山大学合肥工业大学土木与水利工程学院扬州大学建筑科技与工程学院合肥学院建筑工程系云南农业大学建筑工程学院河北大学建筑工程学院浙江工业大学河北工程大学土木工程学院浙江工业大学建筑工程学院河北科技大学建筑工程学院浙江海洋学院船舶与建筑工程学院河北科技师范学院城市建设学院浙江科技学院建筑工程学院河北农业大学城建学院浙江树人大学城建学院河南城建学院土木与材料工程系郑州大学出版社河南大学土木建筑学院中国电力大学出版社河南工业大学土木工程系中国计划出版社河南信阳师范学院土木工程学院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黑龙江科技学院建筑工程学院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教材中心湖北工业大学中国矿业大学(江苏) 建筑工程学院力学湖南城市学院土木工程学院中国土木工程学会湖南工业大学土木工程学院中南林业科技大学湖南工学院建筑系重庆科技学院建工学院土木系湖南科技大学土木工程学院青海大学土木工程学院湖南科技学院土木工程与建设管理系清华大学建设管理系湖南理工学院土木建筑工程学院人民交通出版社湖南文理学院人民交通出版社土木中心华北科技学院土木工程系三峡大学土木与建筑学院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山东科技大学土木建筑学院华东交通大学土木建筑学院山东理工大学建筑工程学院华南农业大学土木与水利工程学院陕西理工学院华侨大学土木工程学院宁波大学建筑工程与环境学院华中科技大学武昌分校城市建设学院宁波工程学院建工学院化学工业出版社攀枝花学院土木工程学院淮海工学院土木工程学院青岛理工大学土木工程学院淮阴工学院建筑工程学院青岛农业大学建筑工程学院机械工业出版社内蒙古农业大学水利与土木建筑工程学院吉林北华大学交通建筑工程学院南通大学吉林北华大学南京工业大学交通学院吉林建筑工程学院交通科技与工程学院南京工程学院建工学院吉林建筑工程城建学院南京工程学院建筑工程学院吉林建筑工程学院土木工程学院南京工业大学土木工程学院济南大学南京工业大学交通学院佳木斯大学建筑工程学院南京航天航空大学土木系佳木斯职教集团建筑工程系南京理工大学泰州科技学院嘉兴学院建筑工程学院南京林业大学土木工程学院江苏科技大学土木学院南阳理工学院土木系江苏科技大学(张家港校区)土木学院兰州理工大学土木工程学院江西科技师范学院建筑工程学院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土木与交通学院科技出版社鲁东大学土木工程学院昆明理工大学土木系内蒙古工业大学土木工程学院昆明理工大学建筑工程学院内蒙古科技大学昆明学院城乡建设与工程管理系兰州交通大学土木工程学院学院力学。
中南大学土木工程学院学硕培养方案

建筑学院铁道建筑系和桥梁与隧道工程系,历经长沙铁道学院等变迁,现为中南大学建筑与艺术学院。
1976年在原长沙铁道学院土木工程系内兴办“工业与民用建筑”专业,1994年该专业从分出建筑工程系(含“建筑工程”与“建筑学”两个专业), 1997年土木工程系与建筑工程系合并,成立土木建筑学院;2001年中南大学成立,“建筑学”专业与原中南工业大学资源环境学院1993年创办的城市规划专业合并,更名为建筑与城市规划系;2011年建筑与城市规划系与学校原艺术学院合并组建建筑与艺术学院,建筑与城市规划系调整为城乡规划系与建筑系,现城乡规划学和建筑学均获校级重点学科。
2003年,我校获“城市规划与设计(含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建筑设计及其理论”和“建筑技术科学”三个硕士学位授予权,是湖南省较早具有城市规划、建筑学硕士学位授予权的学校之一;2006年,获建筑学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增设“建筑历史与理论”研究方向;2008年,城市规划、建筑学在土木工程规划与管理博士点开始招收博士生;2011年,国务院学位办调整新的学科目录,我校原建筑学一级学科硕士点调整为城乡规划学、建筑学和风景园林学三个一级学科硕士点;2012年,我校获土木建筑与规划二级学科博士点。
建筑学、城乡规划学分别在2012年、2013年通过国家建设部硕士研究生教育评估。
现有博士研究生导师4名,硕士研究生导师22名。
拥有总建筑面积达12000㎡、包括模型制作室、CAD室、摄影室等学科基础实验教学平台和材料与构造展示室、、物理环境与绿色城市建筑实验室、城市新技术与应用室等专业实验教学平台,以及快速成型室、计算机房、人机工程实验室等,配有较为完备、先进的仪器设备,为教学和科研提供全面服务.中南大学建筑与土木工程领域综合实力居全国一流,在国内外有较大影响。
建筑与艺术学院的建筑与土木工程领域由教授、副教授等较强的学术队伍组成,基础坚实,实力雄厚,特色鲜明,具有多年丰富的硕士研究生培养经验,为企业和单位培养了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高素质的应用型、复合型的高层次工程技术和管理人才。
安得广厦千万间,先来“土建”读四年——土木建筑专业相关高校推荐

安得广厦千万间,先来“土建”读四年——土木建筑专业相关高校推荐●嘉鱼(整理)目前,我国设置建筑学专业的高校非常多,并且各院校的办学历史、师资水平、科研实力等方面都有院校属性:“985工程”、双一流院校简介:哈尔滨工业大学隶属于工业和信息化部,学校本部位于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南岗区西大直街92号,同时在山东省威海市和广东省深圳市分别设有校区。
1999年被确定为国家首批“985工程”重点建设的9所大学之一,被普遍认为是“985工程”院校中的第一梯队,是享誉国内外的理工强校、航天名校。
合并了“建筑老八校”中的哈尔滨建筑大学后,在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中,学校共有17个学科位列A类,学科优秀率(A类学科占授权学科的比例)位列全国第六位,A类学科数量位列全国第八位,工科A类数量位列全国第二位。
优势学科专业:学校有9个国家重点学科一级学科,分别是力学、机械工程、仪器科学与技术、材料科学与工程、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控制科学与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土木工程、管理科学与工程;6个国家重点学科二级学科,分别是光学、电机与电器、物理电子学、通信与信息系统、飞行器设计、环境工程。
就业特色:2021年有应届本科毕业生3742人,其中3634人获得毕业证书和学位,毕业率为97.11%。
毕业学生中就业人数3074人,初次就业率为84.59%。
2021届毕业学生中,有1207人被免试推荐攻读硕士研究生,有671人考研录取,有189人出国(境)留学,读研比例达56.88%。
国内读研学生中,有1347人在本校,院校属性:“985工程”、双一流院校简介:重庆大学创办于1929年,早在20世纪40年代就成为拥有文、理、工、商、法、医6个学院的国立综合性大学。
马寅初、李四光、何鲁、冯简、柯召、吴宓、吴冠中等大批著名学者曾在学校执教。
2000年5月,原重庆大学、重庆建筑大学(与清华大学、东南大学等同为“建筑老八校”之一)、重庆建筑高等专科学校三校合并组建成新的重庆大学。
2023年大学_中南大学的专业排名

2023年中南大学的专业排名中南大学的优势专业:中南大学坐落在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湖南省长沙市,占地面积5886亩,建筑面积276万平方米,跨湘江两岸,依巍巍岳麓,临滔滔湘水,环境幽雅,景色宜人,是求知治学的理想园地。
中南大学是教育部直属全国重点大学、国家“211工程”首批重点建设高校、国家“985工程”部省重点共建高水平大学和国家“计划”首批牵头高校。
现任校党委书记高文兵、校长田红旗。
中南大学由原湖南医科大学、长沙铁道学院与中南工业大学于4月合并组建而成。
原中南工业大学的前身为创建于1952年的中南矿冶学院,原长沙铁道学院的前身为创建于1953年的中南土木建筑学院,两校的主体学科最早溯源于1903年创办的湖南高等实业学堂的矿科和路科。
原湖南医科大学的前身为1914年创建的湘雅医学专门学校,是我国创办最早的西医高等学校之一。
中南大学秉承百年办学积淀,顺应中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大势,弘扬以“知行合一、经世致用”为核心的大学精神,力行“向善、求真、唯美、有容”的校风,坚持自身办学特色,服务国家和社会重大需求,团结奋进,改革创新,追求卓越,综合实力和整体水平大幅提升。
中南大学的.专业排名:1、临床医学推荐指数: 4.82、材料科学与工程推荐指数: 4.83、冶金工程推荐指数: 4.74、材料类推荐指数: 4.75、土建类推荐指数: 4.76、土木工程推荐指数: 4.87、临床医学与医学技术类推荐指数: 4.88、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推荐指数: 4.89、机械类推荐指数: 4.810、粉体材料科学与工程推荐指数: 4.8中南大学的学校简介:(1)、工学门类[安全科学与工程类] 安全工程:第2名/6星级/地区第1名。
[兵器类] 探测制导与控制技术:第10名/4星级/地区第1名。
[材料类] 材料化学:第14名/4星级/地区第1名。
材料科学与工程:第2名/7星级/地区第1名。
粉体材料科学与工程:第1名/6星级/地区第1名。
中南大学建筑与土木工程领域专业硕士培养方案

中南大学建筑与土木工程领域专业硕士培养方案中南大学建筑与土木工程领域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建筑与艺术学院.05一、学科专业(领域)概况、优势与特色建筑与土木工程是国民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之一,是建造各类工程设施的科学技术统称。
它既指工程建设的对象,即建造在地上、地下或水中的各种工程设施,也指所应用的材料、设备和所进行的勘测、设计、施工、维修等技术活动。
随着中国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加大了城市与区域及房地产开发、道路交通建设、旧城改造、风景园林工程修筑和智能化建筑的投资建设;电子计算机、地理信息系统和新型建筑材料科学的应用,充实和丰富了本事域的基础,拓宽和发展了本事域的研究范畴。
本事域范围涉及城乡规划学、建筑学、风景园林学和土木工程多个一级学科,其根本任务是为国民经济的基础设施建设提供技术服务,以人为本,为人们营造安全、舒适、便捷、环保、节能、经济、美观的生活和工作环境。
主要领域范围:城市与区域规划、城乡规划与设计、住房与社区建设、城市经济与管理、建筑设计、城市设计、城市更新与历史保护,及风景园林、道路、市政、防灾减灾与防护、建筑材料、建筑经济、生态等工程建设的规划、设计、施工、管理。
相关领域:装饰工程、结构工程、岩土工程、桥梁与隧道工程、交通与运输工程、环境科学与工程、测绘工程、水利工程。
城乡规划学、建筑学、风景园林学源于1953年全国高校院系调整成立的中南土木建筑学院铁道建筑系和桥梁与隧道工程系,历经长沙铁道学院等变迁,现为中南大学建筑与艺术学院。
1976年在原长沙铁道学院土木工程系内兴办“工业与民用建筑”专业,1994年该专业从分出建筑工程系(含“建筑工程”与“建筑学”两个专业), 1997年土木工程系与建筑工程系合并,成立土木建筑学院;中南大学成立,“建筑学”专业与原中南工业大学资源环境学院1993年创办的城市规划专业合并,更名为建筑与城市规划系;建筑与城市规划系与学校原艺术学院合并组建建筑与艺术学院,建筑与城市规划系调整为城乡规划系与建筑系,现城乡规划学和建筑学均获校级重点学科。
中南大学土木工程学院2019年硕士生复试名单(2)

姓名
复试院系 代码及名
称
复试专业 代码及名称
学 专项计 习 划名称 方
式
业务 政治 外国
课1 代码 语代
代 及成 码及
码及 绩 成绩
成绩
业务 课2
总 代
分 码及 成绩
04 土木工 08010
胡颖
力学
8 程学院 0
全 10 20 7 30 10 94 14 39
全
推
04 土木工 08140
彭梦龙
土木工程
日 0 0 0 00
免
8 程学院 0
制
生
全
推
04 土木工 08140
曹宏凯
土木工程
日 0 0 0 00
免
8 程学院 0
制
生
全
推
04 土木工 08140
孔坤锋
土木工程
日 0 0 0 00
免
8 程学院 0
制
生
全
推
04 土木工 08140
刘韶辉
土木工程
日 0 0 0 00
刘思慧
土木工程
日 0 0 0 00
免
8 程学院 0
制
生
全
推
04 土木工 08140
林文亦
土木工程
日 0 0 0 00
免
8 程学院 0
制
生
全
推
04 土木工 08140
赵晓苗
土木工程
日 0 0 0 00
免
8 程学院 0
制
生
段彬鑫 04 土木工 08140 土木工程
全 0 0 0 00
中南大学土木建筑学院工程管理学科简介

工程 管理 专业设 立 于1 8 年 ,是 全 国较早设 立该 专业 的学 94 校之 一 ,是铁路 系统 高校 第一所 设立 该专业 的学校 。从 18 年 95 开始 陆续招 收培 养专科 生 、本科 生 、研究 生 ,1 9 年获 “ 98 管理 科 学 与 工 程 ”硕 士 学 位 授 予 权 ,2 0 年 获 “ 木 工 程 规 划 与 管 04 土
培 养 了大 批 工 程 管 理 专 业 人 才 。
本 学 科 紧 密 围绕 同家 和 区域 经 济 建 设 及 社 会 发 展 中 的 重 大
理 论 和 应 用 技 术 问 题 开 展 研 究 ,科 研 成 果 丰 硕 。 近5 来 , 发 表 年
论 文 8 多篇 ,出 版专 著 、教 材 l余 本 ,主 持 国家 、省 部 级 科 研 项 0 0
目共 2 多项 ,获 得 国家 科 技 进 步 奖 l , 省部 级 科 技 进 步 奖5 , 0 项 项
在 国 内 同类 学 科 巾处 于 先 进 行 列 ,为 我 国工 程 管 理 学 科 发 展 、 人 才 培 养 和 目家 重 大 l 建 设 作 出 了突 出贡 献 。 丁程
大 学 办 学 规 模 大 、综 合 实 力 强 的二 级 学 Biblioteka ,现 拥 有 土 木 工 程 和
交 通 运 输 工 程 2 国 家 重 点 一 级 学 科 ,设 有 桥 梁 工 程 、 隧 道 工 个
程 、铁 道 工 程 、建 筑 工 程 、工 程 管 理 、岩 土 工 程 、 建 筑 与 城 市 规 划 等 1 个 系所 。 2
术 创 新 团 队 。现 有 教 学 与科 研 人 员 2 名 ,其 中教 授 8 、副 教 授 2 名
9 。 近5 ,招 收博 士 生6 名 、硕 士 生 1 3 、本 科 生 3 2 ,开 名 年 6 7名 0名
中南大学年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简介

中南大学2017年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简介中南大学是教育部直属全国重点大学、国家“211工程”首批重点建设高校、国家“985工程”部省重点共建高水平大学和国家“2011计划”首批牵头高校。
学校坐落在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湖南省长沙市,占地面积5886亩,建筑面积276万平方米,跨湘江两岸,依巍巍岳麓,临滔滔湘水,环境优雅,景色怡人,是求知治学的理想园地。
中南大学由原湖南医科大学、长沙铁道学院与中南工业大学于2000年4月合并组建而成。
原中南工业大学的前身为创建于1952年的中南矿冶学院,原长沙铁道学院的前身为创建于1953年的中南土木建筑学院,两校的主体学科最早溯源于1903年创办的湖南高等实业学堂的矿科和路科。
原湖南医科大学的前身为1914年创建的湘雅医学专门学校,是我国创办最早的西医高等学校之一。
中南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始于1953年设立的金相热处理专业,原名金属工艺系,1962年、1980年先后更名为特种冶金系和材料科学与工程系,2002年成立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学院是国内首批博士、硕士学位授权单位,也是拥有材料学、材料物理与化学、材料加工工程三个二级国家重点学科的一级国家重点学科和国家博士后流动站、创新人才培养实验区、特色专业、教学示范中心的建设单位。
以教育部、科技部、国防科工局、湖南省等重点实验室和研究中心为依托,本专业建成了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创新平台。
2003年,根据学科和社会发展对人才知识结构的要求,制订了材料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本科培养方案,并按一级学科专业招收和培养本科生。
学院拥有以两院院士、973首席、千人及长江学者等为首的一流师资队伍:现有教职工132人,教授49人,副教授29人,其中:院士3人,“千人计划”特聘教授2人,“长江学者”1人,全国教书育人楷模1人,博士生导师45人。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作为国内一流、国际上有重要影响的科学研究与人才培养基地,具有鲜明的学科特色,重点开展有色金属和先进材料的科学前沿探索与工程应用研究,为国民经济发展及国防军工建设做出了重大贡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院简介
中南大学土木工程学院前身是1953年成立的中南土木建筑学院的铁道建筑系和桥梁隧道系。
1960年成立长沙铁道学院以来,土木建筑学院几经更名,1964年铁道建筑系更名为铁道工程系,1970年铁道工程系和桥梁隧道系合并称工程系,1984年更名为土木工程系,1994年建筑工程专业(即工业与民用建筑专业)分出,成立建筑工程系,1997年土木工程系与建筑工程系合并成立土木建筑学院。
中南大学成立后,2002年5月,以原长沙铁道学院土木建筑学院为主体、机电工程学院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系、数理力学系基础力学教研室及实验室、原中南工业大学资源环境与建筑工程学院土木所及力学中心合并组建中南大学土木建筑学院。
2005年,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系调出,并入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
学院领导
2010年院长由余志武教授担任,党委书记由黄建陵同志担任。
学科建设
学院经过50多年的建设,学院已发展成为师资力量雄厚、专业设置齐全、学科学位建设成绩卓著、科研水平一流、学术成果突出的教学与科研实体。
学院设有桥梁工程系、隧道工程系、道路与铁道工程系、建筑工程系、岩土工程系、工程管理系、力学系、建筑与城市规划系、工程制图教研室、工程测量教研室11个系(或教研室);拥有桥梁工程研究所、隧道工程研究所、道路与铁道工程研究所、城市轨道交通研究所、建筑工程研究所、工程管理研究所、城市设计研究所、防灾科学与安全技术研究所、工程力学研究所、土木工程材料研究所、岩土及地下工程研究中心、结构与市政工程研究中心13个研究所(或研究中心);拥有高速铁路建造与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湖南省土木工程与安全重点实验室,设有土木工程中心实验室、力学教学实验中心、工程力学实验室、防灾减灾实验室、计算中心等10多个实验室,其中土木工程中心实验室是湖南省建筑企业一级实验室。
重点学科
学院拥有土木工程国家一级重点学科,是我国拥有土木工程国家一级重点学科的六所院校之一(其余五所分别为:清华大学,同济大学,浙江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湖南大学),土木工程一级学科拥有博士学位授权点,是全国13所具有一级学科博士授权的土木类院校之一。
学院2010年设在有桥梁与隧道工程、道路与铁道工程、结构工程、岩土工程、市政工程、供热供燃气通风、防灾减灾及防护工程、消防工程、城市轨道交通工程、工程力学、土木工程规划与管理、土木工程材料12个博士点;桥梁与隧道工程、道路与铁道工程、结构工程、岩土工程、市政工程、供热供燃气通风及空调工程、防灾减灾及防护工程、消防工程、城市轨道交通工程、土木工程规划与管理、土木工程材料、固体力学、工程力学、建筑技术科学、建筑设计及其理论、城市规划与设计16个硕士点以及建筑土木与工程领域硕士学位授予权、高
校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授予权,共有博士生、及各类硕士研究生近1000
余名。
本科生教育
学院2009有教职工300名,其中院士3名(曾庆元,刘宝琛,孙永福),博士生导师17名,教授40名,副教授63名,实验工程技术人员41名,其中高级职称11名。
设有土木工程、工程管理、建筑学、城市规划、工程力
学和消防工程6个本科专业,共有全日制本科生3200名。
组织机构
中南大学土木建筑学院设桥梁工程系、隧道工程系、铁道工程系、建筑
工程系、岩土工程系、工程管理系、力学系、建筑与城市规划系、消防工程系、道路工程系10系和工程与土木工程力学研究所、土木工程材料研究所
2所共12个教学单位;设有土木工程科学实验室、力学教学实验中心、岩
土实验室、建材实验室、路基路面实验室、火灾实验室、建筑与城市规划实验室、土木建筑计算中心8室(中心),另有设计院分院,土木工程检测中心,培训中心;设有党群办、行政办、科研管理办、教务办、学生工作办、研究生办6个机关办公室。
专业设置
桥梁工程系
桥梁与隧道工程是首批国家重点学科和首批博士点之一,并设有“长江
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岗位及湖南省“芙蓉学者”特聘教授岗位。
整个学科队伍在册教师20名、其中院士1名(曾庆元院士),“长江学者计划”
特聘教授1名,教授6名,博士生导师8名,副教授8名,讲师9名,工程师1名。
全系教师中,已或博士学位的有20名,已获硕士学位的11名。
在册的20名教师中,年龄在40岁以下的有18名,40-60岁2名。
主要研究方向有:
1. 桥梁结构稳定与振动
2.大跨度桥梁非线性分析与抗风震研究
3.混凝土及预应力混凝土桥梁结构分析及应用。
4.桥涵水文及水灾害预测
5.桥梁结构CAD与专家系统
6.桥梁结构损伤诊断、评估与加固理论
隧道与地下工程系
一、师资状况
隧道与地下工程系(教研室)早在1953年中南土建学院成立时便已建立,至2009已有56年历史。
在路内外享有盛名的已故桂铭敬教授和邝国能教授均曾经担任过该教研室的主任,为教研室的发展作出了杰出贡献。
目前隧道工程系共有教师10名,其中中国工程院院士、波兰外籍院士1 名,教授5人,博士生导师4人,副教授5人,讲师4人;助教1人;教师中有博士学
位的3人,硕士学位的3人,攻读在职博士学位的2人。
与桥梁教研室共同享有《桥梁与隧道工程》的博士和硕士学位授予权,并于2001年被评为国家重点学科,1980年至2009年,教研室共培养硕士研究生20多名。
二、承担的主要教学任务
目前隧道与地下工程系主要承担本、专科的《隧道工程》、《地下铁道》、《城市地下建筑的规划与设计》、《地下空间利用》等几门专业技术课程,以及相应的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的教学任务;此外,给研究生开设的课程有:《边界元理论》、《高等岩石力学》(硕士)、《空气动力学》(博士)。
三、研究特色
隧道教研室的大多数教师均长期从事于隧道与地下工程方面的教学与
科研工作,在该学科领域内具有一定的理论水平与学术造诣、科研经验以及进行实际工程设计与施工的经验和技能。
其中在以下几个方面具有自己的学术和技术特长:
1.隧道围岩与衬砌结构空间数值分析理论和应用;
2.隧道工程现场监测与室内试验技术;
3.长大铁路隧道的施工与营运的通风技术;
4.隧道结构的可靠度理论研究;
5.隧道病害的综合治理、加固维修技术;
6.隧道的防灾技术;
7.隧道工程的设计理论与施工技术;
此外,土木建筑学院中心实验室具有进行隧道模型试验的设备和各种动静载设备。
桥梁研究所
情况概览
桥梁研究所拥有一批在国内外享有盛誉的学术带头人,2009年有高级职称12人,其中院士1人、教授6人(其中博士导师5人),副教授和高工6人,全部研究人员25人,其中有博士学位的20人,其它青年科研人员全部具有硕士学位。
研究队伍是老中青结合的精干队伍,梯队人员年龄配置合理,并且已形成了一些稳定的研究方向。
本学科有能力继续保持已取得的国际领先的学术地位并积极为铁道部、各设计施工单位提供相关技术服务。
研究的主要内容和方向
在桥隧工程研究方面,桥梁结构振动与稳定的研究;以及隧道及地下工程研究。
1.列车桥梁时变系统横向振动分析问题,曾庆元院士创立了一套崭新的列车桥梁时变系统横向振动分析理论。
被认为实现了重大理论突破,具有很高学术水平、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及广阔的应用前景,其研究理论、研究方法和研究成果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
2.提出了大跨度斜拉桥局部与整体相关屈曲极限承载力分析理论及刚
构桥、系杆拱桥、板桁组合结构桥梁的极限承载力分析理论。
90年以来以曾庆元教授为首的桥梁极限承载力研究组完成了三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
目,解决了很多桥梁结构极限承载力分析问题。
本研究课题随着桥梁向大跨、轻型、高强发展愈显出其重要性和广泛应用前景。
3.提出了列车脱轨能量随机分析理论弹性系统运动稳定性的总势能判
别准则和由此准则得出的列车桥梁系统横向振动稳定性及列车脱轨分析理论;首次算出了四例长大列车脱轨全过程,均与实际脱轨事故符合。
已取得的重要成果
列车-桥梁时变系统横向振动分析理论与应用,1999 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
1.主跨72米部分预应力混凝土连续梁,97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
2.预应混凝土结构设计的基本问题研究,1998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3.无粘结预应力混凝土框架结构的抗震性能研究,1996年获湖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
4.大跨桥梁静动力非线性分析NACS程序及应用,1999年获湖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
5.洞庭湖多塔斜拉桥关键技术研究,2002年获湖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
6.湘潭斜拉桥关键技术研究,2002年获湖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
科研成果
1978年至2009年,承担国家级重大科研攻关项目732项,获得国家和省部级奖励和科技成果65项,其中近5年来获国家进步一等奖1项,二、三等奖5项,出版科研专著13部。
2003年,科研进校经费近200万元,并与国内外大学开展了多项学术交流与合作。
列车-桥梁时变系统横向振动分析理论与应用,1999 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
97年主跨72米部分预应力混凝土连续梁获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
1998年预应混凝土结构设计的基本问题研究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1996年无粘结预应力混凝土框架结构的抗震性能研究获湖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
1999年大跨桥梁静动力非线性分析NACS程序及应用获湖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
2002年洞庭湖多塔斜拉桥关键技术研究获湖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
2002年湘潭斜拉桥关键技术研究获湖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