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六义

合集下载

诗经“六义”的含义

诗经“六义”的含义

诗经“六义”的内涵《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

它汇集了从西周初期到春秋中叶,也就是公元前1100年到公元前600年,约400多年间的诗歌。

《诗经》中的诗当初都是配乐而歌的歌词,保留着古代诗歌、音乐、舞蹈相结合的形式,但在长期流传中,乐谱和舞蹈都已失传,只剩下了诗歌。

人们讨论诗经,总离不开《诗经》“六义”,那“六义”是什么,内涵又是什么呢?“六义”指风、雅、颂、赋、比、兴。

前三者是指诗经的分类,后三者指艺术表现手法。

赋、比、兴好理解,赋就是铺叙,有话直说。

如,《周南·葛覃》中“葛之覃(长,伸展)兮,施(音yi四声,蔓延)于中谷”,就是赋的手法;比就是打比喻,《诗经》中多有体现,如“麻衣如雪”,生动传神立刻显现。

兴是起头的意思。

比如一二三四五是起,规定了下一句上山打老虎的“虎”要与“五”协韵。

生活中抬重物喊号子,也是起,一句话凝聚整齐了力量,作用实在不小。

一句“关关雎鸠”,虽不一定表示诗中男女结合就在河边,却使男女结合与春光中的鸟鸣流水相映衬,意味大增。

这种手法对后世诗歌创作也影响颇深。

下面我们介绍一下什么是风、雅、颂。

风,又称国风,是出自各地的民歌,这里的国,指诸侯所封之地,包括周楠、召南、邶、鄘、卫、王、郑、齐、魏、唐、秦、陈、桧、曹、豳十五国。

国风一共一百六十篇,其中有对爱情、劳动等美好事物的吟唱,也有怀故土,思征人及反压迫、反欺凌的怨叹与愤怒。

是《诗经》中最富思想意义和艺术价值的篇章。

《风诗》生动形象的反应了当时的生活图景,既有王公结婚,如《周南》,又有平民爱情,如《溱洧》;既有戏谑新娘子的《绸缪》,也有讽刺奸雄嘴脸的《无衣》。

它就像一个万花筒,我们要了解古代文化,了解古人的心态和品质,非要读风不可。

有一个有趣的问题你可能没想过,为什么我们的文化在距今两三千年前就开始有目的的采集民歌并且加工了呢?那时候,民众用乐管中的气流也就是风来判断时节,并且他们认为,风是上天神秘的意志。

诗经六义

诗经六义

1.诗经六义?《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收入西周初期至春秋中叶间的诗歌三百零五篇。

所谓《诗经》中的“六义”,即是指“风、雅、颂”三种诗歌形式与“赋、比、兴”三种表现手法。

·卫风·氓》诗经氓之蚩蚩,抱布贸丝。

匪来贸丝,来即我谋。

送子涉淇,至于顿丘。

匪我愆期,子无良媒。

将子无怒,秋以为期。

乘彼垝垣,以望复关。

不见复关,泣涕涟涟。

既见复关,载笑载言。

尔卜尔筮,体无咎言。

以尔车来,以我贿迁。

桑之未落,其叶沃若。

于嗟鸠兮,无食桑葚!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士之耽兮,犹可说也。

女之耽兮,不可说也。

桑之落矣,其黄而陨。

自我徂尔,三岁食贫。

淇水汤汤,渐车帷裳。

女也不爽,士贰其行。

士也罔极,二三其德。

三岁为妇,靡室劳矣;夙兴夜寐,靡有朝矣。

言既遂矣,至于暴矣。

兄弟不知,咥其笑矣。

静言思之,躬自悼矣。

及尔偕老,老使我怨。

淇则有岸,隰则有泮。

总角之宴,言笑晏晏。

信誓旦旦,不思其反。

反是不思,亦已焉哉![注释]1、氓之蚩蚩:氓,(méng),蚩蚩:老实的样子。

2、布:货币。

一说布匹。

3、即:靠近。

4、谋:商量。

5、顿丘:地名。

6、愆(qiān):过,误。

7、将:愿,请。

8、垝垣:垝(guǐ),垝垣:破颓的墙。

9、复关:诗中男子的住地。

一说返回关来。

10、卜:用龟甲卜吉凶。

11、筮(音诗):用蓍草占吉凶。

12、体:卜卦之体。

13、咎言:凶,不吉之言。

14、贿:财物,嫁妆。

15、沃若:润泽貌。

16、鸠:斑鸠。

传说斑鸠吃桑葚过多会醉。

17、耽(chén):沉湎于爱情。

18、说:脱。

19、陨:坠落。

20、徂尔:往你家,嫁与你。

21、食贫:过贫苦生活。

22、渐:沾湿。

23、爽:差错。

贰:差错。

24、罔极:没有准则,行为不端。

25、二三其德:三心二意。

26、遂:久。

27、知:智。

28、咥(xī):大笑貌。

29、躬:自己,自身。

30、淇:淇水。

31、隰:当作湿,水名,即漯河。

32、泮(pàn):通畔,岸,水边。

诗经六义的具体内容

诗经六义的具体内容

诗经六义的具体内容《诗经》是中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共收入自西周初期至春秋中叶约五百年间的诗歌三百零五篇,分风、雅、颂三类。

所谓《诗经》中的“六义”,就是指“风”、“雅”、“颂”、“赋”、“比”、“兴”。

一、风“风”又称“国风”,是不同地区的地方音乐,较多的反应了民众的生活。

具体而言,这些诗歌对后世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其中表现出的爱国主义精神对后世的影响;二是对其艺术表现手法的借鉴。

在爱国主义精神方面,最为后世所称道的是《秦风》中的《无衣》。

全诗共三章,采用递进的方式,表现了秦国军民团结互助、共同对敌的情景。

第一章以“起兴”写景,展现出雄壮的阵容。

诗人以“与子同泽”和“与子偕作”表达了将士们克服困难、团结互助的情景。

第二章则以“与子偕行”和“与子称臣”表达了战士们慷慨激昂、共同对敌的决心。

最后一章则以“与子无衣”和“与子征战”表达了战士们为正义而战的豪情壮志。

这首诗以其独特的艺术表现手法和深刻的思想内涵,成为了中国古代诗歌中的经典之作。

而在艺术表现手法方面,《诗经》中的“风”因其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和平民化的特点,成为了后世文学艺术的宝贵借鉴。

其中最为后世所推崇的是其朴素自然的表达方式和简洁明快的语言风格。

例如《关雎》中的“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通过描绘自然景象来表达对美女的倾慕之情,其自然流畅的语言风格和生动形象的描写手法对后世诗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此外,《诗经》中的许多诗歌还采用了重章叠句的表现手法,例如《蒹葭》中的“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通过反复咏唱来强化主题和情感表达,这种表现手法也对后世诗歌产生了重要影响。

二、雅“雅”分为大雅和小雅,是西周王畿的乐调,是贵族的正声雅乐。

其中大雅多为贵族所作,小雅多为士大夫所作。

这类诗歌在思想内容上以反映中下层人民的生活面貌为主,同时也有一些政治讽刺和道德训诫的内容。

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作品包括《大雅》中的《文王》、《皇矣》和《生民》等。

《诗经》的六义

《诗经》的六义

三一文库()〔《诗经》的六义〕一般认为风、雅、颂是诗的分类和内容题材;赋、比、兴是诗的表现手法。

其中风、雅、颂是按不同的音乐分的,赋、比、兴的按表现手法分的。

下面是小编为你带来的《诗经》的六义,欢迎阅读。

《诗经》分为风、雅、颂三部分。

“风”是各诸侯国的乐调;“雅”是宗周地区的正乐;“颂”是宗庙祭祀之乐。

至于“大雅”和“小雅”当从音乐分,“广大而静,疏达信者,宜歌《大雅》;恭俭而好礼者,宜歌《小雅》。

《诗经》的艺术技法被总结成“赋,比,兴”,与“风,雅,颂”合称“六义”。

[12]“诗六义”是《诗大序》(《毛诗序》)最先提出,这个提法又是以《周礼》“大师……教六诗:曰风,曰赋,曰比,曰兴,曰雅,曰颂”的旧说为根据,对《诗经》中作品的分类和表现手法所做的高度概括。

孔颖达在《毛诗正义》中解释:“风、雅、颂者,《诗》篇之异体;赋、比、兴者,《诗》文之异辞耳。

……赋、比、兴是《诗》之所用;风、雅、颂是《诗》之成形。

用彼三事,成此三事,是故同称为‘义’。

” [12]一般认为风、雅、颂是诗的分类和内容题材;赋、比、兴是诗的表现手法。

其中风、雅、颂是按不同的音乐分的[13] ,赋、比、兴的按表现手法分的。

赋、比、兴的运用,既是《诗经》艺术特征的重要标志,也开启了中国古代诗歌创作的基本手法。

关于赋、比、兴的意义,历来说法众多。

简言之,赋就是铺陈直叙,即诗人把思想感情及其有关的事物平铺直叙地表达出来。

比就是比方,以彼物比此物,诗人有本事或情感,借一个事物来作比喻。

兴则是触物兴词,客观事物触发了诗人的情感,引起诗人歌唱,所以大多在诗歌的发端。

赋、比、兴三种手法,在诗歌创作中,往往交相使用,共同创造了诗歌的艺术形象,抒发了诗人的情感。

[14]▲一、比,就是譬喻。

朱熹《诗集传》说:“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

”这是在今天仍常常使用的一个主要修辞手法,包括比喻与象征。

比喻可以使描述形象化。

简述诗经六义的具体内容

简述诗经六义的具体内容

简述诗经六义的具体内容
《诗经》六义是指“风、雅、颂”三种诗歌形式与“赋、比、兴”三种表现手法。

- 风、雅、颂是《诗经》的三种诗歌形式:
- 风是带有地方色彩的音乐,十五国风就是十五个地方的土风歌谣。

- 雅是周王朝直接统治地区的音乐,雅有“正”的意思,分大雅和小雅。

- 颂有形容、赞颂的意思,是用于宗庙祭祀的歌舞曲。

- 赋、比、兴是《诗经》的三种表现手法:
- 赋是直接铺陈叙述,是最基本的表现手法。

- 比即比喻,明喻和暗喻均属此类。

- 兴即起兴,用其他事物引出要说的内容。

诗经中的《六义》详细介绍

诗经中的《六义》详细介绍

【导语】诗经学名词。

语出《诗·⼤序》:“故诗有六义焉:⼀⽈风,⼆⽈赋,三⽈⽐,四⽈兴,五⽈雅,六⽈颂。

”⼀般认为风、雅、颂是诗的分类;赋、⽐、兴是诗的表现⼿法。

下⾯就详细给⼤家介绍下诗经中的《六义》详细介绍,欢迎阅读! 风、雅、颂 《风》⼜称《国风》,⼀共有15组,“风”本是乐曲的统称。

15组国风并不是15个国家的乐曲,⽽是⼗⼏个地区的乐曲。

国风包括周南、召南、邶、鄘、卫、王、郑、桧、齐、魏、唐、秦、豳、陈、曹的乐歌,共160篇。

国风是当时当地流⾏的歌曲,带有地⽅⾊彩。

从内容上说,⼤多数是民歌。

作者⼤多是民间歌⼿,但是也有个别贵族。

⽐较常见的篇⽬,如《关雎》、《蒹葭》、《桃夭》、《定之⽅中》、《柏⾈》、《君⼦偕⽼》、《伐檀》、《硕⿏》、《伐柯》、《东⼭》、《鸿雁》、《灵台》、《氓》、《七⽉》等。

对于《雅》的认识有各种不同的观点。

⼀种观点认为是指周朝直接统治地区的⾳乐,“雅”有“正”的意思,把这种⾳乐看作“正声”,意在表明和其他地⽅⾳乐的区别。

也有⼈说“雅”与“夏”相通,夏是周朝直接统治地区的称呼。

还有观点认为,《雅》是指⼈⼈能懂的典雅⾳乐。

《雅》共105篇,分为《⼤雅》31篇和《⼩雅》74篇。

《雅》多数是朝廷官吏及公卿⼤夫的作品,有⼀⼩部分是民歌。

其内容⼏乎都是关于政治⽅⾯的,有赞颂好⼈好政的,有讽刺弊政的。

只有⼏⾸表达个⼈感情的诗。

但是没有情诗。

常见的篇⽬如《采薇》、《⿅鸣》、《江汉》、《思齐》(前两篇属⼩雅,后两篇属⼤雅)等。

《颂》是贵族在家庙中祭祀⿁神、赞美治者功德的乐曲,在演奏时要配以舞蹈。

⼜分为《周颂》、《鲁颂》和《商颂》,共40篇。

其中《周颂》31篇,认为可能是西周时的作品、多作于周昭王、周穆王以前;《鲁颂》4篇,认为可能是鲁僖公时的作品;《商颂》则认为是春秋以前宋国的作品。

常见的篇⽬如《我将》、《有客》、《⽞鸟》等。

赋、⽐、兴 “赋、⽐、兴”是诗的表现⼿法。

“赋”是直陈其事,描述⼀件事情的经过。

(完整版)《诗经》的六义

(完整版)《诗经》的六义

《诗经》的六义《诗经》分为风、雅、颂三部分。

“风”是各诸侯国的乐调;“雅”是宗周地区的正乐;“颂”是宗庙祭祀之乐。

至于“大雅”和“小雅”当从音乐分,“广大而静,疏达信者,宜歌《大雅》;恭俭而好礼者,宜歌《小雅》。

《诗经》的艺术技法被总结成“赋,比,兴”,与“风,雅,颂”合称“六义”。

[12] “诗六义”是《诗大序》(《毛诗序》)最先提出,这个提法又是以《周礼》“大师……教六诗:曰风,曰赋,曰比,曰兴,曰雅,曰颂”的旧说为根据,对《诗经》中作品的分类和表现手法所做的高度概括。

孔颖达在《毛诗正义》中解释:“风、雅、颂者,《诗》篇之异体;赋、比、兴者,《诗》文之异辞耳。

……赋、比、兴是《诗》之所用;风、雅、颂是《诗》之成形。

用彼三事,成此三事,是故同称为‘义’。

” [12]一般认为风、雅、颂是诗的分类和内容题材;赋、比、兴是诗的表现手法。

其中风、雅、颂是按不同的音乐分的 [13] ,赋、比、兴的按表现手法分的。

赋、比、兴的运用,既是《诗经》艺术特征的重要标志,也开启了中国古代诗歌创作的基本手法。

关于赋、比、兴的意义,历来说法众多。

简言之,赋就是铺陈直叙,即诗人把思想感情及其有关的事物平铺直叙地表达出来。

比就是比方,以彼物比此物,诗人有本事或情感,借一个事物来作比喻。

兴则是触物兴词,客观事物触发了诗人的情感,引起诗人歌唱,所以大多在诗歌的发端。

赋、比、兴三种手法,在诗歌创作中,往往交相使用,共同创造了诗歌的艺术形象,抒发了诗人的情感。

[14]一、比,就是譬喻。

朱熹《诗集传》说:“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

”这是在今天仍常常使用的一个主要修辞手法,包括比喻与象征。

比喻可以使描述形象化。

如《卫风·硕人》写庄姜的美貌用了一连串的比喻:“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瓠犀,螓首蛾眉。

巧笑倩兮,美目盼兮。

”因为有前后的一系列比喻,所以末尾的点睛之句才能使其形象跃然纸上。

[14]比喻还可以突出事物的特征。

诗经六义名词解释

诗经六义名词解释

诗经六义名词解释《诗经》是中国现存最古老的诗歌集合,共收录305篇民歌、雅歌,诗歌中贯穿着先民传统的文化和智慧。

其中,诗经六义是指《诗经》中的六种文学体裁,包括风、雅、颂、赋、比、兴。

以下是对这六种文学体裁的解释。

1. 风风是《诗经》中最为广泛的一种文学体裁,有小雅、民歌、节令歌等诸多形式。

《风》指的是春秋时期周围各诸侯国的民间歌曲和舞蹈,反映了辽阔的北方草原上的自然景观和人们的生活和心理状态。

2. 雅雅指的是《诗经》中的高雅文学,通常是宫廷乐舞、祭祀礼器、贵族生活等内容,在《诗经》中有12篇小雅分别描写了宫殿、陵墓、社稷等宗教、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内容。

3. 颂颂是一种古代赞美歌,主要反映古人对人类、自然界、社会风俗、政治理念等方面的能力和价值的肯定。

《诗经》中包括周颂、商颂和大雅三个系列,共31篇,主要反映了古代社会的价值观念和道德规范,是我国古代政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4. 赋赋是一种言辞华丽、婉约多情、富于变幻和动感、比兴奇巧、意境深远的文学形式,描述了诗人所观察到的场景、人物、事物和自然景观,赋体的表现方式常常是通过意境、形象、对比、语言等艺术手法来表达。

《詩經》中的《秦风·羔裘》、《小雅·车舝》等就属于赋体。

5. 比比喻是一种通俗易懂、寓意深刻的修辞手法,是以“喻”为手段来扩展事物的语言表达能力。

《诗经》中的比体多用于树立美好的品德,比喻人的聪明、机智、勇敢等优点,如《小雅·采薇》和《小雅·南山》等。

6. 兴兴是一种抒发心情高涨、欣喜若狂的文体,在《诗经》中多表现了诗人对美好事物或者美好时刻的感慨,如《国风·周南·桃夭》和《小雅·东篱》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目 录
一、《诗经》概述 二、《诗经》六义 1、体制:风雅颂 2、表现手法:赋比兴 三、小结 四、作业
目 录
一、《诗经》概述
壹· 贰· 叁· 肆·
我国第一部现实主义诗歌总集。
总述
原称为《诗》或“诗三百”。 收录了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500多年 的305篇作品,另有6篇只有篇名没有内 容的“笙诗”。 西汉时被尊奉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

“赋者, 敷陈其事 而直言之 者也”

“比者, 以彼物比 此物也”

“兴者, 先言他物 以引起所 咏之词也”
表现 手法
《诗经》表现手法
赋木Biblioteka 瓜(《国风· 卫风》 ) 投我以木瓜, 报之以琼琚。 匪报也, 永以为好也!
静 女
(《国风· 邶风》 ) 静女其姝, 俟我于城隅。 爱而不见, 搔首踟蹰!
赋,诗人把思想 感情及其有关的 事物平铺直叙地 表达出来。可以 直接叙事、抒情、 议论、描写等。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诗经》体制
《小雅》是宴飨之乐, 多用于诸侯之间, 一般宴会。 《大雅》是“会朝之 乐”,多用于国 家大典仪式,天 子招待外宾等。

内容繁杂。
反映周族历史、祭 祀、种族战争、 歌功颂德、贵族 王孙享乐生活。 也有一些讽刺诗、 农事诗、民歌、 恋歌等。 雅,是正乐,是周 王朝直接统治地区 的歌曲,王城之乐 为正乐。 分为大雅和小雅, 共105篇,大雅31篇, 小雅74篇。
《诗经》体制——雅
鹿 鸣
(小雅· 鹿鸣之什)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 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吹笙鼓簧,承筐是将。 人之好我,示我周行。

该诗为周王宴会 群臣嘉宾的乐歌。 表现周王礼贤下 士,垂询治国之 道的主题。
《诗经》体制

产生于王朝诸侯 国的首都,为 朝廷士大夫和 贵族所创作。
内容多为统治者 歌功颂德的溢 美之词,具有 不可忽视的文 化史学资料价 值。

兴,客观事物触发了 诗人的情感,一般放 在开头,也叫起兴或 发端,在诗中有渲染 气氛、创造意境、押 韵、交代背景、引出 下文、情景交融等作 用。
以 哀 景 写 乐 。
以 乐 景 写 哀 ,
折柳送别 意象“柳”的内涵
柳的谐音“留” 柳的祛邪功能 柳的再生功能 有心栽花花不发,


无心插柳柳成荫
柳的“聚集”古义
将中国富有传 统内涵的意 象与服饰图 案相结合
《 诗 经 周 南 桃 夭 》
之 子 于 归 , 宜 其 室 家 。
桃 之 夭 夭 , 灼 灼 其 华 。
—— · ·
“六诗”或“六义”


六诗 六义


比 兴
三、小结


《诗经》是我国的文化源头之一, 对后世影响深远。请同学们了解 其编定、体制、内容,识记“六 义”(风雅颂赋比兴),同时活
诗经 诗 赏 经 析 六义
学习目标:
1、了解《诗经》的编定、版本、内容等; 2、识记“六义”(风雅颂赋比兴)、《诗经》名句; 3、将中国传统文化与服饰文化相结合。

点:
1、识记“六义”、 《诗经》名句; 2、将中国传统文化与服饰文化相结合。

点:
1、赋比兴的运用; 2、将中国传统文化与服饰文化相结合。
回顾所学内容
一、《诗经》概述 1、总述 2、版本 3、编定 4、内容 二、《诗经》六义 1、体制:风雅颂 2、表现手法:赋比兴 三、小结
目 录
四、作业


下一讲: 《诗经》中的服饰文化
《诗经》中的服饰文化
《诗经》意境启发服装设计思路 《诗经》意象在服装图案中的应用
编 定
内容
政治 经济
一、《诗经》概述
社会 军事 社会 民俗
社会 农事 真挚 感情
二、《诗经》“六诗”或“六义”


六诗 六义
颂 赋 比 兴
二、《诗经》六义



体 制
《诗经》体制
内容多为男女言 情、战争徭役 之苦、对统治 阶级剥削压迫 的揭露、腐朽 荒淫的讽刺。
主要产生于今甘 肃、陕西、山 西、河北、河 南、山东、安 微、湖北等地 区。
2010年 2月,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向熹译 注,刘晓翔设计的《诗经》,因其典雅、质朴而 不失创意,在德国莱比锡“世界最美的书”评选 中一举夺魁。
学活用,将中国传统文化应用到 服饰设计与制作中去。
四、作业
1、建议:阅读《诗经》 2、识记“六义”(风、雅、颂、赋、比、 兴)。 3、背诵诗经名句、《关雎》。 4、思考:将泰山文化和服饰设计相结合; 将中国富有传统内涵的意象与服饰图案 相结合 。
诗 经 六义
读经诵典 关 雎 (国风·周南)
关雎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 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 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 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诗之六义”说
汉代《毛诗序》的作 者,根据《周礼》 的说法提出了“诗 之六义”说:“故 诗有六义焉,一曰 风,二曰赋,三曰 比,四曰兴,五曰 雅,六曰颂。”
一、《诗经》概述
壹· 鲁齐韩三家诗 齐之辕固生 鲁之申培 燕之韩婴
贰· 毛诗 鲁之毛亨 赵之毛苌
版本
一、《诗经》概述
“孔子删诗说” 《史记· 孔子世家》记载:“古者诗三千余篇,及至孔 子去其重,取可施于礼义……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 之。” “采诗说” 《汉书· 艺文志》记载:“古有采诗之官,王者所以 观风俗,知得失,自考正也。” “献诗说” 《国语· 周语》记载:“天子听政,使公卿至于列士献 诗……”
颂,是用于宗庙祭 祀的一种舞曲,分 为周颂31篇、鲁颂 4篇、商颂5篇,共 40篇。
《诗经》体制
閟宫 诗经· 鲁颂

将泰山文化和服 饰设计相结合
泰山岩岩,鲁邦所詹。 奄有龟蒙,遂荒大东。 《毛序》:“《閟 宫》,颂僖公能复 至于海邦,淮夷来同。 周公之宇也。” 莫不率从,鲁侯之功。
二、《诗经》六义

风,指地方的乐调,又称 “国风”,分为十五国风 (周南25、召南14、邶19、 鄘10、卫10、王10、郑 21、齐11、魏7、唐12、 秦10、陈10、桧4、曹4、 豳7),共160篇,是当时 各诸侯国所辖地域的土风 歌谣。
《诗经》体制
蒹 葭 (国风·秦风)

该诗描写了作者对于“伊 人” 不懈追求的过程。 表现了诗人对“伊人”的 真诚向往、执著追求但追 求不得的失望、惆怅的心 情。
《 诗 经 邶 风 击 鼓 》
执 子 之 手 , 与 子 偕 老 。
死 生 契 阔 , 与 子 成 说 。
—— · ·
知我者谓我心忧, 不知我者谓我何求。
——《诗经· 王风· 黍离》
《诗经》表现手法


硕鼠
(《国风· 魏风》) 硕鼠硕鼠, 无食我黍! 三岁贯女, 莫我肯顾。
比,打比方, 比喻。 如《硕鼠》 、 《硕人》对庄 姜的美貌描写。
《诗经》表现手法

硕人
(《国风· 卫风》)
手如柔荑, 肤如凝脂, 领如蝤蛴, 齿如瓠犀。 螓首蛾眉。 巧笑倩兮, 美目盼兮。

比,打比方, 比喻。 如《硕鼠》 、 《硕人》对庄 姜的美貌描写。
清代姚际恒评价: “千古颂美人者无出其右,是为绝唱。”
《诗经》表现手法

子 衿
(《国风· 郑风》) 青青子衿, 悠悠我心。 纵我不往, 子宁不嗣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