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生态系统服务的生态承载力_概念_内涵与评估模型及应用_曹智

合集下载

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与应用

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与应用

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与应用第一章:引言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是一种重要的方法,用于衡量生态系统的各种生态价值。

根据生态学的定义,生态系统服务是指自然环境中的人类可受益的生态过程、功能和资源。

生态系统服务包括许多方面,如水文地质服务、土地利用服务、气候服务、物质生产服务、文化服务等。

本文将探讨这些生态系统服务的价值评估和应用。

第二章:生态系统服务的类型生态系统服务可分为四大类:提供支持生命的生态系统服务、调节性生态系统服务、物质生产性生态系统服务以及文化性生态系统服务。

提供支持生命的生态系统服务指的是生态系统提供的不可替代的生产能力,如食物链、生态系统组成、土壤形成等。

调节性生态系统服务指的是生态系统能够通过调节和减缓自然过程,以维持生态平衡、环境质量和人类福利,如气候调节、洪水调节等。

物质生产性生态系统服务指的是生态系统能够提供人类所需的原材料和资源,如农业、林业、渔业等。

文化性生态系统服务指的是生态系统能够提供人们的文化信仰、意识形态和身份认同,如旅游、野外游等。

第三章: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的方法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可分为两种方法:直接评估法和间接评估法。

直接评估法是指以直接测量方法来获取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方法,如市场价格法、生产成本法、问卷调查法、企业文献和账目法等。

间接评估法是指以间接测量方法来获取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方法,如影响评估法、资源等价法等。

第四章: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的应用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的应用主要包括以下方面:政策决策、资源配置、环境管理、生态修复、生态保护等。

在政策决策方面,生态系统服务评估可以为政策制定者提供有关环境管理的更多信息,有助于决策者制定有针对性的环境政策。

在资源配置方面,生态系统服务评估可以帮助决策者在分配资源时更好地考虑到环境风险和生态贡献,使资源配置更公平、合理。

在环境管理方面,生态系统服务评估可以为环境规划、环境影响评估等环境管理活动提供更多科学依据。

在生态修复和生态保护方面,生态系统服务评估可以通过识别植物和动物种群的重要性和价值,从而提高生态修复和管理工作的效率和成果。

生态系统服务评估与环境决策支持技术

生态系统服务评估与环境决策支持技术

生态系统服务评估与环境决策支持技术生态系统服务评估与环境决策支持技术是一种综合利用生态学、经济学和社会学等相关学科知识的方法,旨在评估和量化生态系统为人类社会提供的各种物质和非物质服务,为环境决策提供科学依据和决策支持。

本文将介绍生态系统服务评估的概念、方法和应用,并讨论环境决策支持技术在可持续发展中的作用。

一、生态系统服务评估的概念和方法1.1 生态系统服务的概念生态系统服务是指生态系统对人类提供的各种直接和间接、可观和不可观、有形和无形的利益。

它包括物质生态系统服务(如食物生产、水资源、木材和药物等),以及非物质生态系统服务(如气候调节、景观美化和文化传承等)。

1.2 生态系统服务评估的目的生态系统服务评估旨在明确生态系统对社会经济的贡献,为环境决策制定提供科学依据,推动可持续发展。

通过评估生态系统服务,可以清晰地认识自然资源的价值和功能,为环境管理和生态保护提供指导。

1.3 生态系统服务评估的方法生态系统服务评估包括三个核心步骤:识别、评估和估值。

识别阶段旨在明确生态系统所提供的各类服务,并建立生态系统与服务之间的联系。

通过对生态系统结构、功能和过程进行分析,确定各类生态系统服务类型和范围。

评估阶段旨在定量或定性地评估各类生态系统服务的数量和质量。

常用的评估方法包括物理测量法、模型模拟法和专家评估法等。

估值阶段旨在将生态系统服务转化为经济价值。

估值方法可以基于市场价格、替代成本、调查问卷和生态经济学模型等。

二、环境决策支持技术的应用2.1 环境决策支持技术的定义环境决策支持技术是指应用信息技术和决策分析方法,为环境决策制定提供科学依据和决策支持的技术手段。

它通过整合和分析环境数据、模拟环境变化和预测环境效应,帮助决策者制定合理的环境政策和管理措施。

2.2 环境决策支持技术在可持续发展中的作用环境决策支持技术在可持续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首先,它能够提供科学依据和决策支持,辅助决策者制定合理的环境政策和管理措施。

基于生态系统健康的生态承载力评价

基于生态系统健康的生态承载力评价
鉴于此在研究前人对生态系统健康及相关生态系统健康标准的基础上本文将流域生态系统健康评价标准划分为病态不健康亚健康健康非常健康5个等级每个等级的生态学含义见流域生态系统健康标准的生态学涵义table1ecologymeaningforstandardsofwatershedecosystemhealt生态系统健康等级生态学涵义病态不健康亚健康健康非常健康活力非常弱结构完全不合理恢复力服务功能和人群健康非常差活力较弱结构不协调恢复力服务功能和人群健康较差活力结构恢复力服务功能和人群健康一般活力强结构合理协调恢复力服务功能和人群健康水平较强活力非常强结构均衡恢复力服务功能和人群健康非常强如何确切地将流域生态系统健康指标进行分级划分流域尺度实测数据的等级归属国内外尚无先例
Y ANG Zhifeng , SUI Xin. Assessment of the ecological carrying capacity based on the ecosystem health[J ] . Acta Scientiae Circumstantiae ,2005 ,25 (5) :586 - 594
基于生态系统健康的生态承载力评价
杨志峰 ,隋 欣
北京师范大学环境学院 水环境模拟国家重点实验室 ,北京 100875 收稿日期 :2004207213 修回日期 :2005201225 录用日期 :2005201228 摘要 : 针对自然生态系统和传统生态承载力研究中评价标准相对单一 、 评价结果简化 、 不利于实际应用等问题 , 提出了基于生态系统健康的生 态承载力概念 ,探讨了其内涵和基本特征 ; 建立了水电梯级开发对生态承载力影响和基于生态系统健康的生态承载力计量模型 ; 给出了基于生 态系统健康的生态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和标准的确定方法 ,初步构建了基于生态系统健康的生态承载力理论框架 . 以黄河流域青海片为研究 区域 ,建立了适合该区域的基于生态系统健康的生态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 、 权重和评价标准 ,并对青海片内水电梯级建设对生态承载力的影响 进行了深入分析 . 结果表明 ,黄河流域青海片水电梯级开发规划实施的不同阶段对共和县生态承载力指数均为正面影响 ,但对青海片和沿黄其 它县均为负面影响 ; 梯级开发规划全面实施后 ,将使青海片的生态承载力指数下降 919 % ,生态系统健康等级也将由亚健康状态降至不健康状 态. 关键词 : 生态承载力 ; 生态系统健康 ; 评价 ; 水电梯级开发 ; 黄河流域 文章编号 :025322468 (2005) 0520586209 中图分类号 :X826 文献标识码 :A 3

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及其在决策中的应用

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及其在决策中的应用

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及其在决策中的应用一、引言生态系统是指一定范围内的生物群落和非生物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

生态系统服务是指生态系统对人类的各种物质和非物质需求的满足,包括食品、水、气候调节、康复药物等。

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是对生态系统服务进行定量评估和价值量化的过程,是衡量生态系统对人类福祉的贡献程度的一种重要方法。

本文将从生态系统服务的概念、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的方法和在决策中的应用等方面进行深入探讨。

二、生态系统服务的概念和分类生态系统服务是生态系统为人类提供的各种物质和非物质产品和服务的总称。

根据不同的分类方法,生态系统服务可以分为4类:供给型生态系统服务、调节型生态系统服务、支持型生态系统服务和文化服务。

供给型生态系统服务指直接为人类提供物质产品的服务,如食品、水、木材等;调节型生态系统服务是指通过调节气候和水循环等过程维持生态系统稳定的服务,如气候调节、防洪保护等;支持型生态系统服务是指为生态系统的自身维持运行提供支持的服务,如土壤形成、营养循环等;文化服务是指人类从生态系统中获得的精神文化产品和服务,如美景赏析、休闲娱乐等。

三、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的方法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是对各种生态系统服务进行定量评估和价值量化的过程,是确保生态系统保护和可持续管理的重要工具。

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的方法多种多样,主要包括市场方法、避免成本方法、替代成本方法、效用价值方法等。

市场方法是指通过市场行为和交易来确定生态系统服务的价值,如食品、水资源等;避免成本法是指通过测算为避免生态系统灾害和损失所需的成本来评估生态系统服务的价值;替代成本法是指通过测算替代生态系统服务所需的成本来评估生态系统服务的价值;效用价值法是指通过问卷调查和实验来测算人们对生态系统服务的偏好程度和价值。

四、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在决策中的应用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是科学决策的重要依据,可以帮助相关部门和企业制定相关和措施,促进生态保护和可持续管理。

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评估与应用

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评估与应用

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评估与应用在我们生活的地球上,生态系统就如同一个巨大而复杂的机器,默默地为人类提供着各种各样至关重要的服务。

然而,对于这些服务功能,我们往往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和深入的了解。

那么,什么是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又该如何对其进行评估和应用呢?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指的是生态系统为人类提供的各种直接或间接的利益。

这包括了提供食物、水、木材等物质资源,调节气候、净化空气和水、减轻自然灾害等调节服务,以及提供文化、娱乐、精神寄托等文化服务。

首先,让我们来看看物质生产方面的服务功能。

森林为我们提供木材,农田为我们产出粮食,河流湖泊为我们带来水产品。

这些都是我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物质基础。

以木材为例,我们建造房屋、制作家具都离不开它。

而评估这一服务功能时,需要考虑木材的产量、质量以及可持续性。

如果过度砍伐森林,就会破坏这一服务功能,导致木材资源的短缺和生态平衡的破坏。

在调节服务功能方面,生态系统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例如,森林能够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调节大气成分,缓解全球气候变化。

湿地能够净化污水,蓄水防洪,减轻洪涝灾害的影响。

城市中的绿地也能够降低气温,减少热岛效应。

评估调节服务功能时,需要运用各种科学方法和技术手段。

比如,通过监测大气中二氧化碳的浓度变化来评估森林对碳的吸收能力,通过分析河流中污染物的浓度变化来评估湿地的净化效果。

文化服务功能虽然不像物质生产和调节服务那样直观,但同样对人类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感有着重要影响。

美丽的自然风光能够激发艺术家的创作灵感,成为旅游胜地吸引游客,为当地带来经济收入。

一些古老的森林和湿地还承载着当地的文化传统和历史记忆,具有重要的精神价值。

评估文化服务功能需要考虑人们对生态系统的感知和体验,以及生态系统对当地文化和社会的影响。

那么,如何对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进行评估呢?评估方法多种多样,常见的有市场价值法、替代成本法、条件价值法等。

市场价值法适用于那些可以在市场上交易的生态系统服务,比如木材、水产品等。

(完整版)生态承载力评价

(完整版)生态承载力评价

生态承载力评价一、生态承载力的概念、内涵和特性。

1、生态承载力:指一定条件下生态系统为人类活动和生物生存所能持续提供的最大生态服务能力,特别是资源与环境的最大供容能力。

或是指:在不削弱某一地区的生产能力的情形下,该区域所能持续支持某一种群的最大生物数量。

用生态足迹来衡量时,指在不损害有关生态系统的生产力和功能完整性的前提下,一个区域所拥有的生物生产性空间的总面积。

自然环境资源财富来自地球生物圈作用,推动生物圈物质循环的能源有3种,即太阳辐射能、潮汐能和地热能,为避免重复计算,根据能值理论,同一性质的能量投入只取其最大值。

风能、雨水化学能和雨水势能都是太阳光的转化形式,只取其最大项雨水化学能。

海潮则由月亮和太阳对地球引力所引起,与太阳光性质不同,也应计入,可更新资源只取雨水化学能和海潮能。

两者的相对应的生物生产性土地面积,作为研究区域的人均生态承载力值。

2、生态承载力的理论内涵生态承载力包括两层基本含义:第一层涵义是指生态系统的自我维持与自我调节能力,以及资源与环境子系统的供容能力,为生态承载力的支持部分;第二层涵义是指生态系统内社会经济子系统的发展能力,为生态承载力的压力部分。

生态系统的自我维持与自我调节能力是指生态系统的弹性大小,资源与环境子系统的供容能力则分别指资源和环境的承载能力大小;而社会经济子系统的发展能力指生态系统可维持的社会经济规模和具有一定生活水平的人口数量。

3、生态承载力的特性(1)客观性生态承载力的客观承载性是生态系统最重要的固有功能之一,这种固有功能一方面是为生态系统抵抗外力的干扰破坏提供了基础,另一方面为生态系统向更层次的发育奠定了基础。

(2)可变性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是相对意义的稳定,是可以改变的,而不是固定不变。

所以说,生态承载力虽然客观存在,但是不是固定不变的,因此认为应按照对自己有利的方式去积极提高系统的生态承载力。

(3)层次性生态环境的稳定性不仅表现为小单元的生态系统水平上,而且表现在景观、区域、地区以及生物圈各个层次的生态系统水平上。

生态系统服务评价理论及其应用方法分析

生态系统服务评价理论及其应用方法分析

生态系统服务评价理论及其应用方法分析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和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对自然资源的依赖逐渐增加,导致环境问题日益凸显。

生态系统服务评价作为衡量生态系统对人类福利的贡献程度以及对生态系统服务管理的评价工具,越来越受到科学家和决策者的关注。

本文将介绍生态系统服务评价理论及其应用方法的具体分析。

一、生态系统服务评价的概念和意义生态系统是地球上生物和非生物成分相互作用形成的自然系统,包括生物多样性、土地利用类型、土壤、水和空气等。

生态系统服务是指生态系统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的直接和间接的经济、社会和文化价值,如食品生产、饮用水和木材等。

生态系统服务评价是对生态系统服务和资源价值的定量分析和评估。

生态系统服务评价的意义在于,它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生态系统对人类福利的贡献,得出生态系统管理效益评估,并为实现生态系统的可持续管理提供经济和政治基础。

此外,生态系统服务评价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生态系统在资源分配和环境治理中的重要性,以及在可持续发展战略中的关键作用。

二、生态系统服务评价的方法和数据来源生态系统服务评价的方法和数据来源包括生态学、经济学、社会学、决策分析和不确定性分析等。

其中,生态系统服务评价的核心是定量分析方法。

生态学对生态系统组成和功能进行描述和分析,经济学用货币单位来衡量生态系统服务的价值,社会学和决策分析方法则将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转换为政策决策中的具体利益收益和成本。

不确定性分析方法则用于模拟和评估评价结果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生态系统服务评价中所需的数据来源主要包括生态系统科学、社会经济统计和政策规划等。

其中,生态系统科学提供了生态系统服务和资源的基础数据,社会经济统计提供了各种人类活动和社会经济条件的描述和统计数据,政策规划则为生态系统服务的实施和管理提供了框架和政策目标。

三、生态系统服务评价的应用1.生态系统管理生态系统服务评价的重要应用是为生态系统管理提供科学依据和政策指导。

评价结果可以帮助决策者识别生态系统服务产生的贡献和影响,制定和实施相关规划和措施,提高生态系统服务管理效益和可持续性。

二:生态系统承载力理论与方法(生态足迹)

二:生态系统承载力理论与方法(生态足迹)

城市生态规划关键技术方法之二:生态系统承载力理论与方法(生态足迹)生态承载力的概念从自然生态系统的种群承载力到资源承载力、环境承载力,又发展到生态系统承载力。

他的概念在不断发生演变。

城市生态系统承载力可以这样定义:在正常情况下,城市生态系统维系其自身健康、稳定发展的潜在能力,主要表现为城市生态系统对可能影响甚至破坏其健康状态的压力产生的防御能力、在压力消失后的恢复能力以及为达到某一适宜目标的发展能力。

这个定义非常抽象,在实际工作中,往往使用人口等城市生态系统承载力的外在表征来进行量化。

目前,国内外学者普遍使用的生态承载力的量化方法为生态足方法,即以可利用的土地面积为单位对城市生态系统承载力进行表征。

关于生态承载力的其它度量和表达方法我会在之后的文章中涉及到,这里主要讨论常用的生态承载力分析评价方法,即生态足迹。

简单的理解,生态足迹是生态系统的需求,生态承载力是生态系统的供给,二者比较可以计算出生态赤字或是生态盈余。

这就是生态足迹法在生态承载力研究方面的应用。

生态足迹法多用于城市生态系统的现状评价中,分析出该区域人口对自然资源的利用状况和计算时刻该区域的可持续性。

这篇文章中的内容主要参考杜斌、张坤民的《城市生态足迹计算方法的设计与案例》和郭秀锐、杨居荣的《城市生态足迹计算与分析——以广州为例》。

生态足迹EF (eco logical foo tp rin t) 是20 世纪90 年代初提出的一种从生态学角度来衡量可持续发展程度的方法[ 1 ]。

生态足迹衡量在一定的人口与经济规模条件下, 人类消耗了多少用于延续其发展的自然资源, 并将人类活动对生物圈的影响归纳成一个数字, 即人类活动排他性占有的生物生产土地。

一个已知人口(个人、城市或国家) 的生态足迹, 即是生产相应人口所消费的所有资源和消纳这些人口产生的所有废物所需要的生物生产面积(包括陆地和水域)。

将生态足迹同国家或区域范围内所能提供的生物生产面积相比较, 能够判断一个国家或区域的生产消费活动是否处于当地的生态系统承载力范围之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自然资源学报JOURNAL OF NATURAL RESOURCES第30卷第1期2015年1月V ol.30No.1Jan.,2015基于生态系统服务的生态承载力:概念、内涵与评估模型及应用曹智1,2,闵庆文1*,刘某承1,白艳莹1(1.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北京100101;2.中国科学院大学,北京100049)摘要:生态承载力是生态学研究的难点之一,是较资源承载力、环境承载力等更为复杂和综合的概念。

论文在分析当前生态承载力研究进展的基础上提出以“生态系统—生态系统服务—人口和经济(承载力)”为研究主线的基于生态系统服务的生态承载力(Ecosystem-Services-based Ecological Carrying Capacity ,ESECC )的定义,即某个区域生态系统的结构、过程及其空间格局决定的生态系统服务所能支撑的具有一定发展水平的人口和经济规模,并构建ESECC评估模型:将所有与人类密切相关的生态系统服务纳入评估模型,把生态系统和人类活动看作“黑箱”,针对每种生态系统服务分别评估其承载力,并根据“短板效应”取最小值作为区域生态承载力。

最后以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云南红河哈尼稻作梯田系统”核心保护区之一云南省红河县为例对ESECC 评估模型进行案例研究。

关键词:生态承载力;生态系统服务;基于生态系统服务的生态承载力;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云南省红河县中图分类号:Q149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3037(2015)01-0001-11DOI :10.11849/zrzyxb.2015.01.001承载力研究起源于1798年的Malthus 人口论[1]。

Malthus 在《人口原理》(An Essay on the Principle of Population )中将粮食作为人口增长的限制因素,讨论了人口增长的极限问题,奠定了承载力研究的基本框架[2]。

20世纪早期,承载力研究关注点集中在增长变量的变化规律上,生物学家利用实验室或野外条件下的动物、微生物种群数据对Lo-gistic 方程进行拟合研究[3-4],验证种群数量极限的存在。

1972年罗马俱乐部发表《增长的极限》,回归到Malthus 人口论的研究框架,将限制因素增加为粮食、资源和环境。

《增长的极限》著作的发表引起了对全球可持续发展的关注,承载力研究也得到了推动。

承载力被引入到了土地、水、矿产、环境等不同领域,发展了针对性更强的土地承载力、水资源承载力、矿产资源承载力、环境承载力等概念。

随着经济发展,各种资源环境要素都成为制约人类发展的限制因素,针对单一要素的承载力研究局限性越来越突出。

学者提出生态承载力这一综合概念,用系统的思想试图解决人类活动受各种限制因素制约的问题。

近几年来,生态承载力研究方法不断完收稿日期:2013-11-22;修订日期:2014-03-31。

基金项目: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一三五”战略科技计划项目(2012ZD007);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31200376)。

第一作者简介:曹智(1989-),男,山东济南人,硕士生,研究方向为资源生态、土地利用和乡村发展。

E-mail:caoz.11s@*通信作者简介:闵庆文(1963-),男,江苏徐州人,研究员,博士,研究方向为资源生态安全与区域可持续发展。

E-mail:minqw@自然资源学报30卷2善,案例研究不断丰富。

研究方法上,对传统的生态足迹法从区域贸易、核算内容方面进行完善[5-7],针对具体研究区构建相应的指标体系[8-9],针对变化规律增强时间序列研究[8,10-11],使研究更具系统性、针对性和预测性。

案例研究上,在行政区[8,11]、生态脆弱区[12-13]、流域[14-15]、群岛[16]等不同区域对可持续发展水平和空间格局[17-19]进行应用研究,并引入旅游[16]和城市规划[20-21]等领域,丰富了生态承载力实证研究。

然而,承载力从一开始出现发展到土地承载力,始终围绕生物种群(包括人)的增长极限问题,被引入到资源(水、矿产)领域后,研究的焦点扩大为人口和经济的增长极限。

经济发展引起更多资源危机,促使承载力研究纳入多种限制因素,承载力研究的增长极限问题变得模糊多变。

生态足迹的提出给生态承载力研究带来一种可行的解决办法,以至于生态足迹提出了近20a仍被广泛引用。

然而,生态承载力研究的焦点也因生态足迹出现从人口和经济的增长极限转移到区域可持续发展程度的评估上。

此外,学者想用生态承载力解决区域发展中出现的资源、环境、生态等所有宏观问题,生态承载力包含了区域发展的所有限制因素,演变成研究区域“自然-经济-社会”复合系统的工具,扩大了生态承载力的内涵,可以理解为区域承载力。

本文从生态系统出发分析生态承载力的内涵,试图从生态系统服务角度研究生态承载力,回归承载力研究的增长极限问题。

1基于生态系统服务的生态承载力概念与内涵生态承载力与资源承载力、环境承载力以及区域承载力相比,更应该突出的是生态系统的承载力。

生态系统是在一定空间中共同栖居着的所有生物(即生物群落)与其环境之间由于不断地进行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过程而形成的统一整体[22]。

生态系统由非生物环境、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4部分构成,生产者能够在适宜的水热条件下以非生物环境中的无机物制造有机物,是生态系统所有消费者生存和发展的基础,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通过捕食和分解关系联系在一起形成网络,即食物网,物质和能量沿着这个网络循环和流动,形成生态过程。

这个过程给人类带来种种惠益,如提供食物、保持水土、净化环境等等。

由非生物环境差异及其影响下形成的种类和数量各异的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组成的不同类型的生态系统,其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存在差别,给人类带来的惠益也就不同。

生态过程遵循林德曼(Lindeman)“十分之一法则”,即每通过一个营养级,有效能量大约为前一营养级的1/10,人类从生态过程获得的惠益不是无限的。

当人类过度索取或破坏时会引起生态系统向脆弱化发展,以至崩溃,因此人类的行为应在生态过程产生的惠益之内,并且可以通过对生态过程产生的惠益进行估算确定人类活动程度的大小,即生态承载力。

千年生态系统评估(millennium ecosystem assessment,MA)将人类从生态系统获取的惠益称为生态系统服务,并分为供给服务、调节服务、文化服务和支持服务四类[23]。

本文从生态系统服务的角度提出基于生态系统服务的生态承载力(Ecosystem-Services-based Ecological Carrying Capacity,ESECC)的定义,即某个区域生态系统的结构、过程及其空间格局决定的生态系统服务所能支撑的具有一定发展水平的人口和经济规模。

把生态系统服务看作生态系统提供给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限制性资源,ESECC以生态系统服务为生态承载力的限制因素,以人口数量和经济规模为增长变量,按照“生态系1期曹智等:基于生态系统服务的生态承载力:概念、内涵与评估模型及应用统—生态系统服务—人口和经济(承载力)”的主线研究生态承载力。

其内涵包括:①生态系统的结构和过程是生态承载力的基础。

区域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结构,包括组分结构、时空结构和营养结构。

生态系统还不断进行着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即发生着生态过程。

正是生态过程的时时进行,生态系统提供了人类生活和经济发展的物质基础和环境基础,产生了生态承载力。

②生态承载力具有复合性,涉及包含自然生态系统和社会经济系统在内的复合系统。

生态承载力的承载主体是区域生态系统,表现为生态系统服务,是承载力的限制因素;生态承载力的承载对象是人类社会经济系统,表现为人口数量和经济规模,是承载力的增长变量。

生态系统和社会经济系统通过生态系统服务这个媒介发生相互作用,生态系统源源不断地提供人类需要的各种生物产品,同时,消纳生活和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各种污染物。

③生态承载力具有动态性和空间分异性。

生态系统结构和过程具有动态性和空间分异性,人类社会经济活动也具有动态性和空间分异性,决定了生态系统结构和过程对生态系统服务的提供和人类社会经济活动对生态系统服务的消耗具有动态性和空间分异性,因此生态承载力具有动态性和空间分异性。

也正因为这个原因,本文对ESECC 概念作时间(“一定发展水平”)和空间(“某区域”)限定。

2基于生态系统服务的生态承载力评估模型根据ESECC 的定义,得到ESECC 的计算公式为:ESECC P =TES ESP =TES LESP +PESP =TES LESP +PGDP ×PPESPESECC E =ESECC P ×PGDP (1)其中:ESECC P 为基于生态系统服务的生态承载力的人口规模;ESECC E 为基于生态系统服务的生态承载力的经济规模;TES 为区域生态系统服务总量;ESP 为区域人类活动(生活和生产)对生态系统服务的人均消耗;LESP 为区域人类生活对生态系统服务的人均消耗;PESP 为区域人类生产对生态系统服务的人均消耗;PGDP 为区域人均生产总值;PPESP 为区域单位产值对应的生产活动对生态系统服务的消耗。

ESECC 评估模型以物质量的形式分别表征生态系统提供的所有类型的生态系统服务量和人类活动(生活和生产)对生态系统服务的消耗量,并取生态系统服务支撑的人口和经济规模中最小值作为生态承载力。

其中,基于生态系统服务的生态承载力的人口规模计算公式如下,经济规模可用公式(1)计算。

ESECC P =min(ESECC P 1,ESECC P 2,ESECC P 3,⋯,ESECC Pn )(2)ESECC Pi =TES i ESP i =TES i LESP i +PESP i =TES i LESP i +PGDP ×PPESP i (3)其中:ESECC Pi 为基于i 类生态系统服务的生态承载力的人口规模;TES i 为区域i 类生态系统服务总量;ESP i 为区域人类活动(生活和生产)对i 类生态系统服务的人均消耗;LES-P i 为区域人类生活对i 类生态系统服务的人均消耗;PESP i 为区域人类生产对i 类生态系统服务的人均消耗;PPESP i 为区域单位产值对应的生产活动对i 类生态系统服务的消耗。

生态承载力涉及限制因素较多,生态承载力研究面临不同限制因素转换合并问题。

生态足迹理论认为人类维持生存消费的各种产品、资源和服务都可追溯到提供生产这些物质所需的原始物质与能量的生物生产性土地面积,把人类的所有消费转化为统一的生330卷自然资源学报物生产性土地面积进行加和[24]。

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理论用经济的手段对不同类型的生态系统服务进行合并[2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