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环境生态学第一章
城市生态环境学知识点总结

城市生态环境学第一章引论?城市生态环境学研究的对象是城市,是城市居民与其生存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城市生态环境。
?生态学家定义:城市是一个复杂的生态系统,是以人为本,人口、活动、设施、物质、科技、文化高度集中,并不断高速运转的开放性有机综合体。
?城市的定义(联合国):凡拥有10万人以上,居住、工商业、行政、文化娱乐等建筑物占50%以上的面积,具有发达的交通网络和车辆来往频繁的人类集聚区域。
?人口高度集中、物质高度集中、设施高度集中、活动高度集中、科技文化高度集中是城市区别于乡村的基本特征。
?人、物(生物、非生物)、空间(理化环境),是构成城市的三个基本因素,三位一体,以人为主体。
以人为主体是城市的根本性质。
?城市的主要机能:居住、工作、休息、交通。
?1970年4月22日为第一个“地球日”;9月16日国际保护臭氧层日;6月5 日世界环境日;7月11日世界人口日。
?环境总是相对于某个中心事物(或称主体)而言的,总是作为某个中心事物的相对面而存在的。
?环境对干扰具有的功能特性:整体性、有限性、隐显性、灾害放大性、持续反映性、不可逆性。
?生态:关于生物有机体与其周围外部世界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
?生命有机体存在的周围空间,包括空气、阳光、水体、地质、地貌、动物、植物、微生物、土壤等,是客观存在的自然物或称自然条件。
?与生物体相互作用的资源环境或与生物体进行物质能量流动的因素,称为生态环境(有机体所处的环境或称生活环境)。
?城市生态环境学其学科性质具有交叉性、二重性和综合性。
?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是城市生态环境研究的目的和任务。
?城市生态环境研究可以分为三个密切联系的方面:一是资源方面,二是环境方面,三是生态方面。
?环境问题是指地球环境对人类生存和发展产生不良影响的问题,是人类活动作用于地球环境所引起的环境质量变化以及这种变化反作用于人类,对人类的生存发展产生不良的影响的问题,或者说由自然力或人力引起的生态平衡破坏最后直接或间接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问题。
环境生态学复习资料

环境生态学复习资料《环境生态学》教学内容•第一章 绪论•第二章 生物与环境•第三章 生物圈中的生命系统(种群生态学、群落生态学)•第四章 生态系统生态学•第五章 生态系统服务•第六章 退化生态系统及其修复、生态工程(教材中第六、八章合并,课外内容)•第七章 生物毒理与生物富集(教材中第七章部分内容)•第八章 生态管理、生态影响评价、生态规划、生态监测(教材中第九章、第七章部分)•第九章 全球环境变化与可持续发展(教材中第十章、课外内容)掌握内容第一章 绪论1生态学概念及研究对象。
生态学定义:研究生物与周围环境(生物、非环境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
研究对象:生物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生物圈。
生命支持系统:是指地球上生命系统生存所需要的某些必要的条件,主要包括大气圈、水圈、岩石圈和能量。
2.生态圈:生物圈与生命支持系统的统一体,是地球上全部生物和与之发生相互作用的环境的总和,包括生物圈和生命支持系统两大部分。
3.人类社会的发展与环境问题的产生及演变:人类社会初期阶段的人与环境:人类进化过程中的重要事件:700万年前人科的起源两足行走的猿类物种“适应辐射”250万年前人属的起源和现代人的起源现代人的进化活动可能发生在50万年到3.4万年前之间标志现代文明的文字出现在大约6000年前农业社会与人类对自然环境的开发现代工业文明对环境的冲击与破坏4.环境生态学的概念 。
定义:研究人为干扰下,生态系统内在的变化机制、规律和对人类的反效应,寻求受损生态系统恢复、重建和保护对策的科学。
是生态学和环境科学的交叉学科。
5.环境科学的研究内容 。
①人类与其生存环境的基本关系。
②污染物在自然环境中的迁移、转化、循环和积累的过程及规律。
③ 环境污染的危害。
④ 环境质量的调查、评价和预测。
⑤ 环境污染的控制与防治。
⑥自然资源的保护与合理使用。
⑦ 环境质量的监测、分析技术和预报。
⑧ 环境规划。
⑨ 环境管理。
第二章 生物与环境1. 物种(种)的概念,其内在因素。
城市生态学

6
2021/6/21
孤立农家 市井集镇 老工业区 新工业区
城市化发展过程
7
2021/6/21
海岸地面抬升(1cm/a)促使港口向河流下游深
水处迁移, 船只吨位(吃水深度)的增加亦加速了
该过程—港口城市形成。
8
2021/6/1
欧洲的城市化发展
9
2021/6/21
2、城市生态学(Urban Ecology)
可持续发展: 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 后代人满足其需求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
14
2021/6/21
(二)分支学科
❖城市自然生态学(Urban Natural ecology) 人类活动对所在地域自然生态系统的积极和消极影 响,以及地域自然要素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即人的 城市活动与地域的自然生态系统要素之间的相互关 系。
❖6 、 城 市 与 区 域 可 持 续 发 展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城市及所在区域的可持续发 展。
❖7、城市生态学原理的应用(Practice): 城 市规划、建设、管理、处理城市生态环境问 题。
13
2021/6/21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10
2021/6/21
❖ R.Mckenzie(麦肯齐,1925): 城市生态学是人们的空间关系、时间关系,如何
受城市环境影响的研究。(社会生态学)
城市生态学是研究城市人类活动与城市环境之间 的关系的学科。将城市视为以人为中心的人工生 态系统。
理论上:研究其发生、发展的动因、组合和分布 规律,结构和功能的关系,调节和控制的机理。
16
2021/6/21
三、城市生态学研究的社会意义
城市生态学各章节习题汇总

第五章 习 题
1、你是如何理解人类及其它生物与地质环境的关系的? 2、按城市建设对地质过程的稳定程度,可划分为哪3种类型? 3、城市建设中必须考虑哪些地质因素?这些地质因素是如何
影响城市建设的? 4、城市主要分布在哪些地貌部位?请分别举例说明。 5、影响城市活动的主要地貌因素有哪些? 6、城市地貌图的作用和意义。 7、简述城市人工环境对城市气候的影响。 8、简述我国酸雨的特征和危害。 9、简述酸雨的生态环境的影响。 10、中国城市水环境的特点是什么? 11、简述过境河流在城市生态环境建设中的功能。 12、简述城市化对过境河流水文性质、地下水的影响。
同点。 3、简述城市生态系统的脆弱性 4、城市生态系统是由哪些要素组成的? 5、理解城市生态系统的基本特征。
第四章 习 题
1、中国城市人口有几种含义? 2、中国长期实施的严格限制农村人口向城市迁移
的政策,把中国的经济、社会划分为城市和农村 两大截然不同的板块,把国民划分为城市居民和 乡村农民两种截然不同的身份,对人口城市化乃 至整个经济、社会的发展产生了哪些不利的影响? 3、如何理解城市人口迁居与城市发展的关系?
第二章 思考题
1. 什么是生态系统?它具有哪些特征?
2.生态系统的功能类群分为哪几类?各包括哪 些生物类群?它们是通过怎样的方式联系成 为一个功能整体的?
《城市生态学》课程笔记

《城市生态学》课程笔记第一章绪论一、城市生态学的概念1. 定义:城市生态学是研究城市生态系统结构、功能、过程及其与人类活动相互关系的科学。
它关注城市环境中生物与非生物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这些相互作用如何影响城市生态系统的健康和可持续性。
2. 研究对象:城市生态系统,这是一个由自然、社会和经济要素组成的复杂系统。
具体包括:- 生物成分:植物(如城市绿地、公园)、动物(如宠物、野生动物)、微生物(如土壤和水体中的微生物)。
- 非生物成分:水(如河流、湖泊、地下水)、土壤(如城市土壤特性和污染)、气候(如城市热岛效应)、建筑物(如住宅、商业建筑)。
3. 研究内容:城市生态学的研究内容广泛,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城市生态系统的组成与结构:研究城市生态系统的构成要素及其空间分布和相互关系。
- 城市生态系统的功能:探讨城市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等生态过程。
- 城市生态因子的作用:分析城市环境中的生态因子如何影响生物和非生物成分。
- 城市生态环境问题:研究城市生态环境问题的成因、影响及其解决方案。
- 城市生态规划与管理:提出基于生态学原理的城市规划和管理策略。
二、城市生态学的发展简史1. 萌芽阶段(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 背景:工业革命导致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环境问题日益突出。
- 代表性事件:关注城市卫生条件、绿化和公共健康问题。
2. 形成阶段(20世纪20年代至50年代):- 标志:芝加哥学派的社会生态学研究,特别是帕克和伯吉斯的同心圆模型。
- 成果:城市生态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逐渐形成。
3. 发展阶段(20世纪60年代至80年代):- 特点:研究内容不断丰富,如城市生态系统的能量分析、物质循环和生态平衡。
- 重要著作:如麦克哈格的《设计结合自然》提出了生态规划的理念。
4. 深化阶段(20世纪90年代至今):- 趋势:与其他学科如环境科学、社会学、经济学等交叉融合。
- 焦点:城市可持续发展和生态修复。
城市生态学

城市生态系统的基本功能通过能量流和物质循环来实 现。
城市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特点:
1.能量来源包括生物能源和非生物能源; 2.能量流动方式比自然生态系统多; 3.城市生态系统能量流动以人工为主; 4.产生热污染和“三废” 5.在流动中不断损耗,不构成循环,具有明显的单向性 6.辐射传输和物质携带
基本概念
城市生态系统的定义
特定地域内的人口、资源、环境(包括生物的和物理的、社会 的和经济的、政治的和文化的)通过各种相生相克的关系建立 起来的人类聚居地或社会、经济、自然复合体。
城市生态系统构成
城市生态系统的基本结构:社会(主导)、自然(基础)、 经济(命脉)三个亚系统。 城市生态系统的构成:是由城市人类及其生存环境组成的统 一体。
6、生态系统的基本功能
物质循环:
五种主要物质:碳、氢、氧、氮、磷。 物质循环定义: 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的三个层次:生物个体层次、生态系统层次、 生物圈层次 生态系统中营养物质再循环的主要途径:6个 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的类型:气相循环、液相循环、固相循环。
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与物质循环关系:三个 信息流、物质流和能量流的特点:
生态学的研究内容
2、生态因子
生境指的是在一定时间内对生命有机体生活、生长发 育、繁殖以及对有机体存活数量有影响的空间条件 的总和。 组成生境的因素称生态因子。生态因子影响了动物、 植物、微生物的生长、发育和分布,影响了群落的 特征。 生态因子主要有二方面因素所组成: (1) 非生物因子 (非生物环境), (2) 生物因子(生产者、消费者、 分解者)。
狭义:主要指物理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人工环境; 广义:包括物理环境和社会环境、经济环境、美学环境。 几个概念:城市自然环境、城市人工环境、城市的社会环境、 城市的经济环境、 城市景观环境
第一章环境生态学概论

4.现代生态学的发展趋势
(1)更加往宏观的方向发展:个体生态学、种群生 态学、生态系统、生物圈、全球生态学(能量和物 质的流动无国界)。
(2)广泛应用系统理论(系统生态学):建立系统 的仿真模型,仿真生态系统的行为和各种管理措施。 应用最优化原理来控制和管理生态系统。
(3)与社会科学(尤其是经济学)的结合:生态经 济学。
生态意识、生态艺术、生态运动、生态伦理。 多样化的世界才是稳定的、可持续的、美好的!
课程概要
第一章 环境生态学概论
第一节 环境生态学有关概念
一、生态学的概念、起源与发展 二、环境与环境问题 三、环境生态学的概念
第二节 环境生态学基础
一、与生态学相关学科 二、生态学等级单元 三、生态平衡 四、环境的自净作用
(20世纪60年代至今) 生态学以人类生存环境为中心 ,深入到自然科学和 社会(人文)科学中,形成各自的分支学科。渗入到 人类社会各种活动甚至思维和意识中。
形成的主要学派
①北欧学派:以注重群落结构分析为特点。 代表人物: G. E . Du Rietz ②法瑞学派:注重群落生态外貌,强调特征种的作用。 代表人物是 J.Braum-Blanquet ③英美学派:以动态和数量生态为特点。代表人物是 Clements和Tansley ④前苏联学派:植物(群落)与地学结合。代表人物: B.H.Cykayeb
陶渊明甚至把世俗生活比做牢笼,认为回归自然 生活是“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2.生态学的形成
欧洲文艺复兴时期开始,欧洲科学探索活动再 度兴起,崇尚科学调查与科学实验。一些生态学的 理论开始形成,生态学达到一呼即出的境地。生态 学来源于生物学,是生物学的基础学科之一。英语 biology就兼有“生物学”与“生态学”的两个含义。
城市生态与城市环境

城市生态与城市环境——复习资料要点第一章生态学概论1、生态学:生态学就是研究生物之间、生物与环境之间得相互关系得科学。
(P3)2、生境:指在一定时间内对生命有机体生活、生长发育、繁殖以及对有机体存活数量有影响得空间条件及其她条件得总与。
生境(生物得生活环境)包括:物理环境(非生物环境);生物环境。
(P6)3、生态因子:组成生境得因素称生态因子。
生态因子有两方面因素所组成:生物因素与非生物因素。
(P12)4、种群:在一定时空中同种个体得总与(P17)种群得基本特征:空间特征、数量特征、遗传特征。
种群得动态参数:出生率与死亡率、迁入与迁出、年龄结构与性别比、种群内禀增长率。
种间关系:种间竞争关系、种间捕食与寄生关系、种间合作与互利共生关系。
5、种群增长模式:内禀增长率(A)、实际增长率(B)、环境阻力(C):A—B=C(P20)6、生态位:有机体在生物群落中得功能与位置。
(P22)7、群落(即生物群落):就是指在一定时间内居住在一定空间范围内得生物种群得集合。
(P24)群落得特征:a)群落中得优势种;b)群落得物种多样性;c)群落得种间关联性;d)群落得交错区与边缘效应;e)群落得安定性。
(P25-26)8、生态系统:就是一定空间内生物与非生物成分通过物质得循环、能量得流动、信息得交换而相互作用、相互依存所构成得一个生态学功能单位。
(P29)9、生态系统得组成成分:a)生产者;b)消费者;c)还原者;d)非生物环境(P29)生态系统得结构:空间结构、物种结构、营养结构。
10、生态系统得基本功能:a)生物生产;b)能量流动;c)物质循环;d)信息传递;(P35-39)11、破坏生态平均得因素:人为因素与自然因素(P42)12、生态系统平均得调节机制:1)反馈机制;2)抵抗力;3)恢复力(P43)13、生态系统有两大部分(生物环境、非生物环境),四个基本成分(生产者、消费者、还原者、非生物环境)14、简述生态系统得基本特征及类型?答:(1)生态系统得基本特征:a)生态系统就是动态功能系统;b)生态系统具有一定得区域特征;C)生态系统就是开放得“自持系统”;d)生态系统具有自动调节功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社会环境 (人工建筑、政治、经济文化、 教育、科技、宗教信仰等 )
二 环境的功能与特性
1 环境的功能 (空间、营养、调节)
2 环境的特性
特性
动态、开放的系统 整体性 有限性 不可逆性 隐显性 持续性 灾害放大性
三 环境问题
1 概念
狭义指由于人类的生产、生活活动导致生态系统失去平衡、 反过来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一切问题;
土地资源减少;森林资源锐减;水资源危机 ③ 大气环境污染
臭氧层破坏;温室效应与全球变暖;酸沉降危害加剧 ④ 海洋环境污染 ⑤ 固体废料和有毒化学品污染 ⑥ 生态系统简化
五 中国的环境问题
1 资源相对贫乏、分布不均 ❖ 水资源不仅总量缺乏,而且分布极不均匀(空间上南多北
少;时间上长江以南60%的降水集中于3至6月、长江以北 6至9月则集中了全年降水量的80%); ❖ 土地、耕地资源(人均土地和耕地分别为世界人均水平的 1/3和40%) ③ 森林资源(覆盖率为世界平均水平的61%,在世界224个 国家和地区中居第130位;且地区分布不均) ④ 草原资源 ④ 海洋资源 ⑤ 自然生物资源
步紧密相关,生产力、科技越发达,对环境的开放、利用 范围和力度就越大,对环境的影响也就越大,而思想观念 的发展变化则使得人们逐步认识到保护环境、与自然和谐 相处的重要性。
4 当前存在的环境问题
① 人口问题 ② 人口增长的后果:资源需求量增大;废弃物排放量增加、
环境污染加剧;对土地(耕地、住房用地)的占有量增大 ② 资源问题
④ 生态失衡、灾害频繁(水旱灾害越来越频繁,造成的损失 逐年加大)
六 可持续发展
1 提出
1980年,国家自然保护同盟发表了《世界自然资源保护大 纲》,首次提到“可持续发展”;
1987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在其所作的报告 《我们共同的未来》中,给出了“可持续发展”的定义;
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将可持续发展列为全球 发展战略
2 生态环境问题
❖ 森林锐减(长白山区82.5% 14.2%;四川省20% 8%; 西双版纳60% 30%;海南由35% 7%)
❖ 草原退化(目前我国90%的草地已经或正在退化)
③ 水土流失、土壤沙化、耕地减少(我国水土流失面积365 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37%,流失表土量达50亿吨, 相对于我过耕地每年被刮去1里面厚的土壤;河流含沙量黄 河世界第一、长江第四;西北地区沙尘暴频率及其程度逐 年加重)
2 定义 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满足其需要的
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
3 内涵
提高生产力,满足不断增长的需求; 以保护自然为基础,与自然和谐相处,与资源和环境的承 载力相适应、相协调; 不对后代人的发展构成威胁
4 理论概要
发展是前提;全人类共同努力是关键;公平性(当代、代 际)是尺度;全社会广泛参与是实现的保证;生态文明是精 髓;适宜的法律体系是实施条件
广义指自然力合人力引起生态平衡破坏,最后直接或间接 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一切问题。
2 分类 (按根源分)
第一环境问题(原生、自然灾害) 第二环境问题(次生、人类活动引起)
3 环境问题的由来和发展
① 萌芽阶段(工业革命以前) ② 发展恶化阶段(工业革命至20世纪50年代前) ③ 第一次高峰(20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 ④ 第二次高峰(80年代以后) ⑤ 总结:环境问题的由来与发展跟人类生产力和科技的进
第一章 环境概论
第一节 环境及其结构 第二节 环境要素及属性 第三节 环境的功能与特性 第四节 环境问题 第五节 可持续发展
一 环境及其构成
1 环境的概念—(相对于某一中心或主体而言)在环境
科学中环境是指作用于人的一切外界事物和力量的总和。
2 环境的构成
环境
自然环境
物质(大气、水、岩石、 土壤、动植物、微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