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起食品变质腐败的主要因素及其作用
公共营养师高级实操复习题30题

一、简答题1.食物腐败变质的原因及影响因素有那些?参考答案:答:指食品在一定环境因素影响下,由微生物或化学反应的作用而引起食品成分和感官形状的改变,并失去食用价值的一种变化。
原因:1)微生物因素。
微生物可以引起蛋白质的腐败变质。
2)环境因素:主要有温度,湿度,紫外线和氧等;环境温度高,湿度大,变质速度加快;紫外线加速食品成分分解,导致脂肪氧化酸败食品因素:食物的营养成分,酶,水分含量,pH值,渗透压等。
2、食品标签上,哪些内容属于营养声称、哪些内容属于健康声称?参考答案:答:营养声称主要针对食品中营养成分含量,传递了营养素含量多少或者特点,而健康声称则声明了营养素的功能作用。
含量声称、比较声称、属性声称属于营养声称,食物或食物成分与人体健康关系的建议、暗示或说明属于健康声称。
3、儿童和青少年膳食营养目标确定方法是什么?参考答案:1)工作准备:纪录笔、记录本、《中国居民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表。
2)工作程序:程序1-了解儿童、青少年的性别、年龄。
程序2-根据儿童、青少年的性别、年龄查《中国居民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表,作为膳食设计依据。
程序3-确定膳食营养目标。
4、个人健康档案的内容包括哪些?参考答案:①个人健康问题纪录:基本资料;问题目录;问题描述;以“S-O-A-P”的形式进行描述;病情流程表:形式描述病情(或其它问题)在一段时间内的变化情况。
②周期性健康检查记录。
5、塑料、合成橡胶、化纤等食品容器或包装材料的安全性问题主要来源于什么因素?参考答案:塑料、合成橡胶、化纤等安全问题主要来源于:①未聚合的游离单体和聚合不充分的低聚合物。
②添加剂或加工助剂残留。
③低分子降解产物。
6、社区营养干预措施选择的基本原则是什么?参考答案:(1)考虑营养问题的重要程度。
在选择社会营养干预措施时,要优先考虑解决重要营养问题的干预措施。
(2)考虑对解决营养问题的作用大小。
干预措施最重要的选择标准是所选择的措施能否在解决营养问题中发挥最佳的作用。
第一章食品的腐败和变质(3P)

第一章食品的腐败变质一、腐败与变质1.腐败变质和发酵的区别和联系食品的腐败变质是指食品在一定环境的影响下,在微生物为主的各种因素作用下,所发生的食品成分与感官性状的各种变化。
发酵是指利用微生物或微生物的成分(如酶)产生各种产品的有益过程。
腐败变质和发酵都包含着微生物物质代谢的结果,区别是:对人类有益则称为发酵,无益甚至有害的则称之为腐败变质。
2. 引起食品腐败变质的原因。
(一)微生物的作用:是引起食品腐败变质的重要原因。
微生物包括细菌、霉菌和酵母。
(二)食品本身的组成和性质①理化性质:包括食品本身的成分、所含水分、pH值高低和渗透压的大小。
②食品种类:易保存的食品和易腐败变质的食品。
(三)环境因素温度、湿度、空气等自然条件,对微生物的生长繁殖有着重要的影响,在促进食品本身发生各种变化上起着重要作用,从而成为影响食品变质的重要条件。
二、腐败变质的化学过程食品腐败变质的化学过程包括:(1)食品中蛋白质的分解:蛋白质在微生物的作用下,首先分解为肽,再分解为氨基酸。
氨基酸在相应酶的作用下,进一步分解成有机胺、硫化氛、硫醇、吲哚、粪臭素和醛等物质,具有恶臭味。
★特别是有机胺,作为鉴定肉类和鱼类等富含蛋白质食品的化学指标之一。
(2)食品中脂肪的酸败:酸败是由于动植物组织中或微生物所产生的酶或由于紫外线和氧、水分所引起的,食品中的中性脂肪分解为甘油和脂肪酸。
脂肪酸进一步分解生成过氧化物和氧化物,过氧化物进一步分解为具有特殊刺激气味的酮和醛等酸败产物,产生所谓哈喇味。
★油脂含量丰富的食品腐败变质的特征:过氧化值上升,酸度上升,羰基反应呈阳性。
(3)碳水化合物分解:食品中的碳水化合物包括单糖、寡糖、多糖(淀粉)等。
含碳水化合物的食品主要有粮食、水果、蔬菜和这些食品制品。
主要以碳水化合物在微生物或动植物组织中酶的作用下,经过产生双糖、单糖、有机酸、醇、醛等一系列变化,最后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
如:苹果久置腐烂含有酒味,主要是由于碳水化合物生成了醇类物质。
第一节引起食品腐败变质的主要因素及其特性(精)

第一章 食品腐败变质及其控制1. 腐败变质概念: 是指食品受到各种内、外因素的影响,其原有的化学性质或物理性质发生变化,降低或失去其营养价值和商品价值的过程。
如鱼肉的腐败、油脂的酸败、果蔬腐烂、粮食的霉变等。
原因: 食品中的蛋白质、碳水化合物、脂肪等被污染的微生物分解代谢的过程,或自身的酶进行生化过程。
2. 腐败: 是由微生物引起的蛋白质食品发生的变质。
食物 + 分解Pro.的微生物AA + 胺 + 硫化氢等3. 酸败: 是脂肪食品发生的变质,特征是产生酸和刺激性的哈喇味。
脂肪食物 + 解脂微生物 脂肪酸 + 甘油及其它产物酸败的原因:微生物产生的酶解作用;或是在外界条件作用下发生的水解过程和脂肪酸的自身氧化,使油脂分解成脂肪酸、醛类和酮类等,食品的色、香、味发生改变,酸败产物醛、酮具毒性,危害健康。
4. 发酵: 由微生物引起糖类物质的变质。
碳水化合物 + 分解糖类的微生物 有机酸 + 酒精 + 气体5. 食品腐败变质的鉴定1) 感官鉴定:以视觉、嗅觉、触觉、味觉来查验食品的色泽、气味、口味,简单灵敏。
2) 物理鉴定:食品变形、软化。
鱼肉类肌肉松弛、弹性差,组织体表发粘等。
液态食品出现浑浊、沉淀,表面有浮膜、变稠等。
3) 化学鉴定:测定微生物代谢的腐败产物,如鱼、虾、肉类常以挥发性氮的含量作评定的化学指标。
糖类食品缺氧时常以有机酸含量或pH 值变化作为指标。
4) 微生物鉴定:一般以检验菌落总数和大肠菌群作为判断食品卫生质量的指标。
第一节 引食品腐败变质的主要因素及其特性⏹ 现代食品加工的三个目标:①确保加工食品的安全性②提供高质量的产品③使食品具有食用的方便性 (延长新鲜产品供应期和货架期,减少厨房操作)一 生物学因素非细胞结构 : 病毒、亚病毒、噬菌体◆ 微生物 原核生物:细菌、放线菌、蓝细菌、衣原体、立克次氏体、支原体细胞结构 :真核微生物:真菌(酵母菌、霉菌及病原真菌)、 澡类植物和原生动物食品腐败 变质因素 物理因素:温度、水分、光化学因素:酶的作用、非酶作用、氧化作用 生物学因素:微生物、昆虫、寄生虫、其他因素:机械损伤、乙烯、外源污染物◆在食品发生腐败变质的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的是微生物。
第一章食品腐败变质因素

第一章食品腐败变质因素及其控制现代食品加工的三个主要目标:一、确保加工食品的安全期;二、提供高质量的产品;三、使食品具有食用的方便性(延长新鲜产品供应期和货架期,减少厨房操作)。
微生物因素和化学因素可能引起食物的腐败变质是影响食品安全性的主要原因,对加工食品而言,主要是微生物。
而所谓的食品质量如风味、颜色和质地等同样与微生物引起的腐败,酶的作用和和化学反应等密切相关。
1.引起食物变质的主要因素及其特征引起食品腐败变质的主要因素:生物因素、化学因素、物理因素和其他因素。
1.1生物因素微生物的特点是种类多,生长繁殖快,代谢能力强,且分布极广。
微生物大量存在于空气、水和土壤中,吸着在食品原料、加工用具、容器和工作人员的身体上。
这些环节是食品加工中微生物的主要来源(除了暴露于空气、水或土壤的表面外,健康的植物和动物组织内部是无菌的)。
因此食品保藏过程中首要的问题是控制污染微生物的生长,以及避免食品保藏过程中微生物的再污染。
尤其是原料经加工处理后,生命活动制止,失去天然的抗病性与耐贮性,而加工及成品保藏过程中存在大量微生物污染源,那么这种对微生物的控制就成了食品保藏的关键。
引起食品腐败变质的因素很多,但主要可以分为三类:细菌,霉菌,酵母菌。
1.1.1微生物引起食品腐败变质的特点细菌:在绝大多数场合,食品变质主要原因是细菌引起的。
细菌活动分解食物中的蛋白质和氨基酸,产生恶臭或异味的结果。
产芽孢细菌非常耐热。
酵母菌:含碳水化合物较多的食品中容易生长发育;含蛋白质丰富的食品中一般不生长;PH值5.0左右的微酸环境中生长发育良好。
霉菌:易在有氧、水分少的干燥环境中生长发育;在富含淀粉和糖的食品中也容易滋生霉菌。
由于霉菌具有好气性,所以无氧的环境可抑制其侵害,在水分含量15%以下,可以抑制其侵害。
1.1.2影响微生物生长发育的主要因子PH值:大多数细菌易在中性至微碱性环境中生长繁殖。
霉菌和酵母菌则一般能在酸性环境中生长发育。
第2章__食品腐败变质的因素及其控制

4.2.4推荐标注内容 4.2.5对食品标签的要求
A.所有内容,不得以错误的、误导的形式欺骗消费者; B.不得以直接或间接暗示性的语言、图形、符号导致
消费者将食品或食品的某一性质与另一种产品混淆;
C.必须符合国家法律和法规的有关规定,并符合相应 产品标准的规定;
D.必须通俗易懂、准确、科学。
A.食品名称;
通过化学修饰或物理修饰,使食品中原来
隐蔽的亲水集团裸露出来,增加对水 分子的约束。
水分活度与微生物生长活动的关系
2.1.3
控制水分状态
——玻璃化储藏理论
2.1.4 控制pH值
pH<4.0 能抑制绝大多数微生物繁殖。改变食品介质 的pH值从而抑制或杀灭微生物,是用某些酸做防腐剂保 藏食品的基础。
2.1.5 控制渗透压
氧气
好氧菌——产膜酵母菌、霉菌、部分细菌,有氧的情 况下才能生长;氧气浓度降低,生长繁殖速 度下降; 兼性厌氧菌——葡萄球菌、大多数酵母菌,有氧或无 氧的情况下均能生长; 厌氧菌——肉毒梭状芽孢杆菌,无氧的情况下能生长 并产生毒素。
水分
耐旱性:霉菌>酵母>细菌
营养成分
食品中含有足够的营养物供微生物生长,尤其是 碳水化合物和蛋白质。
高压杀菌法:> 101.325kPa, >100 ℃;
蔬菜罐头、肉罐头、鱼罐头等
(3) 杀菌原则 ① 杀菌方法的选择,一般以pH值4.5为界限。
pH<4.5常压杀菌;pH>4.5 高压杀菌。
对于不耐高温的低酸性食品,可采用加酸的
方式使pH<4.5,然后低温杀菌或冷杀菌。
②以食品中耐热性最强的细菌为对象菌。
防治措施:降低产品温度、添加亚硫酸盐溶液。
食品工艺学知识点

《食品工艺学》知识点第一章食品的腐败变质及其控制食品腐败变质:指食品收到各种内外因素的影响,造成其原有的化学性质或物理性质发生变化,降低或失去其营养价值和商品价值的过程。
第一节引起食品腐败变质的主要因素:一、生物学因素(一)微生物(细菌、霉菌、酵母菌、)影响微生物生长发育的主要因素:温度(≥100℃杀死所有微生物包括芽孢)、pH、气体成分、Aw、基质条件。
(二)害虫和啮齿动物:害虫、啮齿动物、寄生虫。
二、化学因素(一)酶的作用:①酚酶:酶促褐变需要酚酶或多酚氧化酶、氧气和底物三要素;脂氧合酶,可作用于脂肪酸,产生多种不完全氧化产物。
②酯酶,催化酯键水解为甘油和脂肪酸的水溶性酶。
③果胶酶,可使细胞壁及细胞间的果胶物质转变为水溶性的果胶,质地变软。
④蛋白酶,催化蛋白质中肽键水解。
(二)非酶褐变:1、美拉德反应(羰-氨反应)羰基化合物(还原糖类)和氨基化合物(氨基酸和蛋白质)反应生成棕色甚至黑色的大分子物质。
食品为加热或长期贮存后褐变的主要原因。
防止美拉德反应的措施:降低储藏温度;调节食品水分含量;降低食品pH值,使食品变为酸性;用惰性气体置换食品包装材料中的氧气;控制食品转化糖的含量;添加防褐变剂如亚硫酸盐等2、焦糖化反应,糖类在没有氨基化合物存在情况下,加热到熔点以上发生脱水与降解发生褐变3、抗坏血酸氧化褐变①抗坏血酸氧化为脱氢抗坏血酸进而与氨基酸发生美拉德反应生产红褐色产物;②抗坏血酸在缺氧的酸性条件下形成糠醛并进一步聚合为褐色物质的结果。
防止措施:降低产品温度;用亚硫酸盐溶液处理产品,抑制葡萄糖转变为5-羟甲基糠醛,或通过还原基团的络合物抑制抗坏血酸变为糠醛,从而防止褐变。
4、食品成分与包装容器发生的的化学反应。
(三)氧化作用:食品中含有的不饱和化合物(不饱和脂肪酸、维生素等)与空气接触发生氧化。
脂肪的氧化酸败,主要是脂肪水解的游离脂肪酸,特别是不饱和游离脂肪酸的双键容易被氧化,生成过氧化物并进一步分解的结果。
食品的腐败变质-PPT

第二节 食品的腐败变质的控制措施
一、低温保藏与食品质量 低温保藏得原理: 一就是低温可以降低或停止食品中微生
物得增殖速度。 二就是温还可以减弱食品中一切化学反
应过程。
(一)食品得藏得方法: 低温保藏包括两种方法包括冷藏与冷冻两种 方法。 1、冷藏 2、冷冻
冷藏与冷冻。
(1)冷藏:就是指在食品不冻结状态下(-1℃~10)得低
由于各种微生物对食盐浓度得适应性不同,因 而食盐浓度得高低就决定了所能生长得微生 物菌群。例如肉类中食盐浓度在5%以下时,主 要就是细菌得繁殖;食盐浓度在5%以上,存在 较多得就是霉菌;食盐浓度超过20%,主要生长 得微生物就是酵母菌。
2、糖藏
原理:增加食品渗透压、降低水分活度,抑制微生物 得生长。
冷冻得效果好于冷藏,但食品在冻结过程中,不仅使微生物 得活动受到抑制甚至死亡,食品得品质也会有所下降。
二、食品得加热杀菌保藏 (一) 微生物得耐热性及影响加热杀菌得因素
食品得腐败常常就是由于微生物与酶所致。 食品通过加热杀菌与使酶失活,可久贮不坏,但 必须不重复染菌,因此要在装罐装瓶密封以后 灭菌,或者灭菌后在无菌条件下充填装罐。
(4)微波杀菌
微波杀菌得机理: ①热效应:食品中污染得微生物细胞在微波场得作用下, 其分子被极化并作高频振荡,产生热效应,高温使蛋白质、 核酸发生变性,从而使菌体死亡。
(4)微波杀菌
②非热生化效应:微波使微生物生化过程中产生大量 得电子、离子,使微生物生理活性物质发生变化;电场 也使细胞膜附近得电荷分布改变,导致膜功能障碍,使 微生物细胞得生长受到抑制,甚至死亡。另外,微波还 可以导致细胞DNA与RNA分子结构中得氢键松弛、 断裂与重新组合,诱发基因突变。
温贮藏。
引起食品变质腐败的主要因素及其作用

REPORT
CATALOG
DATE
ANALYSIS
SUMMAR Y
04
食品加工与贮藏
食品加工方式
加工温度
高温处理可能导致食品中 的酶失活和微生物死亡, 但也可能引起食品营养成 分的损失和变色。
加工时间
长时间加工可能导致食品 中水分和营养素的流失, 加速食品变质。
加工环境
加工过程中可能引入污染 微生物,如细菌、霉菌等 ,导致食品变质。
食品包装材料
密封性
01
包装材料的密封性能不好,可能导致食品与外界环境接触,加
速食品变质。
阻隔性
02
包装材料的阻隔性能不好,可能使食品中的水分和氧气等物质
流失,影响食品的保鲜效果。
化学稳定性
03
包装材料应稳定,不易与食品发生化学反应,避免引入有害物
质。
食品贮藏方式
温度
温度是影响食品贮藏的重要因素,过高或过低的 温度都可能导致食品变质。
生影响。
02
添加剂使用不当
如果添加剂使用不当或过量使用,可能会加速食品变质腐败的过程。例
如,过量添加防腐剂可能导致食品中微生物的生长受到抑制,反而缩短
食品的保质期。
03
非法添加剂
一些不法商家为了追求利益,可能会使用一些非法添加剂,如苏丹红、
三聚氰胺等,这些物质对人体健康危害极大,会导致食品变质腐败。
03
某些维生素和矿物质在特定条件下会发生氧化或分 解,影响食品品质。
REPORT
CATALOG
DATE
ANALYSIS
SUMMAR Y
02
微生物因素
细菌
革兰氏阴性菌
如大肠杆菌、沙门氏菌等,容易引起食品中毒和肠道疾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引起食品变质的原因
※1 生物学因素
※ 细菌 霉菌 酵母菌
主要指由有害微生物引起的食品变质。 2 化学因素
3 物理因素
引起食品变质的原因
※1 生物学因素
※ 细菌 霉菌 酵母菌
指由有害微生物引起的食品变质。
2 化学因素 指由酶或非酶物质引起的各种氧化、
还原、分解、合成等化学变化。 3 物理因素
干果 叶菜 根类植物 干种子
一般贮存期
≥360 12 720 ≥360
肉、鱼、家禽、水果、叶菜等食品在室温下2天 已发生腐败
干制品保藏期长
全世界每年因各种原因所造 成腐烂变质的食品占食品年 总产量的 45%!
——国际制冷学会
☆ 减少食品的浪费 ☆ 提高食品质量 ☆ 保障人民的健康
?
第一章
食品腐败变质因素 及其作用
• 酶和其他因素的控制
第一节 生物学因素
• 是引起食品变质的主要方面
• 1.定义 • 由有害微生物引起的食品变质。 • 其中细菌、霉菌、酵母菌是引起食品腐败的主要
微生物,尤以细菌引起的变质最为显著。
2.原因
食品含有微生物生长需要的各种营养物质,是很好的培养 基。
污染了微生物的食品在水分、温度适宜时存放,会有大量 微生物繁殖,产生霉变、酸败、发酵、软化、变色和腐臭等 现象。
新鲜的食品含有丰富的营养成分,在常温 下(20℃左右)贮存时,极易发生色、香、味的 劣变和营养价值降低的现象。如果长时间放置, 还会发生腐败,直至完全不能食用,这种变化 叫做食品的变质。
植物和动物组织的有效贮存期(21℃,天)
食品
一般贮存期
食品
牲畜肉 鱼
家禽 干制、腌制、熏制的肉、鱼
水果
12 12 12 ≥360 17
• 能引起食物中毒的还有金黄色葡萄球菌、黄曲霉 毒素、沙门氏菌和链球菌等。
• 各种微生物都有各自的最适生长温度、水分含量、 环境含氧量、营养物质和pH值等条件要求,我们 控制好这些因素,就可以防止这类腐败。
• 3. 有益作用
• 并不是所有的微生物都会导致食品败坏,有许多还对保藏 食品有用
• 如干酪、腌渍菜和某些香肠中能产生乳酸的微生物; • 其他(如各种酵母菌)被用来生产酒精,如葡萄酒和啤酒
酿造; • 其他食品产生香味(如发酵香肠)。
• 微生物在食品表面或食品内部的繁殖,是导致食品变质的 主要原因--主要作用
请思考。。。。
•微生物与各类食品腐败的关系?
(二)化学因素
• 1.定义
• 是指由酶或非酶物质引起的各种氧化、 还原、分解、合成等化学变化
2.酶的影响
• (1)原因
•
•
酶是一种生物活性蛋白质,具有加速生物化
•
杀菌工序能够杀死微生物、破坏肉中的天然酶;
•
食品密封在金属罐内,可以防虫、防鼠,还可以避光,
因为光会使肉变色并且降低食品的营养价值,还可保护肉
不致脱水。
此课件下载可自行编辑修改,供参考! 感谢您的支持,我们努力做得更好!
• 热、水分和空气等因素都会影响微生物的 生长和繁殖以及食品中酶的活性。
• 有效的保藏
• 必须消除已知食品中的所有有害因素,或使其减少到最低 限度。
• 实例
•
生产肉类罐头时,我们在封罐前采用抽真空排气或充
氮除氧、密封和杀菌等工序,并且在阴凉干燥处贮存的方
法来保藏肉类食品,一般保质期能够达到23年。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引起食品腐败变质的主要因素
微生物
氧化
光照
啮齿动物
食品腐败变质
昆虫/寄生虫
温度
酶类
水分
1.微生物的生长和繁殖; 2.食品自身存在的酶的活力; 3.虫、寄生虫和老鼠的侵袭; 4.不适当的贮存温度,过冷或过热; 5.水分含量,即干燥程度; 6.空气、特别是氧的影响; 7.光; 8.机械压力、机械损伤; 9.时间
•
机械损伤还会给微生物侵入、污染食品
创造时机,加速食品变质。
• 5.氧 • 氧气通过参与氧化反应对食品营养成分、
颜色、风味等破坏;另外,可提供需氧微 生物生长条件。
• 6.其他因素 • 环境污染、农药残留、滥用包装物、添加
剂
•
• 以上这些因素在自然界中不是孤立的。
• 微生物、虫害和光能同时起作用,使食品 在产地或仓库内变质。
学反应的作用。健全的未经污染的食用植物和动
物体内大量含有这种催化因子,即使在采摘或屠
宰后仍然残存。
•
除非已有热、化学添加剂、辐射和其他手段
加以钝化,否则就会在食品内继续催化化学反应。
• (2)实例 • 鲜鱼宰杀后,因其自身组织中的酶的作用,蛋白质会水解为氨基酸和
其他含氮物质及非含氮物质,脂肪会分解生成游离的脂肪酸,糖元会 酵解成乳酸。鱼体组织中氨基酸类物质的增多为腐败微生物提供了有 利条件,使鱼的品质急剧变坏,以致不能食用 • 果蔬采摘以后,果蔬组织在其自身所含有的酶(主要是氧化酶)的作 用下,发生一系列的水解反应,破坏了原生质的正常状态,降低了果 蔬对微生物的抵抗力;同时,还提高了呼吸作用的强度,使温度升高, 削弱了它们的耐贮藏性,加速了食品的腐败变质。 • 畜肉食品的生化反应进行缓慢,但宰杀后在较高的温度下贮存,蛋白 质会在蛋白酶的作用下分解产生胺,使肉呈碱性反应,为腐败菌创造 有利条件,引起肉类腐败。
食品的营养成分迅速分解,品质下降,变质腐败。
虫害是使食物丧失营养价值的重要原因--会使小麦中的 酶活动异常,引起小麦中脂肪氧化产生异味和淀粉水解
鼠害每年也使我们失去数以万吨计的食物 各种昆虫的虫卵也会对水果、谷物和蔬菜造成破坏。被 虫蛀等,这样的小麦磨出来的面粉质量很差。
• 举例
• 肉毒梭状芽孢杆菌引起污染既不产酸又不产气、 但产生剧毒的劣变则可以引起食物中毒。
• 3.过度的吸水或脱水会导致食品变质。
•
过高的含水量会加速化学变化和微生物
的生长。
•
过量的失水又对食品的外观和质地有影
响,进而影响生物体(尤其叶菜类食品)的
自然活性。
• 4.压力主要是指重物的挤压以及机械损伤。
•
轻的会引起食品呼吸加强,腐败速度加
快;
•
重者使食品变形或破裂,导致汁液流失
和外观不良。
引起食品变质的原因
※1 生物学因素
※ 细菌 霉菌 酵母菌
指由有害微生物引起的食品变质。
2 化学因素 指由酶或非酶物质引起的各种氧化、
还原、分解、合成等化学变化。 3 物理因素
光线、温度、水分含量和压力。
食品腐败变质因素的控制
• 微生物的控制
加热/冷却 控制水分活度 控制pH值 烟熏 改变气体成分 使用添加剂 辐照
3.非酶作用
• 油脂的酸败 • 番茄红素的氧化 • 罐头内壁的氧化腐蚀和穿孔
还有哪些?举例?
(三)物理因素
• 光线、温度、水分含量和压力 • 1.日光照射与暴晒会促进食品水解,引起变色、
变味和维生素的损失。 • 2.温度过高会加速各种化学反应,增加挥发物
质的损失,会使食品成分、重量、体积和外观发 生变化; • 过低会产生冰结晶,破坏食品组织结构,影响 品质。温度还是影响食品中微生物生长繁殖的主 要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