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历史一轮复习 中国古代史-秦汉
2023年高考总复习历史-阶段1: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奠基——先秦至秦汉时期

(1)原始社会:多元一体格局。(2)春秋战国:私学产生,改变了“学在官府” 的情形;出现早期书写材料简策和帛书
阶段一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奠基——先秦至秦汉时期
(二)秦汉时期 中外历史纲要
1
阶段限时集训
阶段一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奠基——先秦至秦汉时期
1
阶段限时集训
选择性必修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1)秦朝:三公九卿组成中央政府;郡县两级,设郡守、郡丞、郡尉,监御史掌监察; 文书行政制度;官员选拔“以法为教”“以吏为师”,考核实行上计制,御史参与审 核;设典客、典属国管理民族事务,两广地区设置南海郡、桂林郡、象郡。(2)西汉: 汉武帝设立中朝,丞相权力被削弱;地方机构为郡县两级制;察举制分为常科和特科; 汉武帝设刺史,巡行郡国;制《九章律》和《二年律令》,还发布法律文告,称“令”; 设大鸿胪管理民族事务,设置河西四郡。(3)东汉:尚书台为新的行政中枢,三公权力 被削弱;东汉晚期,形成州、郡、县三级制;甘英出使大秦,抵达波斯湾一带
阶段一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奠基——先秦至秦汉时期
(一)先秦时期
中外历史纲要
1
阶段限时集训
阶段一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奠基——先秦至秦汉时期
中外历史纲要
1
阶段限时集训
阶段一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奠基——先秦至秦汉时期
1
阶段限时集训
选择性必修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1)商朝:内外服制度,有比较系统的国家机构和分掌各类事务的官吏。(2) 西周:分封制与宗法制相配合是政体的基本特征;政体中存在原始民主传 统;礼制出现;提出“敬天保民”思想;早期国家出现法律;世官制下贵 族世代垄断高官。(3)春秋战国:子产“铸刑书”;德治与法治之争,代表 人物分别是孔子、孟子与商鞅、韩非子;贵族等级分封制解体
中国古代史——秦汉时期 必备知识合集 高三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一轮复习

高考历史必背知识合集——秦汉时期!中国古代史——秦汉时期秦国统一中国的原因1.客观条件①思想:春秋战国长期战乱给社会经济带来巨大灾难,人民渴望安定统一。
②政治:兼并战争使众多分散小国被大国兼并,实现了区域性的统一。
③经济:各地域经济的发展,民族之间、地域之间联系加强,要求打破政治分裂所带来的阻碍。
2.主观条件④地理:秦国占渭水平原和川西平原,地理位置优越,物质基础雄厚。
⑤变法:商鞅变法后,秦尊奉法家,奖励耕战,国家日益强盛。
⑥统治者:历代秦王励精图治,广纳贤才,吏治较为清明。
秦国统一中国的影响①扩大疆域:结束了战乱,建立起幅员辽阔的国家。
②促进融合:空前统一的封建国家,促进了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推动了统一多民族国家政治、经济、社会的发展。
③文化认同:秦朝统一文字,泰山封禅等,强化了华夏民族的文化认同④顺应潮流:统一中央集权国家的形成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也是客观需要。
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影响1.积极影响①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
为历代王朝所沿用,且不断加强和完善。
②有利于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巩固和发展,有利于维护祖国统一与领土完整。
③能有效地组织人力、物力和财力从事大规模的生产活动和经济建设以及救灾行动,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
2.消极影响④中央集权制度下的专制统治易形成暴政,并最终导致秦短命而亡。
⑤在思想上表现为独尊一家,钳制了思想,压抑了创造力。
⑥在封建社会末期,阻碍了新兴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的发展,束缚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妨碍了中国社会的进步,造成渐渐落后于西方的局面。
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1.政治:①设中朝;加强皇权,削弱相权②“推恩令”;成功削弱诸侯王势力③设刺史;加强对地方官僚及豪强地主的控制④察举制;扩大统治基础⑤用酷吏;严厉打击豪强、游侠等社会势力的不法行为2.经济:①改革币制、②盐铁官营、③均输平准、④征收财产税;抑制富商大贾实力,加强中央集权,增加政府财政收入,抑制了工商业的发展3.思想:尊崇儒术,设立五经博士,兴办太学;思想统一巩固政治统一,儒学成为我国封建社会主流意识形态4.军事:出击匈奴,在西域设郡管辖;稳固边疆,开疆拓域5.对外:张骞出使西域;开辟了中西交通道路,促进了西域与中原的联系6.边疆:加强对东南沿海、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治理;中央对西南、东南管控加强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背景①政治上:诸侯国的势力日益膨胀、土地兼并剧烈、匈奴为患,形势要求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
高三历史秦汉时期知识点

高三历史秦汉时期知识点高三历史学科中,秦汉时期是一个重要的时代。
它标志着中国历史上的重大转变和持久影响。
本文将就秦汉时期的知识点进行介绍,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相关内容。
一、秦朝的建立与统一秦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六国,结束了长期的战争时代,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封建王朝。
秦朝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都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和创新。
1. 政治改革秦朝实行了严格的法家思想,采取了焚书坑儒、统一文字、建立郡县制等一系列措施,巩固了中央集权的统治。
此外,还设立三公九卿,推行郡县制以及实行重农抑商政策等。
2. 建设工程秦始皇下令修建的著名建筑是万里长城,用以防御北方游牧民族的入侵。
同时,秦朝还推行了修筑修整灵渠、开凿蜀道等一系列的灌溉工程,以促进农业的发展。
二、秦朝的政治制度秦朝是一个中央集权的封建王朝,其政治制度为秦制。
秦始皇以强制的方式统一了六国的制度,并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
1. 中央集权秦朝采取了集权制度,通过一系列措施消除了封建藩国并推行郡县制,以强化中央政府的权力。
通过设立三公九卿等官职,实现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2. 法家思想秦始皇追求一种强大的统一国家,他采取了法家思想,整顿法律制度,统一文字,以及开展焚书坑儒运动,以达到统治的目的。
三、秦朝的经济与农业秦朝将农业作为国家经济的基础,实行了一系列的农业政策。
1. 重农抑商重农抑商是秦朝经济政策的核心。
秦始皇推行了土地制度的改革,以确保农民有足够的土地种植粮食。
同时,秦朝采取严厉的措施限制商人对农产品的垄断,使得农业得到了进一步发展。
2. 流通与交通秦朝推行了标准化的货币制度和统一度量衡,提高了商品交换的便利性。
此外,秦朝还开凿了蜀道、修筑灵渠等交通工程,促进了商品流通和内地的发展。
四、汉朝的兴起与政治制度秦朝的统一国家并没有持续很久,不久后就发生了动乱,最终导致了汉朝的兴起。
汉朝相对于秦朝来说,更加重视儒家思想,实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
秦汉历史知识点总结高考

秦汉历史知识点总结高考在高考历史考试中,对于秦汉历史的了解是非常重要的。
下面我将对一些重要的秦汉历史知识点进行总结,以帮助考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这一时期的历史。
一、秦朝的建立和统一秦朝的建立始于公元前221年,由秦始皇统一六国而形成。
秦始皇实行了一系列的中央集权政策,包括推行郡县制、统一货币和度量衡等,以促进国家的统一和发展。
同时,秦始皇还制定了严苛的法律,例如焚书坑儒,以压制知识分子和思想自由。
二、秦朝的地方行政制度秦朝采用郡县制,将国家划分为36个郡,郡下设有若干个县。
郡守和县令由中央任命,以保证中央的统治权力。
这一地方行政制度的建立使得秦朝能够更好地统一和控制地方。
三、秦朝的农业发展在秦朝,农业是国家经济的主要支柱。
秦始皇实施了土地制度改革,将土地收归国家所有,并根据土地的肥沃程度进行重新分配。
同时,秦朝还推行了一系列的农业技术和灌溉工程,以提高农田的利用率和农作物的产量。
四、秦朝的长城和修筑工程秦始皇下令修筑了长城,以防御北方的侵略。
长城的修筑过程艰苦,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但也成为了中国古代工程建筑的奇迹。
同时,秦朝还修筑了许多运输和水利工程,以促进交通和农业的发展。
五、汉朝的建立和政治制度汉朝是秦朝的后继者,由刘邦建立。
刘邦实行了“分封制”,将天下分封给功臣和亲信,以确保自己的统治。
此外,汉朝还采取了文武分治的政策,由文臣负责文化教育和政务管理,由武将负责军事事务。
六、汉朝的科举制度汉朝推行了科举制度,即通过考试选拔官员。
科举考试分为三级,分别是乡试、省试和殿试。
通过科举考试的人可以成为官员,从而实现社会晋升。
这一制度的推行为人才选拔提供了公平机会,并且推动了文化教育的进步。
七、汉朝的经济繁荣汉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经济繁荣的时期。
汉朝的农业、手工业、商业和海上贸易都得到了较大发展。
特别是丝绸之路的开通,促进了中西方的贸易往来,也为中国和其他国家的文化交流提供了机会。
八、汉朝的文化和科技汉朝是中国古代文化和科技的鼎盛时期。
新人教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阶段二 古代中华文明的形成——秦汉时期 第2讲 秦汉时期的思想文化高效作业

第2讲秦汉时期的思想文化(建议用时:45分钟)一、选择题1.(2020·滨州调研)从汉初崇尚黄老之学,到汉武帝罢黜“黄老刑名百家之言”。
这一变化反映了( )A.春秋以来思想自由局面的结束B.统治集团内部权力与利益的冲突C.董仲舒对儒家思想的发展创新D.恢复国力到加强集权的政治转变解析:选D。
汉初,社会经济破坏严重,为了恢复生产和安定人心,统治者吸取了道家的“黄老之术”,即“无为而治”的思想,到了汉武帝时期,西汉的经济实力恢复和增强,国力日盛,为了加强中央集权,适应国家统一的发展形势,积极有为的政治思想成为时代的需要,所以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D项正确。
2.(2020·某某省长郡中学调研)汉初,陆贾告诫X邦,守天下与夺天下不同,马上得之不能马上治之,“汤武逆取而以顺守之,文武并用,长久之术也”,他在《新语·本行》中,还提出了“治以道德为上”的观点。
据此可知,陆贾( )A.告诫统治者吸取秦亡教训B.反对汉初黄老思想的治国方略C.阐述了社会教化的必要性D.治国理念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解析:选D。
材料强调了“文武并用,长久之术”“治以道德为上”的观点,未体现汲取秦亡教训,故A项错误;材料不能反映陆贾反对黄老之学,故B项错误;材料意在强调守天下应“文武并用”“道德为上”,与社会教化关联不大,故C项错误;材料“文武并用,长久之术”“治以道德为上”,说明陆贾的思想深受儒学“为政以德”理念影响,故D项正确。
3.(2020·某某省长郡中学月考)董仲舒说:“民受未能善之性于天,而退受成性之教于王。
王承天意,以成民之性为任者也。
”材料反映出董仲舒( )A.强调“君权神授”的正当性B.教化民众有利于维护社会稳定C.论证“天人感应”的合理性D.主X天子显德以示民的重要性解析:选D。
董仲舒的话语的意思是:百姓没有从上天接收到实现善的本性,退一步从天子那里接受实现本性的教化。
高中历史一轮复习考点规范练2 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与巩固(含答案)

考点规范练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与巩固一、选择题1.李白曾写道:“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
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
明断自天启,大略驾群才。
收兵铸金人,函谷正东开。
铭功会稽岭,骋望琅琊台。
”这主要反映出李白()A.对秦始皇炫耀武力不满B.认为秦的统一不利于思想解放C.对秦始皇统一全国充满赞叹D.认为秦的统一加强了中央集权2.《史记·蒙恬列传》记载:“始皇……乃使蒙恬通道,自九原抵甘泉,堑山堙谷,千八百里。
”下列与该记载有关的是()A.修筑直道B.征服越族地区C.平西南夷D.修筑长城3.(2022湖北武汉二模)秦权、秦量分别是秦朝的权衡器和量器实物,出土地点分布极广,除秦国故地陕西、甘肃大量出土外,在山东、山西、江苏等地都有出土。
秦权质地有铜、铁、陶三种,秦量有铜方升、铜椭量等,其上有大量的秦朝诏令。
秦权、秦量的大量出土,反映了秦朝()A.推行郡县制效果明显B.颁布律令维护长治久安C.统一度量衡措施得力D.修筑驰道沟通南北4.秦朝三公之下设有九卿:奉常,掌管宗庙祭祀礼仪;郎中令,掌管宫殿警卫;少府,掌管专供皇室的税收收入与官府手工业;卫尉,掌管宫门警卫;太仆,掌管宫廷用马;宗正,掌管皇族、宗族事务……这反映了九卿()A.职权细化,各负其责B.服务皇室,君权至上C.政务繁杂,中央集权D.官员众多,权力分化5.下图是四川省彭州市出土的东汉画像砖《迎谒图》。
画面右侧有伍伯二人,肩荷大旗,向右奔走,是出行者的前驱。
左侧三人是迎谒者,中者衣冠整饬,持笏躬身迎候,另外两名椎髻者,持笏跪拜。
据此可以研究汉代()A.礼乐制度的实施范围B.儒学教育的普及情况C.等级森严的官吏制度D.中央集权的强化程度6.西汉时期,主父偃提出“令诸侯得推恩分子弟,以地侯之”的建议,被汉武帝采用。
该建议的高明之处在于()A.缓解了皇族内部矛盾B.有利于削弱宰相权力C.彻底瓦解了地方势力D.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7.西汉初年,皇帝找不到颜色相同的四匹马来驾车,将相大臣有时只能乘坐牛车;至汉武帝初年,普通百姓也拥有马匹,“阡陌之间成群”。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课件:单元三 中华文明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秦汉时期 -2

四、东汉豪强士族的庄园经济
3.庄园经济的特点: (1)规模大,多种经营,自给自足。
“开广田土三百余顷”,“广起庐舍,高楼连阁,池陂灌注,竹木成林,六畜放
牧,鱼蠃梨果,檀棘桑麻,闭门成市,兵弩器械,赀至百万,其兴工造作,为无穷之
功巧不可言,富拟封君。
——《后汉书·樊宏传》
(2)聚族而居,宾客相附。
每一个田庄,在若干作坊、宅院、庭院之外,多修有高墙,在高墙的四周建有了望 谯楼,战乱时每一个田庄就是一个坞堡……田庄主既是占有整个庄园的大地主,又是宗 族长。虽然在庄园里所处的地位不同,但都对庄园主有极强的依附关系。
高考一轮通史复习资料
单元三 中华文明统一多民族封 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 ——秦汉时期
高考历史一轮通史复习资料
【阶段特征】
秦汉时期(公元前221年——220年)
特征: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初步发展时期,中国大一统国家的奠基
时期
(1)政治:奠定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基本格局,以皇权为核心的专制主义中央
集权制度确立,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
——王东京《汉武帝时期财政改革研究》
三、汉武帝的经济政策
3.评价:
(2)对经济的影响
③对西汉社会结构的影响
“往往即郡县比没入田田之。其没入奴掉,分诸苑养狗马禽兽,及与诸官。诸官益杂置
多,徒奴蝉众”。
——《史记·平准书》
(3)经济政策对后世的影响
扩大国家垄断经济,为后世树立了一个成功的典型。
王莽统治时期,施行的五均六管政策也是因袭借鉴了汉武帝的做法,东汉初年,依然实
“一岁之中,太仓、甘泉仓满。边余谷,诸物均输帛五百万匹。民不益赋
而天下用饶。”
——《史记·平准书》Βιβλιοθήκη ②商业繁荣,商业中心逐步形成
高三历史通史复习(秦汉至魏晋)课件

“天下苦秦”:秦国的暴政和速亡
秦之时,高为台榭,大为苑囿,远为驰道,铸金人, 发适戍。入刍稿,头会箕赋,输于少府。丁壮丈夫, 西至临洮、狄道,东至会稽、浮石,南至豫章、桂林, 北至飞狐、阳原。道路死人以沟量。
——《淮南子 · 汜论训》
当时全国人口约为一千多万,而当兵 服役的人超过二百万,占壮年男子三 分之一以上。秦朝又推行严刑峻法, 把数十万人民变成国家的囚徒。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1.释制度(图示)
2.特点:地方→中央→皇帝→皇权至高无上 3.全国范围实行郡县制的作用: 地域关系取代了血缘关系 统一国家形成(部族国家转化为疆域国家)
4.制度变化的特点
改姓易号——朝代的更替
机构的调整——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积极:维护、巩固国家统一;有效地组织人力、物力和 财力开展大规模的生产活动,利于经济发展;促
“天下之势,方病大瘇”:汉初王国问题
西汉二百余年,以武帝期 为界,前后之历史状态差 异极大。汉初之六十余年 间,其历史状态具有相当 的独特性,而此种独特性, 又在很大程度上是战国末 年以及秦楚汉间历史特征 的延伸。 后战国时代、马上天下
——李开元 《汉帝国的建立与刘邦集团》
2.中枢权力机构的变化(目的、作用) (1)设置刺史,加强对地方的监督和控制。 (2)建立中朝制度:削弱相权,加强皇权。
——胡宝国《汉唐间史学的发展》
二、两汉的政治经济和文化
(一)两汉中央集权的巩固 (二)两汉的社会经济
1.农业生产的发展 (1)农具改进(犁壁)和二牛一人的犁耕法 (2)兴建水利工程(白渠等) 2.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 (1)手工业:东汉时出现青瓷 (2)商业:实行盐铁官营,全面控制工商业 (3)开通陆地和海上两条丝绸之路,丝绸远销。获 “丝路”称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地方管理制度: 郡国并行制 。汉初地方除设郡县外,还分封诸侯, , 郡国 并存。后来导致地方势力膨胀,严重威胁中央集权。至汉武帝时 期基本解决“王国问题”。
意义:开创了中华民族国家统一的新纪元,奠定了中国统一多民族中央集权 国家的基本疆域,(《人物》)“大一统”政体为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 形成和巩固奠定了基本格局。(《必修一》)
【知识整合】
一、政治——大一统局面、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与巩固
(二)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 1.概念、形成的条件、主要特点、影响 2.主要内容: ①皇帝制度:建立、特点
二、经济——封建经济的发展 (一)农业 汉代是中国古代农业耕作方式成熟时期。
①耕作方式的进步: ②生产工具的进步: ③水利灌溉: ④土地兼并: 现象严重及其根源、危害、对策、结果及其原因 ⑤农书:
(二)手工业
二、经济——封建经济的发展
1.纺织业:①纺织技术发达(史证) ②“丝路”和“丝国”
2.冶金业: ①推行铁业官营制度 ②汉代开始用 煤炭 燃料 ③供风形式的革命性变化
第2讲 中国古代文明的初步发展——秦汉
【考纲要求】
1.秦汉中央政治制度和地方管理制度的演变 2.秦汉时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 3.秦汉时期手工业、商业的发展、“重农抑商”政策及其影响 4.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5.《人物》:秦始皇 6.《遗产》:长城、秦始皇兵马俑
【知识线索】
【时代特征】
④文化
⑤交通和工程建设
5. 秦的暴政: ①表现: 焚书坑儒 、 ②影响:
大修长城 、 大兴土木 。
(2021年1月选考,第28题)(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括“元元之 民”“莫不虚心而仰上”的原因。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角度,阐述“秦并 海内”和“大一统”政体建立的意义。
28.(1)原因:战国时代频繁的战争给人民带来无穷灾难, 秦的统一顺应了民心。
三、思想文化——中华文明的形成与发展 (三)文学艺术
1.书法: ① 小篆 、 隶书 、 草书 、 楷书 的形成时代 ②字体的特点 ③书法家李斯及作品 ④教材P31“诏铭”和P32“汉简”
2. 绘画: 先秦两汉盛行 帛画、漆画、壁画、画像石、画像砖 。
●《遗产》 (一)长城:秦汉长城
①修筑历史 ②目的 ③建筑风格 ④文化内涵 ⑤历史影响
●《遗产》 (二)秦陵、兵马俑 ①秦陵的结构布局、历史文化内涵 ②兵马俑的布局、阵容、所反映的历史状况、高超的技术和艺术价值
2.统一过程: 疆域?
①东灭六国:
BC230-BC221,韩赵魏楚燕齐(地图)
。
②北击匈奴:
BC215,蒙恬收回河套地区;修筑长城和直道
。
③南平百越:
BC214,开凿灵渠;平定岭南;在岭南设郡
。
④征服西南:
开辟“五尺道”,在部分地区任命官吏
。
3.巩固统一的措施: ①军事 ②政治 ③经济
4. 统一的影响: ①必修一正文 ②必修一课前提示 ③《人物》表述
秦汉时期是中华文明的形成与发展时期。这一时期,封建社会 形成与发展,大一统局面开创,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从而奠定 了我国在世界上的领先地位。
【知识整合】
一、政治——大一统局面、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与巩固
(一)秦的统一
1.有利条件: ①客观原因: (1)采用铁犁牛耕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 (2)商鞅变法,秦国确立封建制度,社会经济迅速发展 (3)统一的历史趋势、人民的意愿 ②主观原因: (1)雄才伟略,广纳贤才 (2)正确的策略
二、经济——封建经济的发展 (四)经济政策—重农抑商 重农抑商政策在汉代的具体表现:
①商人不得衣丝乘车 ②打击富商大贾、发展官营商业的政策 ③商人应入市藉,一入市藉则不得为官
(一)思想
三、思想文化——中华文明的形成与发展
1.秦始皇:焚书Βιβλιοθήκη 儒①实质 ②影响2.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①背景 ②目的 ③董仲舒对儒学的发展 ④汉武帝尊儒、崇儒的措施 ⑤实质和影响
3.陶瓷业: ①由 陶 发展到 瓷 的过渡时期。 ②东汉晚期,瓷器制作技术成熟,开始生产 青 瓷。
4.田庄:新的农业生产组织形式。
二、经济——封建经济的发展 (三)商业 1.汉代商业活跃的表现
2.汉代海陆“丝绸之路”开通,加强了中国与中亚、西亚、欧洲的 交流,中国因此被称为“ 丝国 ”。
3.“市”的发展和商业都会的崛起 ①秦汉“市”的设置和管理 ②五都: 洛阳、邯郸、临淄、宛、成都 。 ③以繁荣的“市”为标志的 全国性商业中心已经形成
4.监察体制: ①始于 秦 ,秦汉在中央设立 御史大夫 ;
发展于汉,西汉在地方设刺史 和司隶校尉 。 ②刺史制度: 内容:开始推行时代、具体内容、意义、特点(位卑权重,无固定治所) 演变:东汉时,刺史逐渐演变为郡县之上的地方行政长官,治所为州。
5.选官制度:从 世官 制到 察举 制。 察举制:概念、开始、存续的时期、选才的依据、评价
②中央官制:三公九卿 (1)三公的名称、职责、相互关系——互不统属,相互牵制,权操于上 (2)九卿的职责:分管国家和皇帝的各种事务
注意:阅读九卿的职责,体现出 家国不分 的政治特点。
③地方行政:郡县制
④监察制度
⑤选官制度
(1)起源 (2)内容 (3)特点 (4)影响
一、政治——大一统局面、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与巩固 (三)汉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巩固 1.汉承秦制: 皇帝制 、 三公九卿制 、 郡县制 得以沿袭。
三、思想文化——中华文明的形成与发展 (二)科技 1.秦汉时期的主要书写材料:竹木简牍和丝织品 。
西汉时并行使用 帛 、 竹 、 木 、 纸 四种文书用品
2.造纸术:①纸的发明和改进的史实 ③对文明进步的意义
②传播史实
3.火药:《 神农百草经 》对 炭 、 硫 、 硝 三种物质性能的认识, 为火药的发明准备了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