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社会责任度量方法国外文献综述

合集下载

关于企业社会责任理论的文献综述

关于企业社会责任理论的文献综述

中国集体经济2012年15期(5月)CHINACOLLECTIVE ECONOMY摘要:20世纪50年代以来,西方国家的许多学者开始从不同角度对企业社会责任理论进行深入的研究,并从不同角度阐释自己的观点。

国内学者在引入和介绍西方学者关于企业社会责任理论研究的同时,也将企业社会责任与我国的实际情况相结合,进行了初步研究。

本文从社会责任的概念、社会责任的范围与层次、社会责任的相关理论问题这三个方面入手,对国内外理论界关于企业社会责任研究的主要观念进行了介绍和梳理,并做简要评述。

关键词:社会责任;概念;范围与层次;相关理论1924年,美国学者欧利文·谢尔顿(Oliver Sheldon )在其《管理的哲学》一书中,首次提出了企业社会责任(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这一概念,标志着一个新的学科领域的创建。

一、企业社会责任相关概念的研究综述(一)国外学者企业社会责任的代表性观点迄今为止,国际社会对“企业社会责任”的定义,还存在不同的解释。

同时,随着社会上不同时期的劳工运动、少数者权利运动、环保主义者和消费者权利保护运动的发展,不同时期的企业社会责任内涵也不尽相同。

1953年,博文(Bowen H.R )在《企业家的社会责任》中,将企业社会责任定义为了“企业家们按照社会的目标和社会的价值向相关的政策靠拢,并做出相应的决策,采取合理的具体行动的一种义务”。

麦克格尔(McGuire Joseph W.)将这一概念深化为了:企业社会责任的宗旨不仅意味着企业负有经济和法律义务,而且还对社会负有超越这些基本义务以外的其他某些相关责任。

在此基础上,戴维斯(Davis Keith )将社会责任的含义精确为了:“社会责任是决策者们采取行动的责任(或者义务),他们采取行动以保护和改善那些与他们自己利益相一致的整个相关社会的福利。

戴维斯的概念包含了两层含义,即企业应该避免对社会的负面影响,并同时为社会福利带来益处。

社会责任文献综述文献综述

社会责任文献综述文献综述

企业社会责任文献综述(个人层面)企业社会责任的文章很少有研究微观层面的,比如微观组织行为、微观人力资源管理、工业组织心理。

我们收集的有关企业社会责任的所有文献中,只有4%是对企业社会责任个人层面的分析。

然而,这少数几篇个人层面分析的文章使企业社会责任方向的研究更加完善。

原因高管对于企业社会责任的承诺是组织参与社会责任的很重要的一个原因(e.g., Greening & Gray, 1994; Muller & Kolk, 2010; Weaver et al., 1999a, 1999b) 。

例如,Ramus and Steger (2000) 发现如果员工能感受到领导有强烈的鼓励参与社会责任的信号,那员工就会产生、实施一些对自然环境有积极影响的想法。

基于这些发现,有两个研究表示仅仅迫于制度压力、不是因为管理承诺而参与社会责任的组织,与那些把参与社会责任作为公司核心业务的组织想比是不同的(Weaver et al., 1999a, 1999b)。

基于高管对企业社会责任承诺的研究,一些学者发现这些因素包含价值观(Mudrack,2007),个人价值与组织价值的吻合(Bansal,2003),还有个人对特定问题的关心(Bansal,2003; Bansal & Roth,2000; Mudrack,2007)。

不管有没有感受到,个人价值观是决策制定过程的一部分,所以了解价值观如何影响社会责任是很重要的(Hay& Gray, 1974; Swanson, 1999)。

其他的一些个人承诺影响企业社会责任包括一些实际利益的原因,比如对社会责任指导方针的清醒认识 (Weaver et al., 1999b) ,社会责任培训(Stevens et al., 2005),参加社会责任会议(Johnson & Greening, 1999; Weaver et al., 1999a, 1999b)。

对企业社会责任的文献综述

对企业社会责任的文献综述

关于企业社会责任的文献综述摘要:本文介绍了国内外企业社会责任的发展历程、概念界定、测评体系、并对国内外CSR维度进行比较,对目前的研究现状进行了简单描述,并提出企业在处理CSR过程中遇到的一些问题和针对问题提出了自己的一点见解。

关键词:企业社会责任(CSR)研究现状一、企业社会责任的发展历程(一)企业社会责任在中国的发展渊源在中国,关于企业社会责任的系统研究始于改革开放以后,至今不过20余年。

在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进行文献检索,我国第一篇以企业社会责任为题的文章——《企业社会责任——访南化公司催化剂厂》发表在《瞭望》杂志1985年第三期,而第一本以企业社会责任命名的著作是1990年袁家方主编的《企业社会责任》。

此后,法学家刘俊海将企业社会责任首次引入公司治理研究,认为“公司不能仅仅以最大限度地为股东营利或赚钱作为自己存在的唯一目的,而应当最大限度地增进股东利益之外的其他社会利益。

”随后,我国学者相继从伦理学、经济学和法学等学科视角来探讨企业社会责任。

2008年全球性金融爆发以来,关于企业社会责任的研究又出现了许多新的视角。

盛斌、胡博(2009)阐述了由金融危机到来引发的政府与企业一系列问题。

在经济繁荣之时,政府力促企业承担社会责任,那么当经济危机到来时,政府是否应该任由企业倒闭?如果答案是肯定的,那是否意味着政府放弃了对企业承担社会责任追求?而且,这些问题在不同社会文化类型的国家势必会引起不同的反应。

另外,做为金融危机导火索的商业银行,关于它的社会责任也是备受关注。

有学者甚至认为正是因为作为企业的商业银行忽视自身的社会责任的贪婪性,引爆了这次全球性的经济大灾难,并且致使全球经济到目前为止仍发展缓慢。

2009年10月,中国社会科学院发布了《中国企业社会责任研究报告(2009)》,文中用了“四位一体”的企业社会责任理论模型并结合中国实践对中国100强企业社会责任发展指数做了统计。

其理论模型主要有四部分,分别设计以责任管理为中心,以市场责任为基础,社会责任和环境责任为两翼。

企业社会责任文献综述

企业社会责任文献综述

企业社会责任研究文献综述——宋超王刚1 关于企业社会责任定义研究 (2)1.1 CSR的概念形成阶段 (2)1.2 CSR的争议阶段 (2)1.3 CSR的后续发展阶段 (2)2 企业社会责任维度研究 (4)2.1 国外学者对CSR维度的研究 (4)2.2国内学者对CSR维度的研究 (5)3 社会责任的评价指标研究 (7)3.1国外关于CSR评价的研究 (7)3.1.1 声誉指数法(Reputation index) (7)3.1.2 内容分析法(content analysis) (7)3.1.3 Fortune指数法 (7)3.1.4利益相关者模型 (8)3.1.5 KLD指数法(the KLD Index) (9)3.1.6 道琼斯可持续发展指数 (10)3.1.7 FTSE4good (10)3.1.8 SA8000企业社会责任标准 (10)3.2 国内关于CSR评价的研究 (10)4 CSR与企业财务绩效的关系研究 (13)4.1负或无相关的文献 (13)4.2 正相关的文献 (13)4.3 我国学者对二者关系的研究 (13)5 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研究 (15)5.1 CSR信息披露的外在驱动因素研究 (15)5.1.1 来自规章制度的压力 (15)5.1.2 来自投资者和其他利益相关者的信息需求 (15)5.2 CSR信息披露的内在影响因素 (15)5.2.1 成本和利益 (15)5.2.3 企业规模 (16)5.2.3 行业属性 (16)5.2.4 企业财务绩效 (16)5.3 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的内容 (17)5.3.1 国外相关研究 (17)5.3.2 国内相关研究 (17)1 关于企业社会责任定义研究企业社会责任是一个颇具争议的概念,20世纪初期就已经凸现于西方国家,尤其是美国和英国为代表的诸多学科领域中,但直到20世纪50年代中期以后,企业社会责任问题的讨论,才成为西方经济学界和管理学界的热门话题。

企业社会责任内涵、度量与经济后果——基于国外企业社会责任理论的研究综述

企业社会责任内涵、度量与经济后果——基于国外企业社会责任理论的研究综述

企业社会责任内涵、度量与经济后果——基于国外企业社会责任理论的研究综述摘要:企业社会责任(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CSR)是指企业在追求经济利润的同时,承担起对社会、环境和利益相关者的责任。

本文通过综述国外企业社会责任理论,探讨其内涵、度量以及与经济后果的关系。

一、企业社会责任内涵企业社会责任的内涵主要包括经济责任、法律责任、道德责任和自愿责任。

经济责任强调企业要追求利润最大化,提供高质量的产品和服务。

法律责任则要求企业遵守国家和地方的法律法规,遵循公平竞争规则。

道德责任强调企业应该遵循伦理原则,尊重社会价值观和道德标准。

自愿责任则是企业主动承担起对环境、社会和利益相关者的责任,不仅满足最低限度的法律要求,还追求更高的社会责任。

二、企业社会责任度量为了评估企业社会责任的履行情况,需构建相应的度量指标体系。

国外学者提出了多种企业社会责任度量方法,包括财务指标、环境指标、雇佣关系指标、社区发展指标等。

其中,财务指标主要衡量企业经济责任的履行情况,环境指标主要评估企业对环境的保护和可持续经营能力,雇佣关系指标主要关注企业与员工的关系,社区发展指标则衡量企业对社区的贡献程度。

同时,还需要构建适合不同行业和国家的企业社会责任评估模型,以实现更全面、客观的度量。

三、企业社会责任与经济后果的关系对于企业来说,积极履行社会责任是否会给其带来经济效益一直是争议的焦点。

一方面,企业社会责任的履行可以改善企业的社会形象,提高品牌价值,增加消费者对产品和服务的认可度,从而增加市场份额和销售额。

此外,企业积极的社会责任行为也有助于建立良好的员工关系,提高员工的工作满意度和忠诚度,进而提高生产效率和质量。

另一方面,企业履行社会责任也需要投入大量人力、财力和物力,增加了企业的经营成本,从而对其经济效益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

当前的研究结果并没有达成一致的结论,因此需要更多实证研究来深入探讨企业社会责任与经济效益之间的关系。

《社会责任报告相关研究文献综述》4500字

《社会责任报告相关研究文献综述》4500字

社会责任报告相关研究文献综述目录社会责任报告相关研究文献综述 (1)1国外研究 (1)(1)企业管理与治理 (1)(2)经济后果 (2)(3)非财务绩效 (2)2国内研究 (3)(1)企业管理与治理 (3)(2)经济后果 (3)(3)非财务绩效 (4)参考文献 (5)随着中国现代企业制度进一步完善,社会责任越来越受到政府,监管部门,投资者,企业的重视,对企业的经营和发展带来越来越多的作用和影响。

企业要想在如今的社会持续向好地发展,必须重视社会责任。

企业对社会责任的投入和管理可以通过社会责任报告间接反映出来,而且社会责任报告还反映了企业对风险的管理水平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本文对国内外社会责任报告的相关研究做了如下梳理。

1国外研究(1)企业管理与治理社会责任对企业的成功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被认为是企业管理战略的一种(Falck and Heblich,2007) 。

首先,企业社会责任的履行能够影响盈余管理行为。

企业的社会责任履行情况良好代表对自身的信息有更多的披露,不仅符合道德标准,还能更好地满足法律法规地要求(Gelb and Strawser,2001),存在盈余管理行为的可能性会较少(Shleifer,2004)。

企业高质量的社会责任报告应该能降低企业地盈余管理水平。

但是学术界也有学者支持社会责任会使企业盈余管理行为增多的观点(Fukui,2000;;Jensen,2001;Goel and Thakor,2003)。

其次,企业社会责任的实施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其对管理者来说是一项长期的战略,因此企业的管理层会受到社会责任的影响。

由于管理者存在自利动机,代理冲突广泛存在于高管于利益相关者之间( Williamson,1991),企业高管会担心利益相关者要求更换管理者。

因此企业高管会提升社会责任信息的披露质量,表现出更好的履约能力并通过提供更多信息降低代理成本。

并且,通过这个举动可以与更多利益相关者结成契约,巩固自己的地位( Blau,1964) ,从而使自己被更换的可能性下降( Cespa and Cestone,2007) 。

国外企业社会责任研究综述

国外企业社会责任研究综述

国外企业社会责任研究综述国外, 社会, 责任, 企业, 研究相关词条:国外, 社会, 责任, 企业, 研究摘要:我国企业在经济转型时期所引发诸多社会问题,激发了国内学术界与企业界对于企业社会责任探讨的浓厚兴趣。

文章总结了国外企业社会责任的研究历程,包括学者的论战、概念的界定、不同学科视野和相关衍生理论及实践研究,并对当前国外企业社会责任研究的前沿问题与研究趋势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企业社会责任,理论,实践,趋势引言近年来,企业社会责任(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CSR)的研究引起了国内企业界与理论界的广泛关注,同时,我国企业在经济转型时期所引发的诸多社会问题如食品安全、生产过程的劳动安全保护等以及SA8000认证的实践,促使我国公众对CSR日益重视。

但是,国内学术界与企业界对于CSR的系统探讨相对较少,笔者拟就国外CSR的理论研究现状及实践进行概述,并总结其研究趋势与前沿问题,以供CSR的研究者参考。

国外对于CSR的关注始于19世纪末,自由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产生了大量的大型企业,拥有经济优势的大型企业滥用其权力,使市场中其他经营主体与消费者蒙受损失的可能性加大,进而产生行贿、虚假广告、劣质产品和环境污染等社会问题。

此后不久,Andrew Carnegie (1899)提出了公司社会责任的观点。

然而,受到时代背景限制,Carnegie的观点主要针对大公司,在当时并没有引起社会关注。

与此相适应,企业社会责任的观念只是零星的、偶然的和不系统的,没有一个明确的概念被提出来。

Oliver Sheldon(1924)在其著作《管理哲学》中把公司社会责任与公司经营者满足产业内外各种人类需要的责任联系起来,并认为公司社会责任含有道德因素在内。

Howard R.Bowen(1953)发表了《商人的社会责任》一书,提出了商人应该为社会承担什么责任的问题,从而开启了关于CSR的现代研究。

国外企业社会责任研究综述共3篇

国外企业社会责任研究综述共3篇

国外企业社会责任研究综述共3篇国外企业社会责任研究综述1近年来,随着企业社会责任概念的日益普及和社会关注度的增加,在国外企业社会责任研究方面涌现出了许多新的观点和研究成果。

本文旨在对国外企业社会责任研究进行综述,以期为我们更好地了解企业社会责任的内涵和对企业的影响提供参考。

一、企业社会责任的内涵企业社会责任(CSR)是指企业在所涉及的经济、环境和社会等领域的行为和决策,对其所影响的利益相关者负有责任和义务。

其内涵包括社会责任、环境责任和经济责任三个方面。

社会责任是指企业在经营管理中顾及消费者、供应商、员工、社区和民众、政府等社会利益相关方的合法权益;环境责任是指企业在生产经营中对自然环境负有保护和改善的责任;经济责任是指企业要遵守市场规则,追求经济效益,创造利润并为股东提供合理回报等。

二、企业社会责任的影响1. 经济影响企业社会责任对企业的经济绩效具有积极的影响。

通过诚实守信、合规经营、建立品牌形象等方式,可以提高企业公信力和市场竞争力,获得更多的商业机会和客户信任。

此外,企业社会责任也可以促进企业打造循环经济、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有效降低生产经营成本。

2. 社会影响企业社会责任对社会公众、员工、消费者等利益相关方有积极的影响。

依据其所承担的社会责任,企业需要为利益相关方提供更好的服务和产品、提供持续的职业成长机会、协助社会解决重大问题等。

企业社会责任具有示范作用,可以倡导更多企业积极关注社会责任,为社会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

3. 环境影响企业社会责任对环境的影响也非常重要。

企业需要减少对环境的负面影响,实现节能减排、减少资源浪费、降低碳排放等,促进绿色经济发展。

此外,企业还需要积极承担环境保护责任,实现可持续发展。

三、国外企业社会责任研究的热点1. 跨国公司的社会责任跨国公司是具有全球透明度、社会影响力和伦理风险的企业实体。

因此,在国外企业社会责任研究中,跨国公司的社会责任成为了热门话题。

国外研究者通过对跨国公司的社会责任行为和决策进行深入研究,探索其社会责任承诺的真实性和有效性,探讨跨国公司在全球化经济中如何更好地履行社会责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企业社会责任度量方法国外文献综述[摘要]自20世纪以来,企业社会责任(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CSR)一直备受学术界及企业界关注,如何更准确地度量企业社会责任成为实证研究中必须解决的问题。

本文在对国外学者对CSR的度量方法进行分类梳理的基础上,对每一类方法做出评价,并总结出现存度量方法普遍存在的问题,以期为我国的实证研究提供参考。

[关键词]企业社会责任;实证研究;度量方法1 声誉指数法声誉指数法是根据第三方声誉评级对CSR进行度量的方法。

这种方法被广泛运用于国外学者的实证研究中。

CEP指数是最早的声誉指数,产生于20世纪60~70年代。

它对纸浆业和造纸业24家公司的污染控制行为进行排名。

这一时期,CSR还没有形成一个框架性的概念,学术界对于CSR的认识还比较模糊,环境保护被认为是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一个重要表现。

因此,CEP指数在早期的实证研究中得到了大量的应用。

财富声誉评级(Fortune index)是目前使用最广泛的方法之一。

《财富》杂志组织专家对“财务稳定性、长期投资价值、资产使用效率、管理质量、创新程度、产品或服务质量、企业人才利用、社区与环境责任”8项声誉指标,按0~10分进行赋分,为各行业表现前十名的公司进行排名。

学者使用Fortune的排名结果表示CSR的履行情况。

KLD指数对各公司在社区关系、雇员关系、环境、产品、女性与少数民族待遇、军队契约、核力量、南非事务参与8个维度上的表现进行评估,分别赋分。

最具代表性的研究是Waddock和Graves在1997年对企业履行社会责任与财务绩效关系的探讨。

他们依据专家讨论组的意见,对KLD各个方面赋予不同的权重,将各个分数按权重加总作为CSR的总分。

另外还有CEP指数、CSID指数(Makni,2009)、Milton Moskowitz评级(Sturdivant和Ginter,1977;Cochran和Wood,1984)等。

对于不同国家的企业进行研究所使用的数据库不同,对于同一个国家的企业,根据研究者对CSR 理解的不同,选取的数据库也不尽相同。

由于具有权威性、数据的易获取性与持续性等优点,声誉指数法得到广泛的应用。

但其局限性也一直受到诟病:第一,主观性。

虽然第三方评级一般由专家执行,但其主观性难以避免。

不仅降低了结果的客观性,而且可能导致不同评级者的结果存在显著差异(Cochran & Wood,1984)。

第二,样本局限性。

由于能够列入评级结果的公司数量有限,能够收集到的样本也往往很小。

这就减弱了研究结果的外部效度,使得结论难以推广。

第三,地域局限性。

这些评级“本身就是为评估某些国家的企业而设计的”(D.Turker,2008),难以应用于其他国家。

第四,模糊性。

对于财富评级等排名类指标,“可能是公司形象与声誉(而非真正履行社会责任的行为)决定了公司的相对排名”(Fryxell & Wang,1994)。

而对于KLD等评分类指标,缺乏对各个维度所占权重的考量;另外,将多维度的分数汇总为一维指标,可能掩盖某些对于特定公司或行业而言非常重要且相关的维度(Griffin & Mahon,1997)。

第五,可信度问题。

各机构的声誉评级虽然给出了评级依据,但是并未说明为什么选取这些范畴而不是其他范畴,甚至没有说明为什么这些范畴为什么能代表企业社会绩效(Wood & Jones,1995)。

如KLD 指数后三项与政治相关的维度令人费解,但KLD公司并未给出解释。

2 内容分析法内容分析法是基于企业自主披露的数据进行CSR指标设计的方法。

主要依据是企业年度报告、TRI披露、环境报告、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等。

早期有学者根据企业年报中对某一类社会责任信息是否披露,是描述性披露还是披露具体数字,作为CSR评分的依据(Beresford,1973,1975,1976)。

Bowman 和Haire(1975)根据食品加工企业年报中披露的与履行社会责任相关的行数(代表年报中对CSR的讨论程度)计算CSR指数。

Abbott和Monsen(1979)设计了一个企业社会参与披露量表,根据对公司年报的内容分析,完成量表打分,据以对企业社会参与的各方面进行研究。

TRI(Toxics Release Inventory)是公司自主披露的,关于环境污染及有害废物处理的信息,是内容分析法中较受学者青睐的数据。

Hart和Ahuja在研究减排与企业绩效的关系时,从TRI中获取自变量减排量(1996)。

由于取自公司年报的客观数据,内容分析法克服了声誉指数法主观性、样本局限性等缺点,但它在其他方面暴露出一些局限:第一,数据本身可能是有偏的。

Bowman和Haire发现年报中对CSR的强调程度与声誉指数法中的Moskowitz 排名显著正相关;然而也有研究表明,公司关于社会责任行为的报告披露的内容与其实际表现之间并没有显著相关性(Ingram & Frazier,1980;Freedman & Wasley,1990)。

第二,披露内容不全面,且缺乏连续性。

企业在披露数据时,会选择性地多披露有利于自己的信息,而少披露甚至不披露对自己不利的信息。

或者有些企业仅在发生偶然性事件(如发生公益捐赠支出或由于环境污染等社会问题而产生的罚没支出时)时才披露相关信息,而平时对于社会责任信息不予披露。

这就会导致样本数据不全面且连续性不足。

第三,一些指标(如环境信息、慈善信息等)对单一因素的度量无法描绘CSR的整体结构。

如有研究表明,企业可能存在以慈善行为吸引公众注意,掩盖其环境污染行为的现象(Du,2014)。

若将单一维度或某几个维度的指标作为CSR的替代变量,结果可能产生偏差。

3 量表调查法量表调查法是研究者根据研究内容及CSR概念体系自主设计量表,以问卷调查的形式获取数据的方法。

量表调查法应用非常广泛,应用方式也较为灵活。

如Aupperle等(1985)根据Carroll的四维金字塔模型设计量表,度量管理者的社会责任感,以此作为CSR的替代变量。

Quazi和OBrien(2000)构造了一个基于“企业责任范围”与“企业承担社会责任后果的范围”二维模型的量表。

Maignan和Ferrell(2000)设计了一个企业公民量表,并在美国和法国两个不同的文化环境对其进行实证检验。

对于企业社会责任这一难以用数据精确测量的概念,量表调查法无疑能够解决很多问题。

研究者可以根据研究需要设计量表,涵盖所有需要考虑的维度,不受现有数据的约束。

但是,量表法也存在很多难以克服的问题:第一,量表设计和问卷调查的过程需要花费大量成本,必须在成本与信息的必要性之间做出权衡。

第二,问卷调查方法具有一定的主观性。

即使在题项设计及调研过程中使用尽量客观的语言或方式,也难以避免受到受访者的主观目的或偏好影响。

第三,多数学者以高层管理人员或企业各阶层人员对企业社会责任的认知为主要内容设计量表,但这种认知并不能代表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行为。

即这种量表难以获取企业事实上履行社会责任行为的信息,作为CSR的代理变量有失妥当。

第四,强迫选择量表也是一大局限(Turker,2008)。

因为量表中的选项有时可能并不能准确表达受访者的实际想法,这可能使测量结果产生误差。

4 小结与研究展望第一,度量方法难以统一,概念框架亟待完善。

从上文可以看出,这些度量方法某种程度上都受到主观因素的影响。

即使是相对最客观的内容分析法,在选取度量维度和度量指标方面,也是由研究者主观决定的。

由于各个学者对企业社会责任的认知不同,研究需要不同,偏好不同,他们所采用的度量方法也呈现出多样性。

度量方法产生差异的主要原因就是没有一个公认的、系统的企业社会责任概念体系,各个学者在选取度量方法时,都是基于对CSR不同的理解。

因此,对于企业社会责任概念框架的研究,仍然是有待深入发展的课题。

第二,很多研究对CSR的认识并不明确,所选择的替代变量并不具有代表性。

比如上文提到的Beresford,Bowman和Haire等将企业年报中对社会责任信息的披露程度作为CSR评分的依据,国内也有颇多学者借鉴这种方法。

然而这些数据只能代表企业对社会责任信息的披露程度,而不能代表企业社会责任的实际履行情况。

再如,Aupperle等(1985)设计量表度量管理者的社会责任感,作为CSR的替代变量。

虽然管理者的社会责任感可能对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行为产生影响,但是并不能表明企业实际上在怎样的程度上履行了社会责任。

这种“间接”的度量方法是缺乏说服力的。

因此,我国学者在选取或借鉴CSR度量方法时,必须明确研究所需的是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行为,披露程度,还是其他因素,并对所选取的方法与研究内容的匹配程度进行考量。

第三,研究应有所侧重,符合行业特色。

如上文所述,每一种度量方法都有其优点,同时也有其难以克服的缺陷。

但是针对不同行业,企业需要履行的社会责任侧重点也不同。

比如对于造纸、印刷等高污染行业,企业的环境责任应该是研究的重点;对于食品行业,产品质量责任应该受到应有的重视等。

因此,在实证研究中度量CSR时,在难以兼顾各方面要求的情况下,应根据所研究的行业,选择更适合该行业的方法。

参考文献:[1]McGuire J B,Sundgren A,Schneeweis T.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and firm financial performance[J].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1988,31(4):854-872.[2]Turker D.Measuring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A scale development study[J].Journal of business ethics,2009,85(4):411-427.[3]Griffin J J,Mahon J F.The corporate social performance and corporate financial performance debate twenty-five years of incomparable research[J].Business & Society,1997,36(1):5-31.[4]Wood D J.Measuring corporate social performance:a review[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anagement Reviews,2010,12(1):50-84.[5]傅鸿震.国外企业社会责任与财务绩效关系实证研究述评[J].未来与发展,2011(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