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数学上册 综合与实践 制作视力表 (新版)北师大版(1)

综合与实践制作视力表

学生起点分析

“制作视力表” 是学生充分学习图形相似内容,引入的一节课题学习,学生此前已完成“图形相似”与“图形位似”的学习,“线段的比”也相当的熟悉,在这样的基础上研究制作视力表,可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及综合运用;“视力表”是学生熟知的生活实例,引导学生观察、分析生活现实和数学现实的相似现象,探究发现视力表的制作原理,激发学生研究应用数学知识的乐趣。

教学任务分析

课题学习“制作视力表”以探究视力表中蕴含的数学知识,体会视力表的制作原理,进一步发展学生综合运用数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借助“制作视力表”进一步理解相似图形及其相似比、位似图形、位似比等有关内容。借助视力表为载体,帮助学生感受图形的相似;提高学生把握事物内在规律的能力;体验数形结合的思想.教学时培养学生言之有据的习惯,发展学生正确使用数学语言进行表达和交流的能力,同时要鼓励学生在探索的过程中多角度尝试,不要以教师的讲解代替学生的思考、讨论;可以组建四人活动小组合作学习,促成学生以良好的情感态度主动参与合作交流;引导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与同伴进行合作交流;

教学目标

1、探究视力表中蕴含的数学知识,体会视力表的制作原理,进一步发展学生综合运用数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通过度量”E”的长、宽及空白缺口宽,培养大家的动手能力,对所测量的数据进行探索它们之间的关系,训练学生的探索能力.

3、通过探索视力表中的奥秘,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活动充满着探索与创造,同时让学生认识数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及对人类历史发展的作用.

三、教学过程分析

本节课设计了五个教学环节:第一环节:创设情景,导入课题;第二环节:探究新知;第三环节:课堂练习;第四环节:深入探究,得出结论;第五环节:运用结论,制作视力表;第六环节:课堂总结;第七环节:布置作业。

课前准备工作:准备三角板、视力表、硬纸板数张。

第一环节:创设情景,导入课题

[师]视力表对我们来说并不陌生.但你想过吗?视力表中蕴含着一定数学知识.你知道是

什么知识吗?本节课我们就来探索其中蕴含的奥秘.

第二环节:探究新知

[师]现在我们查视力时用的视力表,通常是哪一种呢?

[生]是由一组字母”E”组成的视力表.

[师]对,它是以能分辨”E”的开口朝向为依据来测定视力的.换句话说,它的测试依据是能否看清楚”E”的两个空白缺口(如下图1中AB、CD两个缺口).

图1

下面我们以“标准对数视力表”为例,探索视力表中的奥秘:

1、度量视力表中视力为0.1,0.2,0.3,0.4,0.5,0.6,0.8,1.0,1.2,1.5,2.0所对应的”E”的长a,宽b,空白缺口宽d,(如图2).

投影片(课题学习A)

图1

请大家量视力表中的各个”E”,并填写课本上的表格.

[生]填表如下:(投影片课题学习B)

2、观察数学完成以下问题串。

(1)观察上表你直观的发现了什么?

(2)观察上表,看这些数据之间有什么关系,从而决定视力表中的各”E ”形图之间有什么关系?视力表中的各“E ”图形之间有什么关系?

[生]视力为0.1时,a =72 mm, b =72 mm, d =15 mm,可知”E ”的长和宽相等.

视力为0.2时,a =36 mm, b =36 mm, d =7.5 mm,可知”E ”的长和宽相等,且

2

72=36,215=7.5. 视力为0.3时,a =24 mm, b =24 mm, d =5 mm,可知”E ”的长和宽相等,并且372=24,3

15=5. 视力为0.4时,a =18 mm, b =18 mm, d =3.8 mm,可知”E ”的长和宽相等,且4

72=18,415=3.75.因为测量时有误差,眼睛大致可以精确到0.1 mm,所以有4

15≈3.8. 由此可以猜想,视力为0.5时,a =572=14.5 mm, b =5

72=14.5 mm, d =515=3 mm . 视力为0.8时,a =728

=9 mm, b =9 mm, d =815=1.9 mm . 视力为1.0时,a =1072=7.2 mm, b =7.2 mm, d =10

15=1.5 mm . 视力为2.0时,a =2072=3.6 mm, b =3.6 mm, d =2015=0.75 mm . 由此可知:视力表中的各”E ”形图都是长与宽相等的图形,如果把视力为0.1时的”E ”形图作为基本图形,则视力为0.2,0.3…2.0时的”E ”形图都与基本图形是相似图形.

活动目的:通过组织学生自我实际度量,并将各自的度量结果填在表格中,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就去直觉的感知其中的奥秘,再通过小组的合作探究,发现a,b,d数学之间的关系,从而得知“标准对数视力表”中不同的视力所对应的”E”形图都与基本图形是相似图形,从而所有“E”形图都是相似图形。

活动效果:本环节教师稍加引导,学生很快就可以发现规律,此处不是难点。学生能根据所学知识“对应边成比例,对应角相等的图形是相似图形”,再加上“E”恰好都近似于“正方形”。很容易就判断图形相似特点。

第三环节:课堂练习

若一个视力表中的视力为0.1的”E”的长、宽都为60 mm,空白缺口宽为12.5 mm,求视力为0.2,0.3,0.4,0.5,0.6,0.8,1.0,1.2,1.5,2.0时”E”的长、宽,空白缺口宽.

活动目的:此环节目的在于及时反馈新课知识,学生活学活用,加深巩固,为后续做好铺垫。

活动效果:巩固效果,相当好。最好还是设置一个表格,让学生在表格上填写,然后上黑板讲解展示。

第三环节:深入研究,得出结论

我们已经对视力表中的各个”E”型字母的长a,宽b,空白缺口宽d作了一番研究,并已得出它们之间的关系.接下来我们继续研究视力表,并能根据研究结果自己制作一个视力表.[师]请大家按下列步骤进行操作

1.用硬纸板复制视力表中视力为0.1,0.2,0.3,0.5,1.0所对应的”E”,并依次编号为①②③④⑤.

取编号为①②的两个”E”,按下图的方式把它们放置在水平桌面上.

投影片(课题学习C)

图4

2.如图5,将②号”E”沿水平桌面向右移动,直至从右侧点O看去,点P1,P2,O在一条直线上为止.这时我们说,在D1处用①号”E”测得的视力与在D2处用②号”E”测得的视力相同.投影片(课题学习D)

图5

[师]从上图中你发现了什么?与同伴交流.

[生]因为①号”E ”与②号”E ”都水平放置在桌面上,它们与桌面的边缘是垂直的.因此P 1A 1∥P 2A 2,又P 1,P 2,O 在一条直线上,所以∠O 为公共角,根据相似三角形的判定方法,两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相似,得

△P 1A 1O ∽△P 2A 2O ,所以2121l l b b =,即2

211l b l b =. [师]从大家的分析中可知,当人离①号”E ”的水平距离l 1与人离②号”E ”的水平距离l 2满足2

121b b l l =时,用①号”E ”测得的视力和②号”E ”测得的视力相同. 3.按照上述方式,将①~⑤各个”E ”排列成下图所示的样子.先自己猜想应得出的结论,然后和同学交流,证明你的结论的正确与否.

投影片(课题学习E )

图6

[生]按照上面大家讨论的结果,可以猜想得出,在D 1处用①号”E ”测得的视力,与在D 2

处用②号”E ”测得的视力,在D 3处用③号”E ”测得的视力,在D 4处用④号”E ”测得的视力,在D 5处用⑤号”E ”测得的视力都相同.

经过论证实了结论的正确性.

[师]大家做得非常棒.

根据刚才大家讨论出的结论,我们可以据此自己制作视力表.

活动目的:通过复制制作“E ”,探究图形间的规律,让学生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发现了图形间隐含的规律,从而得出结论,加以运用。

活动效果:本环节关键点比较多,测量工作比较大,计算量比较大,需要小组合作才能完成,允许学生带计算器,否则一节课无法结束这么多的内容。

第四环节:运用结论,制作视力表

制作一个测试距离为3 m 的视力表.

1.由标准视力表中的b 1=72 mm, l 1为5 m, 可计算出l 2=3 m 时,b 2的值 得2121l l b b ∴b 2=43.2 mm

所以应制作一个”E ”型图,使得它的长与宽都是43.2 mm .

从上节课我们的讨论结果看,视力为0.1的”E ”型图与视力为0.2的”E ”型图中的a ,b ,d 间的关系,我们可以得出测试距离为3 m 的视力表中的①号”E ”型图中的d 为9 mm .

2.确定了①号”E ”型图后,我们就可以根据规律分别求出视力为0.2,0.3…2.0时的”E ”型图的大小.如下图.

3.由标准视力表中的各行”E”间的距离,相应地确定本视力表的行距.

测试距离为3 m的视力表就制作完成了.

第五环节:课堂总结

1、本节课我们自己动手,探索出视力不同的”E”形图之间的关系.

2、探究发现了如何找视力相同的图形”E”的大小和它的落脚点,并能据此自己制作视力表.

第六环节:课后作业

1、到有关单位进行调查,目前较为通用的视力表有哪几种?

2、制作一个测试距离为8 m的视力表.

教学反思:

1、本节课的目的是通过制作视力表,让学生探究视力表中蕴含的数学奥秘。主要采用“小组合

作探究”方式进行教学,在教学过程中,发现同学间的合作决定了课堂进程的快慢。

2、教学过程中,建议运用填写表格法,解决规律探究问题。因为表格可以在有限的空间放置大

量的数据,而大量的数学进而可以让学生感知其中隐含的规律。

3、授课过程中允许运用计算器,计算器可以减轻计算带来的工作量,压缩时间放在探究规律上,

从而一课时完成课题研究的内容。

教学设计说明:课题学习“制作视力表”两个课时最好,但这里写成一个课时设计,主要考虑到各个地区、学校的学生实际学习水平不同,教师可以有针对性的进行讲授,对于一般学生可能很难在一课时完成学习任务,那就在“深入探究”作为第二课时的教学任务是进一步解决和完善;或者把第一课时内容作为预习探究布置给学生,因为这部分内容相对简单,学生稍加思考便可解决。总之结合学生特点,调整课时量。

北师大版 九年级上册 综合与实践 制作视力表(一) 教学设计

综合与实践 制作视力表(一) 教学设计 学生起点分析: “制作视力表”是学生学习了图形的全等、相似、平移与旋转、轴对称,以及正方形、反比等内容后,引入的一个课题学习,学生此前对这些内容都比较熟悉,在这样的基础上研究制作视力表,可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及综合运用。“视力表”是学生熟知的生活实例,引导学生观察、分析生活现实和数学现实的相似现象,探究发现视力表的制作原理,激发学生研究应用数学知识的兴趣。 教学任务分析: 《制作视力表》是北师大版九年级上册课题学习内容。“综合与实践——制作视力表”借助探究视力表中蕴含的数学知识的活动,体会视力表的制作原理。自己动手制作视力表,进一步发展学生综合运用数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借助“制作视力表”进一步理解图形的全等、相似、平移与旋转、轴对称,以及正方形、反比等有关内容。以视力表为载体,帮助学生感受图形的全等、相似、平移、旋转以及轴对称。借助度量“E”的有关数据和动手制作视力表,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对所测量的数据进行分析处理,培养学生分析处理数据的观念和能力,提高学生探索事物内在规律的能力,体验数形结合的思想。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言之有据的习惯,发展学生用数学语言进行表达和交流的能力。在探索的过程,发展学生多角度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培养积极思考的习惯以及与人交流合作的能力。以小组合作学习形式,引导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与同伴进行合作交流,促进学生以良好的情感态度主动参与合作交流。 教学目标: 1、探究视力表中蕴含的数学知识,体会视力表的制作原理,进一步发展学生综合运用数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通过度量“E”的有关数据和动手制作视力表,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对所测量的数据进行分析处理,培养学生分析处理数据的观念和能力。 3、通过探索视力表中的奥秘,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活动中充满着探索与创造,同时让学生认识数学与人类生活生产的密切联系及数学对人类历史发展的作用。

数学北师大版九年级上册制作视力表

“制作视力表” ●教学目标 (一)教学知识点 探索视力表中的蕴含的数学知识,体会视力表的制作原理,进一步发展学生综合运用数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进一步理解相似图形及其相似比、位似图形及其位似比等有关内容。 (二)能力训练要求 通过度量“E”的长、宽及空白缺口宽,制作0.1与0.2的“E”,测量l1、l2、b1、b2的动手操作,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通过讨论探索其中所蕴含的数学知识以及数据之间的关系培养了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独立思考的习惯和探索能力。 (三)情感与价值观要求 通过探索视力表中的奥秘,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活动充满着探索与创造,同时让学生认识数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并能获得一些研究问题的方法和经验,发展思维能力,加深理解相关的数学知识. 体验从数学的角度观察、分析现实生活中的某些现象,初步形成“用数学”的自觉意识。 ●教学重点 探索视力表中蕴含的数学知识 ●教学难点 探索视力表中蕴含的数学知识,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数学问题,建立数学模型,综合应用已有的知识解决问题。 ●教学方法 指导探索法 即在教师的指导下,由学生自己动手去操作,并和同伴互相交流探索出结果. 五、教学活动: (一)、创境激趣 “眼睛是心灵的窗口”拥有一双明亮的双眼是我们每个人的心愿,但如果我们不注意用眼卫生的话,眼睛就很容易近视。如果眼睛近视了,就要到医院进行视力检查,这时就需要一张视力表,出示五米“E”形视力表,说明“E”形视力表是用“E”作为测试工具的视力表,并请同学说说还有别的什么视力表? 活动(全体活动) 请一位同学上台扮演眼科医生,为老师检查视力。同时请他来讲解一下运用“E”形视力表检查视力的测试依据。(它的依据是能否看清楚“E”的两个空白缺口) 教师在被测试过程中注意提醒学生运用视力表检查视力时所需注意事项,包括单眼裸视和5米距离。 为什么要5米进行检查呢?近了或远了可以吗?由学生回答。出示一个大“E”,这个“E”能否用来测试0.1的视力呢?提问同学并说明理由。 指出视力表对我们来说并不陌生,但你想过吗?视力表中蕴含着一定数学

2022-2023学年北师大版九年级数学上册《4-5利用相似三角形测高》解答专项练习题(附答案)

2022-2023学年北师大版九年级数学上册《4.5利用相似三角形测高》 解答专项练习题(附答案) 1.在一次测量旗杆高度的活动中,某小组使用的方案如下:AB表示某同学从眼睛到脚底的距离,CD表示一根标杆,EF表示旗杆,AB、CD、EF都垂直于地面,若AB=1.6m,CD=2m,人与标杆之间的距离BD=1m,标杆与旗杆之间的距离DF=30m,求旗杆EF 的高度. 2.一块材料的形状是锐角三角形ABC,边BC=12cm,高AD=8cm,把它加工成矩形零件如图,要使矩形的一边在BC上,其余两个顶点分别在AB,AC上.且矩形的长与宽的比为3:2,求这个矩形零件的边长. 3.已知:如图,有一块面积等于1200cm2的三角形纸片ABC,已知底边与底边BC上的高的和为100cm(底边BC大于底边上的高),要把它加工成一个正方形纸片,使正方形的一边EF在边BC上,顶点D、G分别在边AB、AC上,求加工成的正方形铁片DEFG的边长.

4.如图,平台AB上有一棵直立的大树CD,平台的边缘B处有一棵直立的小树BE,平台边缘B外有一个向下的斜坡BG.小明想利用数学课上学习的知识测量大树CD的高度.一天,他发现大树的影子一部分落在平台CB上,一部分落在斜坡上,而且大树的顶端D 与小树顶端E的影子恰好重合,且都落在斜坡上的F处,经测量,CB长5米,BF长2米,小树BE高1.8米,斜坡BG与平台AB所成的∠ABG=150°.请你帮小明求出大树CD的高度(结果保留一位小数). 5.如图,为了估算河的宽度,我们可以在河对岸选定一个目标点P,在近岸取点Q和S,使点P、Q、S共线且直线PS与河垂直,接着再过点S且与PS垂直的直线a上选择适当的点T,确定PT与过点Q且垂直PS的直线b的交点R.如果测得QS=45m,ST=90m,QR=60m,求河的宽度PQ. 6.数学兴趣小组测量校园内旗杆的高度,有以下两种方案: 方案一:小明在地面直上立一根标杆EF,沿着直线BF后退到点D,使眼睛C、标杆的顶点E、旗杆的顶点A在同一直线上(如图1).测量:人与标杆的距离DF=1m,人与旗杆的距离DB=16m,人的目高和标杆的高度差EG=0.9m,人的高度CD=1.6m.方案二:小聪在某一时刻测得1米长的竹竿竖直放置时影长1.5米,在同时刻测量旗杆的影长时,因旗杆靠近一楼房,影子不全落在地面上,有一部分落在墙上,他测得落在地

九年级数学上册综合与实践制作视力表(新)北师大

综合与实践制作视力表 学生起点剖析 “制作视力表” 是学生充分学习图形相像内容,引入的一节课题学习,学生此前已达成“图形相像”与“图形位似”的学习,“线段的比”也相当的熟习,在这样的基础上研究制作视力表, 能够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及综合运用;“视力表” 是学生熟知的生活实例,指引学生察看、剖析生活现实和数学现实的相像现象,研究发现视力表的制作原理,激发学生研究应用数学知识的乐趣。 教课任务剖析 课题学习“制作视力表”以研究视力表中包含的数学知识,领会视力表的制作原理,进一步发 展学生综合运用数学知识剖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借助“制作视力表”进一步理解相像图形及 其相像比、位似图形、位似比等相关内容。借助视力表为载体,帮助学生感觉图形的相像; 提升学生掌握事物内在规律的能力;体验数形联合的思想 . 教课时培育学生言之有据的习惯,发展学生正确使用数学语言进行表达和沟通的能力,同时要鼓舞学生在研究的过程中多角度试试,不 要以教师的解说取代学生的思虑、议论;能够组建四人活动小组合作学习,促成学生以优秀的感 情态度主动参加合作沟通;指引学生在独立思虑的基础上与伙伴进行合作沟通;教课目的 1、研究视力表中包含的数学知识,领会视力表的制作原理,进一步发展学生综合运用数学知识分 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经过分量”E”的长、宽及空白缺口宽,培育大家的着手能力,对所丈量的数据进行研究它们 之间的关系,训练学生的研究能力. 3、经过研究视力表中的神秘,让学生感觉到数学活动充满着研究与创建,同时让学生认识数学与 人类生活的亲密联系及对人类历史发展的作用. 三、教课过程剖析 本节课设计了五个教课环节:第一环节:创建情形, 导入课题;第二环节:研究新知;第三环节:讲堂练习;第四环节:深入研究,得出结论;第五环节:运用结论,制作视力表;第六环节: 讲堂总结;第七环节:部署作业。 课前准备工作:准备三角板、视力表、硬纸板数张。 第一环节:创建情形,导入课题 [师]视力表对我们来说其实不陌生.但你想过吗?视力表中包含着必定数学知识.你知道是

2022-2023学年北师大版九年级数学上册《4-6利用相似三角形测高》同步测试题(附答案)

2022-2023学年北师大版九年级数学上册《4.6利用相似三角形测高》同步测试题(附答案)一.选择题(共8小题,满分32分) 1.如图,某校数学兴趣小组利用标杆BE测量学校旗杆CD的高度,标杆BE高1.5m,测得AB=2m,BC=14m,则旗杆CD高度是() A.9m B.10.5m C.12m D.16m 2.如图是某数学兴趣小组设计用手电筒来测量某古城墙高度的示意图,在点P处放一水平的平面镜,光线从点A出发经平面镜反射后刚好射到古城墙CD的顶端C处,CD⊥BD,且测得AB=4m,BP=6m,PD=12m,那么该古城墙CD的高度是() A.8m B.9m C.16m D.18m 3.在上完相似三角形一课后,小方设计了一个实验来测量学校教学楼的高度.如图,在距离教学楼MN为18米的点B处竖立一个长度为2.8米的直杆,小方调整自己的位置,使得他直立时眼睛所在位置点C、直杆顶点A和教学楼顶点M三点共线.测得人与直杆的距离DB为2米,人眼高度CD为1.6米,则教学楼的高度MN为()米. A.12B.12.4C.13.6D.15.2 4.如图,比例规是伽利略发明的一种画图工具,使用它可以把线段按一定比例伸长或缩短,它是由长度相等的两脚AD和BC交叉构成的.如果 把比例规的两脚合上,使螺丝钉固定在刻度3的地方(即同时使OA= 3OD,OB=3OC),然后张开两脚,使A、B两个尖端分别在线段l的两 个端点上,若CD=3cm,则AB的长是() A.9cm B.12cm C.15cm D.18cm

5.如图,嘉嘉在A时测得一棵4米高的树的影长DF为8m,若A时和B时两次日照的光线互相垂直,则B时的影长DE为() A.2m B.2m C.4m D.4m 6.如图,在某一时刻测得1米长的竹竿竖直放置时影长1.2米,在同一时刻旗杆AB的影长不全落在水平地面上,有一部分落在楼房的墙上,他测得落在地面上影长为BD=9.6米,留在墙上的影长CD=2米,则旗杆的高度() A.9米B.9.6米C.10米D.10.2米 7.我国古代数学著作《九章算术》中记载了一个问题:“今有邑方不知大小,各开中门,出北门三十步有木,出西门七百五十步见木,问:邑方几何?”其大意是:如图,一座正方形城池,A为北门中点从点A往正北方向走30步到B处有一树木,C为西门中点,从点C往正西方向走750步到D处正好看到B处的树木,则正方形城池的边长为()步. A.100B.150C.200D.300 8.如图,有一块直角边AB=4cm,BC=3cm的Rt△ABC的铁片,现要把它加工成一个正方形(加工中的损耗忽略不计),则正方形的边长为() A.B.C.D.

2022-2023学年北师大版九年级数学上册第一次月考(1-1—2-6)数学测试题(附答案)

2022-2023学年北师大版九年级数学上册第一次月考(1.1—2.6)数学测试题(附答案)一、选择题(共8小题,满分24分) 1.关于x的方程(a﹣1)x2+4x﹣3=0是一元二次方程,则() A.a>1B.a=1C.a≠1D.a≥0 2.如图,在菱形ABCD中,对角线AC,BD相交于点O,E为AD边的中点,AB=6,则OE的长为() A.2B.3C.6D.12 3.用配方法解方程x2+2x﹣2=0时,配方结果正确的是() A.(x+2)2=3B.(x+1)2=3C.(x+2)2=4D.(x+1)2=4 4.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对角线互相垂直的四边形是菱形B.邻边相等的矩形是正方形 C.对角线相等的平行四边形是正方形D.有一个内角是直角的四边形是矩形 5.已知m是一元二次方程x2+4x﹣1011=0的一个根,则2m2+8m+1的值是()A.﹣2022B.﹣2023C.2022D.2023 6.如图,在矩形ABCD中,AB=2cm,对角线AC与BD相交于点O,DE⊥AC,垂足为E,OE=CE,则BC的长为() A.2cm B.4cm C.2cm D.2cm 7.如图,在正方形ABCD中,E为AD上一点,连接BE,BE交对角线AC于点F,连接DF,若∠ABE=30°,则∠CFD的度数为() A.45°B.70°C.75°D.80°

8.已知关于x 的一元二次方程(p +1)x 2+2qx +(p +1)=0(其中p ,q 为常数)有两个相等的实数根,则下列结论中,错误的是( ) A .1可能是方程x 2+qx +p =0的根 B .﹣1可能是方程x 2+qx +p =0的根 C .0可能是方程x 2+qx +p =0的根 D .1和﹣1都是方程x 2+qx +p =0的根 二、填空题(共5小题,满分15分) 9.方程2x 2+3x ﹣4=0的二次项系数为 . 10.如图,在菱形ABCD 中,∠A =40°,则∠CBD 的度数为 . 11.关于x 的一元二次方程x 2+4x +m =0有两个相等的实数根,则m 的值为 . 12.观察表格,一元二次方程x 2﹣x ﹣1.1=0的一个解的取值范围是 . x 1.3 1.4 1.5 1.6 1.7 1.8 1.9 x 2﹣x ﹣1.1 ﹣0.71 ﹣0.54 ﹣0.35 ﹣0.14 0.09 0.34 0.61 13.边长为2的一个正方形和一个等边三角形按如图所示的方式摆放,则△ABC 的面积为 . 三.解答题(共11小题,计81分.) 14.解方程:x 2﹣4x +3=0. 15.如图,点E ,F 分别在菱形ABCD 的边BC ,CD 上,且∠BAE =∠DAF .求证:AE =AF . 16.用公式法解方程:m 2﹣3m ﹣1=0.

2022-2023学年北师大版九年级数学上册阶段性(1-1-2-6)综合练习题(附答案)

2022-2023学年北师大版九年级数学上册阶段性(1.1-2.6)综合练习题(附答案)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30分) 1.下列方程是一元二次方程的是() A.ax2+bx+c=0B.x2﹣2y=1C.x2=0D.x=﹣1 2.正方形具有而菱形不具有的性质是() A.两组对边分别平行且相等 B.两组对角分别相等 C.相邻两角互补 D.对角线相等 3.一元二次方程x2﹣6x﹣5=0配方后可变形为() A.(x+3)2=4B.(x﹣3)2=4C.(x+3)2=14D.(x﹣3)2=14 4.如图,在平行四边形ABCD中,∠BAD的平分线交BC于点E,∠ABC的平分线交AD 于点F,若BF=12,AB=10,则AE的长为() A.13B.14C.15D.16 5.小颖在探索一元二次方程x2+x﹣7=0的近似解时作了如下列表计算的.观察表中对应的数据,可以估计方程的其中一个解的整数部分是() x0123 x2+x﹣7﹣7﹣5﹣15 A.0B.1C.2D.3 6.若顺次连接四边形四条边的中点,所得的四边形是菱形,则原四边形一定是()A.平行四边形 B.矩形 C.对角线相等的四边形 D.对角线互相垂直的四边形 7.关于x的方程kx2+3x﹣1=0有实数根,则k的取值范围是() A.k≥﹣B.k≤﹣C.k>﹣且k≠0D.k≥﹣且k≠0

8.如图,正方形ABCD的对角线AC,BD交于点O,M是边AD上一点,连接OM,过点O作ON⊥OM,交CD于点N.若四边形MOND的面积是1,则AB的长为() A.1B.C.2D.2 9.如图,BE、CF分别是△ABC的高,M为BC的中点,EF=5,BC=8,则△EFM的周长是() A.21B.18C.13D.15 10.如图,在矩形ABCD中,点F在AD上,点E在BC上,把这个矩形沿EF折叠后,使点D恰好落在BC边上的G点处,若矩形面积为4且∠AFG=60°,GE=2BG,则折痕EF的长为() A.1B.C.2D. 二、填空题(每小题3分,共24分) 11.方程(x﹣1)(2x+1)=2化成一般形式是. 12.一个正方形的面积为81cm2,则它的对角线长为cm. 13.一个三角形的两边长为4和6,第三边长是方程x2﹣6x+8=0的根,则这个三角形的周长为.

2022-2023学年人教版九年级数学上册《24-1-4圆周角》同步练习题(附答案)

2022-2023学年人教版九年级数学上册《24.1.4圆周角》同步练习题(附答案)一.选择题 1.如图,点A、B、C在⊙O上,∠A=50°,则∠BOC的大小为() A.30°B.40°C.80°D.100° 2.如图,A是⊙O上一点,BC是直径,AC=2,AB=4,点D在⊙O上且平分,则DC 的 长为() A.B.C.D. 3.如图,A,B,C为⊙O上的三个点,∠AOB=72°,则∠ACB的度数为() A.36°B.24°C.48°D.144° 4.如图,AB是⊙O的直径,弦CD⊥AB于点E,∠CDB=30°,⊙O的半径为2,则弦CD 的长为() A.3B.C.D.9

5.如图,在⊙O中,CD是⊙O上的一条弦,直径AB⊥CD,连接AC、OD,∠A=26°,则∠D的度数是() A.26°B.38°C.52°D.64° 6.如图,CD是⊙O的直径,⊙O上的两点A,B分别在直径CD的两侧,且∠ABC=78°,则∠AOD的度数为() A.12°B.22°C.24°D.44° 7.如图,AB、BC为⊙O的两条弦,连接OA、OC,点D为AB的延长线上一点,若∠CBD =61°,则∠AOC的度数为() A.100°B.119°C.122°D.130° 8.如图所示,已知⊙O中,弦AB的长为10cm,测得圆周角∠ACB=45°,则直径AD为() A.5cm B.10cm C.15cm D.20cm 9.为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能力,学校七年级生物兴趣小组在项目化学习“制作微型生态圈”

过程中,设置了一个圆形展厅.如图,在其圆形边缘上的点P处安装了一台监视器,它的监控角度是72°,为了观察到展厅的每个位置,最少需在圆形边缘上共安装这样的监视器() A.5台B.4台C.3台D.2台 10.如图,在⊙O中,AB为直径,CD为弦,若∠ACD=20°,则∠BAD的度数是() A.40°B.50°C.60°D.70° 11.如图,⊙O的内接四边形ABCD中,∠D=50°,则∠B为() A.140°B.130°C.120°D.100° 12.如图,四边形ABCD内接于⊙O,若∠BOD=144°,则∠C的度数是() A.14°B.36°C.72°D.108° 13.如图,四边形ABCD为⊙O的内接四边形,若四边形OBCD为菱形,则∠BAD的度数为()

2022-2023学年北师大版九年级数学上册阶段性综合测试题(附答案)(内容:1-1—2-6)

2022-2023学年北师大版九年级数学上册阶段性综合测试题(附答案)(内容:1.1—2.6)一、选择题(共8小题,计24分) 1.若关于x的方程(m﹣3)x2+x﹣m=0是一元二次方程,则m的取值范围是()A.m≠3B.m=3C.m≥3D.m≠0 2.利用配方法解方程x2+2x=1时,方程可变形为() A.(x+1)2=2B.(x﹣1)2=2C.(x+1)2=0D.(x﹣1)2=0 3.如图,在菱形ABCD中,对角线AC、BD交于点O,已知AO=2,OB=4,则菱形ABCD 的面积是() A.4B.8C.16D.20 4.关于x的一元二次方程x2﹣4x+m=0没有实数根;则m的值可能是()A.﹣2B.0C.3D.5 5.已知m和n分别为一元二次方程x2﹣4x﹣2=0的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则m+n的值为() A.2B.﹣2C.4D.﹣4 6.如图所示,已知四边形ABCD的对角线AC、BD相交于点O,则下列能判断它是正方形的条件是() A.AO=BO=CO=DO,AC⊥BD B.AC=BC=CD=DA C.AO=CO,BO=DO,AC⊥BD D.AB=BC,CD⊥DA 7.我国古代著作《四元玉鉴》记载“买椽多少”问题:“六贯二百一十钱,遣人去买几株椽.每株脚钱三文足,无钱准与一株椽.”其大意为:现请人代买一批椽,这批椽的价钱为6210文.如果每株椽的运费是3文,那么少拿一株椽后,剩下的椽的运费恰好等于一株椽的价钱,试问6210文能买多少株椽?设这批椽的数量为x株,则符合题意的方程是()A.3(x﹣1)x=6210B.3(x﹣1)=6210 C.(3x﹣1)x=6210D.3x=6210

2023学年北师大版九年级数学上册《第1章特殊的平行四边形》单元综合知识点分类练习题(附答案)

2022-2023学年北师大版九年级数学上册《第1章特殊的平行四边形》 单元综合知识点分类练习题(附答案) 一.菱形的性质 1.如图,在菱形ABCD中,M、N分别是BC和CD的中点,NP⊥AB于点P,连接MP.若∠DAB=40°,则∠MPB=() A.125°B.120°C.115°D.110° 2.如图,在菱形ABCD中,∠BAD=120°,AC=5,则菱形ABCD的周长是() A.25B.20C.15D.10 3.如图四边形ABCD为菱形,点E为BC的中点,点F在CD上,若∠DAB=60°,∠DF A =2∠EAB,AD=4,则CF的长为() A.B.C.D. 4.菱形的周长为20,它的一条对角线的长为6,则菱形的另一条对角线的长为()A.8B.6C.5D.4 5.若菱形的边长为2,较长的一条对角线长为2,则菱形两邻角的度数比为()A.5:1B.4:1C.3:1D.2:1

6.如图,菱形ABCD的对角线AC,BD相交于点O,过点D作DH⊥BC于点H,连接OH,若OA=4,S菱形ABCD=24,则OH的长为() A.B.3C.D. 7.菱形ABCD的对角线AC,BD的长分别为6和8,则这个菱形的面积是()A.48B.24C.20D.16 8.如图,四边形ABCD为菱形,∠ABC=70°,延长BC到E,在∠DCE内作射线CM,使得∠ECM=15°,过点D作DF⊥CM,垂足为F,若DF=,则对角线BD的长为.(结果保留根号) 9.如图,已知点E在菱形ABCD的边AB上,以BE为边向菱形ABCD外部作菱形BEFG,连接DF,M,N分别是DC,DF的中点,连接MN.若AB=5,BE=2,∠ABC=120°,则MN=. 10.如图,在菱形ABCD中,AB=BD,点E,F分别在BC,CD边上,且CE=DF,BF与DE交于点G,若BG=3,DG=5,则CD=.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