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科护理学:循环系统知识点
专升本2《内科护理学》(循环)

01
循环系统的生理功 能
循环系统的概述
循环系统是人体 内输送血液的器 官
循环系统由心脏 和血管组成
循环系统的生理 功能是维持人体 内环境的稳定
循环系统对人体 的生命活动具有 重要意义
循环系统的生理功能
物质运输:循环 系统负责运输营 养物质、氧气和 激素等物质,维 持人体正常生理 功能。
代谢废物排除: 循环系统将代谢 废物和二氧化碳 运输到排泄器官, 如肾脏和肺,以 保持体内环境稳 定。
心律失常是指心脏电信号传导异常导致心跳不规则 常见症状包括心悸、气短、乏力、头晕等 体征包括心跳过快或过慢、心律不齐等 治疗方法包括药物治疗、电复律和导管消融等
高血压
定义:高血压是 一种常见的慢性 疾病,指以体循 环动脉血压增高 为主要特征,可 伴有心、脑、肾 等器官的功能或 器质性损害的临 床综合征。
调节体温:通过 血液循环调节体 温,保持人体正 常体温。
免疫防御:循环 系统中的白细胞 和抗体等免疫物 质可以抵御病原 体入的核心,负 责泵送血液
血管:负责运输 血液,包括动脉、 静脉和毛细血管
淋巴系统:与循 环系统共同作用, 协助清除组织液 中的废物和细菌
观察症状:观察患者的临床 表现,如疼痛、呼吸困难等。
实验室检查:通过血液、尿 液等检查,了解患者的生理
指标和生化指标。
影像学检查:通过心电图、 超声心动图等检查,了解患
者的心脏结构和功能。
诊断与鉴别诊断的注意事项
准确收集病史:详细了解患者的症状、体征、 家族史等信息,为诊断提供依据。
系统体格检查:对循环系统进行全面检查, 注意心、肺、肝、脾等器官的异常表现。
单击此处添加副标题
内科护理学循环系统
内科护理学循环系统常用诊疗技术及护理课件

循环系统的主要功能是输送氧气和营 养物质到全身各个组织和器官,同时 将二氧化碳和代谢废物排出体外,维 持人体内环境的稳定。
循环系统的组成与结构
01
02
03
心脏
心脏是循环系统的核心, 负责推动血液在全身循环 。
血管
血管包括动脉、静脉和毛 细血管,是血液流动的通 道。
血液
血液由血浆、血细胞和血 小板等组成,为循环系统 的重要组成部分。
循环系统的主要疾病类型
01
02
03
04
冠心病
冠心病是由于冠状动脉狭窄或 闭塞导致心肌缺血、缺氧或坏
死的一种疾病。
高血压
高血压是指血液在血管中流动 时对血管壁产生的压力持续高
于正常水平。
心力衰竭
心力衰竭是指心脏无法有效泵 血以满足身体需要的一种疾病
。
心肌炎
心肌炎是指心肌发炎导致心脏 功能受损的一种疾病。
根据患者具体情况,设定合适的康复目标,如提高心肺功能、增 强肌肉力量、改善关节活动度等。
注意事项
在康复训练过程中,应注意患者的身体状况和反应,避免过度劳 累和损伤。
心理护理在康复过程中的作用
心理支持
给予患者心理上的支持和鼓励,帮助其建立信心 ,积极面对康复过程。
情绪调节
通过心理护理,帮助患者调节情绪,减轻焦虑、 抑郁等负面情绪,提高康复效果。
04
药物治疗与护理配合
常用药物及其作用机制
利尿剂
通过增加尿量排出,降低心脏负荷,改善水肿等症状。
ACE抑制剂和ARBs
通过扩张血管,降低血压,减轻心脏负担,预防心血管事件。
β受体拮抗剂
通过抑制心脏β受体,减慢心率,降低心肌收缩力,减少心输出量 ,降低血压。
内科护理学笔记循环系统

内科护理学笔记:循环系统1. 引言循环系统是人体最重要的生命维持系统之一,负责向全身各组织和器官输送氧气和营养物质,以维持其正常功能。
内科护理学中,掌握循环系统的知识,对于评估患者的循环状态、及时发现并防治循环系统的异常非常重要。
本文将对循环系统的相关知识进行总结和分享。
2. 循环系统组成与功能循环系统主要由心脏、血管和血液三部分组成。
2.1 心脏心脏是循环系统的核心器官,位于胸腔中,起到泵血的作用。
心脏由左右两个心房和左右两个心室组成,在心肌的收缩和舒张过程中,推动血液的流动。
2.2 血管血管分为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三种类型。
动脉将氧合血从心脏输送到全身各组织和器官,而静脉则将脱氧血从组织和器官运回心脏。
毛细血管连接动脉和静脉,在这里氧气和营养物质通过扩散进入组织细胞,而代谢产物通过扩散进入静脉。
2.3 血液血液由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等组成。
红细胞携带氧气和二氧化碳,白细胞参与免疫和炎症反应,血小板则参与血液凝固。
循环系统的主要功能包括气体交换、营养物质运输、废物代谢产物的清除和内环境的稳定等。
下面将分别介绍循环系统的功能。
2.3.1 气体交换循环系统通过将氧气从肺部输送到体内各组织和器官,同时将二氧化碳从组织和器官运回肺部,实现氧气的供应和二氧化碳的排出。
2.3.2 营养物质运输循环系统通过血液将营养物质如葡萄糖、氨基酸、脂肪和维生素等输送到全身各组织和器官,以满足其正常代谢和功能的需求。
2.3.3 废物代谢产物的清除循环系统将废物和代谢产物如尿素、尿酸、肌酐等从全身组织和器官运送到肾脏、肝脏等排泄器官,以实现这些废物的排出。
2.3.4 内环境的稳定循环系统通过调节血液的体积、压力和成分等,维持人体内部环境的稳定,保持酸碱平衡、温度调节等。
3. 常见循环系统疾病及护理3.1 高血压高血压是指动脉血压持续升高至正常值的1.4倍以上。
护理措施包括定期测量血压、控制饮食、合理运动、戒烟限酒、保持心理健康等。
内科护理学——循环系统重点考点整理

内科护理学一一循环系统重点、考点整理1、(填空、选择)循坏系统:由心脏、血管和调节血液循环的神经体液组成。
2、心脏:是一个中空的肌性器官,位于胸腔中纵隔内,约2/3位于正中线左侧,1/3位于正中线右侧,心尖朝向左前下方,心底朝向右后上方。
被心间隔及房室瓣分为四个心腔:左心房、左心室、右心房、右心室;左心房室之间瓣膜称为二尖瓣,右心房室之间瓣膜称为三尖瓣,左心室与主动脉之间瓣膜称为主动脉瓣,右心室与肺动脉之间瓣膜称为肺动脉瓣;(考)心脏传导系统由特殊心肌细胞组成, 包括窦房结、结间束、房室结、希氏束、左右束支和普肯野纤维。
心脏的血液供应来自左右冠状动脉。
3、血管:分动脉、毛细血管和静脉。
动脉的主要功能为输送血液到组织器官,其管壁含平滑肌和弹性纤维,能在各种血管活性物质的作用下收缩和舒张,影响局部血流量,改变血流阻力,故又称“阻力血管”;毛细血管是血液和组织液进行物质交换的场所,故又称“功能血管”:静脉的主要功能是汇集从毛细血管来的血液,将血液送回心脏, 其容量大,故又称“容量血管”。
4、调节血液循环的神经:主要包括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
调节血液循坏的体液因素: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血管内皮因子、某些激素和代谢产物。
5、心源性呼吸困难(心源性哮喘)*按其发展程度可分为:(1)(考)劳力性呼吸困难:见于心衰早期。
呼吸困难出现于轻至中度体力活动过程中(如加快步伐行走,上二楼或一般速度步行、穿衣)休息后可缓解症状。
(2)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3)端坐呼吸:见于心衰后期。
* (考)心源性哮喘发生机制:(1)平卧位时回心血量增加,肺淤血加重。
(2)横膈高位,肺活量减少。
(3)夜间迷走神经张力增高,小支气管收缩。
6、(考)心源性水肿的发生机制:(1)有效循环血量不足,肾血流量减少,肾小球滤过率降低,继发性醛固酮分泌增多,水钠潴留。
(2)体循坏静脉压增高,毛细血管静水压增高,组织液回吸收减少。
(3)淤血性肝硬化导致蛋白质合成减少,胃肠道淤血导致食欲下降及消化吸收功能下降,继发低蛋白血症,血浆胶体渗透压下降。
内科护理学-循环系统的解剖生理考点汇总

循环系统的解剖生理
(一)组成
1.心脏
四个腔室:左心房、左心室、右心房、右心室。
四个瓣膜:左心房、室之间有二尖瓣,右心房、室之间有三尖瓣,左心室与主动脉之间有主动脉瓣,右心室与肺动脉之间有肺动脉瓣。
心瓣膜作用:防止心房和心室在收缩或舒张时出现血液反流的功能。
2.冠状动脉
起源于主动脉根部,负责心肌的血液供应。
3.心脏的传导系统
包括窦房结、结间束、房室结、希氏束、左右束支及其分支和普肯耶纤维。
(二)血管
肺循环:
右心室→肺动脉干→左右肺动脉→肺→肺泡壁毛细血管→肺静脉→左心房
体循环:
左心室→主动脉→中、小动脉→全身毛细血管→中小静脉→上、下腔静脉→右心房
三尖瓣的解剖位置在
A.左心室和主动脉之间
B.右心室和肺动脉之间
C.左心房和左心室之间
D.右心房和右心室之间
E.主动脉和肺动脉之间
『正确答案』D
『答案解析』右心房、室之间有三尖瓣,故解剖位置在右心室和肺动脉之间。
心脏正常窦性心律的起搏点是
A.心房
B.窦房结
C.房室结
D.希氏束
E.左心室
『正确答案』B
『答案解析』心脏正常窦性心律的起搏点是窦房结。
内科护理学循环系统疾病病人的护理概述课件

4.调节循环系统的神经-体液
• (1)调节循环系统的神经:主要包括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 • (2)调节循环系统的体液因素:如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
(renin-angiotensin-aldosteronesystem,RAAS)、血管内皮 因子、某些激素和代谢产物等。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是调 节钠钾平衡、血容量和血压的重要因素。
• (2)动态心电图(dynamic-electrocardiogram,DCG):又称 Holter心电图(Holter-ECG-monitoring),能记录受检者连续 24~72小时心电信号,提高对非持续性心律失常及短暂心肌缺血发 作的检出率。
• 动态心电图可提供以下信息: • ①心率,包括24小时平均心率、最快和最慢心率; • ②心律失常的类型、发作时间; • ③心脏停搏的持续时间、次数; • ④心电图的波形改变,如ST段抬高或下移; • ⑤心电图改变发生的时间,病人当时的活动状况及伴随症状。
1.全身状态
• ①生命体征: • ②面容与表情: • ③体位:是否能平卧,严重心力衰竭的病人常取半卧位或端坐位。 • ④营养状态:晚期心衰病人常因长期食欲下降而消瘦,部分高血压、
冠心病病人体型肥胖。 • ⑤有无杵状指/趾。
2.皮肤、黏膜
• 皮肤、黏膜的颜色、温度和湿度,有无发绀,有无身体低垂部位水 肿。
5.生活史
• (1)个人史:评估病人的居住地在城市还是农村;居住条件是宽 敞、干燥,还是拥挤、潮湿,有无充足的阳光。
• (2)生活方式:评估病人是否经常摄入高热量、高胆固醇、高脂 肪、含盐或含咖啡因过多的食物,是否经常暴饮暴食。这些因素往 往是某些心血管疾病(如冠心病、高血压)的危险因素。
(二)身体评估
内科护理学——循环系统重点、考点整理

内科护理学——循环系统重点、考点整理1、(填空、选择)循环系统:由心脏、血管和调节血液循环的神经体液组成。
2、心脏:是一个中空的肌性器官,位于胸腔中纵隔内,约2/3位于正中线左侧,1/3位于正中线右侧,心尖朝向左前下方,心底朝向右后上方。
被心间隔及房室瓣分为四个心腔:左心房、左心室、右心房、右心室;左心房室之间瓣膜称为二尖瓣,右心房室之间瓣膜称为三尖瓣,左心室与主动脉之间瓣膜称为主动脉瓣,右心室与肺动脉之间瓣膜称为肺动脉瓣;(考)心脏传导系统由特殊心肌细胞组成,包括窦房结、结间束、房室结、希氏束、左右束支和普肯野纤维。
心脏的血液供应来自左右冠状动脉。
3、血管:分动脉、毛细血管和静脉。
动脉的主要功能为输送血液到组织器官,其管壁含平滑肌和弹性纤维,能在各种血管活性物质的作用下收缩和舒张,影响局部血流量,改变血流阻力,故又称“阻力血管”;毛细血管是血液和组织液进行物质交换的场所,故又称“功能血管”;静脉的主要功能是汇集从毛细血管来的血液,将血液送回心脏,其容量大,故又称“容量血管”。
4、调节血液循环的神经:主要包括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
调节血液循环的体液因素: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血管内皮因子、某些激素和代谢产物。
5、心源性呼吸困难(心源性哮喘)*按其发展程度可分为:(1)(考)劳力性呼吸困难:见于心衰早期。
呼吸困难出现于轻至中度体力活动过程中(如加快步伐行走,上二楼或一般速度步行、穿衣)休息后可缓解症状。
(2)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3)端坐呼吸:见于心衰后期。
*(考)心源性哮喘发生机制:(1)平卧位时回心血量增加,肺淤血加重。
(2)横膈高位,肺活量减少。
(3)夜间迷走神经张力增高,小支气管收缩。
6、(考)心源性水肿的发生机制:(1)有效循环血量不足,肾血流量减少,肾小球滤过率降低,继发性醛固酮分泌增多,水钠潴留。
(2)体循环静脉压增高,毛细血管静水压增高,组织液回吸收减少。
(3)淤血性肝硬化导致蛋白质合成减少,胃肠道淤血导致食欲下降及消化吸收功能下降,继发低蛋白血症,血浆胶体渗透压下降。
护士执业考试内科护理重点循环系统

第二章循环系统疾病病人的护理考点心功能不全病人的护理一、慢性心力衰竭病人的护理根据临床表现和活动能力,心功能分为四级:心功能[级体力活动不受限制。
心功能n级体力活动轻度受限制,日常活动可引起气急、心悸。
心功能in级体力活动明显受限制,稍事活动即引起气急、心悸,有轻度脏器淤血体征。
心功能w级体力活动重度受限制,休息状态下也气急、心悸,有重度脏器淤血体征。
温馨提示:考生应能根据病例中提供的信息判断患者心功能的级别。
事实上,心功能I级(不受限制)、心功能IV级(完全受限制)是两个极端,不需记忆,考生只需区别心功能n级、m级。
II级是日常活动会引起气急、心悸,m级是稍微活动会引起气急、心悸。
(一)病因和诱因1.病因(1)心肌损害:如冠心病心肌缺血、心肌梗死、心肌炎和心肌病。
(2)心脏负荷过重1)容量负荷(前负荷)过重:见于二尖瓣、主动脉瓣关闭不全:房间隔缺损、室间隔缺损、动脉导管未闭。
2)压力负荷(后负荷)过重:见于高血压、主动脉瓣狭窄、肺动脉高压、肺动脉瓣狭窄等。
温馨提示:容量负荷过重主要见于瓣膜关闭不全引起反流或心房、心室之间存在异常通道;压力负荷过重主要见于瓣膜狭窄导致心脏射血受阻。
2.诱发和加重心力衰竭的因素感染是最常见和最主要的诱因,特别是呼吸道感染。
(二)临床表现(高频考点)1.左心衰竭主要表现为肺循环淤血。
(1)呼吸困难:最早出现的是劳力性呼吸困难,经休息后缓解。
(2)咳嗽、咳痰、咯血:咳嗽、咳痰早期即可出现,多发生在夜间,痰液特点为白色泡沫样。
如发生急性肺水肿,则咳大量粉红色泡沫痰。
(3)体征:心率加快、第一心音减弱、心尖区舒张期奔马律,部分病人可出现交替脉,是左心衰竭的特征性体征。
肺部可闻湿啰音,急性肺水肿时可出现哮鸣音。
3.右心衰竭主要表现为体循环静脉淤血,其症状以食欲不振、恶心呕吐、水肿、腹胀、少尿、肝区胀痛等为特征。
体征:(1)水肿:早期在身体的下垂部位和组织疏松部位,出现凹陷性水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内科护理学:循环系统知识点
什么是循环系统?
人体循环系统是由心脏、血管和血液组成的。
心脏是循环系统的核心,它通过收缩和舒张来泵送血液到全身各个器官和组织中,以满足它们的营养和氧气需求。
循环系统的结构
循环系统是由心脏、血管和血液组成的。
心脏是一个肌肉组织构成的器官,位于胸腔中,左右两部分被冠状动脉包围。
血管分为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
动脉将血液从心脏输送到器官和组织,静脉将血液从器官和组织输送回心脏,毛细血管则将动脉和静脉连接起来,完成血液的交换和营养物质的供给。
循环系统的功能
循环系统发挥着很多重要的功能,如:
1.运输氧气和营养物质到全身各个器官和组织中。
2.将二氧化碳和代谢产物从器官和组织中运送回心脏。
3.调节体温和维持体液平衡。
4.参与免疫和凝血等生理过程。
心脏的结构和功能
心脏是循环系统的核心,它通过收缩和舒张来泵送血液到全身各个器官和组织中。
心脏的主要结构包括心房、心室、心瓣和冠状动脉等。
心脏的功能主要有以下几点:
1.接受和泵送血液。
2.控制和调节心跳和心率。
3.调节血压和血容量。
4.参与心血管系统的免疫和凝血等生理过程。
血液的结构和功能
血液是循环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由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和血浆等多种物质组成。
血液的主要功能有以下几点:
1.运输氧气和营养物质。
2.将二氧化碳和代谢产物从器官和组织中运送回心脏。
3.参与免疫和凝血等生理过程。
常见的循环系统疾病
1.高血压病:是指血压持续升高,对心脏、血管和重要器官造成损害的
一种慢性病。
2.心脏病:是心脏疾病的总称,包括冠心病、心绞痛、心肌梗死、心力
衰竭等多种类型。
3.中风:是由于大脑供血不足导致的一种急性疾病。
4.动脉硬化:是由于血或血浆中的胆固醇和脂肪酸等物质沉积在动脉壁
上,导致动脉变硬的一种慢性疾病。
循环系统护理的注意事项
在进行循环系统护理时,护士需要特别注意以下几点:
1.监测患者的心率、心律、血压和脉搏等生理指标。
2.检查患者的皮肤颜色、温度和湿度等,及时发现异常情况。
3.给予患者合适的体位和护理措施,避免发生压疮和深静脉血栓等并发
症。
4.给予患者合适的营养支持和药物治疗,促进患者的康复。
小结
循环系统是人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它通过心脏、血管和血液等组成,发挥着多种重要的生理功能。
护士在进行循环系统护理时需要特别注意患者的生理指标和体位等,以保证患者的安全和健康。
我们应该加强对循环系统知识的学习,帮助患者更好地管理和预防循环系统疾病,提高生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