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都县特色民俗文化

合集下载

于都唢呐“公婆吹”的传承和创新-文档资料

于都唢呐“公婆吹”的传承和创新-文档资料

于都唢呐“公婆吹”的传承和创新赣南作为客家民系的重要发祥地,千百年来,客家人在频繁的迁徙中创造了绚丽多姿的客家文化和风土风情。

在有着“唢呐之乡”美誉的于都县,一种特殊的唢呐吹奏形式―“公婆吹”已经流传了1000余年,相传自从西晋“永嘉之乱”之后,中原汉人为避战乱,举家举族南下,辗转迁徙,终于安营扎寨在闽、粤、赣三省交界的崇山峻岭之中。

南迁的中原汉人的一支将自己称为客家人,他们不仅带来了中原文明,更与当地土著畲族人,和睦共处,共同创造了灿烂的客家文化,而于都客家唢呐“公婆吹”便是客家文化中一朵艳丽的奇葩。

于都客家唢呐“公婆吹”基础深厚,应用广泛,人们嫁娶,丧葬,庆寿,庙会,乔迁等和接送贵宾都喜欢请上一对“公婆吹”,吹上一番。

在民间有个顺口溜:婚丧嫁娶没有我,无声无息蛮难过。

1929年毛泽东同志在于都东门沙坝召开万人大会时,于都唢呐“公婆吹”就大显身手。

后来,红军长征离开于都时,又是于都唢呐手们吹着《十送红军》,依依不舍地欢送红军夜渡于都河,踏上万里长征路。

1981年至1991年的十年间,是于都唢呐的鼎盛时期,每个乡镇都有一个或几个自发组织的唢呐班子。

靖石唢呐班的刘班主说,那时候,谁家娶老婆都少不了他们,而且到了旺季天天都有得“吹”,每到一处都会引来不少的围观者,唢呐吹奏的欢快、热闹气氛也给人们带去了不少快乐。

据刘班主说,当时还涌现出许多“祖孙唢呐”、“夫妻唢呐”和“唢呐世家”。

据不完全统计,全县有唢呐手1000多名。

具有浓郁客家特色的于都唢呐“公婆吹”在过去的千百年中,逐渐成为了客家民众在文化生活中的一个精神标志,他不仅丰富了客家民众的日常文化生活,也为构建一个和谐安定的社会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随着岁月的流逝,由于各方面原因,如今“公婆吹”面临着后继无人的命运,仅存的音乐曲牌才十余首,如何传承和创新这一特殊的唢呐吹奏形式显得迫在眉睫。

首先,我们应该认识到具有浓郁客家特色的于都唢呐“公婆吹”是客家人自我认同、自我确认的身份标志。

于都古文

于都古文

主要特征
主要特征
于都古文于都古文,清道光流行于都,多为盲人用地方语言演唱,演员、乐师系一身,说唱结合,以唱为主, 用勾简式渔鼓、竹板、小鼓伴奏。一般4句,上、下对应,即兴表演成份多。
生活现状
生活现状
于都古文但随着文化事业的发展,电视已走进千家万户,于都古文也随之失去原有的市场,所以,说唱古文 的艺人后继乏人,而一些名艺人不断老化,且已死亡。至目前为止,于都说唱古文的艺人廖廖无几,于都古文濒 临消失。
旧时的古文艺人,都沿袭传统的唱法,一般以“自从盘古开天地,一朝天子一朝臣”为开场白,后来逐渐发 展为以“十八塔”为序幕。所谓“十八搭”就是演唱者根据听众对象,结合当时时宜,针对性地来一段小唱,以 此安定和吸引听众,然后引出曲目、人物和揭示主题。紧接着转入正本。演唱者借助面部表情、声调唱腔,真实 细腻地描述山川万物,抒发喜怒哀乐,渲染环境气氛,评述功过是非。在乐器的伴奏下,唱中带说,说中有唱, 为了表现故事中人物的性格,在道白时,艺人要乔装男、女、老、少性格和口音的不同,分别叙述,有时还会用 乐器模仿活动时发出的不同声音,如敲门、切菜等。从而,把故事情节、人物的音容笑貌等淋漓尽致地展现在人 们面前,强烈地感染听众,使他们能够倍感逼真、亲切、产生共鸣。
2007年9月11日,赣州市第一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共计37项)经赣州市人民政府审查并正式公布。 其内容涵盖了民间音乐、民间舞蹈、传统戏剧、曲艺、传统手工技艺、传统医药和民俗7个类别。
按照“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方针,从2005年起赣州市全面开展了非物质文化遗产 普查工作,并认真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挖掘、整理、保护和传承工作,在此基础上,由各县(市、区)申报, 经赣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家委员会评审,先挑选了一些项目报赣州市人民政府审查确定作为赣州市第一批 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然后从名录中筛选了安远县南乡大堂音乐等项目申报江西省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 录,以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充分发挥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促进先进文化建设、构建和谐社会中的重 要作用。

我的家乡于都

我的家乡于都
xxxxxxxxxxxxxxxxxxx
-
第第第第第第第第第第第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七 八 九 十 11 章章章章章章章章章章章
地 理 位 置
历 史 背 景
自 然 风 光
美 食
民 俗 文 化
经 济 发 展
未 来 展 望
教 育 和 科 技
交 通 和 通 讯
旅 游 资 源
社 会 风 貌
1
地理位置
古塔等
于都曾经是古代 虔州的一部分, 也是客家人的聚
居地之一
3
自然风光
自然风光
4
美食
美食
1
2
3
4
在美食方面,于都有许 多独特的特色菜肴
其中最有名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要数"于 都烧卷子"了
这是一种用糯米粉制成 的传统小吃,口感软糯
,味道香甜
此外,于都还有许多其 他的美食,如鱼丸、肉
丸、豆腐等
5
民俗文化
民俗文化 1 于都的民俗文化也非常丰富多彩 2 这里有各种传统的民间艺术表演,如舞
龙、舞狮、踩高跷等
3 此外,于都还有许多传统的节庆活动, 如春节、元宵、端午等
4 在这些节日里,人们会举行各种庆祝活 动,如放鞭炮、舞龙舞狮、吃团圆饭等
6
经济发展
经济发展
近年来,于都的经济发展迅速
这里有许多知名的企业和品牌, 如江西铜业、江西钨业等
01
02
同时,政府也加大了对基础设
04
施建设的投入,为经济发展提
供了有力的保障
03
此外,于都还积极发展旅游业 和农业,推动经济多元化发展
7
未来展望
未来展望
展望未来,于都的发展前景非常广阔。随 着国家对中部地区的重视和支持力度不断 加大,于都的经济发展将迎来更多的机遇 和挑战。同时,随着科技的进步和产业结 构的升级,于都的产业结构也将更加优化 和合理。此外,随着城市化的加速推进和 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于都的城市化和乡

于都三项文化征文

于都三项文化征文

于都三项文化征文于都,是革命老区,在漫长的革命斗争历程中诞生了革命文化、客家文化等一系列珍贵的人文遗产。

于都的红色文化有着深厚的历史底蕴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在三项文化中最为著名、最为独特的是三项文化中的红色文化、苏区文化与客家文化都具有极高的科学价值和艺术价值。

于都三项文化形成于新中国成立初期。

新中国成立初期,在对三项文化进行系统研究后确定为具有于都特色的文化遗产体系。

一、红色文化于都是一片英雄的土地,这里是红军的摇篮。

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于都人民培育了为革命献身、为国捐躯的于都儿女,涌现出董必武、黄开湘、钟期光、谢少华等革命烈士。

于都县先后被评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革命老区于都孕育了深厚的红色文化,形成了一批红色文物遗址、纪念馆(点)、遗址群、纪念园以及以这些遗址(点)为主的革命纪念设施等。

二、苏区文化1931年9月18日,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在江西瑞金成立,中共赣南中央分局成立后,瑞金成为中国革命的重要根据地。

赣南中央分局也成为中共中央在江西的一个核心政治组织。

于都是赣南苏维埃政权核心根据地之一。

于都是革命先辈在革命斗争中留下无数动人故事的地方。

著名的有革命先烈肖克、李一氓等人战斗过的红军纪念馆;王明“左”倾冒险主义路线时期留在苏区中央分局所在地——于都县境内的于都大圩乡曾村;“七?二九”事变后,苏区中央分局曾在中国工农红军第一军团第四师驻扎地——龙石乡;瑞金人民抗日游击队曾与国民党反动派进行了长达八年的殊死搏斗;中央机关和中央纵队曾在于都龙石乡驻扎十余天;中国工农红军第二军团曾与国民党军作战七次,毙伤敌军千余人;中央工农革命军第一师曾万荣、曾泽生先后率部在于都战役中参加战斗;中国工农红军第二方面军第四军曾与国民党军作战三次,曾取得辉煌战绩;中国工农红军第四路军李云生曾任政委等多个重要职务。

于都革命烈士事迹激励着一代代于都人奋勇前进!三、客家文化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客家先民由广东、江西和福建三省的汀州、南雄等地移民来于都。

江西赣州于都县地理标志产品

江西赣州于都县地理标志产品

银坑甑笊舞是流传于江西省赣州市于都县银坑镇银坑村的上营、中营、 下围、撒形、新屋、老街、有丘、席塘等九座屋场进行表演的传统舞蹈, 俗称“划龙船”,将舞蹈与敬神仪式结合,因此也叫“敬神”。此舞历史 悠久,已被省“民舞集成”组录像保存。
甑笊舞作为一种传统民俗文化,乡俗规定,每年正月初六,各屋场的 头人先集中商议演出顺序。定下“坐案”屋场,并由保存客家民系认同的重要文化特征,是传承、维系客家 精神和历史文化的重要标志之一,对研究客家的语言、民风民俗及文化生 活有着重要价值。2014年,列入“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019年11月,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
客家古文的起源,史籍记载不多。
唢呐艺术(于都唢呐公婆吹),江西省于都县传统音乐,国家级非物 质文化遗产之一。
江西赣州于都县地理标志产品
客家古文,以说唱古文故事而得名,是江西赣南地区流行较广,影响 较大的一种特有的民间曲艺。
客家古文是一种说唱艺术,“一人一台戏”,以方言为主,表演灵活 方便,道具轻便简单,唱腔优美婉转,基本曲调结构多为四句体,音乐唱 腔具有浓郁的地方客家色彩。演唱内容主要是一些流传于民间的古老传说、 神话和历史故事等,大多由一名盲艺人独自完成,伴奏乐器主要是勾筒, 有的艺人身兼数职,将多种乐器巧妙地结合在一起,充分地运用四肢对其 进行演奏。
2008年6月7日,唢呐艺术(于都唢呐公婆吹)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 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名录,遗产编号Ⅱ-37。
客家人是中国古代中原的汉民族因北方连年战乱而南迁至赣、闽、粵 三省交汇的边远山区后,在与当地土著(古越族及其后裔畲族、瑶族等) 经过数百上千年的处于相对封闭的环境下相互交流相互采借、相互融合、 相互同化后所形成的在语言文化、礼仪习俗服饰居所诸方面均有

关于于都的世界文化遗产400字以

关于于都的世界文化遗产400字以

关于于都的世界文化遗产400字以
于都作为中国江西省的一个县级市,有着丰厚的世界文化遗产。

首先,于都的世界文化遗产之一是龙虎山。

龙虎山位于于都市南部,是中国道教的发源地之一。

这座山脉以其险峻的地势和壮丽的景观而著名。

在龙虎山,你可以看到许多古老的寺庙和道观,其中最著名的是「五丹台」,堪称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杰作。

登上山顶,可以一览群山的壮丽景色,令人叹为观止。

其次,于都还有一个重要的世界文化遗产是庐山风景名胜区。

庐山是中国最负盛名的名山之一,也是世界文化遗产之一。

它以其奇特的地质景观、独特的自然生态和丰富的文化资源而闻名。

庐山的主峰海拔1164米,四季如春,风景秀丽。

在庐山,你可以欣赏到险峻的峡谷、奇特的石柱和清澈的溪流,感受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最后,还有一个令人难忘的世界文化遗产是于都古代民居建筑群。

这个建筑群分布在于都的乡村地区,包括了许多保存完好的明、清时期的传统民居。

这些古代民居保留了传统的建筑风格和结构,展示了中国古代农村生活的风貌。

这些古民居以其独特的木结构、雕花和彩绘而闻名,是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珍贵遗产。

综上所述,于都作为一个充满世界文化遗产的地方,拥有龙虎山、庐山风景名胜区和古代民居建筑群等多个独特而宝贵的遗产。

这些遗产不仅展示了于都的自然美景和传统文化,也彰显了中国悠久的历史和卓越的建筑技艺。

于都嫁女的规矩 -回复

于都嫁女的规矩 -回复

于都嫁女的规矩-回复于都嫁女的规矩是指中国江西省抚州市于都县的乡土传统婚嫁习俗,这里保留着许多古老的风俗和传统。

在于都,嫁女不仅仅是一个家庭的大喜事,更是一个整个乡村社区的盛大活动。

在这个过程中,有着一系列的规矩和仪式,体现了乡土文化和丰富多彩的民俗活动。

本文将详细介绍于都嫁女的规矩,从婚礼筹备到仪式一一阐述。

一、婚礼筹备在于都,嫁女的婚礼筹备工作通常由女方家庭来完成。

首先,家人会与近亲和朋友商量好婚期并邀请到村里的老人共同商议。

一旦确定婚期,女方家庭开始为婚礼做准备。

1. 婚期选定:根据传统习俗,于都的婚期通常会选在农历二月,以避开忌讳和黄道黑道带来的不利影响。

另外,婚期通常会选择在农闲季节,方便办理各项事务。

2. 婚礼预算:女方家庭会根据自身经济状况拟定一个合理的婚礼预算。

这笔预算通常会包括彩礼、婚庆用品、婚宴费用等。

根据传统,女方父母可能会筹备多年的积蓄,以确保女儿能有一个隆重而喜庆的婚礼。

3. 筹备婚庆物品:女方家庭会准备一系列的婚庆物品,如婚纱、彩礼、婚床、婚车等。

这些物品通常会在婚礼前几个月就开始准备,确保一切准备工作妥善进行。

二、婚礼仪式1. 嫁女大礼:在于都,嫁女大礼有着非常独特和庄重的仪式。

婚礼当天,女方家庭会准备丰盛的宴席,邀请亲朋好友前来共同庆祝,这也是传统的祝福与寄予期望的场合。

同时,男方家族的长辈会带着整个家族的祝福前来,娶妻者要遵循一系列的礼仪和规矩,表示自己的诚意。

2. 嫁妆过程:在嫁女大礼的次日,女方家庭会准备一个预先包装好的嫁妆。

这个嫁妆通常包含了一系列嫁女必备的物品,如衣物、首饰、家具等,目的是让女儿在婚后得到充分的保障和庇护。

3. 送亲仪式:送亲仪式是婚礼中的一个重要环节,男方家庭会派出一队人马前往女方家庭接新娘。

女方家人会分别与新娘进行告别,并赠送一些贺礼和祝福。

随后,女方家庭的长辈会亲自将新娘交给男方家庭,寓意着女儿已经成为了新的家庭的一员。

三、婚礼结束一场盛大的婚礼在于都结束后,双方家庭会进行一系列的礼仪和仪式,以象征着两个家族的关系紧密相连。

家乡的风俗作文400字六年级(于都县)

家乡的风俗作文400字六年级(于都县)

我的老家在江西省赣州市于都县,最有年味的还要数做麻糍,很多地方的人们已把传统美食制作都用机器来取代了,但我们家乡是传统的手工工艺,春节前做麻糍让我印象非常深刻。

制作麻糍需要的原料有糯米、熟米粉、红糖等,首先把新鲜的糯米(当年产的)用清水泡一天一夜,一定要泡透,再把湿的糯米放到木蒸笼上蒸熟,然后把蒸熟的糯米倒进大石兜里,由两个力气比较大的人用大米槌反复捶打成柔韧的糯米糍。

在整个制作过程中,最精彩的就是捶打糯米糍,这个过程只有有经验的人才能准确的把握住,捶打的太久会使糯米糍粘在石兜上,捶打的时间短糯米糍口感不好,捶打糯米糍很费力,捶打得越久才越有韧性,做出来的麻糍才更好吃。

糯米糍捶打好之后放在干净的案板上伴上熟米粉揉成糯米团,用手把它压薄,里面加入芝麻红糖粉,这样好吃的麻糍就做好了。

在做麻糍时,大家在一起有说有笑,其乐融融,很有开心过年的气氛,想要制作出好吃又好看的麻糍,要注重心到、手到、眼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JIUJIANG UNIVERSITY毕业论文(设计)题目英文题目院系专业姓名年级指导教师二零年月摘要民俗文化是伴随着人类的步伐走过来,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具有鲜明时代色彩和地域特征的区域性文化,承载厚重的文化积淀和历史底蕴。

它是历史沉淀和时代发展所形成的产物。

赣南地区的于都县是客家人的聚居地之一,客家人在于都这片土地上生产生活,形成了特有的于都客家民俗文化。

于都民俗文化包括礼节、习俗、节庆、禁忌、传统等等,分为物质民俗文化、社会民俗文化和精神民俗文化三大类。

客家人在汉民族中是较有特色的一个群体,既有在中华整体文化中表现出来的与其它族群相同的共性,又有在独特的人文环境和地理环境影响下而表现出来的个性与特质。

如今,大兴文化产业,开发保护民俗日益被学者所关注,本文具体分析了于都民俗文化的生成背景,论述了民俗文化类型及其特点,为传统文化的传承、民俗文化资源的保护和开发提供参考。

[关键词]于都,民俗文化,物质民俗,社会民俗,精神民俗绪论 (5)㈠................................................................ 于都县民俗的研究起源.. (5)㈡................................................................ 关于于都县民俗的研究.. (6)㈢................................................................ 于都县民俗研究的意义.. (7)一、于都民俗事象论 (7)㈠物质民俗 (7)㈡社会民俗 (9)㈢精神民俗 (11)二、于都县民俗文化的生成背景分析 (14)㈠于都自然环境 (15)㈡于都人文环境 (15)三、于都民俗的保护与开发 (17)㈠于都民俗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17)㈡于都民俗的开发利用 (18)结语注释参考文献致谢于都县特色民俗文化绪论㈠于都县民俗的研究源起“民俗,即民间风俗,指一个国家或民族中广大民众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

民俗起源于人类社会群体生活的需要,在特定的民族、时代和地域中不断形成、扩布和演变,为民众的日常生活服务。

民俗一旦形成,就成为规范人们的行为、语言和心理的一种基本力量,同时也是民众习得、传承和积累文化创造成果的一种重要方式。

” [1]于都县民俗文化是中国民俗文化的一个重要部分。

作为客家摇篮赣南地区的于都,汉族和畲、瑶等少数民族长期互动,共生繁衍,创造了具有鲜明特色的客家历史与文化,其中广泛传承于民间的民俗文化更是丰富多彩,博大精深。

于都县位于江西省南部,赣州市中部偏北,属赣州管辖。

东邻瑞金市,南连会昌县和安远县,西接赣县,北毗兴国县和宁都县。

全县南北长83.25千米,东西宽63.33千米,总面积2893平方千米,其中城区面积12平方千米。

境内通行客家方言。

全县辖9个镇、14个乡,共有25个居委会、352个行政村。

罗勇先生《略论明末清初闽粤客家的倒迁入赣》一文中记载:“明前期以往,赣南居民的迁入是零散的,其居住地也是分散的,就整个区域而言,可说是‘地广人稀’,其人口结构也相对的单纯。

明嘉靖以后,这种格局发生了显著的变化。

闽、粤客民成群成批地倒迁入赣,他们自成村落,散布于整个赣南地区,并迅速改变着赣南居民的原来结构。

现今赣、闽、粤入迁客民后裔所占的人口比例大体是:寻乌、安远、全南、定南、龙南、信丰、南康、大余、上犹、崇义等县约占70%-90%;赣县、兴国、于都、会昌、瑞金、宁都、石城等县约占50%-70%”[2],因而,于都是客家人的聚居地之一,而于都民俗文化即为客家文化内容的一部分。

鉴于此,本文所界定的于都县民俗文化,是指生活在于都县地区的客家人,在客家社会发展和日常生活中创造、享用及沿袭下来的生活文化事象的总和,包括礼节、习俗、节庆、传统等等,为物质民俗文化、社会民俗文化及精神民俗文化三大类。

如今,大兴文化产业,开发保护民俗日益被学者所关注,本文具体分析了于都民俗文化的生成背景,论述了民俗文化类型及其特点,为传承传统文化、保护和开发民俗文化资源提供参考。

㈡关于于都县民俗方面的研究于都县民俗文化内涵丰富,它是中国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学界对此有一定的关注,也取得了一些与本文相关的研究成果,为本文的选题和论证提供了有益的启示和帮助。

首先是关于于都县民间信仰的研究。

民间信仰植根于民间,是一种文化创造,是普通百姓日常生活和精神世界的重要内容和表达形式。

作为一种精神领域的话题,于都民间信仰具有中国其他地方民间信仰的共同性,即多元性、功利性、随意性与混杂性等特点。

周建新著的《江西客家》第四章对于都县寒信村的水神信仰进行了比较详细的研究,认为这一信仰是由于以前水患灾害多,祈求水神保护打渔渔民和行船的商人而产生的。

罗勇、龚文瑞著的《客家故园》对风水在赣南的起源、传播和盛行以及对客家人的影响进行了深入分析,其中提到了于都县的风水情况。

袁贤民的《于都民间传统禁忌》一文对岁时、饮食、服饰、婚嫁、生育、丧葬、起居、数字、事物、身体、语言、行业等禁忌做了详细的收录。

其次是关于于都县民间民俗文艺的研究。

于都,是一个民间民俗文艺多姿多彩的县。

姚玉凤的《“盘古开天”与“女娲补天”》一文述说了盘古开天和女娲补天的传说,以及与于都的关联,求证了于都是迄今为止所知最早的盘古女娲文化中心。

她的另一篇文章《于都情歌》介绍了于都情歌的内容与形式,可与兴国山歌相媲美。

刘瑞莲的《于都古文》、《于都甑笊舞》和《于都茶篮灯》等文章记载了于都古文、甑笊舞、采茶戏的现状。

罗勇、龚文瑞著的《客家故园》中对于都唢呐进行了概说。

综上所述,学术界对于都县民俗的研究作出了重要贡献并已取得一定成果,为本论文的研究提供了基础。

但目前的相关研究成果还较为零散,只是附着在客家整体文化的研究当中,很少对于都县的民俗文化进行深入地挖掘和整理,缺乏较系统的专题研究和详实的资料收集,对于都县民俗的研究更是未形成系统性。

所以,于都县民俗文化研究具有很大的拓展空间,有待进一步发掘资料、开拓视野、创新方法。

㈢于都县民俗研究的意义本论文具有学术价值和社会价值两方面意义:第一,使民俗学、客家学、历史学的研究领域得到深化和拓展,为赣南于都与客家学关系的研究提供支持。

在前人研究的成果上,本文以地方性为出发点,从于都县的角度审视客家历史、社会和民俗文化,以民俗文化观察于都地区,将民俗文化与于都的历史发展结合起来,关注于都的人文与自然环境、于都民俗文化的类型及特点、于都民俗文化与非物质遗产等问题。

于都民俗文化长期以来未引起学术界的足够重视,本论文的研究,希望引起更多学者来关注于都民俗文化。

第二,于都民俗是于都重要的文化遗产,是于都非物质文化的重要体现。

对其进行挖掘和研究,可引起更多人的关注,从而有利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

于都县志中记载的饮食、歌舞、婚丧、宗教信仰等民俗现象构成了客家文化的重要内容,将这些瑰丽的无价之宝,珍贵的艺术奇葩转化为民俗旅游资源优势,将会带动和延伸于都产业链条,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

因此,整理于都县志中的民俗对于研究、开发于都民俗旅游资源,发展民俗旅游业,可能会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一、于都民俗事象论㈠物质民俗“物质民俗,是指劳动人民在创造和消费物质财富的过程中不断重复的带有模式性的活动,以及由这种活动所产生的带有类型性的产品形式。

它主要包括生产民俗、商贸民俗、饮食民俗、服饰民俗、医药民俗等等。

”[1]本文重点对于都县的饮食民俗进行分析阐述。

饮食民俗,又称食俗、食风、食性、食礼或食规,它是指有关食物和饮料,在加工、制作和食用过程中形成的风俗习惯及礼仪常规,是民俗中最活跃、最持久、最有特色,最具群众性和生命力的一个重要分支。

客家人平日粗茶淡饭,生活简朴。

雩都:“居不求华,服不求侈,饮食遗风,礼让之俗近古。

” [11]他们平时一日三餐,昔日一般人家早饭、午饭多吃大米饭,晚饭喝粥,菜肴则以自家菜园摘的新鲜蔬菜及咸菜为主,菜味喜咸、喜肥。

但,逢年过节,或举办婚嫁、寿诞、生子满月等喜庆活动,主家往往倾其所有,摆出“四盘八碗”或“四盘十二碗”的筵席,以各种客家传统风味佳肴,欢宴亲朋。

赣南于都客家的饮食文化丰富多彩。

如过去广大乡村一年到头家家户户都酿有醇美的糯米酒;一入冬月,便腌制板鸭、香肠、猪肝、猪利子(猪舌头)等等。

特色菜肴有荷包扎(肉)、菜干扣肉、酿豆腐、小炒鱼等等。

客家饮食文化内涵深刻,具有浓烈的原汁性和乡土味,有些菜肴和食品已饮誉海内外。

擂茶,在于都农村几乎家家都有,是待客的一种饮料。

擂茶必定是现做的,将植物茶与芝麻、花生等许多可食的熟果放在擂钵内擂碎拌上熟油,成糊泥状而成的。

轻啜一口,口舌生津,深饮几口,通体舒畅,满口留香,所以能喝上于都客家人为你做的擂茶,是一种莫大的尊荣与享受。

制作擂茶,除以上主料外,还可随四季时令不同变换配料。

春夏湿热,于都客家人一般喜欢往其中加入些鲜嫩的艾叶、薄荷叶、白芍、甘草,为“清热擂茶”;秋日风燥,于都客家人一般采些白菊或金银花置于其中;冬天寒冷,于都客家人又选用桂皮、胡椒、肉桂子加入其中。

擂茶的这种医学作用,与于都客家人的生存居所有关。

赣南于都直到上世纪50年代,还有大片大片的原始森林,于都客家人一直生活在森林的荫庇下,受着大山长谷里森林瘴气的侵袭,而劳动回来,一进家门,先饮一碗擂茶,既可祛邪健身,又换得身心舒畅,也为正餐前解解饥饿感。

关于擂茶,在于都还有个故事传说。

传说唐末黄巢起义时,黄巢领兵来到于都葛坳一带,时逢酷暑夏天,北方来的将士不服南方水土,上吐下泻,苦不堪言,一位白发客家老婆婆大发善心,为黄巢做了擂茶,不想效果奇好,从此客家擂茶代代相传,饮誉海内外。

珍珠粉,是于都特有产品,用大米制成,主产禾丰等乡镇。

首先将优质晚米浸泡12小时,磨成浆,磨得越细越好,用一块白布垫在草木灰上,把浆过滤,待水滤干,将粉块晾晒,进行筛制。

筛的技术有讲究,一人持大孔米筛将粉筛入下层孔小的糠筛,持糠筛者不停地旋转,粉在筛内像滚雪球似的逐渐增大,待有绿豆般大小时,倒入另一米筛中过滤,留在米筛的颗粒就是初成的珍珠粉。

然后倒在白布上,用鹅毛轻轻拂开晾晒干燥,珍珠粉便大功告成。

吃的时候,先将清水烧沸,将珍珠粉徐徐撒入,边用筷子搅动,见珠粒沉入锅底即可捞入另一冷水盆里浸漂,待珠粒膨胀成半透明状,颗颗晶莹剔透如珍珠,其名就是这样得来的。

然后捞出,兑入鸡鸭鱼肉等汤,加以作料即可吃了。

它的特点是:味美滑溜、营养丰富,似珍珠般可爱,纯天然食品。

㈡社会民俗“社会民俗,亦称社会组织及制度民俗,指人们在特定条件下所结成的社会关系的惯制,它所涉及是从个人到家庭、家族、乡里、民族、国家乃至国际社会在结合交往过程中使用并传承的集体行为方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