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都长征出发地的红色故事

合集下载

于都红色历史故事

于都红色历史故事

于都红色历史故事《于都红色历史故事》我对于都红色历史的了解,是从一个特别的故事开始的。

那时候啊,我正好去于都旅行,走进了一个看起来很有历史韵味的小巷子。

在那里,听一位老爷爷讲起了过去的事情。

老爷爷说,当年啊,红军要长征,于都是个很重要的集结地。

很多战士们从这里出发,踏上了漫长而艰难的征程。

他给我讲了这样一个事儿,有个年轻的战士,叫小李。

小李家里挺穷的,但是他有满腔的热血和坚定的信念。

当知道要跟着队伍长征时,他没有一丝犹豫。

小李走之前,他妈妈给他做了一双布鞋,那布鞋纳得可结实了,就盼着他能穿着舒服点。

小李特别宝贝这双鞋,一直穿在脚上。

在长征的路上,那真是艰难啊,翻山越岭,过河涉水。

有一次,他们遇到了一条特别湍急的河流,得过河去。

小李和战友们相互扶持着,努力往前走。

结果一不小心,小李的一只鞋被水冲走了,他着急啊,可水流太急了,根本没办法捞回来。

他只能穿着一只鞋继续走,脚都磨破了,但他从不喊苦。

后来,他的战友看到他这样,把自己备用的草鞋给了他,他才稍微好点。

就这么一路走啊,小李经历了无数的困难和挑战,但他始终没有放弃。

因为他心里想着,自己出来是为了让更多像他家人一样的人能过上好日子,所以再苦再难也要坚持。

听了老爷爷讲的这个故事,我对于都的红色历史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这里曾经发生过那么多感人的故事,那些战士们用他们的坚韧和勇敢书写了历史。

直到今天,走在于都的街头巷尾,依然能感受到那种红色的精神在流淌。

我知道,我们不能忘记这些历史,要珍惜现在的生活,更要把这种红色的精神传承下去。

就像那位小李战士一样,不管遇到什么困难,都坚定地向前走。

这就是于都红色历史故事带给我的感动和启示。

于都红色故事简短108字和感受

于都红色故事简短108字和感受

于都红色故事简短108字和感受1934年10月,中央红军主力部队在于都集结出发,开始两万五千里的漫漫征程。

这是一次极其秘密的军事大转移,34万于都人民在依依不舍中保守着这个天大的秘密,驻扎在这里共9天时间的86000多红军将士,在出发前感受到了于都人民血浓于水的亲情。

为了让每个战士都备够10天的干粮,于都的每家每户日夜赶工,煮饭的炊烟袅袅不断,有的村子烧掉了差不多一个山坡的柴草。

9天时间,于都人民为红军将士共筹备了当时全县人口一年的口粮。

于都县城有一户刘姓人家,他们祖祖辈辈守护着一栋老宅子,到现在这栋宅子前院的院门都是没有门板的,而侧门,也只有半扇门板,这些缺失的门板都是历史的印记,它们清晰地记录着80多年前发生的故事。

87年前的10月,这户人家的主人一位叫做刘次垣的老俵,知道红军需要木板搭桥过河,二话不说就把家里的门板卸了下来,亲自扛到了于都河边。

在于都集结的9天时间里,部分红军官兵就借住在刘家,对刘次垣来说,这些年轻人就是自家的子弟,短暂的团聚之后,就是一去不返,这种温情和沉痛永久的留在刘次垣的心底。

于都河是中央红军长征要过的第一条大河,河宽600多米,水流深湍。

为了保证红军顺利渡河,于都几乎每家每户都捐出了自家的门板、店铺挡板和床板,一位曾姓老大爷甚至将自己的寿材也捐献了出来。

当年搭建浮桥所使用的木料至今都是一个无法计算的数字。

1934年10月17日傍晚,共800多条用作浮桥和摆渡的大小船只覆盖了于都河的8个主要渡口,近30公里的河面。

天渐渐黑下来了,中央红军主力部队陆续集结在于都河边,准备分批渡河。

就在这时候,在一棵大榕树下面,有一个7岁的小男孩,他叫丁张发,母亲领着他,在向准备渡河的队伍不停的张望。

他妈妈手里拿着几双草鞋,脖子上还挂着几双,从他们一脸焦急的神情和期盼的目光,就能看得出他们是在找人。

没错,这位妈妈是在找她的丈夫、孩子他爹。

其实,认识她丈夫的战士已经告诉他了,就在半个月前,在兴国战场上,她丈夫已经战死了。

于都的红色故事

于都的红色故事

于都的红色故事(实用版2篇)目录(篇1)1.于都的历史背景和地理位置2.于都的红色文化传统3.于都的红色旅游资源4.于都的红色故事对当地的影响正文(篇1)于都是江西省赣州市下辖的一个县,位于江西省南部,赣州市北部。

于都具有悠久的历史,自古以来就是赣南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在近现代史上,于都更是有着重要的地位。

于都有着深厚的红色文化传统。

早在土地革命时期,于都就是中央苏区的重要组成部分。

毛泽东、朱德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都曾在这里战斗过。

在于都,你可以看到许多红色革命遗址,如红军长征出发地纪念馆、中央红军长征出发地遗址公园等。

这些红色遗址见证了于都的革命历史,也让于都成为了红色旅游的重要目的地。

于都的红色旅游资源丰富,每年吸引着大量的游客。

红军长征出发地纪念馆是于都最著名的红色旅游景点之一,这里陈列了许多珍贵的革命文物,如红军的武器、生活用品等,生动地展现了红军长征时期的艰苦岁月。

中央红军长征出发地遗址公园则是一个集纪念、教育、旅游于一体的综合性景区,游客在这里可以了解到中央红军长征的整个过程,感受到革命先烈的英勇无畏。

于都的红色故事对当地的影响深远。

红色旅游的发展不仅带动了于都的经济,也让于都的居民更加自豪。

他们深知自己的家乡有着光荣的革命历史,也更加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同时,于都的红色故事也在不断地传承和发扬。

当地的学校经常组织学生参观红色旅游景点,学习革命先烈的英勇事迹,培养他们的爱国情怀。

总的来说,于都的红色故事不仅是当地人民的骄傲,也是全国人民共同的精神财富。

目录(篇2)1.于都的历史背景2.于都的红色故事3.于都红色故事的意义正文(篇2)【于都的历史背景】于都,位于江西省南部,是一座具有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底蕴的城市。

在近现代史上,于都更是成为中国革命的重要发源地之一。

自上世纪初以来,于都人民在党的领导下,为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谱写了一曲曲英雄赞歌。

【于都的红色故事】在于都,有这样一个家喻户晓的红色故事。

“于都人民真好,苏区人民真亲”

“于都人民真好,苏区人民真亲”

“于都人民真好,苏区人民真亲”作者:暂无来源:《新长征》 2016年第10期那是1934 年10 月,一个晚风徐徐的傍晚,天边的火烧云尽力地燃烧着,河岸边聒噪的青蛙不知疲倦地叫着。

宽阔的于都河上,红军战士们根据上级交代的作业命令,正紧赶慢赶地修建渡河的木桥。

“老大爷,板子我们可以不要你的!”突然河滩上传来几声争吵声。

定睛一看,是战士何立斌、刘调元几个同志在和一个老大爷争吵,互相争抱着几块木板谁也不让谁。

老大爷70 多岁,年事已高,情绪激动得不能自已,感觉受了莫大的委屈。

而几个红军战士也一脸焦急,与老大爷僵持不下。

看到此情此景,军委工兵营营长王耀南心想,这还得了!怎么能因为征集材料和老乡吵架呢!一股急火涌上心头的王耀南,连忙跑到他们面前,安慰老大爷说:“老大爷,板子我们可以不要你的。

”王耀南的话还没说完,老大爷更急了,说:“这位同志啊,你怎么硬是不通情理。

红军战士前方打仗,连命都豁出去了,我献出几块棺材板给你们搭桥用算什么!”王耀南这才明白,原来老人家把棺材板献出来了。

他忙对大爷说:“寿材您老人家百年之后还要用的,我们的材料够用了,板子我们给您送回去。

”老大爷听完激动地说:“扯谎,材料差得远呢!要不是红军,要没有苏维埃,别说寿材,我连饭都吃不上哩!”王耀南说:“好!这样吧,板子先放在您家里,等我们用时再到您家里去取。

”老大爷生气地说:“别看我曾老头70 多岁了,身子骨还硬着哩!还要活上十年八年。

你们要不收这几块板子,就是说我不中用了。

”红军战士们没办法,只好答应暂时收下这几块板子。

曾大爷这才高兴地和战士们一起搬着板子送到桥头。

几十年后,王耀南在回忆录中写道:“曾大爷献出的不是几块普通的木板,而是根据地人民支援红军赤诚的心。

”周恩来听说此事后,连连感叹。

曾大爷的故事流传了下来,可曾大爷和他的后人已无从找寻,只有周恩来当年所说的“于都人民真好,苏区人民真亲”永远在于都河畔回响。

记者在于都所听到的这样动人的故事不绝于耳。

于都长征第一渡

于都长征第一渡

在中国辽阔的土地上,“于都河”并不算一条特别秀美或者壮阔的江河,它在中国革命史上却享有着不朽的声名——80多年前,红军万里长征在此渡过了第一条河,人称“长征第一渡”。

一进于都,就能感觉到于都人民对于红色历史的诸多自豪。

于都城最主要的几条大街分别被命名为“长征大道”、“红军大道”和“红旗大道”。

走在街头,除了能时时感受老区人民的热情,更能够处处发现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留下的革命遗址,或在街头,或在小巷。

如今在经过于都城的繁华地带时,毛泽东当年旧居——何屋就完好地保存着。

而长征,无疑是发生在这片红土地上最重大的一个历史事件。

沿着河畔走,远远的就能看到,一座高高的纪念碑高高耸立在河畔的东门渡口边。

这,就是“中央红军长征第一渡”纪念碑。

1934年10月,毛泽东、周恩来、博古等中央领导人及其由中央机关组成的第一、第二野战纵队8.6万人集结于都,从8个渡口星夜渡过于都河,开始了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

是的,83年前的秋天,震惊世界的万里长征就是从这里迈出了第一步。

据调查,当初第五次反“围剿”失利,中央根据地日益缩小,中央红军被迫转移。

而于都处于中央苏区的中心腹地,与瑞金、宁都距离相近,距敌人第一道封锁线只有90公里,因此在形势越来越紧张的情况下,于都被选为中央机关和红军主力战略转移的集结地点。

1934年10月7日开始,中央红军一、三、五、八、九军团和第一、第二野战纵队分别从反围剿战场或驻地兴国、宁都、石城、长汀和瑞金陆续转移到于都地域的段屋、车溪、罗坳和县城集结休整,补充兵员、武器弹药、粮食物资,进行动员和军政训练。

贡江当时河宽600多米,水深流湍,除少数渡口插上标记后可以涉水渡河外,大部分只有架设浮桥渡河。

为了保证红军顺利渡河,于都人民大力支援红军,调集所有的民船,共汇集了800多条大小船只,有的用作架设浮桥,有的用作摆渡。

为避免敌人飞机轰炸,隐蔽红军的战略意图,架设浮桥都在夜间进行。

一到傍晚,群众就涌向架桥工地,有的打火把,有的送茶送饭,还有的送门板木材。

赣南红色文化故事

赣南红色文化故事

赣南红色往事一转战赣南江西是革命老区,在这里有太多的红色故事,有妇孺皆知的“南昌起义”“井冈山根据地”“瑞金红都”“于都长征出发地”。

《清平乐·会昌》-毛泽东东方欲晓,莫道君行早。

踏遍青山人未老,风景这边独好。

会昌城外高峰,颠连直接东溟。

战士指看南粤,更加郁郁葱葱。

这首词是毛泽东1934年在江西的会昌县所作,这一年蒋介石对中央苏区进行第五次围剿,当时指挥战争的是博古和王明,毛泽东没有指挥权。

第五次反围剿眼看就要失败,此时的毛泽东接到从瑞金发来的消息,中央红军正要撤出瑞金,长征就要开始。

1928年底毛泽东、朱德带领井冈山的部队下山一路转战赣南、闽西,最后在瑞金建立临时中央政府。

从井冈山下来的红军与在赣南、闽西的革命力量结合在一起,经过几年发展到了近十万人的规模,占领了二十几个县,苏区有450万人口。

二残酷的斗争根据地的发展势头让蒋介石寝食难安,在第一、二次围剿失败后,蒋介石亲自坐镇南昌行营指挥。

第三次围剿蒋介石采取“长驱直入”的军事战略直捣苏区,毛泽东、朱德采取“诱敌深入,各个击破”的策略取得三次反围剿的胜利。

第四次反围剿是周恩来、朱德领导,仍是贯彻毛泽东的战术思想取得了胜利。

三十送红军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后根据地处于国民党军包围之中,加上经济封锁,经中央决定执行战略大转移。

红军长征前在兴国、于都等地大量补充兵源、物资,兴国县是一个只有三十万人口的小县,兴国当时送出了七万多的子弟兵,几乎家家户户都有人参军。

临行前母亲送别儿子,妻子送别丈夫,在兴国“父送子、妻送郎,父子一同上战场”的是很普遍。

很多人在长征途中牺牲了。

母亲再也等不来儿子再喊一声妈,妻子天天在门口等夫君,直到解放后还有老奶奶孤独一辈子痴痴地等待,十送红军的故事的就是这么来的。

在江西瑞金有个叫杨荣显的老人,他的八个儿子都参加了红军,在保卫根据地的斗争中八个儿子先后牺牲。

四支援红军长征的出发点选在于都,于都当地也有近万人在出发前参加红军。

“于都人民真好,苏区人民真亲”

“于都人民真好,苏区人民真亲”

2016年第10期“于都人民真好,苏区人民真亲”动。

因此他们力求使每条船的锚下正,这样系锚的绳子和水流保持平行。

然后在系锚绳索和船固定处做上记号,疏散时解开绳子,船顺水漂离浮桥,结合时捞起浮标,找到记号,加以固定,再把相邻的船连接在一起,浮桥又结合起来了。

当时总部规定:部队从16日开始,要每天在下午6时后至次日晨7时前通过浮桥。

为此,架桥的红军战士白天把大部分民船从浮桥上撤下来,用几只船渡小部队和零星人员过江;下午4点左右重新架通浮桥,供大部队通过。

18日下午5点多钟,战士们刚刚将浮桥结合好,就听有人说:“毛主席来了!”王耀南一看,可不是吗,毛主席同20多个人正朝他们走来。

王耀南和刘子明立即迎上前去,向毛泽东敬礼致意。

毛泽东还礼后,亲切地和他们一一握手说:“同志们辛苦了!”接着又问了架桥作业情况和部队执行纪律的情况,王耀南等人向毛主席做了汇报。

在问到材料的征集情况时,王耀南向毛泽东汇报说:“上井冈山前,主席说不能拿老百姓一个红薯。

以后又规定了三大纪律、六项注意,我们一直是这样做的。

损坏了东西,我们都按价赔偿。

”毛泽东听了微笑着说:“打个比方吧,造一条船要一百块大洋。

你们把它搞坏了,他再雇工造船,一时不能生产,又不能饿饭,这样花掉三十块钱。

所以,要赔一百三十块钱才对。

以后遇到这种情况,要按实际损失考虑。

”毛泽东一边走一边亲切地和大家交谈着。

当他走到桥头时问道:“营长同志,现在可以过桥了吗?”王耀南和刘子明同志立正敬礼答道:“请主席过桥!”毛泽东大步迈上浮桥,一边走一边对战士们说:“一根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我们必须依靠人民群众这个桩,才能取得胜利。

”于都河边,男女老幼从四面八方涌上桥头,向红军将士送上一杯杯茶水,一顶顶斗笠,企盼着亲人一路平安,早日归来。

红军将士们一步一回头,挥泪向送行的苏区父老乡亲告别。

无数的火把,将于都河水映得通红,映照着出征的队伍远去……“男女老少来相送,热泪沾衣叙情长。

长征,从这里出发

长征,从这里出发

长征,从这里出发作者:陆培法来源:《人民周刊》2016年第18期于都为县,位于赣南;贡江(在于都境内称于都河)澹澹,穿城而过。

今年4月一个阴雨绵绵的日子里,第一次看到各界人士冒雨在中央红军长征出发地纪念碑前献花,虽然当时碑前地面还在整修,但自己还是感动万分。

站在于都河畔,生与死、聚与散,历史的场景扑面而来。

我仿佛听见红军将士们由远而近的铿锵脚步……当时,也许谁也没有想到,渡过这条河,一去就是二万五千里的漫漫长路;也许谁也没有想到,这一路,将要面对那么多艰难险阻、那么多生离死别!为了弘扬长征精神、缅怀先辈伟绩,2009年,于都县委、县政府投资近千万元对中央红军长征第一渡纪念碑园进行改造扩建,兴建了中央红军长征出发地纪念园。

8月,记者再次来到于都,在中央红军长征出发地纪念园里追思无数革命先辈们的动人事迹。

于都河会刻骨铭心记住1934年9月下旬,蒋介石在庐山召开会议部署“铁桶计划”,确定以瑞金为最终目标,形成以瑞金为中心、半径150公里的包围圈,一举歼灭中央红军。

蒋介石打下如意算盘,但其军事计划却被与会的一位老同盟会员泄露给部下项与年,后者是中共地下党员。

项与年连夜用特种药水把情报写在学生词典上,火速赶往瑞金。

但靠近红都的沿途已经布满国民党的哨卡、铁丝网、碉堡。

情急之下,项与年用石头敲碎自己的4颗牙,打扮得蓬头垢面、衣衫褴褛,把情报藏在污秽不堪的讨米袋里,终于混过了国民党的重重封锁。

10月7日,打扮成叫花子的项与年到达瑞金沙洲坝,这份改变红军命运的绝密情报交到党中央手里。

1934年10月17日至20日傍晚,中央苏区、中央军委机关及其直属部队和一、三、五、八、九军团共8.6万余人,分别从于都梓山乡的山峰坝,县城的东门、南门、西门,罗坳的孟口、鲤鱼、石尾、渔翁埠等8个渡口渡过于都河,踏上漫漫征程。

据中央红军长征出发纪念馆副馆长张小平介绍,当时于都河上没有桥,而河面最宽的地方达600米,水深1至3米,流速也非常快,成为红军长征跨越的第一道天险,只有3处渡口适合趟水过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于都长征出发地的红色故事
于都是一座位于江西省赣州市的县级市,也是中国革命胜利的重要地区之一。

以下是有关于于都长征出发地的红色故事:在1934年,红军主力进行了著名的长征。

于都是红军长征的重要起点之一。

10月16日,刘伯承、邓小平等领导的红军跨过了悬崖峭壁,终于到达了于都的保安镇,这标志着长征胜利地从这里开启。

红军在于都并没有停留太久,经过该地区的壮丽山峰和险峻的小道,他们开始了长达一年多的征程。

这期间,红军艰苦奋斗,强烈反抗国民党的迫害,经历了千辛万苦才最终到达了中国西北地区的革命根据地。

红军长征对共产党和红军的发展起到
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在长征期间,红军不断改进自己的策略和战术,士兵们的思想也充分解放,因此长征也被称为是中国共产党的“第二次创党”。

于都的红色故事是中华民族独立发展
史上的光辉篇章,展现了中华民族的进取精
神和革命斗争的奋斗史,代表着中国革命胜利的精神标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