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为,儿童]儿童关系攻击行为研究综述

合集下载

幼儿攻击性行为文献综述

幼儿攻击性行为文献综述

文献来源
• 我们采取主要以文献的研究方法,其中最 主要的采取有意抽样的方法。通过查阅 大量的文章和书籍后,主要采用内容分析 法对已有研究进行综合描述并加以分析。
研究缘起
• 幼儿攻击性行为是幼儿表现出来的对他人 和社会造成负面影响的一种不健康的社会 行为,不利于儿童未来的发展。幼儿的攻击 行为在学校、幼儿园、家庭,普遍存在。
• [7]`张文新.儿童社会性发展[M].北京:北京师 范大学出版社,1999. • [8]《早期教育指导》华东师范出版社。 • [9]《早期教育理论实际应用》南京大学出版 社。
参考文献
• [1]“攻击”后的反思——幼儿攻击行为的家庭成因及对 策(钱雪娟) • [2]L.杜布、N.米勒、O.H.莫勒、R.西尔斯合著.心理学名 人词典,《挫折和攻击》[EB/OL]. /person/d/Dollard.J.htm • [3]张源侠、骆丽萍等编著.《实用心理自我疗法》[M].湖 北,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年12月第一版。 • [4]高申春.人性辉煌之路[M].湖北出版社,2000 • [5]名家思想.要抓住孩子的关键期,首先要认识理解孩子 [EB/OL]./info_Show.asp?Arti cleID=413 • [6]李兴.浅析儿童园儿童的攻击性行为[J].扬州教育学院学 报, 2001(01).
幼儿攻击行为形成原因
一)客观原因: 1.家庭方面的原因: 1)遗传因素。现代心理学的研究证明,在幼儿攻击性的影响因素中,遗传因素 大约占了很大的比例。 2)家长错误教育方式的影响。比如,家长的溺爱、迁就 3)家庭不良环境的影响。 2.社会方面的原因。模仿使幼儿学会了攻击,模仿是幼儿学习各种知识技能的 主要特点 3.学校方面的原因。主要是指幼儿教师在教育观点上的偏颇或方法上的不当。 二)主观原因。在主观上主要表现在孩子缺乏正确的道德认识观念,不理解或不 能正确理解有关的道德准则;道德意志薄弱,正确的道德认识不能战胜不合 理的个人需要,不能抵制不良诱因的影响;不良行为习惯的支配;性格上的 某些缺陷(执拗、任性、骄傲、自满等)以及某些需要没有得到满足,孩子 就会转向寻求攻击性手段等等。 攻击性行为的出现,是客观原因和主观原因相互作用的结果。在不同孩子的身上 各种因素影响的程度和侧重有所不同。

幼儿攻击行为的调查与

幼儿攻击行为的调查与

研究局限与不足
01
02
03
04
样本规模较小,可能影响研究 结果的代表性和推广性。
研究方法较为单一,缺乏多方 法、多角度的研究。
对幼儿攻击行为的长期追踪研 究较少,无法全面了解攻击行
为的动态变化。
对幼儿攻击行为的干预措施研 究不够深入,需要进一步探讨
有效的干预手段和方法。
未来研究方向
扩大样本规模,进行更大范围的调查研究,以提高研究 结果的代表性和推广性。
象能够提供有价值的信息。
访谈提纲制定
根据研究目的,制定访谈提纲,明 确访谈的主题和问题,确保访谈的 针对性和系统性。
访谈实施
进行访谈,注意引导访谈对象表达 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同时注意保护 访谈对象的隐私和权益。
04
幼儿攻击行为的成因分析
生物学因素
遗传倾向
研究表明,幼儿攻击行为的遗传倾向与基因相关,某些基因 变异可能增加攻击行为的风险。
长应积极参与孩子的教育和成长,给予孩子足够的关注和爱护。
02
设定清晰的规则和限制
在家庭中设定清晰的规则和限制,并确保孩子明白这些规则的意义和必
要性。这有助于培养孩子的自我控制能力,减少攻击行为的发生。
03
建立有效的沟通渠道
家长应与孩子建立良好的沟通渠道,倾听孩子的想法和感受,并鼓励他
们表达自己的情绪。这样可以增强孩子的情感认知能力,减少因情绪问
表现
幼儿攻击行为的具体表现形式包括打 人、推人、咬人、抓人、吐口水、说 脏话等。
幼儿攻击行为的影响和后果
影响
幼儿攻击行为会对被攻击者的身心健康造成伤害,同时也会影响家庭、学校和社 会环境的和谐与稳定。
后果
幼儿攻击行为可能导致被攻击者产生恐惧、愤怒等负面情绪,影响其社交能力和 人际关系,甚至可能对其未来的发展产生不良影响。

儿童攻击行为研究综述

儿童攻击行为研究综述

儿童攻击行为研究综述摘要:本文从儿童攻击行为的定义着手,对攻击行为的分类、攻击行为的理论,影响因素以及有效控制做了梳理,试图使读者对攻击行为有一个全面系统的了解,并得出结论:要培养儿童优良的人格特征,从而减少和控制儿童攻击性行为的发生。

关键词:攻击行为;儿童;研究综述攻击行为是儿童经常会发生的不良行为。

儿童之间因矛盾而互相辱骂、恶意中伤、打架斗殴、乃至动用武器伤害生命的事件时有发生,报刊上此类报道已屡见不鲜,着实让人忧虑。

儿童的攻击性行为不仅对其身心健康、人格发展与学业进步等有极其消极的影响,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教师教育教学工作的正常实施,因此,对儿童攻击性行为的研究具有理论上和实践上的双重价值。

有鉴于此,本文在较广泛参阅有关文献的基础上,对有关研究成果中儿童攻击性行为的定义、分类、攻击行为的理论、影响因素以及有效控制等方面,进行研究归类,在此基础上做了综合论述,以期对儿童良好行为的塑造有所启迪。

一、攻击行为的界定及其分类(一)攻击行为的界定心理学家对攻击行为的研究历时近百年,但迄今为止对攻击行为并没有统一的定义。

心理学中对攻击行为的界定,主要是以行为的解剖学性质、行为的前提条件、行为的后果和观察者对行为所作的社会判断这四个方面为基础。

[1]与之对应,心理学中对攻击的定义主要有解剖学定义、前提条件定义、行为后果定义和社会判断定义四种。

这四种定义从不同角度阐述了攻击性行为,各有其侧重及可取之处,同时也存在着不足。

因此,儿童攻击行为可定义为儿童“有意伤害别人且不为社会规范所许可的行为”,包括一个人故意打、踢、推、掐等躯体攻击行为和哄起外号、造谣中伤等口头攻击行为。

这种行为通常表现为情绪不稳、脾气暴躁、易冲动、自控能力差、言语较多,喜欢与人争执,好胜心强等方面。

(二)攻击行为的分类根据不同的维度,攻击可分为不同类型。

如劳伦茨(Lorentz)和雷斯(Reise)把攻击分为情感性攻击和工具性攻击;哈吐普(Hartup)把攻击分为敌意性攻击和工具性攻击;艾沃雷尔(Averile)把攻击分为可接受的攻击和不被接受的攻击;美国心理学家道奇和考依将攻击分为反应型攻击和主动型攻击。

幼儿攻击性行为文献综述

幼儿攻击性行为文献综述

幼儿击性行为原因分析文献综述王敏(教育科学与管理学院2014级B班 00136)摘要:近几年来幼儿攻击行为问题层出不穷,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关注。

本文将基于有关专家学者的研究对幼儿攻击行为进行分类,并进一步研究导致幼儿攻击行为产生的自身原因和外部原因。

希望能够帮助家长和老师正确认识幼儿的攻击行为。

关键词:幼儿;表现与危害;原因;一、前言当今幼儿大多数为独生子女,受到了家人和社会的关爱。

因攻击行为而导致的幼儿暴力事件频频发生,现状令人担心。

要解决幼儿攻击行为,让他们健康地成长,家长和老师就必须对幼儿攻击行为有正确的认识。

本文将运用儿童心理学方面的理论研究幼儿攻击行为产生的原因。

希望通过对其发生原因的探究帮助家长、老师们认识幼儿攻击行为。

二、幼儿攻击攻击行为的表现与危害(一)幼儿攻击性行为的表现攻击性行为也叫侵犯行为,是幼儿常见的问题。

具体表现分为:一是身体侵害,如踢人、打人、咬人等。

二是权力侵害,如经常抢夺别人的东西。

三是心理伤害,如在背后造谣生事、挑唆等。

四是语言伤害,如骂人、叫嚷等。

(二)幼儿攻击性行为的危害幼儿的攻击性行为严重影响着幼儿的身心健康。

如不能及时矫正,会影响日后的成长。

攻击性行为会延续到青年和成年时期,导致其人际关系紧张,甚至走上犯罪的道路。

三、幼儿攻击行为的原因幼儿攻击性行为有很多种说法,综合各界学术人士和一线教师的经验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一)生物学因素1.大脑:在之前的很多种研究中,我国大部分的学者认为,人的大脑是直接决策人类行为的关键所在。

攻击性行为是一种特殊的行为方式,很可能就是受到大脑的影响。

2.性激素:攻击行为与雄性激素的水平有关。

Birnbaum和Croll(1984)进行的实验结果证明男性在愤怒时出现攻击性行为的倾向性比女性要高很多。

(二)社会因素1.学校教育:教师消极评价会使幼儿产生攻击性行为。

如果一个幼儿行为不够端正良好,很容易就会受到老师的消极评价,这会严重的挫伤幼儿的自信心,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也会逐渐的认同了老师的不合理评价,然后就引发了攻击性行为。

关系攻击受害儿童研究综述

关系攻击受害儿童研究综述
B h vo , 2 0 () 2 l 2 4 e a ir 0 1 6 : 3 一 5 .
[ ]冯增俊 . 育人类 学 [ 9 教 M].南京 :江苏教 育 出版
社 , 2 0 : 2 3 2 4 0 1 8—8 .
[ ] 丁 宗 一 . 视 和 加 强 儿 童 期 意 外 伤 害 防 治 [ B 5 重 E/ O ] . t :/ l . ia O c/rso . ? n dnzny&d L ht / o c n . m. a/hwd d = i ogi i= p b gh C n t o g
[ ]潘建平 ,杨子尼 ,任 旭红 ,等.中国部分城 市 3 6 6  ̄ 岁儿童忽视 状况及影响 因素分析 (J. J 中华流行病 学杂志 .
2 0 ( :2 8 05 4 ) 5.
善 冒
. 月 . 。 至言
[ ] [ ]潘建平 . 1 2 儿童 忽视 的分类和表 现 以及 预 防工 作进展 [].中国全科 医学,2 0 3 J 0 7 f).
m n li usa d o t me J .C i b s e t s e n u o s[ ] a s c hl A ue& N g c, d el t e
2 0 (6: 6 9 6 5 02 2 ) 7 — 9 .
( ]蒋孔 阳. 学大辞典 ( 8 哲 美学卷 ) [ ]. z 上海 :上海
辞 书 出版 社 . 19 :9 5 9 6 9 1 4—4.
( ] [ 0 c u ce 4 1 ]Sh mahr A,S i lpA M,H y n J mt Se h ema
R E Rs c r fr h dn g c J A ges nadVo n . i f t s o i el t[]. grsi n ie t kao cl e o l

国外儿童攻击行为研究综述

国外儿童攻击行为研究综述

A Summary of Foreign Studies about Children's
Aggressive Behavior
作者: 陈秋燕
作者机构: 泉州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福建泉州362000
出版物刊名: 泉州师范学院学报
页码: 140-145页
主题词: 国外研究;儿童攻击行为;综述
摘要:国外学者在儿童攻击行为领域的主要研究成果有:1、攻击行为的起因源于人际间的冲突行为,冲突情境的存在是攻击行为产生的前提;2、儿童攻击行为的形式可分为身体攻击和言语攻击,攻击类型可分为敌意性攻击和工具性攻击或反应性攻击和前慑性攻击.攻击形式、类型及诱因随年龄变化而发生变化;3、对长期攻击性儿童的研究发现,个体的气质、情感、注意及认知因素与其攻击性程度高低之间有较密切的关系.。

儿童攻击行为研究综述

儿童攻击行为研究综述

儿童攻击行为研究综述儿童攻击行为是指儿童在日常活动中采取物理或言语方式对他人进行伤害的行为。

这种行为对被攻击者的身心健康产生负面影响,同时也对攻击者的发展和社会关系造成了困扰。

因此,对儿童攻击行为的研究成为心理学、教育学和社会学等学科领域的重要研究内容。

首先,儿童攻击行为的形成原因是研究的重点之一、研究表明,儿童攻击行为的形成与个体特征、家庭环境和社会文化等多种因素有关。

个体特征方面,儿童的性别、年龄、情绪调节能力等均与攻击倾向有关。

例如,男孩相对于女孩更容易表现出肢体攻击,而年龄较小的儿童则更容易使用言语攻击。

家庭环境方面,家庭暴力、父母教养方式和家庭冲突均被视为可能导致儿童攻击行为的因素。

此外,社会关系和社会文化环境也对儿童的攻击行为产生重要影响。

其次,儿童攻击行为对儿童自身发展的影响是研究的另一个重要方向。

攻击行为的长期存在可能导致一系列负面后果,包括行为障碍、心理健康问题和学业困难等。

这些问题将进一步影响儿童的自尊心、社交技能和心理健康等方面的发展。

因此,研究如何预防和干预儿童攻击行为,以促进儿童健康发展,是儿童心理学领域的一个重要课题。

此外,儿童攻击行为的研究还需从教育和社会角度进行深入分析。

学校和教育环境是儿童攻击行为发生的重要场所,研究表明,教育者的教育方式和学校的管理方式对儿童攻击行为产生影响。

因此,教育者需要掌握对儿童攻击行为进行干预和防范的方法和策略。

同时,社会也需要关注儿童攻击行为问题,并提出有利于儿童健康成长的政策和支持。

总之,儿童攻击行为的研究需要多方面的综合分析,包括个体特征、家庭环境、社会关系和教育等方面,并结合心理学、教育学和社会学等多个学科的知识进行综合研究。

只有深入研究儿童攻击行为的形成原因和对儿童发展的影响,才能更好地制定预防和干预策略,促进儿童的身心健康发展。

幼儿攻击行为的调查与研究

幼儿攻击行为的调查与研究
幼儿攻击行为与心理健康问题密切相关
幼儿攻击行为常常与心理健康问题如焦虑、抑郁等密切相关,需要专业心理辅导和干预。
研究不足与展望
要点一
研究方法的局限性
目前对幼儿攻击行为的研究多采用观 察法和问卷调查法,这些方法可能受 到主观因素和样本偏差的影响,未来 可以尝试使用更客观的研究方法如实 验法、案例研究等。
THANKS
感谢观看
03
04
文献回顾
搜集与幼儿攻击行为相关的文 献资料,进行深入分析和归纳

问卷调查
设计问卷,向家长、教师等有 关人员了解幼儿攻击行为的情
况。
观察法
在幼儿园或家庭中观察幼儿的 攻击行为,记录并分析数据。
案例分析
挑选具有代表性的幼儿攻击行 为案例进行深入分析,探讨其
背后的原因和解决方法。
03
幼儿攻击行为现状及影响因素
的目的。
干预效果评估
观察法
问卷法
观察幼儿在干预措施实施后的攻击行为频 率、强度、持续时间等指标的变化,评估 干预效果。
对家长和教师进行问卷调查,了解他们对 干预措施的满意度、幼儿攻击行为的变化 等情况,进一步验证干预效果。
量表法
元分析法
使用专门的量表,如儿童行为量表、教师 报告量表等,对幼儿的攻击行为进行评估 ,比较干预前后的变化。
幼儿攻击行为的调查与 研究
汇报人: 2023-12-03
目 录
• 研究背景和意义 • 研究目的和方法 • 幼儿攻击行为现状及影响因素 • 幼儿攻击行为的干预措施及效果 • 研究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01
研究背景和意义
研究背景
幼儿攻击行为是普遍存在的问题
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幼儿攻击行为都是一种比较普遍的问题,严重影响了幼儿的身心健 康和未来发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儿童关系攻击行为研究综述
摘要儿童早期的攻击行为一定程度上可以预测以后的反社会行为倾向。

儿童的关系攻击是近年来一些研究者较为关注的研究新领域。

从关系攻击的提出、测评、理论基础、目前研究的新进展等几个方面总结了近年来关于关系攻击行为的研究结果,并对今后的研究方向作了一些展望,以期对关系攻击的研究有一些启示。

关键词儿童关系攻击综述
Review of Children's Relational Aggression
LIU Lu, WANG Xiaojun
(Shenzhen University Normal College, Shenzhen, Guangdong 518000)
Abstract Early childhood aggression can predict the future antisocial behavior in tendencies to some extent. Relational aggression of children study new areas in recent years, some researchers are more concerned about. Several aspects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proposed attack, evaluation, theoretical foundation,etc. Progress summarizes current research findings on the relationship in recent years, aggressive behavior, and future research directions were some prospects,in order to study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attacks on some inspiration.
Key words children; relational aggression; review
攻击行为是在儿童发展中比较常见,对儿童的心理、行为、社交及学业发展有较大的负面影响。

传统研究多集中于身体攻击、言语攻击,但近年来对影响儿童心理及情绪发展的攻击类型,如关系攻击的研究成为趋势。

由于关系攻击不像身体或言语等外部攻击那么明显,其伤害性很容易被家长和教师所忽视,而其对小学儿童个人成长及人格特质的发展的影响又是极其深远的,对此进行系统研究的需要仍然十分迫切。

1 关系攻击的提出
对关系攻击研究最早开始于攻击行为的性别差异研究。

Crick N R等(1995)提出“关系攻击”这一术语,认为它是通过有目的的操纵和损害他人的人际关系而达到有意伤害他人的目的一种工具行为,存在直接攻击形式也存在间接攻击形式。

2 关系攻击行为的测评
目前,用于儿童关系攻击行为测评的方法主要有观察法、访谈法、教师评定和同伴提名法、自我报告法等。


3 理论基础
目前对关系攻击行为进行解释的理论主要有:社会信息加工理论(SIP模型)和冷认知理论(cold cognition)。

3.1 社会信息加工理论
Dodge于20世纪80年代初提出了社会信息加工模型。

这一理论的前提是儿童的攻击行为是由特定的社会信息加工模式促成并激发的。

大量的研究证明了该理论在解释儿童攻击行为上的有效性。

3.2 冷认知理论
系攻击行为一定意义上是运用关系网络来进行的,这在客观上要求攻击儿童具备较强的认知和操作他人心理状态的能力,仅用“信息加工能力低下”是无法对关系攻击行为进行解释的,于是研究者从“心理理论”(mind theory)的角度对关系攻击行为的原因进行探讨,认为具有攻击行为的儿童并非意识不到行为后果,而是缺少移情的能力。

Smith(1990)将这种现象称为“冷认知”。

冷认知从移情的角度,提出了研究攻击行为发生原因的新方向,但它不能动态地考察攻击儿童是如何组织和运用社会知识的。


3.3 整合理论
攻击行为的社会信息加工模型与道德领域理论进行整合,认为在领域理论及其他道德认知理论中,儿童对伤害行为是否是故意的判断是判断行为是否符合道德的核心标准,儿童之所以选择理解他人却仍选择攻击依赖于其道德发展水平的局限,③但是这有待于实证研究的证实。

4 关系攻击行为的相关研究
4.1 性别差异研究
也有研究者得出了不同结论。

赵艳霞(2005)发现,男孩的关系攻击显著高于女孩,关系攻击受害者比例也显著高于女孩。

跨文化研究显示,在美国、芬兰、以色列等国家,女孩更习惯采用关系攻击,而意大利南部的男孩比女孩有更多的关系攻击,俄罗斯的调查结果则显示关系攻击不存在性别差异。


综上所述,各类研究存在不一致的结论可能是由于研究方法、文化及年龄的差异,对此还需要进行更深入的研究。

4.2 发展特点研究
不同年龄儿童的关系攻击行为受到了研究者较为广泛的关注。

关系攻击早在学前阶段已经发生,随着语言技能的发展,所习得的关系攻击行为方式会增多,具有发展性和相对稳定性。

周宗奎等(2006)对童年攻击行为的追踪研究发现,三年级关系攻击性别差异并不显著;四年级关系攻击的上升速度快于三年级;关系攻击较高组的关系攻击行为随时间的延续有较大幅度上升。

而另一项研究发现,3~4岁时,幼儿在攻击性上的个体差异已有明显的稳定性。

其他研究结果也显示,从童年早期到中期的关系攻击行为具有中等稳定性。

4.3 “关系攻击”与社会适应关系的研究
众多研究已经证明了关系攻击对儿童同伴拒绝、抑郁孤独等社会心理适应问题的显著影响。

少数纵向研究结果也表明,即使控制了身体攻击行为的影响,儿童间的关系攻击行为仍对将来的社会问题有预测作用。

4.3.1 攻击者角度
多数观察记录显示,即使有高度关系攻击行为的幼儿通常也拥有至少一个朋友,这似乎意味着关系攻击并未影响友谊的建立,关系攻击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维持友谊的亲密度。

例如赵冬梅、周宗奎(2008)在对儿童同伴交往中的攻击行为的研究就指出:关系攻击的女生能够赢得更多同性朋友。

⑦但更多研究表明,关系攻击行为发生的频率与朋友的数量呈负相关。

比如Crick(2002)等运用同伴报告法的研究结果表明,相比非攻击性儿童,关系攻击的儿童明显不受同伴喜欢。

Ostrov等(2006)的研究也表明:关系攻击行为与同伴接纳呈负相关。

4.3.2 受害者角度
关系攻击一定程度上剥夺了受攻击者的同伴关系,而同伴关系及伴随的友谊需要、情感需要是儿童发展所必备的,因此关系攻击对受害者个性和人格发展的负面影响是显而易见的。

苏余芬发现,关系攻击的受害者往往体验到强烈的抑郁、焦虑,并且具有较低的自尊。


5 现有研究的不足及未来方向
基于对已有研究的梳理和分析,发现现有研究有实证研究较少;测评尚未标准化;纵向研究较少等不足。

就此,我们认为该领域未来的研究可以侧重在:第一,拓展关系攻击行为的研究思路,更深入地对关系攻击行为的内在机制进行研究,还可从性别角色方面着手研究性别差异;第二,对影响因素的研究,应从个体自身的因素(如认知、情绪)扩展到具体情境中去,在社会生态学视角下研究家庭环境、校园环境、同伴关系对关系攻击行为的影响,并利用相关的研究结果建构一个关系性攻击行为发生的模型,以期对儿童的社会适应进行相应的干预和训练;第三,综合运用多元测量方法,减少刻板印象、自我掩饰及评定标准不一致等因素对研究结果的负面影响;第四,开展有关关系攻击长期追踪的研究;第五,结合神经科学技术探讨有关关系攻击行为的神经机制。

注释
②李小玲,裴丽颖.欺负与认知:社会信息加工模型与冷认知理论的分歧[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51(3):153-156.
③高雯,陈会昌.攻击行为社会信息加工模型与道德领域理论的整合[J].心理科学进展,2008.16(1):91-97.
④赵冬梅,周宗奎.儿童同伴交往中的攻击行为:文化和性别特征[J].心理科学,2010.33(1):144-146.
⑥李帅.大学生关系攻击行为与社会智力关系的研究[J].学理论,2012(11) .
⑦赵冬梅,周宗奎,孙晓军等.小学儿童互选友谊的发展趋势及攻击行为的影响:3年追踪研究[J].心理学报,2008(12).
⑧苏余芬.关系攻击受害儿童研究综述[J].教育导刊(下半月),2010(9).。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