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龄前儿童攻击性行为研究综述

合集下载

儿童攻击行为研究综述

儿童攻击行为研究综述

儿童攻击行为研究综述摘要:本文从儿童攻击行为的定义着手,对攻击行为的分类、攻击行为的理论,影响因素以及有效控制做了梳理,试图使读者对攻击行为有一个全面系统的了解,并得出结论:要培养儿童优良的人格特征,从而减少和控制儿童攻击性行为的发生。

关键词:攻击行为;儿童;研究综述攻击行为是儿童经常会发生的不良行为。

儿童之间因矛盾而互相辱骂、恶意中伤、打架斗殴、乃至动用武器伤害生命的事件时有发生,报刊上此类报道已屡见不鲜,着实让人忧虑。

儿童的攻击性行为不仅对其身心健康、人格发展与学业进步等有极其消极的影响,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教师教育教学工作的正常实施,因此,对儿童攻击性行为的研究具有理论上和实践上的双重价值。

有鉴于此,本文在较广泛参阅有关文献的基础上,对有关研究成果中儿童攻击性行为的定义、分类、攻击行为的理论、影响因素以及有效控制等方面,进行研究归类,在此基础上做了综合论述,以期对儿童良好行为的塑造有所启迪。

一、攻击行为的界定及其分类(一)攻击行为的界定心理学家对攻击行为的研究历时近百年,但迄今为止对攻击行为并没有统一的定义。

心理学中对攻击行为的界定,主要是以行为的解剖学性质、行为的前提条件、行为的后果和观察者对行为所作的社会判断这四个方面为基础。

[1]与之对应,心理学中对攻击的定义主要有解剖学定义、前提条件定义、行为后果定义和社会判断定义四种。

这四种定义从不同角度阐述了攻击性行为,各有其侧重及可取之处,同时也存在着不足。

因此,儿童攻击行为可定义为儿童“有意伤害别人且不为社会规范所许可的行为”,包括一个人故意打、踢、推、掐等躯体攻击行为和哄起外号、造谣中伤等口头攻击行为。

这种行为通常表现为情绪不稳、脾气暴躁、易冲动、自控能力差、言语较多,喜欢与人争执,好胜心强等方面。

(二)攻击行为的分类根据不同的维度,攻击可分为不同类型。

如劳伦茨(Lorentz)和雷斯(Reise)把攻击分为情感性攻击和工具性攻击;哈吐普(Hartup)把攻击分为敌意性攻击和工具性攻击;艾沃雷尔(Averile)把攻击分为可接受的攻击和不被接受的攻击;美国心理学家道奇和考依将攻击分为反应型攻击和主动型攻击。

儿童攻击性行为研究综述

儿童攻击性行为研究综述

儿童攻击性行为研究综述儿童攻击性研究儿童攻击性行为研究综述何伟健吴思远梁熙维 [摘要]儿童攻击性行为是儿童表现出来的对他人和社会造成负面影响的一种不健康的社会行为,不利于儿童未来的发展。

导致儿童攻击性行为的原因有多方面,本文对其中的媒体因素进行了深入分析,并从正确使用媒体的角度提出矫正的相关对策。

在个人内部冲突和社会性冲突中有的儿童缺乏有效的方式化解,于是采取攻击行为,阻碍了社会化发展。

只有正确认识小学生攻击行为的表现和特点才能进行有效干预,帮助小学生克服攻击行为,学会合理解决问题,促进其社会化健康发展。

[关键词] 攻击性行为;儿童;现状;对策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儿童的攻击行为、暴力犯罪正呈日益严重的势态,不仅在犯罪率居高不下的美国,在整个西方国家如此,中国也受到这个问题的严重困扰。

可以这么说,我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正是针对这样一种严峻形势而制定的,同时,在社会心理学和社会认知研究中,对攻击行为的研究乃是证明社会认知具有内隐性的突破口,因此,对儿童攻击行为进行深入全面的研究极具迫切性,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理论意义。

攻击行为的概念:攻击行为,就是攻击,也称侵犯,也称侵犯或侵犯行为。

而对于攻击行为这一概念,学术界对其界定可谓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那么,攻击性行为究竟是怎样一种行为,又是如何形成的呢?我们的教师和家长又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教育策略才是最佳方式呢?针对这一系列的问题,笔者认为有必要进行实例研究。

1.攻击性行为的概念以及形成原因. 1.1 攻击性行为的概念.攻击是指个人或者团体有意地攻击或伤害他人身体或精神或者损害他人财物的反社会行为。

儿童, 甚至是成年人都会表现出这种行为, 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言语攻击,即指通过取笑、讽刺、诽谤、谩骂、背后说别人坏话等方式对他人进行人格欺侮, 或者是恶意造谣中伤他人, 破坏别人之间的关系。

二是身体攻击, 即用身体的某些部位或者是有可能造成伤害的工具攻击他人身体。

幼儿攻击性行为文献综述

幼儿攻击性行为文献综述

幼儿击性行为原因分析文献综述王敏(教育科学与管理学院2014级B班 00136)摘要:近几年来幼儿攻击行为问题层出不穷,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关注。

本文将基于有关专家学者的研究对幼儿攻击行为进行分类,并进一步研究导致幼儿攻击行为产生的自身原因和外部原因。

希望能够帮助家长和老师正确认识幼儿的攻击行为。

关键词:幼儿;表现与危害;原因;一、前言当今幼儿大多数为独生子女,受到了家人和社会的关爱。

因攻击行为而导致的幼儿暴力事件频频发生,现状令人担心。

要解决幼儿攻击行为,让他们健康地成长,家长和老师就必须对幼儿攻击行为有正确的认识。

本文将运用儿童心理学方面的理论研究幼儿攻击行为产生的原因。

希望通过对其发生原因的探究帮助家长、老师们认识幼儿攻击行为。

二、幼儿攻击攻击行为的表现与危害(一)幼儿攻击性行为的表现攻击性行为也叫侵犯行为,是幼儿常见的问题。

具体表现分为:一是身体侵害,如踢人、打人、咬人等。

二是权力侵害,如经常抢夺别人的东西。

三是心理伤害,如在背后造谣生事、挑唆等。

四是语言伤害,如骂人、叫嚷等。

(二)幼儿攻击性行为的危害幼儿的攻击性行为严重影响着幼儿的身心健康。

如不能及时矫正,会影响日后的成长。

攻击性行为会延续到青年和成年时期,导致其人际关系紧张,甚至走上犯罪的道路。

三、幼儿攻击行为的原因幼儿攻击性行为有很多种说法,综合各界学术人士和一线教师的经验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一)生物学因素1.大脑:在之前的很多种研究中,我国大部分的学者认为,人的大脑是直接决策人类行为的关键所在。

攻击性行为是一种特殊的行为方式,很可能就是受到大脑的影响。

2.性激素:攻击行为与雄性激素的水平有关。

Birnbaum和Croll(1984)进行的实验结果证明男性在愤怒时出现攻击性行为的倾向性比女性要高很多。

(二)社会因素1.学校教育:教师消极评价会使幼儿产生攻击性行为。

如果一个幼儿行为不够端正良好,很容易就会受到老师的消极评价,这会严重的挫伤幼儿的自信心,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也会逐渐的认同了老师的不合理评价,然后就引发了攻击性行为。

儿童攻击行为研究综述

儿童攻击行为研究综述

儿童攻击行为研究综述儿童攻击行为是指儿童在日常活动中采取物理或言语方式对他人进行伤害的行为。

这种行为对被攻击者的身心健康产生负面影响,同时也对攻击者的发展和社会关系造成了困扰。

因此,对儿童攻击行为的研究成为心理学、教育学和社会学等学科领域的重要研究内容。

首先,儿童攻击行为的形成原因是研究的重点之一、研究表明,儿童攻击行为的形成与个体特征、家庭环境和社会文化等多种因素有关。

个体特征方面,儿童的性别、年龄、情绪调节能力等均与攻击倾向有关。

例如,男孩相对于女孩更容易表现出肢体攻击,而年龄较小的儿童则更容易使用言语攻击。

家庭环境方面,家庭暴力、父母教养方式和家庭冲突均被视为可能导致儿童攻击行为的因素。

此外,社会关系和社会文化环境也对儿童的攻击行为产生重要影响。

其次,儿童攻击行为对儿童自身发展的影响是研究的另一个重要方向。

攻击行为的长期存在可能导致一系列负面后果,包括行为障碍、心理健康问题和学业困难等。

这些问题将进一步影响儿童的自尊心、社交技能和心理健康等方面的发展。

因此,研究如何预防和干预儿童攻击行为,以促进儿童健康发展,是儿童心理学领域的一个重要课题。

此外,儿童攻击行为的研究还需从教育和社会角度进行深入分析。

学校和教育环境是儿童攻击行为发生的重要场所,研究表明,教育者的教育方式和学校的管理方式对儿童攻击行为产生影响。

因此,教育者需要掌握对儿童攻击行为进行干预和防范的方法和策略。

同时,社会也需要关注儿童攻击行为问题,并提出有利于儿童健康成长的政策和支持。

总之,儿童攻击行为的研究需要多方面的综合分析,包括个体特征、家庭环境、社会关系和教育等方面,并结合心理学、教育学和社会学等多个学科的知识进行综合研究。

只有深入研究儿童攻击行为的形成原因和对儿童发展的影响,才能更好地制定预防和干预策略,促进儿童的身心健康发展。

幼儿攻击性行为观察研究报告

幼儿攻击性行为观察研究报告

幼儿攻击性行为观察研究报告标题:幼儿攻击性行为观察研究报告摘要:本研究旨在观察和分析幼儿攻击性行为的发生情况,并探讨可能的影响因素。

通过观察和记录幼儿在日常活动中的攻击性行为,收集相关数据并进行分析。

研究结果对于理解和处理幼儿攻击性行为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1. 引言攻击性行为在幼儿期是一个常见的问题,对幼儿的发展和周围环境的稳定性都有负面影响。

因此,研究幼儿攻击性行为的发生情况和相关因素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 方法2.1 参与者:选取XX幼儿园中X个班级的X名幼儿作为研究对象。

2.2 观察记录:在幼儿园的日常活动中,记录幼儿的攻击性行为,包括身体攻击(如推搡、打人)、言语攻击(如嘲笑、辱骂)等。

2.3 数据分析:将收集到的数据进行统计和分析,比较不同因素之间的相关性。

3. 结果3.1 攻击性行为的频率:记录期间,幼儿园中发生攻击性行为的频率为XX次/天。

3.2 攻击性行为的类型:身体攻击是最常见的攻击性行为类型,占总攻击性行为的XX%。

3.3 影响因素:研究发现,幼儿在人际互动中的自信程度、家庭教育方式以及与同伴的关系等因素与攻击性行为有一定的关联。

4. 讨论幼儿攻击性行为的发生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个体因素(性格、情绪等)、家庭因素(家庭环境、教育方式等)以及社交环境因素(同伴关系、学校环境等)。

针对这些影响因素,采取相应的干预措施可以减少幼儿攻击性行为的发生。

5. 结论本研究通过对幼儿攻击性行为的观察和分析,总结了发生频率、类型以及相关影响因素。

这些结果对于教育工作者和家长采取适当的干预措施以减少幼儿攻击性行为具有重要意义。

进一步研究还可以关注幼儿攻击性行为的长期影响及干预效果评估等问题。

幼儿攻击性行为文献综述

幼儿攻击性行为文献综述

文献来源
• 我们采取主要以文献的研究方法,其中最 主要的采取有意抽样的方法。通过查阅 大量的文章和书籍后,主要采用内容分析 法对已有研究进行综合描述并加以分析。
研究缘起
• 幼儿攻击性行为是幼儿表现出来的对他人 和社会造成负面影响的一种不健康的社会 行为,不利于儿童未来的发展。幼儿的攻击 行为在学校、幼儿园、家庭,普遍存在。
• 3.意志特征。有明显的两极性,在正确方向上意志力薄 弱,在错误方面上畸形地发展着自己的意志力。பைடு நூலகம்
• 4.动机特征。表现为动机内容的利己主义;动机方式的 偶发性和简单性;动机过程的易变性。
• 5.行为特征。偶发性强,手段暴力倾向强,相互传染等。
矫正方法
• 树立科学儿童观,注重成人的榜样作用 • 合理安排一日活动 • 家园合作逐步改善幼儿的不良行为 • 启发幼儿对攻击行为的理解和思考 • 让幼儿有情感体验 • 创造条件让幼儿体验成功,获得成就感,并创设一个能使
幼儿感受到接纳、关爱和支持的良好环境 • 减少环境中易引起攻击行为的刺激等 • 新《纲要》要求我们:“以关怀、接纳、尊重的态度与幼
儿交往,耐心倾听,努力理解幼儿的想法与感受。”因此 作为教师应关注幼儿在活动中的表现和反应,真正了解每 一个幼儿的需要,帮助幼儿消除打架的各种诱因,减少攻 击性行为的发生。而当发现攻击性行为时,也应心平气和 地让幼儿说出事情的原由,避免因误解而全盘否定的现象 发生,并教给幼儿正确的化解矛盾的方法,用自己的言行 来教会幼儿宽容、谦让。
对已有研究的分析、评论
• 我们认为现在就幼儿攻击性行为研究比较 好的方面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 1、做到全面的从主观、客观方面对幼儿攻 击性行为形成的原因的研究。
• 2、能站在幼儿的角度对攻击行为进行客观 性的评价。

(完整word版)学前儿童攻击性行为的问题研究

(完整word版)学前儿童攻击性行为的问题研究

编号泉州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毕业论文(设计)题目学前儿童攻击性行为的问题研究学生姓名学号专业艺术教育班级指导教师艺术教育系2014 年11 月28 日学前儿童攻击性行为的问题研究艺术教育2010级指导老师:内容摘要:学前儿童的攻击性行为是经常发生在幼儿群体中的一种不良行为。

对此,许多家长却表现的较为漠视,甚至还觉得小孩就要这样子才有出息,不会在外受欺负。

而众多幼儿教师呢,却认为是一种犯错.因此,经常大声呵斥或者惩罚有攻击他人行为的幼儿,导致他们在走向社会化的过程中,身心得不到健康发展。

近年校园内发生的欺负弱小和儿童打架等暴力事件逐渐增多,引发了人们对儿童攻击性行为高度的关注。

为确保孩子从小都拥有健康的心理,本文专题对学前儿童进行了其攻击性行为的问题研究,分析了幼儿攻击性行为产生的原因,剖析攻击性行为的差异性,继而提出解决学前幼儿攻击性行为的对策。

旨在于幼儿教师在对待学前儿童的攻击性行为时,保持冷静头脑,客观认知其自然成长规律,不盲目归结错误缺点,加以合理疏导,帮助幼儿纠正错误从而健康成长.关键词:攻击性行为学前儿童产生原因差异性引导措施一、幼儿攻击性行为产生的因素儿童的攻击行为在通常情况下,是指学前儿童对他人存在伤害,从而导致被害人受到人身伤害,或者被唤起恐惧心理的一种行为,它在儿童的日常生活中时有出现,却也常常为我们所忽略。

其攻击性行为的表现形式,可分为身体攻击性行为、言性攻击行为,以及间接攻击性行为。

据科学研究表明,学前儿童中年纪越小的,其表现出的身体性攻击性行为就越多,而随着年龄的增大,这种攻击性行为也随之减少。

按攻击性的行为起因划分,有主动性和反应性二种,后者是指幼儿受到环境的影响所发生的攻击行为,比如被小伙伴骂生气去打对方.而导致学前儿童攻击性行为产生的原因,有着多个方面,主要体现在以下三种因素上:1、环境因素环境对幼儿的身心影响最大,在好的环境下,幼儿会茁壮的成长,反之,不论是社会、学校,还是家庭哪种环境有所偏差,都有可能导致幼儿攻击性行为的产生,对幼儿的身心健康有着非常不利的影响。

儿童攻击性行为研究综述

儿童攻击性行为研究综述

性行 为的重要 因素。研 究表明 , 群体 的相互作用 , 可 以导致人们攻 击性的增加 。大众传媒 中的暴力传播会增 加公众尤其 是儿童 的攻 击性 , 传媒 中 的暴 力渲 染 也是 导 致 儿 童攻 击 性增 强 的一 个 重 要 因素 。 3、 个体因素 个体因素对儿童攻 击性 行为 也有非 常重 大 的影 响 。首先 , 与 儿童 攻 击 性 行 为 的 涵 义 儿童的道德发展水平 和 自我控制 水平有 关 。道德 水平 高 的儿 童 , 儿 童攻击性行 为又称侵 犯性 行 为 , 是 指 以伤 害他人 为 目的的 亲社会动机会较强 , 其次 , 与儿童 的人格 特点有 关 。研究 表 明 , 儿 行为 。侵犯性 是指身体上 的进攻 , 言语 上 的攻 击 , 也可 以侵 犯别人 童较 强的攻击倾向与某 种人格 结构 的稳定 性 紧密相 连。再次 , 与 的权 利 。 主 要 表 现 为 : 打, 踢, 咬, 大声 叫嚷 , 叫喊名字 , 骂人 , 暴力, 儿童的社交技能水平有 关 。等人 的研 究发 现 , 与受欢 迎的 同学相 抢 走 别 人 的 东 西 等 比, 攻击性男孩对 冲突性社会情境 的解决办法较少 。
诸 如此类事件很容易被忽略。但是 , 忽略这种 可能引起公 然对 现 A组儿童 的攻击性行 为明显多于 B组儿 童。奖励 和惩罚是 增强 抗 , 抗 的侵犯行为 , 后果 会更 加严 重。因此在诸 如此类 的情 况下 , 教 师 或抑制儿 童攻 击性行为 的有效手段 。 第四, 儿童 的攻击 性行 为 随攻击 性行 为 的反馈 而发 生态度 上 应该使幼儿认识到侵犯行 为是不能 够被接受 的。因此应该 帮助受 的变化 。研究 发现 , 儿 童攻 击性行为 的次数和强 度 , 往 往 以被 攻击 害者维护其合法权益 。也应该对 目睹侵 犯行为 的儿 童进行现 身说 性行为时 , 被攻击者作 出沉默 、 退缩 、 哭泣 的态 度反 应时 , 那么, 这 法教育 。 4 、 培养儿童 的移情能力 和杭诱惑 能力 个攻击者就会 用同样的方式对付别 的儿童 ; 相反 , 当被 攻击者受 到 移情 能力越 高, 抗诱 惑能力 越强 , 发生攻 击性行 为就越 少 ; 反 攻击时 , 立即给 以反击 , 那么, 这个 攻 击者 的攻 击性行 为就 会有 所 之 , 发生攻击性行 为就越 多。根据这种 规律 , 我们应该 努力培养儿 收敛 , 或 转 向 另 外 的对 象 童 的移情能力 和抗诱惑能力 , 激发他们 的同情 心 , 从 而抑制和矫 正 三 JL 童 攻 击 性 行 为 的 影 响 因 素 他们 的攻击性行为 。 影响攻击性儿 童的攻 击性 行为 的 内外 因素有很 多 , 综合国内 5 、 为儿童提供解决冲突 的榜样 外有关研究 , 主要包括 以下 几个方面 : 当幼儿面 临冲突时 , 因缺 乏解 决 冲突的恰 当策 略而很 难 自己 1 、 生物学 因素 缓解 , 成人 可以训练 幼儿利用 亲社会行 为如分享 、 合作让 幼儿 自己 它为儿童攻击性行 为的产生提供 了重要 的生物学 前提 。调 查 解决冲突 , 也可 由成 人 的劝解来 消除 幼儿 之间 的冲突 。当幼儿在 结 果表明 , 攻击性儿童 父母 的性 格特 征 中有好 动 , 性 急 的特 点 , 表 冲突情境 中自觉地利用 亲社会 行为解 决 了冲突 时 , 教 师和 父母一 明先天神经类 型 , 遗传素质 对儿童攻击性行 为是有一 定影 响的 , 儿 定 要 及 时 的加 以表 扬 , 强化 这一行 为 , 一方 面 , 能 使 幼 儿 继 续 采 用 童遗传 了某种 先天性的基 因倾 向 , 而这 种倾 向会 在后 天 的环境 中 这种方式解决 冲突 , 减少攻 击行 为 , 另一 方面 , 又为 其他幼 儿树 立 得 到 表 现 或 者 强化 。 了解决冲突 的榜样 , 当其 他幼儿在面临类似情境 时 , 能 按老师认 可 2 、 社 会 环 境 因 素 的榜样行为来解决 冲突 , 榜样 的力 量是 无穷 的, 榜样训 练法可 以有 主要包括家庭 、 学校 、 同伴群体与 大众传媒 的影响 家庭在儿 童 效 地 减 少 幼 儿 的攻 击 行 为 。 行 为 社 会 化 的过 程 中起 关 键 作 用 。家 庭 在 儿 童 行 为 社 会 化 的过 程 参考文献 : 中起 关 键 作 用 。 国外 研 究 表 明 , 缺乏 温暖 的家庭 、 不 良 的家 庭 管 教 [ 1 ] 伦森. 社会心理学入门[ M] . 北 京: 群众 出版社 , 1 9 8 5 . 方式 以及对儿童缺乏 明确的行为指导 和活动监督 都可 能造 成儿 童 [ 2 ] 尔加德. 心理学导论[ M] . 北 京: 北 京大 学出版社 , 1 9 8 7 . 以后 的高攻击 性。学 校在 儿 童行 为 社会 化 的 过程 中起 主导性 作 [ 3 ] 令智 , 等. 社会心理学新编[ M] . 沈 阳: 辽 宁人 民出版社, 1 9 8 7 .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龄前儿童攻击性行为研究综述时间: 2010-4-26 作者: 刘晋来源:幼儿教育[摘要] 攻击性行为的存在造成了教养者不同程度的困扰,为了解决这种困扰,笔者进行了一系列的调查和研究。

要解决问题,我们首先要了解攻击性行为是什么回事,它在学龄前幼儿的身上又是如何的产生,如何体现的,它发生的概率、频率有多高?第二,现在面对这一现象存在,社会以及社会各界给予的态度又是怎样,有没有找到合适的方式来解决。

第三,这一群体的幼儿其社会关系比较差,作为他们的教养者,我们应该采取的正确方式是什么,怎样的方式方法才是对“问题幼儿”最好的。

事实上,为了避免攻击行为的发生,人们容易孤立这一群体的幼儿。

在这种消极、否定的环境中成长,久而久之,各方面的发展必然受到很大的限制,更要引起注意的是如果幼儿的攻击性行为不及时加以干预、矫治,那么幼儿期攻击性行为严重的幼儿将来容易走上犯罪的道路。

[关键词] 攻击性行为;形成原因;现状;对策学龄前(0—6岁)幼儿的教育是基础教育的基础,但由于学龄前幼儿各方面都处在发展阶段,也就是说处在不稳定状态,家长和教师在教育过程中会遇到各种不同的问题,例如:幼儿问题行为。

幼儿问题行为是一种具有普遍性特点的客观存在的行为,能直接或间接地影响民族素质的提高,而攻击性行为是问题行为极其重要的表现之一,是一种消极行为。

它不但会对其他幼儿或班集体造成危害,而且容易使攻击者本人得到比较多的来自周围环境的否定,不利于幼儿健康的成长。

正因为如此,该问题历来为发展心理学和幼儿教育学研究所重视,在这方面的研究也取得了较丰富的成果,这些研究成果为我们一线教育者对有攻击性行为的幼儿进行教育提供了有效的依据。

那么,攻击性行为究竟是怎样一种行为,又是如何形成的呢?我们的教师和家长又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教育策略才是最佳方式呢?针对这一系列的问题,笔者认为有必要进行实例研究。

一、攻击性行为的概念以及形成原因要解决攻击性行为的问题,不可避免,首先对攻击性行为需要具备有深刻的认识,这里我们所谈到的攻击性行为的对象为学龄前幼儿。

㈠攻击性行为的概念攻击性行为⑴(aggressive behavior)通常定义为有意伤害他人身心健康的行为。

而幼儿攻击性行为是指幼儿经常性发生对他人、周遭物体进行的行为或言语上的严重攻击表现。

0——4岁的幼儿常采用直接的吵架,打架等进行身体攻击,4——6岁的幼儿常采用间接的语言攻击,漫骂、诋毁,故意给其他幼儿造成心灵伤害等。

㈡攻击性行为的形成原因攻击性行为早在一个多世纪之前就引起了社会和教育界广泛关注,在其形成原因上,也是众说纷纭。

不可否认的是,环境对攻击性行为的影响最为重要。

笔者认为,环境作用才是造成攻击性行为产生的主要原因。

l.心理环境⑴挫折⑵的产生引起攻击性行为的产生当人朝着自己的目标前进时,遇到障碍,挫折感油然而生,而这种挫折感表现在行为上就是攻击性行为。

虽然挫折可以引起攻击性行为,但不是产生攻击性行为的必要条件。

⑵社会中无意识的学习⑶现在社会中充斥着各种因子,幼儿对这些因子的吸收良莠不分,这对幼儿攻击性行为的产生造成了不可磨灭的影响。

在班杜拉⑷1961年和1965年的两次实验中我们可以得出,幼儿的攻击性行为很大程度上是在学习模仿平常在社会上的所见所闻,如果在他发生攻击性行为的当时,没有任何成人对他的错误行为做出反应,那么攻击性行为的发生频率在这个孩子身上会逐步提高,将来发展成不可挽回的后果。

社会评价和指导也对攻击性行为的再次产生有不可估量的作用。

⑶心理成长因素3-4岁是人成长过程中的第一反抗期⑸,心理发育的状态会影响人今后的性格和情感的健康形成和发展。

这个时段是人在生理上的断乳期,对于幼儿来说,这种震撼不亚于人类第一次登上月球所造成对人的震撼。

3岁之前,孩子在心理上同父母处于一体状态;3岁以后,他们开始能区分自己与环境的不同,想自己独立行动。

随着孩子活动能力的增强,知识的不断丰富,心理变化急剧,特别是孩子的需要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而教育者却还停滞不前,造成教养者要求与孩子心理需要的不同,从而引起孩子的种种反抗行为,出现了反抗倾向。

⒉教育环境在六岁之前,人这一生所需要的习惯、态度、发展倾向都是可以通过学习培养成功的,这与幼儿所处的教育环境有着紧密联系。

⑴父母是幼儿的第一任老师,他们的教育方法和态度对幼儿身心健康的发展有极大的影响。

我们常遇见那种父母很难管带的婴儿,他的攻击性行为并不是天生的,而是抚养者针对婴儿在成长过程中表现出的某些特点,采用严格的控制手段,让婴儿形成急躁、易怒、易反抗等性格特征,表现出攻击倾向。

⑵在3岁后,幼儿园成为幼儿的接受教育和生活的重要场所,教师对幼儿在教学生活上采取的方式和态度,也是幼儿产生攻击性行为的直接因素。

教师会逐步培养幼儿之间的合作性,却在经常采用“谁坐得最好”、“看谁跳得最好”等语言时,不经意强化了幼儿的争强好胜心理和挑战行为。

很多教师认为这是竞争的一种方式,实际上,攻击性与竞争性只是一墙之隔,因为有竞争精神的人拥有一种善于超越、不甘落后的“攻击意识”,这种“攻击”是有限度的,但是超出后就会演变成攻击性行为。

可见,幼儿攻击性行为的形成与环境教育的一些因素存在密切关系。

因此,我们更多地从环境中去认识了解它,并寻找原因,积极矫治。

二、运用各种调查方法获得的具有攻击性行为幼儿的集体情况,以及教师和家长对待幼儿攻击性行为的处理方式的调查。

㈠攻击性行为在学龄前幼儿中存在有普遍性的特性,并且显性或隐性的从幼儿的行为中表现出来。

对于具有攻击性行为的幼儿群体,我从不同年龄段的幼儿中随机抽取了50名幼儿(男女幼儿各25名)范围的群体调查。

从上表中我们不难发现,在0-2岁之间的幼儿缺乏独立意思,各种能力都尚未发育完全,更多的是通过自己的肢体语言来表示自己的不满情绪,正如心理学家阿利瑟·所特⑹所说的“碎饼干现象”:一个一二岁的孩子不大可能由于得到碎饼干就感到不安,只是将这块饼干作为借口释放郁积的沮丧心情。

这种行为传达的信息是孩子需要放慢速度,简单他的活动,确保他有足够的时间自由玩耍。

2——4岁的幼儿刚产生独立意识和具备独立行动的能力, 对周围的一切充满强烈的好奇心,他希望亲自去探察一切。

但由于某些能力上的不完善,还不能独自应对问题,而教养者怕出现意外,经常限制他的活动,使独立个性正在形成,自由需求增加的幼儿心情不佳,从而产生反抗行为。

4——6岁的幼儿心智发展已接近一个成人,加上教养者长期的教育引导,其攻击性行为主要出现在语言攻击上,造成他人心灵伤害,攻击群体中,女孩子主要为语言攻击,男孩子则是打而不叫⑺。

教养者此时更应该多加关注,避免造成严重后果。

㈡幼儿教师对待攻击群体的教育策略⑻调查⒈幼儿教师对待具有攻击性行为幼儿的教育策略针对发生在幼儿园的攻击现象,教师将视不同对象,不同情节采取不同的教育策略。

对待偶尔攻击他人的幼儿采取的多数是“批评教育, 向对方道歉,讲道理” 的方法。

对待经常发生攻击行为的幼儿,教师通常采用的方法有:首先孤立幼儿,让经常攻击他人的幼儿单独坐,告诉其他幼儿不跟他玩或者少跟他玩;第二以强攻强,让跟他力量相当的幼儿跟他坐一起;第三强弱搭配,与比较弱小的幼儿与攻击强的幼儿一起坐,减少冲突的机会;第四是活动惩罚,剥夺攻击他人的幼儿参与游戏或户外活动的机会。

⒉幼儿教师对待被攻击幼儿的教育策略对待被攻击的幼儿,教师一般采用的都是“处理伤情,安抚情绪,告诉老师”的方法,相对单一。

而只有极少数教师会告诉幼儿一些简单的自卫方式,让幼儿避免下次再遭受攻击。

㈢家长对待孩子攻击他人和被攻击的应对策略⒈家长对待孩子攻击他人的应对策略调查笔者针对此问题对幼儿园的100位家长进行了问卷调查。

当家长被问到此问题时,有62位家长会采用批评的方法;29位家长表示会要求孩子向被攻击的幼儿道歉;3位家长表示回家会惩罚孩子;6位家长则没有表示什么,态度是默许自己的孩子这样做。

而幼儿园的教师表示,其实大部分家长在知道孩子攻击他人时(没有造成严重后果),几乎都是表情淡然的说一句:“不要打别人啊!”隐隐觉得只要自己的孩子没有被别人打就行。

⒉家长对待孩子被攻击现象的应对策略调查这100位家长在回答孩子被他人攻击后,怎样教育孩子时,77位家长表示会要求孩子打回去;21位家长表示会要求孩子告诉老师;2位家长表示会自己出面干预.几乎没有家长表示会告诉孩子一些自我保护的方法,大部分家长都会这样告诉孩子:只要是他先打你,你就可以打回去。

三、针对调查结果和个别典型案例对攻击群体进行具体分析⒈针对群体调查的结果不难看出,0——4岁幼儿的攻击性行为更多的表现在行为上的攻击,如用手指甲抓侵犯者的脸部等。

4——6岁幼儿的攻击性行为则更多的表现在言语上的攻击。

而攻击性行为更容易发生在0——6岁的男性幼儿身上,女性幼儿只有18.3℅的概率发生攻击性行为。

⒉具有攻击性行为,欺负弱者:毛坨(2岁1个月)攻击性行为形成的关键期是婴幼儿阶段。

这期间,父母千方百计地满足孩子的各种需要,不经意间的娇宠和放纵导致了孩子的为所欲为,孩子稍不如意就会采用攻击手段来发泄不满情绪。

⒊有攻击性行为,但是在他人对自己的“领土”有威胁时才发生:卓卓(3岁9个月)独立的意识在逐渐形成的过程中,其他幼儿对自己的“领土”产生威胁时,让他感到自己受到了限制,从而出现攻击性行为。

⒋被固定攻击的对象,无法保护自己,只能够寻求老师的帮助:可可,杨韬。

体形娇小或力量小的幼儿会因为无法很好的保护自己而成为比较固定的攻击对象,加之缺乏自我保护和自卫的方法,往往在失去老师或家长的庇护后,容易被攻击。

教师和家长对待他们应该多给予一些方法上的帮助,而不是一味的要求他们在受到攻击时采用告诉老师的方式。

⒌被全班幼儿语言攻击的对象,表现为缺乏自信等:昭阳。

攻击性行为是一种目的在于使他人受到伤害或引起痛楚的行为,它在不同的年龄阶段有不同的表现形式。

幼儿攻击性不仅仅是行为上的,言语也是攻击的武器。

对于被全班幼儿言语攻击的幼儿,教师应更多的让其在全班幼儿表现出她的优势,给予全班性表扬,让其他幼儿明白每个幼儿都有自己的优点,不应该对全班任何幼儿采取排斥态度。

四、以幼儿为对象,针对攻击性行为的问题如何解决进行教师﹑家长为主体的不同教育方法。

㈠幼儿3岁后,生活中心开始从家庭为主转为家庭与幼儿园并重,这时作为主要教育者之一的教师更应该多关注攻击性行为。

⒈正确的教育观对待幼儿一视同仁,给予每个幼儿情感上的支持和关怀,不以教师自己的好恶影响幼儿与同伴的关系。

对待幼儿的攻击性行为,教师应该采用温和、安静的爱的教育,在平时对孩子的教育中注意培养他们的爱心、善良、耐心、合作、谦让等品德,铲除孩子攻击性行为的土壤,切忌当孩子出现行为问题时,用冷漠的态度,歧视的眼光,粗暴的对待有过错的孩子,应该将其视为幼儿成长过程中出现的正常现象耐心的教育,引导,避免幼儿从教师的行为中学会敌视他人,冷漠等不良的情绪情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