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方证一览表
伤寒方证总结图表!(附送100条伤寒临证精华)

伤寒方证总结图表!(附送100条伤寒临证精华)伤寒方证总结图表!(附送100条伤寒临证精华)附:100条伤寒临证精华1.《伤寒论》之六经来自八纲,与《黄帝内经·热论》之六经不是一回事。
《伤寒论》之理论与《内经》之理论是两个不同体系,所以用《内经》的思想理论来解释《伤寒论》的条文是错误的。
2.《黄帝内经》也是中华文化的瑰宝,也需要我们去继承和学习专研。
3.《伤寒论》之用药来之《神农本草经》,有后世的脏腑理论的用药思想来指导学习伤寒论用药是不行的。
4.学习伤寒论,必须是要背诵全部条文的,后来的有的老师划分的重点条文是个人的理解,是不全面不够的。
5.学习中医,必须要先学理论(这个理论主要是伤寒论的理论,因为黄帝内经是没有多少用药经验的),先学伤寒论。
没有理论的指导是学不好中医的,学什么方子治什么病是不行的,要方证结合。
6.现在有人提出辨证与辨病相结合,我看他们其实是不想要辨证论治,只想辨病论治。
这纯粹是害中医,每个病有每个病不同的反应和症状,能一样吗?就好象有人老嚷嚷中西医结合一样,能结合吗?两个完全不同的理论。
7.第54条,关于定时发热,汗出热不减。
阴是邪气,阳是正气,正邪交战与体表,邪气大于正气就会发热。
因为有抵抗力,邪气不能全胜。
桂枝汤是甘温,健胃生津液,帮助正气驱邪。
就像汉武帝当年囤兵打匈奴,内部不强大就无法战胜敌人。
8.桂枝汤证是表阳证,为什么阳病不用辛凉解表而用辛温解表啊?冯世纶教授言:不是什么“热者寒之,寒者热之”的问题。
也有人说辛温解表伤津液,那辛凉解表也伤津液呢。
主要是要弄明白张仲景为什么要用桂枝汤的问题。
因为太阳中风,头痛发热汗出恶风。
此为表阳证,同时汗出表示人体津液伤了。
精气虚而汗出,汗出而邪不退,那怎么办?就像打鬼子,兵力不够打不过怎么办?桂枝、生姜辛散打啊,加白芍、大枣酸甘养阴液补充兵力啊。
服粥覆被就是后勤供给啊。
这就是发汗之中养胃气增津液,驱邪扶正,保胃气,存津液啊。
《伤寒论》方证汇总大全集

《伤寒论》方证汇总大全集股骨头坏死1.桂枝汤方证:1)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浮缓,浮弱者.2.)病常自汗出,或时发热汗出者3.)发汗或下之,而表未解者4.)太阳阳明并病,汗多,脉迟表未罢者5.)病下利而脉浮弱或自汗出者6.)霍乱吐利止而身痛不休者。
归经:太阳证要点:发热,汗出恶风,脉浮缓冬表虚证.2.,桂枝加桂汤方证:桂枝汤方证又见气上冲。
(太阳)3.,桂枝加葛根汤方证:桂枝汤方证见项背强几几者。
(太阳)4.,栝楼桂枝方证:痉挛拘急见桂枝汤证。
(太阳阳明)5.桂枝加黄芪汤方证:桂枝方证更见恶风或出黄汗者(太阳)6.黄芪芍药桂枝苦酒汤方证:黄汗,汗出恶风而口渴者(太阳)7.黄芪桂枝五物汤方证:肢体麻木不仁,恶风而脉虚弱者。
(太阳)8.桂枝加厚朴杏子汤方证:里饮咳喘见桂枝方证者(太阳太阴)9.桂枝甘草汤方证:心下悸欲得按而无里实者。
(太阳)10.桂枝救逆汤方证:外有表证为桂枝去芍药汤方证兼有痰饮的惊狂者。
(太阳阳明)11.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方证:桂枝救逆汤痰饮轻者。
(太阳阳明)12.桂枝龙骨牡蛎汤方证:桂枝汤证兼见津液虚,惊悸不安者。
(太阳阳明)13.桂枝去芍药汤方证:桂枝汤证又见寸脉独浮,胸满者。
(太阳)14.桂枝去芍药加皂荚汤方证:外有桂枝汤证里有寒饮,表虚而咳吐涎沫者。
(太阳太阴)15.小建中汤方证:桂枝汤证又见腹中急痛或心下悸而不呕者。
(太阳太阴)16.当归建中汤方证:小建中汤证又见血虚者(太阳太阴)17.黄芪建中汤方证:里急腹痛,汗出恶风明显者。
(太阳太阴)18.桂枝加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新加汤方证:桂枝汤证,身痛明显,胃气虚,脉沉迟者。
(太阳太阴)19.,桂枝人参汤方证:桂枝甘草汤证又见理中汤证者(太阳太阴)20.当归四逆汤方证:手足凉表虚而里虚不甚者。
(太阳太阴)21.当归四逆汤方证加吴茱萸生姜汤证:当归四逆汤证更见心腹痛,呕吐头痛者(太阳太阴)22.,苓桂枣甘汤方证:为外寒内饮呈心下悸,腹痉挛,气上冲者(太阳太阴)23.苓桂术甘汤方证:外寒内饮的头晕目眩,短气,小便不利,气上冲者(太阳太阴)24.,茯苓甘草汤方证:桂枝甘草汤证又见呕逆者。
《伤寒论》112方证

《伤寒论》112方证1.汤证:桂枝汤(12)病机:汗孔失固(表虚),汗出伤营,故曰“营弱”;风邪乘虚而入,在腠理,故曰“卫强”。
脉症:发热,汗出,恶风,头项强痛,口和不渴,脉浮缓(阳浮而阴弱)。
治法:解肌发表,调和营卫。
处方:桂枝6g 芍药6g 炙甘草3g 生姜6g 大枣4枚应用:外感病初期,项背部诸疮病的初期,见桂枝汤证者,及自汗等证可用此方。
此外,现代临床还多用于治疗过敏性鼻炎,多形性红斑,湿疹,荨麻疹,皮肤瘙痒症,肩凝症,无脉症,妊娠反应,人工流产后发热等。
2.汤证:桂枝加葛根汤(14)病机:同桂枝汤证,但经脉郁滞较突出。
脉症:发热,汗出,恶风,项背拘急,脉浮缓。
治法:调和营卫,疏利经脉。
处方:葛根9g 桂枝4.5g 芍药4.5g 生姜6g 炙甘草3g 大枣4枚应用:麻疹初期,疹见未齐,见桂枝汤证者;痢疾初期,或胃肠病兼见桂枝汤证者。
他如落枕、颈椎病、头痛亦可酌用此方。
注:原书中有麻黄,于理不合。
从林亿、朱肱之说,去麻黄。
3.汤证:桂枝加附子汤(20)病机:在桂枝汤证基础上,又兼见因阳虚而漏汗之症,可由太阳中风误汗而致。
脉症:恶风,汗出不止,小便难,四肢拘急,难以屈伸,或见手足冷,肢节微痛,脉沉微。
治法:扶阳止汗,调和营卫。
处方:桂枝6g 芍药6g 炙甘草3g 生姜6g 大枣4枚炮附子3~4.5g应用:治阳虚自汗。
4.汤证:桂枝去芍药汤(21)病机:太阳病而胸阳轻微受损,可由误下伤阳而致。
脉症:表证未解,但觉气上冲胸,胸满而微闷,苔薄白,寸口脉较关尺部为盛。
治法:扶阳解表。
处方:桂枝6g 炙甘草4.5g 生姜6g 大枣4枚应用:本方加味可用于冠心病心绞痛属阳虚证型者。
注:因胸满故桂枝汤去芍药。
本方为桂枝甘草汤加姜枣而成。
5.汤证: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22)病机:太阳病,里阳虚,表邪内陷,可由误下伤阳而致。
脉症:胸满,畏寒,指尖不温,苔薄白,脉促或虚数。
治法:温里复阳,辛散逐寒。
处方:桂枝6g 炙甘草4.5g 生姜6g 大枣4枚炮附子3~4.5g应用:本方可用于阳虚阴盛之胸痹证。
伤寒论主要证治归纳表

麻黄到H辛附子浸
表邪未解
水潟不化
中闽彝熟
74
化渥解表
五苓散
彝都汗出
244
痛凌熟
386
表邪未解邪熟令吉胸
痛彝熟、心下因鞭
134
潟结和表
大陷胸潟
赞熟
W
熟入血室
^得寒熟,鼓作有畤
144
清热化瘀
小柴胡潟
熟郁表狸
幅而赞熟
379
清熟散邪
表邪入桂
⅛⅛滞中脱
^寒赞熟,汗出不解,心中痞粮
165
潟熟解表
大柴胡潟
麻黄溪
邪热郁阻
心烦喜幅,或胸中烦而不幅
96
疏利邪熟
小柴胡渴
邪热冬吉滞
心下急,郁郁微烦者
103
清下热邪
大柴胡潟
熟接心神
胸满娟鹫……艳^
107
清熟短釐
柴胡加⅛t骨牡蟠潟
随热内遏
往来寒熟,心烦者
147
疏解陶郁
柴胡桂枝乾其潟
熟接胸膈
心下痞鞭而满……,心烦不得安
158
消痞溺熟
甘草溺心渴
熟接胸膈
虚短不得眠
76
清热除烦
悯更益烦…急欲^水,反不解渴者
141
解娟彝水
文蛤散
水热内令吉
化水和表
五苓散
水欲内停
服浮,烦渴者
72
温化水混
五苓散
六七日不解而烦……名曰水逆
74
其人渴而口燥烦,小便不利
156
短熟IiE
桂都燃盛
大娟渴不解
26
清熟生津除
白虎加人梦渴
大渴,舌上乾燥而烦
168
口燥短,心烦
伤寒论六经病——辩证方剂表

伤寒论六经病——辩证方剂表伤寒论六经病——辩证方剂表太阳病太阳本病中风,以桂枝汤主之。
桂枝汤(桂枝6g 芍药6g 炙甘草3g 生姜6g 大枣4枚)。
伤寒以麻黄汤主之。
麻黄汤(麻黄4.5g 桂枝4.5g 杏仁6g 炙甘草3g)风寒两感,以桂枝麻黄各半汤,桂枝二麻黄一汤主之。
桂枝麻黄各半汤(桂枝3g 芍药3g 生姜3g 炙甘草3g 麻黄3g 大枣3枚杏仁3g)桂枝二麻黄一汤(桂枝4.5g 芍药4.5g 麻黄1.5g 生姜4.5g 杏仁3g 炙甘草3g 大枣2枚)。
伤寒而内有火郁,以大青龙汤主之。
大青龙汤主(麻黄6g 桂枝6g 炙甘草3g 杏仁6g 生姜6g 大枣4枚石膏30g)。
中风内有火郁,以桂枝二越婢一汤主之。
桂枝二越婢一汤(桂枝2g 芍药3g 麻黄1.5g 炙甘草2g 大枣2枚生姜4g 石膏9g)。
伤寒而内有水饮结中上焦,以小青龙汤主之。
小青龙汤主(麻黄4.5g 芍药6g 干姜4.5g 五味子4.5g 炙甘草3g 桂枝6g 半夏9g 细辛3g)。
表已解而内燥,以白虎汤,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白虎加人参汤(石膏30g 知母9g 炙甘草6g 粳米30g)(石膏30g 知母9g 炙甘草6g 粳米30g 党参9g(或西洋参3~6g))。
表未解而里湿,以五苓散,茯苓甘草汤主之。
五苓散(猪苓9g 泽泻15g 白术9g 茯苓9g 桂枝6g)茯苓甘草汤(茯苓9g 桂枝6g 炙甘草3g 生姜6g)。
表退而热结血分,以桃核承气汤、抵当汤、丸主之。
(桃核承气汤:桃仁9g 大黄9g 桂枝4.5g 元明粉6g(冲服) 炙甘草4.5g)(抵当汤:水蛭15条虻虫15只(去翅足) 桃仁9g 大黄9g 或按相同比例,研末和匀,炼蜜为丸,每丸重3g,每次1~2丸,每日一次。
)。
太阳坏病入阳明去路∶表寒未解,而内有火郁,以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主之。
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麻黄3g 杏仁6g 炙甘草3g 石膏30g)。
表解而内燥,以人参石膏汤主之()。
《伤寒论》113方

《伤寒论》113方《伤寒论》113方(附“汉代与现代处方剂量换算表”)1桂枝汤方:12条桂枝三两,去皮芍药三两甘草二两炙生姜三两切大枣十二枚擘右五味,咀三味,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适寒温,服一升。
服已须臾,啜热稀粥一升余,以助药力,温服令一时许,遍身漐漐微似有汗者益佳;不可令如水流离,病必不除。
若一服汗出病差,停后服,不必尽剂;若不汗,更服,依前法;又不汗,后服小促其间,半日许令三服尽。
若病重者,一日一夜服,周时观之,服一剂尽,病证犹在者,更作服;若汗不出,乃服至二、三剂。
禁生冷、粘滑、肉面、五辛、酒酪、臭恶等物。
2桂枝加桂汤方:117条桂枝五两,去皮芍药三两生姜三两,切甘草二两,炙大枣十二枚,擘右五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
本云桂枝汤,今加桂满五两。
所以加桂者,以能泄奔豚气也。
3桂枝加芍药汤方:279条桂枝三两,去皮芍药六两甘草二两,炙大枣十二枚,擘生姜三两,切,右五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分三服。
本云桂枝汤,今加芍药。
4桂枝加大黄汤方:279条桂枝三两,去皮大黄二两芍药六两生姜三两,切甘草二两,炙大枣十二枚,擘右六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5桂枝加厚朴杏子汤方:43条桂枝三两,去皮甘草二两,炙生姜三两,切芍药三两大枣十二枚,擘厚朴二两,炙,去皮杏仁五十枚,去皮尖右七味,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覆,取微似汗。
6桂枝加附子汤方:20桂枝三两,去皮芍药三两甘草三两,炙生姜三两,切大枣十二枚,擘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右六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
本云桂枝汤,今加附子,将息如前法。
7挂枝去芍药汤方:21桂枝三两,去皮甘草二两,炙生姜三两,切大枣十二枚,擘右四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本云桂枝汤,今去芍药,将息如前法。
8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方:22桂枝三两,去皮甘草二两,炙生姜三两,切大枣十二枚,擘附子炮,去皮,破八片,一枚右五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
《伤寒论》方证整理大全(推荐收藏)

《伤寒论》方证整理大全(推荐收藏)一、桂枝汤方证:脉浮、发热、恶寒、头项僵痛、汗出;太阳病,发热汗出;太阳病,外证未解,脉浮弱;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伤寒,不大便六七日,头痛有热、小便清、衄;太阳病下之后,其气上冲;常自汗出;藏无他病,时发热自汗出;阳明病,脉迟、汗出多、微恶寒;阳明病,病人烦热、汗出则解、又如疟状、日晡所发热属阳明也、脉浮虚者宜发汗;霍乱,吐利止而身痛不休(宜桂枝汤和解其外)。
二、麻黄汤方证:脉浮紧、发热、恶寒、浑身疼(头痛、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无汗、喘;(太阳与阳明合病)喘、胸满;阳明病,脉浮、无汗、喘。
三、葛根汤方证:脉浮紧、发热、恶寒、项背强几几、无汗;(太阳与阳明合病)下利。
四、桂枝加葛根汤方证:脉浮紧、发热、恶寒、项背强几几、汗出。
五、小青龙汤方证:脉浮紧、发热、恶寒、浑身疼(头痛、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无汗、咳。
六、大青龙汤方证: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烦躁。
七、桃核承气汤方证:其人如狂、外解已但少腹急结、小便自利。
八、抵当汤(丸)方证:脉沉、不结胸、发狂、少腹硬满、小便自利(或身黄)。
九、桂枝附子汤方证:脉浮虚而涩、身体疼烦不能自转侧、不呕不渴。
十、桂加白术汤方证:脉浮虚而涩、身体疼烦不能自转侧、不呕不渴、大便硬小便自利。
十一、甘草附子汤方证:脉浮虚而涩、骨节疼烦掣痛不得屈伸近之则痛剧、汗出短气、小便不利、恶风不欲去衣、或有微肿。
十二、桂枝加附子汤方证:汗多、恶风、小便难、四肢微急难以屈伸。
十三、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方证:(桂枝汤证误大汗)汗出、喘、无大热;(桂枝证误下)汗出、喘、无大热。
十四、桂枝二越婢一汤方证:(桂枝汤证误大汗)脉微弱、发热恶寒、热多寒少。
十五、桂枝二麻黄一汤方证:(桂枝汤证误大汗)形似疟一日再发。
十六、白虎加人参汤方证:身大热、口大渴、大汗出、脉洪大;(伤寒若吐若下后)表里俱热、时时恶风、大渴(热结在里)、舌上干燥而烦、欲饮水数升;阳明病,口干舌燥渴欲饮水;伤寒,脉浮、发热、无汗、渴欲饮水;无大热、口燥渴、心烦、背微恶寒。
伤寒经方方症对应表

方证基础(仅供参考)
桂枝9克,生姜9克,大枣4枚,炙甘草 6克,蜀漆(去腥)9克,牡蛎15克,龙 发热,恶风 骨12克 桂枝36克,炙甘草18克 半夏、桂枝、炙甘草,各等分 桂枝12克,炙甘草6克,龙骨6克,牡 蛎6克 桂枝12克,炙甘草12克,白朮9克,人 参9克,干姜9克 茯苓12克,桂枝9克,白朮9克,炙甘 草6克 茯苓24克,桂枝12克,大枣4枚,炙甘 草6克 茯苓9克,炙甘草3克,生姜9克,桂枝 6克 茯苓24克,泽泻12克,炙甘草6克,桂 枝6克,白朮9克,生姜12克 茯苓12克,桂枝12克,五味子12克, 炙甘草9克 茯苓12克,炙甘草9克,干姜9克,细 辛9克,五味子14克 茯苓12克,炙甘草6克,细辛6克,干 姜6克,五味子14克,半夏15克 茯苓12克,炙甘草9克,细辛9克,五 味子14克,干姜9克,半夏15克,杏仁 15克 茯苓12克,炙甘草9克,五味子14克, 干姜9克,细辛9克,半夏15克,杏仁 15克,大黄6克 桂枝6克,泽泻15克,茯苓9克,猪苓9 克,白朮9克 桂枝10克 ,甘草6克,牡蛎6克 ,大 黄12克,干姜12克 ,龙骨12克, 寒 水石18克,滑石18克,赤石脂18克, 白石脂18克,紫石脂18克,石膏18克 生地黄100克,防己3克,桂枝10克, 防风10克,甘草6克 发热,恶风 发热,恶风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伤寒论方剂一览表
一、太阳病证定义:在表的阳证,人体患病后,机体反应出的症状特点:病位在表,其病情为阳热性一类的证(中风、伤寒),而不是经络脏腑概念。
治则:太阳病为在表的阳热实证,治需以发表剂,使人体达成发汗的机转,把病邪驱除体外。
治疗中风证以桂枝汤调和营卫解表为主,治疗伤寒证以麻黄汤辛温发热解表为主。
禁忌:太阳病治疗原则是发汗解表,不可发大汗,尤其忌用用火泊汗,病在表不可下;合并里饮,不可单发汗。
太阳病方证
(一)、桂枝汤类方证
方证病机适应症及辨证要点治法方剂组成应用
1桂枝汤方证汗孔失固(表虚),汗出伤营,故曰“营
弱”;风邪乘虚而入,在腠理,故曰“卫
强”。
发热,汗出,恶风,头项强痛,口和不渴,
脉浮缓(阳浮而阴弱)。
头痛、发热、汗出、恶风--桂枝汤证
鼻流清涕,舌苔白、脉浮缓
辨证要点:发热,汗出,
恶风、脉浮缓的表虚证;
治法:解肌发表,调和营
卫
桂枝9g白芍9g 炙甘草6g
生姜9g 大枣4枚
外感病初期,项背部诸疮病的初期,见桂枝汤证者,及自
汗等证可用此方。
此外,现代临床还多用于治疗过敏性鼻
炎,多形性红斑,湿疹,荨麻疹,皮肤瘙痒症,肩凝症,
无脉症,妊娠反应,人工流产后发热等。
2桂枝加桂汤方证寒邪引发之奔豚气气从少腹上冲心胸,可见心下悸,短气急迫
不能忍耐,脉沉迟
心慌、汗出、失眠、舌苔白润、脉缓
辨证要点:桂枝汤方证又见气上冲者
散寒降逆
桂枝15g 白芍10g 炙甘
草6g 生姜10g 大枣4枚
本方治寒气上冲之奔豚证。
该方证常见于癔病、膈肌痉挛、
结肠过敏症及心脏病。
3桂枝加葛根汤方证同桂枝汤证,但经脉郁滞较突出发热,汗出,恶风,项背拘急,脉浮缓
辨证要点:桂枝汤方证见项背强几几
调和营卫,疏利经脉
葛根12g 桂枝10g白芍
10g 生姜10g 炙甘草6g
大枣4枚
麻疹初期,疹见未齐,见桂枝汤证者;痢疾初期,或胃肠
病兼见桂枝汤证者。
他如落枕、颈椎病、头痛亦可酌用此
方。
4栝楼桂枝汤方证津液本虚,复受外邪,而至表虚肌不和头痛、身痛、汗出、恶风、低热、面赤、口
渴、两上肢拘急、肩背酸痛、舌苔薄白、脉
沉细
辨证要点:桂枝汤方证见身拘急者
解肌发表,生津舒筋
栝楼根12克桂枝10克
白芍10g 炙甘草6克生
姜10克大枣4枚
本方证也常见于急性病,不论是急慢性鼻炎、咽炎、风湿
病、骨质疏松症、钙缺乏症、强直性脊柱炎等,即可出现
本方证。
但要排除表实葛根汤及表虚桂枝加葛根汤证而确
认本证。
5桂枝加黄芪汤方证祛风散黄、表卫阳虚的多汗不断汗出恶风,黄染,腰胯痛重,苔白腻,
脉沉细,但黄疸指数、胆红素皆无异常,皮
肤、巩膜无黄染。
辨证要点:用于桂枝汤证更见表虚明显者
调和营卫,益气固表
桂枝10克,白芍10克,
生姜10克,大枣4枚,炙
甘草6克,生黄芪10克
桂枝加黄芪汤《金匮要略》用于治疗黄汉,但临床本方用
于表虚的痹痛更为常见。
凡不论风湿、类风湿病、产后风、
骨质疏松症、强直性脊柱炎等,但必见本方证者,方可用
之。
6黄芪芍药桂枝苦酒汤
方证
汗沾衣,色正黄如柏汁,更是黄汗的特
征。
由于其人渴,津液亡失已甚,故以
黄芪芍药桂枝苦酒汤主之。
症见口渴,汗出恶风,虚极无力,下肢浮肿,
自感身重,舌苔薄白,脉沉细,查黄疸指数
正常,身体皮肤无黄染。
辨证要点:汗出恶风、汗色黄粘、口渴者本
方主之。
益气祛湿,和营泻热;主
治黄汗。
生黄芪15克,白芍10克,
桂枝10克,米醋30克
黄芪补虚实表。
另加苦酒敛汗救液,故治黄汗表虚汗多以
致于渴者。
不渴者,宜桂枝加黄芪汤;渴者,宜本方。
7黄芪桂枝五物汤方证本方证适用荣卫外虚,风寒内侵而致的
血痹
本方证多见于慢性病,如风湿病等引起的神
经麻痹症,脑动脉硬化,脑栓塞后遗症。
臂
无力,双手麻木不能紧握,口干不思饮。
辨证要点:肢体麻木不仁,恶风而脉虚弱者。
益气温经,和血通痹
黄芪15g,桂枝10g,白芍
10g,生姜10g,大枣4枚
脉弦数加生石膏30g
凡证属气虚血滞,营卫不和者,皆可选用。
血痹病舌质紫
暗,脉沉细涩者,可加当归、川芎、红花、鸡血藤。
治疗
产后身痛可重用黄芪、桂枝,下肢痛加独活、牛膝、木瓜,
上肢痛加防风、秦艽、羌活,腰疼重加杜仲、川断、狗脊、
肉桂等。
身体麻木不仁者。
肌肤麻木不仁,脉微涩而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