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方证介绍共26页
伤寒方证总结图表!(附送100条伤寒临证精华)

伤寒方证总结图表!(附送100条伤寒临证精华)伤寒方证总结图表!(附送100条伤寒临证精华)附:100条伤寒临证精华1.《伤寒论》之六经来自八纲,与《黄帝内经·热论》之六经不是一回事。
《伤寒论》之理论与《内经》之理论是两个不同体系,所以用《内经》的思想理论来解释《伤寒论》的条文是错误的。
2.《黄帝内经》也是中华文化的瑰宝,也需要我们去继承和学习专研。
3.《伤寒论》之用药来之《神农本草经》,有后世的脏腑理论的用药思想来指导学习伤寒论用药是不行的。
4.学习伤寒论,必须是要背诵全部条文的,后来的有的老师划分的重点条文是个人的理解,是不全面不够的。
5.学习中医,必须要先学理论(这个理论主要是伤寒论的理论,因为黄帝内经是没有多少用药经验的),先学伤寒论。
没有理论的指导是学不好中医的,学什么方子治什么病是不行的,要方证结合。
6.现在有人提出辨证与辨病相结合,我看他们其实是不想要辨证论治,只想辨病论治。
这纯粹是害中医,每个病有每个病不同的反应和症状,能一样吗?就好象有人老嚷嚷中西医结合一样,能结合吗?两个完全不同的理论。
7.第54条,关于定时发热,汗出热不减。
阴是邪气,阳是正气,正邪交战与体表,邪气大于正气就会发热。
因为有抵抗力,邪气不能全胜。
桂枝汤是甘温,健胃生津液,帮助正气驱邪。
就像汉武帝当年囤兵打匈奴,内部不强大就无法战胜敌人。
8.桂枝汤证是表阳证,为什么阳病不用辛凉解表而用辛温解表啊?冯世纶教授言:不是什么“热者寒之,寒者热之”的问题。
也有人说辛温解表伤津液,那辛凉解表也伤津液呢。
主要是要弄明白张仲景为什么要用桂枝汤的问题。
因为太阳中风,头痛发热汗出恶风。
此为表阳证,同时汗出表示人体津液伤了。
精气虚而汗出,汗出而邪不退,那怎么办?就像打鬼子,兵力不够打不过怎么办?桂枝、生姜辛散打啊,加白芍、大枣酸甘养阴液补充兵力啊。
服粥覆被就是后勤供给啊。
这就是发汗之中养胃气增津液,驱邪扶正,保胃气,存津液啊。
《伤寒论》十大类方证

《伤寒论》十大类方证一:桂枝类方(1)桂枝体质:形瘦肤白纹理细,肌肉较硬肌表湿,腹部扁平腹肌紧,唇淡红暗目有神,舌体柔,色暗淡,舌面润,苔薄白,各种汗证接踵来。
敏感寒冷及疼痛,易感伤风心悸动,易肌挛,易便秘,睡眠浅,或多梦,桂枝类方投多中。
(2)桂枝证:发热感,身热感,甚或自汗易出汗,恶风关节痛,敏感冷和寒,腹部上冲搏动悸,易惊烘热失眠。
(3)桂枝汤方证:发热自汗恶风,肌挛拘急悸上冲,脉浮虚缓大无力,苔薄白,舌质暗淡红。
(4)桂枝加附子汤方证:皮肤湿冷汗,脉弱浮大见,关节疼痛四肢挛。
体痛手足冷,寒疝腹中痛,脉象沉迟舌质淡。
(5)小建中汤方证:虚弱型,慢腹痛,烦热起,心悸动,腹肌紧张腹扁平,苔少,舌质嫩。
(6)桂枝加大黄汤方证:桂枝证,兼便秘,持续腹痛拒按,看其舌苔厚干。
(7)桂枝加龙骨牡蛎汤方证:胸腹动悸易惊,自汗盗汗失眠梦,脉浮大而无力,苔少舌质嫩红。
(8)当归四逆汤方证:手足厥寒麻木冷,青紫疼痛脉细形,头腹腰腿脚痛,舌淡苔白可用。
(9)温经汤方证:月经不调血暗块,手足心热又恶风,自汗午后发热感,或有恶心头痛,腹壁无力急胀痛,唇燥舌质暗淡型。
(10)炙甘草汤方证:三五不调脉无力,倦怠消瘦面憔悴,舌苔薄,或无苔,头昏失眠多梦随,虚烦便秘动悸。
(11)苓桂术甘汤方证:心下动悸或眩晕,气上冲胸振水音,腹部软弱胸胁满,小便不利或浮肿。
(12)内有瘀血特征:痛处固定不移,出血易凝紫黑,舌紫面晦暗属瘀。
(13)桂枝茯苓丸方证:下腹包块按压痛,头痛昏晕烦悸痛,舌暗或有紫点,面红或紫红。
(14)枳实薤白桂枝汤方证:胸背闷痛心下痞,便秘便干燥难解,舌面干腻舌苔厚,舌质暗而有瘀点。
(15)桂枝芍药知母汤方证:剧烈关节肿痛,有汗发热恶风,面色暗黄或浮肿,脚浮肿。
二、麻黄类方(1)麻黄证:头痛寒热骨身痛,无汗咳喘鼻塞,浮肿,溲约。
(2)麻黄体质:肌肉发达或偏松,体形略胖肤黄黑,血压不高唇暗红,体壮无汗肤燥粗,舌淡苔白口不干,寒喘鼻塞流清涕,感觉迟钝头沉重,汗出不畅易汗闭。
伤寒论经方方证总汇大全-少阴病类方证

伤寒论经方方证总汇大全-少阴病类方证
少阴病类方证
主纲:少阴之为病,脉微细,但欲寐也
副纲:病有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
1 麻黄附子甘草汤方证:表虚寒证见恶寒,无汗,脉沉者(少阴太阴)
2 麻黄附子汤方证:少阴病兼见浮肿明显,无汗恶寒者(少阴)
3 白通汤方证:少阴病表证明显而又见下利者(少阴太阴)
4 麻黄附子细辛汤方证:少阴病兼寒饮,即恶寒无汗,脉沉者(少阴太阴)
5 桂枝去芍加麻黄附子细辛汤方证:手足逆冷,恶寒身痛者(少阴太阴)
6 桂枝芍药知母汤方证:关节痛,肢体肿而气冲呕逆者(少阴太阴阳明)
7 桂枝加附子汤方证:桂枝汤证更见恶寒,小便不利,四肢微急者(少阴)
8 乌头汤方证:关节痛甚,屈伸不利,四肢厥冷者(少阴)
9 乌头桂枝汤方证:乌头汤证与桂枝汤证并见,腹痛里寒重外证也明显者(少阴)
10 桂枝去芍加附子汤方证:桂枝去芍汤方证又见脉细恶寒明显者(少阴)
11 桂枝附子汤方证:外寒里饮关节痛,腹痛者(少阴)
12 桂枝去桂加白术汤方证:桂枝附子汤证,无气上冲而小便自利,大便便干者(少阴太阴)
13 甘草附子汤方证:表寒证见关节疼痛,汗出恶风,小便不利者(少阴太阴)
14 天雄散方证:寒湿痹痛,汗出多或失精或头眩,气上冲,小便不利者(少阴太阴)
15 真武汤方证:头晕心悸,下肢浮肿或痛脉沉者。
(少阴太阴)。
《伤寒论》方证汇总大全集

《伤寒论》方证汇总大全集股骨头坏死1.桂枝汤方证:1)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浮缓,浮弱者.2.)病常自汗出,或时发热汗出者3.)发汗或下之,而表未解者4.)太阳阳明并病,汗多,脉迟表未罢者5.)病下利而脉浮弱或自汗出者6.)霍乱吐利止而身痛不休者。
归经:太阳证要点:发热,汗出恶风,脉浮缓冬表虚证.2.,桂枝加桂汤方证:桂枝汤方证又见气上冲。
(太阳)3.,桂枝加葛根汤方证:桂枝汤方证见项背强几几者。
(太阳)4.,栝楼桂枝方证:痉挛拘急见桂枝汤证。
(太阳阳明)5.桂枝加黄芪汤方证:桂枝方证更见恶风或出黄汗者(太阳)6.黄芪芍药桂枝苦酒汤方证:黄汗,汗出恶风而口渴者(太阳)7.黄芪桂枝五物汤方证:肢体麻木不仁,恶风而脉虚弱者。
(太阳)8.桂枝加厚朴杏子汤方证:里饮咳喘见桂枝方证者(太阳太阴)9.桂枝甘草汤方证:心下悸欲得按而无里实者。
(太阳)10.桂枝救逆汤方证:外有表证为桂枝去芍药汤方证兼有痰饮的惊狂者。
(太阳阳明)11.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方证:桂枝救逆汤痰饮轻者。
(太阳阳明)12.桂枝龙骨牡蛎汤方证:桂枝汤证兼见津液虚,惊悸不安者。
(太阳阳明)13.桂枝去芍药汤方证:桂枝汤证又见寸脉独浮,胸满者。
(太阳)14.桂枝去芍药加皂荚汤方证:外有桂枝汤证里有寒饮,表虚而咳吐涎沫者。
(太阳太阴)15.小建中汤方证:桂枝汤证又见腹中急痛或心下悸而不呕者。
(太阳太阴)16.当归建中汤方证:小建中汤证又见血虚者(太阳太阴)17.黄芪建中汤方证:里急腹痛,汗出恶风明显者。
(太阳太阴)18.桂枝加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新加汤方证:桂枝汤证,身痛明显,胃气虚,脉沉迟者。
(太阳太阴)19.,桂枝人参汤方证:桂枝甘草汤证又见理中汤证者(太阳太阴)20.当归四逆汤方证:手足凉表虚而里虚不甚者。
(太阳太阴)21.当归四逆汤方证加吴茱萸生姜汤证:当归四逆汤证更见心腹痛,呕吐头痛者(太阳太阴)22.,苓桂枣甘汤方证:为外寒内饮呈心下悸,腹痉挛,气上冲者(太阳太阴)23.苓桂术甘汤方证:外寒内饮的头晕目眩,短气,小便不利,气上冲者(太阳太阴)24.,茯苓甘草汤方证:桂枝甘草汤证又见呕逆者。
伤寒论方证一览表

伤寒论方剂一览表一、太阳病证定义:在表的阳证,人体患病后,机体反应出的症状特点:病位在表,其病情为阳热性一类的证(中风、伤寒),而不是经络脏腑概念。
治则:太阳病为在表的阳热实证,治需以发表剂,使人体达成发汗的机转,把病邪驱除体外。
治疗中风证以桂枝汤调和营卫解表为主,治疗伤寒证以麻黄汤辛温发热解表为主。
禁忌:太阳病治疗原则是发汗解表,不可发大汗,尤其忌用用火泊汗,病在表不可下;合并里饮,不可单发汗。
太阳病方证(一)、桂枝汤类方证方证病机适应症及辨证要点治法方剂组成应用1桂枝汤方证汗孔失固(表虚),汗出伤营,故曰“营弱”;风邪乘虚而入,在腠理,故曰“卫强”。
发热,汗出,恶风,头项强痛,口和不渴,脉浮缓(阳浮而阴弱)。
头痛、发热、汗出、恶风--桂枝汤证鼻流清涕,舌苔白、脉浮缓辨证要点:发热,汗出,恶风、脉浮缓的表虚证;治法:解肌发表,调和营卫桂枝9g白芍9g 炙甘草6g生姜9g 大枣4枚外感病初期,项背部诸疮病的初期,见桂枝汤证者,及自汗等证可用此方。
此外,现代临床还多用于治疗过敏性鼻炎,多形性红斑,湿疹,荨麻疹,皮肤瘙痒症,肩凝症,无脉症,妊娠反应,人工流产后发热等。
2桂枝加桂汤方证寒邪引发之奔豚气气从少腹上冲心胸,可见心下悸,短气急迫不能忍耐,脉沉迟心慌、汗出、失眠、舌苔白润、脉缓辨证要点:桂枝汤方证又见气上冲者散寒降逆桂枝15g 白芍10g 炙甘草6g 生姜10g 大枣4枚本方治寒气上冲之奔豚证。
该方证常见于癔病、膈肌痉挛、结肠过敏症及心脏病。
3桂枝加葛根汤方证同桂枝汤证,但经脉郁滞较突出发热,汗出,恶风,项背拘急,脉浮缓辨证要点:桂枝汤方证见项背强几几调和营卫,疏利经脉葛根12g 桂枝10g白芍10g 生姜10g 炙甘草6g大枣4枚麻疹初期,疹见未齐,见桂枝汤证者;痢疾初期,或胃肠病兼见桂枝汤证者。
他如落枕、颈椎病、头痛亦可酌用此方。
4栝楼桂枝汤方证津液本虚,复受外邪,而至表虚肌不和头痛、身痛、汗出、恶风、低热、面赤、口渴、两上肢拘急、肩背酸痛、舌苔薄白、脉沉细辨证要点:桂枝汤方证见身拘急者解肌发表,生津舒筋栝楼根12克桂枝10克白芍10g 炙甘草6克生姜10克大枣4枚本方证也常见于急性病,不论是急慢性鼻炎、咽炎、风湿病、骨质疏松症、钙缺乏症、强直性脊柱炎等,即可出现本方证。
伤寒论主要证治归纳表

麻黄到H辛附子浸
表邪未解
水潟不化
中闽彝熟
74
化渥解表
五苓散
彝都汗出
244
痛凌熟
386
表邪未解邪熟令吉胸
痛彝熟、心下因鞭
134
潟结和表
大陷胸潟
赞熟
W
熟入血室
^得寒熟,鼓作有畤
144
清热化瘀
小柴胡潟
熟郁表狸
幅而赞熟
379
清熟散邪
表邪入桂
⅛⅛滞中脱
^寒赞熟,汗出不解,心中痞粮
165
潟熟解表
大柴胡潟
麻黄溪
邪热郁阻
心烦喜幅,或胸中烦而不幅
96
疏利邪熟
小柴胡渴
邪热冬吉滞
心下急,郁郁微烦者
103
清下热邪
大柴胡潟
熟接心神
胸满娟鹫……艳^
107
清熟短釐
柴胡加⅛t骨牡蟠潟
随热内遏
往来寒熟,心烦者
147
疏解陶郁
柴胡桂枝乾其潟
熟接胸膈
心下痞鞭而满……,心烦不得安
158
消痞溺熟
甘草溺心渴
熟接胸膈
虚短不得眠
76
清热除烦
悯更益烦…急欲^水,反不解渴者
141
解娟彝水
文蛤散
水热内令吉
化水和表
五苓散
水欲内停
服浮,烦渴者
72
温化水混
五苓散
六七日不解而烦……名曰水逆
74
其人渴而口燥烦,小便不利
156
短熟IiE
桂都燃盛
大娟渴不解
26
清熟生津除
白虎加人梦渴
大渴,舌上乾燥而烦
168
口燥短,心烦
《伤寒论》方证整理大全(推荐收藏)

《伤寒论》方证整理大全(推荐收藏)一、桂枝汤方证:脉浮、发热、恶寒、头项僵痛、汗出;太阳病,发热汗出;太阳病,外证未解,脉浮弱;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伤寒,不大便六七日,头痛有热、小便清、衄;太阳病下之后,其气上冲;常自汗出;藏无他病,时发热自汗出;阳明病,脉迟、汗出多、微恶寒;阳明病,病人烦热、汗出则解、又如疟状、日晡所发热属阳明也、脉浮虚者宜发汗;霍乱,吐利止而身痛不休(宜桂枝汤和解其外)。
二、麻黄汤方证:脉浮紧、发热、恶寒、浑身疼(头痛、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无汗、喘;(太阳与阳明合病)喘、胸满;阳明病,脉浮、无汗、喘。
三、葛根汤方证:脉浮紧、发热、恶寒、项背强几几、无汗;(太阳与阳明合病)下利。
四、桂枝加葛根汤方证:脉浮紧、发热、恶寒、项背强几几、汗出。
五、小青龙汤方证:脉浮紧、发热、恶寒、浑身疼(头痛、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无汗、咳。
六、大青龙汤方证: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烦躁。
七、桃核承气汤方证:其人如狂、外解已但少腹急结、小便自利。
八、抵当汤(丸)方证:脉沉、不结胸、发狂、少腹硬满、小便自利(或身黄)。
九、桂枝附子汤方证:脉浮虚而涩、身体疼烦不能自转侧、不呕不渴。
十、桂加白术汤方证:脉浮虚而涩、身体疼烦不能自转侧、不呕不渴、大便硬小便自利。
十一、甘草附子汤方证:脉浮虚而涩、骨节疼烦掣痛不得屈伸近之则痛剧、汗出短气、小便不利、恶风不欲去衣、或有微肿。
十二、桂枝加附子汤方证:汗多、恶风、小便难、四肢微急难以屈伸。
十三、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方证:(桂枝汤证误大汗)汗出、喘、无大热;(桂枝证误下)汗出、喘、无大热。
十四、桂枝二越婢一汤方证:(桂枝汤证误大汗)脉微弱、发热恶寒、热多寒少。
十五、桂枝二麻黄一汤方证:(桂枝汤证误大汗)形似疟一日再发。
十六、白虎加人参汤方证:身大热、口大渴、大汗出、脉洪大;(伤寒若吐若下后)表里俱热、时时恶风、大渴(热结在里)、舌上干燥而烦、欲饮水数升;阳明病,口干舌燥渴欲饮水;伤寒,脉浮、发热、无汗、渴欲饮水;无大热、口燥渴、心烦、背微恶寒。
【《伤寒论》205个方证辨证要点】

【《伤寒论》205个方证辨证要点】通玄医道通玄医道 2023-02-09 06:48 发表于山东《伤寒论》205个方证辨证要点+50味主药适应症导读汉代张仲景著《伤寒论》,将外感疾病演变过程中的各种证候群,进行综合分析,归纳其病变部位,寒热趋向,邪正盛衰,而区分为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六经病。
几千年以来,它有效地指导着中医学的辨证施治。
来源|青竹医社桂枝汤类方一、桂枝汤1、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而脉浮弱者。
2、病常自汗出,或时发热汗出者。
3、发汗或下之,而表未解者。
4、阳明病,脉迟,虽汗出多。
而微恶寒,表未解者。
5、病下利而脉浮弱者。
6、霍乱吐利止,而身疼不休者。
二、桂枝加桂汤方【辨证要点】治桂枝汤证而气上冲剧甚者。
三、桂枝加芍药汤方【辨证要点】桂枝汤证见腹拘急而满痛者。
四、桂枝加大黄汤方【辨证要点】桂枝加大黄汤证,即桂枝加芍药汤证又见里实拒按,或大便不通者。
五、桂枝加葛根汤方【辨证要点】桂枝汤证,又见项背肌肉强急。
六、栝蒌桂枝汤方【辨证要点】病见桂枝汤证,又见痉挛拘急症状,口渴、脉沉者,可辨为本方证。
七、桂枝加黄芪汤方【辨证要点】桂枝汤证更汗出恶风、不渴者,即表虚不固甚者宜用本方治之。
八、黄芪芍药桂枝苦酒汤方【辨证要点】桂枝汤证汗出恶风、汗色黄粘、口渴者本方主之。
九、桂枝加附子汤方【辨证要点】桂枝汤证更见汗出恶风明显,小便难,脉沉细、四肢微急者。
十、桂枝加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新加汤方【辨证要点】桂枝汤证更见身疼明显,纳差、脉沉迟者可选用本方。
十一、桂枝加厚朴杏子汤方【辨证要点】桂枝汤证,咳喘病人不论新久,见汗出恶风脉缓者宜用本方。
十二、桂枝加龙骨牡蛎汤方【辨证要点】桂枝汤证兼见失精梦交、脉见虚象者多可与本方。
十三、小建中汤方【辨证要点】桂枝汤证兼见腹中急痛,或见心悸而不呕者。
十四、当归建中汤方【辨证要点】桂枝汤证又见血虚明显者。
十五、黄芪建中汤方小建中汤证而有黄芪证者。
【辨证要点】里急腹痛,汗出恶风甚者宜本方主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