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2007年气候公报

合集下载

2007年中国水资源公报

2007年中国水资源公报

2007年中国水资源公报2008-10-132007年,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各级水利部门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践行可持续发展治水思路,着力解决水利发展中的突出问题,水利事业保持了投资加大、建设加快,基础增强、管理加强,效益提高、民生改善的良好态势。

2007年,我国极端天气事件频发,水旱灾害呈现先旱后涝、旱涝急转和旱涝并发的局面。

淮河发生新中国成立以来仅次于1954年的流域性大洪水,台风前少后多强度大,山洪灾害频发,城市暴雨内涝严重。

北方大部及南方一些地区发生冬春连旱,江南、华南等地发生严重夏伏旱,旱情主要发生在粮食主产区和作物生长关键期,波及范围广,持续时间长,影响程度深。

面对严重的水旱灾情,党中央高度重视,国务院有关部门周密部署,受灾地区干部齐心合力,军民团结一致,夺取了防汛抗旱工作的全面胜利。

一、水资源量降水量 2007年全国平均降水量610.0mm,折合降水总量为57763亿m3,比常年值(多年平均值,下同)偏少5.1%。

从水资源分区看,松花江、辽河、海河、黄河、淮河、西北诸河六个水资源一级区(简称北方六区,下同)面平均降水量317.9mm,比常年值偏少3.1%;长江(含太湖)、东南诸河、珠江、西南诸河四个水资源一级区(简称南方四区,下同)面平均降水量1128.4mm,比常年值偏少6.0%。

在31个省级行政区中,降水量比常年值偏多的有14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其中山东和甘肃分别偏多13.8%和11.5%;降水量比常年值偏少的有17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其中内蒙古、江西、黑龙江的偏少程度超过20%,北京、广西、河北、湖南、广东、天津偏少15%~10%。

地表水资源量 2007年全国地表水资源量24242亿m3,折合径流深256.0mm,比常年值偏少9.2%。

从水资源分区看,北方六区地表水资源量比常年值偏少7.8%,南方四区比常年值偏少9.5%。

在31个省级行政区中,地表水资源量比常年值偏多的有9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其中江苏和山东分别偏多49.4%和41.3%;比常年值偏少的有22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其中河北、北京、内蒙古、黑龙江偏少40%以上,天津、江西、广西、山西、辽宁偏少30%~20%。

江苏省2008年气候公报

江苏省2008年气候公报

江苏省2008年气候公报(摘要)综述2008年全省年平均气温正常略高,较常年偏高0.6℃,为2000年来第二低值,仅高于2003年(15.3℃),其中春季、秋季气温偏高。

年降水量时空分布不均,变化起伏大。

淮北和苏南南部地区降水量较常年偏多,其它地区偏少,1月底到2月初我省淮河以南地区遭受了历史罕见的区域性暴雪天气。

汛期暴雨频发,降水强度大,主要降雨带在江淮之间北部和淮北地区,局部出现较严重积涝。

年日照时数较常年略偏少。

2008年江苏省主要灾害性天气有暴雪、雷电、寒潮、大雾、台风、暴雨、冰雹、龙卷、干旱等,据不完全统计,全年因气象灾害死亡85人,伤458人,农田损失面积1318831公顷,直接经济损失35.66亿元。

今年对农业生产为较好的气候年景,对海盐、林业等行业气候年景较差,而对人民生活、旅游而言,有利有弊。

第一章气候概况一、气温1、全省年平均气温正常略高全省各站年平均气温13.9(赣榆)~16.9(昆山)℃(见图1),呈南高北低分布,较常年偏高0.1(泗洪)~1.3(昆山)℃(见图2)。

2008年全省平均气温15.5℃,与常年同期相比偏高0.6℃,异常度值为0.78,属正常年份。

南京年平均气温16.1℃,比常年偏高0.6℃。

图1 江苏省2008年1~12月平均气温(℃)分布图图2 江苏省2008年1~12月平均气温距平(℃)分布图2、春季、秋季气温偏高,冬季、夏季气温持平二、降水1、年降水量淮北和苏南南部地区较常年偏多,其它地区偏少全省各站年降水量为779.6(海门)~1360.5(金坛)毫米,空间分布不均(见图3),与常年同期相比,苏南南部和淮北大部地区较常年偏多1~4成,其它大部地区偏少1~3成(见图4)。

全省降水量为1026.3毫米,接近常年同期值。

南京全年降水量为977.2毫米,与常年同期相比偏少近1成。

图3 江苏省2008年1~12月降水量(毫米)分布图图4 江苏省2008年1~12月降水量距平百分率(%)分布图2、各季降水时空分布不均冬季 (2007年12月~2008年2月) 与常年同期相比,淮北部分地区偏少1成以下,其它地区偏多0.3~8成。

江苏省2009年气候公报

江苏省2009年气候公报

江苏省2009年气候公报综述2009年江苏省气候特点为:全省年平均气温为15.7℃,较常年偏高,为1951年来第八高值;全年降水量正常,但时空分布不均,具有干旱过程后出现较大强度降水缓解旱情的特点。

各季气温变化起伏大,冬、春两季平均气温明显偏高,夏、秋两季正常。

其中2月、6月、10月气温异常偏高,11月气温异常偏低。

夏季全省各站高温日数除淮北地区较常年偏少外,其它地区偏多,极端最高气温均不高。

年降水量时空分布不均,沿江苏南地区偏多,其它地区较常年偏少。

年内两次干旱过程后均出现较大强度降水,旱情得到缓解。

今年梅雨入梅偏迟,出梅正常,梅期较短,梅雨量偏少,降水分布不均,主要在淮北北部地区和沿江苏南地区,其它地区相对较少,以过程性降水为主,梅雨造成的灾害损失较轻,梅雨期内我省共出现3次区域性暴雨过程,分别为6月28~30日和7月6~7日及7月11~14日,特别是7月7日,南京城区出现了50年一遇的大暴雨天气,降水强度大,日降水量为1951年以来第二高值。

全省年日照时数较常年正常偏少。

2009年江苏气象灾害较为频繁,主要灾害有暴雨、雷电、干旱、大雾、暴雪、寒潮、台风、冰雹、大风等,其中因暴雨洪涝、台风和强对流天气造成的灾害最为严重。

但灾害造成的总体损失不大,较去年偏轻。

今年总的来说,对农业、海盐、旅游、渔业等行业为较好的气候年景,对交通和林业等行业气候年景正常或正常偏差。

第一章气候概况一、气温1、全省年平均气温偏高2009年全省平均气温15.7℃,与常年同期相比偏高0.8℃,异常度值为1.46,属偏高年份。

全省各站年平均气温13.9℃(赣榆)~17.4℃(苏州),呈南高北低分布较常年偏高0.2℃(连云港)~1.7℃(昆山)2、冬季、春季气温偏高,夏季、秋季气温持平冬季(2008年12月~2009年2月) 冬季各站平均气温为2.0℃(新沂)~6.4℃(苏州),与常年同期相比,淮北地区偏高0.5℃~1.0℃,其它地区偏高1.0℃~1.9℃。

昆山水文气象资料

昆山水文气象资料

昆山地处江苏省东南部,属北亚热带南部季风气候区,四季分明,冬冷夏热,光照充足,雨水充沛,雨热同期,无霜期长,气候资源丰富。

但也因各年冬、夏季风进退早迟,强度不一,温度和降水的年际变化较大,分布不均,旱涝、高温、大风、霜冻等气象灾害时有发生。

根据近三十年(1980~2009年,下同)气象资料统计,年平均气温为16.1℃,极端最高气温38.7℃,极端最低气温-8.0℃。

年平均降水量1133.3毫米,最多年降水量1522.4毫米,最少年降水量826.1毫米,年平均降水日数124天,最多年降水日数144天,最少年降水日数99天。

年平均日照时数1974.8小时,最多年日照时数2307.4小时,最少年日照时数1643.4小时,年平均日照百分率45%。

年平均相对湿度79%。

年平均初霜日11月13日,终霜日3月26日,年平均无霜日230天。

年平均风速3.1米/秒,冬季盛行东北风~西北风,夏季盛行东南风,年最多风向为东南风。

一、四季特征春季(3~5月)气温逐步回升,雨水逐渐增多。

春季平均气温14.7℃,平均降水量264.2毫米,占全年总降水量23.3%,平均日照时数503.1小时,占全年总日照时数的25.5%,春季有时有“倒春寒”和连阴雨天气发生。

夏季(6~8月)是一年中最热的季节,平均气温26.6℃,夏季日最高气温≥35℃的天数历年平均有8.1天。

夏季降水量平均为508.7毫米,比春季增加近一倍,占全年总降水量的44.9%。

初夏有一段集中降水时段,称为“梅雨期”,一般在6月中旬入梅,7月上旬末出梅。

“梅雨期”过后受副热带高压控制,进入盛夏高温天气,日照强烈,总日照为585.8小时,占全年总日照的29.7%。

8-9月台风季节,热带风暴(台风)造成大风、暴雨危害。

秋季(9-11月)气温开始逐渐下降,雨水减少,秋季平均气温为18.0℃,近五年来秋季气温持续偏高,平均值均在19.0℃以上。

秋季总降水量平均207.6毫米,占全年总降水量的18.3%,个别年份有秋旱发生。

我国酸雨的分布特征及其成因

我国酸雨的分布特征及其成因

摘要: 本文阐述了酸雨的危害近几年中国南方地区酸雨的污染的时空分布状况酸雨的成因我国南方酸雨区的酸雨污染状况基本上处在一个稳定的时期降水的区有从长江中上游向长江中下游发展的趋势;在时间分布上,秋季冬季降水低,酸雨发生的频率高; 春季夏季降水高,酸雨发生的频率低在酸雨的成上着重讨论了大气性质污染物的迁移和扩散气候条件大气中颗粒物浓度及土壤性质对酸雨形成的影响关键词: 酸雨; 分布; 成因酸雨问题是当今世界的三大环境问题之一.随着世界经济的快速发展,工农业中大量化石燃料的消耗以及其他自然资源的消耗,排放大量的SO 2及氮氧化物,使得大气环境日益恶化,其中酸雨的问题尤其严重。

从20世纪70年代末起,我国南方地区出现酸雨,经过80年代的急剧发展,从90年代中期开始,我国的酸雨污染区趋向稳定,从20世纪80年代初的我国西南部的重庆、贵阳等地发展到包括现在的包括12个省市的广大区域, 我国已成为继欧洲、北美之后的世界第三大酸雨区,在我国的一些地区酸雨的问题比界第三大酸雨区,在我国的一些地区酸雨的问题比报道的80年代中欧地区的“黑三角”地带还要严重。

酸雨给地球生态系统和人类社会的经济的发展都来来了严重的影响和破坏。

酸雨使土壤酸化,矿质元素如钾、钠、钙、镁等流失,使得土壤的肥力降低;酸雨还会杀死水中的浮游生物,减少鱼类食物来源和影响鱼的繁殖和发育,破坏水生生态系统;酸雨污染河流、湖泊和地下水,降低水体的pH,使流域土壤和底泥中的金属溶解进入水中,危害人体健康;酸雨对金属、石料、水泥、木材等建筑材料均有很强的腐蚀作用,对古建筑和石雕艺术作品、电线、铁轨、桥梁、房屋等均会造成严重损害。

本文在分析我国酸雨在时间和空间的分布的基础上,并对各个区域的酸雨的形成原因进行分析,探讨影响酸雨形成的各个因素,为预防和控制酸雨的形成提供科学的参考。

我国南方酸雨的空间分布特征1我国酸雨已成为普遍性的污染问题。

目前我国的酸雨区主要集中在长江以南,包括四川云南的东部,浙江、福建、江西、湖南、重庆的大部分地区以及长江、珠江三角洲地区。

江苏省气候资源保护和开发利用条例

江苏省气候资源保护和开发利用条例

江苏省气候资源保护和开发利用条例文章属性•【制定机关】江苏省人大及其常委会•【公布日期】2014.09.26•【字号】江苏省人大常委会公告第16号•【施行日期】2015.01.01•【效力等级】省级地方性法规•【时效性】已被修订•【主题分类】自然资源综合规定正文江苏省人大常委会公告(第16号)《江苏省气候资源保护和开发利用条例》已由江苏省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二次会议于2014年9月26日通过,现予公布,自2015年1月1日起施行。

江苏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2014年9月26日江苏省气候资源保护和开发利用条例(2014年9月26日江苏省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二次会议通过)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有效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气候资源,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法》和国务院《气象灾害防御条例》等法律、行政法规,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在本省行政区域及管辖海域内从事气候资源保护和开发利用活动的,应当遵守本条例。

第三条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加强气候资源保护和开发利用工作的领导,根据本地区气候资源的特点,对气候资源保护的重点和开发利用的方向作出规划,将气候资源保护和开发利用、应对气候变化工作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并将所需经费纳入本级财政预算。

第四条地方各级气象主管机构负责本地区气候资源的调查、区划工作,组织进行气候资源监测、分析、评价,向本级人民政府和有关部门提出保护、开发利用气候资源和推广应用气候资源区划等成果的建议。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应当按照各自职责,共同做好气候资源保护和开发利用有关工作。

涉及跨区域的气候资源保护和开发利用工作,气象主管机构及有关部门应当加强联系,沟通信息。

上级气象主管机构及有关部门应当加强指导和协调。

第五条气候资源保护和开发利用,应当遵循自然生态规律,坚持保护优先、合理开发利用、趋利避害的原则,防止和减轻人类活动对气候及自然生态的不利影响,积极应对气候变化。

气候变化对植物病害的影响

气候变化对植物病害的影响

气候变化对植物病害的影响简桂良;齐放军;张文蔚【摘要】根据气候变暖及极端气候多发的现状,分析了气候变化对植物病害的影响,并提出加强气候变化信息的研究以应对不断变化的环境.【期刊名称】《现代农业科技》【年(卷),期】2011(000)007【总页数】2页(P148,150)【关键词】气候变化;植物病害;影响【作者】简桂良;齐放军;张文蔚【作者单位】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植物病虫害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100193;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植物病虫害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100193;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植物病虫害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10019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162;S431气候变暖已成为目前国内外的热点之一,如果放任二氧化碳的自由排放,到21世纪末,全球气温可能上升4℃[1]。

国际能源机构警告说若不能遏制全球变暖,每年就要在此方面浪费5 000亿美元。

英国政府首席科学顾问约翰·贝丁顿认为,全球气温变化已成为当前全球最严峻的环境挑战,若全球气温再上升2℃,将有10亿~20亿人面临水危机。

根据2011年1月12日发布的《中国气候公报》,2010年我国全国全年降水偏多,旱涝灾害交替发生,高温日数创历史新高,同时年暴雨日数比常年偏多21.5%,年平均气温较常年偏高0.7℃,极端高温和强降水事件发生频繁,范围广,强度强。

进入2011年后,南方再度出现2008年的冰冻雨雪灾害,华北则连续百余日无降水,如北京就遇40年来最严重干旱,无降水日数超过100 d,而内蒙古则出现极寒天气,出现-46℃的极端低温。

全球气候在进入2011年后也出现各种严重的极端事件,南半球澳大利亚及巴西等连续强降水,导致不少国家洪涝成灾,损失惨重;而北半球的欧美连续暴雪,导致包括美国、英国等交通受阻。

1 气候变化对植物病害发生流行的影响气候变暖及极端气候的频繁发生对我国植物病害的发生动态复杂化也在近年来表现很突出,如小麦赤霉病和白粉病以前在黄河流域很少发生,但近几年在华北大面积流行,导致小麦产量损失巨大;2009年由于莫拉克台风的影响,导致江苏省棉花黄萎病大面积流行,一些抗病性差的品种落叶成光杆,不少棉田甚至绝产[2]。

江苏省2007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江苏省2007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江苏省2007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江苏省统计局,国家统计局江苏调查总队•【公布日期】•【字号】•【施行日期】•【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统计正文江苏省2007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江苏省统计局、国家统计局江苏调查总队2008年)2007年是全面落实省第十一次党代会部署的开局之年。

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省上下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全面达小康、建设新江苏”的目标,坚持率先发展、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突出又好又快发展,突出和谐社会建设,突出解决民生问题,统筹推进改革发展稳定的各项工作,经济保持稳定快速协调发展,各项社会事业取得新成绩,全面小康社会建设跃上新台阶,较好地完成了年初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

一、综合全省在推进科学发展上取得明显成效,综合实力显著增强。

初步核算,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5560.1亿元,比上年增长14.8%。

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726.1亿元,增长4.0%;第二产业增加值14285.8亿元,增长15.5%,其中工业增加值13000.1亿元,增长16.6%;第三产业增加值9548.2亿元,增长15.9%。

人均地区生产总值33689元,按当年汇率折算达4430美元。

经济结构不断调整优化。

三次产业增加值比例为6.7∶55.9∶37.4。

全年实现高新技术产业产值14690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的27.5%,同比提高1.3个百分点。

服务业实现增加值9634.8亿元,比上年增长15.9%,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为37.7%,比上年提高1.1个百分点。

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在地区生产总值中的份额达62.8%,其中私营个体经济比重为36.0%,分别提高1.9个和1.0个百分点。

年末全省城市化水平达53.2%,提高1.3个百分点。

产业布局调整取得新进展,沿沪宁线、沿江、沿东陇海线和沿海产业带发展态势良好,沿海开发全面启动,南北联动、"四沿"互动的格局加速形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江苏省2007年气候公报综述2007年全省年平均气温继去年创纪录之后又刷新纪录,达到16.4℃,较常年偏高1.5℃,是1951年有气象观测记录以来最高值,其中冬、春季气温异常偏高。

年降水量较常年略偏多,但时空分布不均,变化起伏大,降水主要集中在汛期,占全年69%,汛期暴雨频发,降水强度大,主要降雨带在淮河流域,局部地区出现较严重洪涝。

日照时数较常年略偏少,尤其是12月偏少显著。

2007年江苏省气象灾害较多,影响较重,据不完全统计,全年因气象灾害死亡130人,其中雷电和大雾死亡人数为近几年之最。

主要灾害性天气有暴雨、雷电、大雾、寒潮、台风、冰雹、龙卷、干旱、飑线、大风等。

今年对农业、旅游、林业等行业为较好的气候年景,对海盐、渔业等行业气候年景较差。

第一章气候概况一、气温1、年平均气温较常年偏高1.5℃,为1951年来最高值全省各站年平均气温(2007年1月~2007年12月)15.1(赣榆)~18.1(苏州)℃(见图1),呈南高北低分布,较常年偏高0.9(泗洪)~2.2(靖江、南通、昆山、苏州)℃(见图2)。

南京年平均气温17.4℃,比常年偏高1.9℃,为1951年来最高值。

2007年全省平均气温16.4℃,比常年同期偏高1.5℃,为1951年来最高值,异常度值为1.95,属显著偏高年份。

其中淮北地区年平均气温15.6℃、江淮之间年平均气温16.3℃、苏南地区年平均气温17.5℃,均为1951年来最高值。

图1 江苏省2007年1~12月平均气温(℃)分布图图2 江苏省2007年1~12月平均气温距平(℃)分布图2、冬季、春季气温异常偏高,为1951年来同期最高值冬季(2006年12月~2007年2月)全省各站平均气温为3.1(丰县)~7.1(苏州)℃,与常年同期相比偏高1.3(如皋、宜兴)~2.6(靖江)℃,全省冬季平均气温5.2℃,比常年偏高2.2℃,为1951年来同期最高值。

南京平均气温为5.8℃,较常年偏高2.1℃,与2001年并列为1905年来同期最高值。

冬季各站极端最低气温为-7.7(如皋,2007.2.2)~-2.2(南通,2006.12.18)℃,部分站点冬季极端最低气温为历史同期最高值,南京冬季极端最低气温为-5.6℃,出现在2006年12月29日。

春季(3~5月)全省春季各站平均气温14.6(射阳、大丰)~17.6(高淳)℃,较常年同期偏高1.7~2.9℃。

全省春季平均气温为16.0℃,为1951年来历史同期最高值。

南京春季平均气温17.4℃,偏高2.6℃,为1951年来历史同期最高值。

夏季(6~8月)全省各站平均气温为25.2(赣榆)~28.4(苏州)℃,与常年同期相比,除丰县、徐州、新沂、泗洪偏低0.1~0.3℃外,其它地区偏高0.1(沭阳)~1.9℃(苏州)。

全省夏季平均气温为26.6℃,较常年偏高0.7℃。

南京夏季平均气温27.7℃,较常年偏高1.1℃。

秋季(9~11月)全省各站平均气温为15.7(新沂)~19.3(苏州)℃,除泗洪偏低0.1℃,其它站点较常年同期偏高0.1(宜兴)~1.7(南通、昆山)℃,空间为明显的南高北低分布。

全省秋季平均气温为17.3℃,较常年偏高0.9℃。

南京秋季平均气温17.9℃,较常年偏高1.1℃。

2007年12月 12月全省各站平均气温为3.7℃(丰县)~8.4℃(苏州),均较常年同期偏高1.4℃(泗洪、东台、如皋、宜兴)~2.5℃(昆山)。

全省平均气温为6.0℃,较常年偏高2.0℃,异常度值为1.2,属偏高范围。

月极端最低气温-6.0℃,31日出现在泗洪。

南京市12月平均气温6.7℃,比常年同期偏高2.0℃。

二、降水1、年内降水时空分布不均,降水量主要集中在汛期,年降水量较常年略偏多2007年全省各站全年降水量为779.2(丰县)~1527.5(睢宁)毫米(见图3),较常年同期相比,除江淮南部和苏南部分站点偏少0.1~2.0成,其它大部地区较常年偏多0.1~7.2成,其中睢宁偏多最多(见图4)。

年内降水时空分布不均,变化起伏大,其中汛期暴雨频发,降水强度大,主要降雨带在淮河流域,局部地区出现较严重洪涝。

全省降水量1108.2毫米,较常年偏多1.1成。

南京2007年年降水量为1074.6毫米,接近常年同期值。

图3 江苏省2007年1~12月降水量(毫米)分布图图4 江苏省2007年1~12月降水量距平百分率(%)分布图2、各季降水时空分布不均冬季 (2006年12月~2007年2月) 全省冬季各站降水量51.7(东台)~159.9(高淳)毫米,与常年同期相比,淮北大部及苏南个别地区偏多0.1~6.3成,其它地区偏少0.1~4.8成。

全省平均降水量85.4毫米,较常年偏少1.1成。

南京冬季降水72.3毫米,偏少3.3成。

春季(3~5月)全省各站降水量88.8(徐州)~312(东山)毫米,与常年同期相比,除个别站点较常年略偏多外,其它大部分站点较常年偏少0.1~5.0成,全省春季降水量较常年偏少2成。

南京春季降水178.6毫米,偏少3.1成。

夏季(6~8月)全省各站降水量分别为248.7(苏州)~1061.6(睢宁)毫米,较常年同期相比,苏南南部、南通及泰州部分地区偏少1.6(南通)~4.8(苏州)成,其它大部地区偏多0.5(射阳)~7.0(洪泽)成,睢宁偏多1倍,为建站以来历史同期最多值。

南京夏季降水量为600.3毫米,较常年同期偏多2成。

秋季(9~11月)全省各站降水量为48(沛县)~353.7(宜兴)毫米,淮北西北部地区较常年同期偏少4~6.7成,江淮南部和苏南北部地区降水偏少0.5~2成,其它地区较常年偏多0.1~5.9成。

南京秋季降水量为194.7毫米,较常年同期略偏高。

2007年12月全省各站12月降水量为11.9(丰县)~68.3(宜兴)毫米,与常年同期相比,除丰县持平外,淮北和江淮北部的东部地区偏多1.0~1.6倍,其它地区偏多1.2~8.6成。

南京12月降水量为42.3毫米,较常年偏多7.4成。

三、日照1、大部分地区年日照时数较常年略偏少2007年全省各站日照时数为1548.7(盱眙)~2276.8(赣榆)小时,除东山、宜兴、常州等站点较常年偏多0.2~0.8成外,其它大部分台站日照时数较常年偏少0.1~2.5成。

南京2007年日照时数为1679.0小时,较常年偏少1.5成。

图5 江苏省2007年1~12月日照时数(小时)分布图图6 江苏省2007年1~12月日照时数距平百分率(%)分布图2、夏季、秋季及12月日照时数较常年偏少较为明显冬季 (2006年12月~2007年2月) 全省冬季日照时数328(高淳)~524(兴化)小时,较常年同期相比,淮北大部地区及江淮、苏南西部地区偏少0.1~1.8成,其它大部地区偏多0.1~1.6成。

南京冬季日照时数为336.9小时,偏少1.6成。

春季(3~5月)春季日照时数507(南京)~705(连云港)小时,较常年同期相比,淮北大部地区及江淮之间局部地区较常年略偏少外,其它大部地区较常年偏多0.2~2.7成。

南京春季日照时数为507小时,与常年持平。

夏季(6~8月)夏季日照时数各站分别为344(盱眙)~616(东山)小时,与常年同期相比,除东山略偏多外,其它站点偏少0.2~4.1成。

南京夏季日照时数为451小时,较常年同期偏少2.4成。

南京夏季日照时数为451小时,较常年同期偏少2.4成。

秋季(9~11月)秋季全省各站日照时数为350(高淳)~557(赣榆)小时,除镇江、靖江、常州等站较常年略偏多外,其他各站偏少0.1~3.2成。

南京秋季日照时数为449小时,较常年同期偏少近1成。

2007年12月全省12月日照时数为49(南京)~149(连云港)小时,与常年同期相比,我省西部局部地区偏少4.2~6.7成,其它大部地区偏少1~4成。

南京12月日照仅49小时,为1961年来最少值。

第二章重要天气气候事件及其影响一.全年平均气温异常偏高,为 1951年来最暖的一年2007年全省年平均气温为16.4℃(其中南京17.4℃),比常年同期偏高1.5℃,为1951年来最高值,也是自1994年来连续第14年高于历史平均值。

1951-2007年江苏省年平均气温趋势图二.雷击事件渐多,死亡人数为十年之最2007年全省共发生雷击伤亡事件53起,死亡54人,比2006年多11人,是近十年来我省因雷击死亡人数最多、雷击事件发生最频繁的一年。

其中,8月10日中午约11时,徐州铜山县因雷击事件造成5人死亡、17人受伤。

三.夏季暴雨强度大、影响范围广2007年我省夏季暴雨频次多、强度大、范围广,造成局部地区出现严重洪涝。

今年夏季共出现203个暴雨站日,为1961年来第五多值。

最强的一次暴雨过程出现在7月7日至9日南京地区,7日14时-8日14时24小时累计降水量南京市区为203.2毫米,江宁区为299.2毫米,造成严重的城市积水。

2007年7月8日南京市河海大学门口 2007年7月8日上午南京市新街口四.梅雨期偏长,降水量偏多2007年我省梅雨期为6月19日~7月24日共36天,较常年明显偏长(常年平均为23~24天),梅雨期内降水量为128.6毫米(苏州)~711.4毫米(盱眙),全省平均梅雨量为415.3毫米,较常年偏多9.1成(常年平均梅雨量为217.3毫米)。

今年梅雨特征表现为:(1)出梅迟,梅期长;(2)降水时空分布不均:淮北、江淮之间西北部地区及苏南西部局部地区特多,全省梅雨期内降水量为1954年来第三多值;(3)降水强度大,暴雨频繁;(4)梅雨期内灾害多,灾情重。

五.强对流天气多,过程影响大全年共发生16次大风、冰雹、龙卷等强对流天气过程,死亡25人,失踪3人,受伤193人。

其中7月3日17时前后出现在高邮的强对流天气,有四个乡镇遭受龙卷风袭击,共造成400多户1200多间房屋倒塌,7人死亡,19人重伤。

2007年7月3日高邮龙卷风六.浓雾频发,交通成患2007年我省影响较大的大雾日有20天,影响程度大。

据不完全统计,全省因大雾造成交通事故死亡34人,为近年来死亡人数最多的一年,比2006年多10人。

2007年12月15日常州大雾 2007年12月20日南京大雾七.春季苏南地区高温少雨,太湖蓝藻提前暴发2007年卫星监测太湖蓝藻水华第一次出现时间和大面积暴发时间比历史上最早记录(2006年)分别提前39天和22天,主要与春季气温偏高和降水偏少有关。

今年春季我省太湖地区平均气温为16.8℃,较常年偏高2.2℃,平均降水量为254毫米,较常年偏少1.3成。

由于气温持续偏高、降水偏少,导致太湖蓝藻提前大规模暴发。

八.台风来袭,损失较重2007年共有4个台风影响我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