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红与端木蕻良

合集下载

萧红和四个男人的一些故事

萧红和四个男人的一些故事

萧红和四个男人的一些故事萧红,这位被誉为“上世纪30年代文学洛神”的女作家,1911年生于黑龙江呼兰,1935年发表成名作《生死场》,1942年逝于香港,1957年其骨灰被中国作家协会广州分会迁往广州银河公墓重新安葬。

在她短短31年的一生中,萧红经历了种种病痛和苦难,也遇到了很多男人他们都是才子,跟她的关系或为爱人,或为知己,或为恩师。

她和他们的故事,至今仍在流传。

汪恩甲临产失踪少女时代的萧红,曾被家里订了婚,她的未婚夫叫汪恩甲。

这人相貌堂堂,师范毕业,萧红对他也很是倾心。

但是,萧红在初中毕业后跟表哥搭伴去北京读高中,这件事情在当地引起了轩然大波,未婚夫的哥哥汪恩厚因此逼迫弟弟跟她分手。

萧红不服,到法庭状告汪恩厚代弟休妻,汪恩甲为保全哥哥在教育界的名声,表示解除婚约是他自己的要求,令萧红败诉。

不过,萧红后来还是原谅了汪恩甲。

1934年,两人住进哈尔滨东兴顺旅馆,不久萧红有了身孕。

但是,当萧红临产期近,汪恩甲却突然失踪,令萧红独自被困在旅馆。

对于汪恩甲的失踪,人们普遍认为他是因为没有足够的钱交房费,因此弃萧红而去;还有一种说法认为汪恩甲是遭遇了意外。

萧军既爱且痛萧红怀孕时困居旅馆,处境艰难,只好写信向哈尔滨《国际协报》的副刊编辑裴馨园求助,裴馨园多次派萧军到旅馆给萧红送书刊,两位文学青年因此开始了相互爱慕。

1932年,松花江决堤,但由于萧红欠旅馆的钱太多,旅馆不让萧红离开。

萧军趁夜租了一条小船,用绳子把萧红救出水困。

不久萧红进医院分娩,但她无力抚养孩子,将孩子送人,这个孩子后来夭折了。

出院后,萧红与萧军住进当地的欧罗巴旅馆,开始了一段贫苦但甜蜜的共同生活,同时,萧红也迎来了自己的创作黄金期。

但是,萧军有些大男子主义,他个性粗暴,而且情感轻浮,在两年里先后跟三个女子有暧昧。

而且,他并未拿萧红当成自己最后的归宿,他说:“她单纯、淳厚、倔犟,有才能,我爱她,但她不是妻子,尤其不是我的。

”两人从哈尔滨结伴去青岛,最后又到了上海,但最终,萧红还是向萧军提出分手,结束了这段既爱且痛的恋情。

端木蕻良

端木蕻良

端木蕻良端木蕻良,(1912.9.25——1996.10.5)原名曹汉文、曹京平,辽宁省昌图县人。

1928年入天津南开中学读书。

1932年考入清华大学历史系,同年加入“左联”,发表小说处女作《母亲》。

1933年开始创作长篇小说《科尔沁旗草原》,1935年完成,成为三十年代东北作家群产生重要影响的力作之一。

1938年5月,端木与萧红在武汉结婚。

1942年萧红在香港病逝后,端木旅居桂林,后又辗转于重庆、上海和香港等地,1949年新中国成立前夕,端木从香港回到北京。

1960年5月与钟耀群结婚。

1980年,端木当选为北京市作家协会副主席,1984年当选为中国作家协会理事。

1985年,《曹雪芹》中卷(与夫人钟耀群合著)出版。

1996年10月5日,因病于北京逝世,享年84岁。

端木蕻良的作品﹐从第一部长篇小说《科尔沁旗草原》(1934)开始﹐包括《大地的海》﹐中﹑短篇小说《鹭湖的忧郁》﹑《遥远的风砂》﹑《憎恨》﹑《爷爷为什么不吃高粱米粥》等﹐大都以东北故乡为背景﹐展现出在民族与阶级的双重压迫下人民的灾难和战斗。

作家怀著忧郁的心情眷恋故乡的土地﹐为人民所遭受的苦难而愤怒。

爱与憎交织的思想基调﹐贯穿於他的主要作品和人物身上。

作品场面宏伟﹐笔调细致﹐有些细节描写十分突出﹔以浓郁的风土人情和方言﹐渲染出强烈的地方色彩。

早期有些短篇小说﹐表现手法简练而含蓄﹐富有抒情色彩。

後期某些长篇小说﹐过多地追求场景宏大﹐开掘不深﹐显得庞杂﹐但仍然保持著鲜明的地方色彩。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後﹐端木蕻良主要从事历史题材的戏曲和小说创作﹐曾在北京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工作﹐编辑《北京文艺》﹐1980年发表长篇小说《曹雪芹》(上卷)。

1932年加入“左联”,发表小说处女作《母亲》。

1933年开始创作长篇小说《科尔沁旗草原》,1935年完成,成为三十年代东北作家群产生重要影响的力作之一。

从1936年至1938年,他在上海和武汉等地从事抗战文学活动,创作亦走向成熟与多产,计有长篇小说《大地的海》,以及《鴜鹭湖的忧郁》、《遥远的风沙》等一系列风格独异的短篇小说,奠定了他在中国现代文坛的位置。

萧红:她比烟花更寂寞(三)

萧红:她比烟花更寂寞(三)

萧红:她比烟花更寂寞(三)1938年,在短暂的和好之后,两萧决定分手。

萧红怀着萧军的孩子与他告别。

不是不爱,只是不知道如何去爱。

在困境中能够相濡以沫的夫妻,却经受不住安稳岁月的打磨,曾是神仙眷侣,到头来却成了陌路人。

也许,只有自己清楚,那些难言的遗憾,那些留下的痛楚,那些心上划下的深深浅浅的伤痕。

这时,一个叫端木蕻良的东北作家进入了萧红的生活。

1938年5月,萧红怀着萧军的骨肉,和端木蕻良完婚。

在婚礼上,主婚人让萧红谈二人的恋爱经过时,萧红说了一段意味深长的话语:我对端木没有什么过高的希求,我只想过正常的老百姓式的夫妻生活。

没有争吵,没有打闹,没有不忠,没有讥笑,有的只是互相谅解、爱护、体贴。

她想要的仅仅是一份细水长流的幸福吧。

然而,他们的婚姻并不被世俗所包容。

端木的母亲认定曾和两个男人有过孩子的萧红是个不祥之人,昔日的好友对她刚和萧军分手就结婚的做法不理解,纷纷排斥和疏远她。

她和萧军的孩子生下三天后便夭折了。

这些萧红虽然没有说什么,心中一定会多少有些无人能知的伤感。

很难说萧红与端木是否相爱。

也许,更多的是想找一个可以依靠的肩膀。

婚后,他们的生活很平静,没有家庭暴力的出现,也很少争吵。

萧红在文坛奠定基础的《呼兰河传》就是在这一时期完成的。

至少和端木在一起时,萧红能够有一颗安宁的心。

可是,在她最需要一双男人有力的手为她支撑起一片天时,端木从来都不在她身边。

1938年日军轰炸武汉,只有一张船票,萧红让端木先走,他果真丢下大着肚子的萧红先走了。

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端木抛下重病的萧红,加入了香港方面的抗日组织,日夜忙个不停。

在她生命的最后时刻,端木都不曾陪在她身边。

有些人,如果在你需要的时候他总不在,那么最后,他也不会再留在你心里了吧。

萧红在弥留之际,心心念念的是萧军:如果这个时候我给三郎发电报,不知道他是否还像当初那样奋力把我从水中救起。

生命在一秒一秒地倒计时,她还在幻想她的三郎能够在她生命垂危的时刻将她救起。

爱国诗人萧红的生平资料

爱国诗人萧红的生平资料

爱国诗人萧红的生平资料萧红是中国近现代女作家,“民国四大才女”之一,被誉为“30年代文学洛神”。

下面就随店铺一起来了解下萧红的人物生平资料吧! 萧红的人物生平求学经历1927年秋季,萧红考入哈尔滨市东省特别区区立第一女子中学(现为哈尔滨市萧红中学)。

现为哈尔滨市萧红中学。

在“东特女一中”,萧红除喜欢绘画外,还广泛阅读中外文学作品,校刊上发表过她署名悄吟的抒情诗。

1927年冬,哈尔滨学生联合会组织反对日本在东北修筑铁路的游行,学生们情绪高昂,纷纷请愿。

萧红在这一抗日爱国运动中表现得坚定勇敢,一直站在斗争的最前面。

1929年祖父去世,萧红十分悲痛,因为祖父是她最亲的人。

祖父去世后,她对家庭已没有感情和留恋。

1930年秋,萧红初中毕业。

她不顾家庭反对,在表哥陆舜振的帮助下到北平,进入女师附中读书。

因为没有家庭的支持,不久生活陷入困顿中。

颠沛流离1930年,为了反对包办婚姻,萧红逃离家庭,与中学同学同居怀孕后被弃,困于旅馆。

困窘间萧红向报社投稿,并因此结识报社的萧军,萧红从此走上写作之路,两人一同完成散文集《商市街》。

1931年1月,萧红寒假中离开北平返回呼兰,被软禁在家中。

同年2月底,萧红再次去北平,不久未婚夫汪恩甲追到北平,到3月中旬,萧红与未婚夫一起离开北平回哈尔滨。

此时,汪恩甲的哥哥汪大澄不满萧红去北平读书,代弟弟解除了与萧红的婚约,引发萧红的不满,萧红到法院状告汪大澄。

庭审中,汪恩甲顾及哥哥的声誉,违心承认解除婚约是自己的主张,与哥哥无关。

萧红输掉了官司,回到呼兰,后随家搬到阿城县(现哈尔滨市道外区民主乡)福昌号屯,被迫与外界隔绝。

1931年10月,萧红从福昌号屯经阿城逃到哈尔滨。

一个月后,在走投无路、万般无奈的情况下,与汪恩甲一起到道外十六道街东兴顺旅馆同居。

半年后,萧红怀孕,临产期近,由于汪恩甲没有足够的钱(欠下的钱相当于5万)交给旅馆,弃萧红而去。

萧红困居旅馆,处境艰难,只好写信向哈尔滨《国际协报》副刊编辑裴馨园求助,裴馨园与孟希、舒群等文学青年先后到旅馆看望萧红,裴馨园多次派萧军到旅馆给萧红送书刊,两人日久生情,互相爱慕。

端木蕻良书法:21岁出代表作,和萧红感情成谜团,留骨灰与她相守

端木蕻良书法:21岁出代表作,和萧红感情成谜团,留骨灰与她相守

端木蕻良书法:21岁出代表作,和萧红感情成谜团,留骨灰与她相守民国时期,文化相当繁荣,出现了一批著名作家,无论是鲁迅、郭沫若、沈从文等一批影响力广泛且深远的人,或如张爱玲、萧红、冰心等女作家,都是当代人心中、口中有口皆碑的人物。

但,说到端木蕻良,知道的人大概就不多了。

按说,不应该是这样啊,毕竟,他从1912年活到了1996年,他比同时代的多数作家都高寿,出版的作品也不少,为何一直在文坛里显得落寞些?这,大概和他的情感经历,有一定的关系。

端木蕻良,原名曹汉文,辽宁省昌图县人。

不了解他的人,当看到“端木蕻良”四个字,会以为这是他的本名。

其实不然,这是1933年开始,他为了方便发表作品,而用的笔名。

当时,这笔名名气较大,于是索性,他就将这个名字应用了下去……这最后,反倒使他的本名被人遗忘了。

当时发表的作品、一部鸿篇巨著——《科尔沁旗草原》,是21岁的端木蕻良,耗时四个月所创作的作品,文从沈梦认为,这也是他的代表作之一。

发表这篇作品的时候,他还不认识萧红。

但,作为一名东北来的作家和文化青年,注定他和萧红,将会相遇。

1937年9月,在胡风杂志《七月》的筹备会上,端木蕻良正式见到了萧红,当时她和萧军,感情已出现裂痕。

差不多八个月之后,端木和萧红在武汉结婚,婚礼上她还挺着数个月大的肚子。

在萧红的最后几年里,端木蕻良和她相处的时间很多,在香港的日子,他们各自都有精彩作品创作出来。

从这实情看,两人感情还是比较和睦的。

端木蕻良被世人所诟病的,是他在萧红病重期间的表现。

同是作家,骆宾基在萧红离世数年后回忆:端木蕻良遗弃妻子独自离开……这一说法,被广泛认同。

但,端木蕻良不作回应,他只是默默地承受。

在,萧红离世18年之后,才和钟耀群女士结了婚。

1996年,端木蕻良在临终之前留下遗嘱,将骨灰分四处安放,其中一处正是香港萧红骨灰埋葬处。

次年,端木的遗孀来到香港,实现了他的愿望。

本来,关于端木蕻良在萧红临终前的表现,将成为永久的谜团之时,2009年11月,已经86岁的端木遗孀钟耀群双眼含泪,讲出了自己知道的事件真相:端木蕻良把萧红安置进思豪大酒店后,发现了她和骆宾基的私情,一怒之下,立即离开……但一周之后,又返回去了。

历史趣谈:端木蕻良对萧红后事安排及半个世纪的牵挂

历史趣谈:端木蕻良对萧红后事安排及半个世纪的牵挂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端木蕻良对萧红后事安排及半个世纪的牵挂导语:一、萧红遗嘱将来埋在鲁迅墓旁婶母萧红在1942年1月的香港病重时,向叔父端木蕻良已经交代了几件事,也可说是如果自己病重不治,或遭遇不测一、萧红遗嘱将来埋在鲁迅墓旁婶母萧红在1942年1月的香港病重时,向叔父端木蕻良已经交代了几件事,也可说是如果自己病重不治,或遭遇不测,那就是遗嘱了。

其中,就是自己要是死亡了,她希望将来能把自己的骨灰埋在鲁迅先生的墓旁。

萧红多年前就谈过,她若死了,想埋在鲁迅先生的墓旁,那是她的恩师,没有鲁迅,没有自己的今天。

端木蕻良答应尊重她的选择,只要将来条件允许。

那么眼前呢?萧红提出,把自己埋在一个风景区,要面向大海,要用白色的绸子包裹自己。

二、萧红死于日军的野蛮占领在养和医院,萧红治病心切,不顾她丈夫端木蕻良的激烈反对,自己做主听从医方的主张动了手术。

术后,由于日本军国主义野蛮残忍的军事占领,宣布医药为军管物资,医院缺医少药,根本无法控制萧红喉管伤口的炎症。

不忍看到妻子的万分痛苦,端木蕻良无奈又去寻找别家医院。

从养和医院出来,端木蕻良一家医院一家医院找去,战后仍然没有营业的。

他从香港东北部,绕山走到香港西南角,来到战前萧红曾经住过的香港最大也是最好的公立医院玛丽医院。

该医院已经开业,虽然也是缺医少药,但条件还相对好些,表示仍可以接收萧红。

两个医院直线距离是40多里,中间阻隔着丘陵。

端木自己走了四五个小时,萧红怎么接过来?汽车都被当局军管了,医院连救护车也没有。

万般无奈,他决定去找日本记者之类的人试试,这种人应该还有人道主义的怜悯心吧?可是也很危险,因为这样必须要暴露自己的生活常识分享。

萧红的故事介绍

萧红的故事介绍

萧红的故事介绍一半骨灰1942年1月22日,萧红病殁香港法国医院,遵照她的遗愿:身后要能看到大海。

在萧红去世后的第四天,端木先生带着笔、墨和装有萧红骨灰的一只花瓶来到浅水湾的一个山坡上,这里上边是丽都饭店,下边是游泳场,他把骨灰瓶深葬之后,亲笔题写了“萧红之墓”的木牌立于坟前。

端木先生在安葬萧红时,即嗅到了沿途一路上的血腥味。

他担心此处墓地不能长久保全,因此特意留下了另一半骨灰放在另一只同样的花瓶里,秘密地埋葬在圣士提反女校土崖的一棵树下。

法国医院当时就设在这所教会女校内,萧红正故世在这里。

1957年8月萧红在香港浅水湾的骨灰被迁回广州银河公墓安葬。

当时内地反右,端木先生正在接受审查,行动不自由,竟无法亲自去广州迎回萧红的骨灰,只能写了一篇纪念文章以示心迹。

这篇题为《纪念萧红,向党致敬!》的文章,发表在1957年8月16日的《广州日报》上,第一次告诉读者,萧红出生于五月初五端午节,被认为不吉利而说成是阴历初八生日。

逝世于1942年1月22日上午10点,而不是被人误传的11点。

至于萧红尚有另一半骨灰留在香港的事,端木先生只对好友、广东著名作家秦牧先生讲过,后,端木先生几次托香港的朋友到圣士提反女校后山去找寻萧红另一半骨灰埋葬地,但是时间久远,山上树木茂密,根本无法辨认。

因身体原因,端木先生委托香港大学教授小思女士等去女校找寻,小思来信,说后山前几年已被校方翻耕修整过,没有什么发现,端木先生非常担心,认为增加了寻找的难度。

1995年3月,苏珊娜·浩女士邮寄来包括香港圣士提反女校上个世纪40年代的地形平面图复制件,希望端木先生能指认出当年埋葬萧红部分骨灰的确切地点。

但时间久远,复制件模糊不清,又是平面图,不好辨认,端木先生忧郁地说:“看来我去了也未必能找到了,萧红的那一半要永远地留在香港了。

1996年10月5日,端木先生在北京去世,身前留下遗愿,把他的部分骨灰撒到香港圣士提反女校后山、萧红另一半骨灰的埋葬地。

小团圆媳妇之死

小团圆媳妇之死

经过一番犹豫和痛苦,萧红 把自己的情感和命运从萧军那里 收回,转交给了另外一个男人— —作家端木蕻良。她赠给端木相 思豆和小竹竿,这两件定情物包 含了一个受伤女人的心愿。相思 豆代表爱,而小竹竿则象征着坚 韧与永恒。1938年初夏,萧红与 端木蕻良在武汉举行了婚礼。端 木蕻良与萧红的结合是理智的结 合,同时也是很突然的结合。萧 红只想过正常的老百姓式的夫妻 生活,没有争吵,没有打闹,没 有不忠,没有讥笑,有的只是互 相谅解、爱护和体贴。萧红和端 木相处的岁月里,两人互相勉励, 写下了大量的新作,而萧军也找 到了新的终生伴侣。
讨论小团圆媳妇之死的过程和原因
问题一:小团圆媳妇是怎样的一个人?她是如何从一个“笑 呵呵”的小姑娘到一个“黄瘦”的病人,直到被折磨而死的? 结合课文乃至全文,抓住关键语言作简要叙述和评点。
一个仅仅十二岁而被称作十四岁的小姑娘;曾经“头发又 黑又长,梳着很大的辫子”,曾经“看见我,也还偷着笑”; 说碗碟很好看,想坐起来弹玻璃球玩;“在大缸里边,叫着, 跳着,好像要逃命似的狂喊”;“到后来她连动也不动,哭也 不哭,笑也不笑”;“当晚被热水烫了三次,烫一次昏一次”; “那连哭带叫的小团圆媳妇好像在这个世界上她也并未曾哭过 叫过”;“还没到二月,那黑乎乎的、笑呵呵的小团圆媳妇就 死了。”再联系选段之外的内容,如:一点也不害羞,坐得笔 直,走得风快,吃饭就吃三碗等。
2、最后一章写冯歪嘴子以及他的媳妇,王大姑娘。 这本来是小说中带有亮色的两个人物:冯歪嘴子, 憨厚,谦恭;王大姑娘是“很能说能笑的,她是 很响亮的人”。但在这儿,与在小团圆媳妇的故 事一样,充满着残忍、冷酷和荒凉。比如,在滴 水成冰的草房子里, 磨房里掌柜的太太看到那个 刚生下来的小孩是盖着盛面口袋在睡觉,就要把 面口袋拿走。再比如,对于冯歪嘴子一家,小城 人的态度:“他妈的,没有死,那小孩还没冻死 呢!还在娘怀里吃奶呢。”对于一个新生命,在 人的心里竟然没有一丝怜悯一丝同情一丝对生命 的敬重。这些寒冷的意象,寒冷的细节,让我们 看到了惨不忍睹的人心的荒凉与人性的死灭。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萧红与端木蕻良
萧红与端木蕻良(以下简称端木)是1937年10月在武汉相识的。

因为都是东北老乡,也都是文人,端木与萧红夫妇一开始就相处得不错,几个人在一起就像兄弟姐妹,又像同志会,同吃同住,关系融洽而随便。

他们经常讨论文学创作和时势发展,还扬言要组织宣传队,开饭馆等,年轻人经常又笑又唱又说又闹,把房顶都快掀掉了。

在这段时间里,萧红对端木很有好感,两人在一些问题上也有相同的看法。

端木身材瘦高,穿着洋气,说话和声细气,性格内向,文质彬彬,与萧军的粗犷、好强、豪放、野气形成鲜明对比。

当几人在争论问题时,端木一般都站在萧红一边,又从不与人发生正面冲突,只是采取迂回战术。

这些都使萧红对他产生了好感。

尤其让萧红感到欣慰的是,端木“不只是尊敬她,而且大胆地赞美她的作品超过了萧军的成就”。

这是其他朋友没有做过的。

过去只有鲁迅与胡风赏识萧红的才华,萧军嘴上不说,心里是不服气的,其他朋友也是如此。

因此端木对萧红文学成就的赞赏,对萧红有特殊的意义,使她感受到来自一个男性对她才华的赞美。

这就使两萧本已裂痕重重的感情生活面临着新的考验。

萧军本人、萧红与端木都敏感地发现了三人之间关系微妙的变化。

萧红在临汾与萧军分别后,与端木有了更多的接触,常常主动找端木谈创作,谈她的身世。

两人有了进一步的了解,但还没有确定恋爱关系,直到萧军又来到西安后,萧红提出与萧军正式分手时,萧红与端木也没有真正考虑过两人的关系。

但两萧分手后,形势急转直下,两人感情迅速发展,1938年5月在武汉举行婚礼。

对于两萧的离异,朋友们大都感到惋惜,并且大都谴责端木是第三者,其实这是不公平的。

当胡风提议让新娘新郎谈谈恋爱经过时,萧红说:“掏肝剖肺地说,我和端木蕻良没有什么罗曼蒂克的恋爱历史。

是我在决定同三郎永远分开的时候才发现了端木蕻良。

我对端木蕻良没有什么过高的希求,我只想过正常的老百姓式的夫妻生活。

没有争吵,没有打闹,没有不忠,没有讥笑,有的只是互相谅解、爱护、体贴。


但萧红与端木结合后,受到许多朋友的非议与疏远。

她感到友情的封锁,这给她带来了新的烦恼与苦闷。

萧红与端木最初结合是有感情基础的,但两人性格的差异日渐在生活中显露出来,互相都会感到失落与幻灭,感情悲剧也就不可避免,萧红尽管倔强勇敢,但毕竟需要丈夫的呵护与温存,况且在多难和病重时期更是如此。

而端木从小就受到别人的
照顾与溺爱,依赖性很强,又是生活能力很差的人,不会也不懂得要关爱呵护妻子,反而仍要萧红来为他操心受累。

从武汉撤退时,萧红让端木先走,他就先走了。

在香港,萧红同意他突围,他就准备突围撤离了,他这种只顾自己的举动使萧红感到被冷落被遗弃了。

再加上日本侵占香港,庸医误诊,萧红病情恶化等客观因素,萧红终于不幸在1942年1
月22日病逝了。

萧红去世后,很多人把萧红早逝的原因统统归到端木身上,面对众多的指责和排斥,端木就是浑身都是嘴也说不清楚,他只有沉默。

此时,端木隐入一种深深的负疚、忏悔、失落与痛苦的情绪之中,难以排解,他感到这时说什么都没用了,人已经死了,再不可能复生。

他把自己关进房子里,默默地写作,孤独地忍受着生活与精神的重负。

端木在萧红去世18年后才续娶钟耀群为妻,由此可见,他对萧红的感情还是很深的。

他不仅一直保存着一缕萧红的遗发,而且经常写诗怀念萧红,这些诗都不是为了发表,只是表示他心底里对萧红的感情。

十年浩劫以后,端木几乎年年都要去广州银河公墓,为萧红扫墓,自己不能去时就托朋友去,并写悼诗献于墓前。

1987年11月4日,端木与钟耀群一起到萧红墓前祭扫并献词一首,题为《风入松·为萧红扫墓》:
生死相隔不相忘,落月满屋梁,梅边柳畔,呼兰河也是潇湘,洗去千年旧点,墨镂斑竹新篁。

惜烛不与魅争光,箧剑自生芒,风霜历尽情无限,山和水同一弦章。

天涯海角非远,银河夜夜相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