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红真在给北大学生所作的一次讲座中曾对萧红与张爱玲作过比较

合集下载

萧红与张爱玲创作风格的异同

萧红与张爱玲创作风格的异同

萧红与张爱玲创作风格的异同季红真在给北大学生所作的一次讲座中曾对萧红与张爱玲作过比较。

她说,萧红和张爱玲都是接受了新文化教育的女性,都积极与父权制度、父权文化作斗争,这是她们传奇式人生道路的开始。

而且,她们两人一生都经历着逃亡,辗转各地,艰辛漂泊。

这始终贯穿着她们终生。

但逃亡之路都以失败而告终。

萧红和张爱玲都始终坚持着自由主义的政治立场,没有党派或官职,基本上都靠写作维持生活。

但这并不表示她们超脱世外,她们都以个人化的方式关注着时代宏大的主题:文明的荒凉。

萧红后期的作品中充满着孤独寂寞之感,正因为她是思想的先行者,不为他人所理解。

就像萧红曾说的那样,“作家不是属于阶级的,作家是属于人类的”,所以她们的思考是对人生的质问,是超越她们自己时代的。

张爱玲的作品适应“五四”以后的平民文学,又对“左翼”文学保持很宽的心理距离。

她的作品主要表现对中国传统文化悲剧性的感悟,表现中国文化在东西方文化冲突下的尴尬,并表达了对现代文明的荒凉与毁灭的焦虑。

此外,她认为,萧张二人的写作都确立了女性的主体,并与鲁迅所倡导的“五四”新文学传统相吻合,而且她们的写作为二十世纪汉语写作提供了成功范例。

《光明日报》有关于二位女性作家的比较:萧红,其实我并没有完全读完《生死场》《呼兰河传》,但萧红的照片给我一种清晰的感觉:烈性女子。

她的文字凄厉,大约与境遇相关,她碰到的男人都不好,第一个是浮纨子弟,第二个萧军是大男子主义者,而且最后又找别的同志组合去了,端木蕻良有过于软弱的地方,萧红多少是被牺牲被辜负的。

萧红的人生跌宕起伏的,与萧军三次离合,最终离开,离开萧军意味着离开革命阵营,萧红的女子自语转变的很奇怪:一面是文化主流中的“大我”话语,一种是主流边缘”女性的“小我”话语。

而大我的激烈亢进始终掩饰不了小我的忧伤失望。

她也许潜意识里有自己的话要说,不为外物所蔽。

当她辗转至香港,患白喉而逝,死时没有发出任何声息,虽然她曾写下了振聋发聩的文字,但文字又怎么样?总有一天我们的文明会过去的,就象她的生命——开到荼蘼花事了。

萧红与张爱玲作品中的女性意识对比分析张爱玲最深情的一句话

萧红与张爱玲作品中的女性意识对比分析张爱玲最深情的一句话

萧红与张爱玲作品中的女性意识对比分析张爱玲最深情的一句话萧红和张爱玲的小说创作,都以自身的女性体验意识来关照整个女性世界,把对女性、人性生存现实的审视纳入现代小说的视野,显示出独特的创作个性。

在众多的现代文学作品中,我们很少能见到对女性意识现象和人性进行哲理性思索和艺术表现的作品,萧红和张爱玲的作品正是在这方面弥补了现代文学的不足,构建了中国女性写作乃至中国现代文学的一种典型。

一女性的悲歌:传统文化阴影下的女性生存悲剧被鲁迅先生称为“当今中国最有前途的女作家”的萧红,虽然出身于东北一个富裕的地主家庭,但由于她生活在农村,日常接触的都是农民,固守家园的农民们和他们沉寂愚昧的生活,在萧红脑海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

所以她一开始创作就把笔触伸向了农民和农家生活,讲述发生在故乡麦场、菜园、农舍、田野里的一幕幕悲喜剧,展示了“九・一八”前后东北农村生活的真实面貌,如《王阿嫂的死》、《生死场》等。

她的创作体现了她对故土家园、农民命运的深切思考,表现了她对笔下民俗社会的眷恋和反省的双重矛盾心理。

张爱玲与萧红不同的是,张爱玲出生在上海,在上海度过了她的童年和少年时代,在香港度过了她的青年时代。

她曾毫不避讳地表示,《传奇》一书里的各篇人物和故事,大多“各有其本”。

比如《金锁记》是以她的太外祖父李鸿章次子李经述一家生活为背景的。

她的作品几乎都是以沪港“洋场社会”为背景,以遗老遗少、太太小姐为描写对象,写他们在婚姻和金钱上的勾心斗角和人生梦魔。

二萧红张爱玲小说中女性主题的相似之处1、女性的生存困境──对父权的隐性颠覆萧红和张爱玲的作品都以女性特有的视角,书写了父权社会中女性生存的不易。

这种来自性别的压迫和伤害是女性最根本、最深重的灾难。

萧红和张爱玲在作品中描写了20世纪三四十年代,社会最底层的北方劳动妇女以及沪、港等大城市中的女性,她们都生活在父权文化的环境之中,完全没有自身的价值可言。

所不同的是,萧红笔下的女性除了要忍受物质生活极度贫困的折磨外,还要承受来自男性的辱骂和精神上的折磨,即使是在怀孕生育这样的时刻也不例外,而女人们对于这一切似乎己经习以为常,既无怨言也无反抗;张爱玲笔下的女性,虽然不为基本的衣食发愁,但她们仍无独立性可言,她们的灵魂仍然深深地依附于男人,在男女两性关系中,女性始终是从属于男性的。

2020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新版)新人教版

2020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新版)新人教版

2019年上学期高二年级期中考试语文试卷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蔡元培作为民国时期教育界、学术界先驱人物,其红学成果备受瞩目,出版于1917年的《石头记索隐》不仅是红学史上的标志性作品,即置于“民国学术”经典之林,亦当之无愧。

受蔡氏基本研究思路的启发,索隐红学著作以后竟不断出现,影响较大的当数景梅九所著《石头记真谛》,出版此书正是山河破碎的前夜,作者在自序中表现出沉痛的民族情绪“不意迩来强寇侵凌祸迫,亡国种族隐痛突激心潮……颇觉原著者亡国悲恨难堪,而一腔红泪倾出双眸矣”,需要指出的是,《石头记真谛》只是将文本索隐当成手段,而终极目的则是为服务于民众救亡伟业。

景梅九将蔡元培以来运用《红楼梦》宣传民族主义思想的做法推向了极致,同时也将红学与政治进一步挂钩,从而推动了新索隐派向以后的红学社会历史学派理论的转型。

这就发生一个令人深思的学术命题:以科学方法为指导的“新红学”考证派,为什么竟不能阻止红学索隐著作在整个民国时期的不绝如缕,其影响甚至还绵延至当代?这就需要将红学索隐派放到《红楼梦》研究史上给以客观、辩证的定位。

应该看到,“索隐”方法的较早运用本在史学领域,如《史记索隐》等史学专著,探求本事、史料还原,还是取得了丰硕的学术成果。

从文化渊源上考察,索隐派走的是“今文经学”的传统治学路数,“今文经学”对“五经”中的《尚书》《春秋》等史书的阐释有一定合理性,然而运用到文学领域如对《诗经》的解读,就有以意逆志、牵强附会之嫌。

当索隐方法引申到红学领域后,其原始出发点本想约束《红楼梦》评点、题咏、杂评家们释义的发散性,操作方式上也是指向作品情节的考证,与主流红学倡导的“回归文本”方向的努力比较接近,这无可厚非,但由于受“今文经学”治学路数的影响,这一派却很容易在解释作品时陷入误读和主观臆测。

其实不管《红楼梦》中存在多少真实的历史信息,它一旦被天才的作家所整合,就自然形成了新的意义单位,与原来的所谓“本事”已无甚关联;而当时能与蔡元培为代表的旧红学索隐派形成对垒的最重要民国时期著述,除胡适外,自然非俞平伯《红楼梦辨》莫属了。

炙热和悲凉的精神家园——萧红与张爱玲的女性意识比较

炙热和悲凉的精神家园——萧红与张爱玲的女性意识比较

更 能 切 身 体 会 到 文 明 带 给 人 类 的桎 梏 ,那 是 罪 恶
的根 源 。
女性意识 “ 就 是 在 女 性 身 上 的 表 现 ,大 体 可 分 为 两 个 层 面 ,一 是 以女 性 的 眼 光 洞 悉 自我 ,确

定 自身 本 质 、生命 意义 以及 社 会 中 的地 位 和 价 值 : 二 是 从 女 性 立 场 出发 审 视 外 部 世 界 ,并 对 它 加 以 富于女性 生 命 特 色 的理 解 和把 握 。 ” 。 ‘ … 萧 红 无 疑 是 后 者 。 萧 红 在 东 北 农 村 长 大 ,接 触 到 的都 是 劳 碌 而 又 愚 昧 的农 民 ,她 曾 写道 :“ 女 性 的天 空 是 低 的 ,羽 翼 是 稀 薄 的 ,而 身 边 的 累 赘 又 是 笨 重 的 ”,她 以女 性 的视 角 凝 视 女 性 的命 运 ,于 是 她 目 睹 了女性 逼 仄 的 生 存 空 间 和 来 自于 男 权 社 会 的沉 重 压 力 。萧 红 短 暂 的 一 生 当 中 ,先 后 经 历 过 母 亲
的 死 、祖 父 的 死 和 亲 子 的 死 ,所 以 ,她 对 于 人 的 关 注便 不仅 仅 停 留在 阶 级 的 立 场 上 ,而 是 有 更 深 刻 的 关 于 生 与 死 的 凝 视 和 思 考 。也 正 因 如 此 ,她 才 发 现 在 阶 级 压 迫 的 社 会 中 ,女 性 是 最 底 层 的受 压 者 ,她 们 不 光 承 受 着 来 自阶 级 的 压 迫 ,更 忍 受
第 三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卷 第 七 期
2 01 5年 7月








V01 .3 O NO .7

2020年厦门一中高三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及答案

2020年厦门一中高三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及答案

2020年厦门一中高三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及答案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现代文阅读I(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关汉卿和莎士比亚在设置人物来推动剧情发展上,都突出了主要人物的重要性和次要人物的辅佐性。

他们的悲剧中,都只有一个突出的中心人物。

关汉卿的《窦娥冤》中,中心人物自然是含冤赴死的窦娥,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麦克白》、《李尔王》、《奥赛罗》中,中心人物则显而易见地分别是哈姆雷特、麦克白、李尔王、奥赛罗。

当然,莎士比亚的另外两部悲剧《罗密欧与朱丽叶》和《安东尼与克莉奥佩特拉》,中心人物是处于矛盾漩涡中心的罗密欧与朱丽叶、安东尼与克莉奥佩特拉两对情侣,但他们都是可以当作一体看待的。

两位戏剧家的核心人物设置手法,区别于后来出现的“花开两朵,各表一枝”的双主角,甚至多主角的戏剧人物设置。

体现了较为保守的戏剧人物设置手法,符合单一戏剧线索的要求。

关汉卿的戏剧人物全部是善恶分明,正邪明晰的典型人物。

正面人物就是一身正气、意志坚定、抗争到底的典型;反面人物则是狡猾奸诈、恶毒卑鄙、瞒上欺下的典型。

这种人物的脸谱化,和中国戏曲的角色脸谱处理是分不开的。

同时,也体现了由于时代的限制,文人思维的固定性一时无法改变。

相比之下,莎士比亚的人物则显得比较丰满和富于多面性。

他所描绘的每一个英雄都有其自身不可消弭的缺陷:哈姆雷特的优柔寡断、奥赛罗的嫉妒冲动、麦克白的好胜野心等等。

这些都是人类性格共同的缺憾,这样的处理,使得英雄的形象既不被刻意夸大,又显得明朗鲜活、真实可信。

关汉卿的悲剧《窦娥冤》说的是劳动妇女受欺压被冤枉的故事,所以主人公自然是社会的底层百姓,而且还是在封建时代地位最卑贱的女性形象。

她们力量微薄,信任所谓的王法,寄希望于皇家任用的所谓清官,然而却总是事与愿违。

这部悲剧既揭示了剧中主人公受压迫被欺凌的悲惨命运,也颂扬了她们的坚毅反抗精神。

而莎士比亚的主人公则必须是贵族。

这是由他所处时代的局限和受到古希腊古罗马悲剧传统的影响所造成的。

萧红与张爱玲的女性意识比较

萧红与张爱玲的女性意识比较

萧红与张爱玲的女性意识比较中国的女性意识觉醒于五四时期,新文化运动的先驱们以现代思想启蒙者的姿态,对几千年来备受压迫的中国妇女的命运表示了极大的关注。

他们以彻底推翻男尊女卑的封建教条、呼唤两性平等的人格权利为核心,对女性命运进行了富有开拓性的探索,成为中国女性觉醒的精神导师。

“五四”后成长起来的女作家们,从冰心、卢隐到丁玲,共同表达了对男性中心话语的反抗,控诉了男权社会对女性的压迫,展示了伤痕累累的女性心灵世界,以及她们渴望平等、自由、独立的精神追求。

但她们都把女性的不幸遭遇归咎于男权社会,没有人从女性自身找原因,而萧红与张爱玲的出现恰好弥补了这一缺陷。

1强烈的女性意识及其成因萧红和张爱玲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两个奇迹,一个生活在闭塞的东北小镇,一个成长于繁华的十里洋场,她们以自己的生命体验对女性命运和生存状态进行了深入思考,忠实地记录了旧中国不同层次的女性生存状态,塑造了形态各异的女性形象。

虽然地域文化和民俗氛围不同,但她们的创作却有相似之处,即强烈的女性意识。

萧红与张爱玲的女性意识从形成来看,主要源于不幸的童年经历和成年后的情感悲剧。

1.1萧红的成长历程及对其女性意识的影响萧红出生在一个重男轻女的封建家庭里,父亲仅仅因为萧红是女孩便轻视和无视她,母亲也重男轻女,而且还看不惯公公对女孩子的宠爱,萧红是在父母的冷漠寡爱中度过童年生活的。

“女孩”作为一种原罪标志注定了萧红在家庭中的命运,她最早也最敏感地意识到了女性所面临的命运,感觉到世界对于女性的种种歧视与冷酷,这种感觉深深的伤害了她那颗稚嫩而敏感的心灵,给她留下了终生难以愈合的创伤。

成年后的萧红在学校中接受了新思想,向往民主和自由,但封建专制的父亲为了仕途强行将她嫁入一户有钱人家。

萧红从小就目睹了包办婚姻的悲剧,所以不顾一切摆脱了旧式家庭的束缚,走上了追求自由平等的新女性的人生道路。

在“五四”新思潮的影响之下,知识女性主动摆脱旧家庭,追求自主的爱情婚姻已经不是稀奇的事了,但是当时中国男权专制的社会性质并没有改变。

北国萧红与沪上张爱玲之比较

北国萧红与沪上张爱玲之比较

北国萧红与沪上张爱玲之比较作者:高雪洁来源:《知与行》2020年第05期[摘要]从客观实际角度讲,萧红和张爱玲两人成长轨迹的差异致使她们的文字表现出明显不同的风格。

尽管研究者已经非常全面地阐述了两人迥异的家庭背景,但萧红和张爱玲个性上的巨大差异,往往被掩藏于对二人的伦理评价之中,其原貌亟须廓清。

同为漂泊者,萧红和张爱玲的灵魂之根又分塞北和沪上的不同,另外在二人的创作动力方面存在的萧红突出感性、自然笔致,张爱玲直面理性、反思的差异也需进一步论证。

[关键词]北国;沪上;感性;理性[中图分类号]I206.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8284(2020)05-0073-07萧红和张爱玲二人有着天然被研究者置于比较视野之中的联系,从个体生命印记折射历史时空光影的角度看,她们二人就像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灰色天空上飘着的一片颜色奇异叶子的两面,无疑萧红是那迎着阳光风雨、颜色热烈的正面,萧红在文学世界里原色式地再现了她乡土本源与城市想象对立、融合的镜像,其文学创作留有现代文学乡土与城市对话的总体特征性延续。

而张爱玲则像那少有奔放却沉着冷静的背面,相较于萧红带有乡土与城市空间的碰撞式生命力度,张爱玲则是深入城市私人和公共空间,从而洞悉明察。

最终她们把这源自生命本源的色调流注在了各自的作品中。

一、塞北边疆的后花园與孤岛沪上的里弄在萧红的笔下,令人印象深刻的《生死场》和《呼兰河传》《小城三月》铺展着自然的色彩,蔓延着生命的力量,这不仅仅表现为那些典型带有中国北方特色的春之暖意、夏之迷恋、冬之肃杀等自然景致,还呈现为萧红笔下“生死场”中的人物原始生命气息的流淌,以及人之求生本能固化成的坚定与抗争。

金枝、王婆、翠姨、小团圆媳妇等,她们就像秋日挂在枝尖被风雨侵袭的叶子,飘落抑或坚强地留下,都与自然同步。

与自然本身的神秘、博大和悠远相映衬的是人之原始生命中浸透的茫然、无可把握又始终渴望存活的内蕴图景。

萧红把自然界的生机绿意、秋凉黄叶、冬雪漫卷投射在人物的生存轨迹上,使人物的生命律动立刻彰显出自然属性和原始野性的张力。

2020年尔雅大学生网课《中国现代文学名著选讲》答案

2020年尔雅大学生网课《中国现代文学名著选讲》答案

2020年尔雅大学生网课《中国现代文学名著选讲》答案1.11学习中国现代文学,下面最好的途径是()。

CA、阅读文学史B、阅读文学理论C、阅读具体文本D、了解作者生平2学习中现代文学的内部视角包括社会的视角。

()×1.21从面向传统文化的角度,下列哪个选项宣告了传统文学和思想终结?()DA、五四新文学运动的一声呐喊B、《文学革命论》的发表C、《文学改良刍议》的发表D、1905年的废科举2()是英国传教士在上海创建的书馆,也是上海最早的一个现代出版社和上海最早采用西式汉文铅印活字印刷术的印刷机构。

CA、商务印书馆B、美华书馆C、墨海书馆D、英华书院3洋务运动中,被誉为“中国高等教育之父”的大臣是()。

BA、李鸿章B、盛宣怀C、左宗棠D、曾国藩4()是中国人自办成功的最早的中文日报,宗旨是:“变法自强”。

DA、《新青年》B、《万国公报》C、《时务报》D、《循环日报》5王韬在《循环日报》上创办了一种新的文体是什么?()AA、社论B、编者按C、短评D、专论6()倡导近代文学革命理论,在前人基础上发展确立了报章文体?CA、章太炎B、康有为C、梁启超D、章士钊7晚清知识分子面对“西学东渐”比较有影响力的立场有哪些?()ACA、一边倒地赞美和接受西学B、一边倒地排斥西学C、主张“西学为体,中学为用”D、反对“西学为体,中学为用”8新文化运动是一些受过新式教育的人发起的一次()的思想文化革新、文学革命运动。

ABDA、反传统B、反孔教C、反帝制D、反文言9在西学东渐的过程中,最受重视和影响最大的西学是西方的人文科学。

×101874年王韬在香港创办了中国报刊史上第一份以政论为主的报纸——《循环日报》。

√111867年底,王韬应英国传教士理雅各邀请,在英国牛津大学做了一场学术讲座,这是根据现有的记载有史以来第一位中国文人在牛津大学演讲的记录。

√1.31下列属于胡适的代表性的思想文本是()。

ACDA、《文学改良刍议》B、《文学革命论》C、《历史的文学观念论》D、《建设的文学革命论》2以下哪些文言论文奠定了鲁迅思想的基础,确立了鲁迅之为鲁迅的特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季红真在给北大学生所作的一次讲座中曾对萧红与张爱玲作过比较。

她说,萧红和张爱玲都是接受了新文化教育的女性,都积极与父权制度、父权文化作斗争,这是她们传奇式人生道路的开始。

而且,她们两人一生都经历着逃亡,辗转各地,艰辛漂泊。

这始终贯穿着她们终生。

但逃亡之路都以失败而告终。

萧红和张爱玲都始终坚持着自由主义的政治立场,没有党派或官职,基本上都靠写作维持生活。

但这并不表示她们超脱世外,她们都以个人化的方式关注着时代宏大的主题:文明的荒凉。

萧红后期的作品中充满着孤独寂寞之感,正因为她是思想的先行者,不为他人所理解。

就像萧红曾说的那样,“作家不是属于阶级的,作家是属于人类的”,所以她们的思考是对人生的质问,是超越她们自己时代的。

张爱玲的作品适应“五四”以后的平民文学,又对“左翼”文学保持很宽的心理距离。

她的作品主要表现对中国传统文化悲剧性的感悟,表现中国文化在东西方文化冲突下的尴尬,并表达了对现代文明的荒凉与毁灭的焦虑。

此外,她认为,萧张二人的写作都确立了女性的主体,并与鲁迅所倡导的“五四”新文学传统相吻合,而且她们的写作为二十世纪汉语写作提供了成功范例。

《光明日报》有关于二位女性作家的比较:
萧红,其实我并没有完全读完《生死场》《呼兰河传》,但萧红的照片给我一种清晰的感觉:烈性女子。

她的文字凄厉,大约与境遇相关,她碰到的男人都不好,第一个是浮纨子弟,第二个萧军是大男子主义者,而且最后又找别的同志组合去了,端木蕻良有过于软弱的地方,萧红多少是被牺牲被辜负的。

萧红的人生跌宕起伏的,与萧军三次离合,最终离开,离开萧军意味着离开革命阵营,萧红的女子自语转变的很奇怪:一面是文化主流中的“大我”话语,一种是主流边缘”女性的“小我”话语。

而大我的激烈亢进始终掩饰不了小我的忧伤失望。

她也许潜意识里有自己的话要说,不为外物所蔽。

当她辗转至香港,患白喉而逝,死时没有发出任何声息,虽然她曾写下了振聋发聩的文字,但文字又怎么样?总有一天我们的文明会过去的,就象她的生命——开到荼蘼花事了。

我常想起萧红,是因为我更喜欢《小城三月》里流露着纯洁、感伤同时体验着青春快乐的萧红,还有那个跑到鲁迅先生家试着不同的衣服笑吟吟问“可好看”的萧红。

想起她那单纯爽朗的笑声终于淹没于世的沉寂,那种鲜明的热闹喧嚣自此休止的空落。

至于张爱玲,到底是聪明绝决的,她将人性的软弱低微看的再清楚不过,写来刻骨入微
季红真在给北大学生所作的一次讲座中曾对萧红与张爱玲作过比较。

她说,萧红和张爱玲都是接受了新文化教育的女性,都积极与父权制度、父权文化作斗争,这是她们传奇式人生道路的开始。

而且,她们两人一生都经历着逃亡,辗转各地,艰辛漂泊。

这始终贯穿着她们终生。

但逃亡之路都以失败而告终。

萧红和张爱玲都始终坚持着自由主义的政治立场,没有党派或官职,基本上都靠写作维持生活。

但这并不表示她们超脱世外,她们都以个人化的方式关注着时代宏大的主题:文明的荒凉。

萧红后期的作品中充满着孤独寂寞之感,正因为她是思想的先行者,不为他人所
理解。

就像萧红曾说的那样,“作家不是属于阶级的,作家是属于人类的”,所以她们的思考是对人生的质问,是超越她们自己时代的。

张爱玲的作品适应“五四”以后的平民文学,又对“左翼”文学保持很宽的心理距离。

她的作品主要表现对中国传统文化悲剧性的感悟,表现中国文化在东西方文化冲突下的尴尬,并表达了对现代文明的荒凉与毁灭的焦虑。

此外,她认为,萧张二人的写作都确立了女性的主体,并与鲁迅所倡导的“五四”新文学传统相吻合,而且她们的写作为二十世纪汉语写作提供了成功范例。

《光明日报》有关于二位女性作家的比较:
萧红,其实我并没有完全读完《生死场》《呼兰河传》,但萧红的照片给我一种清晰的感觉:烈性女子。

她的文字凄厉,大约与境遇相关,她碰到的男人都不好,第一个是浮纨子弟,第二个萧军是大男子主义者,而且最后又找别的同志组合去了,端木蕻良有过于软弱的地方,萧红多少是被牺牲被辜负的。

萧红的人生跌宕起伏的,与萧军三次离合,最终离开,离开萧军意味着离开革命阵营,萧红的女子自语转变的很奇怪:一面是文化主流中的“大我”话语,一种是主流边缘”女性的“小我”话语。

而大我的激烈亢进始终掩饰不了小我的忧伤失望。

她也许潜意识里有自己的话要说,不为外物所蔽。

当她辗转至香港,患白喉而逝,死时没有发出任何声息,虽然她曾写下了振聋发聩的文字,但文字又怎么样?总有一天我们的文明会过去的,就象她的生命——开到荼蘼花事了。

我常想起萧红,是因为我更喜欢《小城三月》里流露着纯洁、感伤同时体验着青春快乐的萧红,还有那个跑到鲁迅先生家试着不同的衣服笑吟吟问“可好看”的萧红。

想起她那单纯爽朗的笑声终于淹没于世的沉寂,那种鲜明的热闹喧嚣自此休止的空落。

至于张爱玲,到底是聪明绝决的,她将人性的软弱低微看的再清楚不过,写来刻骨入微极尽讥诮不为外头的哀乐所动;但她还是有一些期待,好比爱情,就如“攀条摘香花,言是欢气息”,始终是一种绝美的诱惑,伊毕竟是看红楼梦长大的,骨子里总为欲仙欲死的情爱所惑。

好在有胡兰成,让她的生命有过金沙尽埋的安静详和,胡兰成说她的脸犹如平原山河,是端好的正大仙容——如此夸张的言语,大抵是带着爱悦的成分,并不觉肉麻,以至于张爱玲回信时说:“因为懂得,所以慈悲。

”但最后,她们走的是传奇的老路,士子和情人是要分手的,人生多半乐极生悲,欢乐的在急管繁弦的日子越洗越淡,最后就变成了影子。

我想最后她嫁给年迈的赖雅多少不那么快乐,两人生活窘迫,时常光顾YARD SALE,张见到完好的浴袍与三件绒衫只卖三块半当即买下,回家一试相当合身非常高兴。

曾爱华服美食的张爱玲是坚韧的,去到美国仍然再写,但是再也写不出当初烈艳的文字,也许是再也没有当时的心境。

张是聪明的机巧的,但聪明机巧不过命运。

写来写去都是多少恨,千疮百孔的爱情。

她的故事犹如开在尘埃中开的花朵,有一点肮脏的可喜。

“外头罩一件蓝布袍子,风一吹露出红的里子,天真老实中透着诱惑。

引人入胜的无非这一点红的诱惑。

隔着岁月烟尘看这些写作的女子,常想起李义山的诗:“星沉海底当窗见,雨过河源隔座看”,思之令人泪下。

被誉为“30年代的文学洛神”的萧红,是四大才女中命运最为悲苦的女性,也是一位传奇性人物,她有着与女词人李清照那样的生活经历,并一直处在极端苦难与坎坷之中,可谓是不幸中的更不幸者。

然而她却以柔弱多病的身躯面对整个世俗,在民族的灾难中,经历了反叛、觉醒和抗争的经历和一次次与命运的搏击。

她的作品虽没有直接描述她的经历,却使她在女性觉悟的基础上加上一层对人性和社会的深刻理解。

她把“人类的愚昧”和“改造国民的灵魂”作为自己的艺术追求,她是在“对传统意识和文化心态的无情解剖中,向着民主精神与个性意识发出深情的呼唤”。

萧红的一生是不向命运低头,在苦难中挣扎、抗争的一生,应该说直接影响其命运并引发她开始文学创作的是萧军的出现,并走进了她的生活。

张爱玲也是一位带有传奇色彩的女作家。

她出生在上海一个门弟显赫的家庭。

她的外曾祖父是著名人物李鸿章,家庭对她来说影响是巨大的,她受到了本土文化和外来文化的双重影响。

她的作品是通过理性的思考,去找寻和把握都市市民在历史进程中真实的精神状态,体现了都市平民化倾向和浓郁的市民情趣。

她谈的都是自己的所历、所见、所悟和所感,既是对世俗生活的认同,又不拒绝享受现世人生,却也不愿意苟同,这也是张爱玲“俗”却不俗的所在。

张爱玲的第一任丈夫胡兰成先生曾评价说,张爱玲的散文与小说,如果拿颜色来比方,则其明亮的一面是银紫色的,其阴暗的一面是月下的青灰色。

读她的作品,如同在一架钢琴上行走,每一步都发出音乐。

但她创造了生之和谐,而仍然不能满足于这和谐。

她的心喜悦而烦恼,仿佛是一只鸽子时时要冲破这美丽的山川,飞到无际的天空,那辽远的、辽远的去处,或者坠落到海水的极深去处,而在那里诉说她的秘密。

她所寻觅的是,在世界上有一点顶红顶红的红色,或者是一点顶黑顶黑的黑色,作为她的皈依。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