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红与张爱玲的女性意识比较
张爱玲《十八春》中女性意识的新指向

2 0 0 6年1月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Jan., 2006第24卷第1期JOURNAL OF SOCIAL SCIENCE OF JIAMUSIUNIVERSITY V ol. 24 No. 1①张爱玲《十八春》中女性意识的新指向李枫(大庆师范学院中文系,黑龙江大庆163712)[摘要]《十八春》是张爱玲一部具有“亮色”的作品,在张爱玲的创作中具有特殊的意义。
作品中除了继续她以往关注女性命运的主题和细腻哀婉的叙事风格外,她所一贯表现的女性意识也出现了新的指向。
一是通过人物命运和新社会制度的建立彻底解构了封建男权制,二是第一次构建了女性完整的人格和气质角色,为女性指出了一条新生之路。
[关键词]张爱玲;《十八春》;男权制;女性意识[中图分类号]I206. 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9882(2006)01-0068-03 张爱玲的《十八春》从1950年3月到1951年2月在《亦报》连载,后于1951年11月由上海《亦报》社出单行本。
这部小说是张爱玲解放以后有限的几篇小说之一,也是这一时期的唯一一部长篇小说优秀篇章。
这部小说既继续了她早期小说关注女性命运的主题和主要创作手法,又在创作风格特别是文化观念上有所突破和创新。
《十八春》不是张爱玲最具特色的作品,但“却是一部值得注意的作品”,[1]它在张爱玲的人生和创作中,都有特殊的意义。
因为这是她第一次在自己的作品中表明对刚刚到来的新中国的积极立场,第一次在自己的作品中构建了女性完整的人格,为受封建男权压迫的女性指出了一条新生之路。
虽然1967年作者在美国对这部小说进行了修改,又恢复了作家一贯的苍凉、无奈的人生和文化意蕴,并将小说名改为《半生缘》,但是,《十八春》作为作家人生和创作的经验和记录,却是真实的客观存在,它证明着作家曾进行的探索。
下面,我们就重点谈一谈张爱玲在这部作品中所表现出来的女性意识的新指向。
一、彻底解构了男权文化价值和男权制度小说所描写的是一个新旧交替的时代,故事30年代中期开始延续到新中国成立、新生活开始。
试探张爱玲作品中的女性意识

试探张爱玲作品中的女性意识作者:王晓蕾来源:《科教导刊》2009年第20期摘要张爱玲以描写女性登场,她的小说人物中最多的是女性,刻画的最成功的也是女性。
她以独特的视角冷静审视女性本体的不同外表,洞察她们的心灵,大胆地揭出女性的心理痼疾,显示了以她为代表的中国近现代妇女的女性意识的觉醒。
关键词张爱玲女性意识觉醒心理弱点中图分类号:I207文献标识码:A中国现代女性意识的觉醒,起源于五四时期的女性文学。
“五四”以后以冰心、丁玲、萧红为代表的女性作家通过她们的作品共同表达了整个社会对女性的压迫和女性悲惨的生存状况,以及她们渴望平等、自由、独立的精神追求。
但是,这些女作家把批判的锋芒对准了以男性为中心的社会伦理和制度,却很少有人对女性自身尤其是对漫长的男权社会给女性造成的精神奴役的创伤有所审视,人们对妇女的同情掩盖了女性自身存在的心理弱点以及“女人的劣根性”。
张爱玲却以异常敏锐的心灵开始对于女性自身存在的性别弱点和灵魂创伤进行了自我审视和解剖,并且揭开了“女人的劣根性是男人一手造成的”这一历史迷底。
张爱玲小说中的女性,一律是一些精神上为情欲所困惑,物质上为金钱而烦恼的女性。
她们生于乱世,平凡又普通。
为了生存,各自努力挣扎,却最终摆脱不了悲剧命运。
张爱玲并未像其他女作家一样,以写她们的悲剧单纯地来控诉社会的不公,却把笔触深入到女性隐秘的内心深处,挖掘出她们在漫长的男权社会中形成的软弱、自卑、愚昧、麻木等精神弱点和对男性强烈的依赖与屈从等心理痼疾展示在读者面前。
这种对女性意识中传统意识的心理展露,是张爱玲对女性意识进化和发展的一个贡献。
张爱玲对女性现实的描述,不断运用的一个中心词就是“苍凉”,她笔下的女性人物亦新亦旧、亦洋亦土、亦强亦弱。
即是伦理秩序严整的家庭中的贤淑妇女,又是时刻窥视着金钱、权力、又颠覆着尊卑关系的“恶妇”。
张爱玲的各式女性人物都有一个万变不离其中的小环境,那就是家。
不少女性依然生活在传统宗法家族深深的庭院中,关于她们的状况,张爱玲在《茉莉香片》中有一个比喻:“笼子里的鸟,开了笼,还会飞出来,她是绣在屏风上的鸟,年深日久了、羽毛暗了、霉了、给虫蛀了,死也死在屏风上。
理想与现实的冲突——萧红小说中的女性意识

理想与现实的冲突——萧红小说中的女性意识
杜佳
(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陕西西安710062)
[摘要】 在20世纪中国女性文学中,萧红占据着重要的位置,她是中国广大妇女的代言人,她最深切地关注于表
现中国普通下层妇女的生存状况的女作家。萧红坎坷曲折的经历和由此而来的感觉生活的方式,使萧红对于女性悲剧命 运的表现独树一帜,她的小说充满了强烈的女性意识。 【关键词】 萧红;小说;女性意识
(上接第42页)想达到了一个崭新的高度。 综上所述,陶渊明的田园诗,是诗人农村生活的真实反映,是诗 人艺术心灵的外化。诗人不是单纯地通过描写农民日常的痛苦生 活,来鞭挞现实社会的不合理,而是通过描绘与黑暗现实相对立的 幽美的田园景象乃至“桃花源”式的理想社会来否定和批判当时的 黑暗社会现实,诗人这种独特的把握现实的方式,是由他个人特定 的社会思想所决定的。
Hughes.cd.Keith Sagar[C],Manchester:Manchester Univ.Press,1983.
獭的生命中显现。海獭的追寻正代表着人类企图和潜伏于最深层 的自我认同。企图寻回一些已失落的本性。在过去,从没有一位诗 人能够像休斯这样用客观而生动的语言把自然界之残酷或秩序“内 在化”,并赋予新的诠释。 除却单一的动物主体意象模式,休斯也曾尝试在人与自然的冲 突和融谐中展开对人性深层次的剖析。比如《修士之梦》,这是一首 叙事诗,休斯将人与兽的搏斗及其背景描写的非常生动,这种戏剧 化的叙述功力是整首诗成功的先决条件,而整个事件的基本张力还 是建立在象征的层次上。“熊”代表人类心中的兽性:更准确的说,
【参考文献】
【1】袁行带中国文学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2】车文初胸渊明论略【M1.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86 【3】朱自清胸诗的深度IMI.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
论张爱玲与萧红作品中的精神“弑父”

权 建 构下 的社 会 秩 序 表 示 不 满 和 反 叛 , 在 文 学 作 品
中迫 切要 求 推 翻父 权 制 社 会 的 愿 望 表 现 得 极 其 强
烈。
张爱玲 与 萧 红 是 现 代 文 学 史 上 的两 朵 奇 葩 , 其
情更是荡然无存 。张爱玲在《 私语》 中写道 : “ 我把世 界强行 分 为两半 。光 明与 黑 暗 , 善与 恶 , 神 与魔 。属 于我父 亲这 一边 的必定 是 不好 的 。 ” [ ] ‘ 瑚’ 惨痛 的经
J a n . , 2 0 1 3
Vo 1 . 2 9 No . 1
论 张 爱玲 与萧 红 作 品 中 的精 神 “ 弑 父”
邓 利 苹 黄德 志
( 江苏师范大学文学院 , 江苏徐 州 2 2 1 1 1 6 )
[ 摘 要] 张 爱玲和萧红在成 长中均 因遭 受父亲的粗 暴对待 , 精神 上产生对 父亲 的厌 恶情绪 , 文 学作 品 中表 现
的精 神 分析 法 , 我 们不 难发 现 , 作 家将 由 自身 经历 而
引起 的焦 虑 , 用 极端 的方 法对父 亲 进行 “ 弑杀” , 发 泄 内心 的原 欲 , 达 到 心理 上 的满 足 。母 亲 远洋 求 学 , 张
“ 父 亲不仅 仅代 表 了一个 男人 在 家 庭 血缘 中的位 置 , 而且 还意 味 着 他 在社 会 文 化 中所 拥 有 的一 切 特 权 , 这 些 特 权 对 儿 子 们 造 成 了 无 法 言 说 的 压 抑 和 痛 苦。 ” l 1 五 四新 文 化运 动 以来 , 随着 民主主 义 、 人 道 主
历让她 在创 作 中或 隐或现地 展 现 出精 神 “ 弑父 ” 。生
童年的境遇--萧红和张爱玲的童年经历及对各自创作的影响比较

一
、
萧红与张爱玲童 年生活 的相似 和不
作家来说 , 童年的经验甚至“ 是刻骨铬心的, 必然要 同 之处
1 .富足 的物 质 生活
萧红和张爱玲童年的物质生活都是非常富足的。 萧红出生在一个地主家庭 , 其祖上曾经是“ 吉黑两省
作者简介 : 李垣璋( 1 9 7 8 一) , 男, 湖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科研处副处长 , 学报编辑部副主任 , 编辑 . 研究方 童年的境遇— — 萧 红和 张 爱 玲的 童 年 经 历 及 对 各自 创 作的 影 响比 较
全部的心血 , 自 然没有多少精力照顾萧红” [ 3 ] 2 6 。到
了一位 后母 。因此母 爱 在 萧 红 这里 是 缺 失 的 , 最 起
1 .物质的丰裕使二人从来没有将物质追求作
童 年 时代 良好 的家世 , 丰裕 的 物质 生 活使 她 们
萧红九岁的时候母 亲因病过世 , 父 亲迅速为其迎娶 为 人生 目的 码是不完全 的, 父爱也一样。父亲对她本来就很冷 从未将物质的追求作为人 生的 目的 , 尽管她们在 日
淡, 加上父母“ 对她管束很严 , 祖母对她很苛刻” , 所 后的生活中都出现过贫困潦倒局面, 但她们身上都 以“ 萧红对他们都没有什么感情” 1 - 3 1 3 6 。张爱玲的母 有 着一 种本 能的傲 然 , 无 论 到何 种 境 地 没有 被 物 质
亲虽然一直健在 , 但在她 4岁 的时候 即与其姑姑一 上的绝境所击倒。萧红在她的《 商市街》 中曾“ 反复
说创作的影响》 , 贾汇梅的《 论萧红的童年经验对创 的孙女 。名 门之后 , 官宦世家 , 即便 已然 没落 , 但 物质 作 的影响》 , 刘丹 的《 深深儿时忆 淡淡悲美情—— 从 条件仍然是非常好 的。因此 , 在童年时期 , 无论是萧
详细整理的女性主义发展历程

女性主义与女性主义写作一、中国现代女性主义的发展历程20世纪90年代,中国当代女性意识的觉醒已转化为女性写作的主动行为,从性别歧视、性别压抑、性别遮羞而真正浮出了历史地表,女性小说的繁荣标志着中国当代女性主义文学创作的形成。
那么到底什么是女性主义呢?女性主义文学理论的出发点是西蒙波伏娃的著名论断,“女人不是天生的,而是变成的”,着重对女性的文化身份和处境进行探讨,由此揭示出父权制文化结构中女性从属被压抑的位置。
女性写作的概念是由法国女性主义批评家埃菜娜西苏提出来的,着重于强调女性写作与女性身体的关系,中国女性批评家认为这一概念包含了一定的开敞性,它包含着文学的书写和非文学的书写,包含了具有文学价值的优秀作品也包括可能在文学意义上我们很难给予高度评价,但可能具有作为女性的自传、女性的反抗、女性的口述史、个体生命史的意义和价值的作品。
关于女性文学的不同理解:(1)指以女性作家为主体所创作的一切文学。
(2)指女性作家创作的女性生活题材的作品。
即:"只要是出自女性手笔,描写女性生活题材的文学,均可看作妇女文学。
或指女作家所写的具有女性意识、反映女性情感、表现女性生活的文学。
(3)指一切具有女性意识的作家作品。
这种观点认为,凡是反映女性在男权社会的苦闷、彷徨、哀怨、抗争的作品,不论作者性别如何,均可视为女性文学。
反之,如果没有反映女性意识,即使作者是女性,也不可纳入女性文学。
(4)指女作家的所有文本及一切关于女性的文学作品。
我们国家通常采用第一种。
我国女性主义文学的发展历程,大致分为三个时期:1)五四启蒙运动,提出“个性解放”“民主自由”打破了一部分女性的传统束缚,一批知识女性参与写作,她们努力寻找属于女性的视角、叙述方式和女性话语,标志着现代文学中女性写作的生成,代表作家冰心、庐隐、凌叔华等人形成了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个女作家群。
而后的三四十年代又形成了诸如萧红对女性自我放逐心灵历程的诉说,张爱玲对殖民都会与闺阁政治的指涉,以及丁玲的走向民族叙事等既相互区别有可相互参照的多样化女性书写样式和文本形态。
论张爱玲小说中的文化冲突

论张爱玲小说中的文化冲突张爱玲是中国现代文学的杰出代表,在她的小说中,经常探讨文化冲突的问题。
这篇文章将从三个方面探讨张爱玲小说中的文化冲突,分别是个人与家庭、城市与乡村、东方与西方。
个人与家庭张爱玲的小说中经常探讨个人与家庭之间的矛盾。
在《色,戒》中,王佳芝因为自己对国民政府的仇恨而向日本军统出卖了她的同胞,最终引起了她和母亲的矛盾。
王佳芝的个人意志和家庭责任之间的矛盾,表达了张爱玲对于“个人主义”和“家庭责任”之间的文化冲突的探索。
另一方面,在《红玫瑰与白玫瑰》中,小说主人公杨乐和萧红两位女性代表了两种不同的家庭文化。
杨乐的家庭文化强调资本主义思想和西方现代化观念,而萧红的家庭文化则深受传统中国儒家思想影响。
两个家庭文化的矛盾表现在杨乐试图让李夫人摆脱“旧思想”的束缚,追求自由、功能化,同时萧红向李夫人表示“有些旧的观念才是保持婚姻合法的关键”。
城市与乡村张爱玲的小说中也探讨了城市和乡村之间的文化冲突。
在《钱钟书、张爱玲一家》中,小说描述了钱钟书和张爱玲在乡村度过的生活,两位知识分子对乡村生活的不适和文化的落差,反映了城市和乡村之间的巨大差异。
此外,在《红玫瑰与白玫瑰》中,小说描述了碎片化的上海城市生活,城市生活中的不安和困惑。
这种不安和困惑与传统的中国文化和社会价值观之间的矛盾有关。
东方与西方张爱玲小说中最常见的文化冲突是东方和西方之间的矛盾。
在《金锁记》中,小说主人公程心意在与西方人交往中,感受到文化差异的困惑。
西方生活方式和传统的中国文化之间的巨大差异,使程心意的文化认同感受到了很大的冲击。
在《色,戒》中,王佳芝对于西方文化的迷恋和东方传统文化之间的矛盾也表现得淋漓尽致。
总的来说,张爱玲小说中的文化冲突,多是围绕个人和家庭、城市和乡村、东方和西方之间的关系展开的。
这些矛盾和冲突,既是张爱玲个人文化认同的一部分,也是她对于中国社会文化发展的反思和思考,深刻反映了当代社会的文化冲突与碰撞。
女人我最大(说说王菲梁洛施杨绛张爱玲萧红林徽因)

女人我最大(说说王菲梁洛施杨绛张爱玲萧红林徽因)王菲:不听劝也能吃饱饭才叫天后一个人,只有在某方面的才能百万分出众,才能够在另一方面,百分百地保持自我。
不被口水淹死、板砖拍死,反倒成为万千人的榜样,做他们想做而不敢做的事,说他们想说而不敢说的话。
结果呢?有危机,有苦恼,却每一次都在失败边缘被成功修复。
这是王菲的魅力,却是普通人的死穴。
倘若有人说我要像王菲那样生活,恐怕会死得恨惨,即使她的名字叫赵薇。
不可复制的不仅仅是王菲的声音,还有她的气场和运气。
想不起来,颁奖吧。
特立独行其实是一种天生的品质,它可能被后天扼杀,却不大可能被后天所培养。
尽管王菲与母亲始终关系紧张,却不能够否认,母亲给了自己两样最好的礼物,音乐天赋及特立独行。
1968年8月8日,作为煤矿文工团的独唱演员,夏桂影在台上引吭高歌时,阵痛发作,未来天后王菲即将呱呱附地。
一个临产的孕妇还坚持上台唱歌,即使在当时的革命岁月中也算是一件大新闻。
母亲工作忙,没时间照顾王菲。
三岁以后,她开始上寄宿幼儿园,一周回家一次;四岁以后,又被寄养在上海的亲戚家,六岁回北京读小学时,王菲对于母亲的印象已经十分淡薄。
如今闭上眼睛,能够想出许多与王菲相似的女生,曾经出现在我们读书的时光中。
不爱说话,身上有莫名的高傲,有一点点漂亮,学习一般,不受老师欢迎。
绝大多数的她们,找不到青春的出口,浑浑噩噩地浑完了高中,最终考上一所不怎么样的大学,遇到一个不怎么样的男人,结一场似曾相识的婚。
而王菲,属于她们当中很少很少成功找到出口的幸运儿。
小学,王菲参加了央视旗下的银河少年合唱团,中学开始,她成为学校联欢晚会的万能胶。
16岁时,王菲的身高已经长到了170,宽肩,长腿,鹤立鸡群。
15岁那年,母亲的工资尚停留在百元以内,王菲却凭着一盒《风从哪里来》的卡带,赚了千元巨款。
王菲成了同学中的小富婆。
她很清楚除此之外,绝无可能再从自己身上找到一个如此容易便能打败对手的天赋。
这个女生清醒得有点冷,学习这种需要傻乎乎热情的事儿对她来说简直匪夷所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