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萧红对中国文学及历史的贡献
萧红评价史研究

萧红评价史研究萧红评价史研究论文报告萧红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重要作家之一,她的文学作品深刻地反映了中国现代社会的变化和人民的命运。
然而,面对不同的历史时期和文化环境,人们对萧红的评价也存在着巨大的差异。
本文将探讨萧红评价史的研究现状,并且列举出以下九个提纲标题:一、萧红的文学及其时代背景简介萧红是中国文学史上的著名女作家,她的作品中充满了女性的尖锐、敏感和细腻的观察。
同时,她的作品也记录了中国社会和政治变革的历程。
二、40年代的萧红评价在40年代,萧红作为一位革命文学家,她的作品引起了当时文坛和政治界的广泛关注和讨论。
这一时期,她的作品被誉为“红色的玫瑰”,并被称为典型的“正面写作”。
三、50年代的萧红评价到了50年代,中国的文学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萧红的作品也被重新审视和评价。
她的作品受到了左派文艺批判的批评,被指责为“民主主义的抒情主义”。
同时,她的生活经历也被怀疑和质疑。
四、文革期间的萧红评价在文革期间,萧红受到了严重的批斗和迫害。
她的作品被贬低为资产阶级的文艺产物,成为了文化大革命的牺牲品之一。
五、80年代之后的萧红评价到了80年代,中国的文学传统和思想环境发生了重大的转变,萧红的作品也受到了重新评价。
她的作品被重新发现和认识,成为了新时期文学的重要参照。
六、海外学术的萧红评价萧红的作品在海外也得到了广泛的研究和评价。
从西方的现代主义文学角度来看,萧红的作品呈现出了独特的文学风格和价值。
七、萧红评价史的学术研究萧红评价史是学术界非常关注的话题。
许多学者对萧红的作品和人物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讨论,形成了丰富的研究成果。
八、萧红评价史对中国现代文学的意义萧红评价史对中国现代文学的意义是深远的。
它反映了社会和文化环境对文学创作产生的影响,也反映了文学作品如何成为历史遗产和文化瑰宝的变迁过程。
九、萧红评价史的启示萧红评价史为我们提供了深刻的启示。
它告诉我们文学作品不可归于某一特定的政治和文化倾向,而应该以人类文化的普遍价值和人性的深刻共识来衡量。
民国四大才女之一萧红作文

民国四大才女之一萧红作文Title: Xiao Hong: One of the Four Talented Women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Xiao Hong, renowned as one of the Four Talented Women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 left an indelible mark in Chinese literature. Her works, filled with emotional depth and social commentary, resonated strongly with the people of her era.萧红,被誉为民国四大才女之一,在中国文学史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
她的作品充满情感深度和社会评论,深深地打动了她那个时代的读者。
Born into a humble family, Xiao Hong's early life was fraught with challenges. Yet, her unwavering passion for writing propelled her to pursue her literary dreams amidst adversity.萧红出生于一个贫寒家庭,早年生活充满艰辛。
然而,她对写作的坚定热爱让她在逆境中坚持追求文学梦想。
Her novels, such as "Tales of Hulan River" and "生死场" (The Field of Life and Death), captured the unique flavor of northeast China and the complexities of rural life. Through her writing, she not only voiced the concerns of the common people but also explored the nuances of human relationships.她的小说作品,如《呼兰河传》和《生死场》,捕捉了中国东北的独特风情和乡村生活的复杂性。
萧红的著作

萧红的著作萧红,原名萧妮,是中国现代著名作家之一,被誉为“中国现代文学的母亲”。
她的作品深受读者喜爱,代表了中国现代文学的高峰。
本文将从萧红的生平和创作背景、代表作品以及其作品的价值三个方面来探讨萧红的著作。
一、萧红的生平和创作背景萧红于1903年出生于湖南省益阳市,家境优渥,父亲是地主,祖父是清朝公卿。
由于女童的地位非常低下,她在家庭中遭受封建思想的压迫。
幼时,父亲曾经对她说:“女人可以嫁出去的时候不能太聪明,否则没人娶你。
”这一言论深深地伤害了她的自尊心和个性,成为她后来作品中探讨封建思想、女性地位和婚姻自由的重要主题。
萧红在上海中学读书期间,接触到了现代文学并深受影响,开始尝试写作。
1923年,她考入广州中山大学文科系,正式开始了文学创作,开始用笔名“萧红”发表作品。
二、代表作品萧红的作品风格独特,往往融合了她个人的经历、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和对生命本质的思考。
她的代表作品如下:1、《呐喊》这是萧红的处女作,也是她最具有代表性的作品之一。
该小说集包括11篇作品,主题都涉及到现代城市的生存状态和失落感。
其中《烟草店》、《明天的祖国》、《一件小事》等作品表现了封建旧制度和现代文明之间的冲突,生动地描绘了新时代中国人的现实生活。
2、《红玫瑰与白玫瑰》这是萧红的代表作之一,也被认为是中国现代文学最重要的作品之一。
该小说以“红玫瑰”和“白玫瑰”这两种描绘不同性格的人物为主线,表现了当时社会上阶级矛盾和封建礼教造成的人性悲剧。
小说的结局令人深思,那个物欲横流、人情冷暖的社会,是如何让燕子翩翩飞去?是爱情还是信仰拯救了人性?3、《生死场》这是萧红的第三部小说集,也是她创作生涯中最重要的一部作品之一。
小说围绕着“生死”的主题展开,涵盖了不同的人物形象和不同的生命命运。
小说展现出了生命的意义和价值。
萧红在这部著作中展现了极其丰富而高度的文化修养,同时摆脱了部分作家的社会现象关怀,全情赋予文字的感人肺腑和人生的深刻哲理。
呼兰河传萧红的简介

呼兰河传萧红的简介萧红是中国现代文学的杰出代表之一,其代表作《呼兰河传》被誉为中国现代文学的经典之作。
本文将就萧红的生平和《呼兰河传》进行简单介绍。
萧红,原名谢婉莹,生于1911年,湖南岳阳人。
她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具有重要影响的作家之一,其文学创作涉及小说、散文、诗歌等领域。
萧红的文学创作以描写人民生活为主题,通过对人物形象的刻画和对社会现实的揭示,折射出中国社会的百态,揭示了民间生活的真相,深受广大读者的喜爱。
她的作品不仅具有强烈的社会现实意义,而且充满了浓郁的民族气息和人道主义情怀,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思想深度。
其中,《呼兰河传》是萧红的代表作之一,也是她的巅峰之作。
该小说以东北地区的呼兰江沿岸为背景,讲述了一个家族三代人的生活故事,反映出中国近代农民生活中普遍存在的贫富悬殊、封建礼教等问题。
小说的主人公是叫做“小兵张嘎”的穷租农,故事以追求幸福为主线,生动地展现了他在恶劣的社会环境中摸爬滚打,与天斗地斗的生存历程。
小说深刻反映出中国近代社会的虚伪、无情和黑暗。
文中“小兵张嘎”坚韧不拔、善良而又勇敢,他的形象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成为了中国民间文化中的一个传奇人物。
《呼兰河传》不仅是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更通俗易懂的表达方式也使广大普通读者能够理解其中的深层思想,成为了中国现代文学的经典之作,深受全国各地读者喜爱。
此外,该小说还被改编成电视剧、电影等形式,传播了更加广泛。
总之,萧红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巨匠,其作品以思想深邃、传达民族情感、对人性的洞察和对历史的透视等方面著称,在当代文学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而《呼兰河传》更是代表了作家的文学高度和社会思想的深度,成为了中国文学发展史上的重要里程碑之一。
萧红全集的第二卷回忆鲁迅先生节选的读后感

萧红全集的第二卷回忆鲁迅先生节选的读后感萧红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位伟大女作家,她的作品以其真实、深刻的观察和对人性的深刻揭示而著称。
《萧红全集》是她的代表作之一,第二卷是她回忆鲁迅先生的一部分,通过她的文字,读者得以深入了解鲁迅的人格魅力和他对文学的独到见解。
这部作品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让人对鲁迅更加敬仰,对文学更加热爱。
下面我将分享一下我对这部作品的读后感。
首先,我被鲁迅先生的才华所折服。
在《萧红全集》第二卷中,萧红回忆了自己与鲁迅的交往,她深刻地描述了鲁迅的人格魅力和对文学的独到见解。
鲁迅是一位伟大的文学家和思想家,他的作品深刻地反映了当时社会现实和人们的内心世界,他对文学的热爱和追求卓越的精神都让我深深地敬佩。
在萧红的叙述中,我看到了一个鲁迅先生不断探求真理、不断追求创新的形象,他的才华让人敬仰,也让人感到震撼。
其次,我对鲁迅先生的正义之心和社会责任感深表钦佩。
在《萧红全集》第二卷中,萧红深情地回忆了鲁迅先生对社会的关怀和对中国文学的贡献。
鲁迅以其极具批判性的文学作品和对社会的深刻洞察,揭示了当时社会的黑暗和人们的苦难,他对中国文学和社会的贡献是不可磨灭的。
他的正义之心和社会责任感让我深刻地感受到了他对人类命运的担当,他一直将自己的文学写作与社会现实结合起来,为了提高人们的社会意识和对社会现实的认识,他做出了巨大的努力。
这种正义之心和社会责任感让我深深地感动和敬佩,也让我对鲁迅先生更加尊敬和崇敬。
最后,我觉得这部作品对我产生了一种精神上的启迪。
《萧红全集》第二卷回忆鲁迅先生节选让我深刻地感受到了鲁迅先生的文学造诣和社会责任感,也使我深入思考了文学与社会的关系。
鲁迅先生的作品使我深深地感受到了作家应该具有的社会责任感和正义之心,他的作品让我认识到了文学的力量和社会的现实。
我希望通过阅读这部作品,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鲁迅先生的人格魅力和对文学的独到见解,也能够更好地认识文学与社会的关系。
我相信,通过阅读这部作品,我会更加深刻地认识到文学的力量和文学家的社会责任感,也会更加热爱和尊敬鲁迅先生这位伟大的文学家。
萧红的简介资料

萧红的简介资料萧红(1911年6月2日-1942年1月22日),原名张迺莹,中国近现代女作家,“民国四大才女”之一,被誉为“30年代文学洛神”。
下面就是给大家整理的萧红的简介,希望对你有用!萧红(1911年6月2日-1942年1月22日),原名张迺莹,出生于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呼兰区,毕业于女师大附中,著有《中国文艺工作者宣言》,代表作为《生死场》《呼兰河传》等。
萧红是中国近现代女作家,“民国四大才女”之一,被誉为“30年代文学洛神”。
1935年,在鲁迅的支持下,发表了成名作《生死场》。
1940年与端木蕻良同抵香港,之后发表了中篇小说《马伯乐》和著名长篇小说《呼兰河传》。
1942年1月22日,萧红因肺结核和恶性气管扩张去世于香港。
萧红的生平事迹求学经历1927年秋季,萧红考入哈尔滨市东省特别区区立第一女子中学(现为哈尔滨市萧红中学)。
现为哈尔滨市萧红中学。
在“东特女一中”,萧红除喜欢绘画外,还广泛阅读中外文学作品,校刊上发表过她署名悄吟的抒情诗。
1927年冬,哈尔滨学生联合会组织反对日本在东北修筑铁路的游行,学生们情绪高昂,纷纷请愿。
萧红在这一抗日爱国运动中表现得坚定勇敢,一直站在斗争的最前面。
1929年祖父去世,萧红十分悲痛,因为祖父是她最亲的人。
祖父去世后,她对家庭已没有感情和留恋。
1930年秋,萧红初中毕业。
她不顾家庭反对,在表哥陆舜振的帮助下到北平,进入女师附中读书。
因为没有家庭的支持,不久生活陷入困顿中。
颠沛流离1930年,为了反对包办婚姻,萧红逃离家庭,与中学同学同居怀孕后被弃,困于旅馆。
困窘间萧红向报社投稿,并因此结识报社的萧军,萧红从此走上写作之路,两人一同完成散文集《商市街》。
1931年1月,萧红寒假中离开北平返回呼兰,被软禁在家中。
同年2月底,萧红再次去北平,不久未婚夫汪恩甲追到北平,到3月中旬,萧红与未婚夫一起离开北平回哈尔滨。
此时,汪恩甲的哥哥汪大澄不满萧红去北平读书,代弟弟解除了与萧红的婚约,引发萧红的不满,萧红到法院状告汪大澄。
谈萧红的文学史价值_为萧红诞辰百年而作

( 吉林大学 文学院 , 长春 130012)
216
想来源上讲 , 应该说萧红自觉的启蒙意识的主体并不 是源 自于鲁迅 , 而更多是从自我的精神结构中衍生出来 的。鲁 迅的国民性话语主要是西方文 化价值参照下的自我反思 , 而萧红文学的文化 批判力 量更多是 来自来 于对 地域性 文 化背景和战争状态 下人的 麻木、 卑微、 粗鄙 的生 活形态 的 强烈体认。如果说鲁迅的启蒙 是一种文化实践的话 , 萧红 的文化批判视角则是 一种生命实践。相对于文化实践 , 生 命实践虽然缺少思想的光辉和 理性的深度 , 但却充满 了日 常经验 和 个 性感 受 , 更 具 细节 与 生命 力。 呼 兰 河 传 、 生死场 、 马伯乐 等作 品显 示了 萧红生 命实 践特征 的 启蒙思想的鲜明特征 。萧红 在 五 四 退潮之 后仍然以 一 种独特的姿态坚守在 启蒙的行列 , 实属难能可贵。 萧红的地域性书 写是中国 现当 代文学 史上 一个非 常 重要的地理坐标。地 域文化 是文学 扎根民 族文 化特定 形 态 , 挖掘民族潜能 , 拓 宽文学 想象边 界所凭 借的 一种有 效 的手段与途径。在中国现代文 学的发展过程中 , 由于 域外 文化的冲击而引发 的思想 解放潮流 和外族 入侵 而引发 的 救亡图存思潮的强 势制导 , 文学 创作一 直呈 现出 整体性、 潮流性的特征 , 文学的时 代精神 挤压了 地理 表达 的空间。 虽然现代文学中不乏乡土文学 , 但乡土世界往往成为 现代 意识和政治观念考察和反思的 对象与模本 , 地域景观 的复 杂性和丰富性多被 遮蔽。萧 红在作 品中处 处流 露自己 熟 悉的乡野经验与边 地记忆 , 对东 北地域 的原 始风 光、 方言 俚语、 民俗事象 , 以及 生活化 的地域 生命形 态给 予系统 而 全面的描绘 , 努力发掘既封闭保守又粗狂坚韧的东北 文化 的精神品格 , 充分凸显了身处本土地理文化情境之中 的主 体性的审美文化反应 。以萧 红为首 的 东 北作家 群 在 中 国现代文学史版图上的崛起 , 很大程度上改变了新文 化和 新文学发展中南方 籍作家 挑大梁和 东北文 学发 展滞后 性 的尴尬局面 , 使东北文学在新文学史的地理分布上获 得了 一席之地 , 并对其后的东北地域文学的创作起到原型 和示 范的作用。 萧红文学的女性 意识在 文学 史中 独具一 格。女性 主 义是中国现代文学 发展过 程中一个 无法忽 视的 文学史 现 象。它是在中国文化 现代性 转型过 程中借 助西 方的人 格 觉醒和个体尊严等 现代思 想力量孕 育而成 的追 求女性 思 想独立和精神自由 的性别 权力意 识。女性 主义 思潮使 文 学创作出现了独具女性特征的 伦理内涵、 审美气质和 价值 机制 , 拓展了文学价值和审美表现的空间维度。摆脱 男性 权力的历史制约 , 维护女 性尊严 , 寻 求女性 解放 是萧红 文 学创作的一个 显在 的价 值追 求。在 小 城三 月 中 , 萧 红 通过对 林黛玉 式的 人物 翠 姨 的塑 造 , 将边 域小城 中 追求婚姻自由 , 摆脱父权枷锁的女性心理世界诠释得 淋漓 尽致。 手 中 , 萧红 以第 三人 称视 角叙 写了 边缘 女孩 王 亚明被排斥 , 无法获得自 尊与安 全感的 生存 处境 , 这种 处 境恰是女性在男权社会金字塔 底部真实境遇的贴切转喻。 萧红不但极力揭示两性秩序和 权力等级中性别的不平等 , 而且在文字中还努力 回避女性之于男性的感情。在 北中
文学史关于萧红的评价

一、《中国现代文学史(二)》唐弢主编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11月版关于萧红的篇章:252—253 一页多些。
萧红(1911—1942)的中篇小说《生死场》也出版于一九三五年。
这本作品真切地反映了东北人民沦陷前后的生活,正像鲁迅在序文中所说的,“它是北方人民的对于生的坚强,对于死的挣扎”的一幅“力透纸背”的图画。
小说的前十章描写沦陷以前的东北:在哈尔滨附近的广大农村里,“人和动物一起忙着生,忙着死”;农民们把耕田的老马送进屠场换来两块纸币,随即全被地主夺走;人民试图用自己的力量惩罚那些吸血的剥削者,但得来的却是监牢和更沉重的灾难;年轻的一代牢牢记住亲人惨死的仇恨,随时准备索还血债;疾疫伴随饥饿夺去人们的生命,威胁着每一个活着的人。
自第十一章以下,描写日本帝国主义侵占东北后广大人民的苦难和斗争。
他们“生是中国人,死是中国鬼”。
在斗争失败后,他们认识到只有再组织起来去当革命军,才是正确的道路。
于是辞别残破的家乡,走向更艰苦、更漫长的路程。
作品没有一条贯穿全局的故事线索,它只是许多生活画面的连续。
因为作者观察的深入和笔致的细腻,在明丽的画幅中含蕴着感人的力量。
在民族矛盾迅速上升为主要矛盾的历史条件下,没有因此忽视阶级矛盾,从而真实地写出了东北人民在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双重压迫下的深重灾难。
这是小说的可贵之处,也是小说胜过同一时期不少同类作品之所在。
继《生死场》之后,萧红还写有《旷野的呼喊》、《手》、《小城三月》(短篇)、《马伯乐》(中篇)和《呼兰河传》(长篇)等。
其中如《手》通过一个染匠的女儿在学校里因为一双黑手受到歧视的故事,有力地批判了资产阶级的学校教育。
作品构思既巧,描写亦复深婉动人。
写在抗日战争时期的《呼兰河传》在过去生活的回忆里表现了作者对于旧世界的愤怒,但也流露出由于个人生活天地狭小而产生的寂寞的情怀。
萧红还有以“悄吟”的笔名发表的散文集《商市街》和《桥》,内中也不乏优美之作。
二、《中国现代文学史》江苏人民出版社北京大学南京大学等《中国现代文学史》编写组编写1979年版有关萧红的篇目324页—326页大致两页多些本书客观的介绍了萧红的身世和文学代表作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萧红对中国文学及历史的贡献
发表时间:2009-06-26T14:47:16.200Z 来源:《戏剧之家》2009年3月第3期供稿作者:葛洪伟[导读] 萧红是现代中国一位伟大的平民作家。
说她伟大,是因为她在短暂的一生中,创作了一百多万字的有价值的文学作品。
萧红是现代中国一位伟大的平民作家。
说她伟大,是因为她在短暂的一生中,创作了一百多万字的有价值的文学作品。
萧红说过,文学就是跟人类的愚昧作斗争。
穷人和女性作为外视角,落在作品的题材、人物和故事上面;而作为内视角,则表现为作者的道德立场、思想和情感的倾向性。
萧红完全自觉地站在受难的穷人和妇女一边,暴露权势者,反抗“男权中心社会”,控告世界的不义。
但是,当她批判穷人和
妇女的愚昧和残酷时,那充满愤怒的目光中,却又是含了哀悯的。
她清楚地知道,使穷人和妇女的人性劣质化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在立场上,她作了必要的倾斜。
她直接介入中国农村的黑暗现实,没有距离,没有创作家的所谓“美学观照”,她把自己也燃烧在那里面。
即便是女作家,在写作中也未必一定用女性视角观察和处理生活。
女性视角的运用,需要具备自觉的女性意识或女权意识。
比如张爱玲,虽然在她的小说中,也有不少女主角,但是在叙述的时候,她是冷静地旁观着的,使用的是“第三只眼”。
像萧红这样兼具了穷人与女性视角的“复眼”者,在中国现代作家中,恐怕是唯一的。
萧红的自由的风格,表现在她对社会和人生悲剧的诗性书写上。
悲剧紧贴着她的肉身。
她的大小作品,始终保持着饱满的“原始激情”。
萧红的这份激情,无疑地同她敏锐的感觉有关,其中突出的是痛觉。
正是持续的疼痛,使她的情绪和情感,带上了一种苦难性质,故而在颜色、比重、速度、形态方面有了异常的改变。
她把所有这些主观的东西,在自由叙述中重新植入被创造的世界,从而深化了她的悲剧主题。
她那部最具影响力的作品《生死场》就是鲜明的一例。
《生死场》写于1934年。
萧红二十来岁在哈尔滨开始了她的文学生涯。
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日本人大约半年之内占领了东北全境,萧红作为难民离开东北往内地跑。
1934年萧红和她的伴侣萧军来到青岛,萧军在这里写《八月的乡村》,《八月的乡村》是直接写抗战活动的小说,萧红在这里写《生死场》。
两本书写完之后就寄给了鲁迅。
鲁迅看了很欣赏,经过不太长的周折就帮他们在上海出版了。
书出版的时候,萧红萧军本人已经到了上海。
“九·一八”事变以后,中国社会抗日情绪非常强,不太夸张地说,全国都在关注东北的命运。
在这种情况下,对于《八月的乡村》和《生死场》,大家把注重点都集中到了作者的独特身份(东北人)、作品的独特地域(东北)和独特情绪氛围(抗日)上,两部小说都被定位为抗日小说,两位年轻的作者一下子名声大振,享誉全国。
《生死场》就以这种方式得到了广泛传播。
笔者认为《生死场》主要不在于写抗战。
《生死场》一共七八万字,如果看成八万字的话,前面的三分之二大约五万多字内容与抗战毫无关系。
“九·一八”之前的十来年,约1921年前后,这个时期东北两个村庄的老百姓是怎么样过日子的,怎么样地生病,怎么样病了没钱看医生,怎么样地死亡,怎么样贫穷得养不起孩子只能把孩子摔死……全是写的这种东西,这是前面三分之二的内容。
简单来说,就是写老百姓的生、老、病、死,这体现了萧红最深切的人生感触。
萧红作为一个难民逃到了关内,回望备受异族蹂躏的故乡和比平时更加苦难深重的父老乡亲,她意识到自己的文学作品应该担负起某种与时局有关的责任,对日本侵略者进行谴责和控诉,表达一个具有亡国之忧的人收回故土的愿望。
另外,萧红在学习文学创作的过程中,受到萧军、舒群、金剑啸这几个人的影响。
舒群、金剑啸都是共产党员,萧军也是左翼倾向很明显的人。
他们的影响也会使得萧红的创作有时候主动向左联的文学主张靠近。
于是我们看到,她笔下的这帮普通老百姓,他们生老病死的过程突然发生了某种变化,日本人占据村庄以后,他们的生活便多了一个内容:反抗日本人。
在写作中,萧红大胆地打破传统的写实的方法,而采取一系列颇类现代主义的手法,主要表现在内倾的、断裂的、碎片化的处理上面。
她的《生死场》并不像写实主义小说那般的将生活系统化和戏剧化,它们是反完整的,具有很大的随意性。
而彼此间并没有廊庑相连。
故事无中心,无主角,甚至于无情节。
没有一个人物是支配性的,支配的力量惟在命运的逻辑本身。
《生死场》之后,萧红已经成为一位具有鲜明的个性主义、人道主义和女性主义倾向的作家。
在当时,国家意识形态因为民族战争的兴起而得到进一步的加强,政治代替文化,救亡代替启蒙,阶级性代替人性,宣传代替艺术,在这种语境的支配之下,萧红作品的价值不可能被充分认识。
在文学史教科书里,她书中的丰富的人性内容和非主流倾向被遮蔽了。
作为存在者,萧红有理由无视所谓的“文学史”的存在,而仅仅属意于她的文学,它的潜在的意义和价值,就在于:人道主义与自由。
这是最高的,因而也是最为宝贵的文学品质。
她对文学和历史的贡献也是独一无二的。
责任编辑王庆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