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9月,济南泉·城文化景观申报世界文化景观遗产
济南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文物保护利用工作的实施方案的通知

济南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文物保护利用工作的实施方案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济南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公布日期】2021.06.09•【字号】济政办字〔2021〕28号•【施行日期】2021.06.09•【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文物及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正文济南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文物保护利用工作的实施方案的通知各区县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单位):《关于进一步加强文物保护利用工作的实施方案》已经市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
济南市人民政府办公厅2021年6月9日关于进一步加强文物保护利用工作的实施方案为认真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文物保护利用改革的若干意见》(中办发〔2018〕54号)、《中共山东省委办公厅山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强文物保护利用改革的实施方案〉的通知》(鲁办发〔2019〕21号)和《山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文物保护利用工作的若干措施的通知》(鲁政办发〔2021〕8号)精神,进一步加强我市文物保护利用工作,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总体要求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物工作系列重要论述精神,坚持新发展理念,统筹推进全市文物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加快推进“文化济南”建设。
力争到2025年,文物依法保护利用水平明显提升,博物馆公共文化服务能力显著提高,文物机构队伍进一步优化,文物安全形势明显好转,社会力量广泛参与,文物保护成果更多更好惠及民众,文物工作在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促进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和建设“文化济南”中的重要作用进一步彰显,文物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初步实现。
二、主要任务(一)实施文明探源考古工程。
1.落实国家文物保护利用重大战略。
积极参与国家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和考古中国重大项目研究。
关于济南的判断题

关于济南的判断题一、济南是山东省的省会。
答案:正确。
济南是山东省的省会城市,也是山东省的经济、文化、科技、教育和交通中心。
二、济南拥有“泉城”的美誉。
答案:正确。
济南拥有“泉城”的美誉,因为济南拥有众多著名的泉眼,如趵突泉、黑虎泉、珍珠泉等,这些泉眼为济南带来了独特的自然景观和丰富的水资源。
三、济南的泉水是世界文化遗产。
答案:正确。
济南的泉水是世界文化遗产,2019年,济南市17个景区列入《山东省第一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四、济南的趵突泉是中国四大名泉之一。
答案:正确。
趵突泉是济南著名的旅游景点之一,也是中国四大名泉之一,以其独特的自然景观和丰富的文化底蕴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游览。
五、济南的千佛山是中国著名的佛教圣地。
答案:正确。
千佛山是济南著名的旅游景点之一,也是中国著名的佛教圣地之一,拥有众多的佛教文化遗产和寺庙建筑。
六、济南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商代。
答案:正确。
济南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商代,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源地之一。
在历史上,济南曾经是齐国和鲁国的交界处,也是中国古代文化的代表之一。
七、济南的特产小吃包括煎饼。
答案:正确。
煎饼是济南著名的传统小吃之一,以其香脆可口的口感和丰富的营养价值受到了广泛欢迎。
八、济南的交通以公路和铁路为主。
答案:正确。
济南是中国的重要交通枢纽之一,公路和铁路交通十分发达,有多个高速公路和铁路干线经过,方便了人们的出行和物流运输。
九、济南的夏季气温较高。
答案:正确。
由于济南地处平原地区,夏季气温较高,有时会出现高温天气,但通常不会过于炎热,因为济南夏季的降雨较多,空气湿度较大,可以缓解高温对人们生活和工作的影响。
中国古典园林发展中“泉”多重形象的建构与启示

齐鲁艺苑㊀山东艺术学院学报㊀2023年第4期㊀总第193期QILUREALMOFARTS(JournalofShandongUniversityofArts)doi:10.3969/j.issn.1002-2236.2023.04.010中国古典园林发展中 泉 多重形象的建构与启示孟㊀翔(山东建筑大学风景园林科学研究中心㊁风景园林遗产保护与资源评价研究所,山东㊀济南㊀250101)㊀㊀摘㊀要:在中国古典园林的发展历程中,由于不同历史阶段㊁不同园林类型中 泉 的利用方式, 泉 大致呈现出生活之泉㊁园林之泉㊁文化之泉三种形象,显示出文人审美的主导地位㊂其中, 坐雨观泉 的理水手法,是 泉 在自然世界中的多种样态及理想化后对其它水体产生的园林形象㊂而 西湖冷泉 则是 泉 从自然现象与资源向意象转化的文化形象㊂济南泉文化景观建设,应该依据亲近人与自然,链接中华传统泉文化大背景加以建设与改造㊂关键词:泉;中国古典园林;坐雨观泉;西湖冷泉中图分类号:TU986.1㊀㊀文献标识码:A㊀㊀文章编号:1002-2236(2023)04-0064-06㊀㊀济南泉水及聚落样本作为重要的自然与文化遗产,是济南乃至山东发展文旅融合的重要资源㊂由济南及其古城冷泉利用系统作为人与稀缺天然泉水资源紧密链接的聚落样本,在全国乃至世界范围都是独树一帜的㊂伴随济南城市发展,围绕济南泉水进行的园林建设从未中断,以文人㊁祭祀㊁市井三种文化类型为核心,形成了相互交融的丰富的园林与景观建设实践,但现今存在遗存较少㊁建设不足等问题㊂如今在济南 泉㊃城文化景观 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我国将发展 文旅融合 作为发展文化产业㊁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手段的双重背景下,对于作为文化背景的中国古典园林中 泉 的理论与实践进行研究,对明确自身特色㊁链接文化背景㊁指导新时期的园林与景观建设具有重要意义㊂一㊁以 泉 为核心的中国古典园林景观实践及其审美取向中国古典园林中与 泉 有关的园林与景观实践包含五种类型:私家园林㊁皇家园林㊁寺观园林㊁祠庙园林㊁公共园林㊂其中与 泉 相关的园林建设中,最为重要的是私家园林的建设,不仅贯穿了各个历史时期,也对其它园林类型在审美取向等方面产生了重要影响㊂私家园林在形成初期,是文人追求 隐逸 情怀在园林实践方面的一种具体表达㊂在唐代,私家园林在选择具有天然泉水景观与资源的基址的基础上,并无明显的人工建设的记载,包括围绕泉水所进行的相关装饰及建筑等,而是保持了泉水原始的自然形态㊂宋代则稍有重视, 董氏西园 中则以人工在泉水周边种植了荷花;叶梦得在介绍 叶氏石林 时则重点介绍了东㊁西两侧的泉水及其形成的天然水系,以及与泉水相关的生活细节㊂这与园林发展初期更为重视泉水的功能性, 隐逸 情怀表达较为朴素,以及园林整体规划方面对泉水景观与资源的重视程度不足有关;另外,也与相对应的水㊁石处理技法,相对于中国古典园林中后期而言水平较低有关㊂文人对自然风景的欣赏仍停留在相对质朴的初级阶段㊂但是这一状况,在以文人审美为导向,商品经济发展带来的市井文化影响的私家园林发展成熟期之后被打破,并且逐渐趋于内向㊁精致㊂私家园林发展至明代,开始集㊃46㊃收稿日期:2022-12-06作者简介:孟翔,男,博士,山东建筑大学艺术学院讲师,硕士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风景园林遗产保护与资源评价研究㊂基金项目:本文系山东省社会科学规划项目 乡土文化遗产传承与旅游共享式发展研究 (20CLYJ54)的阶段性成果㊂中国古典园林发展中 泉 多重形象的建构与启示/孟㊀翔中于经济富庶且政治安定的江南地区㊂这时 掇山理水 技法趋于成熟,天然泉水与周边装饰㊁建筑的互动得以增加,其所形成的自然或人工水系也成为了园林中的重要点缀㊂例如 休园 中围绕泉水模仿自然造就了形式丰富的水体,塑造了江南水乡的趣味; 拙政园 (明代 拙政园 ,与现今 拙政园 建设有所不同)在 玉泉 旁建置了 嘉实亭 ,有模仿㊁缩小自然山水之意; 寄畅园 则直接引入了相邻的 惠山泉 ( 天下第二泉 )泉水,被王穉登‘寄畅园记“评价为其园林建设中最成功的一项㊂[1](P173-176,292)这与明代园林建设相关理论著作的集中出现,在时间上是吻合的㊂发展至清代,园林建设更为隐晦㊁精致,例如 网师园 中的 涵碧泉 处于园中一隅,且较为幽深,客观上对整体园林建设的影响不及前代园林㊂值得注意的是,早期 泉 仅指天然泉水,后期随着园林建设数量的增加与城市园林的发展,天然泉水难寻又需攀附古意,故又将私家园林中不见源头甚至以人工建制而形成的小型水体也称为 泉 ㊂与 泉 相关的皇家园林的建设,数量上仅次于私家园林,但在规模上更加宏大㊂除唐代的华清宫外,皇家园林的有关建设基本集中于北京及周边地区,且与北京城市建设中的供水系统建设息息相关㊂北京地区的皇家园林建设萌芽于辽㊁金时期,初期依托于玉泉山㊁香山的寺观园林,体现了早期园林对天然泉水景观不做过多修饰的特征㊂元代,随着北京城市供水㊁漕运需求增加,开始正式开发城西北郊玉泉山泉水㊁昌平神山白浮泉水,对北京城市的湖泊㊁河道进行补给㊂[2](P357)明代,北京城市周边园林数量虽多但缺乏整体规划,城市周边泉水景观与资源在园林建设方面与清代尤其是中后期相比规模较小㊂清代初期,清代皇家园林基本继承㊁统筹了明代遗留的皇家园林及私家园林遗存,并且在其基础之上加以修缮,但是所形成的新的园林建设规模依然有限㊂清代中后期开始了大规模的皇家园林建设,此时的皇家园林建设不再满足于前期对单一或小规模集群的泉水景观与资源的开发,而是着手于 玉泉山水系 万泉庄水系 两个泉水景观与资源集中的水系(包括湖泊㊁河流)进行总体开发,从而形成了规模宏大的皇家园林集群㊂其中体现出了中国古代封建王朝发展至顶峰时期,其皇家园林特有的宏大视野;另一方面也与作为统治者㊁属于游牧文明的满族对自然风景的理解,与属于农耕文明的汉族相比较维度上更为广阔有关㊂与 泉 相关的寺观园林㊁祠庙园林,因为距离城市较远,客观上在人工建设方面具备更高难度,选址方面也对自然风景的优美与否依赖较深㊂除园外环境普遍较为良好外,园内天然泉水景观与水资源利用情况,可以简单地分为两种类型㊂其一,生活用水为主,泉水造景为辅,以大觉寺㊁潭柘寺为代表㊂就是将园内或由园外引入的泉水作为生活用水,辅助形成较为简单的景观,或是利用地形落差以塑造声景,并且以泉水补给寺观中处于核心景观位置的水景,如放生池等,展现出一定的生活气息与文人园林中的水景处理手法特征㊂其二,泉水造景为主,生活用水为辅,以晋祠为代表㊂晋祠将天然作为 晋水 河流水源的 难老泉 等泉水直接与总体布局㊁建筑建设相结合,形成丰富的人工园林建设,凭借古代无法判断天然泉水的来源而形成的神秘色彩,以烘托祠庙气氛㊂综上所述,文人主导的私家园林建设奠定了中国古典园林的审美趋向,并在漫长的发展历程中探索出了一系列从围绕自然到模仿自然的设计手法,与同期其它类型的文艺创作一同扩展了 泉 的艺术形象㊂皇家园林早期以泉水为水源补给,中后期则逐渐出现了大量围绕文人审美,或直接模仿江南地区文人园林㊁风景名胜区进行的园林创作㊂因此 泉 的皇家园林建设呈现出两个方面的特征:宏观方面,由于整体园林建设规模较大,致力于将规模较大的天然泉水开拓成为河㊁湖等大型水体,直接与 泉 相关的园林建设规模相对较小,没有将其作为园林建设的核心㊂微观方面,出于对江南文人私家园林审美意趣的模仿,与 泉 有关的园林建设中的一部分,展现出较为精致的特点㊂寺观园林㊁祠庙园林㊁公共园林由于自身需求及受到文人文化的影响,其在建立初期便致力于将基址选择在自然风景秀美的地区,或致力于塑造贴近自然风景的园内景观,在天然泉水景观与资源的利用方面,较之被㊃56㊃㊀齐鲁艺苑㊀山东艺术学院学报㊀2023年第4期㊀总第193期文人的审美观念所主导的私家园林而言,也并无更多创新(部分仅在泉眼泉池建设方面以形态㊁雕塑等烘托神秘气氛)㊂由此可见,文人文化背景下形成的审美观念,在中国古典园林中占据了主导地位㊂而贯穿私家园林㊁皇家园林㊁寺观园林㊁祠庙园林㊁公共园林这五种类型的中国古典园林中与 泉有关的园林与景观实践的,其一是以 坐雨观泉 为特征的造景手法的有效运用, 水 的妙用使得园林景观呈现出自然动态之美;其二是以 西湖冷泉 为代表的文化赋能的价值延伸,文化赋能使得园林景观资源增值㊂深入理解并借鉴 坐雨观泉 西湖冷泉 对推进济南泉水园林建设和泉文化建设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㊂二㊁与 泉 相关的具体 理水 技法和以 泉为核心的经典意象建构(一) 坐雨观泉 : 泉 作为中国古典园林中的一种造景手法作为以自然风景为指导的中国古典园林,在认知初期便将体量最为显著的 山 水 作为自然风景的主体,用以指代自然万物㊂因此对自然风景中的 山 水 关系最为重视,并在园林中引申为 石 与 水 的应用㊂在前期对自然山水从模糊到具象的认知阶段之后,随着作为园林创作主体的文人㊁工匠等职业的成熟,用以模仿自然山水的园林中的水㊁石关系处理技法也相对应地成熟起来㊂园林技法中水㊁石关系处理的成熟,表现之一便是明代以计成‘园冶“为代表的一系列园林理论著作的出现㊂‘园冶“中将以石块堆叠成各种形状称为 掇山 ,并将水㊁石关系处理一起置于 掇山 部分中,也可见水㊁石关系相互依存的关系,在园林建设中已经成为一种共识㊂因此中国古典园林研究中常将 掇山 与 理水 并置,称为 掇山理水 ㊂ 坐雨观泉 一词便出自‘园冶㊃掇山㊃瀑布“㊂坐雨观泉 中的 泉 ,指的并非自然风景中的天然泉水,而是指代雨水或雨水聚集成的小池㊂被称为 泉 也许与其同为来源不可查明的水源,并且汇聚之后可以形成与 泉 相似的视觉景观和声音景观有关;也有可能与其施工之时所塑造的假山顶部汇聚雨水的小池有关㊂在计成‘园冶“前,文震亨的‘长物志“便已出现将雨水称为 泉 的说法(传‘长物志“成书于1621年,‘园冶“成书于1635年)㊂在‘长物志㊃卷三㊃水石“中,文震亨将雨水称为 天泉 ㊂在同一章节中,也有对于将 天泉 引入园林形成瀑布景观的 理水 技法:将竹子劈砍成长短不一的竹片,放置在可以承担房檐雨水滑落的位置,将竹片相连后藏在石头的缝隙中㊂在竹片的尽头将石头堆叠放置成假山,假山上面开凿成小型水池储水,下面放置 石林 ,下雨时便可让 飞泉 形成如天然瀑布一样的视觉景观与声音景观㊂文震亨还提到可以从山顶小池蓄水,客人来时打开闸门释放储存好的水从而形成瀑布景观㊂[3](P68-69)在‘长物志“后出现的‘园冶“中,也出现了将雨水称为 泉 的说法㊂在‘园冶㊃掇山㊃瀑布“中,瀑布的建置方法如同前文中依墙壁而堆叠的 峭壁山 一样㊂首先要看园林中是否存在高楼的屋檐,在下雨时承接雨水作为水源㊂然后在高处构筑沟渠将雨水引至墙顶,再将雨水从墙顶引到依附于墙壁堆叠而成的 峭壁山 山顶,将水注入山顶储蓄水源的小池,在小池边缘一侧开凿出口㊂下雨时,雨水满溢后从出口顺流而下,便形成了瀑布㊂否则雨水随意流淌,不能形成瀑布一样的景观㊂这就是 坐雨观泉 的含义㊂[4](P370-371)‘长物志“与‘园冶“创作时间相近,两者都对如何在园林建设中,怎样利用雨水为水源,以建筑与叠石而成的假山作为媒介,从而模仿自然风景中的瀑布进行了论述㊂虽然文震亨在‘长物志“中的论述更加详细,但两者对于园林中瀑布的做法理解基本一致㊂首先水的来源都为雨水( 天泉 );其次利用建筑物屋顶或墙顶屋檐承接雨水;再次在假山顶开凿小型石池储存雨水,并在一侧开凿出水口;最后利用高度差异形成自然落水,构成模仿自然风景中瀑布( 飞泉 )的景观㊂两者对园林建设中模仿瀑布的水㊁石处理方法相似,不排除互有借鉴的可能,在一定程度上说明这是一种常规的园林设计手法,并且总结出了相类似的实践经验㊂文震亨最后强调了平时在池中蓄水,有客人游览时开闸放水形成瀑布景观也是可行的,但以更多的人工刻意而为,远不如雨水更加自然㊂计成也在 掇山 文后强㊃66㊃中国古典园林发展中 泉 多重形象的建构与启示/孟㊀翔调了 野致 ,即展现自然野趣对于园林建设的重要性㊂由此可以看出, 泉 在漫长的文化发展史中,从纯粹的自然资源或现象,被提炼为一种带有神秘色彩, 只闻其声,见其流,而不见其源 的文化意象,随自然界中水体的多种形态( 天泉 飞泉 )而被赋予到更多不知其源头且与水有关的自然现象之上㊂甚至有指代所有具备相似特征的自然水体的倾向㊂文人作为主导园林审美和创作的主体,在将 泉 作为一种高度理想化的水的形象的同时,在现实世界开创了极具想象而又切实可行的实现手法,将园林视为处于世俗社会中的个体对于自然风景的追求的一种折中方式,体现了将自然风景视为园林建设的最高美学来源的基本原则㊂(二) 西湖冷泉 : 泉 在中国古典园林中的一种典型意象西湖冷泉 作为一处历史悠久的风景名胜区,位于杭州西湖西北侧的灵隐山中㊂其中构成自然景观核心的天然泉位于灵隐寺西南处,泉水流至灵隐寺前形成水池㊂相传因为附近曾有 暖泉 ,因此以其相对较低的水温而称其为 冷泉 ㊂[5](P157)泉水顺着山势向下流淌,形成溪水,最终流入西湖,成为西湖最大的天然水源㊂唐代中期冷泉池上修建了 冷泉亭 ,作为观赏周边天然风景的最佳位置而备受推崇㊂从唐代起,历代文人围绕 冷泉 创作了众多文学作品㊂ 西湖冷泉 作为一处以天然泉水为核心的风景名胜区,不仅对西湖风景名胜区的形成起到了重要作用,也对中国古典园林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㊂唐代作为 西湖冷泉 景观形成的重要时期,其形成过程可以看到魏晋南北朝时期古代社会对自然风景的第一次探索高潮的影响㊂作为 西湖冷泉 形成的重要节点,冷泉亭修造于唐代中期,但是,旁边的灵隐寺修建时间更早㊂灵隐寺建于东晋咸和元年(即326年,魏晋南北朝时期),是印度僧人慧理为传教所建㊂因为周边自然风景优美,以为是神灵隐居的地方,因此建立寺院,取名为 灵隐 ㊂[6]此后 西湖冷泉 在唐代㊁宋代的两次集中发展,都与文人探访灵隐寺有关㊂其中包括对西湖风景名胜区建设起到重要作用的白居易(西湖为纪念他将 沙堤 改称为 白堤 )㊁苏轼(于西湖建 苏堤 )㊂由此可见,自然风景的优劣对寺观㊁自然与人文融合所形成的经典风景名胜区都起到了决定性影响㊂在历代文人对 西湖冷泉 的欣赏中,最初的动机是躲避夏天的高温㊂利用天然泉水,及周边山林带来的较低的温度消解夏天的炎热㊂唐代文人白居易写作文章‘冷泉亭记“,其中评判了 西湖冷泉的风景,称他 爱其泉渟渟,风泠泠 [7](P944),表达了游览时看到泉水缓缓流动,感受风清凉舒适的愉悦㊂白居易为亭子题写了 冷泉 二字,而后宋代苏轼在后面添加了 亭 字,从而形成了后代文人前往探访并写作诗文的潮流,主题大多集中于赞美风景和怀念古人㊂在 西湖冷泉 中 冷泉 的核心地位被确立之后,其周围的自然风景都受到了一定程度的重视㊂不远处的 飞来峰 因其石壁颜色奇特,以及攀附其上的植物因季节变化而衍生的色彩变化成为一处重要的风景构成要素㊂[8](P5)除了对自然山水及植物的欣赏之外,还有对动物的欣赏㊂周边常有人听见猿猴啸叫,相传为宋代僧人豢养,常聚于山下池边㊂因此 冷泉猿啸 与冷泉山水一起被评定为杭州 钱塘十景 之一㊂在自然风景为主导的景观之外,还有人工产生的景观,例如 冷泉放闸 ㊂宋代建成水闸,每逢大雨之后溪水暴涨需要排泄洪水时,便形成了如同 雪山 霹雳 一般的视觉景观和声音景观㊂[9](P1102)由此可见, 冷泉 展现出的景观占据了五感中的视感㊁听感㊁触感,其带来的凉爽感受触发了文人的创作热情,则是其独树一帜的重要原因㊂与其相关,一贯与自然风景相比不受青睐的人工水利建设(水闸)也被作为一种美好的景观而被频繁写入诗文当中㊂除了围绕天然泉水 冷泉 所产生的多样自然风景探索行为,和自然与人文交互而建成的经典风景名胜区之外, 西湖冷泉 对中国古典园林,特别是南宋时期的皇家园林的发展也产生了重要影响㊂南宋迁都杭州(临安)后,南宋皇帝在对周边自然风景的探访中,形成了对 西湖冷泉 风景的喜爱㊂这种喜爱被延续至皇家园林中,形成了南宋主要皇家园林 德寿宫 中对西湖风景的模仿㊂ 西湖冷泉㊃76㊃㊀齐鲁艺苑㊀山东艺术学院学报㊀2023年第4期㊀总第193期作为西湖风景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为其模仿,包括模仿 冷泉亭 而建的 冷泉堂 ㊂[10](P292)南宋皇帝与文人官员创作了许多诗歌赞颂皇家园林中模仿 西湖冷泉 的部分㊂甚至创作于南宋时期的一幅‘水殿招凉图“其内容也被认为是描绘的南宋皇家园林对 西湖冷泉 的再现㊂[11]由以上可见, 冷泉 作为一种自然形成的水体,以初始而客观的视觉㊁听觉㊁触觉为基础,激发了不同阶层的文学创作,随着文人对景名㊁诗文的题写,周边建筑㊁水利乃至风景名胜区的建设,最终成为一种理想化的符号被再创作于皇家园林中㊂ 西湖冷泉 展现了自然风景如何经历不同发展阶段最终统一于诗㊁书㊁画㊁园林,升华为一种文化符号的过程,符合事物传播与发展的客观规律㊂三㊁ 泉 在中国古典园林中的多重形象与启示由以上中国古典园林中 泉 的发展历程,到园林造景手法,再到园林的经典意象,三个不同角度,我们可以形成中国古典园林中 泉 三重形象的概念㊂其一, 泉 作为一种自然资源或现象,最早为人所重视是因其作为较为洁净的自然水源可以供给人的生活所用㊂这种发源于基本生存需求的概念被带入早期园林中㊂无论私家园林或皇家园林都更为重视其功能性,从质朴的探寻与建设方式可观其端倪㊂其二,受到早期自然崇拜的影响, 泉作为水的源头却不见其来处,被赋予了一定的神秘色彩㊂这在中华传统文化大背景中, 泉 从地下涌出的水的基本概念,被延展至可指代更多不知其源头类型的水,并为新命名的水体附带上了洁净的原始印象㊂并在以自然景物比喻人的品行时,成为纯净高洁的代名词㊂其三, 泉 形成了喷涌㊁汇聚㊁奔流的不同形态,其形㊁声㊁色等特征为文艺作品所记载,再复现于园林之中,影响了园林初始的选址㊁规划和具体景观的塑造㊂在传播介质与人工水平较低的古代社会,园林既受制于此也成就于此,为接续的审美与创作留下了更为广阔的想象空间㊂2020年山东省委㊁省政府对济南提出了打造科创济南㊁智造济南㊁文化济南㊁生态济南㊁康养济南的目标定位,全面提升济南泉水园林建设和泉文化建设水平是文化济南的应有之义㊂济南泉眼之多㊁泉水涌量之大㊁水质之优,世界上没有哪一个城市可与之相媲美㊂据统计,仅古城区2.6平方公里范围内,泉水正常日喷涌量就多达30万立方米㊂由以上功能之 泉 ㊁园林之 泉 ㊁文化之 泉 回看济南泉水及其园林景观㊁文化景观可以发现,济南的泉水景观尚需续建,泉文化的赋能与挖掘尚需加强㊂借鉴 坐雨观泉 西湖冷泉 的建设理念,应在今后的建设与改造中采取以下原则㊂(1)针对申遗核心的济南古城冷泉利用系统的独特性,处于城市与村落中的泉水,目前存在游览区域面积较小,空间连续性差,游览活动种类较少,游客与泉水互动方式单一等问题㊂针对这些问题应当保留泉水聚落原初的功能性,使其可饮可亲,可游可居:尽可能使泉水达到饮用标准;在园林与景观设计中增加水道数量,创新水道设计手法,扩展人与泉的多种交互方式;在现有的泉水夜游的基础上探索全域㊁全时的游览方式;充分利用现有民居或其它类型空间,探索民宿等多种契合传统街道环境的体验为主的经营模式㊂同时保留其它在漫长发展过程中与人的生活交互而成的文化积淀,从而展现 泉 城 相生的独一无二的聚落文化特征,应当居于建设㊁改造原则的首位㊂在建设之时重视人的 尺度 ,建立人与自然的亲密关系,既符合历史实际与传统文化中崇尚自然的审美原则,也易于迎合如今文旅融合发展对个体体验的重视㊂(2)历史上济南围绕泉水曾有大量的文人园林㊁私家园林建设,但大多留存不再,随城市扩张湮没在现代街区中㊂目前所建设的园林及建筑大多为上世纪所建,存在考证不足㊁工艺粗糙等问题,无法形成沉浸式的空间感受㊂对于历史遗存较好㊁记载较为完整的私家园林或郊野公园,应尽量考证原址,或是谨慎挑选相类似环境进行复建㊂根据其发展高峰时期所属朝代㊁人物,与记载的园林原貌㊁审美意趣等进行高水平复原,依赖古典园林人工干预程度较低的特点,减少刻意的人工建设,充分发挥自然环境优势㊂另结合历史文本进行周边环境建设,自身或与聚落系统相配合,形成自然基底㊁人工干预与文化特征强弱得当的空间系统,从而展现不同时期的园林特征,以及主体文化与地域交融之后的独特的层次及丰富感受,增㊃86㊃。
主持济南泉城文化景观申遗文本

主持济南泉城文化景观申遗文本济南泉城文化景观是中国山东省济南市的一处重要文化遗产,具有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底蕴。
泉城文化景观是因其独特的喷泉和古建筑群而著名,济南市政府已于2017年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申请将其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下面将对济南泉城文化景观进行申遗文本的主持。
尊敬的各位专家,大家好!首先,我要感谢大家的到来和对我主持此次申遗文本的支持和关注。
济南泉城文化景观的申遗是我们对济南市历史文化的保护和传承的重要举措。
济南是我国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传统。
济南泉城文化景观是济南市最具代表性和标志性的景观之一,它以其独特的自然景观和卓越的建筑艺术而闻名于世。
泉城文化景观的核心是济南的七十二个名泉和众多的古建筑群。
这些名泉分布在济南市内外,或隐于山林,或沿街而建,在济南市的发展和人文环境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这些泉水不仅水质纯净,而且水量充沛,有的还能喷涌数米之高,给人们提供了丰富的水资源。
同时,这些泉水也被使用在济南独特的喷泉艺术中,形成了泉水与建筑相结合的独特景观。
泉城文化景观中的古建筑群也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
这些古建筑群大多数建于明清时期,展示了中国古代建筑的精华和济南市的历史沧桑。
例如,曲阜孔庙、泺源公园、大明湖畔等地的建筑群,代表了不同历史时期的建筑风格和文化精髓,具有重要的历史、艺术和文化价值。
古建筑群与泉水的相互作用,形成了济南独特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吸引了国内外游客纷纷前来观光游览。
济南泉城文化景观在保护和传承方面做出了很多努力。
济南市政府制定了一系列保护措施,加强对泉水和古建筑群的保护和管理,修复和整治了一批古建筑,改善了景区的环境和设施,提升了游客的体验感。
同时,济南市政府还开展了泉水和古建筑的宣传推广,利用互联网和媒体手段打造了泉城文化的品牌形象,增强了公众对泉城文化的认知和认同。
但是,济南泉城文化景观也面临一些挑战和问题。
首先,泉城文化景观的保护工作还有待加强,一些古建筑群的修复和保护工作还没有完全得到落实。
探析济南泉水遗产文化景观价值r及申遗路径

探析济南泉水遗产文化景观价值r及申遗路径卞晨晨【期刊名称】《戏剧丛刊》【年(卷),期】2018(000)010【总页数】4页(P62-65)【作者】卞晨晨【作者单位】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正文语种】中文济南素有“泉城”的美称,济南的历史与泉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泉水文化是济南市的宝贵文化遗产,可以说泉是济南的“灵魂”所在。
在现代化飞速发展的今天,历史遗留下来的宝贵遗产与现代化建设之间的矛盾越来越尖锐。
现在面临的问题是,这些遗产对今天而言到底有没有价值,值不值得我们花费大量精力与财力去保护。
在遗产保护方面,申遗明显是一个有效且必要的路径。
在申报名额有限、竞争十分激烈的背景下,申遗之路并不平坦。
是申报自然遗产还是文化遗产,亦或是自然文化双遗产?路径的选择至关重要。
基于此,本文对泉水遗产的价值及申遗路径做了具体阐述。
一、济南泉水遗产文化景观的特点第一,数量众多。
济南泉水数目之多在中国的城市中是极为少见的。
“齐多甘泉,冠于天下”“家家泉水,户户垂杨”,包括趵突泉、黑虎泉、五龙潭、珍珠泉四大泉群在内,济南拥有“七十二名泉”。
对于泉池的数量,清代沈廷芳曾在《贤清园记》中记载,“旧者九十,新者五十有五”,一共145处。
20世纪下半叶,山东省水文地质队等组织对济南泉水进行了调查,截至1998年,共查出城区139处有名称的泉池,可见济南“泉城”之美称是名副其实的。
第二,水质优良。
济南的泉水贵在“天然”,清冽甘甜、自然纯净。
泉水来自南部山区,各种成分比较稳定,也很少遭到污染。
2011年,山东大学相关专业研究生曾对济南四大泉群的泉水进行实地考察和科学实验,证明了济南泉水中富含大量的微量元素,矿物质非常丰富,对人体很有好处。
第三,景色宜人。
济南泉水因其水质优良,泉水清澈见底,时有游鱼成群嬉戏,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观看。
同时泉畔多植有杨柳,柳泉辉映,别有一番风味。
二、济南泉水遗产文化景观的价值分析泉水文化价值对于古今济南老百姓的生活、济南城市景观的塑造,一直发挥着重要作用。
城市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案例

城市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案例
济南北依黄河、南靠泰山,是黄河流域中心城市,拥有4600余年文明史和2600多年建城史。
全市下辖10区2县,总面积10244平方公里,城市建成区面积760平方公里,常住人口920万人。
济南是一座因泉而生、泉城共生,古城与商埠并举,山泉湖河城一体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是中国近现代发展历程的重要见证。
济南历史文化底蕴深厚,有历史文化街区3处、传统风貌区1处、名镇2个、名村(传统村落)69个、市级以上文保单位437处、历史建筑234处、普查历史建筑303处、国家级工业遗产8处、名泉950处、非物质文化遗产450处。
济南拥有“东亚文化之都”“国家文化和旅游消费示范城市”的荣誉称号,“济南泉·城文化景观”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古城街区保护入选“全国历史文化保护与传承示范案例”“2019年山东省城市品质提升试点项目”,百花洲是国家文旅部挂牌的全国唯一城市中心区传统工艺工作站,历史建筑普查测绘建档工作在2021年全省名城保护工作现场观摩会上做经验推广。
山东济南的大明湖和泉城文化

山东济南的大明湖和泉城文化济南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城市,被誉为“泉城”。
作为济南的标志性景点之一,大明湖与泉城文化息息相关。
大明湖位于济南市中心,是济南市区最大的湖泊,是济南市的重要风景名胜区之一。
大明湖以其美丽的自然景观和悠久的历史文化而闻名于世。
大明湖占地面积约200多公顷,湖水清澈如镜,四季变化丰富,带给人们无尽的美好体验。
大明湖的岸边种满了各种名贵树木,湖区内还有许多小岛和亭台楼阁,增添了一份浪漫和诗意。
湖边还遍布着繁花似锦的花坛,季节更迭时,湖边的花朵吸引了许多游客前来观赏。
大明湖与泉城文化紧密相连。
泉水是大明湖的灵魂,也是济南的标志。
济南是中国泉水城市,拥有丰富的地下泉水资源。
大明湖周边也有多处名泉,如“黑虎泉”、“五龙潭泉”等。
泉水清澈透明,甘甜可口。
济南的泉水不仅可以直接饮用,还被用于煮茶、熬粥等饮食之中,别具一格的口感和营养价值成为了泉城文化的一部分。
泉城文化的源头可以追溯到几千年前的古代东周时期。
根据史书记载,公元前685年,周文王的儿子周公旦率领一支部队驻扎在今天的济南地区。
当时,大明湖的地方还是一片汪洋,经过周公旦的治水工程,湖泊被水泉所填满,形成了今天的大明湖。
周公旦在此定都的历史,使大明湖具有了深厚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大明湖周边的建筑和文化遗产丰富多样。
湖边有许多古建筑,如历史悠久的大明湖阁、湖心亭、芙蓉楼等。
这些建筑物融合了中国传统建筑艺术和济南地方特色,具有独特的风格和韵味。
湖区内还有大量的文物和历史遗迹,如南宋宰相文天祥的故居和祠堂。
这些历史遗迹见证了大明湖和泉城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也给游客们带来了丰富的文化体验。
大明湖和泉城文化不仅是济南的骄傲,也是中国悠久历史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大明湖以其美丽的自然景观、清澈美味的泉水和丰富多彩的文化内涵,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
每年四季不同的景色和举办的各种文化活动,使大明湖成为了济南最受欢迎的旅游景点之一。
大明湖与泉城文化相互融合,共同展示了济南的独特魅力和丰富历史文化。
济南趵突泉历史文化的泉城风景

济南趵突泉历史文化的泉城风景济南,作为山东省的省会城市,以其丰富的历史文化和独特的泉水景观而闻名于世。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景点之一便是趵突泉。
趵突泉位于济南市市中心的趵突泉公园内,是济南市的象征和骄傲。
本文将介绍济南趵突泉的历史渊源、文化内涵以及泉城风景的魅力。
一、趵突泉的历史渊源趵突泉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
相传当时的齐国统治者齐桓公下令将泉水引入城中,供城内居民使用。
趵突泉因其水流湍急,仿佛水从石窟中冲出,被称为“趵突泉”。
在随后的历史演变中,趵突泉逐渐成为济南城的灵魂之泉,被尊崇为泉城的象征。
二、趵突泉的文化内涵趵突泉不仅以其泉水景观而闻名,更因其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而备受追捧。
首先,趵突泉被誉为“涤之泉”,寓意着人们的身心可以在这里洗涤净化,舒缓压力,从而体验到一份宁静和宽慰。
其次,趵突泉还与文人墨客们息息相关。
自古以来,济南一直是文化名城,许多文人骚客都对趵突泉情有独钟,纷纷在此留下了绝妙的诗词和文章,为趵突泉增添了浓厚的文化氛围。
此外,趵突泉也是中华传统文化中“泉”的象征,与“水”的意象相应,寓意着流淌不息、生生不息的生命力和活力。
三、泉城风景的魅力泉城风景以趵突泉为核心,融合了济南独特的土地特色和城市发展的先进理念,形成了独特的泉城风貌。
首先是泉水景观。
济南作为泉城,拥有丰富的自然泉水资源。
这些泉水潺潺流淌,清澈见底,给城市增添了一抹翠绿和清爽的色彩,令人心旷神怡。
其次是古迹建筑。
泉城风景区内保存着许多历史悠久的古建筑,如趵突泉阁、黑虎泉、五龙潭等,这些古迹建筑既是历史的见证,又彰显了传统文化的魅力。
再次是文化活动。
泉城风景区经常举办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如传统的泉游活动、文化庙会等,吸引了众多游客和市民前来观光和参与。
这些活动不仅展示了泉城的历史文化底蕴,也增加了人们的生活乐趣。
综上所述,济南趵突泉历史文化的泉城风景以其丰富的历史渊源、文化内涵和独特的泉城风貌吸引了众多游客和文化爱好者前来观光和探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7年9月,“济南泉·城文化景观”申报世界文化景观遗产工作正式启动。
作为济南城市历史遗存最集中、泉城特色最丰富、文化积淀最深厚的区域,明府城所指代的济南古城区也是“济南泉·城文化景观”申遗的核心区域。
近年来,明府城的保护已上升为全市战略,明府城百花洲一期项目自去年6月开启试验性文化展示以来,在广大市民和游客心中营造出印象深刻的古城风韵。
对标世界文化景观遗产申报规则,未来明府城既要审慎做好历史街区建筑保护工作,又要加大人文文化保护,将人与泉互动留下的文化元素保护传承下去。
为此,拟启动“家在老济南”口述历史采集活动,抢救性挖掘济南明府城(古城区)范围内的历史文化元素,构建“老济南记忆博物馆”;通过广泛宣传推介传承济南故事、济南文脉,助推“济南泉·城文化景观”申遗工作深入展开。
作为一种记录历史、传承文化的方式,口述历史因具有丰富的细节、生动的个案、感人的故事和鲜明的地域特质,近年来越来越受到学术界的重视,成为抢救和挖掘地方文化历史资源的一门显学。
本次拟启动策划环节招采55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