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下第7课 新中国外交的起步 导学案
冀教版历史八下新中国外交的起步word学案

第七课《新中国外交的起步》导学案学习目标:1“另起炉灶”与“一边倒”2、知道和平共处五项大体原则的主要内容,简述周恩来出席万隆会议的史实。
学习重点:1、熟悉到新中国的外交方针是坚持和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新中国处置国家关系的大体原则;2、理解万隆会议展示了新中国的外交形,“求同存异”方针的提出推动了会议走向成功,成为新中国走向国际舞台的重要一步。
教师点拨:1、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新中国处置国与国关系的外交原则。
1953年,为了给即将展开的有计划的国内经济建设创造有利的国际条件,中国政府同新兴的民族独立国家,特别是临近的民族独立国家展开了踊跃的外交活动。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就是在同印度处置双边关系的进程中产生的。
2、万隆会议上周恩来提出“求同存异”原则:1955年,亚非国家领袖聚集在印度尼西亚的万隆,举行第一次没有西方殖民国家参加的亚非国际会议,讨论一路关心的国际问题和亚非国家发展问题。
会上,周恩来总理针对帝国主义破坏会议的阴谋和各国间的矛盾、不合,提出了“求同存异”的方针,增进了会议的圆满成功。
“求同存异”中的“异”是指亚非国家社会制度不同。
“同”指大多数与会国家都曾经蒙受过殖民主义的侵略;许多国家面临着保护民族独立、发展本国经济的任务;有保护和平的一路愿望。
求同存异方针的提出,增进了会议的圆满成功,增进了中国同亚非各国的团结合作,开拓了中国外交工作的新局面。
平行训练1.读图,回答问题。
图—南京临时政府参议院成立图二建国大典(1)图一和图二别离反映的是中国近现代史上哪两个共和国的成立?这两个共和闰的领导人别离是谁?(2)图一反映的历史事件发生后的十年间,中国社会政治、经济、文化领域有了哪些可喜的进步?(3)图二反映的历史事件发生后,我国社会在政治、经济、外交上发生了哪些庞大转变?(4)按照所学知识和对以上问题的分析,你能得出哪些结论?2.(2021·河南省)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北师大版-历史-八年级下册-《新中国的内政与外交》新课程导学案

《新中国的内政与外交》新课程导学案【自主学习】一、新中国第一部宪法1.首次提出的时间:_______年12月。
2.内容:互相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影响:成为处理国际关系的基本原则,在______________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三、周恩来与万隆会议1.概况:_______5年4月,亚非国家政府首脑在印度尼西亚的_______举行会议,中国政府派_______率代表团出席会议。
2.内容:主要讨论保卫_______、争取___________和发展___________等共同关心的问题。
周恩来提出“___________”方针,从而推动会议取得了圆满成功。
3.地位:是有史以来第一次由___________国家自己举行的国际会议。
【合作探究】【问题1】《共同纲领》起过临时宪法的作用,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比较《共同纲领》和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问题2】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提出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成为国际公认的国际关系准则。
想一想,我们应如何认识这一原则?【巩固检测】1.刘少奇同志在一次大会的报告中指出:“从1953年起,我们有完全的必要在共同纲领的基础上前进一步,制定一个像现在向各位代表提出的这样的宪法。
”这里“在共同纲领的基础上前进一步”指的是()A.“双百”方针的提出和推行B.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宪法的制定C.第一个五年计划的通过D.和平共处五项原则首次提出2.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是()A.《中华民国临时约法》B.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C.《中华民国宪法》D.《共同纲领》3.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十分重视民主法制的建设。
下列法律文献中,能够反映20世纪50年代我国民主法制建设成就的是()A.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B.《共同纲领》C.《中华民国临时约法》D.《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4.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已经成为举世公认的处理当代国际关系应该遵循的基本准则。
八年级历史下册导学案 第7课 新中国外交的起步

八年级历史下册导学案第7课新中国外交的起步班级:姓名:编号:备课日期:使用日期:主备人:审核签字:【课标要求】:知道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主要内容,简述周恩来出席万隆会议的史实知识与能力:知道并能够背诵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的时间、主要内容,意义。
周恩来出席万隆会议的时间、地点、议题、提出的方针、意义。
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合作学习、预习讨论解决上述问题。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学完本课学习体验弱国无外交,抗美援朝的胜利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威望中国的外交取得重大成就。
【学习重点】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的时间、主要内容,意义。
周恩来出席万隆会议的时间、地点、议题、提出的方针、意义【学习难点】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历史意义。
【教具及学习方法】课件、学案、笔记。
小组问题讨论与解决,结合预习提纲完成学习。
【教材分析】第7课学习的是新中国的外交,从新中国成立那天起,就始终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在这些政策的影响下新中国展开的外交起步,有两件重要的大事件分别为: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和参加万隆会议。
这两个重要问题也同时是教材的重难点,这两件事对于新中国的外交意义重大,影响深远,尤其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成为今天处理国与国之间相互关系的基本原则。
所以教材地位不论在本单元重要就是在全书也很重要。
【学生分析】:外交是一个国家实力与形象的重要表现。
学生学习外交能够看到现象比如周恩来总理的外交活动,参加的一些会议。
但是学生不好理解体验弱国无外交,外交是一个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表现,所以还要通过老师的引导。
【备学法】问题讨论与解决,小组合作学习。
结构化预习指导。
【中考试题分析】:外交史是近三年重点考的内容,因为它在现代史上影响巨大,展现了我国综合实力的提升。
但是河北在本课考题较少,与其它相关事件结合着考察。
河北省重点考察外交是在改革开放后的外交成就。
举例说明:6.(2013·安徽)为促进“人类历史上有色人种的首届洲际大会”圆满成功,周恩来总理提出的方针是(A)A.求同存异B.睦邻友好C.战略结盟D.平等互惠16.(2013·兰州)一位美国记者评论周恩来在某次重大会议中的作用时说:“周恩来并不打算改变任何一个坚持反共立场的领导人的态度,但是他改变了会议的航向。
八年级历史(下)第七课 新中国外交的起步 导学案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确立了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据此回答1-3题。
1.周恩来首次提出“求同存异”方针,是在( )
A.访问苏联时B.访问印度时
C.访问缅甸时D.万隆会议上
2.对于新中国成立初期实行的独立自主外交政策,下列表述不正确的是( )
A.基本原则是同各国建立平等外交关系
B.前提是取缔帝国主义在华的一切特权
一“另起炉灶”与“一边倒”
新中国从成立的那一天,就始终奉行外交政策。毛泽东把中国的外交政策形象地比喻为三句话。
二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提出:
共同倡导:
内容:
影响:
三万隆会议上的声音
背景:
时间:
特点:
议题:
周恩来提出的方针:
万隆精神:监督人:互策略两人小对子完成自学,并检查自学成果,用红笔给出等级评价。
★★★级:字迹工整、无错误
★★级:字迹较工整,错误
1-3个
★级:字迹潦草,错误三个以
上。
等级:
三.合作探究
1.列举几则近代中国屈辱外交历史实例,并分析原因。
2.课本P51问题探究
互动及展示方案
课堂笔记
1.以组为单位讨论,组长主持、分配任务,组员积极配合。(10分钟)
2.组内做好准备,展示成果。
3.下组给予评价并说出理由。(共20分钟)
④发展与第三世界国家的友好合作关系
A.①②③B.②③C.③④D.①③
二、简答题
6.一个美国记者评论周恩来在万隆会议中的作用时说:“他并不打算改变任何一个坚持反共立场的领导人的态度,但他改变了会议的航向。”请你谈谈对此话的理解。
7.在当代国际交往中,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已成为被广泛认同的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请问:
冀教版历史八下《新中国外交的起步》学案(精选)

冀教版历史八下《新中国外交的起步》学案(精选)新外交的起步导学学案一、课程标准知道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主要内容,简述周恩来出席万隆会议的史实。
二、学习目标1、知道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所采取的外交政策的含义,知道新始终坚持和奉行独立自主的各平外交政策。
2、了解和平共处一项原则提出的时间及其具体内容,认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新处理国家关系的基本原则。
3、知道万隆会议召开的时间、地点,认识周恩来提出的“求同存异”方针的背景,探讨“求同存异”方针对会议成功召开所起的作用。
4、结合同周边国家领土接壤状况,探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相互之间的关系,理解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意义。
三、自学指导(一)阅读课文,在教材中标注以下内容:1、新成立后所采取的外交政策是什么?了解其具体含义。
2、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出的过程。
3、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内容是什么?(重点记忆)4、了解正非会议召开的背景,了解其希望和危机的具体内容。
5、在万隆会议上,周恩来总理提出了什么方针?这一方针的提出有什么作用?6、万隆精神的内容是什么?7、第一次以五大国之一的身份出席的会议是什么?(二)小组合作,讨论探究1、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有什么作用?(重点)2、完成P51问题探究。
(三)拓展提高列举我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的事例。
四、自学检测完成“同步训练”中本课习题并通过对照答案、与同学交流、找老师帮助等方式解决疑难问题。
五、补充材料1、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诞生过程1947年和1949年,遭受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长期压迫的印度、人民通过斗争相继取得独立和解放。
新成立后,印度是第一个与建交的非社会主义国家。
但西方殖民主义造成的一些历史遗留问题影响了两国关系的发展。
1953年9、10月间,中、印总理通过外交途径商定,两国政府代表于12月就解决西藏地方同印度的关系问题在谈判。
12月31日,周总理在中南海接见以驻华大使赖嘉文为团长的印度政府代表团。
周总理说:“我们相信,中印两国的关系一天一天地会好起来。
7新中国外交的起步

1、准备好课本和导学提纲; 2、背诵以下问题: a、中国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历史意义? b、抗美援朝战争的目的、胜利的历史意义? C、土地改革的时间、文件、结果、历史意义? d、我国的民族政策是什么?
联合国为周恩来逝世降半旗的真正内幕1976年1月8日,周恩来逝世 时,设在美国纽约的联合国总部门前的联合国旗降了半旗。这是 非常罕见的事。自1945年联合国成立以来,世界上有许多国家的 元首先后去世,联合国还没有为谁下过半旗。 一些国家感到不 平了,他们的外交官聚集在联合国大门前的广场上,言辞激愤地 向联合国总部发出质问:我们的国家元首去世,联合国的大旗升 得那么高,中国的总理去世,为什么要为他下半旗呢? 当时的 联合国秘书长瓦尔德海姆站出来,就在联合国大厦门前的台阶上 发表了一次极短的演讲,总共不过一分钟。他说:“为了悼念周 恩来,联合国下半旗,这是我决定的,原因有二:一是,中国是 一个文明古国,她的金银财宝多得不计其数,她使用的人民币多 得我们数不过来。可是她的周总理没有一分钱存款!二是,中国 有10亿人口占世界人口的1/4,可是她的周总理没有一个孩子。 你们任何国家的元首,如果能做到其中一条,在他逝世之日,总 部将照样为他降半旗。” 说完,他转身就走,广场上外交官各 个哑口无言,随后响起雷鸣般的掌声。瓦尔德海姆机敏而锋利的 谈吐,不仅表现了他机智无比的外交才能,同时也反映了我们敬 爱的周总理的高尚品格是举世无双。
“另起炉灶” “一边倒” “打扫干净屋子 再请客”
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建立新的平等的外交关系
站在社会主义阵营一边 取消帝国主义在华的一 切特权
1949年12月21日,毛泽东和斯大林在一起
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
周恩来与印度总理尼赫鲁举行会谈
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
新人教版初中历史八年级下册《新中国的外交》精品教案

新人教版初中历史八年级下册《新中国的外交》精品教案活动主题新中国在外交上取得的伟大成就。
活动目标1.通过讲述外交活动与斗争,让学生懂得“弱国无外交”的道理,综合国力的强大才是和平外交的基础。
2.了解历史,走进历史,进一步感悟新中国在国际上政治、经济地位的提高,坚信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
3.通过新旧中国的比较,思考没有毛泽东、周恩来等老一辈革命家的不懈努力,中国仍将改变不了在国际上的地位。
活动重点中国代表团出席亚非会议,中国恢复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中日、中美建交。
突出重点: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把音像、图片、文字资料有机的结合在一起。
给学生创设一个有趣的情境,让学生在动中学,在思中练,在笑中记,师生互动。
这样,既调动了全体同学的积极性,又突出了本节活动课的重点。
活动难点主要是通过亚非会议,恢复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中日、中美建交等重大历史事件,来揭示中国在国际关系中政治和经济地位的提高。
让全体学生真正认识到中华民族的强大。
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达到难点的突破。
活动方式1.师生分别收集资料,制作教学课件和学习课件。
2.师生共同展示收集的成果。
3.对重点问题进行专题研讨。
4.组织一次手抄报成果展示。
活动资源1.《中国历史》八年级下册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2年版2.《外交风云》VCD光碟3.各种多媒体课件4.彭红主编《壮丽的画卷》中央文献出版社 2001年版5.人民教育出版社网站初中历史栏目/czls/index.htm6.中国中小学教育教学网站活动延伸历史纪实大家谈──新中国的国防雄姿历史纪实大家谈──新中国的体坛风采活动准备1.提前两周通知学生准备活动课:新中国在外交上取得的伟大成就。
2.以学习小组为单位用一周时间,搜集新中国外交活动的各种资料。
3.以学习小组为单位用一周时间,整理所收集的资料,制作学习课件,编排历史短剧,编写历史小故事。
4.活动前,调试电脑,检查学生制作的课件能否打开,调试大屏幕投影是否清晰。
华师大版-历史-八年级下册-《新中国的外交》导学案

《新中国的外交》导学案内容提要一、和平共处五项原则20世纪50年代初,在发展同周边国家睦邻友好关系的过程中,中国政府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得到了印度.缅甸等国积极响应。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相互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
二、出席万隆会议1955年4月,亚非一些国家在印度尼西亚的万隆召开会议,史称万隆会议。
中国国务院总理周恩来率领中国代表团出席了会议。
会上,周恩来提出了亚非国家间应“求同存异”的方针,得到了与会各国代表的普遍赞同,为会议的圆满成功奠定了基础。
三、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1971年10月,第26届联合国大会通过决议,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
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恢复,是中国外交的巨大胜利,进一步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从此,中国外交史翻开了新的一页。
四、中美建交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应邀访华。
中美双方发表上海联合公报。
这表明,中美两国在经历了20多年的对抗后,开始步入了正常化的轨道。
1979年1月1日,中美正式建交。
导学目标基础知识了解新中国外交走向成熟的过程和新中国对世界外交所作的贡献。
掌握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求同存异”方针;周恩来作为新中国外交家的风范和贡献。
能力训练过程方法识图解图概括表达引导学生利用教材所给的四幅插图,说明新中国积极主动的外交态度,独立自主的外交思想和周恩来在建国初期的外交活动对比鉴别新中国和平独立外交与旧中国屈辱外交之别讨论探索周恩来为什么能够改变万隆会议的航向情感态度价值观爱国爱党情感升华新中国在国际上确立起独立自主形象,是中国共产党人与帝国主义的干涉破坏进行了复杂斗争的结果,表现了中国共产党把民族利益、国家利益放在首位的非凡气度注意修养周恩来作为新中国外交家,具有高雅的风范,所以能够为国家赢得荣誉、为世界和平作出贡献。
他的个人修养值得我们景仰和学习教学重点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形成教学难点建国初期国际关系的特点(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两种社会制度的矛盾;美国霸权的本质)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学形式:新授教师讲解导入新课组织学生回顾前一学期的相关知识:中国是怎样逐步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深渊的?(遭受外来侵略,腐朽的满清政府无力还击,被动外交,签定了《南京条约》、《天津条约》、《北京条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等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不断地丧权辱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7课新中国外交的起步导学案
历史冀教版唐山中学八年级 1课时
【课前回顾】为巩固新中国中国共产党采取了哪些措施?
【学习目标】
1、掌握: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出的时间及其具体内容和起到的作用;万隆会议召开的时间、地点及“求同存异”方针。
2、认识中国共产党人在复杂的国际环境中为新中国确立起独立自主形象,既需要正确的外交政策,也需要综合国力不断提高。
事实证明中国共产党真正代表人民利益、国家利益
3、鉴别新中国独立自主和平外交与旧中国屈辱外交之别;
教学环节:导-学-展-练
一、导:由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导入
二、学:【自主学习】:
流程一:基础知识
1、新中国始终奉行的外交政策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具体内容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年,亚洲和非洲国家政府首脑在印度尼西亚的__________举行会议。
_________率中国政府代表团出席,并在会议上提出了著名的“______________”方针。
流程二:能力提升
一、“另起炉灶”与“一边倒”
阅读课文46—47页,理解“一边倒”、“另起炉灶”和“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的外交政策的含义,了解建国初期中国面临的形势。
材料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政策的原则为保障本国独立、自由和领土完整,拥护国际的持久和平和各国之间的友好合作,反对帝国主义的侵略政策和战争政策。
材料二:新中国积极开展外交活动,在建国的一年里,就同苏联等十几个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
阅读上述材料,回答问题:
1.请概括说明材料一提出的新中国外交原则是什么?
2.你认为,两个材料之间存在着何种联系?
3.根据材料一、二能否说明新中国建立初期,我国的外交事业是一帆风顺的?请你用史实来证明。
4.面对新中国面临的外交形势,新中国的领导人采取了什么政策?取得了哪些成果?
二、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阅读课文47----48页,解决下列问题:
1、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最早是什么时候、谁、因为什么问题而提出来的?
2、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历史意义是什么?
材料题:"如果这些原则能为一切国家所遵守,则社会制度不同的国家和平共处就有了保证,而侵略干涉内政的威胁和对于侵略和干涉内政的恐惧,就将为安全感和互相代替."
<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外关系文件集>
1.材料中的"这些原则"是什么?请说出其具体内容.
2."这些原则"在国际事务中有何影响?
三、展:三:万隆会议上的声音
阅读课文48----50页,思考以下问题:
1、万隆会议的主要议题是什么?
2、了解周恩来提出的“求同存异”的方针的背景。
3、探讨“求同存异”方针对大会所产生的影响。
【课堂小结】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练:【课堂检测】巩固基础
1、新中国成立初期,美国等一些帝国主义国家的对华政策是————()
A、友好和平
B、和平共处
C、求同存异
D、敌视、孤立、封锁
2、下列对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叙述不正确的是———————————()
A、最早由中印双方就西藏地方的关系问题谈判时提出
B、周恩来访问印度和缅甸时,正式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C、成为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
D、对亚非会议的顺利召开起到了重要作用.
3、20世纪50年代我国提出的外交方针、原则至今仍富有生命力并被广泛运用的是()①“求同存异”的方针②“一边倒”③和平共处五项原则④发展与第三世界国家的友好合作关系
A、①②③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4、关于万隆会议不正确的说法是————————————————()
A、1955年举行,周恩来出席了会议
B、中国代表提出了“求同存异”的方针
C、会议在印度尼西亚的万隆召开
D、会议促进了欧亚各国的团结与合作
5、新中国外交成熟的标志是————————————————()
A、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
B、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
C、另起炉灶的方针
D、中美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6、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政策和原则是,为保障本国独立、自由和领土主权的完整,拥护国际的持久和平和各国人民间的友好合作,反对帝国主义的侵略政策和战争政策。
材料二中国永远属于第三世界,这是我们对外政策的一个基础。
我们讲永远属于第三世界,就是说,现在中国穷,理所当然属于第三世界……中国永远不会称霸,永远不会欺侮别人,永远站在第三世界一边。
请回答:(1)结合材料一说明新中国外交政策的原则是什么?(3分)
(2)材料一和材料三的主张有何相似之处?(2分)
(3)新中国成立之初我国的外交事业是否一帆风顺?请用所学知识并结合材料加以说明。
(2分)
(4)面对新中国面临的外交形势,新中国的领导人采取了什么政策?取得了什么成果?(4分)
【布置作业】:整理归纳周恩来在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外交活动
课后反思:师生反思教学相长
1、这节课学到了什么?
2、这节课还有什么不清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