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语文复习教案——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网友来稿)
高中语文《分析文章的结构》教案

高中语文《分析文章的结构》教案高中语文《分析文章的结构》教案分析文章的结构文章的结构,实际是文章段落之间和段落内部的组合关系。
分析文章的结构,实际是要求分析文章各部分之间的组合关系,并进行合理的归纳整理。
不过,文章的结构和作者的写作思路是密不可分的,所以在阅读能力的要求上往往是两者并提的,这就是“分析文章的结构,把握文章的思路”。
一、分析结构的目标目标主要有两点:1.分清层次分清层次,既包括分清全文的层次,也包括某一部分的层次(或说段内层次),前者通常称为划分成几个部分,后者通常称为分析小层次。
因为段内层次的分析与全文层次分析的原理是相同的,这里只说段内层次分析。
段内层次分析的途径主要是辨类型、归意群、找标志。
(1)分辨段的类型段的类型从表达方式上说,分为叙述段、描写段、说明段和议论段这四类。
强调分辨段的类型,是因为段的类型不同,其写作思路,结构特点也不相同。
一般说来,说明段、议论段往往有中心句,主体句则围绕中心句展开,有时还有小结句。
叙述段、描写段往往没有中心句,各句围绕客观存在的中心意思按时空或逻辑顺序展开。
懂得这一点,有助于段内层次分析。
(2)归纳意群层次分析是着眼于内容的分析。
所谓归纳意群,就是以句为单位,把句意密切相关的句子按意义归纳在一起,并以此为根据来划分段内层次。
一个意群,就是一个层次。
(3)寻找标志一般说来,段内意群之间往往有标志性词语或句子,如标先后顺序的词语,表递进或转折的句子,或者提示性、小结性的词语等等。
找出这些标志性语句,有助于准确归纳意群分清层次、概括层意。
2.摸清各部分之间的关系这里所说的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具体是指开头和结尾的关系,它们与主体部分的关系,以及前后照应的关系。
摸清这种关系,既是分析结构的需要,也是弄清写作思路的需要。
譬如2000年全国卷第23题问最后一段“与倒数第三段的关系是什么?”,2003年综合赏析题“A.本文以不会退色的乡土情节开篇,开门见山;以乡土情结的形成和表现为主线,脉络清晰;以不会消失的乡土之恋结篇,首尾呼应。
高三语文复习教案-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网友来稿

高三语文复习教案——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网友来稿一、教学目标1.理解文章结构的基本概念,掌握分析文章结构的方法。
2.学会把握文章思路,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3.培养学生独立分析文章的能力,为高考作文布局谋篇打下基础。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
2.教学难点:如何准确把握文章思路,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文章结构知识,如总分总、总分、分总等。
2.提问:如何通过分析文章结构来把握文章思路?二、课堂讲解1.讲解文章结构的概念,如总分总、总分、分总等结构的特点。
2.分析文章结构的步骤,如先找出文章的起始段、结尾段,再分析文章的中间部分。
3.讲解如何通过分析文章结构来把握文章思路,如通过关键词、过渡句等。
三、实例分析1.以一篇经典文章为例,引导学生分析文章结构。
2.让学生找出文章的关键词、过渡句,分析文章思路。
3.对学生的分析进行点评,指出优点和不足。
四、课堂练习1.让学生独立分析一篇新的文章,把握文章结构和思路。
2.对学生的分析进行点评,指导学生如何改进。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回顾上节课所学内容,巩固文章结构和思路分析的方法。
2.提问:如何运用这些方法提高阅读理解能力?二、课堂讲解1.讲解如何通过分析文章结构来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如关注关键词、理解文章主题等。
2.分析一些常见的阅读理解题,如概括段落大意、分析作者观点等。
三、实例分析1.以一篇新的文章为例,引导学生分析文章结构和思路。
2.让学生尝试解答阅读理解题,检验自己的分析能力。
3.对学生的解答进行点评,指导学生如何改进。
四、课堂练习1.让学生独立完成一篇阅读理解题,运用所学方法分析文章结构和思路。
2.对学生的解答进行点评,指导学生如何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第三课时一、复习导入1.回顾前两节课所学内容,巩固文章结构和思路分析的方法。
2.提问:如何将这些方法运用到作文写作中?二、课堂讲解1.讲解如何运用文章结构知识进行作文布局,如总分总、总分、分总等结构。
【2018年人教版高三语文】散文阅读-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教案

教学过程一、课堂导入分析作品结构是江苏卷散文阅读的重要考点。
江苏卷在这一考点上主要命题特点有:①命题切入口小。
试题一般不要求分析全篇结构,而是选择能“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段落或句子来考查。
②命题角度有直接考和综合考两种。
直接考,就是直接问某段(句)在结构上的作用。
综合考,就是把结构分析和内容主旨解析以及表达特点放在一起考查。
二、复习预习整体构思(布局谋篇),包括文章结构的安排和材料的组织文章在结构上有三种层次关系。
第一种是相承,它包括承接关系和递进关系,通常表现为:由叙事到议论或抒情,由写景到议论或抒情。
第二种是相并,它包括并列关系和对照关系,通常有并列式、对比式等。
第三种是相属,它包括总分关系和分总关系。
材料组织的方式有以下几种:①从时间上组织材料,②从空间(场面)上组织材料,③以物件(观察点)为中心组织材料,④以情感(或认识)过程来组织材料,⑤由实到虚、层层深入组织材料。
需要指出的是,组织材料的方式常常是线索本身;有时材料组织的呈现形式可以从全文的表现手法的角度考虑,如抑扬、虚实、对比等。
构思篇章的技巧有开门见山、首尾呼应、卒章显志、伏笔照应、层层深入、过渡铺垫、设置线索、烘托铺垫、前后照应、设置悬念、制造波澜、起承转合、曲折有致等。
行文线索(1)明线索。
线索是关涉散文结构的一个关键内容,它是梳理行文思路时的一个重要参考。
散文的重要特征之一是形散而神不散,这里的“神”体现在结构上就是线索,“一根思想的红线串起生活的珍珠”。
散文的常用线索有感情线索、事物线索、人物线索、思绪线索、景物线索、行程线索、时间线索、空间线索等。
复杂的文章,线索不止一条。
(2)找线索。
一要了解文章的体裁分类和表现手法。
以物喻人的散文一般以作者对“物”的理解或情感为线索,写景散文一般以游踪或某一景物为线索,叙事记人散文一般以事情发生、发展的过程或与人物交往的过程为线索,抒情散文往往以感情为线索。
阅读时抓住线索有助于我们了解文章的立意,把握文章的主旨。
新高考语文复习讲义(33)把握文章思路,分析文章结构

2008新高考语文复习讲义(33)把握文章思路,分析文章结构【知识与能力】《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要求“从整体上把握文本的内容,理清思路,概括要点,理解文本所表达的思想、观点和情感”。
《2007年江苏省高考语文科考试说明》明确“重点考查把握段落内部层次及段与段之间相互联系的能力。
”无论是科技文、社科文还是文学作品都要通过把握段落内部层次及段与段之间相互联系来解决阅读的种种问题。
文章的结构,实际是文章段落之间和段落内部的组合关系。
分析文章的结构,实际是要求分析文章各部分之间的组合关系,并进行合理的归纳整理。
不过,文章的结构和作者的写作思路是密不可分的,所以在阅读能力的要求上往往是两者并提的,这就是“分析文章的结构,把握文章的思路”。
例如;(2006年高考湖南卷)中午到了绍兴城。
一片粉墙反映着白日的光辉。
新台门的门口簇拥着一群红领巾。
他们争先要领路。
我就和这些孩子们上道拥进了黑漆的大门。
这是一座古老朴素的房屋,空阒无人,可是,这方桌,这条台,这窗前的一把椅子,都告诉了我们许多故事。
就是在这座房子里,鲁迅先生幼年和农民儿子结成朋友;在父亲的中分担了母秦的忧愁;从这里他认识了封建社会的欺骗与毒辣;被侮套,与损害的究竞是哪一些人!十七岁的时候,在一个刮风下雨的早晨,带了一点简单的行装,辞别了母亲,走出这座黑漆大门,奔向他一生战斗的长途。
百草园是芳草姜姜的后院。
这是幼年鲁迅的乐园。
孩子们在园里跑着,笑着,在那儿寻觅,可还有像人形一样的何首乌?他们又围在亭子旁边,仰着头,望着鲁迅先生塑像;孩子们的脸,像朝阳照耀下初开的百合花,眼睛像星星一样的明亮,亮着无限亲切爱慕的光。
又转过一条山路,就看见了反映出暮天幽蓝色的湖水。
远处城市,电灯通明,烘托着天空,像一片光的海。
本文可以划分为三大部分,其中第二部分起旨“一片粉墙反映着白日的光辉”,止于;该部分的大意是[例题解析]全文以作者的行踪为线索和行文的思路,而主线索则是思绪延伸、回忆历史掌故。
【高三语文复习教案——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

《【高三语文复习教案——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摘要:学习重由平人们常把结构和层次连起说成结构层次便有人误分析结构就是分析层次,(0以)答□□□□□□□□□□.下列说法不正确项是()二、三然段突出了雨东山岩石美,(不超0)答作用是□□□□□□□□□□()段思如换成以都江堰主体应如何表述学习重由平人们常把结构和层次连起说成结构层次便有人误分析结构就是分析层次其实结构包括下列要素()层次和段落层次是指思想容表现次序它是事物发展阶段性、客观矛盾各侧面、人们认识问题思维进程反应换句话说层次是思路发展变化阶段这就是分析结构把握思路合考原因所()渡和照应使脉络清晰路畅通写总要运用渡和照应渡是指上下衔接换照应是指前关照呼应照应有容与标题照应各部分照应某些词语前照应等形式(3)开头和结尾开头和结尾是结构布局重要组成部分从角看抓住开头和结尾不仅有助把握思路和结构而且有助把握主旨有助对某些表达技巧分析评价外还有线等这样看分析结构就包含着对上述要素分析金题体悟例如(993年高考题)97年合国教科组织份报告《学会生存》指出人们越越要把所有人类识切潜能都放出然而人们创造能力是容易受化影响能力它强调说开发创造精神和窒息创造精神这样双重力量是并存因有必要警惕教学妨碍创造性思维发展因素概念涵固定化□限制了思考□b无法产生突破和新问题□对问题固定反映方式□限制了发散思维发挥□墨守成规更窒息了创新愿望和灵感□强调记忆、练习、再现聚敛性思考□g忽略应用、想扩散性思维训练□情感因素不足□缺乏形象和审美容□缺乏认知愉悦和激励二段(上段)到有0处没有标其有几处应加分其余逗应该使用分是(只填母)___________方法指导分析层次就是分析各部分组合关系分析层次有两项要是辨明关系即辨明各部分是承递关系、并列关系还是总分关系等等;二是分出逻辑结构等次与多重复句分析原理和要上是致层次是着眼容划分因分析层次依据是对各部分容准确概括就全层次分析而言是以对各然段容准确概括基础也就是把容致段归起层就段层次分析而言是以对各句容准确概括依据也就是把容致句子合起层余者以类推段层次分析首先要认清段类型从表达方式说可以分记叙段、描写段、说明段和议论段段类型不其组合规律不完全相还要句子义衔接换语言标志全层次分析和段层次分析原理、步骤是相有考理结构层次试题也可以用简答方式或填写图表、调整顺序、编提纲、加标等方式这里考是划分语段部层次分析能力0语句单位实际上只能分群、、三处要用分隔开才能明确显示这长句构成语段部层次仔细不难看出这样四并列思①概念涵固定化;②对问题固定反映方式;③强调记忆和聚敛性思考练习;④情感因素不足如不能理清这思路则会将其他阐释性语句当作层次关键致使答案出错又如(99年高考7题)下面这段话共有八句每句都已给了标对该段思路分析和图正确项是我俄国所见到景物再没有比托尔斯泰墓更宏伟、更感人了()这块将被代永远怀着敬畏情朝拜尊严圣地远离尘嚣孤零零地躺林荫里(b)顺着条羊肠路信步走穿林空地和灌木丛便到了墓冢前;这只是长方形土堆而已无人守护无人管理只有几株树荫庇()他外甥女跟我讲这些高挺拔、初秋风微微摇动树木是托尔斯泰亲手栽种()候他哥哥尼古莱和他听保姆或村妇讲古老传说提到亲手种树地方会变成幸福所()是他们俩就己庄某块地上栽了几种树苗这儿童游戏不久也就忘了()托尔斯泰晚年才想起这桩儿往事和关幸福奇妙许诺饱忧患老人突然从获得了新、更美启示(g)他当即表示愿将埋骨那些亲手栽种树木下()全段先叙述参观程(顺序)再交待选择墓地(入插叙)共分两层()(b)()()()()(g)()B全段先总述再介绍坟墓然从树历入手引出托尔斯泰愿望共分三层()(b)()()()()(g)()全段先说明坟墓将永远对代产生巨影响(将)再介绍坟墓现状(现)又追述选择墓地()共分三层()(b)()()()()(g)()全段以说明托尔斯泰埋骨树下愿望终目标由到层层递进共分五层()(b)()()()()(g)()这是段描述性()总领句(b)()紧接着介绍坟墓接下是由墓及树、由树及人引出托尔斯泰愿望由可见答案应是B练习巩固下面短完成5题山因雨长秀石因雨生色沿着东山仄仄曲径石道慢行眼光穿春雨编织雨帘东山奇岩异笋尽收眼底满山石头嶙峋突兀春雨浸润尽显出奇异色彩;赤橙黄绿青蓝紫七彩缤纷其远处观望烟雨雾霭里有岩石似舟船渡海有似巨龙腾飞有似骏马奋蹄有似雄狮眈视;近处审视有似刀斧形有似巨笔态有似剑戟状还有那数不尽石屋石道石洞石廊石缝似幽深莫测世界又似部千古不朽史离我不远块巨石重承托着块两头翘起弯弯石头似艘即将出海渔船我凝神视只见船儿动了似缓缓破浪入海溅起团团白色浪花定神视原是簇簇轻如棉絮乳白云烟从石船底下悠游而使人对石船产生了游动幻觉我到尊赤红色巨石面前只见老石匠和两青年石匠头戴雨笠立麻竹粗壮手脚架上依着巨岩石雕凿看那精神矍铄老工匠和血气方刚青年工匠春雨淋透了他们衣裳隆凸起肌肤清晰地显露出宛如座立体浮雕我斗胆走上前问他们何要雕凿题他们却哈哈笑起指着漫山飘洒烟雨对我说我们雕是烟雨东山荟萃奇石这可是次难以寻觅机遇呀阵豪豪爽爽、清清朗朗笑声伴着春雨融入东山缓缓流动烟云雾气里.二、三然段抓住了东山岩石什么特写?(0以)答□□□□□□□□□□.下列说法不正确项是()二、三然段突出了雨东山岩石美B二、三然段表达了雨游东山情趣二、三然段抒发了对然热爱情二、三然段明了然也有着令人思考深刻寓3.四段写石匠段作用是()说明人是然主宰B说明然美景要靠人智慧和力量创造说明抓住机遇才能创造美生活说明人与然有着密不可分关系.结合容回答下面问题①全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线围绕_______________展开景物描写②全主要修辞方法是_______其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5.用短句概括出全景物描写容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下面完成60题都江堰余秋雨我以国历史上激励人心工程不是长城而是都江堰长城当然也非常伟不管孟姜女们如何痛哭流涕远了看这苦难民族竟用人力野山荒漠修了条万里屏障我们生存星球留下了种人类志力骄傲长城到了八达岭带已没有什么味道而甘肃、陕西、山西、蒙带劲厉寒风断续颓壁残垣呼啸淡淡夕照、荒凉旷野溶成气让人全身心地投入对历史、对岁月、对民族巨惊悸感觉就深厚多了但是,就秦始皇下令修长城数十年前四川平原上已完成了了不起工程它规模从表面上看远不如长城宏但定要稳稳当当地造福千年长城占据了辽阔空它却实实地占据了邈远长城社会功用早已废弛而它至今还无数民众输送汩汩清流有了它旱涝无常四川平原成了天府国每当我们民族有了重灾难天府国总是沉着地提供庇护和濡养因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它永久性地灌溉了华民族有了它才有诸葛亮、刘备雄才略才有了李白、杜甫、陆游川行华说得近有了它抗日战争国才有了比较安定方它水不像万里长城那样突兀外而是细细浸润、节节延伸延伸距离并不比长城短长城明是种僵硬雕塑它明是种灵动生活长城摆出副老格等待人们修缮它却卑处隅像位不炫耀、毫无所得乡母亲只知贡献履历长城还只是它辈它就是都江堰6.()用句话概括段全作用(不超0)答作用是□□□□□□□□□□()段思如换成以都江堰主体应如何表述?(不超0)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7.()二段首先概述长城伟原因是什么?(请用原回答不超)答因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段远了看和味道分别指什么?答远了看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超8)味道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超十五)8.三段从哪三方面对都江堰和长城作了比较?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9.五段作者指出都江堰和长城明不相请加以概括(各不超5)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0.对容和写法理不正确两项是()作者开门见山提出观以反衬手法贬长城褒都江堰满怀激情地赞美了都江堰千古功绩B开始不写都江堰而写长城是下面更地写都江堰作铺垫因二者有许多致地方评述国历史上伟工程融进了己化认识和感受抒写了己独特见作者赞美都江堰主要是因它历史悠久长城只是它弟弟是它辈作者着眼造福人民众角鲜明提出了都江堰是国历史上激励人心工程里行洋溢着对都江堰热爱和崇敬感情9课参考答案.形状奇异七彩缤纷.3①我所见所闻;雨②比喻;使所写事物具体形象5.东山春日烟雨图6.()揭示主旨总领全()都江堰是国历史上激动人心工程7.()留下人类志力骄傲()远了看指从今天看历史;味道指保持然古朴给人浑厚感觉8.修建、社会功用、明特9.长城突兀外讲排场缺乏活力都江堰浸润延伸朴实真诚充满活力0.。
高中语文 论述类文本阅读-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教案

论述类文本阅读——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一、考点解读分析综合C 掌握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是阅读的最基本,也是最根本的方法。
因为“文章的思路”是阅读的“纲”,“纲举”则“目张”,思路把握住了,许多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也正基于此,高考的题目,也常常在“把握思路”这一点上设题,尤其是最近两年。
二、【本知识点学习内容】1、高考关于这一知识点命题的大致方向;2、论述文的思路和结构的大致规律、方法;三,高考对文章结构和思路的考查,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A、直接考查全文或某段思路B、文章观点(作者态度)与论据之间的关系;C、文章整体或部分结构的特点及安排理由;D、文章段落组织、材料选择的效果。
例题:1文章题为“谈静”,但最后一段才写到“静”,请简要说明全文的思路。
(6分)(10江苏卷)2文章第五段说明“电视主宰文化、文化变成娱乐的倾向却是世界性的”观点时,为什么以中国为例?在阐明中国情况时采用了什么方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5分) (05江苏卷)3请结合全文,指出作者是怎样一步步阐明“城市文明”这一问题的。
4本文第二段和第四段都谈到了艺术的科学性问题,这是重复吗?请说明理由。
(07广东)5作者在演讲中,可以省去前面的三个自然段吗?请说明理由。
四、方法例解(一)1、阅读下文,给下文分段,并概括各部分的大意。
(1)科学的规律是铁面无私的,只允许人们遵守,不容违反。
(2)没有精细、严格的科学精神和良好的科学工作习惯,就不能取得任何科学成就。
(3)只有“精”字当先,“严”字当头,精密地推理论证,精细地测量计算,精确地搞好试验,才能在科学规律面前获得“自由”。
(4)科学研究中,在同一现象面前,粗心的人不以为然,或视而不见;细心的人则抓住不放,以此为追求新发现的端倪。
(5)这粗心和细心,差距如天上地下。
(6)德国化学家维勒在研究一种铝矿石时,漫不经心,失掉了研究发现“钒”的机会。
(7)瑞典化学家肖夫斯特姆抓住苗头不放,精心研究,终于发现了“钒”。
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教案

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掌握文章的基本结构,能够识别和分析文章的开头、中间和结尾部分;培养学生通过文章结构来把握文章思路的能力。
2.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和分析范文,让学生学会从文章结构入手,理解作者的写作思路;引导学生运用文章结构分析方法,自主分析其他文章。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写作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写作思维,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文章的基本结构,如何通过文章结构来把握文章思路。
2. 教学难点:如何运用文章结构分析方法,自主分析文章。
三、教学过程2. 课堂讲解:介绍文章的基本结构,包括开头、中间和结尾部分。
讲解如何通过文章结构来把握文章思路,分析作者的写作思路。
3. 案例分析:选取一篇范文,让学生通过文章结构来分析文章思路。
引导学生从开头、中间和结尾三个部分去思考,作者是如何组织这篇文章的,每个部分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4. 实践练习:让学生自主选择一篇文章,运用文章结构分析方法,分析文章的思路。
鼓励学生相互交流,分享自己的分析心得。
5.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文章结构在写作和阅读中的重要性。
四、课后作业1. 请学生选取一篇自己喜欢的文章,运用文章结构分析方法,分析文章的思路,并写一篇短文,分享自己的分析心得。
2. 请学生思考,如何在写作时合理安排文章结构,使文章条理清晰,表达有力。
五、教学反思在课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反馈情况进行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学生对文章结构的认识和分析能力。
关注学生在实践练习中的表现,及时给予指导和鼓励,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六、教学拓展1. 引导学生了解不同类型的文章结构,如议论文、说明文、叙述文等,使其能够根据不同类型的文章特点进行分析。
2. 通过对比分析,让学生学会识别优秀文章和普通文章在结构安排上的差异,以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
七、课堂互动1. 采用小组讨论的形式,让学生在课堂上分享自己的分析心得,互相学习和交流。
高考语文答题技巧:如何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思路

高考语文答题技巧:如何分析文章结构,把握
思路
高考语文答题技巧:如何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思路高考语文答题技巧如何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呢?答:理解一篇文章,首先必须划分出段落层次。
有了这一步,才能理解作者的思路,掌握文章的结构。
(1)辨明文体,选准角度。
划分层次,就是要以一定的标准对文章进行内容上的归类整合。
不同文体用以划分归类的标准不同,如记叙性文体,可根据人或事的不同,根据时间、空间的变化来划分;议论性文体,可从总体上根据引论、本论来划分,也可以按论证结构(并列、总分、层进)来划分;说明性文体,应紧扣说明对象,根据其特定的说明顺序,或按时间、空间顺序,或按事物自身的构成部分,或按事件发展顺序,或按事理逻辑(由轻到重、由简单到复杂)来划分。
(2)辨明重要的文句。
文章中的有些句子,如领起句、过渡句、前后照应句、结构相似句(包括文中反复出现的文句),往往能体现文章思路,为考生划分文章段落层次提供了重要依据。
(3)审辨标志性词语。
有些文章,为了表达得清晰,往往用一些标志性的词语来表明上下文内容间的关系。
找出这些词语并仔细区别其代表的意思,有助于考
生对文章结构进行分析。
可以作为标志性词语的有:①表顺序的词;②关联词;③指代词;④表范围的词;⑤表类别的词。
此外,还有文中不同地方反复出现的同义词或近义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习重点:由于平时人们常把“结构”和“层次”连在一起说成“结构层次”,便有人误解分析结构就是分析层次。
其实结构包括下列要素:(1)层次和段落层次是指文章思想内容的表现次序。
它是事物发展的阶段性、客观矛盾的各个侧面、人们认识问题的思维进程在文章中的反应。
换一句话说,层次是文章思路发展变化的阶段。
这就是“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合为一个考点的原因所在。
(2)过渡和照应为使文章脉络清晰,文路畅通,写文章总要运用过渡和照应。
过渡,是指上下文之间的衔接转换,照应是指前后文的关照呼应。
照应有文章内容与标题照应,各部分之间的照应,某些词语的前后照应等形式。
(3)开头和结尾开头和结尾是文章结构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
从阅读的角度看,抓住开头和结尾,不仅有助于把握文章的思路和结构,而且有助于把握文章主旨,有助于对某些表达技巧的分析评价。
此外,还有线索等。
这样看来,分析文章结构就包含着对上述要素的分析。
金题体悟:例如(1993年高考第24题)197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一份报告《学会生存》中指出:“人们越来越要求把所有人类意识的一切潜能都解放出来”,然而,“人们的创造能力是最容易受文化影响的能力”。
它强调说:“开发创造精神和窒息创造精神这样双重力量是并存的。
”因此,有必要警惕教学中妨碍创造性思维发展的因素:概念的内涵固定化□a限制了思考□b无法产生突破和解决新问题□c对问题的固定反映方式□d限制了发散思维的发挥□e墨守成规更窒息了创新的愿望和灵感□f 强调记忆、练习、再现的聚敛性思考□g忽略应用、联想的扩散性思维训练□h情感因素不足□i缺乏形象和审美内容□j缺乏认知中的愉悦和激励。
第二段(上段)中自a到j有10处没有标点,其中有几处应加分号,其余均为逗号。
应该使用分号的是(只填字母)___________。
方法指导:分析层次,就是分析文章各部分之间的组合关系。
分析层次有两项要求:一是辨明关系,即辨明各部分之间是承递关系、并列关系,还是总分关系等等;二是分出逻辑结构中的等次,与多重复句的分析在原理和要求上是一致的。
层次是着眼于内容划分的,因此,分析层次的依据是对各部分内容的准确概括。
就全文的层次分析而言,是以对各自然段内容的准确概括为基础的,也就是把内容一致的段归在一起为一层。
就段内层次分析而言,是以对各句的内容准确概括为依据的,也就是把内容一致的句子合在一起为一层,余者以此类推。
段内层次分析,首先要认清段的类型。
从表达方式来说,可以分为记叙段、描写段、说明段和议论段。
段的类型不同,其组合规律不完全相同。
还要注意句子之间意义衔接转换的语言标志。
全文的层次分析和段内层次分析的原理、步骤是相同的。
有时,考查理解文章结构层次的试题也可以用简答方式或填写图表、调整顺序、编提纲、加标点等方式。
这里,考查的是划分语段内部层次的分析能力。
10个语句单位,实际上只能分为4个意群,在c、f、h三处要用分号隔开,才能明确显示这个长句构成的语段内部的层次。
仔细阅读,不难看出这样四个并列的意思:①概念的内涵固定化;②对问题的固定反映方式;③强调记忆和聚敛性思考练习;④情感因素不足。
如果不能理清这个思路,则会将其他阐释性语句当作层次的关键,致使答案出错。
又如:(1991年高考第27题)下面这段话共有八句,每句都已给了标号。
对该段思路的分析和图解,正确的一项是我在俄国所见到的景物再没有比托尔斯泰墓更宏伟、更感人的了。
(a)这块将被后代永远怀着敬畏之情朝拜的尊严圣地,远离尘嚣,孤零零地躺在林荫里。
(b)顺着一条羊肠小路信步走去,穿过林间空地和灌木丛,便到了墓冢前;这只是一个长方形的土堆而已。
无人守护,无人管理,只有几株大树荫庇。
(c)他的外甥女跟我讲,这些高大挺拔、在初秋的风中微微摇动的树木是托尔斯泰亲手栽种的。
(d)小的时候,他的哥哥尼古莱和他听保姆或村妇讲过一个古老的传说,提到亲手种树的地方会变成幸福的所在。
(e)于是他们俩就在自己庄园的某块地上栽了几种树苗,这个儿童游戏不久也就忘了。
(f)托尔斯泰晚年才想起这桩儿时往事和关于幸福的奇妙许诺,饱经忧患的老人突然从中获得了一个新的、更美好的启示。
(g)他当即表示愿意将来埋骨于那些亲手栽种的树木之下。
(h)a.全段先叙述参观过程(顺序),再交待选择墓地的经过(转入插叙),共分两层:(a)(b)(c)(d)(e)(f)(g)(h)b.全段先总述,再介绍坟墓,然后从树的来历入手,引出托尔斯泰的愿望,共分三层:(a)(b)(c)(d)(e)(f)(g)(h)c.全段先说明坟墓将永远对后代产生巨大影响(将来),再介绍坟墓的现状(现在),又追述选择墓地的经过(过去),共分三层:——(a)(b)——(c)(d)——(e)(f)(g)(h)d.全段以说明托尔斯泰埋骨树下的愿望为最终目标,由大到小,层层递进,共分五层:(a)(b)(c)(d)(e)(f)(g)(h)这是一段描述性文字,(a)为总领句,(b)(c)紧接着介绍坟墓,接下来是由墓及树、由树及人,引出托尔斯泰的愿望。
由此可见,答案应是b。
练习巩固:阅读下面短文,完成1—5题。
山因雨长秀,石因雨生色。
沿着东山仄仄的曲径石道慢行,眼光穿过春雨编织的雨帘,东山奇岩异笋尽收眼底,满山石头嶙峋突兀,经春雨的浸润,尽显出奇异的色彩;赤橙黄绿青蓝紫,七彩缤纷在其中。
远处观望,烟雨雾霭里,有的岩石似舟船渡海,有的似巨龙腾飞,有的似骏马奋蹄,有的似雄狮眈视;近处审视,有似刀斧之形,有似巨笔之态,有似剑戟之状,还有那数不尽的石屋石道石洞石廊石缝,似幽深莫测的大世界,又似一部千古不朽的史书。
离我不远的一块巨石,负重承托着一块两头翘起的弯弯石头,似一艘即将出海的渔船。
我凝神视之,只见船儿动了,似缓缓破浪入海,溅起团团白色浪花。
定神视之,原来是一簇簇轻如棉絮的乳白云烟从石船底下悠游而过,使人对石船产生了游动的幻觉。
我转到一尊赤红色的巨石面前,只见一个老石匠和两个青年石匠,头戴雨笠,站立在麻竹粗壮的手脚架上,依着巨大的岩石雕凿,看那精神矍铄的老工匠和血气方刚的青年工匠,春雨淋透了他们的衣裳,隆凸起的肌肤清晰地显露出来,宛如一座立体的浮雕。
我斗胆走上前去,问他们为何要雕凿题字,他们却哈哈大笑起来,指着漫山飘洒的烟雨对我说:“我们雕的是‘烟雨东山,荟萃奇石’,这可是一次难以寻觅的机遇呀。
”一阵豪豪爽爽、清清朗朗的笑声,伴着春雨融入东山缓缓流动的烟云雾气里。
1.本文二、三自然段抓住了东山岩石什么特点来写的?(10字以内)答:□□□□□□□□□□2.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二、三自然段突出了雨中东山岩石之美。
b.二、三自然段表达了雨中游东山的情趣。
c.二、三自然段抒发了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d.二、三自然段点明了大自然也有着令人思考的深刻寓意。
3.第四段写石匠一段文字的作用是()a.说明人是大自然的主宰。
b.说明大自然的美景要靠人的智慧和力量来创造。
c.说明抓住机遇才能创造美好生活。
d.说明人与大自然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4.结合本文内容回答下面问题。
①全文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为线索,围绕_______________展开景物描写。
②全文主要的修辞方法是_______,其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
5.用一个短句概括出全文景物描写的内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10题。
都江堰余秋雨我以为,中国历史上最激励人心的工程不是长城,而是都江堰。
长城当然也非常伟大,不管孟姜女们如何痛哭流涕,站远了看,这个苦难的民族竟用人力在野山荒漠间修了一条万里屏障,为我们生存的星球留下了一种人类意志力的骄傲。
长城到了八达岭一带已经没有什么味道,而在甘肃、陕西、山西、内蒙一带,劲厉的寒风在时断时续的颓壁残垣间呼啸,淡淡的夕照、荒凉的旷野溶成一气,让人全身心地投入对历史、对岁月、对民族的巨大惊悸,感觉就深厚的多了。
但是,就在秦始皇下令修长城的数十年前,四川平原上已经完成了一个了不起的工程。
它的规模从表面上看远不如长城宏大,但注定要稳稳当当地造福千年。
长城占据了辽阔的空间,它却实实在在地占据了邈远的时间。
长城的社会功用早已废弛,而它至今还在为无数民众输送汩汩清流。
有了它,旱涝无常的四川平原成了天府之国,每当我们民族有了重大灾难,天府之国总是沉着地提供庇护和濡养。
因此,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它永久性地灌溉了中华民族。
有了它,才有诸葛亮、刘备的雄才大略,才有了李白、杜甫、陆游的川行华章。
说得近一点,有了它,抗日战争的中国才有了一个比较安定的后方。
它的水源不像万里长城那样突兀在外,而是细细浸润、节节延伸,延伸的距离并不比长城短。
长城的文明是一种僵硬的雕塑,它的文明是一种灵动的生活。
长城摆出一副老资格等待人们的修缮,它却卑处一隅,像一位决不炫耀、毫无所求得乡间母亲,只知贡献。
一查履历,长城还只是它的后辈。
它,就是都江堰。
6.(1)用一句话概括第一段在全文中的作用。
(不超过10个字)答:作用是□□□□□□□□□□(2)第一段的意思,如果换成以都江堰为主体,应如何表述?(不超过20个字)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1)第二段首先概述长城的伟大,原因是什么?(请用原文回答,不超过12个字)答:因为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本文第二段中“站远了看”和“味道”分别指什么?答:“站远了看”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不超过8个字)“味道”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不超过十五个字)8.第三段从哪三个方面对都江堰和长城作了比较?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对文章的内容和写法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b.开始不写都江堰而写长城,是为下面更好地写都江堰作铺垫,因为二者有许多一致的地方。
c.本文在评述中国历史上的伟大工程时,融进了自己的文化认识和感受,抒写了自己独特的见解。
第29课时参考答案1.形状奇异,七彩缤纷2.d3.c4.①我的所见所闻;雨字②比喻;使所写的事物具体形象。
5.东山春日烟雨图。
6.(1)揭示主旨,总领全文。
(2)都江堰是中国历史上最激动人心的工程。
7.(1)留下人类意志力的骄傲(2)“站远了看”指从今天看历史;“味道”指保持自然古朴,给人浑厚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