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河水利史
淮河的生成演变及其特征

淮河的生成、演变及其特征一、黄淮海区域地质背景与地貌分异1.区域范围黄淮海区域范围为我国的第二大平原——黄淮海平原,以黄河、淮河和海河三条河流东流入海前沉积的一个广阔平原而得名。
根据地貌学的观点,按照地表形态、地质构造、地表组成物质以及流域水系的变化等原则,黄淮海平原划定的界线为:北起燕山山脉的南麓;南抵桐柏山、大别山的北麓,以江淮流域的低分水岭为界;西起太行山、秦岭的东麓,东面包围鲁中南山地,临渤海、黄海。
从行政区划上看,黄淮海平原包括全部天津市,北京市、河北省、河南省的大部分以及山东的西北、西南部与江苏、安徽两省淮河以北部分。
[1]黄淮海平原大体以黄河为轴线,往南到淮河,属淮河水系,通称黄淮平原;往北到燕山山麓,西迄太行山麓,属海河及滦河水系,通称海河平原。
[2]2.地质背景2.1 地质构造与断裂带从地质构造上看, 黄淮海平原的基础是一个受燕山运动影响、于白垩纪前后形成的断陷盆地。
该盆地在喜马拉雅运动和新构造运动期间继续下陷,沉积了厚达三四千米的第三纪地层和厚达三四百米的第四纪散松沉积物。
沉积物总厚度最大可达5000米以上,小者也有1500米左右。
各地堆积厚度不等,是因为平原下的基岩还有次一级的拗陷与隆起构造。
在新华夏构造体系中,黄淮海平原主要位于两条沉降带上:松辽-黄淮海平原沉降带和黄海-苏北平原沉降带。
因此,黄淮海平原是一个新生代的巨大凹陷盆地,拗陷最深部分偏居西部,即靠近太行山山麓地带。
晚侏罗世时,黄淮海平原范围内有一些分散的小盆地,其中接受了红色碎屑岩、火山岩和暗色泥沙岩的沉积。
白垩纪初,开始进入盆地发展时期,直到现在,拗陷与沉积仍在活跃进行中。
老第三纪时还有若干孤立的小盆地,新第三纪时平原才连成一片[3]。
2.2 地质构造及其对水系发育的影响黄淮海平原下伏的隐伏断裂活动,对水系产生深远影响。
河流流向、河道偏移、河流决口、湖泊形成等等方面都受到断层活动的影响;新构造运动和松散软弱的地盘,直接或间接地增加黄河的活动性;大水系间没有坚硬的分水岭,助长了黄河的游荡性。
淮河历史故事

淮河历史故事
淮河,位于中国东部,是中国七大河之一,全长约1000 公里,流域面积广泛。
以下是关于淮河的一些历史故事:
1. 秦始皇凿渠:相传秦始皇东巡会稽过秣陵,发现此地有王气,于是下令在今南京市区东南的方山、石硊山一带,凿晰连岗,导龙藏浦北入长江以破之。
这个传说成为了秦淮河得名的由来。
2. 隋炀帝开凿大运河:隋炀帝为了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王朝的统治,下令开凿大运河。
其中,淮河段成为了大运河的重要组成部分,极大地促进了我国南北方经济的交流。
3. 淮安水利枢纽:淮安水利枢纽位于江苏省淮安市,是中国古代水利工程的代表之一。
始建于北宋,历经多次扩建和修复,发挥了重要的灌溉、航运作用。
4. 淝水之战:公元383 年,东晋与前秦在淝水(淮河支流)之地展开了一场著名的战役,东晋以少胜多,大败前秦,取得了淝水之战的胜利。
5. 淮河治理:自古以来,淮河流域经常发生水灾,给两岸百姓带来极大的困扰。
新中国成立后,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召开第一次治淮会议,作出《关于治理淮河的决定》。
1951 年,毛泽东主席发出一定要把淮河修好”的伟大号召,为淮河治理翻开了历史性的崭新一页。
6. 水利建设:治淮工程自20 世纪50 年代开始,经过多次扩建和修复,使得淮河流域的水利设施逐渐完善,不仅提高了防洪能力,
还大大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
这些历史故事见证了淮河流域的历史变迁,展示了我国人民与自然斗争的智慧和勇气。
今天的淮河流域已成为我国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和经济发展区域。
淮河历史上的几次大的洪水灾害

淮河历史上的⼏次⼤的洪⽔灾害原标题:淮河历史上的⼏次⼤的洪⽔灾害⼀、明神宗万历⼆⼗⼀年(公元1593年),淮河流域发⽣特⼤洪⽔。
四⽉初⾄⼋⽉,淮河流域淫⾬不⽌,七、⼋⽉间⼜发⽣多次强⼤的暴⾬,洪涝灾害异常严重。
据⽂献资料记载,流域内各⽀流、⼲流等地区120多个州县受灾。
尤以淮北平原地区灾情最为严重,“平地⽔深丈余”,“⾈⾏树梢,⼈栖于⽊,”“⼤⽔进城关市⼏没。
”由于淮河⼤⽔,⼜受黄⽔顶托,排泄不畅,“⾼堰决⾼良涧、周家桥等⼆⼗⼆⼝,⾼宝诸堤决⼝⽆算”。
据《明实录》记载:“⾃五⽉以来⼤⾬倾注,河流漫溢”、“黄淮两河先后决⼝,黄河决于⼭东单县黄固⼝,淮河决于洪泽湖东岸⾼家埝之⾼良润、团家桥等⼆⼗⼆⼝”。
汝阳“⾬若悬盆,鱼游城关”。
新蔡“平地⽔深数丈,……凡⼈物房屋冲陷殆尽,⽆麦⽆秋⽲”。
上蔡“春夏淫⾬,⼊秋更甚”。
固始“雷⾬⼤作,⽔漫⼭腰,⼈畜随⽔⽽下”。
⾩阳“⼋⽉⼋⽇⽔⾃西北来,奔腾澎湃,顷刻百余⾥陆地丈许,⾈⾏树梢”。
⿅⾢“夏五⽉连⾬⾄九⽉,麦⽲具不登”。
凤阳“淮河涨,平地引⾈,⼤⽔进城”。
盱眙“⽔漫泗州”。
宿州“州境半为泽国”。
荷泽“五⽉⼤⾬⾄⼋⽉⽲尽没”。
曹县“⼤⾬,⾃四⽉⾄⼋⽉不⽌”。
曹州府“五⽉⼤⾬决单县黄固⼝”。
邳州“五⽉⼤⾬,邳城陷⽔中。
六⽉,邳州、宿迁溺死⼈⽆算”。
丰县“夏霖⾬三⽉,⼈⾷⽊⽪,次年春,瘟疫⼤作”。
⾼邮“⾼宝诸堤决⼝⽆算,明年尽塞”。
宝应“淮⽔决⾼堰,……没⽥庐⼈畜,死⼈⽆算”。
在全淮河流域⼤⾬,淮河、黄河决⼝的情况下,从“徐州⾄扬州间,⽅数千⾥,滔天⼤⽔,庐舍⽲稼荡然⽆遗”。
这是淮河历史上最为严重的⼀次⼤⽔灾。
⼆、清世宗雍正⼋年(1730年),沂沭泗⽔系发⽣⼤洪⽔。
1730年沂沭泗⽔系6~7⽉长期淫⾬,发⽣了历史上罕见的⼤洪⽔。
《莒州志》记载:“夏五⽉初旬阴⾬连绵四⼗余⽇。
六⽉⼗九⽇⼤⾬如注七昼夜,⽆⼀时⽌息,⼆⼗四⽇洪⽔横流,东⾄屋楼,西⾄浮来,接连四⼗余⾥,平地深渊。
新中国水利建设5段历史

新中国水利建设5段历史作者:郭爱民来源:《地球》2011年第03期兴水利、除水害,事关人类生存、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历来是治国安邦的大事。
白1949年新中国成立至今,62年来,我国的水利事业经历过高潮也遭遇过低谷。
就此,《地球》记者近期采防了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的有关水利专家,梳理出我国自建国以来水利边设的5个不同历史时期。
1949年~1957年新中国成立以后,国家各项建设百废待兴。
但那时我国水旱灾害频发,成为恢复生产、安定社会的一大拦路虎,亟需兴修水利、控制水早灾害。
1950年,淮河大水。
据统计,当年全流域受灾面积4687万亩,倒房89万间,灾民1300万人,死亡489人。
由于水势凶猛,群众来不及逃走,或坠水而死,或被毒蛇咬死,或因逃难途中船小浪大、翻船而死。
当时毛泽东主席看到灾情报告后,难过地落下了眼泪。
随后发出丁“一定要把淮河修好”的号召。
毛泽东还一直关注着治理黄河的工作。
1952年10月初,毛主席第一次出京巡视,就选择了视察黄河。
在视察时,他特别嘱咐河南省委负责人:“要把黄河的事情办好。
”洪灾之后,就是大旱。
1953年,全国因干早农田受灾面积861.6万公顷,成灾面积134.13万公顷,其中春早面积400余万公顷,夏旱面积200余万公顷。
那时,中央政府每年都耍开几次全国性水利工作会议,基奉上是当时召开最多的会议。
当时工程治理的重点比较明确,首先是恢复已有的一些堤防,另外就是一些救急工程,比如治理淮河。
为避免发生1949年前那样的洪水,黄河、长江主要是搞临时分蓄洪区,而北方则开始考虑修官厅水库。
毛主席还亲自抓了治淮、治黄、官厅水库和荊江分洪四项水利工程。
当时领导上至毛主席下至各级地方官员,对搞水利都是没话讲,投入力量很大。
老百姓以工代赈,到了工地上就可以挣到饭吃,干活也有热情。
这种情况下,防洪工作开展得不仅多而且也非常扎实。
这些水利工程,极大地缓解了水旱灾害的严重局面,全国灌溉面积由此发展到了4亿亩,对安定社会、恢复生产发挥了巨大作用。
淮河的简介

位置境域
● 淮河地处中国东部,介于长江和黄河之间,跨河南、安徽、江苏、山东及湖北5省,位于东经112度~121度, 北纬31度~36度,流域面积274657平方公里,流域西起桐柏山、伏牛山,东临黄海,南以大别山、江淮丘 陵、通扬运河及如泰运河南堤与长江分界,北以黄河南堤和泰山为界与黄河流域毗邻。 [2-3]
地形地貌
● 淮河流域东临黄海,西、南及东北部分别为伏牛山、桐柏山、大别山和沂蒙山等环绕,山海之间 为广阔的平原。山丘区面积约占流域面积的1/3,平原面积约占2/3。淮河流域东西长约700km, 南北平均宽约400km,西北部高,东南部低.海拔在600~1000m之间,豫西石入山最高为 2153m。淮河流域上游两岸山丘起伏,水系发育,支流众多;中游地势平缓.多湖泊洼地;下游 地势低洼,大小湖泊星罗棋布,水网交错,渠道纵横。 [3]
水利资源
● 淮河流域年平均地表水资源为621亿立方米,浅层地下水资源为374亿立方米,扣除两者相互补给 的重复部分,水资源总量为854亿立方米,人均占有量为450立方米。淮河流域各项水源工程的年 供 水 能 力 约 4 5 0 亿 立 方 米 , 在 保 证 率 为 5 0 % 的 平 水 年 份 缺 水 11 亿 立 方 米 , 保 证 率 为 7 5 % 的 中 等 干 旱 年 份 缺 水 4 1 亿 立 方 米 , 保 证 率 为 9 5 % 的 特 枯 年 份 缺 水 11 6 亿 立 方 米 , 预 测 到 2 0 0 0 年 保 证 率 为 95%时供需缺水量为179亿立方米。淮河流域地表水地区分布总的趋势是南部大、北部小,同纬 度地区山区大、平原小,平原地区则是沿海大、内陆小。
淮河探源与桐柏五淮井

与江、河、济三渎相比,《尚书·禹贡》不但载有“(禹) 导淮于桐柏”,指出桐柏淮井乃淮河之源,且清康熙年间 就将镌刻着“淮源”二字的淮源碑立于淮井之旁,它实乃 中国人认知自己的大江大河的起点。
禹王锁蛟井典故
谁知到了清初,有两个解差从信阳到南阳路过此地,听说 井内锁有水妖,便探头入井去看。水妖看见了他们帽子上 面的红缨带,以为是井壁的石头开了花,一时运足气力, 厉声一吼,挣断铁索,冲出井口,呼啸而去。康熙皇帝闻 讯大惊,急忙亲书“灵渎安澜”四字,镌碑于此,祈求平 安。
关于这段故事,鲁迅在他的《中国小说史略》中记述甚 详,并认为传说中的无支祁,就是后来《西游记》中孙悟 空的“原型”。孙悟空随着唐僧去了西天取经,负罪立功, 终成正果。
禹王锁蛟井--淮源零公里井
禹王锁蛟井--淮源零公里井 千里淮河的测量起点
禹王锁蛟井典故
亭下这口井叫“禹王锁蛟井”。《禹贡》(《禹贡》是《尚书》 中的一篇。是战国时的著作)载:“禹理水,自桐柏。”《太平 广记》(《太平广记》是宋代人编的一部大书。全书500卷﹐目录10卷﹐
取材于汉代至宋初的野史小说及释藏﹑道经等和以小说家为主的杂著,属于
太白顶---大淮井
淮井定为淮河正源,具备三个原因:一是它在淮 河58条支流中水位最高(1140米),距东海最远; 二是秦始皇时便在这里建立了淮祠,是历代皇廷 祭祀淮河之地;三是志载:清乾隆皇帝两次遣官 到这里探源,时布政使江兰、河南巡抚毕源都是 在这里探得淮水真源的。
淮河流域上游南北朝时期古洪水事件考证研究

2021年2期第23卷(总第126期)No.2,2021General No.126,Vol.23淮南师范学院学报JOURNAL OF HUAINAN NORMAL UNIVERSITY淮河流域上游南北朝时期古洪水事件考证研究范小露,张新毅(阜阳师范大学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安徽阜阳236037)[摘要]古洪水作为水文过程对极端气候事件的瞬时响应,含有丰富的历史水文数据资料信息,对于区域灾害史和古气候研究具有重大意义。
文章在整理与分析淮河流域上游古洪水沉积记录等水文学资料的基础上,结合历史文献及史料记录,利用现代洪灾等级划分标准及历史洪灾等级划分先例,对淮河流域上游南北朝时期洪灾进行等级划分并考证。
研究表明,淮河流域上游卢庄剖面滞留沉积物所记录的距今1320〜1680年的古洪水灾害应属重灾等级,具体事件可能对应于南北朝孝文帝太和九年(485年)九月的一次特大洪水灾害。
[关键词]淮河流域;南北朝时期;古洪水事件;沉积记录;文史考证[中图分类号]K23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9530(2021)02-0022-05洪水灾害是全世界范围内分布最广的自然灾害之一,在我国历史上素有“五害之首水为大”的说法,可见其对社会经济及生命财产带来的威胁之巨。
随着对全球气候变化的深入研究,极端水文灾害事件已进入众多领域学者的研究视野,并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水文计划(UNESCO-IHP)第二阶段的研究重点。
古洪水事件是指发生在历史时期及以前被沉积物记录的特大洪水事件,是水文过程对极端性气候事件的瞬时响应翻阅历史典籍可见,文明前进的进程中总不乏洪水灾害的存在,西方的诺亚方舟,东方的大禹治水,《圣经》《竹书纪年》《史记》《尚书》《国语》《孟子》等史料中更是不乏洪水灾害的记载。
建国以来,为了快速开展经济建设及生产恢复,迫切需要全面了解河流的历史水文状况,先后编纂出版了《中国救荒史》《中国历史大洪水调查资料汇编》《中国农业自然灾害史料集》《中国灾害通史》《中国气象灾害大典》等专著,对救灾防灾起到重要参考作用。
新中国治淮60年十件大事

一
河 防 总充 分 履 行 统 一 指 挥 、 织协 调 职 能 , 取 “ 、 、 组 采 拦 泄 蓄 、 、 、 ” 综 合 措施 , 水 调 度更 加 科 学 , 涝 灾 害 分 行 排 等 洪 洪
损 失 大 幅 减 少 ,实 现 了 由 控 制 洪 水 向 洪 水 管 理 的 转 变 , 在 我 国防汛抗 洪史 上 写下 了光辉 篇 章 。 19 9 9年 1 0月 , 淮 河 人 海 水 道 近 期 工 程 正 式 开 工 , 20 0 3年 6月 建 成 通 水 . 束 了 淮 河 长 达 8 0多 年 没 有 直 接 结 0 人 海 出 路 的 历 史 。工 程 先 后 荣 获 中 国 水 利 工 程 优 质 ( 禹 ) 大
15 年 5月 . 毛 泽 东 主 席 发 出 “ 定 要 把 淮 河 修 91 一
好 ” 伟大 号召 。是 年 5月 , 的 由邵 力子 任 团长 的中 央治淮 视 察团, “ 将 一定 要 把淮 河修 好 ” 旗 , 别 授予 淮 委 及河 南 、 锦 分 安徽 、 苏 三省治 淮机 构 , 江 并发 表《 告淮 河 流域 同胞 书》 。在 毛泽 东 主席 的伟 大号 召指 引 下 , 掀起 了新 中 国第 ~次 大 规
要 讲 话 。 求 深 入 贯 彻 落 实 科 学 发 展 观 , 续 坚 持 “ 泄 兼 要 继 蓄 筹 ” 治 淮 方 针 , 持 以 人 为 本 、 与 自然 和 谐 相 处 , 淮 的 坚 人 从 河 流 域 水 情 和 流 域 经 济 社 会 发 展 对 水 利 的 需 求 出 发 , 力 着 解 决 好 洪 涝 干 旱 等 突 出 问 题 , 淮 河 流 域 经 济 社 会 又 好 又 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淮河水利史》内容摘要:淮河发源于河南省桐柏山老鸦叉,东流经河南,安徽,江苏三省,在三江营入长江。
全长1000公里,总落差200米。
本人查阅经典,结合不足之短见,阐述了淮河水利史的概况。
关键字:淮河;水利史正文:古代淮河称淮水,与河水(黄河)、江水(长江)、济水(今已木存在)并称四读,其下游经今肝胎、淮阴、淮安、涟水,到云梯关独流入海。
南宋时,黄河南徙,侵夺淮河下游河道,后固定河床于淮河支流泅水和淮阴以下的干流河道上,由于多年黄河泥沙淤积,下游河道形成悬河,使淮河失去出路。
咸丰五年(1855年),黄河北徙山东,但淮河主流已不能直接人海,而改由江都县三江营汇人长江。
留下的高于两岸地面的黄河故道把原来统一的淮河分割为淮河和沂、沐、泅两个水系。
淮河水利史可以分为北宋以前、南宋至咸丰五年和近代这三个时期。
(一)北宋以前的淮河独流入海的淮河河道深阔,水流迅急通畅,北宋时淮河还是一条有潮河流,受海潮顶托,河潮可上溯到今洪泽湖地区。
沿河有众多湖泊洼地,是洪水的自然调蓄场所,加之当时人口密度不大,洪灾记载很少。
淮河处于黄河长江两大流域之间,全国统一时,是南北来往的纽带;南北分裂时,又是兵家必争之地。
1.农田水利淮河在早期的历史上,利用有利的地形条件修建了许多被塘蓄水灌溉工程。
其中,芍陵是春秋楚庄王时由孙叔敖主持修建,至今已有近2600年的历史,它利用淮水支流滦河和东肥河之间的洼地,圈堤蓄水,堤周长历代在一百里至三百里间变化,灌田超过万顷。
孙叔敖还在河南固始建造了期思破,灌区大体在今天的史河灌区一带。
淮河上历史灌区还有鸿隙破,位于今河南省淮河干流与汝河之间的正阳、息县一带,挡水堤坝长四百余里,准确创建年代不可考,汉代曾大面积灌溉,以后废弃。
鸿像被挡水堤坝长四百余里,蓄积淮河的分流下接慎水,还与上慎破、中慎破、下慎肢、燃破、青破等十数个破塘相接,形成一个波渠串联的灌溉网,即古代的“长藤结瓜”工程型式。
三国时,淮河流域为魏吴相争的前线,曹魏搞了多次水利屯田,其中曹操于建安元年(196年)在许昌引水屯田;夏侯倍于建安初年“断太寿水(准水支流)作肢”种稻;郑浑引沛,维二水作郑破;贾送造新被、小七阳破;刘黎在淮南兴治芍破、茹破等。
影响最大范围最广的是邓艾从正始二年(241年)开始主持的水利屯田,屯田的官兵在淮北有2万人,在淮南有3万人,共5万人。
在淮北从黄河引水入沛水,再开广法渠由洋水引水到颖水各肢塘,引水渠长三百余里既可灌溉,又通航运。
林经注滩水及其支流各篇里描述了不少人工渠道和蓄水破塘,大多与这些屯田活动有关。
2.水运公元前呼6年,吴国开挖了邓沟,开通了淮河和长江间的航运。
公元前482年,吴北征晋国,在山东鱼台和定陶之间开挖了菏水,开通了淮河支流泅水与济水间的航运,由泅水通淮河,由济水通黄河,这条运河第一次使淮河和黄河统一在一个水运网内。
公元前361年,魏国开鸿沟,由黄河引水至圃田泽,再由固田泽开运河至大梁(开封),向南折和淮河的支流丹水(后来的汗水)、准水。
油水、沙水、颖水联系在一起,组成淮河和黄河间初步的水运网。
在长时间内,淮河通过邓沟和鸿沟与长江流域和珠江流域(长江和珠江间秦以后有灵渠),与黄河和海河流域(黄河和海河间三国时有白沟)保持着航运联系,成为政治和军事上的至关重要的地区。
隋代统一全国,修凿以洛阳为中心的南北运河,自黄河引水向北南开通济渠在汹州(今江苏吁胎淮河对岸)入淮,成为全国南北交通的干线;重修部沟,沟通江淮,从淮安入淮河。
淮安与泅州间的淮河成为运河中的一段,淮河边的汹州成为南北运输的重要枢纽。
北宋又平行淮河修沙河,洪泽新河,龟山运河以避淮河中的风险。
唐宋两代,淮河支流颖、涡等河都是经常使用的航运通道。
3.人为水灾在淮河流域的军事争夺中,利用水利工程作为战争攻守手段的事件在历史上常有发生,三国至南北朝期间就有10余次。
其主要方式为拦河筑堰,引水灌城或水淹敌军营地,其规模最大的一次发生在梁天监十三年至十五年(514~516年),梁陈对峙时梁在淮河浮山(江苏省汹洪县、安徽省五河县、嘉山县交界处)筑拦河大堰叫浮山堰,长九里。
是我国历史上规模空前的大坝,因当时发生大洪水,只存在4个月就跨坝了,造成惨重的损失。
(二)南宋至清咸丰五年(1129~1855年〕的淮河黄河南徙夺准入海,自古就有,时间都不长,总的干扰不大。
南宋初(自1128始),黄河自泅水入淮,侵夺了淮河下游河道。
在明万历以前的400多年间,虽不断修筑堤防,堵塞决口,河道一直在动荡之中,流势分合不一,淮北地区水灾一直很严重,主流常在颖水、涡水、准水、泅水等河间不断变换,汇入淮河后人海。
自明代万历初年至清代康熙年间,按照播季驯的治河思想,大筑两岸系统堤防。
把黄河固定在开封、商丘、杨山、肖县至徐州人泅水一线上,由清口(今淮阴西)人淮河,经涟水,至云梯夫人海,即今废黄河道。
在黄河夺淮的历史中,淮河干流和颖水以下的支流都受过侵夺,淤高了河床,打乱了原水系,使下游无出路,整个流域灾害频繁。
这时京杭运河在清口和黄、难相交,在清口整治中把保证运河通畅作为前提,给治理带来很大困难。
潘季驯总理河道时,不断加高高家堰,使之成为绵亘数十里的洪泽湖大堤,抬高洪泽湖水位,形成历史上最大的人工水库,用来调蓄淮河来水,并以清口作为出水口,“蓄清刷黄”,‘凉水攻沙”,以期剧深黄河河槽,使运河不受倒灌之害,黄淮顺畅入海。
但未获预期效果,淮河水仍没有出路。
此后,杨一魁总理河道时在高家堰上建武家墩、高良涧、周家桥三座闸,用以分泄淮河洪水人运河,开金湾河,建金湾三减坝,泄水由芒稻河入长江,是导推入江的开始。
清代沿用潘季驯的治理思想和办法。
靳辅总理河道时,仍大筑高家堰,大挑清口,开引河五道,引洪泽湖清水冲刷黄河河床。
为分泄洪水,靳辅还在高家堰上筑武家墩,高良涧,周家桥等6座减水坝,分减湖水,经白马湖、宝应湖等人运河,在运河东岸邵伯以上建归海坝,在邵伯以下建归江坝,排水入海人江。
此后,著名河道管理官员如张鹏翻、高斌等都沿用靳辅的办法,一方面整理清口,开挖引河,蓄清刷黄;一方面改建。
加固高家堰各坝和运河上的归江归海各坝,分减淮河洪水。
这些措施虽然也起过一些作用,但清中期以后,政治腐败,管理不善,黄河河槽越淤越高,淮水几乎不能流出清口,只靠归海五坝和归江十坝入海人江。
洪水来临,江苏里下河地区一片汪洋,灾难深重。
据可见到的记载统计,自1280~1855年的575年中,黄河泛滥受灾的年分就有230多年,平均2年多就有一次,受灾范围跨豫、皖、苏三省的整个淮北平原,下至里下河地区。
(三)近代(1855~1949年)淮河1855年,黄河在河南省钢瓦厢决口北流山东,形成新河道,淮河流域基本摆脱了黄河的干扰。
但700余年来,特别明清两代,黄河携带的大量泥沙淤塞了淮河的入海平道,形成了一条新的分水岭,将沂、沐、泅水系从流域中分出,并堵塞了各水系出路。
为解决淮河的出路,开发淮河水利,先后出现了各种“导淮”议论和方案,其中主要有全部人长江计划、全部入海计划和江海分流计划,先后成立了一些导淮机构。
1931年经当时政府批准,制定了一个全国导淮计划,但实施工程不多,只建设了数座船闸和开挖了部分河道。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即中止。
1938年日本帝国主义军队占领了徐州,国民党政府军在6月2日和6日,先后在赵口和花园口决开黄河南堤,试图阻止日军前进,造成了作为黄泛区的淮河流域人民的深重灾难。
花园口决口至11月20日,口门冲宽组400余m,黄河原道断流。
全部黄河水向东南泛滥于贾鲁河、颖河和涡河之间的地带,漫注于正阳关至淮远一段淮河。
入淮之后,横溢两岸低地,泻入洪泽、宝应腐邮清湖,经运河由长江入海,历时9年,到1947年3月15口堵日完工,黄河仍归入原道。
这次决口泛滥地域辽阔,自西北至东南,长度约达400km,宽度30~80km,对淮河流域产生巨大影响。
历年泛流冲刷的结果,在黄水入原河槽地段普遍剧深蚀宽,在泛流所经地面出现许多深槽,产生了新贾鲁河、新涡河上游、新蔡河和淮阳与周口之间的新水系。
由于不同的原因,也产生了淤积,主要有:黄泛大溜横过河身,泥沙淤积了一部分河流;由于黄水泻入原河道,在交汇处两股水流的顶冲,泥沙因流速减低而落淤;由于黄水的倒灌,泥沙淤积在支流河口,以致上、中游的水流排泄不畅。
花园口决口泛滥9年,淮河流域出现了许多新问题,增加了治理的困难。
在这一时期,淮河流域局部地区也进行了部分防洪工程、农田水利以及运河工程的建设,特别是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的八路军和新四军的根据地内,修筑洪泽湖大堤和淮北大堤、整治苏北运河,举办苏北除涝灌溉工程等。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淮河进入了全面治理开发的新阶段。
------------------------------淮河水利史资料整理:淮河独流入海时期(1128以前)独流入海的淮河河道深阔,水流通畅,受海潮顶托,潮流可上溯到今洪泽湖区一带。
中下游沿岸有众多的湖泊洼地,洪水季节可以自然调蓄,洪灾记载也很少。
淮河地处黄河、长江两大流域之间,是南北来往的通路,南北分裂时,是军事争夺的重点场所,所以,古代淮河流域的航运和农田水利都很发达。
航运公元前486年,吴国开挖邗沟,沟通了淮河和长江间的航运。
公元前482年,吴北上争霸,在山东鱼台和定陶之间开挖了菏水,沟通了淮河支流泗水与济水间的航运,淮河由泗水经济水通黄河,第一次沟通了淮河和黄河。
公元前361年,魏国开鸿沟,与淮河的支流丹水(后来称汴水)、睢水、水、沙水、颍水相通,在黄淮间形成了水运网。
长时间内,淮河通过这些水道与黄河、长江,进而与海河、钱塘江和珠江各流域保持交通联系。
东晋南北朝时,也曾开过自泗水北通济水、黄河的运河。
隋代统一全国,修凿了以洛阳为中心的大运河,其中,自洛阳开通济渠入黄河,再由黄河引水向东南入淮河,也称汴渠,代替了旧汴水,成为全国交通的主干线。
淮安与泗州间的淮河成为运河中的一段(见中国运河史)。
北宋,在此段的右岸又先后开凿了沙河、洪泽新河、龟山运河,避开了淮河中的风险。
历代,鸿沟水系和淮河支流颍、涡等河都是经常使用的航运通道。
农田水利历史上,淮河流域曾修建了许多陂塘蓄水工程用于灌溉。
其中,芍陂建于春秋楚庄王时,至今已近2600年。
同时,河南固始一带引期思水(史灌河)建有期思陂。
还有鸿隙陂位于今河南省淮河干流与汝河之间的正阳、息县一带。
三国时,淮河是孙曹相争的前线,魏多次实行水利屯田,其中规模最大的是从正始二年(241)开始由邓艾主持的淮颍水利屯田,共组织五万士兵参加,由黄河引水到颍水流域各陂塘,既用于蓄水灌溉,又可通航,淮南灌区长达四百里。
南北朝至隋唐,今洪泽湖附近,盱眙有破釜塘,宝应、淮安有白水塘、石鳖屯等有名灌区。
《水经注》所描写的淮河南北多项人工渠道和蓄水陂塘,大多与屯田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