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水利发展史

合集下载

水利史综述

水利史综述

2.1 水利对秦汉经济区的作用
• 秦汉基本经济区:泾、渭、汾河的河谷盆地与 黄河下游地区,这一带,因铁器的使用, 耕地面积 扩大到5亿亩, 水利同步发展. • 汉武帝大兴水利: 扩大了郑国渠(前246年,关 中为沃野,无凶年,秦以富强,卒并诸侯)原 有灌溉面积,引渭水开漕渠,漕运灌溉两用;引北 洛河(龙首渠); 引泾河(白渠)。 • 关中土地占全国1/3,60%财富
都江堰略图
3 .隋唐至宋辽金 (公元589~1280年)
主要特点
• 继秦汉之后中国历史上第二个和平时期 • 水利上第二个大发展时期,规模超过秦 汉 • 唐代后期,长江流域基本取得了经济区 的作用 • 安史之乱至南宋中叶,全国经济重心逐 渐南移,生产发展快,经济繁荣
3.1 大运河的修通
• 大运河始建于春秋,至南北朝,初步形成沟 通江、淮、黄、海四大水系之轮廓 • 隋文帝为统一江南,公元587年,开山阳 渎(淮安到扬州),实际上是整修邗沟 旧道,以通漕运 • 隋炀帝605年续修四渠:济渠、永济渠、 江南运河(沟通长江、钱塘)扩建山阳 渎,
台儿庄运河北段
穿淮安城而过的
• 大 运 河 给 瘦 西 湖 更 添 美 姿
3.1开元以后的分段运输法
• 江船不如汴,汴船不如河,河船不入渭(船 过三门峡砥柱山太困难) (抗日之分段运 输法,宜昌至重庆) • 五代的梁、晋、汉、周、北宋(均都汴 京)及以后皆不定都关中,原因之一, 漕运不便
3.2 北宋漕运的重要性
• 北宋都汴京,漕运距离缩短一半 • 五代战乱,黄河北农业遭到破坏,“国家根 本,仰给江南” • 宋太祖“东京养甲兵数十万, 居人百万家, 天下转漕,仰给在此一渠水,朕安得不忧” • 漕运的重要,促成了苏、杭、镇江、无锡、 扬州等城市的发展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中国水利史研究综述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中国水利史研究综述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中国水利史研究综述厦门大学历史系 晏雪平中国是一个农业国家,水利在很早就已出现,“大禹治水”传说即是先民在远古与洪水斗争的记忆。

秦汉至明清,水利不仅关乎经济发展,甚至在一定程度上标识朝代的兴衰,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水利者何?《吕氏春秋・孝行览・慎人》有“掘地财,取水利”的记载,高诱注云:“水利,濯灌。

”《史记・河渠书》则云:“蜀守冰,凿离碓,辟沫水之害,穿二江成都之中,渠皆可行舟,有余则用溉浸,百姓飨其利。

至于所过,往往引其水益用溉田畴之渠,以万亿计,然莫足数也。

”李冰为“辟沫水之害”而凿离碓,其防洪的目的非常明显。

但是“行舟”与“溉田畴”也是其重要作用。

又云:“自是之后,用事者争言水利,朔方、西河、河西、酒泉皆引河及川谷以溉田。

”可见当时引水灌溉已经非常普遍。

从《史记》的记载可以看出,最晚至西汉,人们认为的“水利”就已经包括了防洪、灌溉与航运。

现代社会的“水利”内涵则更为丰富,《中国百科辞典》对“水利”的解释为:“人类对自然界中水的控制、调节、保护和利用。

(1)其包括的内容相当广泛。

本文主要关注对中国古代水利的研究,“水利”所包涵的内容亦相对狭窄,主要有农田水利、防洪、航运及与水利相关的社会与自然环境等问题。

八十年代以来,不同领域的研究者在不同程度上都关注水利问题,水利史研究呈现出多视角、多方法以及学科交融的研究趋势。

本文主要对八十年代以来大陆学者有关中国水利史的研究进行回顾,其他的相关研究亦偶有涉及。

一、农田水利自古以来,中国兴筑的农田水利不胜枚举,历来就是水利史研究的重点,取了许多重要成果。

综观农田水利史研究不乏全面、宏观性的研究,其如周魁一对自先秦至近代中国各地区各类农田水利的发展过程、性质、功能、效用及技术成就的研究,彭雨新、张建民对于长江流域农田水利的全面论述。

(2)但是因各区域农田水利之特点与形式不尽相同,其大部分成果多属区域研究。

两湖地区多垸田,长江中下游平原地区多圩田,丘陵地带则多陂塘水利,闽粤沿海地区则多沙田,北方半干旱地区则多井灌、渠堰等。

我国水利发展史PPT课件

我国水利发展史PPT课件
充作用。
.
6
灌溉工程在全国普遍兴建。创建于唐代浙江鄞县的它山堰是当时著 名灌区之一。隔断了顺鄞江逆上的海潮,积蓄上游淡水,达到“御 咸蓄淡”、引水灌田和向城市供水的目的。
内河航运是古代实现政治统一、经济发展和文化交流的主要交通运 输方式。这一时期在运河建设和管理等方面都有重大发展,科学技 术水平达到我国古代运河工程技术的高峰。这一时期的内河航运建 设最值得称道的是隋代大运河的开凿。建成的最著名运河有沟通黄 河和海河,北抵涿郡(在今北京城区西南隅)的永济渠,沟通黄河和 淮河的通济渠(唐宋一般称作汴渠)。
执行官吏的奖赏等,都有具体规定。对于推动农田
水利高潮的兴起,发挥了重要作用。
.
8
水利建设的普及和传统水利技术总结期(元、
明、清时期)
元、明、清时期相对安定,少有长时间战乱,成为水利稳定发展的 客观条件。水利工程以沟通南北的京杭大运河的兴建而显赫史册。 滨海(江)沿岸地区防御潮灾的工程——海塘在明清时期有大的发展 ,最著名的是浙东钱塘江的重力结构的鱼鳞大石塘,建成迄今300 多年一直捍卫着浙江东部濒海平原。由于南方经济的发展和人口的 增长,本来相对平静的长江与珠江的洪水与防洪问题也逐渐加剧。 明清两代也是江浙海塘防潮工程发展的重要阶段,特别是康熙至乾 隆的百十年里。其间兴建的鱼鳞大石塘,表现出古代坝工的最高水 平,有的至今仍巍然屹立。
.
2
我国的传统水利按照建设的规模和技术特点, 大致可以分作3期:大禹治水至秦汉,这是防 洪治河、运河、各种类型的灌排水工程的建立 和兴盛时期;三国至唐宋,是传统水利高度发 展时期;元明清,水利建设普及和传统水利的 总结时期。
大禹治水主要采用疏导的方法
,那是适应当时人口不多、居
民点稀少的社会实际的。到了

水利建设的发展史

水利建设的发展史

水利建设的发展史
水利建设的发展史可以追溯到古代文明时期。

在中国,水利工程的发展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000年前后的商代。

那个时期,中国
的水利工程主要是为了灌溉农田和排除洪水。

到了公元前400年左右,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的水利工程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当时,水利工程已经不仅仅是为了灌溉农田和排除洪水,而且开始被用于运输和灌溉城市。

在西方,水利工程的发展历史可以追溯到古希腊和古罗马时期。

在古希腊,人们开始使用水道、水磨和水车等工具来利用水资源。

在古罗马,人们建造了许多著名的水利工程,如阿奎达克特水道、凯旋门喷泉和巴斯罗马浴场。

在中世纪和文艺复兴时期,水利工程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人们开始使用水力发电站和水轮机等新技术来利用水资源,同时也开始建造更加复杂的水利工程,如引水渠和水坝。

在现代工业化时期,水利工程的发展进入了一个高峰期。

人们开始建造大型水利工程,如三峡水库、世界最大的水坝——伊泰普水坝,以及一些重要的水利项目,如海绵城市和灾后重建项目。

总之,水利工程的发展历史可以说是人类社会发展史的一个缩影。

从古代的简单水道到现代的高科技水利工程,人们始终在努力利用水资源来改善生活和创造财富。

- 1 -。

水利工程的发展历史与现状

水利工程的发展历史与现状

农业灌溉对粮食 生产的影响:提 高产量,保障粮 食安全
农业灌溉对生态 环境的影响:节 约水资源,减少 水土流失,保护 生态环境
水力发电
水力发电的原理: 利用水流的动能转 化为电能
水力发电的优势: 清洁、可再生、环 保
水力发电的发展历 程:从古代的水车 到现代的水电站
水力发电的应用: 全球范围内广泛应 用于发电、灌溉、 防洪等各个领域
洪水灾害
水利工程的抗 旱作用:通过 引水、调水等 措施,缓解干 旱地区的水资
源短缺问题
防洪抗旱工程 的案例:三峡 工程、小浪底
工程等
防洪抗旱工程 的发展趋势: 智能化、生态 化、可持续化
水利工程的未来发展
04
科技创新在水利工程中的应用
智能监控系统:实时监测水利工程的运行状态 自动化控制技术:提高水利工程的运行效率和稳定性 水资源优化配置:利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实现水资源的优化配置 环保技术:采用环保技术和材料,减少水利工程对环境的影响
技术进步:采用 先进的技术和设 备,提高水利工 程的效率和效益
环境友好:注重 水利工程的环境 影响,减少对生 态环境的破坏
智能化:利用现 代信息技术,实 现水利工程的智 能化管理和监控
水利工程的应用
03
农业灌溉
古代农业灌溉: 主要依靠天然降 水和人工引水
现代农业灌溉: 采用先进的灌溉 技术和设备,如 喷灌、滴灌等
YOUR LOGO
THANK YOU
汇报人:
汇报时间:20XX/01/01
现代水利工程
现代水利工程的发展历程 现代水利工程的主要类型 现代水利工程的技术特点 现代水利工程的社会经济影响
水利工程的重要作用
防洪:减轻洪水灾害,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灌溉:提供农业用水,保障粮食安全 供水:提供生活用水,保障人民生活需求 发电:利用水能发电,提供清洁能源 生态环境保护:维护河流生态平衡,保护生物多样性 旅游:开发水利风景区,促进旅游业发展

走近中国古代灌溉历史

走近中国古代灌溉历史

走近中国古代灌溉历史作者:***来源:《黄河黄土黄种人》2024年第07期中国古代灌溉历史可以追溯到5000年前,据史书记载,大禹和伯益时期,人们已经开始利用河渠、井水灌溉农田和园圃。

到春秋战国时期,随着生产力的进步和铁制生产工具的大量应用,灌溉工程开始得到迅速发展,如郑国渠、都江堰等。

史前文明时期的水利工程早在新石器时代,人们就开始了灌溉技术的探索和实践。

最早的灌溉工程可以追溯到黄河、长江流域的古代文明,如仰韶文化和龙山文化时期。

长江下游的浙江良渚文化遗址发现的良渚古城外围水利系统,是迄今所知我国最早的大型水利工程,也是世界最早的拦洪水坝系统,距今约有5000年历史。

河姆渡遗址是中国史前文明的重要遗址之一,其灌溉历史可以追溯到数千年前。

据考古学家研究,河姆渡遗址发掘出的灌溉设施,如水道、水渠等,这些古老的灌溉系统为当时的农业生产提供了重要的支持,也为后来的农业文明奠定了基础。

夏商周时期的水利工程夏商周三代是中国古代水利初步发展的时期。

相传夏朝建立以后,开始有了农田规划,大禹治水后,划分九州,按照土壤肥力和灌溉条件区分农田赋税标准。

到了商代,井田制下出现了原始的沟洫工程。

人们利用水利工程来进行灌溉农田,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提高粮食产量。

我国最早的成体系文字——商代甲骨文中也有一些关于治水的记载。

西周时期,沟洫工程有了发展,形成了有灌有排的初级农田灌排系统,引水灌溉促进了农业生产发展,直接造福人类。

先秦典籍《尚书》《周礼》和《管子》等文献中记载了许多商周时期的水利工程情况,如灌溉渠道、水库、水门等。

《周礼》记载,国家设有管理农田水利的官员——稻人。

《管子》则记载:齐相管仲提出,“善为国者,必先除其五害”“五害之属,水最为大。

五害已除,人乃可治”。

这种“治国先治水”的思想和主张,在我国水利史上有着十分突出的地位和影响。

秦国和秦朝的水利工程战国时期的秦国,凭借其强大的经济实力和掌握的水利工程技术,先后开凿了都江堰和郑国渠两个大型灌溉工程,对农业生产起到了重要的支撑作用,对秦国成功地统一中国也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中国水利发展史

中国水利发展史

中国水利发展史中国水利发展史悠久而丰富多彩,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文明的发展时期。

在这个拥有众多河流和湖泊的国家,水利工程一直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为农业、工业和城市发展提供了坚实基础。

本文将带您了解中国水利发展史的主要阶段和关键事件,让我们一同来看看这段精彩的历史。

古代的水利工程主要集中在农业灌溉方面。

早在新石器时代晚期,中国人就开始利用河流和湖泊的水资源进行灌溉,提高农作物的产量。

这种原始的水利系统后来逐渐演变为更加复杂和先进的工程,如运河、水车和堰坝。

这些水利工程使得中国农业能够持续发展,为人民提供了稳定的粮食供应。

古代水利工程的顶峰之一是修建了灵渠。

灵渠是一条始建于公元前214年的渠道,用于解决水资源的平衡和运输问题。

这条水利工程的建设与维护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但它为北方地区带来了丰富的水资源,改变了当地人民的生活。

灵渠的成功不仅显示了中国人民在水利工程领域的技术实力,也促进了经济和文化的交流。

随着历史的进程,水利工程逐渐向更大规模和更复杂的方向发展。

在中国唐朝时期(618年-907年),大规模的运河建设兴起,如大运河。

大运河是世界上最古老、最长的人工运河之一,连接了黄河和长江,畅通了北方和南方之间的交通,为经济发展和文化交流提供了便利。

而到了宋朝时期(960年-1279年),水利工程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峰。

市堰和风车水车等技术的引入,提高了灌溉效率和农业产量。

此外,宋朝还开展了大规模的水利工程,如汴京的京杭大运河和漕渠、黄河的拦河坝等,这些工程为该时期的繁荣做出了重要贡献。

中国古代水利工程的发展与水利学的诞生密不可分。

《水经注》和《河图》等著作的出现,标志着水利学作为一门学科的形成。

这些经典著作整理了大量的水利工程经验和知识,为后来的工程师提供了宝贵的参考依据。

水利学的发展为中国未来水利事业的进步奠定了基础。

近代以来,中国水利事业取得了巨大的进步和成就。

特别是在新中国成立后的改革开放时期,水利工程成为国家建设的重要领域。

我国水利工程建设成就综述

我国水利工程建设成就综述

我国水利工程建设成就综述我国水利工程建设取得了显著的成就,为国家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提供了强大的支撑和保障。

本文将从水利工程建设的历史背景、主要成就以及面临的挑战等方面进行综述。

一、历史背景我国水利工程建设始于古代,古人就开始进行修筑水利工程,如修建水渠、水库等。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水利工程建设逐渐发展起来,成为国家重要的基础设施建设项目。

特别是新中国成立后,水利工程建设得到了更加广泛和深入的发展,成为国家经济建设的重要支撑。

二、主要成就1. 水利设施建设取得重大突破。

我国建设了一大批大中型水库,如长江三峡工程、黄河三门峡工程等,这些水库起到了调节水资源、发电、防洪等重要作用。

同时,还建设了大量的灌溉工程,改善了农田灌溉条件,提高了农业生产水平。

2. 水利防洪工程取得显著成效。

我国经常遭受洪涝灾害的困扰,为此,我国加大了防洪工程建设力度。

在长江流域、珠江流域等重点区域,修建了一系列防洪工程,有效地减少了洪灾的发生频率和危害程度。

3. 水资源综合利用能力大幅提升。

我国是一个水资源相对贫乏的国家,为了更好地利用有限的水资源,我国大力推进水资源综合利用。

通过修建水库、引水工程等手段,实现了水资源的跨流域调配,提高了水资源的利用效率。

4. 水环境治理成效显著。

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我国水环境面临着严峻的压力。

为了改善水环境质量,我国加大了水环境治理的力度,建设了一批污水处理厂和水质监测站,有效地减少了水污染,保护了水资源的安全和可持续利用。

三、面临的挑战尽管我国水利工程建设取得了显著的成就,但仍面临着一些挑战。

首先,我国水利工程建设还存在一定的薄弱环节,如水利设施老化、维护不到位等问题。

其次,随着气候变化和人口增长等因素的影响,水资源供需矛盾日益突出,需要加大水资源调配和节约利用的力度。

此外,水环境治理仍面临着一系列难题,如污染物排放难以治理、生态环境保护压力加大等。

为了应对这些挑战,我国需要加强水利工程建设的科技创新,推动水利设施的更新换代,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国的传统水利按照建设的规模和技术特点, 大致可以分作3期:大禹治水至秦汉,这是防 洪治河、运河、各种类型的灌排水工程的建立 和兴盛时期;三国至唐宋,是传统水利高度发 展时期;元明清,水利建设普及和传统水利的 总结时期。
大禹治水主要采用疏导的方法 ,那是适应当时人口不多、居 民点稀少的社会实际的。到了 春秋战国时代,社会经济发展 了,不能再任黄河在广袤的平 原上往返大幅度摆动了,筑堤 防洪应运而生。
堤自然是防洪的有效手段。此外,当年在黄河上还有护岸和 挑水坝等河工建筑物,也曾在游荡性河段上进行裁弯取直的 尝试。然而大量的泥沙堆积在下游河床里,又不断抬高河床 ,恶化防洪条件。自汉武帝开始,黄河下游频繁决溢。筑堤 和堵口是当时经常性的治河工作。这期间,元封二年(前109) 由汉武帝主持的瓠子(在今河南濮阳市西南)堵口,采用的是 平堵法;建始四年(前29)由王延世主持的堵口采用的是立堵 法,都是成功的堵口工程的范例。但由于河床高耸,防洪条 件恶化,单纯依靠筑堤堵口已经无济于事,必须寻求新的解 决办法。至西汉末年,由朝廷倡导开展了关于治河理论的辩 论,治河方略林林总总,对后世影响较大的主要有疏导、筑 堤、改道、水力刷沙、滞洪等方法。值得注意的是贾让提出 的后代屡有争议的治河三策。他认为完全靠堤防约束洪水的 做法是下策;将防洪与灌溉、航运结合起来的综合治理是中 策;治河上策是留足洪水需要的空间,有计划地避开洪水泛 滥防
三峡工程
三峡工程全称为长江三峡水利枢纽 工程。整个工程包括一座混凝重力式大 坝,泄水闸,一座堤后式水电站,一座 永久性通航船闸和一架升船机。三峡工 程建筑由大坝。水电站厂房和通航建筑物三大部分组成大 坝坝顶总长3035米,坝高185米,水电站左岸设14台, 左岸12台,共表机26台,前排容量为70万千瓦的小轮 发电机组,总装机容量为1820千瓦时,年发电量847亿 千瓦时。通航建筑物位于左岸,永久通航建筑物为双线 五包连续级船闸及早线一级垂直升船机。
中国近代水利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始终把水利建设与农业生产作为 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治国理政的一 件大事,把水利建设与农业生产摆到了国民经济基础设 施建设的首位,投入大幅度增加,水利工程建设步伐明 显加快,三峡工程、南水北调工程等一批重大工程相继 开工建设。198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的颁布, 标志着中国开发利用水资源和防治水害走上了法制轨道 。目前,除了已颁布的《水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 土保持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和《取 水许可制度实施办法》、《河道管理条例》等法律、法 规外,各地也先后颁布了大量的地方性法规,在中国历 史上首次建立起符合中国国情、具有中国特色的比较科 学、配套的水法规体系。
南水北调
自1952年10月30日毛泽东主席提出“南方水多,北方水少,如有可能,借点水来也是 可以的”宏伟设想以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领导和关怀下,广大科技工作者持续进 行了50年的南水北调工作,做了大量的野外勘查和测量,在分析比较50多种方案的基 础上,形成了南水北调东线、中线和西线调水的基本方案,并获得了一大批富有价值 的成果。 南水北调总体规划推荐东线、中线和西线三条调水线路。通过三条调水线路与长江、 黄河、淮河和海河四大江河的联系,构成以“四横三纵”为主体的总体布局,以利于 实现我国水资源南北调配、东西互济的合理配置格局。 东线工程:利用江苏省已有的江水北调工程,逐步扩大调水规模并延长输水线路。 东线工程从长江下游扬州抽引长江水,利用京杭大运河及与其平行的河道逐级提水北 送,并连接起调蓄作用的洪泽湖、骆马湖、南四湖、东平湖。出东平湖后分两路输水: 一路向北,在位山附近经隧洞穿过黄河;另一路向东,通过胶东地区输水干线经济南 输水到烟台、威海。 中线工程:从加坝扩容后的丹江口水库陶岔渠首闸引水,沿唐白河流域西侧过长 江流域与淮河流域的分水岭方城垭口后,经黄淮海平原西部边缘,在郑州以西孤柏嘴 处穿过黄河,继续沿京广铁路西侧北上,可基本自流到北京、天津。 西线工程:在长江上游通天河、支流雅砻江和大渡河上游筑坝建库,开凿穿过长 江与黄河的分水岭巴颜喀拉山的输水隧洞,调长江水入黄河上游。西线工程的供水目 标主要是解决涉及青、甘、宁、内蒙古、陕、晋等6省(自治区)黄河上中游地区和渭 河关中平原的缺水问题。结合兴建黄河干流上的骨干水利枢纽工程,还可以向邻近黄 河流域的甘肃河西走廊地区供水,必要时也可相机向黄河下游补水。 规划的东线、中线和西线到2050年调水总规模为448亿立方米,其中东线148亿 立方米,中线130亿立方米,西线170亿立方米。整个工程将根据实际情况分期实施。
圩田是太湖以至长江中下游地区农田的主要灌 溉排水形式,至唐末已有相当大的规模。据当 时人李瀚的记载,苏州、嘉兴屯田最发达。其 中,“嘉禾土田二十七屯,广轮曲折,千有余 里”。圩田是在滨湖和滨江低地的一种水利工 程形式,四周围以堤防,与外水隔开。其中建 有纵横交错的灌排渠道,圩内与圩外水系相通 ,其间有闸门控制引水和排水,做到“以沟为 天”,对天然降水的不均匀起到重要的调节补
中国水利发展史
水工11-01班 主讲:屠陈超
中国传统水利发展的历史
• 古代,中华民族在社会发展和与自然灾 害搏斗的历程中建立了符合自身江河特 点、水土资源条件的水利工程体系,形 成和完善了水利科学和技术,我们称之 为传统水利。传统水利在华夏民族的文 明史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形成相对独立 的学科和领域。
小的方面
打井 建桥




目前状况
现在的农村基层的水利基础设施比 起几年前已经有了很大的提升,有以前 的担水吃到现在的自来水铺到家。以前 农田灌溉平均100多亩才一眼井,到现 在的几乎已经达到每40亩的就有一眼井, 极大的方便了基层劳动人民的生产和生 活。
理性认识
为什么农村基层水利设施在近几年迅速的到了改善? 这些改变充分体现了一句话“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着 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老百姓办实事、办 好事的思想已被贯彻到各级人民政府。老百姓所关心 的就是党所关心的,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前 的基础水利设施以满足不了人民的需求,所以在党的 领导下近年来水利部对部分地区的基础水利设施进行 了大的变革,让老百姓受益匪浅
水利建设的普及和传统水利技术总结期(元、 明、清时期)
元、明、清时期相对安定,少有长时间战乱,成为水利稳定发展的 客观条件。水利工程以沟通南北的京杭大运河的兴建而显赫史册。 滨海(江)沿岸地区防御潮灾的工程——海塘在明清时期有大的发展 ,最著名的是浙东钱塘江的重力结构的鱼鳞大石塘,建成迄今300 多年一直捍卫着浙江东部濒海平原。由于南方经济的发展和人口的 增长,本来相对平静的长江与珠江的洪水与防洪问题也逐渐加剧。 明清两代也是江浙海塘防潮工程发展的重要阶段,特别是康熙至乾 隆的百十年里。其间兴建的鱼鳞大石塘,表现出古代坝工的最高水 平,有的至今仍巍然屹立。 这一时期水利规划理论有所进步。值得注意的是以明代潘季驯为 代表的“束水攻沙”治河思想的完善和系统堤防的实施,使传统 的治河堤防工程技术发展进入高峰。明清以来大批有关水利工程 技术、治河防洪的专著陆续问世。各地的地方志大多设置了水利 专业志!漕运志作为新的专业志种在明清的水利专业志中也占了 相当的比重.现存的古代水利文献大多是这一时期编纂的。
充作用。
灌溉工程在全国普遍兴建。创建于唐代浙江鄞县的它山堰是当时著 名灌区之一。隔断了顺鄞江逆上的海潮,积蓄上游淡水,达到“御 咸蓄淡”、引水灌田和向城市供水的目的。 内河航运是古代实现政治统一、经济发展和文化交流的主要交通运 输方式。这一时期在运河建设和管理等方面都有重大发展,科学技 术水平达到我国古代运河工程技术的高峰。这一时期的内河航运建 设最值得称道的是隋代大运河的开凿。建成的最著名运河有沟通黄 河和海河,北抵涿郡(在今北京城区西南隅)的永济渠,沟通黄河和 淮河的通济渠(唐宋一般称作汴渠)。
这一时期水利的管理也有长足进步。现存最早的全 国水利法规,当数唐代制定的《水部式》。内容主 要包括农田水利管理,碾磨设置及其用水管理,航 运船闸和桥梁的管理维修,渔业及城市水道管理等 ,这是由中央政府颁布的全国性法规。此外某些行 业还有自己的单行规定,例如江南圩田有定型的管 理体制,“田有官,官有徒,野有夫,夫有伍,上 下相维如郡县”。而各个灌区自己又有适合本灌区 气候、种植、水源、习惯的单行灌溉制度,甚至远 至新疆,都不例外。北宋在王安石变法时期对于兴 修水利特别重视,熙宁二年(1069)曾颁布《农田水 利约束》,这是中央政府为促进兴修农田水利工程 而颁布的政策性法令,对各地兴修农田水利的组织 审批方式,经费筹集,责任和权利分担,建议入与 执行官吏的奖赏等,都有具体规定。对于推动农田 水利高潮的兴起,发挥了重要作用。
农田灌溉在中原地区起源很早,在战国人所 著地理书《周礼· 职方氏》中,已对全国主 要自然水体的分布有概括的叙述。 引水的工程如漳水十二渠,郑国渠,蓄 水工程,都江堰都是这一时期兴建的著 名大型灌区。
秦汉以前,我国主要经济重心在黄河流域,之后,基本经济区逐渐向南方 扩展。三国至南北朝时期(约公元3世纪至6世纪)淮河中下游成为继黄河流 域之后的又一基本经济区;隋唐宋时期(约公元7世纪至工3世纪)长江流域 和珠江流域的经济地位突出出来,其中长江中下游已成为全国的经济中心 ,所谓“苏湖熟,天下足”,“国家根本,仰给东南”。在基本经济区的建设 中当然离不开水利建设。随着经济区的扩展,水利建设也取得了长足进步 。
大 的 方 面
新安江水电站
新安江水电站位于新安江镇以西6公里的桐官峡谷中,是 我国自行设计和建造的第一座大型水利发电站,大坝动工 兴建于1956年,1960年建成发电。1959年,周总理亲临水 电站建设工地视察工作,并欣然为新安江水电站亲笔题词 :为我国第一座自己设计和自制设备的大型水力发电站的 胜利建设而欢呼!大坝气势宏伟,坝顶长426米,高105米 ,宽100米,1963年,新安江水电站由周恩来总理亲自批 准成为对外宣传展览项目,先后被命名为浙江省爱国主义 教育基地和杭州市红色旅游教育基地。站在坝顶东望,是 因水电站的建造而兴起的新安江新城;往西俯瞰,可见高 峡平湖,岛屿点点,享有盛名的千岛湖正是因为水电站的 建成而形成的人工湖。新安江水电站是我国水利水电建设 史上的一座丰碑,将永铭史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