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科临床常用正常值
儿科白细胞正常值

儿科白细胞正常值
儿科白细胞正常值是指儿童体内白细胞的数量在正常范围内,这是评估儿童免疫系统功能和身体健康状态的重要指标。
根据儿童年龄段的不同,白细胞正常值也有所不同。
下面是各年龄段儿童的白细胞正常值范围:
1. 新生儿期(出生后28天):6-30×10^9/L
2. 1个月至1年龄段:6-17×10^9/L
3. 1岁至3岁龄段:5-15×10^9/L
4. 3岁至6岁龄段:4-13×10^9/L
5. 6岁至12岁龄段:4-11×10^9/L
6. 12岁以上青少年:4.5-11×10^9/L
正常值范围的上下限因地区、实验室方法等因素可有所不同,因此具体指标还需要结合儿童身体状况及病史综合分析。
若儿童白细胞数值过高或过低,可能会出现一系列的临床症状,如发热、疲乏、头痛、食欲不振等,体检时建议医生进一步细化检查。
但是,过高或过低的白细胞值也并不一定表示出现了疾病或异常情况,因此还需要进行更多的检查以确定病因。
总之,儿科白细胞正常值是衡量儿童健康状态的重要指标之一。
健康的儿童体内白细胞数量在正常范围内,如果白细胞值过高或过低就需要进行进一步的医学检查。
建议家长定期带儿童进行健康体检,以保障其健康成长。
儿科护理常用数据

儿科护理常用数据作者:宗小敏,石明芳,李秀兰儿科病人是指从出生到18岁不健康儿童。
年龄跨度大,身体各系统器官处于生长、发育旺盛阶段,且同年龄儿童体质各异,差异大。
基础护理书上有关护理常用数据不适合儿科病人。
笔者从事二十年儿科临床护理工作,翻阅有关儿科书刊,就儿科常用护理数据罗列如下,以指导护士工作及操作,提高护理质量。
1 常用护理数据1.1 年龄分期从卵子和精子结合到小儿出生统称胎儿期。
胎龄满28周到生后7天称围产期。
从胎儿出生后脐带结扎起至生后28天内称新生儿期。
29天~1周岁称婴儿期。
1~3岁称幼儿期。
3~6岁为学龄前期。
6~7岁到12~14岁为学龄期。
男孩从13~14岁到18~20岁,女孩从11~12岁到17~18岁为青春期。
1.2 儿科常用计算公式1.2.1 小儿体重计算公式 1~6个月体重(kg)=出生体重+月龄×0.7kg;7~12个月体重(kg)=出生体重+6×0.7kg=(月龄-6)×0.4kg;3~5个月时体重为出生体重的2倍(6kg),1岁时为3倍(9kg);2岁时为4倍(12kg);2~12岁体重计算公式:体重=年龄×2kg+8kg。
1.2.2 小儿身高计算公式足月胎儿出生时平均身高50cm;6个月以内小儿身高=出生身高+月龄×2.5cm;7~12个月小儿身高=出生身高+月龄×1.5cm。
1岁时小儿身高75cm;2岁小儿身高85cm。
1.2.3 小儿药物计算方式按体重计算,按年龄计算,按体表面积计算。
按年龄计算:给药剂量=年龄×g或mg/岁计算。
按体重计算法:每次或日给药剂量=体重(kg)×mg(g)/kg。
按体表面积计算法:<30kg小儿的体表面积(m2)=体重(kg)×0.35+0.1,>30kg小儿的体表面积(m2)=(体重kg-30)×0.02+1.051.3 囟门与颅骨缝胎儿出生时,前囟为 1.5~2.0cm,1~16 12岁时闭合。
各年龄期儿童生命体征正常值

各年龄期儿童生命体征正常值文件管理序列号:[K8UY-K9IO69-O6M243-OL889-F88688]各年龄期儿童生命体征正常参考值血压及尿量的正常值(mmHg)mmHg=kPa×7.5儿科药物剂量计算1、按体重计算每日(次)剂量=病儿体重(kg)×每日(次)每千克体重所需要药量。
2、按体表面积计算小儿体表面积计算公式为:<30kg小儿的体表面积(m2)=体重(kg)×0.035+0.1;>30kg小儿的体表面积(m2)=(体重kg-30) ×0.02+1.05洋地黄类药物的临床应用小儿心肺复苏ABCDEFGH1、通畅呼吸道(airway,A)2、人工呼吸(breathing,B)3、人工循环(circulation,C)4、药物治疗(drug,D)肾上腺素的使用:首剂仍采用标准剂量,即1:10000肾上腺素,静脉给药,每次0.1ml/kg(0.01mg/kg),气管内给药为0.1mg/kg (1:1000也为0.1ml/kg),3~5分钟后若无效给大剂量肾上腺素,任何通道给药均为0.1~0.2mg/kg(1:1000稀释)。
2~3次后若无效,可持续静点肾上腺素,速度为20ug/kg.min,直到心跳恢复,然后减量至0.1~1ug/kg.min,此法对维持心压有利。
注意肾上腺素引起复苏后的高血压和快速心律失常,使用后需严密监护;肾上腺素不能加于碱性液内;酸中毒及低氧血症可使作用减弱。
阿托品的使用:用于迷走神经张力过高引起的心动过缓、Ⅱ度房室传导阻滞等有一定的作用。
剂量每次0.01~0.1mg/kg,静脉注射,5分钟1次,最大剂量每次1mg,Ⅲ度房室传导阻滞可加大剂量。
利多卡因的使用:用于缺血缺氧,严重酸中毒和心肌本身病变所致室颤、频发室性早搏及室性心动速。
用药首次剂量均为1mg/kg,加5%GS10ml稀释后静推,气管内用药要加蒸馏水稀释至3~5ml。
儿科常用生化检验及正常值PPT课件

整理版课件
15
•3、细胞计数
[正常参考值] 成人:(0-8)×106/L; 儿童:(0-15)×106/L; 新生儿:(0-30)×106/L。
[临床意义] •1.细胞数明显增高(>200×106/L):常见于 化脓性脑膜炎、流行性脑脊髓膜炎。
•2.中度增高(<200×106/L):常见于结核性 脑膜炎。
(1)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真性 红细胞增多症、溶血性贫血、淋巴瘤。
(2)手术后、急性失血后、创伤、骨折。 (3)某些恶性肿瘤、感染、缺氧。 减少见于:
(1)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白血病、再生障碍性贫 血、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巨幼细胞性贫血等。
(2)脾功能亢进、放射病、癌的骨髓转移。 (3)某些传染病或感染:如败血症、结核、伤寒。 (4)某些药物过敏:氯霉素、抗癌药等。
[临床意义]
生理性白细胞增高多见于剧烈运动、进食后、 妊娠、新生儿。
•
病理性白细胞增高多见于急性化脓性感染、
尿毒症、白血病、组织损伤、急性出血等。
病理性白细胞减少再生障碍性贫血、某些传
染病、病毒性感染. 肝硬化、脾功能亢进、放疗化
疗等。
整理版课件
11
• 7、血小板计数(PLT)
血小板的功能为保护毛细管完整性并参与凝血过程。因此 它在止血生理过程和血栓栓塞的发病中有极重要的意义。 参考值: 许氏法:100-300×10∧9/L 增多见于:
pO2 5.3 kPa pCO2 6 kPa
动脉血: pO2 100 mmHg pCO2 40 mmHg
pO2 13.3 kPa pCO2 5.3 kPa
整理版课件
6
电解质
整理版课件
7
儿童体重、身高、头围、胸围正常值

2岁至青春前期体重=2×年龄+7(或8)(㎏)。
2.身高(长)身高指头顶到足底的全身长度; 3岁以儿童应仰卧位测量(称身长),因立位测量不易准确,立位与仰卧位测量值约相差1~2cm。身高(长)增长与种族、遗传、分泌、营养、运动和疾病等因素有关,但短期的疾病与营养波动不会明显影响身高。身高(长)的增长规律与体重类似,年龄愈小增长愈快,也有婴儿期和青春期2个生长高峰。出生时身长平均为50 cm,生后第一年增长约为25 cm,其中前3个月约增长11~12 cm。第二年身长增长约10 cm左右,即2岁时身长约85 cm。2岁以后身高(长)增长约年均5~7 cm。2~12岁身高(长)的估算公式为: 7×年龄+70 cm。进入青春早期时身高出现第二个增长高峰,其增长速率达儿童期的2倍,持续2~3年。女孩进入青春期较男孩约早2年,故女孩在10~13岁时常较同龄男孩为高;但因男孩的青春发育期虽开始晚,而持续时间较长,故男孩最终成人身高通常较女孩为高。
龄,也有终生不出者),恒牙一般在20~30岁时出齐。具体顺序见表4-1-1
表4-1-1 牙萌出时间程序
乳牙数目(个)萌出年龄牙总数恒牙数目(个)萌出年龄牙总数下中切牙 2 4~10 2 第一磨牙 4 6~7 4
上切牙 4
6~14 8 切牙8 6~9 12
下侧切牙 2 前磨牙8 9~13 20 第一乳磨牙 4 10~17 12 尖牙 4 9~14 24 尖牙 4 18~24 16 第二磨牙 4 12~15 24 第二乳磨牙 4 20~30 20 第三磨牙 4 17~30 32 较严重的营养不良、佝偻病、甲状腺功能减低症、21-三体征等患儿可有出牙迟缓、牙质差等。
一、小儿年龄分期及意义
小儿年龄分期、儿童能量代谢、新生儿等儿科新生儿常用标准

小儿年龄分期、儿童能量代谢、新生儿等儿科新生儿常用标准小儿年龄分期胎儿期:受精卵形成到出生。
新生儿期:胎儿娩出脐带结扎起,至28天止。
(此期实际包含在婴儿期内)幼儿期:1〜3周岁。
学龄前期:3周岁至入小学(6〜7岁)。
学龄期:入小学(6〜7岁)至青春期前。
青春期:一般为10〜20岁,女孩的青春期开始年龄和结束年龄都比男孩早2年左右。
青春期的开始和结束都有较大的个体差异,可相差2〜4岁。
儿童能量代谢体重低下:体重低于同年龄、同性别参照人群值的均值-2SD,低于-2SD〜-3SD为中度,低于-3SD为重度。
生长迟缓:身长低于同年龄、同性别参照人群值的均值-2SD,低于-2SD~-3SD为中度,低于-3SD为重度。
消瘦:身长低于同年龄、同身高参照人群值的均值-2SD,低于-2SD〜-3SD为中度,低于-3SD为重度。
基础代谢率(BMR):婴儿为55kcal/(kg∙d)[230.12kj∕(kg∙d)],7岁为445kcal/(kg∙d)[184.1kJ/(kg∙d)],12岁为305kcal/(kg∙d)[125.52kJ/(kg∙d)],成人为25—305kcal/(kg∙d)[104.6-125.52kJ/(kg∙d)]0食物热力作用(TEF):进餐后几个小时超过BMR的能量消耗,主要用于体内营养素的代谢。
婴儿食物含蛋白质多,TEF为7~8乐年长儿膳食为混合食物,TEF 为5%o排泄消耗:未经消化吸收的食物损失的能量,正产情况下为10%,腹泻时增加。
蛋白质-能量营养不良(PEM):由于缺乏能量和(或)蛋白质所致的一种营养缺乏症,主要见于3岁以下婴幼儿,特征为体重不增、体重下降、渐进性消瘦或水肿、皮下脂肪减少或消失,常伴全身各组织脏器不同程度的功能低下及新陈代谢异常。
新生儿足月儿:37周(胎龄〈42周。
早产儿:胎龄<37周。
极早早产儿:胎龄<28周。
过期产儿:胎龄N42周。
正常出生体重儿:250OgW出生体重<4000go低出生体重儿:出生体重<2500go极低出生体重儿:出生体重<1500go巨大儿:出生体重>4000go宫内生长迟缓(IUGR):由于胎儿、母亲或胎盘等各种不利因素,导致胎儿在宫内生长模式偏离,或低于预期。
儿科临床常用正常值

正常儿童体重、身高估计公式正常足月婴儿生后第一个月体重增加可达1~1.5kg,生后3月体重约等于出生时体重的2倍;第一年内婴儿前3个月的增加值约后9个月内体重的增加值,即12个月龄时婴儿体重约为出生时的3倍(9kg),是生后体重增长最快的时期,系第一个生长高峰;生后第二年体重增加2.5~3.5kg,2岁时体重约为出生时的4倍(12kg);2岁至青春前期体重增长减慢,年增长值约为2kg。
身高出生时平均为50cm,生后第一年身长增最快,约为25cm,前3个月身长增长约11~12cm,约等于后9个月的增长值,1岁时身长约75cm,第二年身长增长速度减慢,约10cm左右,即2岁时身长约85cm;2岁以后身高每年增长5~7cm。
2岁以后每年身高增长低于5cm,为生长速度下降。
头围:出生时头围相对大,平均32~34cm,第一年前3个月头围的增长(6cm),约等于后9个月头围增长值(6cm),即1岁时头围46cm,生后第二年头围增长减慢,约为2cm,2岁时头围约48cm;2~15岁头围仅增长6~7cm,头围的测量在2岁内测量最有价值。
血压:收缩压(mmHg)=80+(年龄×2),舒张压为收缩压的2/3(mmHg=kPa×7.5)儿科药物剂量计算1、按体重计算每日(次)剂量=病儿体重(kg)×每日(次)每千克体重所需要药量。
2、按体表面积计算小儿体表面积计算公式为:<30kg小儿的体表面积(m2)=体重(kg)×0.035+0.1;>30kg小儿的体表面积(m2)=(体重kg-30) ×0.02+1.05小儿每日水的需要量平均气道压MAP=K×(PIP×TI+PEEP×TE)/(TI+TE),作用提高PaO2。
在考虑增大MAP时,应注意下列几个问题:1、PIP的作用大于PEEP及I/E;2、当PEEP过高,PaO2升高则不明显甚或下降;3、过高的MAP可导致肺泡过度膨胀,静脉回流受阻,心搏出量减少,氧合降低,并可引起肺气压伤。
基础知识儿科 儿科 常见检查

参考值
பைடு நூலகம்
临床意义
尿亚硝酸 盐
阴性(-)
阳性:见于膀肮炎、肾盂肾 炎等。
尿酮体
尿PH值
阴性 阳性,见于糖尿病酮症、腹 (-) 泻、中毒、伤寒、麻疹、猩
红热、肺炎、败血症、惊厥。
尿葡萄糖 (尿糖)
阴性(-)
阳性:见于糖尿病、甲状腺 机能亢进、垂体前叶机能亢 进、胰腺炎、严重肾功能不
全以及过多食入高糖物后。
血红蛋白 120 ~160g/L 110 ~150g/L 170 ~200g/L 100 ~140g/L 120 ~140g/L
影响 因素
全身血液总量有无改变。如大量失血早期,主要变化是
1 全身血容量减少,而此时血液浓度改变很少,以致从测定 测定红细胞和血红蛋白的数值来看,很难反应贫血的存在。
2
全身血浆容量有无改变。如各种原因引起的失水或水 滞留,使血浆容量减少或增加,造成血液浓缩或稀释,均
临床意义(增高见于)
肝细胞性疾病
如急性黄疸性肝炎,慢性活动 性肝炎,肝硬化、肝坏死等。
阻塞性疾病 如胆石症、胰头癌等。
参考值:0.0-6.0umol/L
临床意义: 增高常见于阻塞性黄疸、肝癌、胰 头癌、胆石症等。 减少无临床意义
其他:如新生儿黄疸、败血症、溶血性贫血、严 重大面积烧伤、溶血等。
减低无临床意义
常见检查报告解读
血常规
血常规 是检查血液细胞的一种化验,包括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测定、白细胞计数、
白细胞分类计数及血小板计数等。
1.红细胞及血红蛋白
红细胞计数,是指单位体积血液中所含的红细胞数目,对于提示累及红细胞系统的疾病 有重要意义。血红蛋白浓度指单位提及(L)血液内所含的血红蛋白的量,血红蛋白又称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儿年龄分期
正常足月婴儿生后第一个月体重增加可达 1~,生后 3 月体重约等于出生时体重的 2 倍;第
一年内婴儿前 3 个月的增加值约后 9 个月内体重的增加值,即 12 个月龄时婴儿体重约为出 生时的 3 倍( 9kg ),是生后体重增长最快的时期,系第一个生长高峰;生后第二年体重增加 ~,2 岁时体重约为出生时的 4 倍(12kg );2 岁至青春前期体重增长减慢, 年增长值约为 2kg 。
身高出生时平均为 50cm ,生后第一年身长增最快, 约为 25cm ,前 3 个月身长增长约 11~12cm , 约等于后 9 个月的增长值, 1 岁时身长约 75cm ,第二年身长增长速度减慢,约 10cm 左右, 即 2 岁时身长约 85cm ;2 岁以后身高每年增长 5~7cm 。
2
岁以后每年身高增长低于 5cm ,为 生长速度下降。
头围: 出生时头围相对大,平均 32~34cm ,第一年前 3 个月头围的增长( 6cm ),约等于后 9 个月头围增长值 (6cm ),即 1 岁时头围 46cm,生后第二年头围增长减慢, 约为 2cm,2 岁时头 围约 48cm;2~15 岁头围仅增长 6~7cm,头围的测量在 2 岁内测量最有价值。
血压:收缩压( mmHg) =80+(年龄× 2),舒张压为收缩压的 2/3(mmHg=kPa×)各年龄小儿心界
儿科药物剂量计算
1、按体重计算每日(次)剂量 =病儿体重( kg)×每日(次)每千克体重所需要药量。
2、按体表面积计算
小儿体表面积计算公式为: <30kg 小儿的体表面积( m2 ) =体重( kg)× +; >30kg 小儿的体表面积
( m2 ) =(体重 kg-30)× +
平均气道压MAP=K× (PIP×TI+PEEP×TE)/(TI+TE),作用提高 PaO2。
在考虑增大 MAP 时,应注意下列几个问题: 1、 PIP的作用大于 PEEP及 I/E;2、当 PEEP过高, PaO2升高则不明显甚或下降; 3、过高的MAP 可导致肺泡过度膨胀,静脉回流受阻,心搏出量减少,氧合降低,并可引起肺气压伤。
除增加 MAP 外,提高 FiO2 也是直接而有效增加 PaO2的方法。
呼吸机参数调节幅度值
新生儿不同日龄液体需要量
感染性休克的诊断标准及分度
小儿尿量个体差异较大,新生儿生后 48 小时正常尿量一般每小时为 1~3ml/kg ,2 天内平均尿量为
30~60ml/d , 3~10 天为 100~300ml/d,~2 个月为 250~400ml/d,~1 岁为 400~500ml/d,~3 岁为
500~600ml/d,~5 岁为 600~700ml/d,~8 岁为 600~1000ml/d,~14 岁为 800~1400ml/d,>14 岁为
1000~1600ml/d 。
若新生儿尿量每小时 <kg 为少尿,每小时 <kg 为无尿。
学龄儿童每日排尿量少于
400ml/m 2,学龄前儿童少于 300ml/m 2,婴幼儿少于 200ml/m 2时为少尿;每日尿量少于 50ml/m 2为无尿。
心肺复苏 ABCDEFGH
1、通畅呼吸道( airway ,A)
2、人工呼吸( breathing , B)
3、人工循环( circulation , C)
4、药物治疗( drug, D)
肾上腺素的使用:首剂仍采用标准剂量,即 1:10000 肾上腺素,静脉给药,每次 kg(kg),气管内给药为 kg(1: 1000 也为 kg) ,3~5 分钟后若无效给大剂量肾上腺素,任何通道给药均为 ~kg (1:1000 稀释)。
2~3 次后若无效,可持续静点肾上腺素,速度为20ug/ ,直
到心跳恢复,然后减量至 ~1ug/ ,此法对维持心压有利。
注意肾上腺素引起复苏后的高血压和快速心律失常,使用后需严密监护;肾上腺素不能加于碱性液内;酸中毒及低氧血症可使作用减弱。
阿托品的使用:用于迷走神经张力过高引起的心动过缓、Ⅱ度房室传导阻滞等有一定的作用。
剂量每次 ~kg,静脉注射, 5 分钟 1 次,最大剂量每次 1mg,Ⅲ度房室传导阻滞可加大剂量。
利多卡因的使用:用于缺血缺氧,严重酸中毒和心肌本身病变所致室颤、频发室性早搏及室性心动速。
用药首次剂量均为1mg/kg ,加 5%GS10ml 稀释后静推,气管内用药要
加蒸馏水稀释至 3~5ml 。
因半衰期短,必要时 5~10 分钟后可重复使用,总量不超过 5mg/kg 。
也可于首次给药后,以 20~50ug/ 的速度持续静脉维持。
甘露醇的使用:复苏后常规使用,用量每次 ~1g/kg 。
第一日 4~6小时用药 1 次,此后酌情给予。
低血糖的处理:新生儿给 10% ml/kg 静推,儿童 25%GS 1ml/kg 静推。
5、心电图( EKG, E)
6、除颤( defibrilillation , F)
7、作好记录( good record keeping , G)
8、低温( hypothermia,H ):目前主张保持正常体温,或实行亚低温(34℃ ~36℃),尤其重视头
部局部降温,可戴冰帽将头置于冰槽中,使头温降至32℃左右,重症患儿降温要
持续 3~5 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