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
(完整word版)《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全文及自己解读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全文一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对事物,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他们当作人的感性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
所以,结果竟是这样,和唯物主义相反,唯心主义却发展了能动的方面,但只是抽象地发展了,因为唯心主义当然是不知道真正现实的,感性的活动本身的。
费尔巴哈想要研究跟思想客体不同的感性客体,但是它没有把人的活动本身理解为客观的活动,所以它在《基督教的本质》一著中仅仅把理论的活动看做是真正人的活动,而对于实践则只是从它卑污的犹太人活动的表现形式去理解和确定。
所以,他不了解"革命的","实践批判的"活动的意义。
二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并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
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及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亦即自己思维的此岸性。
关于离开实践的思维是否具有现实性的争论,是一个纯粹经院哲学的问题。
三有一种唯物主义学说,认为人是环境和教育的产物,因而认为改变了的人是另一种环境和改变了的教育的产物,-这种学说忘记了:环境正是由人来改变的,而教育者本人一定是受教育的。
因此,这种学说必然把社会分成两部份,其中一部分高出於社会之上(例如在罗伯特.欧文那里就是如此)。
环境的改变和人的活动的一致,只能被看做是并合理地理解为革命的实践。
四费尔巴哈是从宗教上的自我异化,从世界被二重化为宗教的,想像的世界和现实的世界这一事实出发的。
他致力於把宗教世界归结於他的世俗基础.他没有注意到,在做完这一工作之后,主要的事情还没有做哪。
因为,世俗的基础使自己和自己本身分离,并使自己转入云霄,成为一个独立王国,这一事实,只能用这个世俗基础的自我分裂和自我矛盾来说明。
因此,对於世俗基础本身首先应当从他的矛盾中去理解,然后用排除这种矛盾的方法在实践中使之革命化。
因此,例如,自从在世俗家庭中发现了神圣家族的秘密之后,世俗家庭本身就应当在理论上受到批判,并在实践中受到革命改造。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十一条内容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十一条内容
1. 运用唯物辩证法来解决哲学问题
2. 批判黑格尔的绝对理念
3. 强调社会现实对于个体思想和感情的影响
4. 认为宗教是对人类的虚假安慰,应该被消灭
5. 提出“病态的自我意识”概念,认为个体应该减少对自我意识的依赖
6. 批判庸俗的实证主义和经验主义,提出“物的本质”概念
7. 强调社会形态的变革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动力
8. 认为人类需要通过解放劳动来实现自我解放和自我实现
9. 批判教条主义和机械唯物主义,提出“反思辩证法”观念
10. 倡导艺术的自由和独立性
11. 提出“全面人”观念,认为人应该具备多方面的能力和素质,而不是片面追求一种特定的能力。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原文摘抄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原文摘抄1. 费尔巴哈把宗教的本质归结于人的本质,就像把星星的闪烁归结于萤火虫的屁股发光,只看到表面的相似,却没深入本质的区别。
2. 费尔巴哈对事物、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这就好比看一只猫,只看到它的毛和尾巴,却不懂它的灵性,是一种片面得像纸一样薄的理解。
3. 他不懂得把感性当作实践去理解,就像一个厨师只看菜谱不做菜,以为知道菜名就了解美食了,简直是异想天开。
4. 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像是一个没有上紧发条的机械人偶,能动的方面被他机械地理解了,缺了那股子让它真正活起来的劲儿。
5. 他看待人的本质,就像用一个模子去套所有人,好像人都是从同一个工厂生产出来的标准件,忽略了人的社会历史性这个超级大变量。
6. 费尔巴哈想要研究跟思想客体确实不同的感性客体,可他那方法就像盲人摸象,摸到一条腿就以为知道大象全貌了,幼稚得很。
7. 他的理论在社会历史领域陷入了唯心主义,就像一艘在大海上失去舵手的船,完全偏离了正确的航线,在错误的海洋里瞎晃悠。
8. 费尔巴哈所分析的抽象的个人,就像从漫画里走出来的纸片人,没有血没有肉,脱离了现实世界丰富的社会关系这个大舞台。
9. 他对于人的理解,如同把人当作没有情感的石头,只看到人的物质性,却忽略了人在社会交往中的热情似火的那一面,真是冷若冰霜的看法。
10. 费尔巴哈的宗教观,像是把宗教当成一个空壳,以为把人的本质从里面抽出来就看透宗教了,这简直是把宗教当成了可以随意拆卸的积木。
11. 他在理解人的感性活动时,就像一个不懂音乐的人去解读交响乐,完全听不出其中的节奏、旋律和情感的波澜起伏。
12. 费尔巴哈的哲学,就像一把没有锋刃的剑,在面对复杂的社会现实时,根本无法斩开那些纠结在一起的矛盾之网。
13. 他看待社会关系对人的塑造,就像把人当成面团,以为随便捏捏就能成型,而忽略了社会关系这个大蒸笼里的高温蒸汽才是真正改变人的关键因素。
14. 费尔巴哈的观点在面对人类社会的动态变化时,就像一只乌龟在和兔子赛跑,慢得跟不上时代的步伐,还在慢悠悠地按自己的节奏爬行。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启示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启示费尔巴哈(Ludwig Feuerbach)是19世纪德国哲学家和社会主义理论家,以其对宗教的批判和人类本质的探索而闻名。
他的思想对现代哲学、宗教和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
以下是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启示:一、宗教的本质和社会功能:1.1宗教是人类对神秘力量的幻想和虚构,是人类内心需求和欲望的投射。
1.2宗教是一种意识形态的工具,通过塑造道德和行为规范来维持社会秩序。
1.3宗教的虚假性导致人类沉迷于超自然力量和幻想中,削弱了对现实世界的关注和改变。
二、人类本质和存在问题:2.1人类本质是社会的产物,人们的思想和行为受到社会、文化和经济条件的制约。
2.2人类的理性和欲望是构成人性的两个重要因素,但经济基础决定了人类的意识形态和价值观。
2.3人类生存的根本问题是解决物质需求和满足人类的欲望,而不是寻求超自然的拯救和满足。
三、宗教对人的本质反映的否定:3.1宗教将人类的力量和能力投射到超自然的神明上,使人类自身的能动性被否定。
3.2宗教将人类异常化,把人类的本质和幸福寄托于来世,忽视人类当前的现实需要和幸福追求。
3.3宗教的阶级性质使得它成为维护统治阶级利益的工具,削弱了人类的社会觉醒和革命行动的可能性。
四、从宗教到人文主义的转变:4.1通过对宗教的批判和超越,人们可以重新发现人类的自由、自主和创造能力。
4.2人文主义强调人类的尊严、平等和团结,同时倡导理性思考和科学方法,以改善人类的社会条件和幸福。
4.3人文主义鼓励个体追求理想和自我实现,同时重视社会的公平和正义,从而建立一个更加人性化的社会和文化。
五、费尔巴哈对后世影响的评价:5.1费尔巴哈的思想对马克思主义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尤其在对宗教、哲学和意识形态的批判方面。
5.2他的思想对后来的存在主义、人性主义和后结构主义等哲学流派也有重要启发作用。
5.3费尔巴哈的思想对后现代宗教和新兴宗教运动有一定影响,促进了对宗教认同和价值观的重新审视。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主要内容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主要内容
一、费尔巴哈的生平和思想发展
1. 生平简介:出生、教育背景、职业等。
2. 思想发展历程:早期影响、后来的研究方向和成就等。
3. 主要思想:唯物史观、人类解放、批判理论等。
二、费尔巴哈对马克思主义的贡献
1. 对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发展和深化。
2. 对马克思主义批判理论的贡献。
3. 对马克思主义人类解放理论的启示。
三、费尔巴哈对后世影响
1. 对现代社会学和文化研究的影响。
2. 对后来批判理论和法兰克福学派的影响。
3. 对当代左翼政治运动和社会变革的启示。
四、费尔巴哈思想的争议与评价
1. 被指责为唯心主义者和反动派,其实质是什么?
2. 他对当代社会变革是否有指导意义?
3. 他在当今世界上是否仍有重要意义?
五、结语
费尔巴哈作为一位重要的哲学家和社会理论家,其思想对现代社会变革和批判理论有着重要的影响。
同时,他的思想也存在着争议和局限性,需要我们审慎评价和继续探讨。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全文

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对事 物,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他们当作人的 感性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所以,结果竟是这样,和唯物主义相反,唯心主 义却发展了能动的方面,但只是抽象地发展了,因为唯心主义当然是不知道真 正现实的, 感性的活动本身的。 费尔巴哈想要研究跟思想客体不同的感性客体, 但是它没有把人的活动本身理解为客观的活动,所以它在《基督教的本质》一 著中仅仅把理论的活动看做是真正人的活动,而对于实践则只是从它卑污的犹 太人活动的表现形式去理解和确定。所以,他不了解"革命的","实践批判的"活动的意义。
五 费尔巴哈不满意抽象的思维而诉诸感性的直观;但他把感性不是看作实践 的,人类感性的活动。
费尔巴哈把宗教的本质归结於人的本质。但是,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
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费尔巴哈不是对这种现实的本质进行批判,所以他不得不:
(1.)撇开历史的进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孤立地观察宗教感情,并假定出一种抽象的-孤 立的-人类个体。
九
直观的唯物主义,即不是把感性理解为实践活动的唯物主义,至多也只 能做到对"市民社会"的单个人的直观。
十
旧唯物主义的立脚点是"市民"社会;新唯物主义的立脚点则是人类社会或 社会化了的人类。
十一
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於改变世界。
马克思
1845
编辑修改内容,更多精彩文章,期待你的好评和关注,我将
(2.)所以,他只能把人类的本质理解为"类",理解为一种内在的,无声 的,把许多个人纯粹自然地连系起来的共同性。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
费尔巴哈(Ludwig Feuerbach)是一位德国哲学家,他的思想对于现代哲学和宗教思想产生了重要影响。
他提出了一种唯物主义的观点,批判了宗教的本质,强调了人类对自己存在的理解和重视个体与社会的关系。
一、费尔巴哈的生平和背景
1.出生和早年经历
2.学术背景和对哲学的热爱
二、费尔巴哈的宗教批判
1.宗教的起源和本质
2.上帝和宗教的虚构性
3.宗教对人类的影响和制约
4.宗教的本质是人类的投射
三、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
1.对于宗教思想的批判是从唯物主义出发的
2.唯物主义的本质和意义
3.个人与社会的关系
4.对于自由意志的思考
四、费尔巴哈对于哲学和宗教的影响
1.对马克思和马尔库塞的思想产生了重要影响
2.对于后现代哲学的贡献
3.对于宗教研究和宗教思想的批判
五、费尔巴哈的贡献和争议
1.对于宗教的批评和解构的重要性
2.唯物主义的价值和意义
3.对于个体和社会关系的思考
4.被认为是无神论者的争议
六、结论
1.费尔巴哈的思想对现代哲学和宗教思想产生了重要影响
2.对于宗教思想和个体解放的重要性
3.对于人类自我认知的启示
以上仅为费尔巴哈的提纲,你可以根据你想要强调的内容和论点进行修改和发展,来创作1200字以上的文章。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原文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原文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第一条中明确的提到了感性的人的活动,这一个概念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概念马克思同时还说以前的哲学家不理解什么是实践而马克思在这里把他所理解的实践概念就定义为了感性的人的活动。
大家好,今天落齐读书分享的经典是马克思的《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
这篇提纲很简短,只有十一条,字数不到1500字,却是理解马克思不得不读的篇章。
用恩格斯的话来说,《提纲》“作为包含着新世界观的天才萌芽的第一个文献,是非常宝贵的。
”这篇著作的出世也离不开恩格斯的慧眼,当年马克思写出这篇提纲的时候只是把它作为自己的笔记,记录零散的想法,并不打算发表。
马克思逝世后,由恩格斯整理他的遗稿,于是发现了这篇提纲将它整理发表。
恩格斯很重视它,后来甚至称它为“历史唯物主义的起源”,因为这篇提纲主要就是对包括费尔巴哈在内的旧唯物主义以及唯心主义进行批判的。
同时,《提纲》也表述了马克思的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辩证否定了旧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
因此,读者可以从这篇提纲中了解到马克思一些重要观点的形成。
1.成书背景马克思的一生颠沛流离,贫困而凄惨,多次被所在地政府驱逐出境,这篇提纲就是在被法国政府驱逐之后,于布鲁塞尔写就。
当时的世界无产阶级革命运动深入发展,苦于没有一个崭新的科学世界观来指导,因此,马克思和恩格斯决定着手进行新的世界观的制定。
于是马克思从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哲学出发进行实践哲学批判,以此为基础构建自己的新的唯物主义。
马克思的理论构建主要是通过对黑格尔以及费尔巴哈这两位哲学家的批判来实现的。
通过《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论犹太人问题》以及后来的《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等著作,马克思从唯心主义以及革命民主主义转向唯物主义和共产主义,而通过以《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为开始的一系列著作,马克思清算了费尔巴哈的旧唯物主义。
2.旧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错误实践观实践的观点是这篇提纲中的核心思想,尽管实践并不是由马克思第一个引入哲学内,但是马克思在这里所说的实践却是一种明显区别于之前所有哲学的观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
《提纲》写于1845年春,马克思生前未发表过。
最早发表于1888年,恩格斯在《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的序言中称这个文件为“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并作为该书的附录首次发表。
它被恩格斯称为“包含着新世界观的天才萌芽的第一个文件”,“历史唯物主义的起源”。
《提纲》和《德意志意识形态》一起被公认为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特别是唯物史观创立的基本标志。
《提纲》的重大意义,首先在于它确立了科学的实践观,从而为唯物史观乃至崭新的科学世界观——马克思主义哲学提供了生长点和立足点。
实践的观点是唯物史观最基本的、首要的观点。
正是基于科学的实践观点,马克思在《提纲》中深刻地揭示了社会生活的实践本质,科学地说明了人的社会性本质,正确地阐述了社会实践是历史发展的动力。
也正是在科学实践观的基础上,马克思正确地解决了历史观的基本问题,进而阐明了实践在认识论中的基础地位和决定性意义。
《提纲》提出的科学实践观,从根本上揭露了从前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唯物主义在内的根本缺陷。
马克思提出,旧唯物主义由于不理解实践的意义,因而不能正确地解决主体和客体的关系,更看不到主体基于实践基础上的能动性,因而在本质上是一种消极、直观的唯物主义。
一
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对事物,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他们当作人的感性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
所以,结果竟是这样,和唯物主义相反,唯心主义却发展了能动的方面,但只是抽象地发展了,因为唯心主义当然是不知道真正现实的,感性的活动本身的。
费尔巴哈想要研究跟思想客体不同的感性客体,但是它没有把人的活动本身理解为客观的活动,所以它在《基督教的本质》一著中仅仅把理论的活动看做是真正人的活动,而对于实践则只是从它卑污的犹太人活动的表现形式去理解和确定。
所以,他不了解“革命的”,“实践批判的”活动的意义。
二
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并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
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及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亦即自己思维的此岸性。
关于离开实践的思维是否具有现实性的争论,是一个纯粹经院哲学的问题。
三
有一种唯物主义学说,认为人是环境和教育的产物,因而认为改变了的人是另一种环境和改变了的教育的产物,-这种学说忘记了∶环境正是由人来改变的,而教育者本人一定是受教育的。
因此,这种学说必然把社会分成两部份,其中一部分高出于社会之上(例如在罗伯特.欧文那里就是如此)。
环境的改变和人的活动的一致,只能被看做是并合理地理解为革命的实践。
四
费尔巴哈是从宗教上的自我异化,从世界被二重化为宗教的,想像的世界和现实的世界这一事实出发的。
他致力于把宗教世界归结于他的世俗基础.他没有注意到,在做完这一工作之后,主要的事情还没有做哪。
因为,世俗的基础使自己和自己本身分离,并使自己转入云霄,成为一个独立王国,这一事实,只能用这个世俗基础的自我分裂和自我矛盾来说明。
因此,对于世俗基础本身首先应当从他的矛盾中去理解,然後用排除这种矛盾的方法在实践中使之革命化。
因此,例如,自从在世俗家庭中发现了神圣家族的秘密之後,世俗家庭本身就应当在理论上受到批判,并在实践中受到革命改造。
五
费尔巴哈不满意抽象的思维而诉诸感性的直观;但他把感性不是看作实践的,人类感性的活
动。
六
费尔巴哈把宗教的本质归结于人的本质。
但是,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
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费尔巴哈不是对这种现实的本质进行批判,所以他不得不∶
(1)撇开历史的进程,孤立地观察宗教感情,并假定出一种抽象的-孤立的-人类个体。
(2)所以,他只能把人类的本质理解为“类”,理解为一种内在的,无声的,把许多个人纯粹自然地联系起来的共同性。
七
所以,费尔巴哈没有看到,“宗教感情”本身是社会的产物,而他所分析的抽象的个人,实际上是属于一定的社会形式的。
八
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凡是把理论导致神秘主义方面去的神秘东西,都能在人的实践中以及对这个实践的理解中得到合理的解决。
九
直观的唯物主义,即不是把感性理解为实践活动的唯物主义,至多也只能做到对”市民社会”的单个人的直观。
十
旧唯物主义的立脚点是”市民”社会;新唯物主义的立脚点则是人类社会或社会化了的人类。
十一
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
《提纲》是马克思主义形成时期的主要著作之一。
在寥寥千言中,马克思紧紧围绕着旧唯物主义的基本缺陷——直观性和受动性,完成了对以费尔巴哈为代表的旧唯物主义的批判,确立了辩证唯物主义或者说实践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即实践观点
其一:批判了旧唯物主义的理论出发点,确立了完备的实践观。
旧唯物主义从经验直观出发,把人归结为单纯受动性的生物自然,把自然、对象理解为单纯外在的、感官直观的对象。
在这里,马克思扬弃了《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中把动实践归结为人的自由自觉的类本质思想,克服了由于过于强调劳动的能动意义而导致的对人的抽象理解;同时也改变了先前对旧唯物主义的好感态度,认识到了旧唯物主义的单纯受动性原则及其缺陷,反复强调指出实践是“人的感性活动”,是能动性与受动性、主观与客观的统一。
从这种理解出发人既非唯心主义所理解的单纯能动性存在,也非旧唯物主义所理解的单纯受动性存在。
自然既非唯心主义所理解的单纯受动的对象,也非旧唯物主义所理解的单纯自在的存在。
人既受自然必然性支配,同时又以能动的感性活动改造环境,实现人与环境的辩证统一。
从而确立了完备的实践观,为新唯物主义找到了合理的理论出发点。
其二,根据对实践的这种理解,马克思进而批判了旧唯物主义的直观反映论,把实践观点引入认识论,把认识论建立在实践观点之上,确立了能动反映论的基本思想,指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马克思指出,由于缺乏完备的实践的观点,旧唯物主义单纯从经验出发,把认识对象仅仅理解为外在于人的、感官直观的对象,而把人理解为单纯直观的、受动的存在,从而把人的认识活动理解为消极被动的照镜子式的直接映现活动,完全否认了人在认识过程中的作用,否认了认识的能动性、辩证性。
马克思进一步从实践观点出发指出,人绝非单纯消极被动的存在,对象、自然也绝非仅仅是外在于人的客体,直观的对象。
人首先是作为能动感性活动的存在,对象首先、而且从根本上始终是人的感性活动的对象,主体的对象。
因而认识活动,第一,不是主体消极被动接受客体作用的、受自然必然性盲目支配的活动,而是主体以其实践理念(目的),即价值理念和理论理念对客体进行选择的主动活动;第二,
不是主体对客体直接的映现、单纯的模写,而是主体以其先在的、在实践中形成的作为实践模式内化的认知结构对客体进行建构的能动活动;第三,不是一次完成的动作,而是一个由感性到理性,再由理性到实践的循环往复的无穷发展过程,由现象到本质、由一级本质到二级本质……的逐步深化的过程。
其三,马克思进而立足于实践观点批判了费尔巴哈的宗教观,指出了他的抽象人性论以及由此导致的抽象的宗教观。
其四,马克思最后要求我们要立足于社会实践来理解人类历史,强调指出,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总之,实践观点构成了《提纲》的中心线索和核心思想。
《提纲》第一次建立起完备的实践概念,初步完成了对唯心主义和旧唯物主义的批判与综合,在哲学本体论、认识论和方法论上确立了牢固的实践观点,从而为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进一步把实践观点贯彻于历史观,创立历史唯物主义作了理论上的准备。